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八省联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对于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当年的费孝通曾经专门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

题而提出来进行研究,但今天的城市化似乎走到了一个单向度发展的快车道上去,

而体现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也出现了一种发展的瓶颈。当越来越多的人挤至U大都

市寻找工作、生活以及未来之时,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是否真正能够满足越来越城

市化生活的需栗,乡村的去留问题,都将是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一种考验。乡村

如果是这样一番处境,文化的未来又将会走向哪里同样是作为一个极为严肃的问

题而吸引着晚年费孝通的注意力。或者说,从1948年前后开始撰写《乡土中国》

和《乡土重建》这两本小册子的时候开始,费孝通就一直探究在这样一个世界性

的大变革的时代中,中国文化到底该何去何从,这种探究只有到了他晚年90多

岁时才真正变成是一种自觉性的思考,并为此而提出一种“文化自觉”的概念去

试图予以彻底解决。

对许多阅读过《乡土中国》的人来说似乎并不陌生,在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极

为重栗的概念就是“差序格局”,或许受到潘光旦先生反复讲述的“五伦”观念

在中国社会伦理结构中的影响,费孝通由此而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提出

这一概念的实质便是试图与一种西方“团体格局”相对比之下而对中国乡土社会、

熟人社会给出一种更为贴近真实的理解,以克服一种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般的对于

中国的远观。它为我们的社会理解找寻到了一个可以依附的框架,与此同时,他

也借此暗示了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可以把分散开来的个人一个个地聚拢在一起

的基础究竟在哪里,而这个基础就在于一种强烈意识的自我的存在。但这种自我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要被自我放置到他人的位置上加以绑定起来而实现的,

因此这种自我在天然的意义上便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是''我”的一种他者化。

因此在我们乡土中国的文化里不太惧怕有他人的存在,只要“他”是和“我”有

关系的,“他”可以转化成为“我的”,这种惧怕感也就自然消失了,这里的关

键是要看他和我的关系究竟是远还是近。这种关系结构绝非是“拉关系”那样简

单,它自身具备一种真正私人性与安全感的结合:自我的存在,并以自我为中心,

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中国人自我价值的发挥;同时在他需要各种帮助之时,便可

以瞬时启动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由此而使得一种由人情关系的亲疏远近安

排的社会格局得以有助于每个自我与社会成就的获得。这种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结构的差序格局,实际上也在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里的道德、法律以及伦理形态。

换言之,所有这些都无法脱离我们的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断延伸出来

的社会联系,这种关系网络的实践真正塑造出了乡土中国的一些最为基本的特征,

其中就包括对于私人的而非公共道德的强调。换言之,在人们作出一种道德与否

的判断之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彼此之间私人关系的远近,这种观察无疑是对中国

社会自身文化逻辑的最为深刻的一种理解。

新的中国的建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抛开一种现实的存在或者国情而自行构建,

而这个摆在新的中国面前的现实基础恰恰是与现代西方已经建立很久的法权制

度的契约精神不能够相融合的。换言之,这个国家的基础的文化可谓是建立在一

种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模式之上的,由此才会有难以处理的一种所谓“人治”的

社会、在野乡绅的自治、无讼的理想以及一种特殊的礼法文化等困境的出现,这

些困境不是在于一种传统的文化有了问题,而是在于我们引入一种新的制度,这

种制度实际上忽略了一点,即这种传统的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是要慢节奏地发生

转变的,言外之意便是,二者之间并没有可能做到同步发展,进而会引发诸多的

困境产生。

(摘编自赵旭东《文化自觉与人的相互看——由作品去理解费孝通思想的一种途

径》)

材料二: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一书集中阐述了费先生文化自觉思想:“通过我这60多

年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中,而对中国文化本身

至今还缺乏实事求是的系统知识。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

有进入,知之'的境界。而同时我们的生活本身却已进入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型

期,难免将人们陷入困惑的境地,其实不仅我们中国人是这样,这是面临21世

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

的共同秩序。”因而费先生特别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他详细解释道:“文化

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

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

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栗'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

