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案教学计划一、全册教学目标:1、经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记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按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通过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和垂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通过对乘法运算规律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4、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考的活动经验,发展合理推理能力。认识中括号,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并能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提高运算能力,在计算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5、结合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6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通过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7、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8、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了解单式统计图的特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变化情况的信息。二、教材分析与学生情况分析:本册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的第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八个单元内容:(一)认识更大的数;(二)线与角;(三)乘法;(四)运算律;(五)方向与位置:(六)除法(七)生活中的负数:(八)可能性。教学重点是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我班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学期改进如下:(一)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三、实施教学的主要措施:1、注重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物、教具或者实际实例,正确地理解所讲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的含义防止死记硬背。2、注重培养计算能力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练习有计划地安排,在防止学生负担过重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练习。3、注重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直观教学,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时间,享有广阔的空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进度表(四)年级(数学)学科时间:2015年8月周次起讫月日教

容课时数备课人1

1/9--2/9数一数---认识更大的数4课时2

6/9--11/9人口普查——练习一5课时3

14/9--18/9线的认识——旋转与角4课时421/9—25/9角的度量——练习二4课时5

28/9—30/9卫星运行时间3课时6

8/10—10/10有多少名观众——练习三5课时7

12/10-16/10买文具——加法结合律4课时8

19/10—23/10整理与复习4课时9

26/10—30/10乘法结合律——练习四4课时10

2/11—6/11去图书馆——确定位置4课时119/11-13/11买文具——参观花圃4课时1216/11—20/11秋游——练习五4课时1323/11—27/11商不变的规律——练习六4课时1430/11—4/12温度——滴水实验4课时157/12—11/12编码——摸球游戏4课时1614/12—18/12书上总复习4课时1721/12—25/12期末复习4课时1828/12—31/12期末复习2课时194/1—8/1考试20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题: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教学内容:教材2、3页教学目标:1.在数数活动中,直观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知道计数单位“十万”与“万2.认识“万位”与“十万位”的位置关系,理解十万与计数单位“十万”教学重、难点:1.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2.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教学过程:一、认识十万。(出示课件:一千一千地数计数模型,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1.演示数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十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2.一万一万地数:当清晰的数出九万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3、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引出“十万”的概念,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十万”和“4.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二、拨一拨,数一数1、一个一个地数,从一万零三数到一万零一十、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六数到十万;一千一千地数,从四万八千数到五万三千;一万一万地数,从七万数到十万,体验大数的意义和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拨的,怎样数的?一万零九再添1个是多少?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后续数是多少,怎样拨的?感受满十进1的道理,体会大数十万与计数单位“十万”3、演示读数拨数,同学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位置概念的体会,引起学生对大数中间有零和末尾有零的读法的注意。三、生活中的一万和十万1、400米跑道,25圈是一万,2500个班级大约有十万学生。四、练习活动1、看图说一说,直观认识计数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的表象。2、在计数器上拨数,提高数大数的准确性。3、“5”4、配合正文,进一步认识大数的实际意义,培养数感。板书设计:生活中的大数十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万万万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题:认识更大数(认识数位顺序及更大的数)教学内容:教材4、5页教学重点:完善对整数数位表的认识。学习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比十万更大的数,体会大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认识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其数位,知道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3、完善对整数数位顺序表的认识,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1.说说生活中的大数 汇报预习,说一说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2、读写图片上的数,对生活中更大数有初步感受。3.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二、加深对“满十进一”的认识。1、先拨计数器数数,复习10个一万是十万,然后边拨珠子边数数,十万十万地数到九万时,提问:再拨上一个珠子是多少?在计时器上可以怎样表示一百万?一百万有多少个十万,使学生知道一百万就用计数器上百万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发现“10个十万是一百万”,体会“满十进一”2、反复操作,进行简单数数推理活动,把新发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与计数器模型对应起来,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3、认识“亿”,启发学生推测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百亿,感受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4、整理整数数位顺序表,三、练习活动。1.数一数,填一填。通过“数线”上的点,较直观地感受数序与大小,巩固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2.第2题以熟悉的大米为题材,感受大米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数感。3.第3题通过写一写,巩固对技术单位的认识,帮组学生感受位值感念。4.第4题是鼓励学生体会数的结构,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意义。四、实践作业。1.读数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2.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3.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板书设计:生活中的大数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亿亿亿万万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题:人口普查教学内容:教材P6-P7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的良好习惯。2、同时培养认真读,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教学重、难点:1.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教学过程:一、读、写更大的数。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广东的人口数吗?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纳读数的方法。同样,在写数方面,可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4.总结讨论。(1)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2)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三、实践练习。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第7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板书设计:大数的读、写亿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计数单位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题:国土面积(大数的比较)教学内容:P8~P9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多位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比较大小,培养迁移、类比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位值思想。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感受大数改写的必要性和简洁性。3.在比较与改写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仔细看数、读数、写数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多位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比较大小,。教学难点: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感受大数改写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问:谁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公里

