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选择题50题)
主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选择题专练50题
1.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
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
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
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
内容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如图为魏晋时期的“烧烤”画像砖。据记载,“灸(烧烤)”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
“自泰始(西晋武帝同马炎的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
以为先”,灸肉成为魏晋时期上层贵族喜爱的一道美食。这说明()
A.民族隔阂日渐消失B.民族交融得到发展
C.中原民族出现异化D.华夏认同空前加强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手法被中原汉族崇尚,这说明民族交融得到了
发展,B项正确。仅凭材料不能说明民族间的隔阂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原民族与
外族的交融,并非是“异化”,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体现,排除。故选B项。
3.曹魏将东汉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
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不带将军号的刺史称为
“单车刺史”。曹魏的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监察B.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D.推动了短暂统一的出现
【正确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并且自曹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
持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地方的行政官,同时掌控着地方的军事大权,
权力更大,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权力的增大,“加强”表述
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曹魏政权的做法,未涉及吴蜀,排除C项;曹魏的做法会加
剧分裂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
4.对比图1、图2中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这一农牧分界线的变
化
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C.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D.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正确答案】D
【详解】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这说明北方很多耕
地变成了游牧区,原因是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政局动荡,游牧区扩大,而南方政
局相对稳定,大量北民南迁,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据图片不能推测北方农业
耕作技术退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南移,未涉及南北经济
趋于平衡,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农牧分界线的南移,但没有体现南方游牧经济迅速发展,
排除C项。故选D项。
5.魏晋时期,江南涌现出一批“千金之家”,他们“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新
开垦的田地),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水田推广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度;
同一时期,“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对上述现象解释
合理的是
A.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B.江南开发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C.南方文化进步带动经济发展D.江南商业发展居于全国首位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涌现出一批‘千金之家‘,他们'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
(新开垦的田地),田池布千里’”“唐朝曲辕犁在江南地区的水田推广使用,提高了犁地的速
度”“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可知,从魏晋到唐朝时期,
南方农业和商业发展状况良好,体现了江南开发促进经济较快发展,B项正确;南宋时,经
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南方文化进步带动经
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江南商业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江南商业发展居于
全国首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6.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
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
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正确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晋时期出现北民南迁,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许多读
书人离开了原籍,因此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项
正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非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和中央集
权制度的弱化,排除A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国家的监察体制并
没有得到强化,排除B项。故选C项。
7.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
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
A.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B.黄河流域的长期持续分裂
C.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D.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
【正确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公元6世纪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此时黄河流域处于北魏的统治之下。
公元5世纪末,北魏推行封建化政治改革并迁都洛阳,引发了人口关中地区的转移,D项正
确;河北、山西一带的封建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排除A项;此时黄河流域已经实现局部统一,
排除B项;由山西平城到河南洛阳,是政治中心的西移,排除C项。故选D项。
8.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
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土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
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
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
【正确答案】D
【详解】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职,将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辅
完全由土族垄断等,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D项正确;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排除B项;门阀之间
争夺核心权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先选D项。
9.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
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正确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朝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而
同一时期的南方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表现,由此说明南北
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项正确;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代表南方的经济水平
就高于北方,排除A项;南北方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并不能
说明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排除C项;当时南北双方没有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不能
