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湖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年级一轮复习中期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汉语词典》说,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生态又是如何跟

翻译结合在一起的呢?我们知道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信息转换、文化转换。这种转换很难达

到对等或平衡。而这种不平等或不平衡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语际之间,英语被译成其他语言的概率

远远大于其他语言被译成英语的概率,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又如文化传递,弱势文化相对很少被译成强势

文化,而以欧美中心主义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却大量被译成弱势文化。显而易见,生态翻译就是要保持语言

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当然生态翻译也同样重视语言的生态性,即绿色性、清洁性和伦理性,努

力将他种语言中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言的洁净。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语言,就像生物能被划分为种、属、科、目、纲、门、界一样,语言也被划分为

不同语系语族,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生态繁荣景象。有些语言使用者众多,如汉语;而有的语

言,尤其是某些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甚少,如中国东北的鄂伦春语,使用人数只有约800人。最

少的要数俄罗斯的一种叫他法的方言,使用者不足百人。在非洲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国,有些语言的使用人

数也微乎其微。但作为一种语言,它们存在于斯,发展于斯,也是语言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并为世界语言

的生态多样性默默地释放自己的华彩,支撑着世界文化的绚烂。

正是由于语言具有生物生态性,其繁茂与衰亡是自然规律,也是历史规律。但是,如果语言的消亡是

由于非自然因素、人为因素,那么语言的生态就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怎样才能遏制语言生态的失衡呢?翻译不失为上上之策。首先,翻译要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

态对等”等旧框框,引入异化的翻译对欧美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异化的翻译在英语里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

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主的地缘政治的关系。

比如可以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做异化处理,把"班门弄斧"译成showoffone'sskillwiththeaxe

beforeLuBan,然后用注解的方式说明该句的文化历史背景。只有这样,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才能跻身于

国际文化舞台。汉语译成英语可以这样做,其他语言亦可效仿。其次,翻译必须面向非主流语言,即弱势

语言。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当国界作为沟壑横亘在文化交流的快轨之上时,翻译

可以担负起使“天堑变通途”的重大使命。弱势文化通过翻译而使世人知道自己的存在,然后逐渐吸引其

他文化的注意力,从而使文化生态圈保持繁荣昌盛。

在全世界大力倡导环境保护的时代,作为自然生态一部分的语言也理所应当重视自身内部的环境保护

以及自身地位的保护。弱势语言的边缘化并非宿命,通过翻译这一有效手段也有可能从边缘走向中心。

(摘编自祖利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

材料二:

孕育于中西思想交汇、中国译学交流活跃之地——香港的生态翻译学,其雏形为翻译适应选择论。该

论援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说,将对翻译语境的认识拓展为“翻译生态环

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语言,回答了“何为译”(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谁在译”(译者中心、主

导),“怎样译”(汰弱留强/求存择优、选择性适应/适应性选择),“为何译”(适者生存、强者长存、

译有所为)等问题。该阶段的生态翻译学,是中国学者运用西式路线,跨越生物学和翻译学的文理学科界

限,进行翻译理论创新的尝试。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便有了生态翻译学“立论”阶段(2001-2004)之

后的“倡学”(2005-2009)和"创派"(2010-)阶段。

从“立论”到“倡学”“创派”,生态翻译学的相关思想和表述20年来也历经了阶段性的调试和嬉

变。从西方的“适应/选择”说,到中西融合的生态主义,到新生态主义;从理论创新到范式创新;从解

释描述译文产生过程,综观描述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到“统领和关照一切翻译行为和翻译研

究”……易见的是,生态翻译学一路走来,遵循的是一条多元整合的创新之路,将文与理,中与西,古与

今,宏观、中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喻指与实指等融聚一体,是其建构路径的显著特点。

生态翻译学发展至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面临的理论建构

问题依然严峻。如中国译论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研究数量增多、空间拓展固然可喜,但目前为止,我们

难以提出一个让译界震撼、眼前一亮的译论。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译论创新在兼顾形式的同时,要实在融

入新颖的思想内涵。又如返本开新的译论建构如何避免传统话语之不足?目前为止,我国提出的本土译

论,包括生态翻译学、推手论、大易翻译学、和合翻译学、文章翻译学等,纷纷从传统哲学和文论中汲取

养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国传统哲学及文论中一些常被借用的核心概念,如阴阳、天人合一、道、

气、和谐、中庸、仁、浩然之气等,在具有意蕴丰富、解读空间大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明晰和理性不足