内蒙古土地面积约:1180000平方公里

青海省土地面积约:720000平方公里四川省土地面积约:490000平方公里二、新课探究1.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1)自主学习。a、提出任务:回忆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想一想,这三个数比较大小时,先怎么办,再怎么办?b、学生在练习本上用两个大于号记录比较的结果。(2)全班交流。师:哪位同学愿意回报一下自己是怎么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有:·通过读数就知道大小。·两个两个地比较。·先数一数是几位数发现最小的数是490000,再把1660000与1230000从高位起开始比较,很容易知道大小。……2.把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1)、鼓励自主学习。(2)、全班交流。3、改数。同学们先观察几个大数,读一读,然后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感受这几个大数的特点。当数据末尾有很多0时,怎样写更简便?自己尝试,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整万的数可以去掉末尾连续的4个0,用“万”字来表示;整亿的数可以去掉末尾连续的8个0,用“亿”字来表示;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先标出数再排序。第2、3、4题学生独立完成,指生到黑板板演,集体订正。先思考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四、总结提升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1660000)>(1230000)>(1180000)>(720000)>(490000)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9600000=960万10000000000=100亿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题:近似数(认识近似数)教学内容:P10~P11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近似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观看国庆60周年的阅兵录像:国庆60周年阅兵活动,在60响礼炮声中开始,国旗护卫队正步行进了169步,寓意着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69年不平凡的历程,阅兵式和阅兵分列式共用近66分,有56个方队和梯队,约20万人接受了检阅。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画布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师:上面的数据有大有小,描述的事物也不相同,它们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呢?生自由答。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近似数吗?举个例子。师:用近似数去描述事物有什么好处?师:同学们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讲出了道理,真棒!二、理解四舍五入法1.什么是四舍五入?(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为什么说近2万平方米呢,这里的“2万’(2)出示数线,通过数线上18000的位置判断18000≈20000的合理性。师生共同在数线上找到其他点的近似数。(3)小组讨论。求左边5个数的近似数时,有什么发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右边呢?小组讨论,并班上交流。教师总结,演示。揭示四舍五入法(“五入”是一种规定)。四舍五入到万位,关键看千位。2、怎样进行四舍五入出示学习任务: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图上找到这个大数的位置,说一说,“约20万”是怎样得到的?同桌2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汇报。四舍五入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它的近似数是多少?关键是看哪一位?学生讨论。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关键看下一位。如果下一位的数小于5,就把它舍掉,把它和它后面的数都改写成0;如果下一位的数比5大,或者等于5,就向前进1,再把它和它后面的数都改写成0。三、巩固练习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同学质疑,完善练习卡。四、总结提升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

