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精选讲练(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5届九省联考高三上学期)
在家里找不到某样东西,问父母,他们却说:“我怎么知道?你自己不会找
吗?”
点奶茶时问朋友要冰的还是热的,朋友却说:“这还用问吗?大冬天我喝冰
的干吗?”
看到这些对话,你会不会觉得父母或朋友有些A?
明明直接给出答案就可以,却一定要用反问句来思你一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
反问的一方激起另一方的怒火,把简单的沟通变成吵架,严重破坏和谐的气氛。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甲)。也就是说,“反问”的关键不在于得到答
案,而是强调语气,表达情绪。因此,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场景下对“反问”感
到生气,是因为感觉自己被无故攻击。偶尔的“反
问"B,毕竟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有些人却把
“反问”当成习惯,这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都是巨大的。
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能好好说话?原因可能有这些:
习惯反问的人,或许本身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神经科学家布鲁斯认
为:①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②和成长过程中的其他事件一
起,③构成他(她)的应激反应系统。④不过,⑤人类在学说话的过程中,⑥本
身也很依赖“模仿”这种方式。因此,语言习惯会有一定的迁移性。
止匕外,“反问”可能是一些人的心理防御方式。他们之所以习惯用“反问”
回答问题,是因为过度识别他人话语中的攻击性。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
因偏差”,即把一些非敌意性的表达,(乙),于是采取“反问”来防御伤害。
最后,有些“习惯性反问”可能是固定情境下的“习得性无助”。……这种
情况下,人就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因此更容易消极应
对,用“反问”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倒数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根据语境,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补写出最后一段中省略号
部分的内容,不超过50个字。
22.文中多处“反问”二字加了引号,有人觉得有必要,有人觉得过于累赘。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5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在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②叙事策略基本上是写实的,③村落自然成了最
好的素材之一。④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⑤作家们发现乡村破败荒凉的根源。
鲁迅《故乡》里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英雄的少年,每个意象无不纯美如梦;
对照“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之类满目疮痍的现状,“乡愁”
原来只是不可逼视的幻象。
然而,在同一时期,村落仍在诗意的观照下,显露了令人倾心的山水之美、
人情人性之美以及风土之美。
沈从文在具有湘西风情的村落里,构建了一条渡船,渡给凭水依山的茶恫,
给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河街以生机。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倍子,棉花、
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一一(甲);历经岁月风雨的老船夫、一
派真纯明净的翠翠、与人性较量的天保和傩送一一船摆渡的是命运。他们在密密
匝匝的生活里种植喜怒哀乐,四季流转,盛夏的果实躲藏在绿荫里,等待一场秋
的收获,冬日的皑皑白雪覆盖了秋的金黄,(乙)o
作家们所描写的乡村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经过记忆的筛选,掩盖了其
中艰辛苦楚的成分,营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美丽原乡。
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于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去认识中国;从
村落开始,我们也慢慢能够从一个农民、一座村庄、一条河流等视角出发,去领
悟这片博大的土地。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埋藏着中华民族上的遗传信息。
村落是一条丝滑的彩带,一端扎系在人们身上,一端飘向文学梦乡。孙犁的
文思飘荡在荷花淀里,沈从文一生走不出湘西凤凰的山村。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田
园诗意的表达者,又是乡居生活的实践者。这是对中国乡村的一种文化自觉。它
不是3,而是在旧有的土壤重新生成,它力求在初始之地提炼出有益的精神
元素,构建迥异于传统社会但具有相对恒定性的社会结构与人地关系。
(有删改)
18.文中第一段标有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
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句意。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充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请就文中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仿写句以“渡船”为本体。要
求:使用暗喻修辞,且符合暗喻修辞特征,依照画线句结构进行仿写。
21.请在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种植喜怒哀乐”,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来绣这嘤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她亦是书香宦门之家,她
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二①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的花
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
二②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二③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二④,
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的一段关于元宵宴席的
描写,曹雪芹不吝赞美地为苏绣女子慧娘作传,也令读到此处的人都仿佛看到了
苏绣之美。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为了完成一幅精美的苏绣作品,苏
绣艺术家需要将一根不足一毫米的丝线劈成一百二十八分之一,染色师需要将一
种颜色染成深浅各二十个色级来保证色彩细腻。苏绣技艺之精巧,心思之繁复,
令人(甲)。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苏绣并没有
(乙),而是与时俱进。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
髓,从传统苏绣十指春风极尽天工之巧,到近代苏绣西学东渐展现融合之美,再
到现代苏绣与时偕行描绘锦绣中华,苏绣作品的题材(丙),文
化内涵博大深厚。
苏绣,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万千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
以绣化墨,于纵横交叠中氤氤万物之灵。你在春秋战国抖开的丝线,绵延千年岁
月,终在新时代绣制出了锦绣江南。
1.文中加序号的“一”的用法与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苏绣的称呼由“它”到“你”,这种人称转换有什
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摄影,能够把植物植株的形状、色彩等非常真实地呈现出来。但也恰恰是这
种真实的还原,导致画面中的信息非常多,而过多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对植物特征
的把握。手绘就不同了,①,尤其是植物叶片的形状、纹路等。众所周知,
叶片的形状和纹路,往往是辨认植物的重要依据。摄影要突出叶片的形状和纹路,
主要靠光线明暗等来勾勒,②,有比线条表现纹路更直接、更有优势的吗?
