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部分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1页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部分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2页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部分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3页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部分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4页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部分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部分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实际上是个偏离度的把握问题。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这是否意味着诗的变形可以任意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诗的变形在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归。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得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我们将它借用过来,并且赋予新的内涵。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具体而言,又分为两类: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物象的突破。例如徐志摩的《为谁》开头一节:“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的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诗人把秋风吹落叶的日常生活现象用比喻式异化替代手法加以变形描绘,中箭鸟儿猛旋的意象显然是对实存物象的超越、突破、扭曲。从语义学角度看,诗人把树叶和伤鸟拉在一起,是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语符与语义的偏离。树叶绝非伤鸟,然而正是这一分裂、偏离,创造了新颖奇特的意象,导致了意义的重建,准确描绘了那颗“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例如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离别之恨乃抽象情感,诗人化虚为实,突破了常态逻辑特征将它载入画舸之中,使船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极言离恨之重且深。正如吴乔所言:“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居然把枫林红色的成因归之于离人的眼泪,这在事物的因果逻辑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但这两句唱词却极其准确、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崔莺莺的离愁别绪。值得注意的是,“形”有实存物象之形、作者心象之形与文本意象之形。“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神具有心物二重性。诗歌变形或得客体之神。李白的“绿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绿水曲》)。第三句用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手法,传审美容体荷花之神,将荷花盛开的景象表现得神韵完足。诗歌变形或得主体之神。如杜甫《客夜》开头“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杨伦《杜诗镜铨》称赞它“着‘不肯’字妙”。到底妙在何处?我以为妙在采用了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方法,赋予无生命的“天”以生命情感,妙在“不肯”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领,充分显示了主体之神,即诗人羁旅乡愁。天涯孤旅之人怀着一片凄苦之情,长夜难眠,盼着天明,可是老天仿佛有意与他作对,偏不肯明。这就通过天人两极情感对立的心理差距妙传主体之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颗被乡愁炙灼的心。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看传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摘编自刘正国《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及其要求》)材料二:含蓄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诗经•秦风•蒹葭》是中国朦胧诗的最早代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作品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惘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任读者自己去领悟。(摘编自翟淑英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不能任意为之,要遵循“曲形得神”的原则。B.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它包括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和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两类。C.有美学原理认为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D.古典诗词中的含蓄朦胧美是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通过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含蓄地表现出来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捣衣》),写女子用力捣衣,悬想捣衣之声能让远在边塞的丈夫听到。诗人采用的是幻化虚拟变形手法,缩短空间距离,使客观事物的空间结构服从作品中主人公情感结构的需要,这是曲形而得客体之神。B.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两句以幻化虚拟的变形方式极写孤寂无聊的苦况。诗人情真之极转而成痴,想落天外,使感觉超越了对象的物理属性。这是主客之神同时渗透在变形意象中。C.宋代王祈的咏竹诗云:“叶垂千口到,干耸万条枪。”苏轼觉得好笑,说“好则好极,则是十条竹竿,一片叶儿”。他用戏谑的口吻批评此诗。主要是因为此诗仅仅追求外在形态的异化替代变形,而缺乏独特的神韵,所以难免遭到苏轼的嘲笑。D.李白咏庐山瀑布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句采用扩张式变形手法,极言瀑流之高,极言瀑布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虽然“曲形得神”,但仅得客体之神,而未得主体之神。(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5)材料一强调诗歌变形的手法,材料二强调诗贵含蓄朦胧。《红楼梦》48回也有林黛玉论诗一段话,堪称形象的古典诗歌创作的教科书,读后分三条概括林黛玉的主要观点。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徵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阿吾斯奇(节选)[注]董夏青青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自己的箱包收拾得很利素,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周围这么多的箱子里只有小弟的箱子把手断了,用一截尼龙绳和胶带缠了一个替代的。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赚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奶奶想把钱攒下来,让他和小弟趁早成家,小弟总觉得家底太薄,还要等两三年。