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果使人生离于天命远,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这可以说是我中华民族论学分别之大体所在。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结,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材料二: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人,同其他动物一样,本来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内的。但是,自从人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领觉自己的身价高了起来,要闹一点“独立性”,想同自然对立,要平起平坐了。这样才产生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取。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动物都视为敌人,要征服它们。人吃一些动物的肉,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古至今,东方的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就反对杀生,反对肉食。中国固有的思想中,对鸟兽表示同情的表现,比比皆有。最著名的两句诗:“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对鸟兽表示出来的怜悯与同情,十分感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酸雨到处横行,淡水资源匮乏,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灭种,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这些灾害如果不能克制,则用不到一百年,人类势将无法生存下去。现在全世界的明智之士都已痛感问题之严重,但是却不一定有很多人把这些弊害同文化挂上钩。然而,照我的看法,这些东西非同文化挂上钩不行。西方的有识之士,从上世纪20年代起直到最近,已经感到西方文化行将衰落。钱穆先生说:“最近五十年,欧洲文化近于衰落。”他的忧虑同西方眼光远大的人如出一辙。有没有挽救的办法呢?当然有的。依我看,办法就是回归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人们首先要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摘编自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为一的,“天命”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天命”,同归一贯,并无分别。B.中国古代文化起源时没有产生宗教信仰,是因为中国人持“天人合一论”,不需要用天命来作讨论人生的前提。C.只有在“人生”的基础上才能讨论“天命”,这种观念不仅中国古人少有,全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少有。D.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只是万物之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向大自然索取,但这种索取必须是友好有度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人生的最大目标和最高宗旨,是知晓天命并努力与其合一,因此,一个人的人品德性的高低决定了他离天命的远近。B.“天人合一”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哲学主张,使中国文化具有了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必将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C.佛教出于对鸟兽的怜悯与同情,反对杀生,反对肉食,这是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表现。D.人类要克制灾害,让自己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只有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取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这一条道路可走。(3)下列关于材料一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以“天人合一”为话题展开议论,都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来辨明概念并讨论其价值。B.材料一转述《庄子•齐物论》、材料二引用“劝君”两句诗,均采用引证法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C.材料二通过列举大自然遭遇破坏、人类生存堪忧的事实,证明了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思想是错误的。D.季羡林引述钱穆等人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论述,为自己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4)和钱穆相比,季羡林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新在哪里?(5)钱穆和季羡林都论及了西方文化的衰落,但对衰落的原因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史证聂鑫森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沈君默有孙子,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了。”“谢谢。”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沈先生,请尝尝。”“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我不能说。”“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史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对。”“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你读过这本书?”“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沈君默低头不语。“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是。”“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问沈君默,孙子长大了干什么,沈君默说,长大了“干祖传的手艺”,这凸显了沈君默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B.章扬想要借走古籍《归隐录》,被回绝,但他并未责怪,而是哈哈一笑,赞扬刘政和坚持原则,说明他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C.“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是沈君默面对馆长挽留的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D.刘政和亲自用漂亮的小楷书写请柬,既是对沈君默付出的肯定,也表明对发布会的重视,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沈君默“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全面了解,使行文有起伏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C.文章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这一细节,写出了他心机颇深、性格高傲的特点。D.本文不以演绎一个故事的全部为长,而是着力写一个片段,既讲究张力,又进行“控制”,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3)简要分析《归隐录》在小说中的作用。(4)文艺评论家曾评价聂鑫森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B.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C.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D.