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TOC\o"1-2"\h\u26922第一章:概述 2264791.1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背景 248501.2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发展现状 315268第二章: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 395512.1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 3196452.2信息化管理软件设施 414867第三章:信息安全保障 5215973.1信息安全策略制定 5304793.2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5125433.3信息安全应急响应 630987第四章: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6275194.1政务服务流程优化 6286204.2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7239664.3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与开放 715085第五章:政务数据资源管理 8107205.1政务数据资源梳理 858435.2政务数据资源整合 8305295.3政务数据资源利用 98721第六章:电子政务协同办公 9142166.1协同办公平台建设 917636.1.1建设背景 9136366.1.2建设目标 9127296.1.3建设内容 10201596.2协同办公流程优化 1012576.2.1流程优化原则 10116226.2.2流程优化措施 10150926.3协同办公资源共享 1013876.3.1资源共享原则 10297106.3.2资源共享措施 101985第七章: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1142917.1政务服务效能评估 11165377.1.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1191877.1.2评估方法及流程 11120327.2政务服务效能优化 11182997.2.1改进政务服务流程 1116267.2.2提升政务服务平台功能 12282197.2.3强化政务服务能力培训 12206847.3政务服务效能监测 128747.3.1建立监测机制 1286567.3.2监测指标设定 1251957.3.3监测结果运用 1217031第八章: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 1368458.1人才队伍培养规划 13198488.2人才队伍培训体系 1357098.3人才队伍激励机制 137741第九章: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437459.1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14225389.1.1电子政务政策法规概述 14211159.1.2政策法规体系构成 14112239.1.3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重点 1481059.2标准体系建设 15303839.2.1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概述 159229.2.2标准体系构成 15272829.2.3标准体系建设重点 153689.3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 15150279.3.1政策法规实施 15127409.3.2标准实施 1520144第十章:电子政务行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62905510.1电子政务行业发展趋势 162369110.1.1技术驱动创新 16829910.1.2服务导向升级 16190210.1.3安全保障加强 161368110.1.4政产学研合作深化 162085710.2电子政务行业前景展望 162396310.2.1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162488510.2.2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161749310.2.3电子政务产业规模扩大 172441310.2.4政务互联网化 172214310.3电子政务行业发展战略 17616410.3.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7801910.3.2强化技术创新 17891010.3.3优化政策环境 17541510.3.4深化政产学研合作 171188610.3.5加强网络安全保障 17第一章:概述1.1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作为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是指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传递与利用,从而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战略需求: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动职能转变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众对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3)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1.2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发展现状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为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2)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政务外网、政务云等基础设施为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3)政务服务水平提升:各地积极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梳理、流程优化等工作,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4)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已覆盖政务办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拓展。(5)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地积极摸索创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提升了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信息安全、数据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将继续加大投入,推动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二章: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2.1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信息化管理硬件设施是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的基础。以下为硬件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1)服务器:服务器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存储、处理和传输数据。根据电子政务行业的特点,服务器需要具备高可靠性、高功能和大容量存储能力。(2)存储设备:存储设备用于存放大量的电子政务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常见的存储设备有磁盘阵列、光盘库和磁带库等。(3)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它们负责搭建电子政务行业内部网络,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4)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移动设备等,它们是电子政务行业工作人员开展工作的工具。终端设备的功能和安全性对信息化管理。(5)备份设备:备份设备用于保障电子政务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常见的备份设备有磁盘阵列、磁带库等。2.2信息化管理软件设施信息化管理软件设施是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以下为软件设施的主要类型:(1)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基础,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和提供用户接口。在电子政务行业中,操作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存储、管理和检索电子政务数据。根据电子政务行业的特点,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具备高功能、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3)中间件:中间件负责连接应用系统和底层硬件,提供数据传输、数据转换、负载均衡等功能。在电子政务行业中,中间件需要具备高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4)应用系统: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包括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系统、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等。应用系统需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开发,以满足电子政务行业的特定需求。(5)安全防护软件:安全防护软件用于保障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软件等。安全防护软件需要具备实时性和高效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6)运维管理软件:运维管理软件用于监控和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状态,包括功能监控、故障排查、系统维护等功能。运维管理软件需要具备易用性和智能化特点,以提高运维效率。第三章:信息安全保障3.1信息安全策略制定信息安全策略是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的基础和指导,旨在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保证信息安全策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行业标准。(2)全面性原则:信息安全策略应涵盖信息系统各个层面,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等。(3)适应性原则:信息安全策略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环境和业务需求。(4)有效性原则:信息安全策略应保证实施措施的有效性,防止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信息安全目标:明确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所需达到的信息安全水平。(2)分析信息安全风险: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3)制定信息安全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包括技术和管理措施。(4)建立信息安全组织: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安全策略的制定、实施和监督。3.2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是保证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1)物理安全措施:包括数据中心的安全防护、服务器和设备的物理隔离、环境监控等。(2)网络安全措施: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等手段,防止网络攻击和非法访问。(3)系统安全措施: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防止系统漏洞被利用。