他抬起头,白炽灯管频闪的呲呲声叫他突然一阵心悸。此刻,他想起了当年弟弟的预兆。几年前,小弟和连队的人在后山给鱼塘架网,这处一道雷电打下来,从铁丝网上传导过来的电流瞬时打飞小弟手中的铁钳。小弟飞奔回连队,求连长拿回自己的手机。小弟不停拨打他的电话,均无法接通。他已经近三天没吃过饭,阖过眼了,为时七天、号称地狱周的国际比武选拔考核到了此时,原先的五十名候选队员只剩六人,他在其中。小弟打电话找他的前一天下午,他和同伴被带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座山谷。引导员将地图、指北针、枪、弹发给他们,告诉他们从此地出发,次日中午将在地图对角线另一端的山口接他们。从仅客一人侧身通过的谷口进入,走了几分钟后,眼前是一带至少有横跨十公里的谷地。空气湿润,草木幽深,阳光照射不透。地上有很多动物的爪印,凌晨一点半,山谷里下起小雨。不多时,暴雨倾盆而下,水位上涨,将他们因在一块面积逐渐缩小的土丘上。他找出北手套进塑料袋,向外发送求教信息,但未得到回应。他们穿着白天的训练短袖,抱着膀子冻得意志全无,他想,如果当时选择在河谷的石头地上睡觉,那早不知道被冲到哪棵树上了。早晨七点多,雨停云散。空旷地的面积稍稍扩大,却没有平地可走。他们背上枪开始翻山。山上到处是昨夜洪水的冲沟。从七点走到下午两点,每个人脚上的陆战靴都磨烂了,才看到停在远处空地上的直升机,他们通过机务手中的北斗得知,现在几人集结为一个伞兵渗透队,即将在定位器鸣响时进行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和无空中引导的三无盲降,落到地面,伞刀撞破了他的下巴,随他第二个出舱的伙伴打不开伞,中途拉开附伞拴回条命,只摔折一条腿。夜里,他安慰小弟时说到那把被击飞的铁钳。那是一个预兆。如果当时他拿起的是那个家伙的伞包,运气未必好。……小弟出事后第三天,他接到电话。离他和小弟商量为奶奶立碑的日子只有不到一个月了。在那通电话之前,没有雷电,没有飞出去的铁家伙。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军医正坐在长条来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营长好啊。”“沈军医……”他颔首示意。军医做了个请他落座的手势,之后提着暖水瓶走过来,将桌上一个放了茶叶的纸杯拿到近前,倒上热水。“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放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有时候我在这儿坐着,他过来打扫卫生碰见了就聊两句,问看的什么书,书里讲的什么事……有一回说到连长让他当炊事班班长,他说这不就是个做饭的差事吗?”“当时也给我抱怨过,说不愿意下厨房。我给他讲,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当年受兄长之托,也管理过一个学校师生的伙食。民以食为天,吃得才干得,战士们训练辛苦,最怕吃不好,全连队的嘴交给他,是觉得他行。”“我还给他说过,别老觉得自己的出身不好,家在农村,自卑。”军医说,“你们‘殷’这个姓,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商朝帝乙的长子殷微子,那西安的帝乙路就是以殷微子父亲命名的。孔子临死前把子路叫来,对子路说自己是殷人,殷人就是黄帝的后人,营长,这么说来是不是很好?”“很好,”他说,“真的很谢谢您……”“不用谢,历史书上写的,不是我胡诌的,”军医说,“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看啥书没给他说,他就来问我。我说平时你们训练那么忙,个人时间很少,既然要看就看好书。就推荐了曾国藩的传记和家书,还有大学士苏东坡的传记。曾国藩和他的兄弟连心,仗打得好。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两个人同朝做官,官做得明白,文章也写得好。苏东坡有一句话说自己,叫‘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街头乞儿’,眼中的天下人,没有一个不好的。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还是以后当排长、当连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对下,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他还在看书,”他说,“平时打电话也只跟我讲讲平常的训练。”“还有个事你也不知道吧,”军医说,“几年前了,有天中午他来找我,说连续失眠半个月了,很苦恼。我就和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了几个问题以后,他就说你别问了,告诉你吧,我偷东西了,但是我又放回去了,谁都不知道,具体什么事就不肯再往下说了,前年他主动再跟我提起这个事,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以前在少林寺,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号,就是和你一样的人多。”他回到招待室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在他眼前连缓而下,蕴藏着沉甸甸的寒光。[注]阿吾斯奇,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中哈边境线上。这里冬季风大、雪大,边防官兵巡逻非常艰险,文中股营长和三班长为亲兄弟,三班长在执行任务途中出车祸受伤。(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描写了股营长参加国际比武选拔考核的情景,他身处恶劣危险环境之中也能坚强面对。B.文中对三班长的“出事”一笔带过,这种理性克制的写法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军人们的强悍与坚韧。C.文中划线处的两次“预兆”互相呼应,兄弟之情感人,更多地表现了哥哥在受伤之后对弟弟的安慰。D.文中殷营长和三班长的故事体现了边防军人并非天生的硬汉,他们也有普通人柔软的一面。(2)关于营长和军医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军医和营长的对话中,他们回忆了与三班长相关的人生经历,这种穿插的方式使叙事简洁。B.参军人伍是三班长改变自身命运的抉择,他在军营中得到历练成长,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C.军医建议三班长读曾国藩和苏东坡的传记,与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有兄弟互相扶持的经历有关。D.在军医缓慢讲述三班长故事的过程中,殷营长因弟弟出事而流露出的痛苦情感得到了慰藉。(3)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以“殷营长”和“三班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形象的?(4)《在阿吾斯奇》荣获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其授奖词为:“家”与“国”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评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譬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选自《汉书•列传•卷五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B.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也指一年以春、秋、冬三次出猎为度。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D.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C.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D.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②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5)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注),只有乘肩小女随。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注)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笼纱”一句,词人仅以七字便概括了贵族子弟外出观灯的气派,隽永有味,意境高远。B.“白头”二句,写自身寂寥落寞。词人慨叹孤独年老但功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C.“白头”句与“笼纱”句构成反衬,贵族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D.