‘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

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不仅对文化自觉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定

义,还强调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

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加以吸收。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现一

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

展的共同守则。”目的就是通过“文化自觉”,掌握文化转型的主动权,重建民

族文化自信心,巩固国家和民族认同,建立“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更好地应

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徐平《费孝通文化思想演变及其文化自觉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撰写《乡土中国》的时候,就在探究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一问题

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

B."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而提出的概念,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

非常真实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征。

C.乡土中国文化里的关系结构,既有发挥自我价值的私人性,又有帮助获得

自我与社会成就的安全感,是二者的结合。

D.我们已进入世界性文化转型期,21世纪的人类也面临着共同危机,文化

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费孝通当年就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课题,然而今天的城市化发展还

是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B.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将分散开的个人聚拢在一起,原因就是有强烈意识的自

我存在,即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C.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私人关系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判断,这与社会

关系网络的实践有关。

D.传统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转变比较慢,无法和新制度同步发展,进而会引

发诸多困境。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差序格局”基本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论亲戚关系,宝姐姐比林妹妹疏远一些。(贾宝玉)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D.稳定的国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我国正在经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乡村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文化是社会

的灵魂所系,因此,社会转型的背后正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请结合两则

材料,简要分析传统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阻碍,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

跨越这个阻碍。(7分)

【答案】1.C2.B3.A4.B

5.(1)阻碍:传统的差序格局文化观念虽然有助于每个自我与社会成就的获得,

但随着亲疏远近的变化,它会影响我们对道德、法律与伦理形态的判断,与法制

的契约精神不相融合。

(2)跨越:①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深

刻认识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期和困境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②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文化自觉不是

全盘他化,而是要根据国情进行构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这一问题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最后

一句"这种探究只有到了他晚年……去试图予以彻底解决"可知,费孝通有解决的

意图,但是问题并不一定得到“彻底解决"。

B."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非常真实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征"错误,由材料一

第二段第二句”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质便是试图与……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般的对于

中国的远观”可知,此句对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理解错误。

D.“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三句

“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可知,"文化

自觉"没有"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B.“尊重人的个性发展”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这种自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关

键是要看他和我的关系"可知,原因与“人的个性发展"无关,而是与“他"和"我"

的关系有关。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A.是差序格局,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基本特点:以自我为中心,有亲疏远近和

伸缩性的社会关系模式,是以我为圆心的同心圆。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是“一种

由人情关系的亲疏远近安排的社会格局"。

B.体现的是爱国主义。

C.体现的是普遍联系。

D.体现的是法律的作用。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图表和对材料内容进行梳理的能力。

B.”潘光旦讲述的,五伦,观念,启发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错误,过于武

断。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原文是“或许受到潘光旦……影响,费孝通由此而提

出……"。材料的"或许"表明受潘光旦影响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

故选Bo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学生从"阻碍"和"跨越"两方面来作答。

“传统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阻碍"对应材料一第三段所论述的“困境”:

“与现代西方已经建立很久的法权制度的契约精神不能够相融合"。原因是第二段

阐述的差序格局的特点:“一种由人情关系的亲疏远近安排的社会格局得以有助

于每个自我与社会成就的获得","在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里的道德、法律以及伦

理形态”。

“如何跨越这个阻碍”,要参照材料二费孝通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主张‘西化'或‘全

面他化’……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具体在

材料一的体现就是:第二段的深刻认识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第三段的在文化转

型的关键期和困境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

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o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

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

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

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

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

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

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

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

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

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

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

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

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

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

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

"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栗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

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

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

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

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

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票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

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

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

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

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

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

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

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

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

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

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

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栗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栗准备节目,再不

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

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

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

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

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

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

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

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

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

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

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

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

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

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

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

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

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B.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来自祖国的

“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C.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