(4)数据安全措施: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实施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保证数据安全。(5)应用安全措施:开发安全可靠的应用程序,采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应用系统的安全。(6)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安全处理等。3.3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是指针对信息安全事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降低事件影响,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以下为信息安全应急响应的主要内容:(1)建立应急响应组织:设立应急响应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工作。(2)制定应急响应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安全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3)应急响应流程: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包括事件报告、事件评估、应急处理、恢复和总结等环节。(4)应急响应技术支持:采用专业的应急响应工具和平台,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成功率。(5)应急响应培训和演练:定期开展应急响应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应对能力。(6)应急响应记录和总结: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不断优化应急响应策略和流程。第四章: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4.1政务服务流程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应梳理现有政务服务流程,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流程繁琐、办事效率低下等。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简化流程:对政务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去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办事效率。(2)整合资源:整合部门内部及跨部门的政务服务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劳动。(3)加强协同: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协同,提高政务服务效能。(4)优化审批: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整合和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4.2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政务服务平台是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应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集中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2)智能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政务服务的智能推荐、智能问答等功能。(3)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政务服务,提高用户体验。(4)安全可靠:保证政务服务平台的数据安全、系统稳定,防止信息泄露和系统故障。在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1)完善平台功能:政务服务平台应具备用户注册、实名认证、事项查询、在线申报、进度查询、结果反馈等功能。(2)优化用户体验:平台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操作简便,提高用户满意度。(3)强化安全保障:采用加密技术、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保证用户数据和系统安全。4.3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与开放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与开放是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透明度、优化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措施有助于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与开放:(1)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制定政务数据共享政策,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方式和责任主体。(2)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保证政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数据利用价值。(3)推进数据开放:定期发布政务数据,鼓励社会各界利用政务数据进行创新应用。(4)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与开放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数据安全和合法权益。(5)加强数据安全防护:采用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证政务数据的安全和合规使用。第五章:政务数据资源管理5.1政务数据资源梳理政务数据资源梳理是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的基础环节。需要明确政务数据资源的定义,即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的、可供共享和利用的数据资源。政务数据资源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政务数据资源的类型,包括基础数据、主题数据、业务数据等;(2)分析政务数据资源的属性,如数据来源、数据格式、数据更新周期等;(3)确定政务数据资源的用途,为后续的数据整合与利用提供依据;(4)建立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便于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流。5.2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是提升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政务数据资源整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标准,保证数据格式、数据结构的一致性;(2)数据清洗,去除重复、错误、无效的数据;(3)数据关联,构建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数据的可用性;(4)数据共享,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互认。政务数据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包括:(1)构建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调度和发布;(2)制定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方案,明确整合范围、整合方式、实施步骤等;(3)加强政务数据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持,如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4)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资源整合的制度和规范,保证整合工作的有序推进。5.3政务数据资源利用政务数据资源利用是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的核心目标。政务数据资源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挖掘与分析,通过对政务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发觉规律、趋势和潜在问题,为决策提供支持;(2)数据可视化,将政务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提高数据的可读性;(3)数据应用,将政务数据应用于电子政务服务、治理、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升效能;(4)数据开放,推动政务数据向社会公众开放,促进社会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需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务数据资源利用的培训,提高部门的数据意识和能力;(2)优化政务数据资源利用的流程,简化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的环节;(3)推广政务数据资源利用的最佳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4)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资源利用的监测与评估机制,持续优化数据资源利用效果。第六章:电子政务协同办公6.1协同办公平台建设6.1.1建设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政务服务的重要手段。协同办公平台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部门内部及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协同办公平台的建设。6.1.2建设目标协同办公平台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部门内部及跨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2)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3)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公众需求。(4)促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6.1.3建设内容协同办公平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设施、服务器、存储设备等。(2)应用系统开发:包括协同办公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3)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4)人员培训与运维保障:提高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保证平台稳定运行。6.2协同办公流程优化6.2.1流程优化原则(1)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核心,简化流程,降低办事成本。(2)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用户体验,保证流程顺畅。(3)保证流程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相符合。6.2.2流程优化措施(1)整合部门内部及跨部门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协同。(2)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流程自动化,降低人力成本。(4)建立完善的流程监控与评价机制,保证流程优化效果。6.3协同办公资源共享6.3.1资源共享原则(1)保证资源安全,防止数据泄露。(2)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3)坚持开放共享,满足部门及公众需求。6.3.2资源共享措施(1)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的资源共享。(2)建立资源目录体系,对政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发布。(3)推进政务数据开放,提高政务服务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4)加强资源监管,保证资源安全与合规使用。