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六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差”,也包含纵向的等级化的“序”。依我看,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第一,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位在上者比位在下者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特别是服从或听话的义务,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第二,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三,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后者如《大清律》规定,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而辱骂父母的逆子甚至可以判处绞刑。这里,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因为在私人生活中的犯上往往会埋下在公共生活中作乱的种子。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第四,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材料三:当社会急剧转型、农村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乡土中国》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便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向外推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B.阎云翔认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有横向上的亲疏远近的关系,而且有着纵向上的讲究尊卑上下的等级化特征。C.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中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B.材料二从伦理规范、资源控制、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阐明讲究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得以维系的原因。C.材料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虽然作者否认“差序格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人延续发展了这一理论。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3)下列说法中,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C.“其身正,不令而行。”D.“各得其所,各安其分。”(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说明。(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现代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重建学校路遥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咂巴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那个破学校!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调动多种感官描写饲养院“教室”环境的简陋破旧,并着力刻画虎子读书的认真,这坚定了少安重建学校的决心。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的事情,说明当时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也与孙少安个人出资重建学校形成了对比。C.小说反复写到村里原来的学校“衰败”“颓败”,却没有对学校进行直接描写,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小说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如“你娃娃不敢这样”“万一怎”。叙述语言庄重华美,富有感染力。(2)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少安赚了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所以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于是决定重建村里的学校。B.孙少安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感到现在的自己“腰板硬了一些”,是因为这两年孙少安通过辛勤劳动赚了点钱,并且能为家乡做点事了。C.孙少安出钱为双水村重建学校,虽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却是他一个平凡人的心意,他心中有一点自豪之情。D.孙玉厚希望少安捐钱重建庙宇被回绝,随后却听少安说要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他虽然吃惊,但并没有反对,这与其朴实传统的性格有关。(3)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点概括。(4)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及羽攻曹仁于樊,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大舟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B.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C.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D.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尊,封建时代称皇帝为至尊,此处是吕蒙对孙权的尊称。B.建业,南京的古称,东吴都城,今有“六朝古都”之称。C.露檄,紧急文书。传送者风餐露宿,昼夜兼行,故称之。D.偏将军,古代武将官名,系将军的辅佐,通常由帝王授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蒙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东吴的上游,可能会给东吴带来后患,所以建议孙权及时谋取他。B.孙权采用了吕蒙诈病的计策,将他召回,让声名不大的陆逊接替吕蒙,此举果然让关羽不再有顾虑,并逐渐撤出了守军,给东吴以可乘之机。C.吕蒙到达寻阳后,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大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全都抓了起来。D.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率军向南撤回,但因平时不能很好地对待将士家人,导致将士对他怀恨在心,不愿为他继续战斗,故难以挽回败局。(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5)请从关羽军的角度,简要分析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登岳阳楼望君山【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登岳阳楼二首(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①,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①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②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③公元1373年(明太祖洪武六年),诗人再次被起用,奉使湖广(今湖南、湖北)。