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②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5)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楚襄王委派给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的任务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吊王将军墓常建嫖姚北伐时①,深入强千里。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②。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注:①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讨伐匈奴,这里借指王将军征讨契丹。②垒:营垒。燕歌行(节选)高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诗一二句叙事,点明孤军深入;高诗一二句描写,烘托肃杀气氛。两首诗都暗示了战争失利。B.常诗三四句描写战事,战况极其惨烈;高诗三四句叙事,运用对比揭露了军中矛盾。C.常诗五六句追叙王将军杰出的军事才能;高诗五六句描写阴惨画面,烘托战士凄凉心境。D.常诗末二句“哭”字写出了“残兵”的绝望,高诗末两句一个“尽”字写出士兵的孤苦。(2)《吊王将军墓》和《燕歌行(节选)》都刻画了“将军”的形象,结合作品分析两个将军的形象特点。(三)情境默写(本题3小题,6分)5.(6分)(1)《芣苢》中,写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的两句是“,”。(2)《沁园春•长沙》中,“,”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类对难以预测的命运走向充满不安和焦虑,而电影恰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呈现这种好奇、不安和焦虑。于是,科幻电影成为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电影类型。不仅中国科幻电影的专业编导人员成长于目前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土壤,也在探索和寻找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创新发展。过去,人们习惯观看外国灾难片,这些影片多通过绝地孤胆式的英雄模式传达所承载的文化理念。今天,中国也终于拥有了这样的重磅影片,《流浪地球2》就是国产科幻类电影中的一部鸿篇巨制。该影片画面感很强很震撼,空间站遭袭、无人机大战、“太空电梯”劫持、核炸弹引爆月球……每一幕都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再一次提振了国人的科技信心。在影片中,灾难来临之际,中方代表郝晓希宣布了一条令美国等国瞠目结舌、的决定——对所有幸存者开放地下城。当支持“方舟计划”的美国代表对“移山计划”不以为然时,李雪健饰演的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回答道:“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淡淡的语气中,却显出巨大能量,那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在西方各国观望和退出时,在全国民众的期望中,中国政府顶住压力,不怕牺牲,毅然担当了在月球上与地球上的实验计划,最后终于,取得成功。作者与编剧用这样的内容来传达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和平发展等重要议题的话语和态度,表达我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责任。(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句,与文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B.……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3)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①一般情况下……。②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五、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到2025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请结合材料,以“志气、骨气、底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是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个场面来讲,“天命”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这种观念,除中国古人外,亦为全世界其他人类所少有。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果使人生离于天命远,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孔子为儒家所奉称最知天命者,其他自颜渊以下,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这可以说是我中华民族论学分别之大体所在。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结,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材料二: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人,同其他动物一样,本来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内的。但是,自从人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领觉自己的身价高了起来,要闹一点“独立性”,想同自然对立,要平起平坐了。这样才产生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据我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取。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人与其他动物都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人不能把其他动物都视为敌人,要征服它们。人吃一些动物的肉,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从古至今,东方的一些宗教,比如佛教,就反对杀生,反对肉食。中国固有的思想中,对鸟兽表示同情的表现,比比皆有。最著名的两句诗:“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对鸟兽表示出来的怜悯与同情,十分感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酸雨到处横行,淡水资源匮乏,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到破坏,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灭种,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这些灾害如果不能克制,则用不到一百年,人类势将无法生存下去。现在全世界的明智之士都已痛感问题之严重,但是却不一定有很多人把这些弊害同文化挂上钩。然而,照我的看法,这些东西非同文化挂上钩不行。西方的有识之士,从上世纪20年代起直到最近,已经感到西方文化行将衰落。钱穆先生说:“最近五十年,欧洲文化近于衰落。”他的忧虑同西方眼光远大的人如出一辙。有没有挽救的办法呢?当然有的。依我看,办法就是回归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人们首先要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摘编自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为一的,“天命”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天命”,同归一贯,并无分别。B.中国古代文化起源时没有产生宗教信仰,是因为中国人持“天人合一论”,不需要用天命来作讨论人生的前提。C.只有在“人生”的基础上才能讨论“天命”,这种观念不仅中国古人少有,全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少有。D.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只是万物之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向大自然索取,但这种索取必须是友好有度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中国人人生的最大目标和最高宗旨,是知晓天命并努力与其合一,因此,一个人的人品德性的高低决定了他离天命的远近。