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国家考古博物馆龙文物特展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龙的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有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在陕西南部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蚌形龙,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据此材料可知()A.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B.“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C.中华早期文明不同区域间联系密切 D.“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2.下图所示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关于姜寨聚落人们生产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已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B.人们大量使用彩绘陶器C.定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D.水稻是居民的主要栽培作物3.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 B.文化礼制产生 C.经济发展繁荣 D.阶级分化明显4.某学者认为,甲骨卜辞可见商代政治制度,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而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大战略。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大分封()A.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B.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C.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D.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5.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儒家放弃华夷观念 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C阶级关系变动剧烈 D.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各国变法()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消除了兼并战争C.确立了官僚政治 D.促进了华夏认同7.公元前500年,东部的齐国和燕国,铸造了形状不同的刀币。公元前355年,秦国开始使用半两钱,而南方的楚国使用铜铸布币。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生产呈现地区分工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统一C.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D.社会稳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8.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使秦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秦军士卒普遍比较勇猛顽强,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是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实行什伍连坐10.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暴政统治11.《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A.推行郡国并行 B.实施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了推恩令12.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 B.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 D.重用侍从建立“中朝”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官员选拔根据门第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加速了王朝的灭亡14.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说明秦汉时期()A.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B.主流思想与政治统治相关C.文化专制有所弱化 D.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一15.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丞相(人数)外戚宗室橡史文吏经学之士昭帝朝3★★★宣帝朝5★★★★★元帝朝2★★成帝朝5★★★★★哀帝朝5★★★★★A.察举选官制度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16.下面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史料,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烽火狼烟突至,传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御前急商军国事,初议,帝决发符,并诏相行之,相速传下,兵政速遣驰边,郡国支前,粮草在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17.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18.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19.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2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B.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C.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D.《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21.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22.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说明,东晋A.统治集团矛盾尖锐 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 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23.古代中国墓砖画包含着丰富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图所示两幅是魏晋时嘉峪关出土的墓砖画,它们反映出魏晋的时代特征是()A.经济繁荣 B.政权并立 C.民族融合 D.战争频繁24.两汉时期,江南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而南朝时期则有麦、粟、黍等农作物与水稻交错播植。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彻底改变,南方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牛耕。上述变化反映出南朝时期()A.江南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江南经济迅速超过北方C.中原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上下五千年》材料二(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材料三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作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汉文帝时)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征。(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郡县制相较于西周分封制的进步之处。(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时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及其后果。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受到统治者青睐的原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两汉,江南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南朝时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这一时期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汉中巴蜀稻作区、南阳盆地稻作区、淮南稻作区、交广和闽广稻作区。南朝时地方官多能注意兴修水利工程灌溉农田,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江南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十斛”。——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据《宋书》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江南农业的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国家考古博物馆龙文物特展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关于龙的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有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出土的距今约8000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石堆龙,长江下游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四龙首玉镯,在陕西南部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蚌形龙,山西陶寺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彩绘龙纹陶盘等。据此材料可知()A.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B.“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C.中华早期文明不同区域间联系密切 D.“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龙”的形象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说明“龙”的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不同地点出土的“龙”的形象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仅从材料得不到“中华早期文明不同区域间联系密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无法得出“龙”形象的出现与王权身份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所示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关于姜寨聚落人们生产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已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现象 B.人们大量使用彩绘陶器C.定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D.水稻是居民的主要栽培作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和图中信息可知,仰韶文化制陶业发达,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B项正确。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仰韶文化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排除C项;水稻是南方长江流域居民的主要栽培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3.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 B.文化礼制产生 C.经济发展繁荣 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有的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4.某学者认为,甲骨卜辞可见商代政治制度,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而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大战略。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大分封()A.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B.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C.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D.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商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行政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大分封相对于商朝,纵向对比可得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分封制有利于地方治理,没有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地方垂直管理,也不符合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5.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儒家放弃华夷观念 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C.阶级关系变动剧烈 D.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互相融合,少数民族的畜牧技术和汉族的农耕技术结合起来,发明了牛耕,可见民族融合推动了生产发展,B项正确;儒家放弃华夷观念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阶级关系变动,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纷争,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破坏,且从材料看不出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排除D项。故选B项。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这说明各国变法()A.推动了社会转型 B.消除了兼并战争C.确立了官僚政治 D.促进了华夏认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社会制度改革,通过变法先后建立起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消除了”表述绝对,排除B项;秦朝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官僚政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7.公元前500年,东部的齐国和燕国,铸造了形状不同的刀币。公元前355年,秦国开始使用半两钱,而南方的楚国使用铜铸布币。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生产呈现地区分工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统一C.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D.社会稳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金属货币相继出现说明的是当时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生产的区域分工无关,排除A项;此时币种多样,并未统一,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8.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家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墨家主张节俭,尚贤,非攻;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仁、礼”。据此依据题干分析选项,可知“道法墨儒”对应正确,D项正确;“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属于道家,排A项;“中央集权的法制派”属于法家,排除B项;“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属于墨家,排除C项。故选D项。