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新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新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新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新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2.在操作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难点:理解长方体中长、宽、高的相对性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为了使学情分析更为准确、有价值,我在学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前测查,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内容。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只有做好了学情分析,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深入更有价值。德育渗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核心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有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1.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第18页主题图的内容.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形状的物休。接下来就通过一个短片.来一起看看吧。(课件展现:长城上的砖、高楼、冰箱、衣板、电视机的包装箱等)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的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师:大家能不能说说.看到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课件闪现上述物体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轮廓。3.揭题并板书课题。师:像我们刚才看到的冰箱、衣柜这些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而像电视机的包装箱的形状都是正方体.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系统地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新课教学(一)教学例l1.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介绍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等概念。①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边讲述,边操作。讲解: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老师现在所指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面,请同学们在你的长方体上找到它的面,接着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棱(即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同学们找到后也摸一摸.最后老师所指的部分是长方体的顶点(即棱和棱的交点),用食指摸上去会有刺刺的感觉.也请同学们找到后.用手触摸一下.师边讲解,边出示:顶点棱面②同桌互动:拿出一个长方体,一个同学指出面、顶点和棱,另一个同学说出其名,然后交换任务,再进行一次。(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①说明探究任务。师:刚才我们对长方体进行了初步的探究,知道了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这三个方面来继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将探究的结果写在找们准备好的表格内。(出示教材第19页表格)②小组开展探究活动。(3)全班反馈。师:同学们都探究好了吗?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成果吧!反馈时,师用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根据学生反馈,师板书:长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二)教学例2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活动,我们对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对长方体的棱做更深入的探究。(l)出示探究任务。任务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捧,在小组内制作一个长方体。任务二:观察制作好的长方体,解决以下两个问题。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问题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2)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全班汇报。学生反馈结果: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不相等。(3)教师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并说明它们的相对性。①投影出示教材第19页长方体的平面图,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高宽长师:通过反馈,我们知道在长方体中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不相等。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②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指出它的长、宽、高。③说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相对性。师: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所对应的棱也就不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让学生将手中的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说说相应的长、宽、高。(三)教学例33.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过渡:同学们,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已经探究完毕。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l)让学生拿出一个正方体,同桌之间指出正方体的面、顶点和棱。(2)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步骤,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3)全班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正方体的特征:有8个顶点,有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4.阐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引导归纳: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觉得它们之间有关系吗?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拿出我们刚才探究特征的两张表格,找一找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l)让学生拿出之前填写的两张表格,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反馈。(2)小结:通过刚才的反馈,找们发现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下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长方体长方体正方体正方体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然后在全班反馈时展示学生的作品。通过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2.完成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按要求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然后指名汇报结果,集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谁能来说说,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简单的几何体。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了解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长方体这个新朋友,并谈一谈这个新朋友带给你的感觉,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反馈,进行再认识。并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一人指,一人回答,进一步强化对于顶点、面以及棱的巩固。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练习五课型练习课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整理,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形成知识网络。2.理解棱长之和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长之和。3.能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棱长之和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长之和难点: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德育渗透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板书练习五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1.指导回顾所学知识。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让学生根据面、顶点和棱三要素来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止的,并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题。(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组织交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第(3)小题。2.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2题。(1)指名读题,让学生回答本题的条件和问题。(2)组织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解题过程和依据。引导学生归纳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棱长总和的方法: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3.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使学生再次体会到长方体相对的棱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4.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5.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5题。让学生找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强调: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6.课件出示教材第21、22页“练习五”第6、7题。(l)点名读题,指导学生理解题意。(2)让学生说一说解决这两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发现第6题“地面的四边不装”这个条件很重要。(3)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8、9题。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解决第8、9题。2.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对于第8题,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对于第9题,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实物对照书上的图转一转来寻求答案。