摄影时,一个画面只能拍一个视角,并且遵循客观透视的规律,任何角度都会有
某些位置的变形。而人在手绘时,③,并且可以以人的“主观透视”,让任
何位置都不变形。手绘可以把植物的叶、花、茎等不同部位画在一个画面上,也
可以把植物不同季节的状态画在一个画面上,如把春天的叶与秋天的果画在一
起。而摄影在这方面难以做到,只能拍多张不同的照片。
4.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衣服旧是旧了点,但还能穿。B.“人要讲良心。”父亲如是说。
C.你说的极是,大家都听你的。D.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常常是文学的沃土。记忆逐渐蚀去了现场的重量和坚硬的质感,种种感
喟、叹息、悔恨、怀想回旋在往事的缝隙之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
惘然”,文学处理过的记忆时常显得凄美、迷离、摇曳多姿。这时,谁都会想到
《追忆似水年华》,想到普鲁斯特。这个天长日久地蛰居于一间隔音的斗室里的
作家的记忆将舞会、社交、长裙、街道上籁辍的马车等一个个孤立的片段编织成
一幅斑斓的长卷。为了完成这几百万字的①,普鲁斯特如同把自己锁在记忆
的牢笼之中。他的记忆叙事学之中,''小玛德兰点心”是一个公认的经典段落。
一个寒冷的冬季,主人公回到家里,在母亲的劝告下喝了一口热茶。愁眉不展的
主人公舀起一勺泡着小玛德兰点心的热茶送到唇边,一个小小的奇迹发生了。带
着点心屑的热茶刚刚碰到上颗,一种美妙的快感随即袭来。遥远的往日从记忆的
深渊缓缓地浮上来了,带有一小块玛德兰点心的气味。无数往事积压在内心的某
一个角落,落满了灰尘,纹丝不动。只有等到了一个解禁的咒语,这些往事才会
突然活过来,绘声绘色。普鲁斯特幸运地找到了这个解禁的咒语:一块小点心。
1922年,普鲁斯特去世。在人生最后的十余年光阴中,普鲁斯特将几乎全
部的精力都灌注到了《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巨著的写作上。有一次,他对友人说:
“现在必须在我自己的坟墓完工之前为它建造起一座巨大陵寝。”很难想象,一
个常年卧病在床的人,他对自己所要完成工作的那种②的紧迫感,以及处处
高标的严苛要求。
普鲁斯特逝世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全球范围而言,这
是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碎片化时代,一个热衷于各种“新名词”的概念化时代。
于是,我们看到网络和媒体对普鲁斯特最③的,是一些带有普氏头衔的专有
名词,诸如“普鲁斯特爱情”“普鲁斯特效应”“普鲁斯特时刻”等等,事实上普
鲁斯特的遗产远不止这些。
6.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7.文中面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
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8.下列选自《红楼梦》的语句,与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是()
A.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B.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C.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D.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18~22题答案】
【答案】18.A莫名其妙(或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不近人情);B无可厚
非
19.(甲)“反问”是指无疑而问;(乙)理解为对自身的攻击
20.语句①修改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会储存在大脑中。
语句④修改为:同时(或并且)。
21.(示例)比如你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准备考试,可成绩不理想,感觉自己
下的功夫都白费了,就问:“努力有用吗?”