考察诗人一生经历,除了这次奉使外,没有去过湖广,因而这首写晚登岳阳楼望君山的诗与他的《岳阳楼》诗可能都写于此时。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洞庭山。相传尧帝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闻舜死于苍梧,自投湘江而死,成湘水女神,君山是其居处。(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登楼望远抒怀之作,但诗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却大有不同。B.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写出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C.杨诗中以“一点”修饰君山,起到了衬托作用,突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淼。D.这两首诗都以景结情,陈诗写出身世之悲,国破之痛,杨诗写出思乡之愁。(2)同样是登临岳阳楼,两首诗中描绘的景致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并分析。(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2)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母亲河也有_____的时候。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最终选择了在这里汇入大海。因为在这里,有接纳她的宽广的心胸,有解放她的天然的出口。()。当黄河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时,当她千回百转、左冲右突来到这里时,那种两岸夹击的长期的压抑感,一下子全都烟消云散了。蔚蓝的大海、无边的宽阔、无限的未来,都深深吸引着她义无反顾地投身进去、融入进去,直到变成浩渺大海的波涛,化作_____的剪影。可生活在黄河口的人们却遭了罪、受了苦。黄河沿路_____来的泥沙,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变成了沙滩沙丘。如今,站在垦利的黄河入海口,我们的眼前的是浩浩荡荡的大海、横无际涯的辽阔,是惊涛拍岸的汹涌、_____壮丽,当然,更是胸怀天下白的豪迈!一绺一绺的狂风卷过来。还有一群一群的海鸥,似乎也随着狂风巨浪卷过来、卷过来!可是,无论风多大,浪再高,海就是海,海的辽阔、海的浩渺、海的博大,都把我们的心胸和心情永远地打开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堪其辱风平浪静挟持千帆竞发B.不堪重负波澜壮阔裹挟千帆竞发C.不堪重负风平浪静裹挟千军万马D.不堪其辱波澜壮阔挟持千军万马(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浩瀚的渤海是出口,广阔的平原是心胸B.广阔的平原是心胸,浩瀚的渤海是出口C.这个心胸就是广阔的平原,这个出口就是浩瀚的渤海D.这个出口就是浩瀚的渤海,这个心胸就是广阔的平原(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使这里变成了沙滩沙丘B.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使这里变成了沙滩沙丘C.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变成了沙滩沙丘D.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这里变成了沙滩沙丘(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冷冻储存的原理是利用水分冻结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是杀死微生物),延缓食品及微生物中的各种生化反应,抑制各种酶类的活性,①______。那么,②______?答案是否定的。冷藏或冷冻食物,都不能完全抑制细菌的生长。原因是有一类细菌中偏爱低温环境的“嗜冷菌”导致的,温度越低活得越欢实,0~20℃是它们适宜的生长环境。在低温环境中,这些嗜冷菌绝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冬眠”,相反,它们会生龙活虎地“开派对”,如果我们储藏在冰箱里的食物刚好被这类菌污染,③_____,供它们生长繁殖。比如李斯特菌就是家用冰箱中最容易藏匿的嗜冷菌。被李斯特菌感染的健康成人,会出现轻微的类似流感的症状。而对于细胞免疫功能弱的特殊人群,容易出现突然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败血症、脑膜炎等症状,孕妇还有可能发生流产。所以,千万别把冰箱当成保险箱。(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开派对”源自英文“Party”,泛指聚会、晚会、晚宴一类的社交活动。与此类似,“小K斯”源自英文“case”。请简述“小K斯”的含义并分析其来源。(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语句。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至于“畏”字,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息。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六校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差”,也包含纵向的等级化的“序”。依我看,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第一,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位在上者比位在下者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特别是服从或听话的义务,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第二,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第三,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后者如《大清律》规定,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而辱骂父母的逆子甚至可以判处绞刑。这里,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因为在私人生活中的犯上往往会埋下在公共生活中作乱的种子。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第四,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材料三:当社会急剧转型、农村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乡土中国》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便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向外推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B.阎云翔认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有横向上的亲疏远近的关系,而且有着纵向上的讲究尊卑上下的等级化特征。C.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中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B.材料二从伦理规范、资源控制、奖惩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阐明讲究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得以维系的原因。C.材料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虽然作者否认“差序格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人延续发展了这一理论。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3)下列说法中,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D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C.