近似数18000≈2万“≈”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233482更接近20万,实际上是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得到的。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教学内容:教材P12-P13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位值思想。2.通过观察和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教学重、难点: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教学具准备:算盘、计数器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教师谈话,从入学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和数打交道,这些简洁明了的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实际上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你们想知道吗?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结合图读一读。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教师总结,古代劳动人民借助身边的工具,通过一一对应的的方法来计数。感受体验1、学生阅读两遍这3个数学史料。古埃及星星文字:了解计数方法逐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玛雅数字和中国筹码:了解符号表示数逐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印度-阿拉伯数字2、模仿着写一写,亲自体会数学思想。3、练习,写一写45、99、678等。三、教师小结“十进制”的由来:从古到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近制,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算数的方式,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得到的。四、讲解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11、12,…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五、巩固练习。板书设计:从结绳计数说起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数码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11、12,…都是自然数。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课题:练习一教学内容:教材P14-P15教学目标:对第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进一步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教学重、难点:体会大数的意义,熟练掌握大数的读写法。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整理与复习。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二、实践练习。第14页练习一第1、2题,巩固大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读数和写数的方法,进一步读数和写数的难点。第3、题鼓励学生先用“万”为单位对大数进行改写,然后排序,进一步巩固大数的简便记法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第4题鼓励大多数同学画出数位顺序表,写数时不要丢数字。第5题对末尾和中间有0的数,读起来要特别仔细。读书时可以先在数位顺序表里分级然后同伴互相读一读;写数时,注意竖行要相同数位对齐,即对齐“万”字,进一步感受大数改写的必要性。第6题进一步赵薇数位顺序和理解位值的意义。第7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一步巩固求近似数的方法,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8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感受近似数与精确数之间的关系,感受近似数的精确度问题,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板书设计:练习一二线与角课题:线的认识教学内容:p16~17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教学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教学过程:一、

直接引入: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二、

认识三种线:认识直线: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2)(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如果我们的视线能看得足够远,这条线还可以继续延长)边说边演示向两边延长(3)隐去背景(如果屏幕足够大。这条线还可以继续延长、向两边无限延长)边说边演示继续延长(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射线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总结: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线段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两个端点)。2.线段有几个端点?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4.揭示特征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三、分析比较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分析讨论填写表格。(为了帮助大家梳理刚才所学的知识,老师为大家设计了一个表格)出示表格,请生读相关要求3.反馈交流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四、尝试练习17页试一试1题(动手做一做)17页试一试2题(仔细观察,动手量一量)看一看、量一量完成17页练习1、2题五、趣味观察板书设计:线的认识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线段:两个端点,有长度二线与角课题:相交与垂直教学内容:P18---19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教学重点: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教学难点: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教学准备:一副三角尺、小棒、正方形纸、长方体盒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师:老师拍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一看吗?(电脑放映:运动场)这是哪里?在跑道上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呢?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互相平行吗?(不平行,他们是相交的)2.导入课题: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是相交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相交与垂直。二、组织活动,获取新知看一看(出示剪刀和卫生标志)(1)让学生用直线来表示这两个图案。(2)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图案有什么不同?(3)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2.折一折(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两条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2)作品展示(3)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三角尺中的直角)(4)为什么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垂直?(5)同桌互相验证对方的折痕是否垂直。3.说一说(1)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并让学生出来指一指。(2)如果要验证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可以用什么工具?(3)(出示课本P22的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4)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指出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上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4.画一画(1)用三角尺画垂线①教师演示画线的过程,并讲解方法(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脚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②电脑再演示一次画线的过程③学生练习画垂线,教师巡视指导。(2)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①学生自主探索垂线的画法②展示学生的成果③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并解说垂线的画法。5.玩一玩:“我说你摆”的游戏(1)出示游戏规则(2)同桌两人一起玩游戏6.做练习教材第23页的小实验。(1)小组合作讨论。(2)全班汇报交流总结得出结论: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三、小结同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相交与垂直1.垂直的含义2.用三角尺画垂线二线与角课题:平移与平行教学内容:20—21页。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并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3、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教学准备:铅笔,长方形纸,水彩笔,正方体或长方体,三角尺。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双杠情景图,在我们漂亮的操场上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吗?(生:有)2.师:知道它的名称是什么吗?(生:双杠)3.现在老师把双杠上面的两根杠子画下来,你们看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线?(生:直线)4.师:现在你们看看这两条线之间的宽度一样吗?(生:一样)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还要考考孩子们的想象力,请你们闭上眼睛,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的教学楼,它们能相交吗?(不能)