的弊端。

[摘编自蓝红军、冯丽霞《翻译理论建构的多元融合——生态翻译学20年(2001-2021)之启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生态翻译学孕育于香港,经历了“立论”“倡学”“创派”等阶段,这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

体现。

B.生态翻译在保持语言地位、文化交流的平衡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特色,确保本族语言

的纯正性。

C.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很难达到完全对等,但并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如翻译中的异化处理就是一种积

极的手段。

D.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这一有效手段必然使弱势语言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而使文化生态圈保持繁荣昌

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翻译学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因此它可以理解为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

B.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喻指”,也是一种“实指”,其发展道路具有多元整合的创新特色。

C.语言的使用人数直接决定了该语言的命运,使用者多的语言发展明显优于使用者少的;而使用者少的

语种趋于消亡几乎是难以逃脱的命运。

D.生态翻译学的译论建构要有本土意识,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概念经过明晰而理性的解读与梳

理后亦可成为生态翻译学中的一股强劲力量。

3.下列各项中,所提到的现象最符合材料一提到的“语言的生态遭到人为的破坏”观点的一项是()

A.全球化即美国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资料文件,只要参与国际交往,就要被译成英语,而且归化

率非常之高,非强势语言的国家民族主体性很少得到彰显。

B.猪的成长大致分为幼猪和成猪两个阶段,这是常识;但在印度尼西亚东部一种叫Alune的语言中,猪的

成长根据猪牙的生长情况和猪运动速度的快慢被划分为9个阶段少有人知。

C.一个物种,刚刚被发现时,当地人称之为“有袋小动物”,后来被译成“灌鼠”或“本地鼠”的名

字,因而被人当作老鼠而险遭灭顶之灾。

D.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几乎是唯一了解这一地带的植物特性并知道如何利用的人群,但这些知识因

他们的种族语言处于弱势而得不到充分的记载和翻译。

4.材料二虽然只是一个节选,但依然可以体现明显的综合概述的性质,请结合此材料分析这一特点。

5.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架构在互联网文化生态之上社会亚文化现象,具有年轻态、交际性、高热度及思想

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如“夺笋呐”(多损呐)、“共享经济”和“内卷”等。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

相关内容,谈谈生态翻译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翻译要注意些什么。

【答案】LD2.C

3.A4.①丰富全面。大量收集素材,对二十年来“生态翻译学”取得成就与不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

理。

②语言精练。节选部分从概念、发展到成果展现到问题思考,层层推进,虽涉及内容广泛,但语言极其精

练。

5.①网络流行语往往诞生于年轻人等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中,翻译时要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态对

等”等旧框框,不以主流文化自居,持有平等心态、悲悯情怀。

②网络流行语往往紧贴社会时事热点,翻译时要充分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转换。

③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交际语,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译语的传播与流行性,处理好直译与转译的关系,关注

其交际意图是否实现。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生态翻译的概念与发展。材料一强调翻译在语言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指出翻译可以通过异化处理和关注弱势语言来维护文化多样性。材料二则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历

程,展示其跨学科创新的特点,并指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面临的挑战。两者共同强调翻译在全球化背

景下的重要性,呼吁在翻译实践中兼顾文化多样性与创新。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D.“必然使弱势语言从边缘走向中心”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弱势语言的边缘化并非宿命,通过翻

译这一有效手段也有可能从边缘走向中心”可知,选项将或然当成必然。

故选D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使用人数直接决定了该语言的命运”错误。文中无据,过于绝对,材料一只是介绍了语言的多样性,

也提到了会有消亡现象的存在,但原因没有深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能看出非强势语言在美国化的背景下不受到重视,因而国家民族主体性很少得到彰显,最符合“语言的

生态遭到人为的破坏”的观点。

BCD三项能说明的是翻译对于语言文化的生态多样性很重要,不太符合“语言的生态遭到人为的破坏”的

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明显的综合概述的性质”,分别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从内容上,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从‘立论‘到‘倡学‘‘创派‘,生态翻译学的相关思想和表述20年

来也历经了阶段性的调试和娉变。从西方的'适应/选择'说,到中西融合的生态主义,到新生态主义;

从理论创新到范式创新;从解释描述译文产生过程,综观描述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到'统领和

关照一切翻译行为和翻译研究“将文与理,中与西,古与今,宏观、中观与微观,局部与整体,喻指

与实指等融聚一体,是其建构路径的显著特点”,第三段“生态翻译学发展至今,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

响,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面临的理论建构问题依然严峻……”可知,材料二丰富全面,作

