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市联考卷(三)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的先祖既重视“记言”即记录人们的语言,也重视“记事”即记录人们的行为,而语言与行为正是人类故事的两大要素。汗牛充栋的中华典籍中记载着中华先祖的嘉言与懿行,它们构成了意义深远的中国故事。试看“记言”: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思想结晶载于典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学原理,“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环境保护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都是具有普适价值的可贵思想资源,尤需深入研究,准确阐释,广泛宣扬。再看“记事”:中华传统文化素有“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倾向,在讲故事的维度上同样如此。神话是早期人类最流行的故事,但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后羿、大禹等人物的英雄事迹都是除害安民,而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人物分别发明了筑室居住、钻木取火及农业生产。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希腊神话的情节更加丰富生动,而中国神话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前者的情节大多发生于虚拟的天庭,而后者的背景却是真实的人间。古希腊人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的先民却认为这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自己发明的。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摘编自莫砺锋《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2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材料二: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正常解锁分离,轨道器按计划完成轨道规避机动。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在大西洋上空第一次再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之后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这一返回过程也被人们称为“太空打水漂”。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摘编自喻思南《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6日,《人民日报》)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既是深刻的思想理念又是务实的工作方法,体现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必要性:“第一,通过话语权的建构来把中国故事传播出去,把成功经验、故事中的道理传播出去。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背后深层次的价值观同西方有所区别,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一套系统的话语体系。最后,话语权对凝聚人民共识、增强‘四个自信’是重要的力量和途径。”由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是顺应时势的科学战略谋划。一个世界性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甚至不能没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否则在世界政治中必然处于守势。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通过不断增强和彰显中国特色,才能使话语体系保有源源不竭的活力。(摘编自李文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2023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思想也适合中国以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值得大力宣扬。B.尧舜禹的英雄事迹能够对后代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C.中国探月工程的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样命名契合国人对月球的美好想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D.建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仅能传播成功经验,促进中西价值观的交流,还能凝聚人民共识,增强自信。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B.C. D.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进行对比,意在强调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也表明古代神话故事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B.材料二中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达到了充分利用大气层进行减速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我国航天技术之高超。C.材料三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表明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D.从过去先人对“记言”与“记事”的重视,到今天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有着丰富且值得传播的经验与智慧。4.材料二的语言既有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又有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国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村西的小河李骏虎对于在晋南农村长大的我来说,汾河曾是一个传说,就像黄河和长江一样。小孩子们经常听长辈说起,刚刚赶着马车从河西拉了一趟炭回来。“水可大啦,望也望不到边!”他们不住赞叹。