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教学反思:让学生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记录,最后交流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学生的再观察,讨论、辩析、进一步巩固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其他四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长方形,并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难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教材加强了独立探索、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德育渗透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概括能力。核心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十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出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纸盒和正文体纸盒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奥秘。大家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两个纸盒,现在就请同学们来猜猜看,你们觉得哪个纸盒用到的硬纸板比较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反馈。(反馈时,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师:通过用才的反馈,现在我们班已经分成了两派。一派同学认为长方体纸盒用到的硬纸板多.另一派同学则认为正方体纸盒用到的硬纸板多,到底哪边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学了今天的知识,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二、新课教学(一)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1.启发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想个办法来验证刚才的猜测结果,请大家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学生可能会说把两个纸盒拆开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进行活动:这确实是一种很直接、很不错的方法!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操作步骤来完成这项任务。(1)出示操作步骤。步骤一:用彩笔在长方体的纸盒标上各面的名称。步骤二:用剪刀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步骤三:将剪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展开。(2)学生按操作步骤,在小组内合作完成。2.全班反馈。(l)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把两个纸盒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了,接下来我们将结合这两个纸盒的展开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用实物投影出示问题,师生共同交流互动。①问题1:比较对照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⑧问题2: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③问题3: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④问题4:正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2)让学生有序地逐一解决这四个间题。3.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1)提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反馈交流,我们再次重温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其实我们在比较哪个纸盒用到的硬纸板多,就是比较什么?让学生看着展开图,应该不难说出就是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2)师小结:大家说得真好。像这样(教师指着展开图说)长方体(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我们称之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3)引导:只要分别计算出这两个纸盒的表面积,我们就能知道哪个纸盒用到的硬纸板比较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解决这个问题。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本题是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做题时,教师可以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二)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过渡:首先我们先来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用实物投影出示例l: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如下图),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微波炉微波炉0.4米0.5米0.7米2.让学生结合图文,说说从中获取的信息。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提示问题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出示提示问题。问题l: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问题2:你能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间肠吗?(2)小组展开探究活动。4.全班反馈。(l)反馈问题1: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2)反馈问题2:方法一:0.7×0.5×2+0.5×0.4×2+0.7×0.4×2=1.66(m2)方法二:(0.7×0.5+0.5×0.4+0.7×0.4)×2=1.66(m2)学生反馈时要让学生结合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及列式的依据。(3)让学生讨论、交流两种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种方法变成第二种,第二种方法可以使计算简便些.(三)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过渡: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继续来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用实物投影出示例2:一个长方体墨水盒,棱长为6.5cm。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2.让学生读题,说说从中获取的信息。3.让学生带着提示问题,自主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l)出示提示问题。问题l: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体墨水盒的什么?问题2:你能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全班反馈。(l)反馈问题1: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体墨水盒的表面积。(2)反馈问题2:6.5×6.5×6=253.5(cm2)学生反馈时,要让学生结合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及列式的依据.(四)方法小结。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学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结合算式一起来回顾一下,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具备的条件及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回顾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十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三、巩固练习1.解决纸盒问题。让学生拿出刚才的长方体纸盒和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用尺子量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再独立计算它们的表面积。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谁能具体地说一说我们都学会了哪些跟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知识?教学反思: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练习六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第2题,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第9题,是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问题。注意提示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第10题,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大于原来的长方体。德育渗透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板书练习六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十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1.指导整理所学知识。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重点引导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2.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二、新课教学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l~11题。1.第1~3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第1题答案。对于第3题,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具体算式。(2)组织反馈。师:通过这3题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的特征谈认识,2.第4~6题(l)指名读题.(2)让学生说一说解决这道题运用的知识和注意点.(3)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4)组织反思.师:通过这3题练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时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要根据题目的意图解题。3.第7题。(l)让学生独立填表。(2)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每个数据的来源,运用了什么知识。4.第8~11题。(l)指名读出每道题,井指导学生理解题意。(2)强调以下几个注意点:①第8题上面没有盖,只算5个面总面积.②第10题顶面不贴瓷砖,也只算5个面总面积。③第11题地面不需粉刷,不要算地面面积。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12、13题。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2.组织交流,让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小组汇报时,对于第12题不同的小组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较简便的算法。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手提袋启发学生如何计算手提袋所需材料的面积,先让学生想手提袋包装有几个面,那么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讨论在解决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程。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实验、观察,感知物体的体积,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m3、dm3、cm3。2、借助与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从而使学生建立m3、dm3、cm3的大小表象。3、知道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里面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体积的概念难点:初步建立m3、dm3、cm3的大小表象学情分析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接着教材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给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让学生观察相应的教具和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在“做一做”中,教材安排了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练习。