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身处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②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③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材料二:①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②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③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B.“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还存在并延续着。C.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D.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土生土长的人才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B.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C.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D.一家一村乃至一乡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3分
)A.《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B.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C.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D.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仡佬族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4.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论证效果。(4分
)5.(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谁持彩练当空舞熊召政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C.
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作用。(4分)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弘磅礴的风格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公曰:“何也?”孔子曰:“臣语其朝廷行事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曰:“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国者,见贤必进之,而退与分其禄,是以灵公无游放之士,灵公贤而尊之。又有士曰庆足者,卫国有大事,则必起而治之;国无事,则迟而容贤,灵公悦而敬之。又有大夫史以道去卫而灵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之入而后敢入。臣以此取之,虽次之贤,不亦可乎?”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孔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雠之。怨雠并存于国,邻敌构兵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节选自《孔子家语·贤君》)材料二: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是矣。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无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今人主有大患: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知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污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人主欲得善驭速致远者,一日而千里,县贵游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致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欲治国驭民,调空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不能制也;乱则危辱灭亡可立而待也。然而求卿相辅佐,则独不若是其公也,唯便嬖亲比己者之用也,岂不过哉!(节选自《荀子·君道》,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又有大夫A史B以道去卫C而灵公郊D舍E三日F琴瑟不御G必待史之入而后敢入。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次,列进、放在,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不同。B.之,助词,相当于“的”,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之”用法相同。C.“辟此三恶”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相同。D.“可立而待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的“而”字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哀公询问当今哪位国君最为贤明时,孔子回答说或许是卫灵公,然后说明了理由:卫灵公能器重如公子渠牟、林国、庆足这般的贤能之士。B.孔子建议鲁哀公“省力役,薄赋敛”,这与孟子“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建议统治者实行仁政。C.做君主的都希望强大、安定、荣耀,但不同的君主结局不同,如大禹和夏桀。夏桀失败,原因之一大概是他真正信任的是不肖者、愚者、污邪之人。D.君主要想得到善于驾车的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给予其显贵的地位;给予其丰厚的奖赏;不偏爱阿谀奉承之人;不埋没与自己关系较远之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2)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14.两则材料在国君治国之道方面的主张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5分)(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山居寄同志杜荀鹤①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②。【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后于晚唐大顺年间得中进士。②云梯:高山石路,喻仕进之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山居住所非常偏僻,远离尘嚣,少有车马经过,门口的莎草小径与溪水相接。B.颔联描写垂钓的石台,招待宾客的茶灶,真实再现了诗人富有雅趣的日常生活。C.以“绝轮蹄”写归隐之心,但又说“茶灶待宾”,表现出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D.描绘风起时猿猴互相呼唤的情境与月下鹤栖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谐。16.有人评价此诗“有陶诗表,无陶诗骨”,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固守边境,把匈奴驱赶七百里,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2.