第七章:政务服务效能提升7.1政务服务效能评估7.1.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政务服务效能评估是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基础,首先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括政务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服务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具体指标如下:(1)政务服务效率:包括审批时限、办理环节、办事流程简化程度等;(2)政务服务质量:包括政策法规完善程度、服务标准化程度、服务透明度等;(3)政务服务效果:包括政策执行效果、服务覆盖面、服务效果满意度等;(4)政务服务满意度:包括群众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第三方评估等。7.1.2评估方法及流程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1)数据分析:收集政务服务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务服务案例,进行深入剖析;(3)专家评审:邀请政务服务领域专家,对评估指标进行评审;(4)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群众和企业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评估流程如下:(1)确定评估目标与范围;(2)构建评估指标体系;(3)收集评估数据;(4)进行评估分析;(5)形成评估报告。7.2政务服务效能优化7.2.1改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是提升效能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1)简化办理环节:取消不必要的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2)优化办事流程:整合政务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3)强化政策法规支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政务服务提供有力保障;(4)推进服务标准化:制定政务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7.2.2提升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政务服务平台是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载体。以下为提升平台功能的措施:(1)完善平台功能:增加在线咨询、预约、办理等业务功能;(2)优化用户体验:提高平台界面设计,简化操作流程;(3)强化数据共享: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提高政务服务效能;(4)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政务服务领域,满足多样化需求。7.2.3强化政务服务能力培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需加强政务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1)建立培训制度:制定政务服务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2)提高培训质量:引入专业培训机构,提升培训效果;(3)强化考核评价:建立政务服务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工作积极性。7.3政务服务效能监测7.3.1建立监测机制为实时掌握政务服务效能情况,需建立以下监测机制:(1)数据监测:实时收集政务服务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分析;(2)群众满意度监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群众满意度变化;(3)政策执行监测:跟踪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政策效果。7.3.2监测指标设定监测指标应与评估指标相结合,具体包括:(1)政务服务效率指标:如审批时限、办理环节等;(2)政务服务质量指标:如政策法规完善程度、服务标准化程度等;(3)政务服务效果指标:如政策执行效果、服务覆盖面等;(4)政务服务满意度指标:如群众满意度、企业满意度等。7.3.3监测结果运用监测结果应用于以下方面:(1)指导政务服务改革: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政务服务改革方向;(2)优化政务服务效能:针对监测发觉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3)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以监测结果为依据,提升政务服务满意度。,第八章: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8.1人才队伍培养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持。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明确培养目标:根据电子政务行业的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为行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应用型人才。(2)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构建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满足电子政务行业的人才需求。(3)优化课程设置:结合电子政务行业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2人才队伍培训体系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培训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岗前培训: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电子政务基本知识、技能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2)在岗培训:针对在职员工,定期开展业务技能、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3)专项培训:针对特定岗位或项目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4)培训效果评估: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对培训成果进行量化分析,保证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8.3人才队伍激励机制电子政务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薪酬体系: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保证员工收入与行业水平相当,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晋升通道:为员工提供明确的晋升通道,让员工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增强归属感和忠诚度。(3)荣誉激励:设立荣誉称号,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4)培训机会: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机会,提升个人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5)企业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在愉悦的氛围中工作,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九章: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9.1政策法规体系建设9.1.1电子政务政策法规概述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规范电子政务活动,保障信息安全,推动职能转变和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结合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政策法规。9.1.2政策法规体系构成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电子政务基本法:明确电子政务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2)电子政务行政法规:规定电子政务的具体实施办法、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3)电子政务部门规章: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责,制定相应的电子政务政策法规。(4)电子政务地方性法规: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电子政务政策法规。(5)电子政务政策性文件:指导电子政务工作的政策性文件。9.1.3政策法规体系建设重点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电子政务立法工作,完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2)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政策法规的制定、修订和废止机制。(3)加强电子政务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4)强化电子政务政策法规的执行和监督,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9.2标准体系建设9.2.1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概述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等。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应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以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9.2.2标准体系构成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电子政务技术标准:包括电子政务系统架构、数据交换格式、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规范。(2)电子政务管理标准:包括电子政务项目管理、运维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规范。(3)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包括政务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的服务规范。9.2.3标准体系建设重点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电子政务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2)推动电子政务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标准意识。(3)加强电子政务标准的实施和监督,保证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效运用。(4)积极参与国际电子政务标准制定,提升我国电子政务国际影响力。9.3政策法规与标准实施9.3.1政策法规实施政策法规实施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法规意识。(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执行的监督机制,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3)及时修订和完善政策法规,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9.3.2标准实施标准实施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标准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标准意识。(2)建立健全标准执行的监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