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十一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一校联考历史试题1.有学者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将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各有特色的六个区,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像一个巨大的花朵。材料旨在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相对独立B.多元一体C.满天星斗D.中原中心2.《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又记载冒顿单于:“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汉书》记载:呼韩邪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后汉书》记载十六国时期,“南单于既内附,兼祠汉帝”。材料说明匈奴政权日益封建化B.匈奴贵族生活奢靡C.边疆地区逐渐被开发D.游牧民族南下频繁3.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杰出俚人大首领。她贤明统率本部落民众,引导他们多做好事、善事,后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她的生平载于《二十五史》的《隋书》《北史》和《资治通鉴》等正史。冼夫人文化在粤、桂、琼地区极具感召力。冼夫人故事的流传体现了A.社会危机下人们对英雄的期待B.主流价值影响生活观念C.文人借女性英雄题材抒发抱负D.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加强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东京梦华录》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宋代商业突破时空限制B.传统封建等级观念削弱C.商品经济蓬勃发展D.新兴市民文化丰富多彩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7.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烟台以东清军归山东巡抚李秉衡节制,威海守御由李鸿章的淮军负责,彼此互不相干,而南方调来“勤王”之师又不听李秉衡调遣,这样就出现了威海孤军奋战,得不到援兵的奇怪现象。该现象反映A.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B.政治改良难以实现救亡图存C.中央权力下移影响历史发展D.阶级矛盾激化加剧民族危机8.下图为中共革命活动在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革命中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B.中共依据革命形势变化调整工作策略C.地理环境影响国共对峙局面D.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9.195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炮击金门,蒋介石当即发炮还击,第一次台海危机拉开序幕。12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与台湾代表叶公超正式签订《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秋,毛泽东对一些工厂的领导讲:“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哪一天赶上美国,我们才吐了一口气。现在我们不像样子嘛,要受人欺负”。据此可知,新中国初期A.美国霸权主义威胁下陷入外交孤立B.朝鲜战争阻碍了国家统一进程C.国际紧张局势影响一五计划的制定D.冷战格局影响国家工业化战略10.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市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不离本土,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其趋向则是连成规模,成为正式都市或者成为某个城市的部分。这里居民生活的条件、方式已与多数城市居民相同,其物质消费可以用超前、丰裕来形容。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民增收B.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D.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11.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曾写道:“罗马人,你应当用你的权威统治万国……你应当确立和平的秩序,对臣服的人要宽大,对傲慢的人,通过战争征服他们。”由此可知当时的罗马A.万民法正逐渐发展B.共和政体不断完善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D.公民社会地位提高12.一种常见观点认为,英国议会产生的背景是王权衰落,而且议会的产生进一步削弱了王权。但实际上中世纪的议会并非一个独立的机构,它由国王召集,并决定召开时间、地点及议程安排,它的本质是“国王的议会”。这则材料旨在说明当时英国A.封君封臣关系紧张B.王权摆脱教权控制C.政治具有民主色彩D.国王仍是统治核心13.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既是拉美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卢梭思想在拉丁美洲的主要诠释者之一,但他认为民权、主权这些权利应该自上而下,是贵族政权赋予的,这说明A.启蒙思想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B.启蒙运动在拉美地区的本土化C.拉丁美洲文化具有混合性特点D.拉美独立运动受殖民主义影响14.下表材料可以说明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美国表1:美国女性劳动力占比表2:美国女性在政府公职人员(部分)中的占比——(郑远:《历史教学》,2021年第21期)A.国家干预力度加大B.平权运动不断发展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D.福利国家制度建立15.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超过8600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B.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C.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6.【中国古代起居注制度的变迁】(14分)材料一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官方按照年月日期编次,记录帝王言行及朝廷大事的重要史书。北魏起居注制度既是中古起居注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也是孝文帝改革在史官制度上的一个反映。北魏初期没有起居注官,太和十四年孝文帝创置起居注制度,太和十五年设置起居注令史。它既展现了孝文帝去除胡化、加强皇权控制的一种决心,也是北魏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在史学上的需求。北魏后期由于政局动荡、皇权涣散及集书省地位的下降,起居注制度名存实亡。——摘编自:曹刚华、刘欣宇《北魏起居注制度新探》材料二起居注在明代经历曲折发展历程。明初为初设与调整阶段,洪武中直至宣德年间起居注之职逐渐废止,万历年间得到恢复并延续至天启初。其官职设置变迁取决于皇帝、阁臣意志,职责履行也在二者控制之下,很长一段时间其职能因为皇权、阁权的压制而处于废止状态。明初设置起居注官,专门负责记注起居,随后其职责部分由他官兼任,万历年间起居注之职由翰林院官员兼任,更类似于差遣而非正式职官。明初的起居注曾短暂负责编辑史事,万历年间不仅要记录起居,编撰六曹章奏,还承担编撰史书的任务,二者逐渐合而为一。起居注记录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君主言动的据实直书减少,主要是诸司章奏的编辑整理。