“其身正,不令而行。”D.“各得其所,各安其分。”(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说明。(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现代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与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论证方法有哪些,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运用的论证方法,举出相关内容分析佐证。(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C.材料二提到“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所以,选项中说“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不对,不会“均衡化”,反而是认可、加强这种“不平衡”。故选C。(2)C.材料三中作者说“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并未完全否定,所以选项中说“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予以否定”是错的。故选C。(3)推己及人,就是先承认一个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再向外推——影响别人。A、B、C三个选项都在强调“推己及人”中以“己”为中心,先克己修身,而后影响别人这一特征;D.选项强调个体按照自己的位次,安分守己,不逾矩,不符合“推己及人”的特征。故选D。(4)“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这是举例论证,用刘关张桃园结义后的关系模式,具体形象地阐释“上下尊卑不对称机制会经由伦理规范发挥作用”这一理论;“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是引用论证,意思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引用孔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私人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公共生活秩序的因果关系。(5)由“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可知,应完善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化;由“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应完善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化分配;由“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可知,应推进社会法治体系建设,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礼俗对司法的干扰;由“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可知,应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等关系造成社会不公。答案:(1)C(2)C(3)D(4)①举例论证。如用刘关张桃园结义后的关系模式,具体形象地阐释“上下尊卑不对称机制会经由伦理规范发挥作用”这一理论;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孔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私人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公共生活秩序的因果关系。(5)①完善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化;②完善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化分配;③推进社会法治体系建设,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礼俗对司法的干扰;④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等关系造成社会不公。(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问题。重建学校路遥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咂巴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溜达着。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战栗!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那个破学校!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五十章,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调动多种感官描写饲养院“教室”环境的简陋破旧,并着力刻画虎子读书的认真,这坚定了少安重建学校的决心。B.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的事情,说明当时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也与孙少安个人出资重建学校形成了对比。C.小说反复写到村里原来的学校“衰败”“颓败”,却没有对学校进行直接描写,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小说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如“你娃娃不敢这样”“万一怎”。叙述语言庄重华美,富有感染力。(2)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孙少安赚了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所以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于是决定重建村里的学校。B.孙少安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感到现在的自己“腰板硬了一些”,是因为这两年孙少安通过辛勤劳动赚了点钱,并且能为家乡做点事了。C.孙少安出钱为双水村重建学校,虽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却是他一个平凡人的心意,他心中有一点自豪之情。D.孙玉厚希望少安捐钱重建庙宇被回绝,随后却听少安说要拿出一大笔钱重建小学,他虽然吃惊,但并没有反对,这与其朴实传统的性格有关。(3)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点概括。(4)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安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环境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解答】(1)D.“庄重华美”错误,本小说的叙述语言简洁朴实而非庄重华美。故选:D。(2)A.“孙少安赚了钱后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所以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错误,并非出于为乡亲们做点事的决心。由“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可知,孙少安只是无意之中想去看看儿子,来到破败的老学校,受眼前不堪的景象刺激而冒出了重修学校的念头,到饲养院后则更加坚定了信心。故选:A。