者收集大量素材,从不同方面对二十年来“生态翻译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

②从语言上,材料二第一段重点介绍“生态翻译学”的产生、认识及三个阶段;第二段重点介绍了认识的

调试和婚变,建构路径的显著特点;第三段指出其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面临问题依然严峻,并深入分析了

中国译论如何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从提出概念,到分析概念,到提出问题,分析思考,内容广泛,作者

用高度概括,层层推进,语言极其精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答题要在抓住流行语的特点,结合生态翻译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①根据题干中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亚文化现象”“具有年轻态”的特点,可知网络流行语往往诞生于

年轻人等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中;结合材料一第四段“翻译要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等旧框

框,引入异化的翻译对欧美中心主义进行解构”“翻译必须面向非主流语言,即弱势语言”“翻译可以担

负起使'天堑变通途’的重大使命。弱势文化通过翻译而使世人知道自己的存在,然后逐渐吸引其他文化

的注意力”可知,对网络流行语翻译,要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等旧框框,不以主流文化

自居,持有平等心态、悲悯情怀。

②根据题干中网络流行语具有“高热度及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可知,网络流行语往往紧贴社会时事

热点,有其独有的思想文化内涵;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信息转换、文化

转换”,第四段“我们知道,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文化倾向”,材料二第三段“我们的译论创新在兼顾

形式的同时,要实在融入新颖的思想内涵”可知,对网络流行语翻译,要充分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内

涵,实现文化转换。

③根据题干中网络流行语具有“交际性”的特点可知,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交际语;根据材料一第四段

“比如可以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做异化处理,把‘班门弄斧'译成showoffone'sskillwiththeaxe

beforeLuBan,然后用注解的方式说明该句的文化历史背景”,材料二第二段“生态翻译学一路走来,遵

循的是一条多元整合的创新之路”可知,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译语的传播与流行性,多元创新,处理好直译

与转译的关系,关注其交际意图是否实现。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骡记孙奎建

灶膛里的火在骡子的眼里闪着光。

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

眼见公路由远而近,由窄变宽,越修越长。因为拆迁,这里的村民陆续被安置到大山后面的平原地

带。原本靠骡子上山下山驮运物资的活儿怕是干不长了。交通好了,车辆在逐日增加。老罗常常独自坐在

公路边上,一边抽烟一边数着过往的车辆,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青草。

这里的山多,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可是为了骡子,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专门种植燕麦草,给

骡子储备好口粮。

邻居喊:“老罗,你家骡子也快退休了,打算卖掉骡子吗?”

老罗不舍。

十多年了,骡子风雨无阻,每天上山下山,出了不少力。老罗心疼骡子,有时上山放骡,手里牵着缰

绳,宁可步行也从来不骑。

如今,公路上机器轰鸣,车辆日夜都在奔忙。据说这里还要建大工厂。老罗一个劲儿抽烟,想到骡子

用不上了,有些心急。不大的小山村没剩几户人家了,都陆续搬走了。老罗还没有动身,只想给骡子安置

一个地方了却他一个心愿。老罗不想草草把骡子转卖一走了之。

“老罗,我家那两头牛都卖到镇上肉联厂了,你家骡子也卖了算了!”

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他白天放骡子到山上吃青草,透透气,晚上把骡子牵回老

宅院里。虽然新居已落成,可是老罗考虑到骡子吃草方便,还是没有搬过去住。

老罗听说,被卖掉的牛羊马骡都被宰杀吃肉了。老罗每每想到这些就不住地抚摸骡子的头,情绪低

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附近施工队的一个工人说:“老罗的大骡子挺壮实,往山上运工具一定是把好手啊!我们出钱买它

了。”起初,老罗怕累坏了骡子。施工队的工人却说:“骡子在我们手里保证比你家喂得好,一天就两个

小时活儿,不会累,清闲!”

最后,老罗还是心动了,把骡子转卖给了施工队。老罗没有马上离开老宅院,每天早晨他要看着骡子

驮的是什么,驮了多少,才放心。不久,老罗一脸满足回到县城姑娘家,老罗因为高兴还喝了一杯酒。

没有骡子放了,没有鸟儿叫了,老罗确实不习惯在姑娘家居住。老罗习惯晚饭后到楼下遛弯儿。一

天,一位与老罗年龄相仿的老头儿正在楼下看手机,招呼老罗:“快来看,你的骡子有这么大个儿吗?真

了不起呀!”

老罗在手机上看到,一头骡子正在用绳索拖拽一群人,好像是在救援。从画面上看到,骡子的一条腿

不能动了。老罗抢过手机,大声喊:“我的骡子!