——摘编自:鞠星《论起居注制度在明代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创置起居注制度的历史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起居注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起居注制度在明代曲折发展的原因。(8分)17.【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4分)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明确提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从不讳疾忌医,勇于刀刃向内,着力解决自身问题,不断进行深刻改造和自我重塑。——摘编自金民卿《中华文明的突出创新性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品格》材料二改革开放至今的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一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标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领全党全体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摘编自夏春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民主革命时期的相关史实,举三例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品格”。(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的历史意义,并总结这一光辉历程的深刻启示。(8分)【人类之网与历史演进】(15分)材料一一个网络,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把人们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的关系。这些关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说,邂逅之交、亲属、朋友、群体敬拜、对手、敌人、经济交往、生态交流、政治合作,甚至还有军事竞争,等等。通过上述这些联系,人们彼此交换信息,并且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塑造人类历史的,正是这些信息、事物、发明的交换与传播,以及人类对此所做出的各种反应——摘编自《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材料二最初的人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即形成了一个个小型网络,用于组织小规模的采猎活动。……距今约12000年前,定居农业逐渐发展起来。农民与周边的小共同体交换着关于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开始具有区域规模的网络。公元前3500年左右,以崛起的城市为中心,这些原有的乡村网络聚合成了“大都市网络”并在这一基础上孕育出几大辉煌灿烂的文明。及至约公元200年时,一个遍及欧亚大陆和北非的“旧大陆(旧世界)网络体系”形成了。15世纪海道大通,诸多网络终于联结成了一个单一的世界性网络。人口、商品、信息、生物和传染病的加速流动,深刻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的命运。19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推动了这一全球网络的扩展。1914——1941年之间一战和经济萧条暂时延缓了全球化进程,但二战后该进程得以复苏并加速发展,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摘编自薛冰清《“人类之网”:编织世界历史的新范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之网”的内涵,并结合具体史实列举推动这一网络构建的动因?(7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选取一个时期,阐释“人类之网”是如何塑造人类历史的?(8分)19.【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12分)个人被战争洪流所裹挟,宛如漩涡激浪中的细小流沙,身不由己,……无数个体命运的集体合影,即是国家命运的写照。德国普通家庭威廉一家命运威廉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父亲因一战后的战争制裁失业。全家靠母亲微薄收入维系。住的是老房子,冬天全家冻得直打哆嗦。日子过得如此凄惨,威廉一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和当时德国民众一样,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凡尔赛和约》。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之后在德国大修高速公路和公共工程,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发动战争做准备,在此时期威廉父亲成为修路工人,威廉一家的生活命运有所改善。1939年,威廉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纳粹军人。威廉并不为父亲走上前线一去毫无音讯而痛恨元首,反倒为父亲倍感自豪。后来威廉的哥哥也走上了前线。如同二战时期千千万万德国家庭,他们最后的命运都是一个模子:以元首的伟大为荣,而后是“一损俱损”。——摘编自蔡成著《不能忘却的战争记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对威廉一家的命运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楚。)参考答案B【解析】六个区的文化各具特色,符合“多元”的特色。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体现“一体”,B选项正确。A、C选项没有体现“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D选项没有体现“各有特色的六个区”。A【解析】冒顿单于时期射猎是匈奴重要经济形式。呼韩邪单于试图遵循汉朝的社会观念,通过建立姻亲关系巩固同汉朝的友好关系,这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表现。“兼祠汉帝”进一步强化了政权认同,匈奴政权进一步封建化,A选项正确。材料无匈奴贵族生活习性、边疆地区开发状况及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状况,所以BCD选项错误。D【解析】“她的生平载于《二十五史》的《隋书》《北史》和《资治通鉴》等正史”“冼夫人文化在粤、桂、琼地区极具感召力”说明民族认同意识逐渐加强,D选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在于人们崇拜英雄,而在于正史以及当今对冼夫人的认同,更没有体现社会危机的相关内容,A选项排除。材料并没有主流价值观变化及文人在冼夫人故事的流传中的作用,C、D选项排除。4.C【解析】C选项宋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女性参与经商。结合所学,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社会观念转变,有利于女性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C选项正确。《东京梦华录》的相关材料无法体现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A选项排除。北宋的程朱理学进一步强化伦理纲常秩序,传统封建等级观念并没有削弱,B选项排除。D选项无法概括材料全部,只与材料后半部分《东京梦华录》有关,排除D选项。5.C【解析】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具有惩戒措施,“养山合墨文约”直接体现政府的告示和批示,因此C选项正确。“养山合墨文约”与官方管理相结合,选项A无法安全概括材料,排除。材料无礼法结合,B选项排除。