小孩子们在不远处玩耍,①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支棱着耳朵一字不落都听进了心里。但我们不羡慕,因为有村西的那条小河就够玩了。对于我们来说,十里之外的汾河太遥远了。直到十年后,我到了省城太原求学。有一天,我忽然就明白过来,原来我们村西的那条小河就是汾河的支流。它向西流淌,是因为汾河在西边,它要投入汾河的怀抱。并且,②在回忆祖母的讲述中,我对那条小河的感知更加清晰——那条小河流经宽阔的河谷底部,与地面有十多米的落差,河谷两岸遥遥相望,足有一二百米远。祖母讲过,我们的村庄最初就建在河边,周围垒着一圈又高又厚的石头墙。到了汛期,汹涌的河水在围墙外不断上涨,眼看快要跟墙头齐平,却很神奇地不再上升。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奇景:村墙外是汪洋大水,村墙里鸡鸣犬吠、烟火照常。回忆让我无法平静。试想如果村西那条作为支流的小河都曾经奔腾咆哮,冲刷出一二百米宽的河谷,它所注入的汾河该是何其浩大啊!汾河绵延七百多公里,有一百多条大小支流,号称“百纳汾水”,这是怎样壮阔的一条大河啊!很快,我就从史料中领略到了汾河的气魄。史料记载,距今两千一百多年前,汉武帝刘彻的船队由黄河河口进入汾河,来到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祭祀后土,之后乘坐高大的楼船泛舟汾水,饮宴中流。时值秋后,洪波涌起,烟水浩渺,汉武帝诗兴大发而作《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就是汾河“棹歌素波”美誉的由来。作为这样一条浩瀚大河的支流,我们村西那条小河曾经应该也是可以行舟走船的吧。而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它是连名字也没有的。它是沿河各个村庄的天然界河,流经上游杜村时就叫杜村河,流经我们李村时就叫李村河,而村里的人们谈起它时只叫它“河”。两个下地干活的人碰上,一个问:“到哪里干活去呀?”一个回答:——“河里。”——不是下河的意思,是把河谷和河岸上的土地统称为“河里”。河里实在是我们这些放牛娃的乐园。夏天的时候,浅浅的河水被阳光晒得像温暖的被窝,我们在水里欢快地扑腾,大呼小叫打水仗。岸边露出水面的石头上,③婶子大娘们把泡好的皂荚裹在粗布床单里,抡起捣衣杵使劲儿地砸,“嗵嗵嗵”此起彼伏响彻河谷。说笑声中,婶子大娘们揉搓好衣物,抖起来铺在水面上拽几下,衣服就被水流冲洗干净了。再叫个同伴合力拧干,抖开铺到岸边的草地上,小风儿吹着,不消一会儿,衣服就干了。离我们游泳的地方不远的下游,大人们说那里有一眼深井。那里是小孩的禁区,却是个至关重要的地方。因为水深的地方正好下水泵,所以经常会有一辆拖拉机开过去,用车头发动机上的皮带带动抽水机,通过一条黑色胶皮管把河水扬到十米高的河谷上去,灌溉方圆数百亩土地上的庄稼。高处看守水渠的叔伯们不时发出憨厚而响亮的笑声,很宽容地任由我们拿着一块破窗纱接在水龙头下面,捉那些在抽水机中幸存的小鱼小虾。那可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图景啊。浇灌过的玉米地和高粱地,伴着静夜的虫鸣声,发出清晰而嘈杂的“吱吱”声。那是无数庄稼一起拔节的声音。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讲到“天籁之音”这个成语时,我无端地就会想起跟随父亲在墨黑的田野里听到的庄稼一起拔节生长的自然之音。夕阳压山,庄稼地也快浇完了,童心未泯的叔伯们玩兴大起,跳下水去把河道上下游的泥坝口子都堵起来。柴油机的油门加到最大,一会儿工夫,被隔绝的河段就渐渐露出黑亮的河床。那些躲在水草和淤泥里的大鱼小虾们惊慌地跳跃起来,一片银光闪闪。所以就算是在黄土高原上的北方乡村,我小时候也经常吃到鱼,虽然只是很普通的被我们称作“梆子鱼”的白鲢。而我最喜欢吃的,是游泳的时候从岸边的水草里捞回的河虾,它们是水晶般半透明的。母亲炸完鱼,会就着锅底那点热油把河虾倒进去稍微翻炒一下,瞬间河虾就变成红色。这时候撒点盐巴放进碗里,就是最美味和富有营养的小吃。那条无名的小河,它灌溉庄稼、提供水产,养育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也给我们留下无尽的乡愁。我在太原求学那些年,坐着绿皮火车往返故乡。我在南同蒲铁路沿线上看到汾河断流,萎缩成一条细细的黑线,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汾河公园太原段已经建成四十多公里长的景观长廊,各种珍稀的鸟类回归草木葳蕤的河畔,汾河重现“山衔落日千林紫”“沙际纷纷雁行起”的晚渡盛景。在我女儿眼里,汾河一开始就是一个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相谐的景区,她没有经历过我与这条河流还有那些无名的支流的生命故事。在汾河公园,我很想给她讲讲村边那条小河的故事,却发现无从说起。因为那条小河连个名字也没有,就像祖祖辈辈生活在河边的人们一样平凡。④汾河的一百多条支流里,有多少是这样无名的河流,它们又养育了多少代平凡的人们,谁也不知道。(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先言“我”心中传说般的汾河,由此自然引入作为其支流的村西的小河这个对象。B.作者通过讲述史料,后又引用《秋风辞》,既写出了汾河的气魄,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C.在“我”儿时记忆里,村西的小河连名字都没有,可见这种小河太过常见,不受当地人重视。D.从求学时看到的汾河断流,到如今汾河重现盛景,汾河的变化体现了国家近些年生态建设的成就。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支棱着耳朵”生动表现了孩子们对汾河的好奇之心,符合孩子的天性。B.句子②可以看出作者在人生旅途中时时回忆故乡和小河,并时常产生新的感悟。C.句子③运用“裹”“砸”“抖”“拽”“拧”等简练有力的动词,描写了洗衣服的场景。D.句子④运用倒装,配合两个“多少”的追问,突出地表现了“我”内心的困惑。8.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儿时村西的小河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文本梳理概括。(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学必须要体现乡土特色”,本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乡土特色”。(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①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②,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节选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有删改)材料二: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节选自方苞《又书货殖列传后》)[注]①左忠毅公:即左光斗。②镵(chán);古代一种铁制掘土工具。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须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分)微指左公A处B则席地C倚墙而坐D面额焦烂E不可辨F左膝以下G筋骨尽脱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使……跟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正”用法相同。