(3)小说结尾“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这是对双水村夜晚环境的描写,通过对“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的描写,突出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人物的角度,由“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算是敲定了”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表现了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主旨的角度,由“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表达了少安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4)从原文看,本文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农民形象。干净利落的语言描写“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我不会出这钱”,简洁的语言,看出少安不愿为修庙捐钱的态度。动作描写有“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写出了少安对学校建设的关注。心理描写“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这些心理描写,写出了少安决定投资办学的心理过程。还有“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月夜环视双水村想到的许多事情等。答案:(1)D(2)A(3)①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②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③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4)本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着力塑造了孙少安这位明辨是非、依恋故土、热心为家乡做贡献的新农民形象。干净利落的语言描写,表明少安不捐修庙钱的坚决态度,如“我不会出这钱”。动作描写凸显少安对学校建设的关注,如走进破败老校、原二队饲养院,找朋友金俊武议事,蹲在山顶环视双水村。心理描写则写出了少安决定投资办学的心理过程,如老学校勾起的回忆、伤感;决心与修庙唱对台戏,“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还有月夜环视双水村想到许多事情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及羽攻曹仁于樊,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大舟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B.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C.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D.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至尊,封建时代称皇帝为至尊,此处是吕蒙对孙权的尊称。B.建业,南京的古称,东吴都城,今有“六朝古都”之称。C.露檄,紧急文书。传送者风餐露宿,昼夜兼行,故称之。D.偏将军,古代武将官名,系将军的辅佐,通常由帝王授予。(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吕蒙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东吴的上游,可能会给东吴带来后患,所以建议孙权及时谋取他。B.孙权采用了吕蒙诈病的计策,将他召回,让声名不大的陆逊接替吕蒙,此举果然让关羽不再有顾虑,并逐渐撤出了守军,给东吴以可乘之机。C.吕蒙到达寻阳后,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大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全都抓了起来。D.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率军向南撤回,但因平时不能很好地对待将士家人,导致将士对他怀恨在心,不愿为他继续战斗,故难以挽回败局。(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5)请从关羽军的角度,简要分析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要点。(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在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B.“或”,代词做主语,故在“或”前断,排除D;“与吕蒙”介宾短语修饰“相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其使”作“遇”的宾语,在“其使”后断,排除C。故选B。句意: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他在城中各处观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2)C.露檄,发布公告。由孙权故意让天下知晓吕蒙因病被召回一事可推知。故选C。(3)D.“因平时不能很好地对待将士家人,导致将士对他怀恨在心”错,是因为吕蒙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都说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故选D。(4)①意思,考虑、思虑;负,担负;规虑,谋虑。译文: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负重任,看他的谋虑,终究可以委以重任。②序,排列次序;朝,使……朝拜。译文:然而秦凭借着它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强大国势,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5)结合“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来看,关羽认为吕蒙的接替者陆逊并非名将,因而放弃了警惕,撤出了防守的军队;结合“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来看,关羽轻慢部下,致使寻阳、南郡守将产生二心,被东吴说降;结合“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来看,关羽部属得知家人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都无心再战。答案:(1)B(2)C(3)D(4)①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负重任,看他的谋虑,终究可以委以重任。②然而秦凭借着它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强大国势,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5)①关羽认为吕蒙的接替者陆逊并非名将,因而放弃了警惕,撤出了防守的军队。②轻慢部下,致使寻阳、南郡守将产生二心,被东吴说降。③关羽部属得知家人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都无心再战。译文:等到吕蒙代替鲁肃驻军陆口,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孙权势力的上游,这种形势难以持久,于是秘密告诉孙权说:“关羽君臣自恃他们狡诈的花招,反复无常,不可以推心置腹来对待。现在关羽所以没有立即向东进攻我们,是因为您圣贤英明,以及我和其他将领们还存在。如今,我们不在力量强壮时解除这一后患,一旦我们国势衰落,再想与他较量,怎么还有可能!”孙权很认同吕蒙的建议。等到关羽攻打樊城的曹仁时,吕蒙向孙权上书说:“关羽征讨樊城,却留下很多军队防守,一定是害怕我从后面进攻他。我经常患病,请求您允许我以治病为名,率一部分士兵回归建业。关羽听说后,必定撤走防守部队,全部调往襄阳。我方大军昼夜乘船溯长江而上,趁他防守空虚,进行袭击,南郡就可以攻取,关羽也会被我擒获。”于是,吕蒙自称病重。孙权则公开发布命令召吕蒙返回,暗中与他进行策划。吕蒙回到建业,孙权询问说:“谁可以代替你?”吕蒙回答说:“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负重任,看他的气度思想,终究可以大用,而且他没有大的名声,不是关羽所顾忌的人物,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孙权于是召来陆逊,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来接替吕蒙。