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

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

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

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

作家的家国情怀。

D.小说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当时的朝鲜战场暂时相对安定的氛围,

为下文写大战的情节作铺垫,也暗示了战争必胜的结局。

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5分)。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

分析。(5分)

【答案】6.A7.D

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

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

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

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9.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

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

了“把心交给读者”;

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

境界是无技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A."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错误。文中第三段"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

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第14段“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都表明

“我"并没有因未按时赴约而愧疚,由倒数第7段“,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

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

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

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可知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

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为下文写大战的情节作铺垫”错误,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当时的

朝鲜战场暂时相对安定的氛围,渲染了迎接祖国慰问团的气氛,烘托了“我”的轻

松心情,下文并没有写到大战,不存在为这一情节作铺垫。

故选Do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

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

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以第一人称来叙述,

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

力更强。

有利于故事的展开。“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

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

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我心里不好过,

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我

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小说以"我"

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有利于故事的展开。

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

灵”"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

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

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

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从医疗所上车

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

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

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本二“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战场的

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

要,这也可以从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

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

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得到证明。

文本二“'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小说中作者以志愿军小

刘的故事为一个侧面,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真挚的革命友谊与崇高的牺牲的精神,

如写小刘真诚地等了“我〃几个月,临回国还把一个笔记本留给了“我”,小说通过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了小刘高大的形象,如“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

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

打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

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总之,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

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文本二"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

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小说《团圆》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

情感自然,如小说中多次写“我"的感受,"‘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

惊问道""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这些情感的自然

流露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

不省舍。因间请靳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斌而请辞,列子又不命。尹生退。

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①有请于

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复脱然,是以又来。"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

今汝之鄙至此乎?居!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

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

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

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

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

人之为我友内外尽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

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

乘风乎?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夹时,而出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汝

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乎?”尹生甚作,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节选自《列子•黄帝》,有删改)

材料二

闵子骞始见于夫子,有菜色②,后有刍豢之色③。子贡问日:“子始有菜色,今有

刍豢之色,何也?"闵子曰:"吾出兼葭之中,入夫子之门,夫子内切磋以孝,外

为之陈王法,心窃乐之;出见羽盖龙旗裘旃相随,心又乐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

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文寝深,又赖二三子切磋而进之。内明于去就

之义出见羽盖龙旗旃裘相随视之如坛土矣是以有刍豢之色。"诗曰:"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①章戴:尹生名。②菜色:形容人脸色干枯苍白泛黄,好像平日只吃蔬菜

而营养不良的样子。引申为心境混乱忧烦的神色。③刍豢(chCihgn)之色:形

容人脸色红润有光泽,好像是常吃肉类荤食、营养丰富的样子。引申为平和喜悦

的神色。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3分)

内A明于去就之义B出C见羽盖D龙旗E旃裘相随F视之G如坛土矣H是以有

刍豢之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二子之道”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中的"进”含义

不同。

B."列子又不命"与成语"耳提面命"中的"命"含义不同。

C."今复脱然”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脱然有怀"中的"脱然”含义相同。

D.“心窃乐之”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乐"含义

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闵子骞与尹生在求道过程中都有情绪的起伏,闵子骞先有快乐后有纠结,

最后释然尹生先因请教无果而心生怨恨,后因受到批评又深感惭愧。

B.列子在学道五年后始有起色,学道七年后得到了先生“并席而坐”的礼遇,

学道九年后与自然融为一体,心境如枯叶随风飘荡,达至道境。

C.列子学道获得进展主要表现在对是非利害的态度上:最初悟道之时不敢

言是非利害最后得道时不知是非利害所在,实现了心灵的彻底超越。

D.闵子骞因出身贫寒而脸色暗淡无光,入孔子之门学习后,他变得容光焕

发,这让他的同门子贡感到很是好奇,于是便前去询问缘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洪时,而患憾者再三。

(2)今被夫子之文寝深,又赖二三子切磋而进之。

14.两则材料都对学道之法进行了探讨,请简述其异同。(3分)