B.“天人合一”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哲学主张,使中国文化具有了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必将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C.佛教出于对鸟兽的怜悯与同情,反对杀生,反对肉食,这是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表现。D.人类要克制灾害,让自己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只有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取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这一条道路可走。(3)下列关于材料一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两则材料都以“天人合一”为话题展开议论,都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来辨明概念并讨论其价值。B.材料一转述《庄子•齐物论》、材料二引用“劝君”两句诗,均采用引证法论证了人与自然的关系。C.材料二通过列举大自然遭遇破坏、人类生存堪忧的事实,证明了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思想是错误的。D.季羡林引述钱穆等人关于西方文化衰落的论述,为自己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4)和钱穆相比,季羡林对“天人合一”的理解新在哪里?(5)钱穆和季羡林都论及了西方文化的衰落,但对衰落的原因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论证进行分析的能力。首先审读选项,把握中心内容,再回归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然后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引证即可。(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A.“‘天命’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天命’”错误,二者是“天命”表露在“人生”上,“人生”顺应“天命”的关系。B.“需要用天命来作讨论人生的前提”错,是“不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讨论人生的前提”。C.“这种观念不仅中国古人少有,全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也少有”错误,“除中国古人外”的意思是中国古人具有而全世界其他人类少有。故选:D。(2)A.因果倒置,原文是“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B.原文预测“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不是“天人合一”观;且材料中有“恐必将”“可有”等模态词,比较委婉,留有余地。D.“只有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取代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这一条道路可走”错误,“办法就是回归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人们首先要按照中国人、东方人的哲学思维,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故选:C。(3)B.材料一所引诗句不是论证人与自然关系,是证明“中国固有的思想中,对鸟兽表示同情的表现,比比皆有”,目不是引证而是例证。故选:B。(4)钱穆: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与“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除却“人生”,你又何处来讲“天命”。钱穆把“天”理解为“天道”“天命”,把“人”理解为“人生”,“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与人生合。季羡林:我理解的“天人合一”是讲人与大自然合一。人,同其他动物一样,本来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内的。季羡林则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天人合一”指人与大自然合一。钱穆:此义宏深,又岂是人生于天命相离远者所能知,果使人生离于天命远,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结,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钱穆出发点是个人的德性修养,强调人生顺从于天道。季羡林: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彻底改恶向善,彻底改弦更张。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继续幸福地生存下去。季羡林出发点是人类生存,强调人类同自然交朋友。(5)“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钱穆: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分别各有所归,因此天命不能体现于人生,人生不能顺应天命,便不能得到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东方文化基础的综合的思维模式,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与自然为一整体”“他的忧虑同西方眼光远大的人如出一辙。有没有挽救的办法呢?当然有的。依我看,办法就是回归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季羡林: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分析的思维模式,不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让人类陷入生存困境。答案:(1)D(2)C(3)B(4)①钱穆把“天”理解为“天道”“天命”,把“人”理解为“人生”,“天人合一”就是天道与人生合一;季羡林则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天人合一”指人与大自然合一。②钱穆出发点是个人的德性修养,强调人生顺从于天道;季羡林出发点是人类生存,强调人类同自然交朋友。(5)①钱穆: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分别各有所归,因此天命不能体现于人生,人生不能顺应天命,便不能得到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②季羡林: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分析的思维模式,不承认整体概念和普遍联系,让人类陷入生存困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史证聂鑫森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沈君默有孙子,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了。”“谢谢。”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沈先生,请尝尝。”“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我不能说。”“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史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对。”“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你读过这本书?”“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沈君默低头不语。“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是。”“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有人问沈君默,孙子长大了干什么,沈君默说,长大了“干祖传的手艺”,这凸显了沈君默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B.