关羽因此感到很安心,不再有怀疑,便逐渐撤出防守的军队赶往樊城。吕蒙到达寻阳,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大型战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哨兵全都抓起来,所以关羽对吕蒙的行动一无所知。糜芳、傅士仁一向都不满意关羽轻视自己,关羽率兵在外,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用物资不能全部送到,关羽放言“回去后,应当治罪”,所以糜芳、傅士仁都感到非常恐惧。于是吕蒙命令原骑都尉虞翻写信游说傅士仁,为他指明利害得失,傅士仁得到虞翻书信后,便投降了。虞翻对吕蒙说:“这种隐秘的军事行动,应该带着傅士仁同行,留下军队守城。”于是带着傅士仁到达南郡。糜芳守城,吕蒙要傅士仁出来与他相见,糜芳于是开城出来投降。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撤回。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他在城中各处观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都说家中平安,所受待遇超过平时,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正在此时,孙权到达江陵,荆州的文武官员都归顺他了。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于是逃跑,士兵都解散溃逃,跟随他的只有十余名骑兵。孙权事先命令朱然、潘璋切断关羽的去路。十二月,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擒获关羽及其子关平,将他们斩首,于是,孙权占据荆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登岳阳楼望君山【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登岳阳楼二首(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①,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①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②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③公元1373年(明太祖洪武六年),诗人再次被起用,奉使湖广(今湖南、湖北)。考察诗人一生经历,除了这次奉使外,没有去过湖广,因而这首写晚登岳阳楼望君山的诗与他的《岳阳楼》诗可能都写于此时。君山:在湖南洞庭湖中,又名湘山、洞庭山。相传尧帝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闻舜死于苍梧,自投湘江而死,成湘水女神,君山是其居处。(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两首诗都是登楼望远抒怀之作,但诗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却大有不同。B.陈诗首联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写出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C.杨诗中以“一点”修饰君山,起到了衬托作用,突出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淼。D.这两首诗都以景结情,陈诗写出身世之悲,国破之痛,杨诗写出思乡之愁。(2)同样是登临岳阳楼,两首诗中描绘的景致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先通读文本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看看是否存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等。(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重点是分析两首诗中描绘的景致特点有何不同,要注意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写到的景物,指出各自的景致特点,阐述清楚诗人的相关感情。【解答】(1)D.“这两首诗都以景结情”错误。陈诗尾联应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无限悲”融合了诗人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不是“以景结情”。杨诗用“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作结,诗人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抒情,让江水冲去自己无穷无尽的愁苦,也不是“以景结情”。故选:D。(2)分析两首诗的景色特点,先看各写了什么景物。杨诗中,“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两句总写登楼望湖所见景象,“无烟”二字含蕴丰富,既写出湖面的空明澄碧,又暗指虽是傍晚登楼,但因无雾,视线很好,为望君山做好了铺垫。“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二句则具体写望君山,写君山之小与君山树木的葱茏。颔联中“一点”,既是视觉的直感,也起了衬托作用,突出了湖的广阔浩淼,“青”字则写出了山的生气,颈联“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二句紧扣上句写湖光山色相映,开阔渺远,悠悠无限。既写湖山之景,也写诗人登楼纵望之时,悠悠不尽之情。综上可知:杨诗中的景物清新自然。陈诗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诗的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是说登临的地理位置,有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些许怅惘。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尾联描写的景物融合了诗人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情感厚重。综上可知:陈诗中的景物苍凉厚重。答案:(1)D(2)①杨诗中的景物清新自然。首联“无烟”二字写出湖面的空明澄碧;颔联写君山之小与君山树木的葱茏;“水光山色两悠悠”更是突出山之葱茏、水之澄澈。②陈诗中的景物苍凉厚重。第二句中写眼前的“帘旌”融人苍茫的暮色中;颔联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使得岳阳楼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尾联描写衰老的枯木、苍凉的湖面,融合了诗人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登岳阳楼望君山》白话译文:在这晴朗的夜晚,洞庭湖上没有风,也没有沉沉暮霭,清澈的湖水犹如洁白的绸缎。远望君山只看到一点的青色,景色倒映水中好似是湘水女神面对着明镜在梳头。若说是湘女对明镜,为何还不把镜子收起来?仔细一看,却是青山对绿水,山也悠悠,水也悠悠。浩浩洞庭湖水顺着长江滚滚的春水东流而下吧!让江水冲去自己无穷无尽的愁苦。《登岳阳楼二首(其一)》白话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落日缓缓下沉,无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一动不动。登临的地方是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跋涉万里来此还要登高望远,三年辗转历尽危难还要独登高楼。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远山的古树、碧波中,隐含无限的伤悲。《登岳阳楼望君山》诗歌赏析:开篇破题,并点明时间,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时最先所见之景;三、四句写远景,写君山之小与君山树木的葱茏,都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写诗人从遐想中醒来,只觉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闲适极了;结尾两句,人笔锋一转,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洞庭湖,并且直抒感情,以情结景。