【答案】10.BFH11.B12.D

13.(1)现在你在我的门下当学生,还没有多少时间,就多次怨恨抱怨。

(2)现在我接受夫子的礼仪教化(学问)渐渐加深,再依靠和你们在一起互相

探讨而使学问有所长进。14.(示例)相同点:

①都强调要靠内在修道;

②都认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不同点:

①在目标上,材料一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顺应自然;材料二则注重内心修炼

和思想提升,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越。

②在方法上,材料一提倡排除私念和利害,达到内心的平静;材料二则强调遵

循老师教诲,不断积累进步。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心中能明辨去留的大义,当我外出看见既有华丽的车子又有威武的龙旗、

穿着华丽的人跟随的(场景),就如同看到泥土一般,因此容光焕发。

"内"与下文的"出"在语法结构上相对,"内明"与"出见"是两个相对应的动词性短

语,B处应断开;

根据语境,“出见”的宾语的中心语是“相随(的场景)","羽盖龙旗旃裘"是中心

语“相随(的场景)”的修饰语,结构完整,F应断开;

“矣”是句末语气助词,H处应断开。

故选BFH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深入理解;超过。句意:学得了二位先生的道术。/臣所喜爱的,是自

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技术的追求。

B.错误。二者都指“教导"。句意:列子又没有传授什么。/提着耳朵叮嘱,当面给

予指点和教导。

C.正确。二者都指“轻快的样子”。句意:现在我的怨气已消。/我轻快地心有所想。

D.正确。二者都指"以……为乐”。句意:我心里头暗暗以之为快乐。/以狩猎为乐,

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出身贫寒而脸色暗淡无光”强加因果,据原文”……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

是以有菜色也"可知,闵子骞脸色暗淡无光并非因出身贫寒,而是因为“两种快乐”

在心中互相交战,而他不能承受。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女",同"汝",你;"淡时",一季,形容为时不长;“思憾",怨恨。

(2)"被、接受;“寝",渐渐;"二三子",你们,诸君。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分析相同点。二者都强调要靠内在修道。

材料一“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表明学道的过程中需要摒弃世俗的纷扰,

专注于内心的修炼;材料二闵子骞也提到,他在夫子门下学习,内心对于孝道和

王法的理解逐渐深化,这也体现了内心修炼的重要性。

同时,两者都认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材料一列子从“心庚

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到最后的“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每一步都有明确的

进展,强调了学道的渐进性。材料二从闵子骞的内心变化可以看出,学道不是短

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琢磨和反思。

其次,分析不同点。在目标上,材料一中,列子追求的是“心凝形释,骨肉都融;

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的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顺

应自然;材料二中,闵子骞说,"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

夫子之文寝深,又赖二三子切瑾而进之",则注重内心修炼和思想提升,追求心

灵的宁静和超越。

在方法上。材料一中,列子告诉尹生:"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汝之一

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乎?"材料一提倡排除私念和利害,达到内心

的平静。材料二中“今被夫子之文寝深,又赖二三子切蹉而进之",闵子骞则强调

遵循老师的教诲和与同门的切磋琢磨来不断进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列子拜老商氏为师,与伯高子交友,学得了二位先生的道术,乘风返回。尹生听

说了,便去跟列子居住在一处,好几个月都不回家。他趁机向列子请教道术,跑

了十回,十回都没有得到列子的传授。尹生满腹怨气,请求辞别,列子又没有传

授什么。尹生返回家中,过了好几个月,他想学道的念头难以打消,又前去找列

子。列子说:“你为什么来来去去这样频繁?”尹生回答:“以前我向先生请教,

您不肯相告,我当然对您怨恨。现在我的怨气已消,因此又回来了。”列子说:

“从前我还以为你通晓事理,现在你竟浅薄到这种地步了吗?坐下!我要告诉你

从先生那儿学来的东西。自从我侍奉先生,与伯高子交友,三年之后,心中不敢

想对错,口里不敢言好坏,才得到先生斜看了一眼而已。五年之后,心中反而转

念思考对错,口里反而有意言说好坏,先生才对我开颜一笑。七年之后,顺从心

中所想的,转而没有是非对错;顺从口里所说的,转而不涉及利害,先生才开始

请我和他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放纵心思去想,放纵开嘴去说,不知我的是非利

害是什么,也不知道别人的是非利害是什么;不知道先生是我的老师,如同不知

道伯高子是我的朋友一样,内心的思想和外界的事物的界限就茫然无存了。这以

后,我眼睛的作用像耳朵一样,耳朵的作用像鼻子一样,鼻子的作用像嘴巴一样,

全身各部位的作用没有什么不同的。于是精神凝聚,形体消散,骨骸血肉全与自

然融为一体;感觉不到身体所倚靠的地方,脚下所踩踏的地方,任随风吹而东西

飘荡,犹如枯叶干壳。竟然不知道是风乘着我呢,还是我驾着风呢。现在你在我

的门下当学生,还没有多少时间,就多次怨恨抱怨。这样的话,你的一片肤体也

不会被大气接受,你的一根肢节也不会被大地容纳。(想要)脚踏虚空,驾驭风

云,怎么办得到呢?”尹生听罢,十分羞愧,屏住呼吸很长时间,不敢再说话了。

材料二:

闵子骞最初见到孔子,面色暗淡无光,后有食肉生活所养成的脸色(容光焕发)。

子贡问闵子骞:“你先是脸色不好,现在容光焕发,为什么呢?"闵子骞回答说:

“我出身于寒微家庭,成了孔夫子的学生后,老师在内用孝道(和我)研讨;在

外为我讲述用仁德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我心里头暗暗以之为快乐。但当我外出看

见既有华丽的车子又有威武的龙旗、穿着华贵的人跟随的(场景),心里又以之

为快乐(羡慕)。这两种快乐在心中互相交战,而我不能承受,所以脸色不好。

现在我接受夫子的礼仪教化(学问)渐渐加深,再依靠和诸君在一起互相探讨而

有所长进。心中能明辨去留的大义,当我外出看见既有华丽的车子又有威武的龙

旗、穿着华丽的人跟随的(场景),就如同看到泥土一般,因此容光焕发。”所

以《诗经》说:“就像(加工骨、角、玉、石等)切了还要磋,琢了还要磨(共

同商讨,互相砥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柳州城①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唐)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追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久

凡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柳州:柳宗元当时被贬柳州。②楚客:指楚国诗人屈原;皇树:即橘

树,屈原爱橘,曾作《橘颂》,赞美桔树③木奴:指柑橘的果实;荆州:据《水

经注•流水》载,三国时荆州入李衡临死时对儿子说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

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期间,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新"字写出柑

叶的嫩绿,"遍"字写出了柑叶的繁盛,用词精准。

B.颔联提及两个典故,一是以屈原作《橘颂》自勉来自比作者的高洁品行,

二是以李衡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以柑树谋取私利的决心。

C.颈联想象奇特,以“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以“闻"字把柑橘花开的形态和香

味一笔写出,渲染出热闹的气氛,显得形象生动。

D.在尾联中,诗人说如果让他等到柑树成为柑林的时候,果实的滋味还能

够供养他这个老人,暗藏担忧之情,唯恐贬谪的时间太长。

16.苏轼评价此诗"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平缓中隐藏着丰富情感。这首诗抒

发了什么丰富的情感?请作分析。(6分)

【答案】15.A16.①诗人抒发了对黄柑树的喜爱之情。从“新"可见柑树青翠,

"遍"可见柑树茂盛、种得多,洋溢出诗人对柑树的喜爱。②抒发淡泊清高之情。

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

衡一样谋利,而是淡泊宁静。③抒发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颈联与尾联想像

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场面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落寞的境遇。④流露沧桑的自嘲之情(或者“流露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

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呆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