章扬想要借走古籍《归隐录》,被回绝,但他并未责怪,而是哈哈一笑,赞扬刘政和坚持原则,说明他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C.“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是沈君默面对馆长挽留的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D.刘政和亲自用漂亮的小楷书写请柬,既是对沈君默付出的肯定,也表明对发布会的重视,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写沈君默“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全面了解,使行文有起伏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C.文章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这一细节,写出了他心机颇深、性格高傲的特点。D.本文不以演绎一个故事的全部为长,而是着力写一个片段,既讲究张力,又进行“控制”,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3)简要分析《归隐录》在小说中的作用。(4)文艺评论家曾评价聂鑫森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正确。B.“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错误。章扬的这种做法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台阶,避免自己的尴尬。C.“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错误。这并不是他的肺腑之言,他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又怕刘政和拒绝,所以这句话体现出他的无奈。D.“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错误。突出应是还原历史真相的责任。故选A。(2)C.“心机颇深、性格高傲”错误。刘政和嘴角的一丝冷笑是因为沈君默认为自己怕得罪章扬而不敢修复《归隐录》。故选C。(3)文章写到沈君默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遭到了当时的馆长章扬的拒绝;刘政和当时馆长之后,章扬提出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拒绝了章扬的要求。沈君默到了退休的时候,刘政和对沈君默进行了挽留,并且提出要沈君默修复《归隐录》的请求,最终沈君默答应了刘政和的延聘。半年之后,《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并且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以本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归隐录》展开的,《归隐录》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本文描写了很多人物,如《归隐录》的作者章道遵,他在《归隐录》中写到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刻画了一个遵道守真、敬儒知耻的形象。沈君默干古籍修复一直干了四十二年,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还原历史真相,最终将《归隐录》进行精心修复,刻画了一个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形象。刘政和当上博物馆的馆长之后,拒绝了分管领导章扬提出的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的请求,并且延聘沈君默修复《归隐录》,刻画了刘政和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刻画都是围绕《归隐录》的。章扬之所以不让沈君默修复《归隐录》,是因为《归隐录》中写有对章扬先祖章道遵不利的文字,章扬的为尊者讳的行为让人觉得可笑,而章道遵能够揭开自己的短处的做法让人敬佩。刘政和和沈君默修复《归隐录》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本文借《归隐录》凸显了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本文的题目“史证”,而《归隐录》是佐证的史料,所以《归隐录》能够巧妙地照应题目。(4)选材:本文写到沈君默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遭到了当时的馆长章扬的拒绝;刘政和当时馆长之后,章扬提出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拒绝了章扬的要求。沈君默到了退休的时候,刘政和对沈君默进行了挽留,并且提出要沈君默修复《归隐录》的请求,最终沈君默答应了刘政和的延聘。半年之后,《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并且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以本文选择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古籍修复工作。人物:本文主要刻画了《归隐录》的作者章道遵以及古籍修复家沈君默。章道遵在《归隐录》中能够揭开自己的短处,而沈君默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只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修复《归隐录》,这两个人都具有传统文人的风骨。环境: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湘楚市博物馆,并且刘政和和沈君默的谈话是在刘政和的办公室,而对刘政和办公室的描写为“古拙的茶几”,并且二人喝的茶是具有清雅香气的龙井。所以环境描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语言:文中有很多词句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如“腹笥丰盈”“请海涵”“恕我直言”“敬儒知耻”等等,所以语言上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答案:(1)A(2)C(3)①《归隐录》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②小说围绕《归隐录》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如遵道守真、敬儒知耻的章道遵,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沈君默,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刘政和等;③借《归隐录》凸显了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④《归隐录》是佐证的史料,巧妙地照应题目。(4)①选材:选择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古籍修复工作;②人物:塑造具有传统文人风骨的人物,如沈君默和章道遵等;③环境:描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如湘楚市博物馆,刘政和的办公室;④语言:古朴典雅,如腹简丰盈、敬儒知耻、海涵等。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3.(20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B.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C.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D.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②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5)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楚襄王委派给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的任务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以五十万临齐右壤”的主语是“秦”,“秦”后不可断开,排除B、D;“隘”为动词,“楚太子”应为其宾语,二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句子翻译为: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2)B.“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说法错误,《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3)D.