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使秦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秦军士卒普遍比较勇猛顽强,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是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实行什伍连坐【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军功的举措,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B正确;A是经济方面的举措,C是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举措,D是基层社会管理的举措,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A、C、D。10.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暴政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D项正确;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统治,排除A项;实行皇位世袭制度是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排除B项;以郡县制控制地方,是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的体现,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11.《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A.推行郡国并行 B.实施汉承秦制 C.实行休养生息 D.颁布了推恩令【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及所学可知,汉武帝初年社会经济繁荣,这得益于汉初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初的地方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汉承秦制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与社会经济恢复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 B.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 D.重用侍从建立“中朝”【答案】B【解析】【详解】三公中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故选B项;尚书令在秦朝时期本为九卿中少府的属宫,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无法制约丞相,排除A项;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宫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明升暗降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排除D项。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官员选拔根据门第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加速了王朝的灭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长官由中央任命,从而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项正确;官员选拔依据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属于选官制度,和“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的描述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郡县制的设立并不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4.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说明秦汉时期()A.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B.主流思想与政治统治相关C.文化专制有所弱化 D.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因此秦朝建立后依然奉行法家思想;汉初为促进经济的恢复而采取了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大一统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由此说明主流思想与政治统治息息相关,B项正确;秦汉实行了思想专制政策,学术思想异常活跃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秦汉时期都加强了文化专制,而不是弱化,排除C项;秦汉时期,实现了学术的高度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5.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丞相(人数)外戚宗室橡史文吏经学之士昭帝朝3★★★宣帝朝5★★★★★元帝朝2★★成帝朝5★★★★★哀帝朝5★★★★★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体现了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与丞相出身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丞相的来源包括外戚宗室、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没有涉及世家大族,不能得知此时世家大族是否逐渐兴起,排除C项;专制皇权的强化体现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上,材料体现的是丞相的出身,没有涉及丞相权力的削弱,不能得知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面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史料,对其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烽火狼烟突至,传尚书令、侍中、常侍等御前急商军国事,初议,帝决发符,并诏相行之,相速传下,兵政速遣驰边,郡国支前,粮草在路A.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C.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宰相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尚书令等中朝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尚书在政治运行中的承转作用,没有涉及其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A项;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且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通过推恩令,与中朝的设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朝的设置推动了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且中朝的官员有限,没有造成冗官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17.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据题干“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和西域之间物品和技术交流种类丰富,贸易往来繁盛,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正确;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中原与西域的双向交流,原因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只强调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经贸交流,并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18.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西汉的推恩令。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不是用郡县制取代,故排除A项;造成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的原因是推恩令的推行,不是通过保障诸侯王利益,故排除B项;平定诸侯王叛乱是应对封国问题的一个手段,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封国问题,故排除C项;通过推恩令的贯彻实施,诸侯王的封国越分越小,而且也不能插手政务,由此造成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故选D。19.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因此又掌握朝政。宦官专权的局面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没落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宦官与外戚相互争斗 D.豪强地主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产物,B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项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B.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C.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D.《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文字精炼,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故答案为B项;汉赋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乐府诗语言朴实自然,文字活泼,排除A项;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排除C项;《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D项。21.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可知,材料内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即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属于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属于清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2.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这说明,东晋A.统治集团矛盾尖锐 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 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以东晋几个大族轮流执政为背景材料,考查东晋士族专权,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材料中“几个大族轮流执政”表明,东晋时期,国家大权被高门士族执掌,士族专权现象严重,C项正确;材料与统治集团矛盾尖锐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门阀内斗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权力削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古代中国墓砖画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如图所示两幅是魏晋时嘉峪关出土的墓砖画,它们反映出魏晋的时代特征是()A.经济繁荣 B.政权并立 C.民族融合 D.战争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胡人采用了汉人的农耕,而汉人吃着胡人的烧烤,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加强,C项正确;吃烧烤不能反映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民族的融合,看不出政权并立,排除B项;材料中的信息与农耕、社会生活有关,没有体现战争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24.两汉时期,江南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南朝时期则有麦、粟、黍等农作物与水稻交错播植。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彻底改变,南方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牛耕。上述变化反映出南朝时期()A.江南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B.江南经济迅速超过北方C.中原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江南原有的‘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也在南朝得到彻底改变,南方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牛耕。”可得出随着南方的开发,江南地区的生产力提高,经济有所发展,A项正确;此时江南经济得到显著开发,但不能说迅速超过北方,排除B项;中原地区当时仍然是政治经济中心,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上下五千年》材料二(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材料三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作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汉文帝时)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状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征。(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郡县制相较于西周分封制的进步之处。(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文帝时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及其后果。【答案】(1)状况: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或者阶级。(2)特征:分封对象多样;分封范围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等级性;诸侯在其封国拥有较大独立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答出四点即可)(3)进步之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政治问题: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和社会稳定。后果:至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得出,出现私有财产;根据材料一“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得出,出现贫富分化或者阶级。【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二“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可得出,分封对象多样,分封范围广;据材料二“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特征还有具有等级性,诸侯在其封国拥有较大独立性,诸侯的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小问3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秦朝(中国)。据材料三“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可得出,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三“必须严格执行中央的政令”可得出,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据所学知识可知,其进步之处还在于,打破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小问4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政治问题:据材料四“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出入拟于天子”可得出,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和社会稳定。后果:据所学知识可知,至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神学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回答了汉武帝“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垂问乎天人之应”等问题,使儒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从而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董仲舒一改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点,继承了荀子的外王路径,改造儒学,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使儒学能够满足封建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摘编自王杰《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特征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受到统治者青睐的原因。【答案】(1)特征:多元并存,地域特色鲜明;文化人才兴盛,学术流派众多。影响:促进文化繁荣,奠定思想基础。(2)原因:思想融合多元,形成综合体系;神学论证君权,增强君主权威;提出大一统思想,满足政治需求;获官方支持,成正统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