道。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诗人在无奈之下种下很多柑树",错误。诗人像屈原一样喜爱美树,所以"无奈

之下”是错误的理解,诗人是因为喜爱而种柑树,而且"新""遍"也透露出作者的心

情。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内容,题目问的是表达了哪些情感,而并非手法。

首联: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

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殆荡,

如在眼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表明了作者对黄柑

树的喜爱之情;

颔联:作者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

《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

富,给子孙留点财产。用典,表达作者高洁淡泊的品格;

颈联: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

“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

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

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

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

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

表达了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情;

尾联:"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

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

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流露出沧

桑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八个字同时写到了

美玉、黄金、珍珠等。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来写曹操的

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楼”在古诗文中是常见的意象,文人们借“楼"表达或喜或悲或思念或

激愤等复杂情感。古诗文中含有"楼”的句子有:",。"

【答案】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岫胪千里旌旗蔽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叹

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很多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

维护和修复。与正常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

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

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

与修复一般器物以小时、天来计算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

年为单位,时间漫长,很考验人的耐心。但文物修复师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地用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做着自己的工作。正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守

护,才能让我们巫的历史遗产留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助力。在故宫文物医院,X射线、CT技术已

成常规操作,这样,不仅我们能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而且可明确文

物具体的损伤情况。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上,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

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正是为了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随着文物保

护工作在舆论场上不断走红,不少人也③,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

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使用至少一种修辞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4

分)

【答案】18.①弥足珍贵②如虎添翼③跃跃欲试

19.使用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这样,我们不仅能明确文物具体的损

伤情况,而且可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

20.维护修复历史文物,呵护延续遗产生命。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段中赞美了文物修复师们,肯定了文物修复工作的意义,此处需要

在"历史遗产"前添加一个修饰词,表达文物的珍贵,所以可填"弥足珍贵"之类的

成语。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

第②空,横线前设置了“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这个情境,横线后又

说"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一个强调了文物修复工具改进这一前提条件,一个点出

了文物修复工具改进带来的效果,显然此处是说文物修复师在文物修复工具改进

的帮助下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可填“如虎添翼”之类的成语。如虎添翼:

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

第③空,横线前说文物保护工作不断走红,横线后说人们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

修复工作,显然此处表达的是人们想要尝试的意思,所以可填"跃跃欲试”之类的

成语。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技术已成常规操作”主宾搭配不当,改为:使用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

操作;

二是"不仅……而且”之间的内容不合逻辑,”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与

"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相比,是更进一步的,应该将两者调换位置。

20.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题干要求给材料拟写标题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那就必须分析材料内容,抓住所

给材料的重点,准确拟写。

本材料共四段,第1段有三句话,讲了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复;修复绝

非简单的修旧,还要保留历史信息;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文物,更是在呵护历史

遗产。其关键词是:文物、维护和修复、呵护历史遗产。三句话是递进关系。据

此可知本段的中心意思是"文物维护和修复能够呵护历史遗产"。第2段讲的是文

物修复时间漫长,文物修复师们接续守护历史遗产。第3段讲的是文物修复获得

科技赋能。第4段讲的是文物修复工作能够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人们想尝试文

物修复工作。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本材料在首段总述主要内容,其他三段是对主要内容的具体

说明,因此拟写标题时主要考虑第1段内容即可。据此再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来拟

写即可得出答案:维护修复历史文物,呵护延续遗产生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书法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生理的特征及

性格特点。反过来,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①,笔迹的动势、笔画的力

度、速度、斜度、断连、呼应。各种结构形态、章法特点的综合关系等,都在潜

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性格,并可以使书写人通过相应调整,改善自我个性。行

草龙飞凤舞,狂乱不羁,如果②,有助于释放内心情绪,开阔心胸,使性格

外向豁达;而正楷笔画平直,字体方正,练习时需要凝神静气,性格焦躁的人应

多多练习,时日长久则有助于收敛心性,③。

对于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