“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可知,昭常是奉楚襄王之命驻守东地,子良说昭常假托王命只是托辞。(4)①所以:用来……;爱:吝啬;便:有利。句子翻译为:(太子)师傅慎子说:“献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②与:给、给予;虽然:虽然如此;西:名词作状语,向西;索:求取。句子翻译为:不能给(东地)呀。虽然如此,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前往秦国求取救援。(5)原文为“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意思是“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即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原文为“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意思是“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即昭常率兵驻守东地。原文为“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意思是“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即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答案:(1)A(2)B(3)D(4)①(太子)师傅慎子说:“献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②不能给(东地)呀。虽然如此,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前往秦国求取救援。(5)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昭常率兵驻守东地;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参考译文:楚襄王为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辞行,请求回国即位。齐王阻止说:“给我楚国东部土地五百里,我就放你回去。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一位老师,我回去问问他。”太子师傅慎子说:“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楚太子回国。楚太子归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出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使者来索取东地,怎么办?”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大王说话一言九鼎,许诺了万乘大国齐国而又不给,这是言而无信。以后也没法跟诸侯订立盟约。我认为先割让东地,然后再攻打下来。割让土地,这是讲诚信;攻打齐国,这是不示弱。所以我说把东地给齐国。”子良出来,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东地)啊!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现在失去了五百里东部土地,是丢失了东部一半的土地。这样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却没有千乘兵车的实力,这样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它。我请求去守卫那里。”昭常出来,景鲤进宫去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来,慎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把三个大臣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用。”慎子说:“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楚王说:“这方法很好。”子良到齐国去,齐国派使者率领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的职责是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亲自从我们大王那里接受命令,来向您进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这一定是昭常伪造我们大王的命令,请您攻打他。”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讨伐昭常。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齐王对秦国的举动十分害怕。于是就请子良向南返回楚国讲和,向西派使者到秦国和解,以此来解除齐国的祸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吊王将军墓常建嫖姚北伐时①,深入强千里。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②。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注:①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曾为嫖姚校尉,讨伐匈奴,这里借指王将军征讨契丹。②垒:营垒。燕歌行(节选)高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常诗一二句叙事,点明孤军深入;高诗一二句描写,烘托肃杀气氛。两首诗都暗示了战争失利。B.常诗三四句描写战事,战况极其惨烈;高诗三四句叙事,运用对比揭露了军中矛盾。C.常诗五六句追叙王将军杰出的军事才能;高诗五六句描写阴惨画面,烘托战士凄凉心境。D.常诗末二句“哭”字写出了“残兵”的绝望,高诗末两句一个“尽”字写出士兵的孤苦。(2)《吊王将军墓》和《燕歌行(节选)》都刻画了“将军”的形象,结合作品分析两个将军的形象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写出士兵的孤苦”错,高诗末两句一个的“尽”字应该是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经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故选D。(2)《吊王将军墓》①忠勇敢死:首二句“嫖姚北伐时,深入强千里”在嫖姚将军率兵北伐的时候,曾经深入几千里到敌人的后方。。霍去病官为嫖姚校尉,曾六次率军北伐匈奴,长驱千里,一直深入到狼居胥山。诗以霍去病的战绩,借比王孝杰率军北讨契丹,深入敌后超过了千里。用霍去病(嫖姚校尉)比喻王孝杰的英勇善战。②才能卓越:“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据说你就像那飞将军李广,身先士卒夺取了单于的营帐。又是一个借比,以汉飞将李广借比王孝杰的声威人品,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燕歌行(节选)》①骄傲轻敌:“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②荒淫失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③恃宠贪功: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身当恩遇却冒进贪功。答案:(1)D(2)《吊王将军墓》:①忠勇敢死:“深入强千里”,身先士卒,一往无前,为国捐躯,是一位孤胆英雄。②才能卓越: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业绩,可比“汉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有勇气和谋略)。《燕歌行(节选)》:①骄傲轻敌:“恒轻敌”致使战争失利。②荒淫失职:“美人帐下犹歌舞”,纵情声色,致使兵士遭受痛苦牺牲。③恃宠贪功:身当恩遇却冒进贪功。译文:(一)在嫖姚将军率兵北伐的时候,曾经深入几千里到敌人的后方。战前残阳照大地一片昏黄,战败后军鼓沉沉没有声响。据说你就像那飞将军李广,身先士卒夺取了单于的营帐。如今兵败身死与山鬼做邻居,只听那残兵的哭声回荡在辽水上。(二)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赏析:(一)这首诗吊王孝杰,不是泛泛下笔,而是选取了他一生的最后一战,意在渲染王孝杰为国捐躯的悲壮,以寄寓诗人深沉的哀悼之情。诗风苍凉悲壮,是一曲挽歌,也是一首颂歌。开篇两句,诗人以汉代名将霍去病借比王孝杰的骁勇善战。霍去病官为嫖姚校尉,曾六次率军北伐匈奴,长驱千里,一直深入到狼居胥山。诗以霍去病的战绩,借比王孝杰率军北讨契丹,深入敌后超过了千里。当然,王孝杰的战绩不如霍去病显赫,这里仅是借此映衬而已。紧接下来“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两句,是以高度概括凝炼的笔触,来正面描写唐军与契丹军的激战场面。