姜夔此词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2)本词的下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历来被后世称道,请赏析其妙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2)在《蜀道难》中,既写出蜀地历史悠久,又写出蜀地交通闭塞的两句是:,。(3)《蜀相》中,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绩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无论是诗史之诗,都是①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贯注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迎风招展,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当仁不让②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他的名字书写③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1)文中①②③处划横线的词语运用有误,请修改。(2)文中主要运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为什么还要用第一人称“我们”?请结合画波浪线的语句,分析其原因。(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①。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妥善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②。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如火如荼……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③,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A.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B.生态环境与人类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C.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昭示和警示我们D.生态环境与人类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毛笔是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有硬毫、软毫之分。硬毫弹性好但不够柔软,软毫很柔软但弹性较差。人们书写时根据其特性扬长避短,以硬毫表现瘦劲挺拔,以软毫表现圆润丰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书写需求,将硬毫、软毫按不同比例合制出兼毫。在做事之前准备好工具,掌握其特性,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人们又进而把“贤友”比作“利器”,认为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自己的境界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如是说来,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器”呢?认识自我,不断学习,掌握技能,提升境界不正是一个“利其器”的过程吗?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部分重点中学高考语文联考试卷(4月份)·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实际上是个偏离度的把握问题。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这是否意味着诗的变形可以任意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诗的变形在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归。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得神”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我们将它借用过来,并且赋予新的内涵。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具体而言,又分为两类: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物象的突破。例如徐志摩的《为谁》开头一节:“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的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诗人把秋风吹落叶的日常生活现象用比喻式异化替代手法加以变形描绘,中箭鸟儿猛旋的意象显然是对实存物象的超越、突破、扭曲。从语义学角度看,诗人把树叶和伤鸟拉在一起,是能指与所指的分裂,语符与语义的偏离。树叶绝非伤鸟,然而正是这一分裂、偏离,创造了新颖奇特的意象,导致了意义的重建,准确描绘了那颗“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这是有悖事理的突破。例如宋代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离别之恨乃抽象情感,诗人化虚为实,突破了常态逻辑特征将它载入画舸之中,使船之无情与人之有情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极言离恨之重且深。正如吴乔所言:“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又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居然把枫林红色的成因归之于离人的眼泪,这在事物的因果逻辑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但这两句唱词却极其准确、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崔莺莺的离愁别绪。值得注意的是,“形”有实存物象之形、作者心象之形与文本意象之形。“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神具有心物二重性。诗歌变形或得客体之神。李白的“绿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绿水曲》)。第三句用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手法,传审美容体荷花之神,将荷花盛开的景象表现得神韵完足。诗歌变形或得主体之神。如杜甫《客夜》开头“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杨伦《杜诗镜铨》称赞它“着‘不肯’字妙”。到底妙在何处?我以为妙在采用了拟人式异化替代变形方法,赋予无生命的“天”以生命情感,妙在“不肯”二字具有象外追神的本领,充分显示了主体之神,即诗人羁旅乡愁。天涯孤旅之人怀着一片凄苦之情,长夜难眠,盼着天明,可是老天仿佛有意与他作对,偏不肯明。这就通过天人两极情感对立的心理差距妙传主体之神。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那颗被乡愁炙灼的心。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看传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摘编自刘正国《诗歌变形的审美规范原则及其要求》)材料二:含蓄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诗经•秦风•蒹葭》是中国朦胧诗的最早代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作品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惘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任读者自己去领悟。(摘编自翟淑英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不能任意为之,要遵循“曲形得神”的原则。B.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它包括对常态生活特征的扭曲和对常态逻辑特征的扭曲两类。C.有美学原理认为主体之神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思想情感情绪感受、想象力在对象中的表现。