B.虽,即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中的“虽”意思不同。C.“先”,这里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与《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的“先”意思相同。D.为,当作。与《阿房宫赋》中“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中“为”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是一篇写史可法逸事的短文,不像正史那样完整地记叙史可法的一生,只选取了寒夜苦读、营救左公、严谨治军、躬造左府等片段,彰显人物可贵品质。B.左公对夫人表白心迹:“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表明左公器重青年史可法不只是因为他文章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志向。C.史可法常流涕说“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字字有千钧之力。写出了师生之间的建立在共同“志事”上的深厚情谊,也显示了作者对左公的颂扬之情,令人感动。D.本文首句先点明这些“逸事”闻之于“先君子”,结尾又进一步解释自己父亲消息的来源,特别说明其中还是史可法亲自讲出来的,完全可靠,所以虽是“逸事”,却足以补充正史。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简要分析《左忠毅公逸事》是如何体现材料二方苞“义法”内涵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①辛弃疾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②,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③。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④,寂寞赋登楼。[注]①这首词约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冬天,当时辛弃疾正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友人辞别前往临安,词人作此词送友人。②战国苏秦游历诸国,黄金散尽,潦倒而归,被妻子埋怨。③伊周,即古贤臣伊尹、周公,后常将二人并称,指执掌朝政的肱股大臣。④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投靠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其重用,曾登城作《登楼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点题,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远行。“长安”指都城临安,“路远”体现了对友人此行的担忧。B.“归计狎沙鸥”,既是词人对友人的劝解之辞,也暗含了其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的讽刺和无奈。C.上片最后两句虚写,词人想象友人明夜乘舟而去;一个“载”字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离愁之深。D.结尾用典,写出了友人当前的处境,虽有所依,却难有作为,只能如古人登楼作赋抒胸中块垒。16.有评价称这首词“一反常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类似的情感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荀子《劝学》中善用比喻和对比的方式阐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刚刚退休的陈校长创作了一幅书画作品,画面是一群鸥鸟在水面上翻飞。略一沉吟,他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前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文化出海”,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方面。如何“文化出海”?我们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一是看“罗盘”识方向。“扬帆远航”,意味着机遇,也预示着这些文化产品要接受更多受众、更多视角的检验。因此,既需要识别(甲),也需要识别哪些需求又是因国家而异的,从而创作出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作品。比如去年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文化元素于一身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超越文化隔阂上演“一户一墩”火爆场面,世人可以“信口拈来”各种与中国国宝大熊猫有关的趣事,使“冰墩墩”成为全球近几届奥运会热度最高的吉祥物之一。二是建“港湾”助远航。水手可以A地出海,是因为背后有可以安心停泊的港湾,对于文化“走出去”来说亦是如此。①比如截至到2022年,②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已吸引260多家企业入驻,③将大量华语影视作品发行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④合作区还上线了“十诺云平台”,⑤为全国乃至浙江影视出口企业提供服务。三是(乙)。大海航行靠舵手,也靠水手。“文化出海”,除了内容“出海”,也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出海”。比如,为了提升翻译出版人才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启动了“海外翻译与传播应用能力培养计划”,围绕多语种翻译出版、书刊海外传播、海外出版营销、数字出版技术等领域,开展研修培训、研讨交流等。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出海”是一场与未来角逐的远征。期待在“文化出海”的这条路上,我们的电影、文学、动漫等产品能扬起一道道风帆,形成B之势,驶进世界各地受众的心里。18.请根据材料内容,给“文化出海”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画波浪线的“信口拈来”,有人认为用得好,有人认为有语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情绪对人的观察、思考、判断、行动等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你对情绪的感受如何?你对情绪有过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情绪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市联考卷(三)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试题解析]B.