揭示课题:有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宽度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的,像这样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它们是平行线。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平行线。(板书:认识平行线)二、感知体验平行线的特征师:那么如何去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呢?它有什么特点呢?那就要靠孩子们仔细的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了。出示格子图

移铅笔1.感知特征

请孩子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铅笔)现在我将这支铅笔放在格子图上,用颜色笔把铅笔的位置标注出来,然后把铅笔向右移动3格,看看现在铅笔位置和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向右移动了3格)我们也用颜色笔把铅笔现在的位置标注出来。刚才这过程其实这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移。那我们到底怎样从平移中得到直线间的平行关系呢?(板书:平移与平行)我们接着来研究。

现在我们在铅笔原来的位置上找3个点,这个点平移了3格,这个点也平移了3格,那么这个点呢?(师分别指着3个点),也就是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怎么样?(一样、相等)宽度一样,我们换个词就说它们的距离相等。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它们向上或向下延长,会相交吗?(不会)。所以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条直线能不能说平行呢?(生:不能)

2.感知一组平行线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3条、4条或更多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现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那我们把铅笔再向右平移两格(教师操作:把铅笔放在第二根线上移动,并用颜色笔标注出来)。它和第二条线相隔了几格?(2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延长后会相交吗?那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5格)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吗?为什么?(距离相等、永不相交)

归纳: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3.感知平行线与直线的长短无关

其实我们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看是否是直线,然后看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相等了,也就是永远不会相交了,这就是平行线的3个特征。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如果我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样长又能否平行呢?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笔时故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用颜色笔标注出来。现在我们来看这条线能否和其它的直线平行呢?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不是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吗?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说明它也是和它们互相平行的。换句话说: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直线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没有)4.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竖着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方向去平移呢?想一想它移动后位置上的直线与原来位置的直线是否平行?(师演示水平方向向上移动。)再往下移动呢?那这组直线平行吗?如果把铅笔再换个方向呢?(师演示向右倾斜移动和向左倾斜移动)小结:你们看,它们不管在哪个方向,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互相平行。也就是说:同一个方向任意几条距离相等的直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三、拓展应用1.试一试第1题(1)孩子们会找平行线了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请打开书第18页刊第1题。请仔细阅读后找出这幅图中有几组平行线,并用不同的颜色描出来。(2)展示交流。2.试一试第2题出示小鱼图(!)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仔细观察小鱼平移了几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学生指出来。)(2)再请孩子们看小鱼眼睛移动前和移动后是否平行呢?(不平行)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是直线,而平行线的前提是必须是直线,而眼睛是曲线,所以它们不是平行线。)3.折一折(1)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也知道了它的特征,你想亲自来折一折平行线吗?那请动手吧!折好后请你用水彩笔描出来。(2)展示交流。4.说一说(1)下面我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在我们教室里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线?

生寻找汇报。

师:请问为什么我们教室里有这么多平行线呢?(主要是使我们的生活

更规范)(2)我们再来看一看书上19页。

说一说哪些是平行线。(3)你能用你的两支笔摆出一组平行线吗?(学生动手摆平行线)

四、画平行线(1)虽然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但是想把它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没有关系,有老师在,你就不用怕了。先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师演示画的过程)课件再一次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归纳出画平行线的要领:1、定

