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现代诗教学_第1页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现代诗教学_第2页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现代诗教学_第3页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现代诗教学_第4页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现代诗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的小学现代诗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这段表述中“文学”一词出现三次,分别是“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魅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尝试创作文学作品”。从语言、形象到作品特点再到表达创作,恰好是文学作品接受的三个阶段。教学目标的表述体现了尊重文学作品“文学性”的教学理念。文学作品是作家精神创造的产物,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也应遵循从触摸语言到理解情感,而后产生共鸣的规律。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共有43篇,所占比重约为16%。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理念下,现代诗教学要关注诗歌本身的文体特点,首先要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其次要沉入诗歌情境,还原诗歌的情感逻辑;最后要唤起内觉体验,表达个体的独特感受。一、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触摸这些字斟句酌、反复锤炼的语言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诗歌语言区别于其他文体语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意义层面上看,诗歌语言追求与众不同的表达,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从形式层面上看,诗歌语言借助文字的声音、形状、排列,构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教学中抓住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才能使诗歌教学区别于普通的阅读教学。如何触摸诗歌的语言?温儒敏教授说,教师要“赤手空拳”地去读课文,诗歌更是如此。“赤手空拳”地直面诗歌的语言,从字、词、句中寻找诗味,不经意间可能就打开了诗歌教学的大门。例如彭才华老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时,呈现了“秋”字的甲骨文字形,学生一下子认出这是蟋蟀的形象,教师接着引导:因为秋天天气慢慢转凉了,蟋蟀就不叫了,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一点,就画了一只蟋蟀代表秋天的“秋”字。一堂关于秋天的课从这一个字里获得了灵气,随后诗中出现的“落叶、白云、秋风”都成了秋天的精灵,“叶子、小花、汗水、谷粒”都发出秋天的声音,秋之形、秋之声、秋之情便弥漫开来。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关注词句的“陌生化”,这里的“陌生化”不是指生僻词,而是寻常词语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例如四年级下册《绿》中写道:“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这些常见的事物怎么会是绿的?这就是寻常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不仅是语言的创新,更承载着诗人独特的心灵感触。因为那时那刻诗人艾青心中满是新生的喜悦,在他眼里也就处处可见浓浓的绿意了。品味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还要抓住诗歌意象构成的氛围“场”。意象是诗歌陌生化的附着点,寻常之象也可承载非常之意。但这也恰恰是现代诗教学容易迷失的地方,似乎把意象挑出来就抓住了诗歌内容。殊不知,先有意,后有象,意象并置产生意境,“意”“境”交融产生“场”,“场”才是诗歌能打动人的氛围。例如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意象,可当它们在诗人的行走中勾连起来时,便具有了空间的张力。诗人走在雨后的小路上,低头看见小草和小白菊,抬头看见凤蝶,此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意境。时逢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诗人戴望舒心中充满喜悦和期待,这些小草、小白菊便和诗人一起欢快地舞蹈起来了,这又构成了一个情感氛围“场”。品味诗歌的语言,尤其要关注诗歌的节奏。节奏是诗歌独有的特点,它是语音和情绪有规律的起伏变化。既表现为音韵、格律的组合构成的外在节奏,还表现为抑扬顿挫的内在情绪表达,二者缺一不可。优秀的诗人会选用最合乎诗情的字眼,用声音配合意义和情绪的表达。“好声音会带来审美愉悦,好诗人能发出好声音,而最好的诗人发出了最好的声音”(江弱水《诗的八堂课》)。现代诗人中,音律节奏把握最为出色的当属徐志摩了,短小如四年级上册《花牛歌》,仅仅四节,在音律节奏上依然极为讲究。诗歌整体运用了首句相同平列复沓形式,形成回环的旋律,带来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美感,仿佛花牛久久流连在草地上。在韵脚上两句一换,整齐而不失活泼,既有音韵变换之美,又塑造了花牛俏皮、自由的形象。声调上高低有致、抑扬顿挫,又和情感的节奏一致,诗人的情感由安静到灵动,由现实走向梦想,充满声情协调的节奏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这首音律精美、节奏和谐的《花牛歌》就特别适合天性自由活泼又喜欢韵律节奏的儿童反复诵读品味。对语言的感受、欣赏是文学阅读任务群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独担之责。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责无旁贷。二、沉入情感,还原诗歌的情感逻辑在初步感受了诗歌语言和形象之后,接下来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情感。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现代诗经历了从表层抒情盛行到深度抒情成熟的过程。统编本教材抒情诗占18篇,占现代诗篇目的42%。孙绍振教授认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实用方法是“还原”。还原诗歌的情感逻辑,是深入诗歌情感世界的一种方式。从诗歌的情感逻辑切入,探寻诗歌的情感原貌,才不会偏离诗歌本意,既避免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也不至于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同时,用体贴诗情的方式,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和诗歌建立直接联系。例如四年级上册《秋晚的江上》,这是刘大白的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透过诗歌的语言层,我们能读到清新的句子、优美的意象和生动的修辞,写景抒情极为出色。