材料主旨在于强调从明到清,乡约的变化,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6.C【解析】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击了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经济利益,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外通商集中于广州十三行,广东商人因此受益,广东地方官吏乘机谋取私利。鸦片战争后推行五口通商,五口之中,上海日盛,而广州则日形衰落,中国商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广东地方官商的私人经济利益受到重大打击,故选C。材料主旨为《南京条约》签订对广州地方官商私人利益的影响,并非《南京条约》对清政府财政和民族工商业的影响,排除A和B。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D。7.C【解析】据材料可知,威海卫战役中由于各部队之间存在严重的派系矛盾,导致军队不听调遣、孤军奋战,最终战败,说明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地方上各派系各自为政,是威海卫战役乃至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选C。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必然性是洋务派只学西方的器物,并未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维新变法运动才开始政治改良,排除B.材料中的各派系均为封建地主阶级,并非不同阶级间的矛盾,排除D.8.B【解析】据材料可知,1920-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活动地点先由北京、上海转移到长沙、广州;1927-1945年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五四运动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确定国共合作,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但都因为中心城市敌人势力太过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放弃攻打城市,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中共以延安为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活动范围的转变都是由革命形势决定的,故选B.红军长征后,根据地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排除A.国共对峙时期为1927-1937年,与材料的时期变化不符,排除C.材料并未涉及中国民主革命中心内容,排除D.9.D【解析】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台海危机中,美国公然介入,干涉中国内政,毛泽东等领导人深感新中国受美国威胁是由于中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因而提出要在工业上赶上美国。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逐渐形成,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在亚洲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先锋和主力,新中国在国家统一上面临美国的公然阻扰。面对国家安全上的重大威胁,中国领导人提出在工业化战略中要赶上美国,在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后,1958年毛泽东等领导人明确提出在要“赶英超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D。台海危机属于中国内政,并非外交领域;此外,新中国在建国之初,按照“一边倒”方针,与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排除A。材料信息为美国的干涉阻碍了国家统一进程,而非朝鲜战争,排除B。一五计划颁布于1953年,排除C.10.B【解析】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乡村都市化蓬勃发展,农民不离本土,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知识,随着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部分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以乡村工业的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推动乡村都市化。如华西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故选B.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乡村都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排除A和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出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与材料中“农民不离本土”不符,排除C。11.A【解析】随着罗马疆域不断扩大,为了调整被征服民族的相互关系,万民法逐渐发展,故选择A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帝,罗马进入帝国阶段,排除B项;C选项、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12.D【解析】中古英国的议会是国王的附属机构,其主要成员是封建贵族,其利益与国王大体一致。材料反映出议会产生后,对王权的限制有限,故选择D项;A选项是议会产生的背景,1215年由于“失地王”约翰随意征税,引起贵族反抗,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材料未反映教权与王权的斗争,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民主政治色彩,故排除C项。13.B【解析】材料反映出米兰达接受了启蒙思想但又对其进行了改造,反映了启蒙思想的本土化,故选择B项;A选项本身正确但不是本题主旨,故排除;材料未涉及拉美文化的特点,故排除C项;D选项材料未体现。14.B【解析】表1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表2反映政府中女性数量越来越多,代表女性精英数量的增加,二者皆折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故B选项符合题意;国家干预主要是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女性权益无关,排除A项;女性地位不代表社会阶层,排除C选项;D选项材料未体现。15.C【解析】巴以冲突更多是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以色列民族的矛盾,而不是大(强)国欺凌小(弱)国,故选择C选项,排除A选项;B选项、D选项材料未体现。16.(1)原因:①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树立北魏正统地位在史学上的需求;②削弱鲜卑旧贵族的势力,增强皇权的需要;③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改革北魏旧俗的需要;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及前期改革成功奠定的政治基础;(任意三点可得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2)特点:起居注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起居注逐渐由专职变为兼职;起居注兼有记注和撰述职责;内容上偏重章奏的编辑整理。(每点2分,不得超过4分。)原因:①皇权强化,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②官僚机构对皇权调节机能的削弱;③中枢权力的异变,宦官专政与阁臣专权的影响;④魏晋以来起居注制度的延续与传承。(任意两点可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回答“历史原因”类设问,应该首先确立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整理答案。