老罗一口气跑到火车站,他决定返回山里去找骡子,他不放心。在火车上躺了一夜,老罗又走了十几

里山路,终于找到施工队。知道了老罗的来意,工人们都聚过来,七嘴八舌说起来。

“老罗,你家那头大骡子真是英雄,把我们班七个工人从山沟里拉上来!”

“不过,骡子受伤了,在我们这里没有用了,队长已经把骡子卖给一个小商贩了!”

老罗得知骡子已被转手,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几经周折,老罗还是没能打听到那个小商贩的准确住处。

老罗蹲在路边抽烟。老罗本以为给骡子找到了一个好去处,纠结半年的心总算平复下来,可是突遇这

样的变故,老罗的心情变得很糟。

老罗看到邻居走过来,邻居手里还拎着黑色塑料袋。邻居说,他去买骡肉了。老罗忽然看到邻居手中

握着带铜铃的笼套,不由大惊,一把夺过那笼套问:“啊?我的骡子啊!谁杀了我的骡子呀?”

邻居忙说:“你的骡子换了新笼套了,我看见了,没被杀呀?”

老罗求邻居带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骡子。此时,骡子正被一群游客围着拍照,头上、脖子上系着五

彩绸带,骡子在众人簇拥下似乎精神多了。老罗见了这一幕,不自觉咧嘴笑了,双手不停揉搓着头皮。

骡子的左前腿受伤了,不能再驮重物了。老罗用手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骡子认出老

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老罗用手掰开骡子的嘴,老罗看到骡子的牙渍有些发黄,就

对站在一旁的小商贩说:“骡子要多吃青草,少喂它黄豆粕。”

小商贩说:“老罗,放心吧,我会照顾好骡子的,不会让它驮重物了,每天就是站在那儿陪游客拍

照!”老罗点了点头。

老罗有百般不舍最后还得离开骡子,老罗回到老宅时已是满天星光。醉酒状态下的老罗在半夜里迷迷

糊糊起床了,他看到院中树下站着骡子,月光朦胧,骡子正在嚼着已经干枯的燕麦草。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骡子原来很有用处,但大路开通、工厂即将修建、人们拆迁让骡子没有用武之地,这也引发了老罗如

何安置骡子的焦虑。

B.小山村其他人家都将自家牲口卖掉了,还劝老罗卖掉骡子,但老罗对这样的行为很鄙视,认为不能草

草就把骡子转卖了。

C.鉴于施工队工人的保证,老罗将骡子卖给了施工队,但这些工人并没有善待骡子,导致骡子受伤,后

来竟然把骡子卖了。

D.邻居手中握着带铜铃笼套让老罗误认为自己的骡子被杀,即使后来小商贩信誓旦旦地表示会照顾好

骡子,但老罗仍表示不相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一句写出了两人无计可施的心理状态,设置了

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将老罗常独坐在公路边上抽烟、数车辆与“骡子在一旁悠闲地吃着青草”两幅画面放在一块写,

是为了突出老罗的生活惬意。

C.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来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吃,这表明了老罗特别看重骡子,也为后面老罗

不放心骡子埋下了伏笔。

D.小说以“老罗如何安置骡子”为线索,老罗的心情也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变化,从而突出了老骡罗对骡

子的关切之情。

8.小说多次用对比手法来凸显老罗对骡子的情感。请简要概述。

9.阅读本小说,我们会深深感动。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这些感动及理由。

【答案】6.A7.B

8.①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但老罗舍不得卖骡子。②有骡子在身边老罗就感觉踏实,没有骡子在身边就

不习惯,显得很空虚。③队长把骡子轻易地卖给了小商贩,而老罗几经周折寻找骡子。

9.①人与动物之间多年来形成的情感依赖。骡子出力十多年,己经和老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依赖,老罗见骡

子受伤,心情悲伤,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而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

罗的大腿。②主人公老罗的人性光辉。老罗从不舍得骑骡子,专门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粮,现在骡

子没用了,想尽办法安置好它,他的内心才安宁,体现了老罗内心深处那份柔软、善良和责任感。③对过往

岁月的怀念与珍惜。老罗与骡子相依相伴十多年,令老罗不能忘怀,老罗将骡子安置好,就是对过往生活的

珍惜,格外打动人心。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展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老罗对骡子的关爱和不舍,反映了他对旧生活的留

恋和对骡子命运的担忧。小说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老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无奈与坚持,突显了人情的温

暖与复杂。故事情节紧凑,情感真挚,结尾处骡子的新生活给人以希望,令人感动。小说不仅是对人与动

物关系的探讨,也是对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老罗对这样的行为很鄙视”错误,文中只是说“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并没有

