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教学设计_第1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_第2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_第3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_第4页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并能用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会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会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由an,a1,n,d的三个量求另外一个量.

经历等差数列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及知识、方法的迁移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等差数列定义的研究,养成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从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启发发现法、诱导思维法、类比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约2分钟)

通过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入本节课.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本节课我们来研究一

个特殊的数列.

幻灯片展示两则小故事,引导阅读两则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新课.

1.小芳觉得自己英语成绩很棒,她目前的单词量多达3000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5个单词,那么从今天开始,她的单词量逐日递减,依次为:3000,2995,2990,2985,…

(问:多少天后她那3000个单词全部忘光?)

2.小明觉得自己英语成绩很差,目前他的单词量只yes,no,you,me,he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从今天开始,他的单词量逐日增加,依次为:5,15,25,35,…

(问:多少天后他的单词量达到3000?)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

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1.等差数列的概念.(约10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下面几组列数,并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观察下面几组列数,并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

38,40,42,44,46,48,50,52,54,56.

10500,10000,9500,9000,8500,8000,7500.

2,2,2,2,2,2,2,2……

学生积极思考,找出上述数列的共同特点.师生共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数学语言:an-an-1=d

(d是常数,n≥2,n∈N*)

师生共同分析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等差数列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强调定义的理解:

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不能颠倒;

“同一个常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0和负数;

求公差d时,可以用d=an–an-1,也可以用d=an+1–an;

d=an–an-1或d=an+1–an是证明或判断等差数列的依据;

公差d∈R,当d=0时,数列为常数列,d>0时,数列为递增数列,d<0时,数列为递减数列.

练习: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

(1)3,0,-3,-6,-9;

(2)

(3)lg1,lg2,lg4,lg8,lg16;

(4)

(5)

(6)–1,1,-1,1,–1,1.

(教学设想: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约8分钟)

方法一:不完全归纳法

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即:

即:

即:

……

[提出问题]: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表示?

由此可得:

验证:当n=1时,上式两边均等于a1,即等式也成立这表明当n∈N*时上式都成立,因而它就

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教师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学习后续有关知识后我们可对这个公式进行严格的证明].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叠加法:

方法二:叠加法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则可得:

an-a1=(n-1)d

an=a1+(n-1)d

验证:当n=1时,上式两边均等于a1,即等式也成立这表明当n∈N*时上式都成立,因而

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式

an=a1+(n-1)d

an第n项

a1首项

n项数

d公差

强调理解:

已知a1与d,可以求得数列中的任一项,也可以检验某数是否为该数列中的一项;

在an,a1,n,d这四个变量中,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余下的一个量,即知三求一.

(三)应用例解:(约15分钟)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1)分析:由给出的等差数列前三项,先找到首项a1,求出公差d,写出通项公式,就可以求出第20项a20,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

解:由题意得,a1=8,d=-3

∴a20=a1+19d=8+19×(-3)=-49

(2)分析: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401成立.

解:由题意得,a1=-5,d=-4,an=-401

an=a1+(n-1)d

-401=-5+(n-1)×(-4)

∴n=100

∴-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分析: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解:由题意,

解之得a1=-2

d=3.

思考:已知数列中任意两项,可求出首项和公差,主要是联立二元一次方程组.现在能求出任一项吗?比如能求出a25吗?

解:由上面所解得:

若不求首项只求公差,能求出a25吗?这种题型有简便方法吗?

通项公式的推广公式:

思考:已知等差数列{an}中,am,d是常数,如何任一项an的值.试求an的值.

解:设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依题意可得:

-得:an-am=a1+(n–1)d-[a1+(m-1)d]=(n-m)d

∴an=am+(n-m)d

由此得到通项公式的推广公式:an=am+(n-m)d

注意本公式当m≠n有一个变式:

强调理解:已知等差数列的任意两项,可以确定数列的任意一项.

例3.已知等差数列{an}中,a3=9,a9=3,求a12和a3n.

分析:已知等差数列中的a3和a9,可以先利用公式求出公差d,再用公式求出a12和a3n.

解:由公式得:

(四).练习反馈强化目标(约8分钟)

P113练习第1题和第2题.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上述题目,教师提问,教学设想: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

(五)归纳小结提炼精华(约2分钟)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an-an-1=d(n≥2),要会由定义判定一个数列是否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N*),能灵活应用通项公式(应用方程的思想,会知三求一).

3.还要注意对一个重要的推广公式an=am+(n-m)d的理解与应用.

(六)课后作业运用巩固.

(1)课本P114习题3.2第1,2,3题.

(2)预习课本P112-113.

预习提纲:1.例三,例四,如何由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什么是数列的等差中项,它有哪些性质?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