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排除D项。故选B项。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勒设“君子营”,礼遇“衣冠华族”,重用汉儒张宾等,“朝会常
以天子礼乐飨其群下,威仪冠冕从容可观矣”。北魏拓跋理吸收汉族上人,制定典章制度,按
照周秦以来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这些做法()
A.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B.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C.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内迁D.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正确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石勒重用汉儒,北魏吸收汉族士人,这都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汉
族的交融,A项正确;后赵和北魏都不是大一统政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
和北方民族内迁以及加强君主权力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
为索虏(北人编发为辫,状似绳索),北谓南为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了
A.南宋和金的政权对峙B.南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C.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D.社会经济的严重倒退
【正确答案】C
【详解】根据“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建立了
对峙政权,材料体现的是南北方对于王朝正统的激烈争夺,说明南北之间的民族融合,有了
共同的民族认同意识,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BD两项与材
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12.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冀诸
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将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
钱穆先生认为这是“北方士族几成民族意识上之团结一致”的表现。该材料意在说明
A.北方汉人民族意识觉醒B.北方农耕文化的延续主要得益于士族
C.北方士族联合起来抵抗异族D.北方的社会环境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正确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一宗将近万室,
烟火连接,比屋而居”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同姓宗族之间
的团结,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D项正确;材料“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强调的是同
姓之间的团结,属于宗族意识而非民族意识,排除A项;同姓宗族内部的团结主要是为了应
对动荡和战乱的社会环境,和农耕文化的延续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士族
对同姓的团结和重视,没有强调士族之间的联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3.《通典》载:“(唐代)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
户部。”《唐六典》提及,唐代朝廷各项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推行,是由“尚书省下于州,州下
于县,县下于乡”,而后“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这主要表明,唐代
A.政权机制健全B.三省相互牵制C.人身控制松弛D.征税依据明确
【正确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户籍编造完善,而且政令下达层次明确,说明政权机制健全,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的相互牵制和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排除BC项;户籍编造的目
的并不一定就是为了征税,所以不能说明征税依据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
14.魏晋南北朝时,淮河流域等南方多产茶,南人饮茶已成风俗,多数北人不惯饮茶。唐中期前
后,北方诸州乃至京邑城市,茶店茶肆遍布,四方往来之人“不问道俗投钱取竹”这一风俗的流
传得益于
A.政府不再监管城市商业B.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D.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正确答案】D
【详解】饮茶习俗由南方传播到北方,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而这种风俗
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D项正确;唐代政府依然对城市商业进行
直接管理,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明清时期地域性商人群体出
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5.隋文帝统治初期,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约十分之
三的地方冗员:他制定的隋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这反映出隋初()
A.政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B.科举考试腐败初露
C.社会治理呈良性发展趋势D.吏治法治比较公正
【正确答案】C
【详解】从隋文帝统治初期在吏治、法制方面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隋文帝在社会治理上取
得了一些成效,吏治趋向清明,《隋律》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这是隋朝初期社会治理朝着
良性方向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并不是政体改革的具体做法,
也没有改革成效的集中表现,排除A项;隋炀帝时期,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排除B项;材
料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只是删繁就简,减轻刑罚,但不能体现出“比较公正”,
排除D项。故选C项。
16.《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唐王朝建立的目击者,其笔下的李渊是一位勇敢的领
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而按照新、旧《唐书》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等的记
载,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史书关于李渊不同形象的记载,可
以说明()
A.唐朝是一个开放时代B.历史目击者的记录更可信
C.李渊完成了全国统一D.时代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
【正确答案】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代的作者对李渊的描述均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时代背景、立
场不同导致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的对外风气,排除A项;历史目击者的记录并不
一定更可信,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李渊对国家统一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7.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其上口近似圆形,兽首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
角,兽首的面部却像牛,兽首的口鼻部装有笼头状的金帽盖,能够卸下,造型和使用方法上
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该兽首玛瑙杯()
A.反映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界
B.印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表明当时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发展
D.体现出官营手工业技术已经享誉世界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陕西的兽首造型和使用方法上与罗马时期青铜雕像中的来通杯一脉相承”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器物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来往”的重要见证,印证丝绸之路促
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没有对比,故无法得出唐代玉器制作技术领先于世
界这一结论,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根据材料判断不出该兽首玛瑙
杯是否为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18.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
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C.官府实行信仰专制加强统治D.城隍崇拜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正确答案】B