老罗对这样的行为很鄙视的内容,选项于文无据。

C.“这些工人并没有善待骡子”错误,文中只是写道“老罗,你家那头大骡子真是英雄,把我们班七个工

人从山沟里拉上来”“不过,骡子受伤了,在我们这里没有用了,队长已经把骡子卖给一个小商贩了”,

并没有工人没有善待骡子的内容,选项于文无据。

D.“老罗仍表示不相信”错误,根据原文“老罗点了点头”可知,老罗对此是相信的,选项属于主观臆

断。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是为了突出老罗的生活惬意”错误,这里突出的应是老罗与骡子之间相依相伴的亲密关系,也有对如

何安置骡子的焦虑,而不是突出老罗的生活惬意。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根据“有些村民卖掉自家的牲口,老罗觉得不妥”,结合邻居的话可知,一些村民如邻居将自家的牲口

卖到镇上肉联厂,只把牲口当作可交易的物品,与老罗对骡子的深厚情感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老罗对骡

子的不舍和特殊感情。

②从“他白天放骡子到山上吃青草,透透气,晚上把骡子牵回老宅院里”可知,有骡子在身边,老罗从早

到晚照顾骡子,生活很充实,心里也感觉踏实;根据“没有骡子放了,没有鸟儿叫了,老罗确实不习惯在

姑娘家居住。老罗习惯晚饭后到楼下遛弯儿”可知,没有骡子在身边城里生活老罗很不习惯,整天无所

事事,显得很空虚。将有骡子在身边的老罗和没有骡子在身边老罗进行对比,凸显老罗对骡子的情感。

③骡子受伤后,队长将骡子卖给小商贩,而老罗当得知骡子受伤被转手卖给小商贩后,心情变得很糟,几

经周折打听小商贩住处。将队长把骡子轻易地卖给了小商贩,而老罗几经周折寻找骡子进行对比,凸显老

罗对骡子的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十多年来,骡子风雨无阻地干活,老罗心疼它,上山放骡时宁可步行也从不骑乘,这种对骡子身体的体

谅和关爱,展现出他并非将骡子单纯视作干活的工具,而是当作有感情的伙伴。“老罗用手摸着骡子的伤

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更可见老罗与骡子的情

感依赖,老罗见骡子受伤,心情悲伤,摸着骡子的伤腿,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而骡子认出老罗,打着响

鼻,用脖子不停蹭着老罗的大腿。

②“有时上山放骡,手里牵着缰绳,宁可步行也从来不骑”可见,老罗非常心疼骡子,宁可自己受累也从

不舍得骑骡子;”这里的山多,能开垦的土地有限,可是为了骡子,老罗硬是用镐头开出一片地,专门种

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粮”,为了骡子能吃好草,老罗专门开垦土地,种植燕麦草,给骡子储备好口

粮;由于修公路拆迁,骡子没用了,很多村民把自家牲口卖到肉联厂,老罗想尽办法安置好骡子,把骡子

卖给了施工队,并得到了队长把骡子喂好,不让骡子受累的保证他的内心才安宁,对骡子的关心、照顾体

现了老罗内心深处那份柔软、善良和责任感。展现了主人公老罗的人性光辉。

③“十多年了,骡子风雨无阻,每天上山下山,出了不少力”说明老罗与骡子相依相伴十多年,令老罗不

能忘怀,“老罗和老伴儿坐到半夜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说明老罗想尽办法将骡子安置好,最后老罗把

骡子卖给了施工队,并得到了队长把骡子喂好,不让骡子受累的保证,他的内心才安宁。从对骡子的照

顾、安置上可知,老罗将骡子安置好,就是对过往生活的珍惜,老罗对骡子的关心格外打动人心。体现出

人们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珍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与秘书监魏征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目:“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征目:“不然,

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太宗日:

“善人为邦百年,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征目:“此据常人,不在圣

哲。若圣哲施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成功,犹谓其晚。”太宗

以为然。

封德彝等对日:“三代以后,人渐浇讹画,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

若信魏征所说,恐败乱国家。”征目:“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

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

耶?”德彝等无以事之,然咸以为不可。

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因谓群臣日:“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

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跪丛其宣丕过数载遂赞空更安宁匹戒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京力敌,

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征之力也。”顾谓征目:“玉虽有美质,在于石

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另山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

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有删改)

材料二: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

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

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目:“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

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

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

乎?若能修K苓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选自班固《汉书•艺文志》,有删改)

[注]浇讹:浮薄诈伪。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从A其言B不C过数载D遂E得华夏F安宁G远戎宾H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人为邦百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由也为之”中的“为”意思相同。