首先时空定位在北魏孝文帝,根据材料中“它既展现了孝文帝去除胡化、加强皇权控制的一种决心,也是北魏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在史学上的需求”可得出“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树立北魏正统地位”、“削弱鲜卑旧贵族的势力,增强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补充:“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改革北魏旧俗”、“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及前期改革成功奠定的政治基础”。(2)回答特点类问题,一定要回归材料和解读材料,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用所学知识和历史学科专业语言予以概括。根据材料“官职设置变迁取决于皇帝、阁臣意志”可推知起居注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根据“职责部分由他官兼任,万历年间起居注之职由翰林院官员兼任”可推知起居注逐渐由专职变为兼职;根据“不仅要记录起居,编撰六曹章奏,还承担编撰史书的任务,二者逐渐合而为一”可推知起居注兼有记注和撰述职责;根据“主要是诸司章奏的编辑整理”可推知内容上偏重章奏的编辑整理。回答“历史原因”类设问,应该首先确立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整理答案。首先时空定位在明朝,结合明朝时代背景可以依次整理明朝影响起居注的因素有:君主专制的强化、官僚机构的弱化、中枢权力异变的影响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学生能够分析到其他影响这一制度的因素,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7.(1)史实说明:①八七会议后,全党认真反思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直面错误,勇于自我革命的决心;②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③遵义会议从政治上、组织上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危机关头挽救了中国革命;④延安时期,开展整风运动;⑤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方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廉政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每点2分,任意三个史实可得6分。)(2)历史意义: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4分)深刻启示:文化建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结合变化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继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人民文化素养。(4分)【解析】(1)举例说明“自我革命的品格”,首先应注意题目条件限制,时间限制为“民主革命时期”,其次应该根据材料理解“自我革命”的内涵,即直面所犯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回忆教材中的相关史实,举三例即可。所学知识符合“自我革命”的有:八七会议、古田会议、遵义会议、整风运动、七届二中全会等。(2)回答“历史意义”类的问题,首先确定时空背景,其次注意一定是在该历史时期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改设问时空定位在“改革开放后”,主题定位“党领导的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结合教材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史实,可以整理得出以下答案要点:现代化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民族复兴、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如有答道人才建设、教育发展等亦可酌情给分。回答“启示类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总结材料中的经验与教训,首先提炼材料主题,紧扣主题整理材料并思考对当世国家建设的正确做法。根据材料“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可以分析党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行为,主要思考点有:是否坚持党的领导,是否依据现实国情调整,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否坚持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等。18答案:1.内涵:人类之网是连接人们的一系列关系,其本质上试图用一种横向的方式观察人类,(比如观察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横向的联系、互动等)这种横向互动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3分)动因:为了经济利益寻找贸易伙伴,商人建立经济网络的,如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政治动因,比如帝国的建立与扩张,维护和巩固帝国统治的需要,亚历山大东征、古罗马帝国的扩张;文化动因:僧侣和传教士建立的文化联结,例如佛教传入中国、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在亚洲非洲等传播基督教。(4分)2.旧大陆网络体系时期:在旧大陆网络体系中,早期帝国的扩张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往与融合。如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统治,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统治等等,推动了人类之网的初建,并通过网络促进了几大文明的交融。西亚农耕技术传播到中亚、欧洲和非洲。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沟通东西,促进东西经济与文化交流。希腊文化广泛传播至北非和亚洲,促进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并在中世纪主导欧洲思想。希腊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对其他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网络的影响下人类文明之花绽放,既有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官僚、税收、军事、交通),又有发达的商贸往来(丝绸之路),还有繁荣的思想文化(古希腊神话、人文主义)。但是网络带来的不光是进步,更有种种不平等和灾难。伴随着早期帝国的扩张与军事征服,也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辩证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积极6分,消极2分)15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的人类之网: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交往交融,使世界日益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贸易与发展,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初现;对欧洲,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亚非拉,早期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导致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