【详解】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增
加了新的管理事务,说明城市的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城隍信
仰,看不出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政府加强信仰管理和控制相
关信息,不能说明官府实行信仰专制,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不
是现实中的行政官员,不存在扩大行政职能,排除D项。故选B项。
19.唐玄宗时,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皆以少数民族身份出任节度使;日本遣唐使阿倍
仲麻吕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著名才女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信
任,参决政务。这表明,唐朝()
A.儒家思想被动摇B.社会阶层流动性较强
C.政权具有包容性D.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
【正确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出唐代用人突破民族、国家和性别限制,这体现出的正是唐代开放包容的
政治氛围和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被动摇,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社
会阶层流动性,排除B项;中原文化向边疆传播不能体现整个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
C项。
20.《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在唐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经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后
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为《霓裳羽衣曲》,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正确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天竺佛教舞曲……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为《霓裳羽衣曲》”说
明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促进艺术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融不是文化
趋同,排除A项;三教合一是儒释道三教,材料并未涉及道教,排除B项;材丝绸之路成就
盛唐气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1.如图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
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南北方人口密度较为相似,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发展,南
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户籍管理情况,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
人口密度,并不能证明人口大幅度增加,排除C项;图表信息无法证明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
方,排除D项。故选B项。
22.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
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
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
A.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B.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D.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正确答案】C
【详解】铸钱减少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减少,之所以如此,源于安史之乱之后的
藩镇割据,C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叶后,A排除;材料与铜矿开采技术
无关,B排除;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C。
23.756年,唐政府下令,各军镇“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地)自供”,使“四
方大镇”“自给于节度团练使”。这一举措()
A.削弱了地方军镇的财力B.缓和了军镇与中央矛盾
C.导致了中央财力的匮乏D.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正确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756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军镇自筹军费这
一行为,会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军
镇集敛财富,导致地方军镇财力大增,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最终会因军镇势力膨胀而加
剧与中央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减少了中央财政对地方军镇开支的供给,会减轻
中央财政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
24.五代时期,“流官移镇”盛行。各节度使不仅积极发展屯田,而且“多遣亲吏往诸道回图
贩易,所过皆免其算”,并将所得财富据为己有。藩镇的财富流向由唐代“取之于镇,用之于
镇”变成了“取之于镇,用之于使“。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改土归流成效初显B.地方割据势力削弱
C.藩镇经济有所恢复D.基层治理日益衰败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的节度使精于聚敛之道,并将聚敛所得据为己有,这就使得
藩镇财富的流向由“取之于镇,用之于镇”变成“取之于镇,用之于使”,这一变化反映出地
方割据势力削弱,B项正确;清朝雍正时期推行改土归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
料反映了藩镇财富被节度使据为己有,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的变化反映
出地方割据势力削弱,未体现基层治理日益衰败,排除D项。故选B项。
25.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一一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
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
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一一察
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
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
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故选B项。
2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
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
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正确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的存在,他们垄断了官位,使低阶层
的民众看不到上升的希望,因此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A项正确;”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
过于绝对,排除B项;佛道两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是时代主旋律,排除C项;是由于门
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并不能说明爱国情怀得到激发,排除D项。故选A项。
27.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
级。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的
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提高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
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C.受传统选官制
的影响.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
【正确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注重推荐人才。唐代虽然实行科举制,
也也存在推荐的情况以提高考中的机会,说明唐代的科举制还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C
项正确;材料信息说明唐代科举制中也存在推荐的情况,并不涉及选官的标准和特点,排除
AB项;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28.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
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钱选考
核,钱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
A.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B.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C.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D.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