但是我们从情感逻辑的角度去还原它,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诗人写道:归鸟倦了,驮着斜阳。黄昏归巢的鸟儿原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李绅写“倦鸟安能待暮还”,白居易描述“倦鸟得茂树”,辛弃疾则吟出“鸟倦飞还矣”,“倦”与疲倦、劳累相连,倦鸟飞归回巢,多承载着诗人的归情。可刘大白笔下的鸟儿还要“驮”着斜阳回去,“驮”多用来描述负重的动作,与鸟儿的轻快并不相称。这些违背常理的用词背后的情感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又用到了历史的还原方法。时间追溯至1919年,“五四”运动时的诗人斗志昂扬,为“五四浙江四杰”之一。1920年,他受到反动当局施压;1921年,被迫辞职。1923年,诗人往返于杭州、萧山、绍兴等地,先后在宗文、安定、春晖等中学任教,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同年10月返回家乡绍兴,适逢秋意渐浓,10月30日晚上写下《秋晚的江上》,而在前一日,诗人还写了一首诗《深秋晚眺》。其实,这一时期,诗人写了很多与秋有关的诗篇。如此密集地关注秋天,不只是季节的原因,更有人生的感受。此后,诗人从致力教育转向从事政务,诗风也转向低沉,甚至不乏消极之作。《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于灰色的思索中偶尔抓住的一抹亮色,是对清新诗风的一次美好道别。还原了这些现场,我们就会带着珍惜和不舍去看待诗歌中的“归巢的鸟儿”“头白的芦苇”,更读懂了“夕阳”的含义。鸟儿“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是诗人还要抓住这最后的阳光照亮一片江面。“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中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中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情感体悟能力,能适当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这些背景知识全部倾倒给他们,他们的年龄不足以领悟政治运动、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在学生读懂了诗句含义、领会了意象意境之后,适当引导他们猜测诗人那时的心情,使他们感受到这是诗人在心情复杂时从自然美景中找到的抚慰。这样,就让学生和诗歌建立了直接联系,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尽可能深入地走进了诗歌的情感境界。三、打开感官,表达独特的体验思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二学段的目标是“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第三学段的目标是“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随着文学作品阅读积累的增多,学会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是文学阅读教学的必归之路。现代诗教学不应止于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和领悟,还应以个体生命的创意表达为目标。从阅读到创作是从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转化,是从语言听、读到说、写的跨越,也是现代诗教学的难点。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唤起儿童的“内觉体验”。“内觉体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出的一种心理机制,是内心体验和直觉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唤起内觉体验是连接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关键枢纽。唤起内觉体验,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感官的大门。感官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器官,运用感官是人和外在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文学创作就是对感官体验的表达,是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体验的语言表达。以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为例,当读到“凉爽又温柔”的泥路、“新绿”的小草、“闲游”的凤蝶儿时,就要抓住机会打开学生的触觉、视觉。引导学生从诗歌出发,留心雨后初晴的时候能看到、听到、感到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样的味道,带着什么样的情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们说出来、写下来,读给同桌听。这就从诗歌文本走向感官体验,再从感官体验诉诸语言表达,诗歌创意表达就变得顺畅自然,不再令学生望而生畏了。打开感官不止停留在文本上和教室里,直接走入多彩的世界去触摸、观察、聆听,丰富的感受就涌上来了。广西特级教师郑梨花曾在秋天的雨后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走走看看,什么要求也没有提,学生却说:“老师,我非常想给它写一首诗。”唤起内觉体验,还可以通过唤醒记忆的方式达成。华兹华斯曾说,诗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缺少诗意的瞬间,只是当时已惘然。唤醒心灵记忆,在浓浓诗境中用诗写心,就水到渠成。例如盛勇老师在设计六年级上册《花之歌》的教学时,以大量的诗歌记忆刺激学生,导入部分播放了以前学过的五首诗歌,一下子把六年级的学生带回了曾经诗意盎然的世界,整堂课用“诗的资料—诗的内容—诗的写法”贯穿,最后再带着学生写写心中的诗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唤起学生的内觉体验之后,还要适当地给学生的创意表达提供支架,比如提供某种思维空间或句式表达的支架。广东特级教师王健带着学生欣赏了英国诗人依尼诺的《什么是诗》,给学生提供了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和设问排比的表达方式,最后学生的成果令人欣喜。如:什么是诗?龙炫伊什么是诗,诗是什么?你知道吗?我想,诗就是床前明月光;诗就是春眠不觉晓;诗就是离离原上草;诗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妈妈说,诗就是远方的风景,心之所向皆是诗。有的学生用它写自然万物:什么是诗?谁知道?星星不是诗,星星的亮光才是诗;蝴蝶不是诗,蝴蝶的翩翩飞舞才是诗;森林不是诗,森林的幽静才是诗;书本不是诗,书本里的文字才是诗;沙滩不是诗,沙滩上小朋友玩耍的嬉笑声才是诗。但什么是诗?谁知道?像这样令人惊喜的诗篇还有很多,儿童的思维特点使他们成为天生的诗人。诚然,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能成为诗人,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出好诗,但诗歌创意表达的练习好比一颗随时可能会发芽的思维的种子,未来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