“因而史家选用‘信史化’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故事”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有“尧、舜、禹是史家用‘信史化’的方式记载的上古贤明君主,他们的英雄事迹皆有详细生动的记录,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不存在题干的因果关系。2.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试题解析]A.“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和“二次再入大气层”错误,根据“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直至降落”可知,是返回器在二次再入大气层后实施二次气动减速。3.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试题解析]A.“中国古代神话的真实可信”曲解文意,中国古代神话也有其虚构性,只是“中国神话的虚构程度远低于‘两希’文化”;“古代神话故事”范围扩大,原文材料一第三段为“诸如此类神话故事,对后代的志士仁人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堪称古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C.“也是中国古代国家话语权不足的体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无相关表述,原文强调“我们在把握话语体系一般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话语体系的独有‘个性’”。D.“中国探月工程的完美收官”错误,材料二讲述的只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语言特色的能力。[试题解析]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提供具体的科学数据(如“距南大西洋海平面高约5000公里处”“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10.9km/s的速度”“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些数据让读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嫦娥六号的具体运行情况,体现了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使用精确的时间节点(如“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3时41分许”“14时07分”),这种精确的时间表述符合新闻报道对于事件发生时间的要求,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描述了明确的技术步骤和过程(如“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正常解锁分离”“轨道规避机动”“气动减速”等),使得整个事件的叙述逻辑清晰,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要求。形象生动。使用比喻手法,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将返回器的轨迹比喻为“打水漂”(“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就如同在空中‘打水漂’”),使得复杂的航天术语变得易于理解且生动有趣。描述了返回器的动态过程,如“在深入大气层60公里处开始反弹上升,爬升到100公里到140公里的高度后,重新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这样的描写不仅提供了信息,还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想象空间,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参考答案]①客观真实:文章不仅运用专业术语,还列举了相关的具体数据,如“高精度导航参数”“2024年6月25日13时20分许”“10.9km/s的速度”等,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②形象生动:如材料二在介绍嫦娥六号返回器“半弹道跳跃式”的飞行状态时,用了“太空打水漂”这一比喻,让复杂的返回方式变得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体现出文学语言的形象生动。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试题解析]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材料一所述,将“记言”与“记事”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精神。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如材料二中提到的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体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与成就。通过分享这些现代科技成就的故事,可以展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且体现中国对于科技进步与和平利用太空的贡献。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正如材料三所述,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话语体系,以增强国际话语权。这不仅包括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也包括在国际舞台上表达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的发展模式。可见,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参考答案]①学习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中华历史典籍中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资源,如先哲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等,造福世界。②开拓创新,提升综合国力。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大力发展航天等高科技领域,掌握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展现中国力量。