22.(示例一)有必要。理由:引号在一定程度上提醒读者关注“反问”在
文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影响,强化了“反问”这种
语言现象在文章所讨论主题中的关键地位,使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在对“反问”
的分析和理解上。
(示例二)过于累赘。理由:“反问”是一种常见修辞手法,对于大多数有
一定语文知识基础的读者来说,即使不加引号,也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且过多的引号可能会增加文本的视觉“负担”,在没有歧义的情况下,尽量减少
不必要的符号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二、18.③把“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素材之一”改成“村落自然成了最好的
素材”或“村落自然成了素材之一”。
④把“通过相对平实的一种眼光”改成“通过一种相对平实的眼光”。
19.甲:船摆渡的是生活乙:又开始酝酿春的黎明/希望/期
盼
20.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翠翠的守候,一端牵系傩送的归期。
/渡船是一座移动的桥梁,一端连接此岸的期盼,一端通向彼岸的希望。
21.A:生生不息/源远流长B: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标新立异
22.观点一可以使用,属于超常搭配,理由是:
①“种植”本义是指在土地上培植植物,使其生长和繁殖,在这里和“喜怒
哀乐”搭配,突破习惯的修饰与搭配,语言新颖生动。
②化抽象为具体,“喜怒哀乐”本是无形的,在这里与“种植”搭配显得具
体可感,表现了人们从容坦荡的胸怀和冷静的态度。
③与后文照应,语意衔接紧密,符合语言逻辑。
观点二
不合语言逻辑,理由是:
①“种植”一词后面一般与表示“实物”的名词搭配,如种植树木,种植蔬
菜等,这里与抽象性词语搭配,不符合“种植”一词的搭配习惯。
②“种植”虽是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动词,在生活里有意种植“喜乐”尚可,
但种植“怒哀”背离了人的主观意图,不符合人的情感真实。
三、【答案】1.C2.甲:叹为观止/赞不绝口/拍案叫绝
乙: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停滞不前
丙:包罗万象3.①“它”是第三人称,代指叙述对象苏绣,抒情灵活自由,
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其特点;②"你”是第二人称,将苏绣拟人化,便于直接抒情,
表达作者对苏绣的赞美;③“它”到“你”的转换,有利于逐渐强化作者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①与③处的“一”用在量词“件”“枝”前,表示是最小的正整数;
②处的“一”与“味”合起来是“盲目,一个劲儿地”的意思;
④处的“一”是“相同”的意思。
所以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甲处,此处是说苏绣精巧的技艺、繁复的心思令人赞叹,使用“叹为观止”
或“赞不绝口”或“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指的是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
极点。“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拍案叫绝”,
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乙处,结合后面“与时俱进”可知,此处是说苏绣在几千年的发展里程中并
没有止步,应使用“固步自封”或“安于现状”或“停滞不前”。“固步自封”,
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安于现状”,对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停滞不
前”,停留下来,不继续前进。
丙处,此处是说苏绣题材内容之丰富,使用“包罗万象”。“包罗万象”,形
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它”和“你”这两个代词的区别。“它”专指人以外的事物,作
为第三人称代词,一般更为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
有说服力。“你”是第二人称代词,如用来指称物体,一般含拟人色彩,可以拉
近距离,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指代的对象以及达到的效果。从题干和句中可知,这二者
都是对苏绣的称呼,上文“它似藤蔓般吸取每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精髓”以“它”
指代苏绣,客观真实反映其特点;下文“苏绣,你是一幅画,以针为笔,于万千
经纬中勾描古典的传说,你是一首诗,以绣化墨,于纵横交叠中氤氤万物之灵”
换用“你”指代苏绣,显然具有拟人的效果,同时好似作者在面对苏绣直接抒发
赞美之情,这种转换有利于强化作者的情感。
四、【答案】4.D5.①手绘可以清晰地画出植物的特征
②而手绘的基本手段是线条
③可以把多个视角的信息画在一起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代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原文中“但也恰恰是这种真实的还原”的“是”为动词,表示陈述的对象属
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
A.“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
意思。
B.为代词,这样。
C.为形容词,对,正确。
D.与例句相同。
故选Do
5.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强调摄影的缺点“而过多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对植物特征的把
握”,后文说“手绘就不同了”是转折关系,并且“尤其是植物叶片的形状、纹
路等”是对前文的举例说明,因此填写“手绘可以清晰地画出植物的特征”。
第二处,由“有比线条表现纹路更直接、更有优势的吗”可知,摄影与手绘
的不同之处在于手绘用线条,因此填写“而手绘的基本手段是线条”一类的句子。
第三处,前文说“摄影时,一个画面只能拍一个视角”,与摄影相比,“手绘
可以把植物的叶、花、茎等不同部位画在一个画面上”,因此填写“可以把多个
视角的信息画在一起”一类的句子。
五、【答案】6•①鸿篇巨制(鸿篇巨著)
②争分夺秒(时不我待、分秒必争)
③津津乐道7.①这个作家天长日久地蛰居于一间隔音的斗室里,
②舞会、社交、长裙、街道上麟麟的马车等是他生活中一些孤立的片段。
③他用记忆将一个个孤立的片段编织成一幅斑斓的长卷。8.A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这几百万字”体现著作之规模宏大,可填“鸿篇巨制(鸿篇
巨著)”。“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长篇或大部头的著作。“鸿篇巨著”,规模宏
大的著作。
第②空,语境中强调普鲁斯特对工作的紧迫感,应填写有珍惜时间之意的成
语,可填“争分夺秒(时不我待、分秒必争)”。“争分夺秒”,一分一秒也不放过。
形容充分利用时间。“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要珍惜并充分利用时间。“分秒
必争”,指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抓紧时间。
第③空,语境指网络和媒体对普鲁斯特最愿意说的,可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教师培训工作计划汇编
- 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
- 岭南师范学院《现代文学与语文教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文创产品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期初中中考试总结计划
- 聊城大学《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第二学期小班教研计划
- 聊城大学《日本文学概论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甘薯淀粉项目可行性计划
- 教学课件:《新时代新征程》
- 2023年整车NVH分析工程师年度总结及来年计划
- 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管理规程、制度
- 闲置铺面招租经营方案
- 2023年版劳动合同法全文
- 质量保证体系评价-评价表(ASES-ver.1.6)
- 【教学创新大赛】《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 销售管理系统程序设计-C语言
- 2023年-2024年物业管理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医疗机构安全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