认识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德育渗透知道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里面包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核心板书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通过一段短片,来重温一下这个经典的故事。二、新课教学1.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l)课件播放:《鸟鸦喝水》的故事。(2)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2.深入感知体积的概念。师:从《乌鸦喝水》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了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那是不是每个物体占有的空间都一样呢?接下来,找们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l)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工具:4个一样的一次性纸杯、两块大小不一样的鹅卵石。(2)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要求.①用彩笔分别在纸杯上标上A、B、C、D.②将A杯和B杯装满水,两块大小不一样的鹅卵石分别放在C杯和D杯中。③将A杯中的水倒入C杯,将B杯中的水倒入D杯.直至将C杯和D杯装满。④观察实验结果,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3)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4)全班反馈。学生的反馈大致有两点:①把A杯、B杯中的水分别倒入C杯和D杯,直至将C杯和D杯装满后,A杯和B杯这两个杯子里还有水,因为水的空间被鹅卵石占了。②A杯、B杯剩下的水不一样多.C杯中的鹅卵石小.因此A杯剩的水少;D杯中的鹅卵石大,因此B杯剩的水多。3.揭示体积的概念。(1)讲解体积的概念。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证实了物体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2)判别物体体积的大小。课件二呈现: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实物图引导观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洗衣机、影碟机、手机这三个物体。说说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通过观察,学生不难看出洗衣机的体积最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冬.认识体积单位。(l)游戏:谁的体积大.①说明游戏规则:每人在教室里任选一样物体,然后比一比谁找到的物体体积大。②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2)引出体积单位。①课件出示:两个体积差不多的长方体。师: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同学们找到的物体的体积都相差很多,比较起来很容易。现在请大家看看这两个长方体,你们能猜出它们谁的体积大吗?②让学生进行猜测并反馈.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解决策略。师:到底如何确定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我们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解决以下儿个问题。a.出示问题。问题一:请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测量长度或面积时,是怎样测量的?问题二:你能想一种测量体积的办法吗?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然后全班反馈。学生的反馈大致是:问题一:在测量长度或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来测量。问题二:测量体积时,应该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过渡:同学们说得不错,在测量体积时,我们应该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④课件演示:将两个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来比较出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课件演示后,可对学生的猜测结果作出适当的评价)(3)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过渡:要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这是刚才由同学们通过自主交流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常见的体积单位。讲解: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那么大家知道1cm3、1dm3、1m3是多大吗?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它们。①认识1cm3a.看一看:出示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模型。引导认识: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cm,它的体积就是1cm3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引导:同学们,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大家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和你的同桌说一说。c.议一议: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用cm3作单位比较合适?②认识ldm3a.看一看:出示体积为ldm3的正方体模型。引导认识: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ldm,它的体积就是ldm3。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ldm3?引导: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ldm3。大家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ldm3?和你的同桌说一说。c.议一议: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用dm3作单位比较合适?③认识lm3a.看一看:出示体积为lm3的折叠器,将它靠着墙角摆好。引导认识:同学们,我们把这个lm3的折叠器靠着墙角摆好,它就形成了一个棱长为lm的正方体,所占的空间就是lm3。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lm3?请几个同学站到墙角这个lm3的空间来,看看可以站几个同学?(大约能站9个同学)c.议一议: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用m3作单位比较合适?同桌间互相说一说。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再全班反馈。反馈时,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完成教材第28面“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全班反馈。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七”第3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再全班反馈。4.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七”第4题。让学生在理解题念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再全班反馈。反馈时,学生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反思: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教学时切忌把自己和学生都捆绑在教科书上,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让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借助教具模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方法。3.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团队意识,并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方法。学情分析先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通过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编排类似,先教学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再通过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教材在说明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后,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让学生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德育渗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团队意识,并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核心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底面积正方体的面积=棱长×棱长×棱长(V=a3)底面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1.导入并揭题: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常用的体积单位,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体积方面的知识,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提出猜想: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引导思考:同学们,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之前,我们一起来猜想一下。大家觉得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想,此时教师不予以任何答复。二、新课教学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过渡: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可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就能告诉我们答案。首先,我们来探究长方体的体积。(1)提出操作要求:用24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拼摆成长方体.(2)让学生根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①说明活动要求:用准备好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摆活动,并将第一次摆好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教材第29页的表格中。②在小组内开展活动。(3)全班反馈。①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填好数据的表格。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241l2424cm3l2212424cm83l2424cm364l2424cm36222424cm34322424cm3……………②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发现。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全班反馈。学生的反馈大致如下: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积(4)揭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归纳: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bh。(板书)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过渡:探究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探究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活动,最后全班反馈。学生反馈: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所以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也适用于正方体。