③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只有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才能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传播中国成功经验,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6.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试题解析]C.“不受当地人重视”错,小河养育着人们,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事物,人们只是没有给小河起独特的名字,并不能说明小河不受当地人重视。7.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试题解析]D.“困惑”错,倒装和两个“多少”突出表现了小河的奉献之大和默默无闻,众多无名的小河默默地养育无数的人们,作者对此心存感激。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本内容和概括人物心理感受的能力。[试题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题干有两点信息需要注意:一是“不同的年龄阶段”,行文穿插了作者不同时期的感悟,可以梳理出三个阶段“儿时”“在太原求学时(十年后)”“如今(三十年后)”;二是“对儿时村西的小河”,对象上并非对汾河,时间上并非对后来的小河。其次,要回归文本,总结感受。①儿时,“我”觉得“有村西的那条小河就够玩了”“河里实在是我们这些放牛娃的乐园……我们在水里欢快地扑腾,大呼小叫打水仗”“离我们游泳的地方不远的下游……捉那些在抽水机中幸存的小鱼小虾”,从中可以看到儿时的“我”觉得小河很有趣,我们在河里玩闹嬉戏、捉鱼捉虾;②在太原求学时,“有一天,我忽然就明白过来,原来我们村西的那条小河就是汾河的支流”“试想如果村西那条作为支流的小河都曾经奔腾咆哮,冲刷出一二百米宽的河谷⋯⋯”,可以看出“我”得知儿时玩耍的小河是汾河的支流时,内心对其感到震撼,震撼于仅是汾河的一条支流的小河就能如此奔腾咆哮;③如今,“我”感慨“汾河的一百多条支流里,有多少是这样无名的河流,它们又养育了多少代平凡的人们,谁也不知道”,可以看出“我”对小河的感激,感激这些无名的小河养育着无数平凡的人们;文中的“我”一直记得小河,可以看出对小河的怀念。[参考答案]①儿时的“我”对这条小河深感有趣,孩子们在水里嬉戏玩闹、捕捞鱼虾。②在太原求学的“我”对儿时的小河感到震撼,惊异于一条支流就能如此奔腾咆哮。③如今的“我”对儿时的小河感激、怀念,感动于无名的河流养育了无数平凡的人们。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和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试题解析]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乡村生活、风景、人物及风俗的深入描绘,以展现独特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题干要求分析本文的“乡土特色”,首先要提炼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描绘了乡村的环境,描写了乡村的生活,刻画了乡村的人物。据此,结合文本从乡村环境、乡村生活、乡村人物方面展开分析即可。①从乡村环境看,文章开篇即提到汾河作为传说般的存在,随后引出村西的小河,通过回忆和描述,展现了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如“那条小河流经宽阔的河谷底部.与地面有十多米的落差,河谷两岸遥遥相望,足有一二百米远”,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地形的广阔与独特,还让人感受到乡村自然风光的壮丽与宁静。此外,对“虫鸣的高粱地”的描绘,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夜晚,体现了乡村特有的宁静与和谐。②从乡村生活看,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场景。如“祖母讲过,我们的村庄最初就建在河边,周围垒着一圈又高又厚的石头墙。到了汛期,汹涌的河水在围墙外不断上涨”,展现了乡村人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智慧与坚韧。又如“婶子大娘们把泡好的皂荚裹在粗布床单里,抡起捣衣杵使劲儿地砸”,以及“用车头发动机上的皮带带动抽水机,通过一条黑色胶皮管把河水扬到十米高的河谷上去,灌溉方圆数百亩土地上的庄稼”,“跳下水去把河道上下游的泥坝口子都堵起来……那些躲在水草和淤泥里的大鱼小虾们惊慌地跳跃起来,一片银光闪闪”,抽水灌溉,捕鱼捉虾等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乡村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还透露出他们质朴、勤劳的生活态度。③从乡村人物看,文章中的乡村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如“高处看守水渠的叔伯们不时发出憨厚而响亮的笑声”,通过这一细节,展现了乡村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又如“童心未泯的叔伯们玩兴大起,跳下水去把河道上下游的泥坝口子都堵起来”,这一情节则进一步突出了乡村人民在劳作之余的童趣与欢乐。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使得乡村的乡土气息更加浓厚。[参考答案]①描绘了乡村的特色景致,宽阔的河谷、高大的石墙、虫鸣的高粱地,风景独特。②描写了乡村的生活,人们拉炭洗衣,抽水灌溉,捕鱼捉虾,风俗独特。③刻画了乡村的人物,他们善于劳作,童心未泯,善良淳朴,风情独特。10.BDF[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试题解析]句意:(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全都脱落了。“微指左公处”主语是狱卒,“指”为谓语动词,“左公处”为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即B处;“则席地倚墙而坐”省略主语“左公”,此处是描写史可法见到左公行为状态的内容,可单独成句,故在D处断开;“面额焦烂不可辨”主语是“面额”,“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中,主语是“筋骨”,“左膝以下”为方位状语,主语不同,中间应断开,即F处。11.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了解及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试题解析]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B.错误。两处“虽”的意思相同,都为“即使”。句意:即使左家的仆人也不能靠近。/即使想对您强行啰嗦几句,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C.正确。句意:与先父友好。/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D.正确。《阿房宫赋》中的“为”意为“成为”。句意:把义当作经线,把法当作纬线。