2、靠

3、移

4画。(2)学生动手画,师巡视对学困生作辅导。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说一说平行线有什么特征?怎样画平行线?板书设计:平移与平行平移平行二线与角课题:旋转与角教学内容:22—23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叫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25页教学重点: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知道五种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1.每个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2.每个学生准备一副三角尺。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同位互相判断对错。”教师巡视,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请学生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三种角。师追问:你怎样验证的呢?(学生可以用三角尺验证)锐角、钝角和直角有什么关系?(锐角小于直角,钝角大于直角)2.课件出示一个角,请学生说出角的组成部分。3.结合“线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刻画出角。把角看成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4.揭示课题并板书。以上的叫是旋转而形成的图形,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旋转与角”。5.师设问:“如果继续旋转会怎样?”二、探究新知1.学生带着疑问继续旋转活动角,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2.请学生翻开书本,从书中找出这两种角的名称:①叫做平角,②叫做周角。如果有学生摆出了这样的角:老师也给予肯定,它的名字叫优角,但不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3.课件出示平角的图形。①

请学生说出平角的特征,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角的两条边旋转至同一条直线上。

有两个直角那么大。②

师问: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③

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平角的存在。④

课件展现扇面展开动画,师追问:围绕哪一点旋转的?形成什么角?⑤

学生在教材第25页第2题处用铅笔画出平角。请学生上黑板板演,大家集体订正。4.课件出示周角的图形。①请学生说出周角的特征,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角的两边旋转至重合。

相当于2个平角,4个直角。②

师问:周角与射线有什么区别?③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没有周角的存在。④课件展现摩天轮转动的动画,师追问:围绕哪一点旋转的?形成什么角?⑤

学生在教材第25页第2题处用铅笔画出周角。请学生上黑板板演,大家集体订正。5.认认角①

课件展示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表演的动画。请学生说出运动员在摆动过程中与单杠形成的是什么角?在认角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钝角是大于直角小于平角的,并板书。②

教师模仿交通警察在执勤。在用双手指挥交通时,请学生说出以头部为顶点,双臂形成了哪些角?请学生动手摆一摆所学的各种角。

三、课堂作业1.按照角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五种角。2.教材第2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解答。师巡视,个别辅导。教师在钟面上依次拨出不同的时刻,学生说出时针和分针形成的是什么角。

四、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思维训练

用一副三角尺能否拼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板书设计:旋转与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二线与角课题:角的度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25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4、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获取新知。5、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出示两个角。问:看看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生:角1大,角2小。通过多媒体演示,采用重合法比较,角1大于角2.师:如果想要知道角1比角2到底大多少呢,怎么办?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学会量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1.为了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师:量角器是什么形状?(半圆形)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师进一步讲解量角器。2.师:量角器上的小刻度线把量角器平均分成了多小份?(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多少?(一度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记作“1°”。大屏幕出示1°、2°、3°、4°、5°、10°,让学生认读。3.认识内圈0度刻度线。出示右边起30°刻度线、右边起130°刻度线让学生认读。4.练习。大屏幕先出示内圈0度刻度线,再出示20°、90°、135°、180°刻度线,让学生认读。5.认识外圈0度刻度线。出示左边起50°刻度线、左边起105°刻度线让学生认读。6.练习。大屏幕先出示外圈0度刻度线,再出示20°、90°、135°、180°刻度线,让学生认读。7.大屏幕出示与70°刻度线重合的一条射线,与内圈0度刻度线重合的一条射线,由这条两条射线组成的角的度数是70°。8.大屏幕出示与110°刻度线重合的一条射线,与外圈0度刻度线重合的一条射线,由这条两条射线组成的角的度数是110°。9.出示150°角让学生判断是30°角还是150°角。10.出示45°角和70°角,让学生认读。11.讨论怎样测量角的度数?先让学生试着测量角,讨论量角的方法和步骤,然后汇报。师用大屏幕演示如何量角。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和步骤:(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2)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12.出示童谣: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