【正确答案】D
【详解】据材料“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锋选考
核,锋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可知对于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要对其进行行政能力方面的
铿选考核,且考核合格才会被授予官职,反映了重视官员的实际的行政能力,D项正确;材
料反映的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变化,并没有体现中枢权力机构的运行,不能反映中枢
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通过锭选选拔具有行政能力的官员,与士人
的社会地位无关,且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排除B项;据所学
知识可知,自秦汉至明清,一直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9.唐代门下省处中书,尚书两省之间,是诏令文书下达上呈的中转站,置政事堂于此,正
是为了便于三省首长集中办事…门下政事堂正是平衡三省的保证。但在裴炎为中书令时,却
把政事堂从门下迁徙到中书这表明()
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三省长官权力遭到削弱
C.三省体制遭到破坏D.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
【正确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事堂原设立于门下省,是三省首长集中办事的场所,也是平衡三
省的保证。但裴炎把政事堂迁徙到中书,使这一平衡机构出现了倾斜,表明中枢权力结构出
现异变,D项正确;政事堂从门下迁徙到中书与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
现的是中枢权力结构出现异变,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三省体制没有遭到破坏,
排除C项。故选D项。
30.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
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
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
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盘
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正确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
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可知政事堂议政制度有利于提
高行政效率,促进决策的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君权,排除A项;“提高了”
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相劝,排除D项。故选C项。
31.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
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
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由此可知,宰相“会食”()
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
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午前决朝政”,三省长官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通过
“会食”,改善宰相因工作上的不同意见的僵化关系,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B项正确;宰
相“会食”属于下班时间,与办公效率无关,排除A项;宰相仅仅是“会食”,不可能因此
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排除C项;宰相会食仅仅属于工作餐,因此不会对皇帝诏令造成影
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2.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
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
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
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
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
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正确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省体制下,上下行的政务文书签署将整个体系联系起来,有助于
三省制的有效运作,A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尚书省的地位,排除B;材料未涉及皇权,排除
C;官僚机构膨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33.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
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
基础而米取的应对办法是()
A.保护地主利益B.调整赋税对象C.强化抑商政策D.抑制豪强大族
【正确答案】B
【详解】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
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
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进行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
持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因此历代政权为强化政
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不是保护地主利益和抑制豪强大族,如宋代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
并的政策,排除AD项;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会强化政权基
础,排除C项。故选B项。
34.唐代前期,租庸调制的主要纳税对象是农民,中后期的两税法不仅把几乎全国人户作为
纳税对象,且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据此可知,两税法()
A.减轻了农民纳税负担B.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
C.抑制了土地兼并速度D.以人丁为主进行征税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将以前不纳税的贵族、官僚也纳入了征税
对象,这体现了税负公平原则,B项正确;扩大征税对象不等于减少了农民的税额,排除A
项;两税法的实行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C项;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作为征税标准,排
除D项。故选B项。
35.唐代的两税法”将租庸调以及户税、地税、青苗钱等合并,统一开征两税,纳税项目减
少,缴纳时间集中,省去了原来的‘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说明,两税法
的实行
A.减轻百姓税额负担B.降低了赋税征纳的成本
C.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的实行不仅便利了百姓纳税,也便利了税吏征收,这说明两
税法提高了税款的征纳效率,降低了税款征纳的成本,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减轻了百姓
税额负担,排除A项;虽然两税法“以资产为宗”既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也稳定了国家
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36.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并宜准时价变粟
取米送至京,逐要支用。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便充随近军粮。其河南北有不
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这一规定
A.体现中央对财政的统筹调配B.旨在抑制豪强势力发展
C.推动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D.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正确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关内诸州庸调资课”、“其路远处不可运送者,宜所在收贮”、“其河
南北有不通水利,宜折租造绢,以代关中调课”可知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统筹调配,A项
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制豪强势力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变革税赋征收标准,排除
C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7.“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
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
“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正确答案】A
【详解】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