/他们早晚唱歌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12.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试题解析]A.“本文是一篇写史可法逸事的短文,不像正史那样完整地记叙史可法的一生”说法有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左光斗(左忠毅公)而非史可法。1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试题解析](1)“糜烂”,败坏;“已矣”,已经完了;“昧”,不明。(2)“治兵”,领兵作战;“躬造”,亲自拜访或访问;“第”,住宅、宅邸。[参考答案](1)国家大事已经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生不明大义,天下大事靠谁来支撑呢?(2)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拜访左公府第。1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试题解析]材料二中方苞所述“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意在强调,写作应当“言有物”,也就是思想感情充实、人物形象生动,也应当“言有法”,也就是结构严谨、手法生动。从“言有物”的角度来说,本文所述左忠毅公如古寺、科举考场识别人才史可法,入狱后铁骨铮铮绝不屈服,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等事例,都充分详实地充实了文章内容,也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高尚形象。从“言有法”的角度来看,本文仅选取京畿视学、狱中斥史、史可法治兵等典型事迹,表现左光斗识才、选才、惜才的崇高品格。而在这其中,京畿视学、狱中斥史等事迹都以左光斗为主角,通过直接描写,充分展现其爱才惜才、铁骨铮铮等形象;而在文章的最后三段,作者写史可法统兵作战忠于职守和敬事左公的父母及夫人,看似明写史,实则也暗写左,间接表现左光斗“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预言之正确。如此这般,可充分体现出作者组织材料的严谨有序。[参考答案]①《左忠毅公逸事》“言有物”。通过叙述左忠毅公的事迹,充实了文章,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高尚形象。②《左忠毅公逸事》“言有法”。组织材料“有序”,如先进行正面描写,再进行侧面描写,先写左公为国选才、识才、爱才、护才,后写其影响,体现组织材料的严谨有序。(内容上也前后呼应,如材料来源于先君子及左公甥闻之于史公,“使拜夫人”与“拜夫人于堂上”相呼应,等等。叙述条理清晰,章法严密,全文紧扣“忠毅”展开,且明确是“逸事”。)参考译文:材料一:先父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学政时,有一天,刮风下雪,天气特别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寺。厢房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睡着了,(桌上的一篇)文章刚写好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给他盖上,并替他关上门。左公向寺里的和尚询问,却原来是史可法。等到考试时,差役喊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喜地注视着他,等到他呈上考卷,左公就当面批为第一名。还召他进入内室,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平庸无能,将来能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学生啊。”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监狱时,史可法整天守候在狱门外。逆阉魏忠贤对监狱防备监视很严,即使是左家的仆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很久,史可法听说左公遭了炮烙酷刑,早晚将要死去,便拿了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狱卒商量探监的办法,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和草鞋,背了个竹筐,手拿着长镵,装作打扫垃圾的人。把他领进监狱,(狱卒)悄悄地指着左公所在的地方。只见左公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庞、额头都烧得焦烂,辨认不出(原来的面貌),从左膝盖以下,筋骨全都脱落了。史可法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低声哭泣。左公辨出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就使劲地抬起手臂,用指头拨开眼皮,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生气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到这里来!国家大事已经败坏到这个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生不明大义,天下大事靠谁来支撑呢?还不快走,不要等奸贼们构成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说着就摸起地上的刑具作出投击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快步走了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对别人讲述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员的身份奉命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逢有警报,他总是一连几个月不进寝室睡觉,让将士们轮换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兵士,(每次)叫两个蹲坐着,自己背靠着他们,每过一更,就(让他们)轮换一次。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抖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说:“我对上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史公领兵作战期间,往来经过桐城,一定亲自拜访左公府第,问候太公、太母安好,到堂上拜见夫人。我的同族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先父友好,他说(左公在)监狱中讲的话,是亲自从史公那里听到的。材料二:义,就是《易经》中所说的“言有物”;法,就是《易经》中所说的“言有序”。把义当作经线,把法当作纬线,这样两相统一,文章就能自成体系。15.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试题解析]C.