“战余落日黄”是描写战斗异常激烈残酷,直杀得天昏地暗,直到战罢,落日还昏黄无光。鼓声是进军的号令,“军败鼓声死“是写唐军一直在进击,没有退缩,直至全军覆没。“鼓声死”三字,不仅透出了军败的不幸消息,而且写出了悲剧意味和悲壮气氛。接下来“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又是一个借比,以汉飞将李广借比王孝杰的声威人品。汉名将李广爱兵如子,深受士兵拥戴。结尾“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两句,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表达了作者对王孝杰兵败殉国的惋惜、痛惜、哀思。“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吊王将军墓》的构思,的确用心精苦,不落俗套。全诗八句,前后四句的结构大体相似,都是先有两句以他人借比,再来两句正面实写,虚实结合,不重在写过程,重在渲染悲壮氛围。在遣词造句上奇警精确,“黄”“死”“鬼”“哭”几字,写出了王孝杰的含恨壮烈而死,把全诗悲壮、哀悼之情烘染无遗。作者特别善于写哭,如“坟上哭明月”(《昭君墓》)等。诗虽然写的是悲剧,却因其壮烈,而令人产生一种悲壮感、崇高感,颇得盛唐气韵。就全诗而言,此诗并不专主刻削雕琢,更不施藻采涂饰,而是在幽僻奇警中仍寓有浑朴之气,这一点,也正反映了盛唐与中唐的区别。(二)第二段八句,写战败。胡骑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战,浴血厮杀,而将军们却还在欣赏美人的歌舞,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接着写力竭兵稀,重围解难。(三)情境默写(本题3小题,6分)5.(6分)(1)《芣苢》中,写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的两句是“采采芣苢,薄言袺之”。(2)《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重点字:薄、袺)(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重点字:遏)(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重点字:激)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类对难以预测的命运走向充满不安和焦虑,而电影恰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呈现这种好奇、不安和焦虑。于是,科幻电影成为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电影类型。不仅中国科幻电影的专业编导人员成长于目前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土壤,也在探索和寻找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创新发展。过去,人们习惯观看外国灾难片,这些影片多通过绝地孤胆式的英雄模式传达所承载的文化理念。今天,中国也终于拥有了这样的重磅影片,《流浪地球2》就是国产科幻类电影中的一部鸿篇巨制。该影片画面感很强很震撼,空间站遭袭、无人机大战、“太空电梯”劫持、核炸弹引爆月球……每一幕都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再一次提振了国人的科技信心。在影片中,灾难来临之际,中方代表郝晓希宣布了一条令美国等国瞠目结舌、的决定——对所有幸存者开放地下城。当支持“方舟计划”的美国代表对“移山计划”不以为然时,李雪健饰演的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回答道:“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淡淡的语气中,却显出巨大能量,那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在西方各国观望和退出时,在全国民众的期望中,中国政府顶住压力,不怕牺牲,毅然担当了在月球上与地球上的实验计划,最后终于,取得成功。作者与编剧用这样的内容来传达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和平发展等重要议题的话语和态度,表达我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责任。(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各句,与文段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A.二三五六厂的朝西,走不到一百步,她们就和另一种河流——同在东洋厂工作的“外头工人”们汇在一起。B.……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D.“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第一处,本处是说电影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呈现人类的这种好奇、不安和焦虑,所以科幻电影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关系非常密切,可用“息息相关”。“息息相关”,比喻关系非常密切。第二处,本处是说中方代表郝晓希宣布的决定,根据“瞠目结舌”可知,这一决定让美国等国难以相信,可用“难以置信”。“难以置信”,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相信。第三处,本处根据“在全国民众的期望中,中国政府顶住压力,不怕牺牲,毅然担当了在月球上与地球上的实验计划”,可见中国政府最后的成功是在大家的期望之中,可用“不负众望”。“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2)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解释“决定”的内容。A.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说明“另一种河流”是指“外头工人”。B.表示声音延长,后文解释“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C.表示话题的转变。D.表话题的中断。故选A。(3)本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不仅中国科幻电影的专业编导人员”语序不当,前后句的主语都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专业编导人员,所以“中国科幻电影的专业编导人员”应该放在“不仅”前面;二是“也在探索和寻找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创新发展”成分残缺,“探索和寻找”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中心语,可改为“探寻和寻找……的道路/途径”。答案:(1)息息相关难以置信不负众望(2)A(3)中国科幻电影的专业编导人员不仅成长于目前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土壤,也在探索和寻找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创新发展的道路/途径。(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聊城大学《英语视听说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信阳退休教师工资计划
- 2024乡镇宣传工作计划
- 初三暑假具体学习计划
- 语文四年级教学计划
- 2024年单位会计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2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淘宝个人创业准备计划书淘宝店铺运营计划书
- 年末文明建设工作计划
- 语文校本教研计划
- 植入式静脉给药装置(输液港)-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23
-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范文12篇
- 插画设计与商业应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高考英语二轮复习读后续写10温馨家庭课件
- 肌骨超声简介
- 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学科素养调研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 中职家长会课件
- 沥青路面渗水系数检测课件
- 孙子兵法-湖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国开电大本科《管理英语4》机考真题(第十五套)
- 艺术概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