由此可知,“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分权,故
C错误;此时的国家决策机制依然是三省六部制,故D说法错误。
38.政事堂初设于唐代贞观年间,凡是国家大政方针均在政事堂商议。至唐玄宗十一年(723
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而且有了独立的印信-“中书门下之印”。这反映出当时
A.中枢机构运行方式有调整B.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
C.政事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
【正确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门下、尚书、六部。依据材料可知,
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而且有专印,这体现唐初中枢机构的运行方式发生了调整,A项正
确;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不是决策机构,排除B项;政事堂改名,并且有独立的印信,
说明政事堂的地位大为提升,而其职能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君权和相权
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9.唐朝服饰多崇尚浓艳鲜丽之色,宋朝服饰却崇尚简洁、质朴,形成淡雅恬静的着装风格。
如袁采在《世范》中讲:“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唐宋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了
A.市民文化的影响B.儒家正统思想的强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D.佛道思想的影响扩大
【正确答案】B
【详解】衣服简朴是因为儒家正统思想发展、强化,发展出理学,而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对服饰产生影响,B项正确;市民文化受商业发展影响深,反而会更喜欢奢华时尚,排
除A项;宋朝因为门阀终结,科举制大兴,社会阶层流动较好,排除C项;宋朝的理学,有
力地应对了佛道的挑战,巩固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40.魏晋南北朝时,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
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不同思想文化之间交流碰撞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
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可知这一时期儒家与佛道思想相互影响,说明不同思想文化之间
相互交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儒学思想主导地位动摇不
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排除C项;玄学思想没有成
为统治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41.傅奕(555—639年)认为,佛教僧徒“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
租赋”“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主张废除佛教。这说明,傅奕反佛的出发点是()
A.揭露佛教欺骗宣传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减轻百姓沉重负担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正确答案】D
【详解】材料中“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表明,
傅奕认为佛教存在诸多弊端,从维护社会秩序及巩固政权出发,应加以废除,D项正确;揭
露佛教欺骗宣传、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及减轻百姓沉重负担的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C
项。故选D项。
42.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对此理解准确的
是()
大
装
擘
判
邪
南
唐
8士t
点
的
朝
面
^除
年
慈
耆
孤
臭
京
率
胃
碎
武
郎
斗
绅
例
文
部
行
福
、
者
根1
复
斋
寺
朝
朝
明
蚌
水
多
女
双
蠹
郎
竽
I章
大
阡
平
琅
侪3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怀表《自叙帖》
A.隋唐书法艺术难以超越B.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
C.君主开明有助艺术繁荣D.对外开放利于艺术多元
【正确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的大一统时期,国家的统一推动我国书法步入
又一个高峰,其中隋朝书法融合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为唐代书法创新奠定了基础,B
项正确;隋唐书法难以超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君主也有昏君,并非
都开明,排除C项;材料与艺术的多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3.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
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正确答案】D
【详解】特定的历史时空总是能引起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关注,西北就是如此。西
北地区往往与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相联系。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
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
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
这都说明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从秦汉到宋元,从未间断,D项正确;
秦汉的强盛并非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排除A项;“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但
是并非唐代,排除B项;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属于无中生有,排除C项。故选D
项。
44.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艺术异彩纷呈。作者的自由个性与思想活跃反映在书法创
作中,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多宝塔碑》、柳
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楷书书体皆各领风骚、自成一派、极具个性。这一书
法现象()
A.体现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
B.反映书法创作与佛教传播相互影响的文化特征
C.促成雕版印刷术的兴起、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D.有助于统治者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政策
【正确答案】B
【详解】结合材料“书法内容多为抄经之作,从王羲之的小楷作品《佛遗教经》到颜真卿
《多宝塔碑》、柳公权《金刚经》碑展示的“颜筋柳骨””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
与佛教传播关系紧密,B项正确;材料涉及时间不仅有魏晋南北朝还有隋唐时期,材料也不
能体现出这一时期书法具有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艺术创作风格的融合的特点,排除A项;雕
版印刷术确实是在隋唐之交出现,但是材料体现不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推动雕版印刷
术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书法与佛教之间关系,未涉及道教、儒学,排除D项。故
选B项。
4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北方气候干,不宜纺棉,南方湿润,纺棉纤维不易断裂,织成
布匹,细密耐用。这一现象
A.说明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B.推动了国内商品的长途贩运
C.表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优于北方D.反映农产品区域性分工出现
【正确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现象表明纺织业中出现了地区差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后勤月份工作计划
- 2024学年小班保育员工作计划
- 2024年社区居委会工作计划表模板
- 2024公司销售11月份工作计划
- 2024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 幼儿园大班家长工作计划第一学期范本范文样本
- 学校爱国卫生工作计划2022范文样本
- 2024幼儿园家长会工作计划
- 物业公司客服专员年终总结范文与计划
- 人资部工作工作计划
- 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范考试试题及答案
- 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化(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机械CAD、CAM-形考任务三-国开-参考资料
- 女性生殖健康研究
-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公输》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45篇(含答案与翻译)
- 《经济学基础》试题库(附答案)
- 流感疫苗PPT课件
- 鼓谱——海阔天空
- 新世纪超市收银员管理制度与处罚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