引导回答:正方体中的“长、宽、高”我们统称为什么?(棱长)因此正方体的体积就等于什么?(棱长×棱长×棱长)报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归纳:如果用字母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3,读作“a的立方”。(板书:V=a3)3.教学例1。(l)出示例l,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2)组织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明列式依据。(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列式解答。)4.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借助模型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的含义。师:同学们,我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那么现在老师所指的长方体的这个面或正方体的这个面.我们称之为什么?(底面)师进一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就叫做底面积。(2)指名让学生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的求法。通过观察,学生不难看出: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在相应的体积公式上标出》(3)引导学生观察体积公式与底面积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反馈:发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还都可以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得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师小结:这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V表示体积,用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这个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Sh。(板书:V=Sh)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七”第5、6、7题;(2)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2.拓展练习。(l)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8、9、10、12题。四、课堂小结教学反思:教学时,让学生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时,一行要摆几个小正方体(即表示长方体的长),摆几排(即表示长方体的宽)摆几层(即表示长方体的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让学生知道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的改写。2.使学生经历相邻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过程,进而理解推导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推导过程难点: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的改写学情分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以加深印象。再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例4是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核心板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lm3=1000dm3ldm3=l000cm3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高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低级单位数÷进率“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导入并揭题: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那么你们知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二、新课教学1.教学例2.探究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探究ldm3,与lcm3之间的进率关系.①出示棱长为ldm3的正方体模型。提问:同学们,老师手上的这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ldm.请问它的体积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1×1×1=ldm3②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究ldm3,等于多少cm3。提问: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ldm,可以看作是多少cm?(l0cm)如果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以cm为单位,大家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cm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10×10×10=1000cm3。引导发现:同学们的思路很清晰,这里的ldm3和1000cm3,是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吗?回顾刚才的推理、观察及板书,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ldm3=1000cm3(2)仿照此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lrn3,与ldm3之间的进率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探究活动,再全班反馈。反馈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反馈探究过程,再由师结合课件演示,归纳小结。(3)填写教材第34页的表格。由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再全班反馈。反馈时先让学生交流从表格中获取的信息,最后由教师归纳小结。师小结:从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2.教学例3。(l)用实物投影出示例3:3.8m3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cm3(2)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再全班反馈。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提问:这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和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异同?(方法是一样的,只是进率不同。)(3)引导学生小结出单位改写的一般方法,并适时板书:高级单位数×进率高级单位低级单位低级单位数÷进率3.教学例4。过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一些包装箱上的尺寸?包装箱上的尺寸一般是指包装箱的长、宽、高。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牛奶包装箱,大家能从尺寸上说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l)用实物投影出示教材第35页例4,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取的信息。(2)提出问题: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3)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全班反馈.a.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比较两种方法。b.小结:遇到此种类型的题目,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单位的统一,要根据实际问题看看是先换算单位还是先计算。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l、2题。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第1题中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时用乘进率的方法,把小单位化成大单位,用除以进率的方法。第2题应先求出墙的体积。四、课堂小结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35页“你知道吗?”并组织交流谈收获。2.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lm3=1000dm3,ldm3=l000cm3。会运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的改写,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地运用。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再通过验证探索发现常用的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练习八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的方法.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综合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第7题,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总和相等,可以通过观察或计算得出正方体的棱长是(6+5+4)÷3=5(dm),体积是5×5×5=125(dm3);长方体的体积是6×5×4=120(dm3)。德育渗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核心板书练习八lm3=1000dm3ldm3=l000cm3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大家能不能具体地说说都学了哪些知识?二、新课教学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把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系统地梳理了一遍。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学到的这些知识。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l题。(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2)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解答。(3)全班反馈。①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②引导观察、比较这6个小题的异同.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l)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2)师生共同分析题意。师:包装盒是否能够装得下玻璃器皿,关键要看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3)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再由学生独立完成。(4)全班反馈.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l)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2)师生共同分析题意。师:本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3)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再由学生独立完成。4.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2)师生共同分析题意:①在计算每张凳子的体积时,要注意什么?②计算50个凳子的体积后,还要注意什么?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想法。(3)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同桌之间借助计算器合作完成。(4)全班反馈。5.让学生自主完成第5、6、7题并组织交流。三、拓展延伸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2)师生共同分析题意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9题(1)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题目(2)指导学生分析题意(3)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4)组织交流。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单位的改写等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体会吗?