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3古典诗词中经常使用借代手法,因其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比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第二天的行程都在山上,山峦起伏。草深树密,荆棘牵衣。终于【最终】来到一个敞亮处,一行人却倒吸一口凉气:横在前面的是一个大峡谷,谷底的村屋,看上去如同火柴盒;两面壁立的陡崖之间,一座索桥,将近一里长,铺板疏密不一,在峡谷飕飕的风中晃晃悠悠。进,还是退?有了踌躇。这时对面(甲),近了,竟是一白头老翁,赤膊,光脚,精瘦硬朗,肩上的扁担被箩筐压弯。整个上午我们见到的这唯一的一位山民,让一帮城里书生汗颜。我一咬牙,大踏步走上索桥。人多,桥晃得很厉害。好不【好】容易到了对岸,所有人浑身已经汗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日已过午。翻过一重山岭,饥渴难耐时,忽听山谷上面传来山歌,细听是唤远来的客人歇脚。我们登时精神一振,奋力攀爬。岭上,一片平畴,村屋参差。一群村民高兴地快步迎来。方才,他们只是听到空谷的人声,便打起山歌,邀请难得的客人。我们的出现,令他们
A
,称除了他们在山下生活的儿女,此间几十年(
乙)。板屋老旧,但高大空阔,窗明几净。坐定后,我喝到此生喝过的最好的茶:粗瓷大碗,盛炒熟的芝麻、黄豆、花生,盐渍的菊花、姜丝、笋丁、萝卜干末,
B
。水是清澈山泉,柴是清香松木,茶是大叶野茶。滚水冲泡,色若琥珀,香若蓓蕾,醇厚如古书,通透直穿心脾,饮之不觉两腋风生。佐以炒薯片、冻米糖之类的农家小点心,美不胜收。主人随后又端来喷香的米粑、煮熟的鸡蛋和浓稠的腊肉汤之类,称作“当茶”或是“代茶”。①修水大量盛产茶叶,②双井茶早在宋代就名誉京师,③宁红茶也一向用“茶盖中华,价甲天下”著称海内外,④但我还是认定,⑤修水山民的这种待客茶才是神品。18.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成方括号中的词语?为什么?(4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4分)22.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提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提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壅之弊”。“壅蔽”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涉及信息传播和沟通的效率,对于体制运行和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现代社会,网络的出现给传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新的交往媒介,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除了当面交流和书信沟通以外,人们的沟通工具越来越多元,如电话、电子邮件、微信……这些工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高效,能够适应不同场合和需求。那么,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壅隔之弊”是否还存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息;不少于800字。高二月考语文答案1.C.“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费孝通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但并没有对二者所起效果进行比较。2.B.“乡愁……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可知,“道德与文化的‘根’”和“文化表达方式”指的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故选B。3.AA.根据材料一“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和“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以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可知,选项属于此意义上的“挽歌”。B.该选项主要描述了乡村的转型和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更多地体现了乡村发展的积极面,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C.不属于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作品,不符合材料一“挽歌”的范畴,且选项没有提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D.该选项强调的是对乡村美好景象的描绘和引发的乡愁(通过对乡村美好景象和人物的描写,引发了人们的乡愁),虽然有乡愁的成分,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4.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论证有依据,出处明确,真实可信。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而不同”等。②强调表达重点,加深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该词在论证过程中的重要性。比如“村庄”“乡愁”“愁”等。③突出所引词语的特殊含义,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达,使论证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如“生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5.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励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留住村庄的情怀,深化“乡愁”主题。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③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④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意回归乡村社会的人才能够返村。6.
A项,“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误。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7.C项,“尚武轻文的倾向”错误。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战斗的岁月,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不是“尚武轻文”。8.①内容: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②结构:在文中反复出现,作为线索,结构全篇。③主旨: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④艺术效果: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9.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叙述内容:①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②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10.CFG
“大夫史”是复指短语,“以道去卫”是“史”的谓语,所以第一处应断在C处。“三日”做“郊舍”的补语更好,所以第二处应断在F处。“琴瑟不御”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如果与“必待”相连,则语意不通,故第三处应断在G处。11.