0在内读内,0在外读外。13.教学例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的长一些?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能发现什么?自己再纸上画出一个60°的角,然后延长角的两条边,看看角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变化?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叉开的越小,角越小。三、巩固练习第28页“练一练”。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度量方法中心点与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二线与角课题:画角教学内容:26---27页教学目标: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予做准备1.课件出示各种角,再次认识各种角2.利用课件,总结角的特征。3.学生介绍量角器,量出一个角(学习任务单)4.导入新课,给出角的度数,你会画出这个角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1.一副三角板各是多少度?(抢答)小结:在三角板中,其中两边等长的三角板的度数分别是90,45,45,另一个三角板的度数是30,60,90(边指边说)2.尝试画角分组:(1)用三角板画(2)两个30角拼(3)用量角器画(问学生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试着总结画角的步骤)教师课件演示,黑板演示总结步骤: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和射线重合.②在量角器60刻度的地方点一个点.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课件出示: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注意:让学讨论:看刻度时应注意什么?(注意内外刻度,跟量角方法相似,出是从0度数起.)3.巩固新知,鼓励创新(!)用三角板画出75和150的角(14)(2)用量角器画出15和155的角(23)提问:用量角器画角和三角板画角.哪种方法更常用?(小组讨论后发言)问:画什么度数的角使用三角板方便呢?30,60,90,45,75,105,135,120,150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四、课堂小结,小组评价板书设计:画角画一条射线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射线的端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射线重合。对准量角器的正确刻度点上一个点。一第一条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才画好的点,再画一条射线。二线与角课题:练习二教学内容:28页----29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大数,利用线与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大数,利用线与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师:同学们,休息的时候你们喜欢去哪里玩?生:我喜欢去公园玩.生:我喜欢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生:我喜欢去郊外远足。师:看来同学们喜欢去的地方还真不少!但是老师发现你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喜欢亲近大自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去看一看吧!第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一)了解营地:师: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你以前去过这里吗?那你想了解这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况吗?师:门卫爷爷在门口欢迎大家。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营地的基本状况。哪位同学能把这些青少年课外活动营地的信息读给大家听?(投影展示: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占地373500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平方米,国家投资1000000000元。)学生自读,后指名读。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又准又快地读出大数的?生:我从左边的第一位数起,看看最高位是什么位,然后依次读出来。生:我的方法和他不一样,我是从左边起,每四位做一级,然后一级一级地去读的。师:同学们读大数读得真准,你们能先把这些大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再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取近似值吗?在作业本上试试看。学生练习后汇报。师: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什么?生:我先改写,找到万级就把小数点点在万级的右下角,并且在数字的后面加上“万”字。生: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定不要忘记在数字的后面加上记数单位“万”。师:大家学得真棒!门卫爷爷特别高兴,又给大家带来了营区示意图,让我们来看看。(投影演示: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二十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平方米的大草坪。)你能试着写出这些大数吗?谁来介绍一下?生:我写的是:10万、120万、17万。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我写的是:100000、1200000、170000。师:同样的数他们写的形式却不同,谁的正确?为什么?小组里议一议。生:他们的答案都正确。只是所用单位不同。生1写的数是“万”作单位的;生2写的数是“1”作单位的。尽管形式不同,但是数值的大小是相等的。(二)参观营地:师:经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受,我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你也想去看看吗?(出示图)同学们看,这就是活动营地!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这个活动营地建在大自然中,环境非常好,很适合同学们活动。生:我看到了有很多同学们游戏的场所。生:我还看到这个活动营地还有一部分没有建设好。师:是啊,这是一个工程浩大的项目。我们看到有些地方还没有建设好。大家愿意做一个小设计师,帮助工人叔叔们早日建设好这个活动营地吗?你想帮助叔叔设计些什么?请在小组里,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讨论讨论,拿出最佳方案。(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生:我帮助工人叔叔设计了门窗。我们设计的门窗是长方形的,因为这样不仅美观、坚固而且采光好。师:大家和他的意见一致吗?好,我们一起看一下好吗?(电脑演示装上门窗)师:你们设计得真漂亮!生:我帮助工人叔叔设计的是从A点到小房子画一条最短的路。(展示设计成果。)师:你为什么这样设计呢?生:因为我们知道点到线最短的距离是垂线。所以我从A点到小房子做一条垂线,这条垂线就是到小房子最短的路。师:你们同意吗?那么你可以指导工人叔叔怎样才能准确地画出这条垂线吗?生:叔叔可以用三角板来画。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小房子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A点,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师:你设计的方案真棒!工人叔叔按照你的方案很快就画好了!你们瞧!(电脑演示)生:我是帮助工人叔叔找到了图中的平行线。(电脑显示学生找到的平行线变成红色)师:他找的平行线正确吗?你是怎样知道的?生:我们可以用平行线的特点来验证一下。我把平行的几条线段两端无限延长,看看它们是否相交,如果不相交说明这几条线就是平行的。生:我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我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特征,用直尺量一量这几条线间的距离,看看是否相等。师:你们真聪明。生:老师,我还帮助工人叔叔找到了图中的垂线。