B.”德彝等无以难之”与《师说》“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难”意思不同。

C.“崇其所善”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或“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认为在大乱之后追求快速大治的治国方法是不可取的,但魏征据理力争、直言进谏,最终成功说

服了太宗。

B.太宗勤勉为政,用了几年的时间,就使天下安康太平。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劲敌的突厥也臣服了,太

宗认为这都是魏征的功劳。

C.诸子百家兴起于乱世,传承至今仍具价值的只有九家。这九家的思想主张看似水火不容,实际上互相

补充、相生相灭。

D.孔子曾说:“礼制丢失了就向民间寻求”。如今大道缺废,就算到民间也求索不成。因此只能退而求

其次,在九家的思想中寻找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2)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14.班固认为诸子思想“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请结合材料与所学,谈谈材

料一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诸子思想对治国的影响。

【答案】10.BDG

11.C12.D

13.(1)玉石虽然有美好的本质,但藏在石头里面,如果没有遇到好的工匠去雕琢研磨,那就和瓦块碎石

没有什么区别。

(2)(诸子九家)都兴起在王道衰微、诸侯以武力征伐的时候,当时的君主,好恶不同。

14.①唐太宗认为“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在大乱之后应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体现了道家

的治国思想。

②唐太宗对魏征说“劳公约朕以仁义,弘庆以道础”,强调君主自我道德仁义的修养,体现了儒家的治国

思想。

③封德彝等臣子认为“三代以后,人渐洗讹,以柔任法律,汉杂霸道”,主张应借鉴秦汉治理国家的方

法,采用法律与霸道,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唐太宗与魏征的对话,探讨了治国理政的策略。魏征主张在乱世后应迅速推行教

化,认为圣哲之治可以迅速见效,而太宗则持谨慎态度。最终,太宗采纳魏征的建议,取得了治国的成

功,突显了魏征的智慧和影响力。文章还引用班固对诸子百家的评价,强调了多元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

性,体现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从了他的话,没过几年时间,就使中原安定,边远的外族也来臣服。

“从”是动词,“其言”是名词,作“从”的宾语,所以B处断开。

“不过数载”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意思是“不超过几年”,在句子中作时间状语,独立成句,所以

D处断开。

“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中“得”是动词,带的宾语是“华夏安宁”;“远戎”是下一句的主语,所

以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文化常识的掌握分析的能力。

A.正确。“为”,治理。句意: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需要百年之久。/如果我来治理国家。

B.正确。“难”是动词,为难、诘难;/“难”是形容词,困难。句意:封德彝等人无言以对。/想要人们

没有疑惑也太难了。

C.错误,意思不同。“善”,擅长的,和“所”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优点、特长。/“善”,与……

交好、友善。句意:推崇他们的优点。/一向和留侯张良交好。

D.正确。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内容的概述和理解的能力。

D.“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九家的思想中寻找大道”错误,原文“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意为

“这九家,不就比民间学说有所超越吗”,九家的思想,比民间学说是有所超越的,而非“退而求其

次”。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虽”,虽然;“值”,遇到,碰上;“琢磨”,雕琢研磨;“不别”,没有区别。

(2)“起于",起源于,产生于;“既”,已经;“微”,衰微,衰败;“力”,凭借武力;“政”,

治理;“殊”,不同。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评价文章思想的能力。

①魏征认为“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

也”,体现了儒家重视对百姓的教化。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使社会

达到和谐。唐太宗在听取魏征意见后,认为“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力行不倦,使海内康宁,

这也是在实践儒家以民为本、推行教化的治国理念。

②太宗对魏征说:“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

良工尔”,意思是说:“我虽然没有美玉那样美好的质地,供你雕琢研磨,多亏你用仁义来约束我,用道

德来光大我,使我的功业达到今天这个地步,你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啊!”太宗的自

我认知强调君主自我道德仁义的修养,体现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③封德彝提到“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这里提到的秦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与魏征所提

倡的以教化为主的儒家治国理念形成对比。而唐太宗最终没有采纳类似法家的治国方式,选择了魏征的建

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治国理念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对法家思想的一种审视和抉择。但同时也可以看

出,在讨论治国方略时,法家思想也是作为一种参考存在的,体现了诸子思想在治国讨论中的相互碰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和秘书监魏征漫谈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得失时说:“如今大乱之后,不能急于实现大治。”魏