C项,“辟此三恶”的“辟”是通假字,通“避”,意为“避免”。“辟邪说”的“辟”不是通假字,其意为“批驳”。意思和用法均不同。A项,原文的“次”是“列进、放在”,《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为“旁边”,意思不同。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法相同。D项,“可立而待也”中的“而”表修饰,“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中的“而”表顺承,用法不同。12.D
“不偏爱阿谀奉承之人”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内不可以阿子弟”,意思是“不偏袒自己的子弟”。13.(1)中行氏尊崇贤能的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却不能驱逐他们。[关键词“尊”(尊崇)、“贱”(轻视)、“去”(驱逐,罢退)各1分,句意1分](2)这就像竖立直木而担心它的影子歪斜一样,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关键词“恐”(担心)、“景”(影子)、“枉”(不直,歪斜)各1分,句意1分]14.相同点:相信并真正任用贤能的人。不同点:材料一还强调要富民足民;材料二还强调任用人才一定要公平公正,不可偏私。(相同点2分,不同点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共5分,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哀公问孔子说:“当今的君主,谁是最贤明的?”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看到,或许是卫灵公吧。”哀公说:“为什么呢?”孔子说:“我说说他在朝廷所做的事。”哀公问:“他在朝廷所做的事怎么样呢?”孔子说:“卫灵公的弟弟公子渠牟,他的智慧足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他的诚信足以守卫这个国家,灵公喜欢他并委以重任。又有个士人叫林国,见到贤能的人必定推荐,如果那人被罢了官,林国还要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因此在灵公的国家没有放任游荡的士人,灵公认为林国是贤人而尊敬他。又有个叫庆足的士人,卫国有大事,就必定出来帮助处理;国家无事,就辞去官职而让其他的贤人被容纳,卫灵公喜欢而且尊敬他。还有个大夫叫史?,因为其主张不能践行而离开卫国。卫灵公在郊外住了三天,不弹奏琴瑟,一定要等到史回国然后才敢回去。我根据这些情况来选取卫灵公,即使把他放在贤人的行列中,不也可以吗?”子路问孔子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孔子说:“是尊崇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子路问:“晋国的中行氏尊崇贤人而轻视不贤的人,他为什么会败亡呢?”孔子说:“中行氏尊崇贤能的人却不能任用他们,轻视不贤的人却不能驱逐他们。贤能的人知道自己不被任用而埋怨中行氏,不贤的人知道自己一定被轻视而仇恨中行氏。埋怨和仇恨同时存在于国内,与相邻的敌人在城郊交战,中行氏即使不想败亡,又怎么能够做到呢?”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政事中最紧急的,莫过于使百姓富有而且长寿。”鲁哀公说:“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说:“减少徭役,减轻赋税,那么百姓就富有了;推崇礼乐教化,让百姓远离犯罪和疾病,那么他们就会长寿。”鲁哀公说:“我想按你说的去做,又担心我的国家会因此变得贫困。”孔子说:“《诗经》上说:‘和蔼友好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从来没有孩子富有而父母贫穷的事啊。”材料二:做国君的,没有不希望强大而厌恶衰弱,希望安定而厌恶危险,希望荣耀而厌恶耻辱的,这一点大禹和夏桀是相同的。要实现这三种愿望,避免这三种厌恶的东西,究竟采取什么方法才最便利呢?回答说:“在于慎重地选取辅相。所以辅相只有智慧而不仁爱,不可以;只有仁爱而没有智慧,不可以;既有智慧而又仁爱,是国君的珍宝。不急于得到这样的人,是不明智的;得到这样的人却不任用,是不仁义的。没有这样的人却希望建立功业,是再愚蠢不过的了。现在君主的大祸患是:让贤能的人去做事,却与不贤的人去限制他;让聪明的人来考虑,却与愚蠢的人去评判他;让品德美好的人来实施政令,却与行为奸邪的人去猜疑他。(像这样,)虽然想要成功,能够办到吗?这就像竖立直木而担心它的影子至斜一样,没有比这更糊涂的了!国君想得到善于驾驭马车能快速到达远方的人,以此日行千里,就要用显贵的爵位和厚重的奖赏来招致这样的人,对内不能偏袒自己的子弟,对外不能埋没与自己关系疏远的人,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就录用他,这难道不是必定得到善于驾车的人的方法吗?想要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协调统一上下,就要对内巩固城防,对外抵御侵略,治理得好就能制服别人,那么别人就不会制服自己;混乱了那么危险、耻辱、灭亡的局面马上就会到来。然而寻求卿相辅佐时,却不是这样公正,而只任用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和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15.C.“归隐之心”“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错误。“绝轮蹄”是写诗人自己僻居山中,少有官场人物来往的生活状态,与后文“蹑云梯”的出仕之心及注释“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对照理解,可知诗人并没有“归隐之心”,也不是表达希望独居,不喜他人打扰的意思,所以与“茶灶待宾”并不矛盾。16.①有陶诗表:杜诗与陶诗在风格上相似。两者都善于运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此为“有陶诗表”。②无陶诗骨:两诗内在精神追求上却存在显著差异。杜诗中“蹑云梯”一句透露出诗人心中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与陶渊明的厌弃官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被评价为“无陶诗骨”。【翻译】我的茅屋隐藏在偏僻之处,远离车马喧嚣,门口的小路沿着莎草延伸直到小溪边。垂钓的石台靠着竹林搭建,待客的茶灶就地取材于山岩和泥土。山谷口吹来清风,猿猴相互鸣叫,明亮的月光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外国文学史(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大学《理论力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徐州工程学院《植物压花实践艺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办公室礼仪与环境管理培训
- 徐州工程学院《手工艺产品创新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完善客户反馈机制计划
- 房屋按揭贷款合同三篇
- 邢台学院《高级英语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风险管理应对培训
- 信阳师范大学《计算方法与Matab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飞机知识科普儿童课件
- 外科学教学课件:颈、腰椎退行性疾病
- (2024年)全新诚信考试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高等数学基础》形考任务 1-4 参考答案
- 保安骨干员工培训课件
- 某有限公司章程(完整版)
- 空压机改造变频方案
- 2024年企业文化企业建设知识竞赛-中建五局安全知识竞赛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2024年纸巾湿巾项目商业发展计划书
- 电梯维保人员安全培训课程
- 2024年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样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