教学反思:教学中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为10厘米,让学生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接着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知道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理解容积与体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容积的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理解容积与体积的关系。难点:会计算物体的容积,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学情分析在容积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德育渗透会计算物体的容积,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核心板书容积和容积单位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1L=1000mL1L=ldm3lmL=1cm“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导入并揭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今天将在此基础上认识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两位“新朋友”,它们就是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二、新课教学1.认识并理解容积的概念.(l)课件演示:箱子、油桶、仓库、茶叶筒、水杯等实物图片。(2)提问:猜一猜,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都能用来装东西。明确:同学们猜得对极了,这些物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用来装东西的。“装东西”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称为“容纳物体”。(3)理解容积的概念。①揭示容积的概念。引导:像箱子、油桶、仓库、茶叶筒、水杯等物品,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板书)②结合课件演示,理解“所能容纳”的含义。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容积,那么在容积这个概念中,“所能容纳”是什么东思?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你对它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已见,说说对“所能容纳”含义的理解。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所能容纳”就是指要“不多不少正好装满”.③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容积。④辨析:一个实心长方体或正方体木块,它有容积吗?先让学生自行判断,再由教师小结: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心的,才能计算它的容积。2.认识容积单位引导讲解:一个物体的容积就是它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所以计算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也就是m3、dm3、m3。但如果计量的是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那就要用到另外两个容积单位——升和毫升。(l)认识升和毫升。①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升和毫升的例子。结合学生的举例,教师适时用课件呈现饮料瓶、沐浴露、洗发水等物品。②介绍升和毫升的字母表示形式:L、mL。(板书:L、mL)(2)介绍升和毫升的进率。引导学生认识:1L=1000mL3.认识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1)出示教材第38页的小组活动题。a.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b.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杯水大约是1L。(2)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估计。(3)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准备好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4)全班反馈交流时,教师提出:你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怎样的关系吗?指导学生认识:1L=ldm3lmL=1cm3教师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4.教学例5。过渡:明确了容积和容积单位,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计算物体的容积了,因为容积与体积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只不过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因此容积要比体积小。(l)课件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上的长方体油箱,里面长5dm、宽4dm、高2dm。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2)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由生独立完成。(3)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适时进行板书算式:5×4×2=40(dm3)40dm3=40L5、教学例6。课件出示例6: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1)理解题意。提问:根据题意,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物体分别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可以把橡皮泥捏压成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再量出相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但不能通过改变形状来求梨的体积。(2)质疑。迫问:怎样求出梨的体积呢?你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妈?(3)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用课前学生准备的物品来进行操作和思考)(4)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演示,出示教材第39页情境图,并适当讲解:用排水法求梨的体积,就是算出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所以梨的体积:450-200=250(ml),250ml=250cm3。(5)组织反思。师: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指名回答,并提醒学生注意在把被测物体放入容器时,物体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想一想:可以用以上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体积吗?为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方法不可行。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题目:一个无盖长方体铁皮水槽长12分米,宽5分米,高2分米.做这个水槽最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这个水槽最多可以盛多少升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本题主要在于让学生理解:要用多少铁皮实际上就是求水槽的表面积;最多可以盛多少水,也就是求水槽的体积。四、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有序地小结:知道了容积概念和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懂得1L=1000mL1L=ldm3lmL=1cm3教学反思:“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简洁、幽默的讲话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一)本学期累计教案个课题练习九课型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与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选用体积与容积单位。2.能正确灵活地解决有关体积与容积的实际问题。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解决有关体积与容积的实际问题,准确、合理地运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学情分析第12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物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是柔软可变形的物体,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用尺子测出需要的数据,即可算出体积。如果是不能变形的物体,可以利用例6的排水法来测量。比较两个物体体积大小时,也可以利用排水法,看哪个物体使水面上升的高,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德育渗透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的能力。核心板书练习九1L=1000mL1L=ldm3lmL=1cm3“熟知未必真知”,教师理解教材要追求一种陌生化的境界。教学过程(自学提纲、导学方案、小组展示、课堂训练)一、导入课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容积和容积的相关知识。大家能不能具体地说说都学了哪些知识?二、新课教学l、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2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交流时,对于第2题,教师要让学生说明具体算法。(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进行板书和整理。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3、4题。(1)先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2)提示学生:在第3题中既可以用L作单位进行计算,也可以用mL作单位进行计算。(3)组织学生反馈交流。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5、6题。(1)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2)使学生明确:第5题蓄水池最多可蓄水多少立方米,实际上就是求蓄水池的体积,蓄水池的深就是长方体的高。(3)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集体反馈。(4)对于第6题,教师要追问学生为什么题目说“从里面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容积概念。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8题。(1)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指导说一说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2)指导学生明确第7题。要求珊瑚石体积就是求水位上升部分水的体积。(第8题类似于第7题)(3)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组织反馈交流,并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10题。(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第9题中石柱立着放入池中的含义,体会石柱部分露出水面。(2)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解决第9、10题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第10题是立体图形的拼组问题,交流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供不同的算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三、拓展延伸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1、12题。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体积、容积的有关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与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选用体积与容积单位。会正确灵活地解决有关体积与容积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