(电脑显示垂线变成红色)师: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并验证一下是否正确。(小组活动)师:你们真是优秀的设计师!看来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三)参观生活区师:我们参观了营地,还帮助营地的工人叔叔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到生活区休息一下,好吗?瞧!这所漂亮的小房子就是生活区,小朋友们都把这个生活区称为“地球村”,这里有世界上30多个国家不同特点的房屋。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房间,大家喜欢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利用自己的智慧动手来装饰我们的房间!师:这个房间里面蕴涵了很多数学问题,请你试着找一找,并试着独立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汇报生:我们先计算了一下参观了2小时,时针走了多少度。我们是用量角器实际测量了一下,得到时针走了60度的。生:我们小组也解决了这个问题,只是我们不是测量的,而是通过计算得到60度的。是吗?那具体说说你们是怎样做的?生:我们知道圆是周角360度,表面上把它平均分成了12份,一份就是360/12=30度,2格就是30*2=60度。师: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的方法都很好!生:我们测量了风筝和地砖每个角的度数。师:那么你能告诉大家如何才能测量准确?生:只要注意“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就会很容易的量出角的度数了。生:我们小组发现镜框挂歪了,就帮助把镜框扶正了。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好孩子!来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把镜框扶正的?生:我们把挂镜框的绳子拉成等腰三角形,镜框就是正的。生:我们也做了这项工作,但是方法和他不一样。我们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特点,在墙围上画出地面的平行线,再把镜框的底边和这条平行线重合就可以了。师:你们的方法都很好!生活中蕴涵了很多数学问题,而大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又是这样多种多样!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你的组内互问互答!(四)回顾:师:今天我们去参观了我国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你有什么感受?生:通过今天的参观,我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今后我要努力学好数学!生:我的感受是同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我们要努力寻找最佳的方法。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观察,处处皆能发现数学问题,如果你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单调枯燥的数学就会变成一个绚丽灿烂的万花筒!板书设计:走进大自然第三单元乘法课题: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内容:30-32页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出示教学挂图,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出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揭题板书在学生列出算式后,组织学生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学生可以把114看作100来估算,也可把21看作20来估算。也可以把114看作120来估算,把21看作20算。估算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并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二、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竖式计算,然后讨论交流,并总结方法。做试一试中的四道题,请4人板演。说明:乘积中间有0,没有数也要用0补齐数位。因数末尾有0,可以不用0去与另一个数相乘,最后将0写上。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森林医生,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三、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做练一练第4题: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时可分几步呈现: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情境中的信息,然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2.出示商店从工厂批发的数量,讨论按批发的数量,原来可以卖多少钱,现在降价后只能卖多少钱。出示问题(1),讨论提出的问题。出示问题(2),讨论提出的问题。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第34页1、3题板书设计:卫星运行时间教学挂图114×21=竖式第三单元乘法课题:有多少名观众教学内容:33——34教学目标: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2.能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估计体育场看台的座位数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前不久,我们宏伟区教育局就在体育场举行了一次大型的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多少人观看了这次盛会?——揭题板书1.出示体育场的挂图。2.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并说说估计的依据。3.接着讨论如何估计一个看台的座位。4.在讨论时,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估计,如可以分成几部分或每排取一个整数值等。5.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可以将报纸折一折,在知道一部分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个版面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的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2.估计营业额出示东方书报亭10月上旬的营业额(表格)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提示:这些营业额有什么特征?206+201+206+204+205+198+196+198+195+203≈200×10=2000(元)三、实践应用1.每小组准备一堆黄豆估一估有多少粒黄豆?2.旅游中的估计(1)出示图一,让学生说说图上从北京到广州经过哪些城市;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人的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板书设计:体育场主题图28×6=168人≈170人28≈30个170×30=5100人第三单元乘法课题: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教学重、难点: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调查计算工具的功能和运用,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计算工具的使用十分普遍,比如,商场、菜场、银行、售楼处等各行各业都要用到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并使用神奇的计算工具。——揭题板书认识计算器: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3.老师适当补充4.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课件出示)三、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1.