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四首《秋词(其一)》刘禹锡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留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诗文朗读《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文翻译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整体感知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答: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答: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思想情感。整体感知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答: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答: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随堂练习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C随堂练习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C、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B理解性默写《秋词》中,诗人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的诗句是:《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秋词》中,诗人赋予秋天以生机和色彩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夜雨寄北》李商隐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诗文朗读《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文翻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整体感知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答:诗一开始,一问一答,摆出了不可解说的矛盾,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两相对立,欲归不得之苦跃然纸上。整体感知“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答:“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的渲染了愁思与离情。整体感知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本诗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答: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情景。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随堂练习下列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A随堂练习下列对《夜雨寄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巴山夜雨涨秋池”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就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前一句是想象与妻子会面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写实,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D、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与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B理解性默写《夜雨寄北》中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夜雨寄北》中回答亲人归期未卜,并用雨景衬托浓郁相思的句子是:《夜雨寄北》中,运用想象以未来相聚写今日相思,造成回环反复、时空交错之美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诗人简介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诗文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诗文翻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答:重阳节;

“登高”“送酒”“菊”答: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整体感知这首诗“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随堂练习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C随堂练习“菊花”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怀。以下诗句中的“菊”和本诗中的“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C.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D.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C理解性默写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诗人简介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诗文朗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文翻译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整体感知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答: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答: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整体感知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答: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答:画面: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随堂练习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登城所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B、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反衬出诗人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之情,生发出思乡情愫。C、第三句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D、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B随堂练习下列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