全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君山的景色,化人我于一体,熔古今于一炉,通俗而又深沉,清新而又自然。“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两句总写登楼望湖所见景象,这是诗人登上岳阳楼时所获得的第一眼印象。“无烟”二字含蕴丰富,既写出湖面的空明澄碧,又暗指虽是傍晚登楼,但因无雾,视线很好,为望君山做好了铺垫。“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二句则具体写望君山。“一点”,既是视觉的直感,也起了衬托作用,突出了湖的广阔浩淼,因而楼上望山,不过“一点”而已。“青”字则写出了山的生气,暗应上句的“春”字。“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二句紧扣上句写湖光山色相映,开阔渺远,悠悠无限。既写湖山之景,也写诗人登楼纵望之时,悠悠不尽之情。诗人从遐想中醒来,愁思渺邈,只觉得山也悠悠,水也悠悠,闲适极了。此二句之写景也为下两句直抒情怀打下基础。最后,全诗用“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作结,诗人笔锋一转,目光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君山,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洞庭湖,由写景转入抒情。这两句含蕴丰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君山、岳阳,是长江水流出洞庭的湖口,因而,“流下春江去”是写实,但作者却以水喻愁,巧妙化用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的诗意,将自己的身世感慨,思乡之念融入诗中,使诗情由清淡而浓烈、深沉、激愤,表现出更丰富深广的主题。此诗为登临观景之作,描写的主线随活动顺序渐次展开:由登楼望湖,由湖及山,转而山光水色综写,最后以抒情作结。线条清晰,层次分明。诗境空阔疏淡,语言清丽流畅,表现出明初诗风的一些特点。《登岳阳楼二首(其一)》诗歌赏析: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是说登临的地理位置,有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些许怅惘。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两人都是国破家亡,遭遇相同,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杜牧《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字:舳、舻、旌、蔽)(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重点字:缦)(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母亲河也有_____的时候。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最终选择了在这里汇入大海。因为在这里,有接纳她的宽广的心胸,有解放她的天然的出口。()。当黄河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时,当她千回百转、左冲右突来到这里时,那种两岸夹击的长期的压抑感,一下子全都烟消云散了。蔚蓝的大海、无边的宽阔、无限的未来,都深深吸引着她义无反顾地投身进去、融入进去,直到变成浩渺大海的波涛,化作_____的剪影。可生活在黄河口的人们却遭了罪、受了苦。黄河沿路_____来的泥沙,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变成了沙滩沙丘。如今,站在垦利的黄河入海口,我们的眼前的是浩浩荡荡的大海、横无际涯的辽阔,是惊涛拍岸的汹涌、_____壮丽,当然,更是胸怀天下白的豪迈!一绺一绺的狂风卷过来。还有一群一群的海鸥,似乎也随着狂风巨浪卷过来、卷过来!可是,无论风多大,浪再高,海就是海,海的辽阔、海的浩渺、海的博大,都把我们的心胸和心情永远地打开了。(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A.不堪其辱风平浪静挟持千帆竞发B.不堪重负波澜壮阔裹挟千帆竞发C.不堪重负风平浪静裹挟千军万马D.不堪其辱波澜壮阔挟持千军万马(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A.浩瀚的渤海是出口,广阔的平原是心胸B.广阔的平原是心胸,浩瀚的渤海是出口C.这个心胸就是广阔的平原,这个出口就是浩瀚的渤海D.这个出口就是浩瀚的渤海,这个心胸就是广阔的平原(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使这里变成了沙滩沙丘B.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使这里变成了沙滩沙丘C.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变成了沙滩沙丘D.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扩大,年复一年地在这里淤积,这里变成了沙滩沙丘【分析】(1)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2)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解答】(1)不堪其辱:不能忍受某种耻辱。不堪重负:承受不了繁重的负荷,不能担当重任,指在经济上或别的方面无法承受。根据语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母亲河也有_____的时候”,陈述的对象是“黄河”,所以选“不堪重负”。排除AD两项。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根据语境“蔚蓝的大海、无边的宽阔、无限的未来,都深深吸引着她义无反顾地投身进去、融入进去,直到变成浩渺大海的波涛,化作_____的剪影”,这里陈述的对象是“变成浩渺大海波涛的黄河水”,“风平浪静”不符合语境,所以应该选“波澜壮阔”。排除C。故选B。(2)根据语境“因为在这里,有接纳她的宽广的心胸,有解放她的天然的出口”,后文应该先解释什么“心胸”“出口”。A.陈述的对象变成了渤海和平原,与原文不符。B.陈述的对象也是平原和渤海,与语境不符。D.语序不当。根据原文,应该先解释“心胸”然后再解释“出口”。所以选C。(3)由于泥沙是先慢慢“淤积”,然后逐年“扩大”范围,排除AB两项。C.“变成了沙滩沙丘”表述不符合逻辑。故选B。答案:(1)B(2)C(3)B(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冷冻储存的原理是利用水分冻结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是杀死微生物),延缓食品及微生物中的各种生化反应,抑制各种酶类的活性,①______。那么,②______?答案是否定的。冷藏或冷冻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计划调度科工作总结例文
-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大学物理(Ⅰ)(上)》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有关销售工作计划范文材料
- 信息技术组研修计划
- 年终工作总结及明年工作计划
- 2024小学德育教学工作计划
- 高三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 《体育场馆照明方案》课件
- 明确目标推动团队发展计划
- 《傅雷家书》读书分享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及答案解析
-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3年冬季山东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政治试题真题(含答案)
- 北京邮电大学《自然语言理解》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2025年江苏高中物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卷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保安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共270题)
- 项目经理部青年突击队实施方案
- 4.2海水的性质与运动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