征说:“不对,大凡人在危难困苦的时候,就忧虑死亡;忧虑死亡就盼望天下太平;盼望天下太平就容易

施行教化。因此大动乱之后容易教化,正像饥饿的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太宗说:“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需要百年之久,才能铲除暴政、废除杀戮。大乱之后想要达到太平盛世,怎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呢?”魏征

说:“这是对一般人来说的,不包括圣贤。如果是圣明的君主施行教化,上下同心,人们就会像回声那样

迅速响应,事情不求快也会很快推行下去,一年就能见成效,看来并非难事,要是说三年成功,尚且可以

说是太晚了。”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

封德彝等大臣说:“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一天比一天浮薄诈伪,所以秦朝专用刑法治国,汉

朝兼用霸道来治理国家,都想教化百姓而未能实现,秦、汉难道是可以教化而不想去做吗?如果相信了魏

征所说的话,恐怕国家会发生败乱。”魏征说:“五帝、三王治国,并没有更换国人就把他们教化好了。

施行帝道就成其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为王,关键在于当时的帝王是如何施行治理和教化的。查看一下典

籍的记载就可以知道了。如果说人心逐渐变得浮薄诈伪,达不到纯朴,那么到了今天,人应该全都变得和

鬼魅一样,那还能施行教化吗?”封德彝等人无言以对,可是他们都认为不行。

太宗坚持推行教化,不知疲倦。几年之间,海内安定,突厥也被打败,因此太宗对群臣说:“贞观

初年,人们颇有异议,认为当今的世道必不能施行帝道、王道,只有魏征劝我推行。我听从了他的话,没

过几年时间,就使中原安定,边远的外族也来臣服。突厥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劲敌,如今他们的首领成了

我宫中佩刀侍卫,他们的部众也都穿戴起中原的衣帽。使我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魏征的功劳。”太宗

叉回过头来对魏征说:“玉石虽然有美好的本质,但藏在石头里面,如果没有遇到好的工匠去雕琢研磨,

那就和瓦块碎石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遇上好的工匠,就可以成为流传万代的珍宝。我虽然没有美玉那样美

好的质地,供你雕琢研磨,多亏你用仁义来约束我,用道德来光大我,使我的功业达到今天这个地步,你

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啊!”

材料二:

诸子十家,其中可观的只有九家罢了。(诸子九家)都兴起在王道衰微、诸侯以武力征伐的时候,当时

的君主,好恶不同,因此这九个学派群起并立,各自坚持自己的学说,推崇他们的优点,用来游说各国

君主,希望取得诸侯的支持。这些学说虽然有差别,但就像水火一样,相灭相生。仁与义,敬与和,相

反也都能相互补充促进。《易》上说:“天下归宿相同而道路各异,思想一致但思考不同。”现在不同学

派各自推崇自己的长处,深究事物的始末,以懂得它的要旨,即使有弊端,综合他们的要领,也是《六

经》的支和流的关系。假使这些人遇到明王圣主,得到他的公正对待,就都能成为辅佐君王的大臣之才。

仲尼曾说:“礼制丢失了就向民间寻求。”现在距离圣王久远,道德缺乏,没有地方再去寻求,这九家,

不就比民间学说有所超越吗?如果能学习六艺学术,再钻研这九家的言论,避短扬长,就可以通达治理国

家的各种方法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新荷叶•薄露初零

李清照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①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

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②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③

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注]①芝兰:香草。②东山:东晋名士谢安隐居会稽东山,这里用来比喻寿星。③安石:谢安的字。

他隐居后屡诏不仕,时人因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两句意谓身处环水而起、高耸入云的楼阁亭榭之内,宛如来到了传说中的

海上仙岛蓬莱、瀛洲一般。

B.“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两句描绘了一个细节:侍女像花一般柔媚,像玉一样晶莹,她双手捧着酒

杯穿行于席间,向客人劝酒。

C.“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两句表明,寿星的品德、学问历来独领风骚,名噪京城,刻画了一位德高

望重、受人景仰的人物形象。

D.这首词上片寥寥数语,将良辰、美景、主贤、宾嘉之乐烘托了出来;下片全部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

词人对寿星的祝愿,情感流露真诚。

16.有人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是一首为好友祝寿的词,但又并非一般的歌功颂德的庸俗之作。请结合全词

内容对此说法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这首词是一首祝寿词。“芝兰为寿”指大家为寿星献上淡雅清香的兰花和益寿延年

的灵芝来祝寿;“鹤瘦松青”,鹤因长寿而被称为仙鹤,松柏常年青翠,故二者被用来作为祝寿之辞。

②这首词虽然极尽褒誉,却流露出了忧国忧民之志。词人运用典故,希望寿星不要像谢安那样继续隐居不

出,而应为“天下苍生”复出做官,体现了词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心,可见这首词不是一般