“上片最后两句虚写,词人想象友人明夜乘舟而去”错误,上片最后两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的意思是:明晚月色下,你就要带着满身的离愁乘船而去。这是实写,而非虚写,描写的是友人即将离去的场景。16.[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试题解析]“一反常态”即写作内容、手法、情感等与常规写法不同。这首词是词人和友人分别时写的送别词,传统的送别词多以感伤、惜别、鼓励为主,常常表达对友人的不舍、祝福和期待,通常伴随着温情脉脉的叮咛和祝福。而辛弃疾却在词中反其道而行,劝阻友人不要离开。作者通过“长安路远”表现出仕途的艰难和遥远,又用“风雪敝貂裘”形象地描绘了官场的寒冷与凄苦,这种劝留的语气实质上是在告诉友人:仕途并非坦途,不如留下。这种对友人求仕的劝解之辞与一般送别词中表达离别祝福和期待的温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中提到战国时期苏秦散尽黄金游历诸国,最终潦倒而归,甚至被妻子埋怨的典故,辛弃疾借此暗示追求功名的徒劳和仕途的无常。紧接着,他又用“归计狎沙鸥”表现出对归隐的向往,似乎在讽刺那些奔走功名的人最终不过是一场空。这种对功名的讽刺与贬低,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也与一般送别词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形成对照。“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中辛弃疾借用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典故,表达出自己心怀壮志却无处施展的苦闷。他以王粲无奈投靠刘表而不被重用、寂寞赋诗登楼自喻,深刻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哀,同时也是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这种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感在一般的送别词中很少见。[参考答案]①对友人求仕不仅不鼓励反而劝诫,表现冷峻态度,有别于一般送别词中的温情。②讽刺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做法,与一般送别词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不同。③自我感慨,寄托自己的壮志难酬,不同于一般送别词中表达的离别之情。【诗歌赏析】词上片充满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对友人之远行表示担忧。“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二句开篇点题,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远行。“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五句都是词人为友人感到担心,既言前路之艰难,又怕友人时运不济,像当年入秦的苏秦一样,最终落魄而归,招致亲戚朋友的冷落。用“归计狎沙鸥”的归隐山林之路,反衬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上片末句表达的是对友人一心向往功名富贵的感叹。下片“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够获得成功,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同时词人又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劝慰友人不要一味为了功名富贵而像班超一样,有家难回。结尾处“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乃是作者联系自身的境遇,自比王粲,感叹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乡,落得孤独寂寞。这首词充满了一种悲慨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求仕的劝解之辞,但实际上却是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没人才,使友人和自己这样的有识之士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讽刺与悲愤。17.[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试题解析]易错字:摧、锲。[参考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试题解析]首先确定属概念,“文化出海”是一个过程,或一种方法、理念、行为等。依据第二段“从而创作出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作品”可知,“文化出海”的原则是“能引起情感共鸣与认同”,也就是“求同存异原则”;依据第四段“也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出海’”可知,“文化出海”的凭借手段是“人才、技术、资金”;依据最后一段“驶进世界各地受众的心里”可知,“文化出海”的目的是“将我国的文化产品推向海外,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传播”。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表达式:“文化出海”是……的过程。注意修饰语的顺序要合乎逻辑。[参考答案]“文化出海”是基于求同存异原则,凭借人才、技术、资金,将我国的文化产品推向海外,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传播的过程。1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试题解析]A处,依据后文“是因为背后有可以安心停泊的港湾”可知,此空强调的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所以可填:一往无前。一往无前:指不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放在眼里,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奋勇前进。B处,依据前文“扬起一道道风帆”可知,此空强调的是“竞相出发,蓬勃向上”,所以可填:千帆竞发。千帆竞发:意思是数不尽的船只竞相出发。形容事物蓬勃向上,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参考答案]A一往无前B千帆竞发20.[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试题解析]第①句词语重复。“截至到”中“至”就是“到”的意思,去掉“到”,可改为:比如截至2022年。第⑤句语序不当。按照范围大小,“全国乃至浙江”应改为“浙江乃至全国”。[参考答案]①修改为:比如截至2022年;⑤修改为:为浙江乃至全国影视出口企业提供服务。2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试题解析]甲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