出示题目:1+2+3+4+5+……+100=999×9=9999×9=99999×9=12456+4568-3216=48412÷19=46766÷(4728-4661)=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四、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1.试一试第一题: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2.试一试第二题: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板书设计:神奇的计算器计算器图四则运算题第三单元乘法课题:有趣的算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体会探索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教学过程:第一关:奇妙的宝塔1.出示题目:1×1=11×11=111×111=1111×1111=2.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3.运用规律快速说出答案: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请学生自己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二、第二关:奇怪的1428571.出示题目: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三、第三关:神奇的91.出示题目:99×99=999×999=的得数有什么特点。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4.运用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1.出示题目:2.小组内计算,并找规律。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4.运用发现的规律五、全课总结通过在数学王国的探索,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板书设计: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第三单元乘法课题:练习三教学内容:39——41教学目标: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二、乘法估算练习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三、数学游戏: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材P42-P46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线与角以及乘法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使学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难点:1、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教学具准备:口算卡教学过程:一、让学生说一说前面三章学到了什么?1、认识更大的数。2、线与角。3、乘法。4、估算。板书设计:认数(数数、组数、数位、记数单位)数的读写。认识更大的数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改写。数的省略。认识三种线(线段、直线和射线)线与角线与线的关系(平行、相交、垂直)认识五种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角的度量。画指定度数的角。因数中间有“0”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乘法估算。四运算律课题:买文具教学内容:47-48页教学目标: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带有中括号算试题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呈现教学情境录象:抗震救灾的系列报道。研究探索,解决问题1.组织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说一说图中的信息。2.讨论交流: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图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交流。3.发现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尝试解决,引出中括号。即:360÷[(12+6)×5]4.组组织讨论:加中括号后算式的运算顺序。二、及时练习,巩固新知1.试一试(725-235)÷14×23728÷[(36-23)×7]2.算一算,比一比720÷12+24×20(720÷12+24)×20720÷(12+24)×20720÷[(12+24)×20]三、课堂练习课本练一练第48页第3、4题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大的改获是什么?板书设计:中括号[]中括号可改变运算的顺序,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360÷[(12+6)×5]=360÷[18×5]=360÷90=4四运算律课题: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内容:50-51页教学目标:1.经历教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现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探究阶段:1.投影演示:(果汁)师: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师: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师: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师: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3)竖式计算74+641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74验算:641+641+74715715小结: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2.投影演示:(1)图中小箱里共有几罐果汁?6×3=183×6=18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以上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2)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问题: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乘法交换律。刚才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话归纳了一下,那么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出示结论)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板书:a×b=b×a三、运用阶段: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270=270+80400+500=()+()()+56=()+44a+()=b+()2.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4×71=()×()25×976=976×()45×()=55×()303×786=()×303()×▲=()×■()×54=54×37()×()=C×Da×()=c×a3.竖式计算64验算:27×27×64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且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还学习了用这两个运算定律来验算加法和乘法。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8+18=263×6=1818+8=266×3=188+18=18+83×6=6×3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四运算律课题: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52-53页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20+34=()+()36+()=64+()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