的歌功颂德的庸俗之作。

【解析】

【导语】这是李清照为好友所作的一首祝寿词,通过描绘寿宴的美景和赞美寿星的品德,表达了对友人的

祝福和敬仰。词中不仅有对环境的细腻描绘,还有对寿星德行的高度赞美,情感真挚而不流于庸俗。李清

照以优美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将祝寿词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既有对友人的祝愿,也寄托了对国家和

人民的关怀,体现了词人的高尚情操和深远的思想境界。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下片全部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词人对寿星的祝愿,情感流露真诚”错误,下片多用典故,情感抒发

委婉、曲折、含蓄。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先理解"这首词是一首为好友祝寿的词”。上片“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

娉婷”几句,描绘寿宴的环境和氛围,展现了良辰美景和宾主尽欢的场景,表达了对寿星的赞美;下片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几句,是对寿者的祝愿之词,愿对方体魄健壮如鹤之清癖矍铢,如松之

耐寒长青,也祝对方精神光照万物与朗朗秋月竞比光明,其中的“鹤”,因寿长谓之仙鹤,“松”,则指

松柏常年青翠,“松鹤”一般多用为祝寿之辞。所以这是一首祝寿词。

②再分析“并非一般的歌功颂德的庸俗之作”。这首词虽然是祝寿词,也不乏褒誉之辞,如下片“德行文

章,素驰日下声名”,先是赞美寿星的品德和才华,其德行文章名扬京城。同时运用典故,委婉地流露出

深刻的忧国忧民之志,如下片“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几句,词人

运用谢安的典故,将寿星比作谢安,有隐居东山的高尚情操,但是希望寿星不要像谢安那样隐居东山不

出,而应该“苏天下苍生”,尽快挺身出仕,揭露奸佞误国,挽救在战乱中受尽蹂蹒折磨的黎民,表达了

对寿星的期望和对国家、黎民的深切关心,提升了全词的思想境界。可见这首词不是一般的歌功颂德的庸

俗之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华观看电影《长安三万里》后,有感于李白青年时期的潇洒飞扬和半生蹉花后内心的落寞郁

愤,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蔑视权贵的名句“,

(2)某老师谈到古人以行船写心境,别出心裁,让学生举例。小刚举的是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

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小明举的是苏轼《赤壁赋》中的“,”。

(3)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

体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

【答案】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②.使我不得开心颜③.纵一苇之所如④.凌万顷之茫

然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摧”“折”“事”“苇”“凌”“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①—。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

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

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

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

道泛滥,—②—,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的战争。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

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③—«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

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

民办事。逑是中国史迟分子的传统2以国为佳1—必民为圭1..丕逮令,一丕费时,■丕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

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

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

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

生命的传统”,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8.①难能可贵②深恶痛绝③单刀赴会

19.

①原句是六个短句,简短有力,节奏感强,能够起到强调作用,突显韩愈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的

各个方面。

②改动后句子是一个长句,句子意义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没有短句的表达效果强烈。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前文“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封建时代”可知,此处语境是这样

的人在封建时代很少见,故可填“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做到了难于做到的事,其行动很可贵,值得赞

赏。

②根据前文“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

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和后文“坚决抨击”可知,此处语境是对这两个社会问题厌恶到了极点,故可填

“深恶痛绝”。深恶痛绝:极端地厌恶、痛恨。

③根据前文“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可知,此处语境是关云长自

己一人去赴宴会,故可填“单刀赴会”。单刀赴会: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

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由六个短句组

成,每个短句都独立而有力,逐一强调了中国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每

个要点都得到突出,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这些传统精神的分量和重要

性。

②改动后的句子“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的传统”,将这

些要点合并成一个长句,虽然整体意思没有改变,但由于缺乏短句的分隔和强调,导致各个要点的独立性

和鲜明性被削弱,读者在理解时可能不如原句那样直观和深刻。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抛开思维惯性和权威,回到教育的本质,我们才能看清楚ChatGPT到底对教育意味着什冬。《乡村教

师》借着外星人之口点出,作为无法在代际间遗传记忆的低级智能体,人类发明出教育这一替代方法,把

前人归纳总结的经验教训和最新版本的社会生存工具传递给下一代。因此,—①—,乃是教育最基本的

功能。

既然是传递知识与技能,当然应该欢迎并积极训练ChatGPT的使用方法。不然的话,难道学那些注定

被ChatGPT所取代的技能,还没毕业就失业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