D.古典诗词中的含蓄朦胧美是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通过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含蓄地表现出来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杜甫的“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捣衣》),写女子用力捣衣,悬想捣衣之声能让远在边塞的丈夫听到。诗人采用的是幻化虚拟变形手法,缩短空间距离,使客观事物的空间结构服从作品中主人公情感结构的需要,这是曲形而得客体之神。B.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两句以幻化虚拟的变形方式极写孤寂无聊的苦况。诗人情真之极转而成痴,想落天外,使感觉超越了对象的物理属性。这是主客之神同时渗透在变形意象中。C.宋代王祈的咏竹诗云:“叶垂千口到,干耸万条枪。”苏轼觉得好笑,说“好则好极,则是十条竹竿,一片叶儿”。他用戏谑的口吻批评此诗。主要是因为此诗仅仅追求外在形态的异化替代变形,而缺乏独特的神韵,所以难免遭到苏轼的嘲笑。D.李白咏庐山瀑布诗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句采用扩张式变形手法,极言瀑流之高,极言瀑布雄浑、一泻千里的气势。虽然“曲形得神”,但仅得客体之神,而未得主体之神。(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5)材料一强调诗歌变形的手法,材料二强调诗贵含蓄朦胧。《红楼梦》48回也有林黛玉论诗一段话,堪称形象的古典诗歌创作的教科书,读后分三条概括林黛玉的主要观点。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徵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解答】(1)D.“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通过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含蓄地表现出来的”错误。材料二原文“含蓄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可知是内容通过形式表现出来。(2)D.“虽然‘曲形得神’,但仅得客体之神,而未得主体之神”错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采用夸张和比喻的生法生动地描摹了庐山瀑布飞流而下的情态和气势,也传达出诗人的惊叹之情,前者是“客体之神”,后者正是“主体之神”。(3)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含蓄朦胧美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A.选项意思是: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诗句中动作、神态的描写意味深厚,充满了含蓄朦胧的美。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B.选项意思是: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诗句属豪放派诗人直抒胸臆的作品。C.选项意思是: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词人在秋日登高望远,想起动荡的时局,涌起不能平息的激愤和愁绪,表达了词人无人赏识的孤独落寞,属于直抒胸臆的作品。D.选项意思是: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写诗人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哀痛,属于直抒胸臆的诗句。故选:A。(4)材料一原文“诗歌变形的偏离度具有超量性与超质性的特点”“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所谓‘曲形’,是对实存物象、事象的扭曲”“所谓‘得神’,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指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客观事物的神态情状、精神气质、个性特征和审美属性。我以为,除此之外,‘得神’还应得创作主体之神,即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理想等等”,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头提出论点: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接着从“曲形、得神”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材料一“例如徐志摩的《为谁》开头一节:‘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的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树叶绝非伤鸟,然而正是这一分裂、偏离,创造了新颖奇特的意象,导致了意义的重建,准确描绘了那颗‘为谁凄惘’的失恋之心”“马克思认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部分地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部分地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材料一“正如吴乔所言:‘人自别离,却怨画舸。义山忆往事而怨锦瑟,亦然。’”“杨伦《杜诗镜铨》称赞它‘着‘不肯’字妙’”“这几天秋风来得格外的尖厉:/我怕看我们的庭院,/树叶伤鸟似的猛旋,/中着了无形的利箭——/没了,全没了:生命,颜色,美丽!”“亭亭画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既有道理论据,还有事例论据,论据丰富多彩。材料一“这是否意味着诗的变形可以任意为之呢?答案是否定的。诗的变形在超越的同时不能记忆回归。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曲形’并非全然不要形,而是要舍弃实存物象之形,代之以艺术符号之形”“超量性与超质性”“曲形得神”“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语言表达上,富有逻辑性,用了许多专业术语。(5)根据题干中信息“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可知:学诗从律诗入手,重点放在声韵格律上。根据题干中信息“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可知:必须恰当地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立意为主,不以辞害意。根据题干中信息“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可知:选择合适的师法对象,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渐次进步。答案:(1)D(2)D(3)A(4)①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头提出论点:无论怎样超量超质总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曲形得神”。接着从“曲形、得神”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②论证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③论据丰富多彩。既有道理论据,还有事例论据。④语言上,富有逻辑性,用了许多专业术语。如“曲形得神、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等等。(5)①学诗从律诗入手,重点放在声韵格律上;②必须恰当地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立意为主,不以辞害意;③选择合适的师法对象,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渐次进步。(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阿吾斯奇(节选)[注]董夏青青晚饭后,通讯员带他去了连队的储藏室。到那儿才发现,小弟平日就把自己的箱包收拾得很利素,根本不需要他再做什么。周围这么多的箱子里只有小弟的箱子把手断了,用一截尼龙绳和胶带缠了一个替代的。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赚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奶奶想把钱攒下来,让他和小弟趁早成家,小弟总觉得家底太薄,还要等两三年。他抬起头,白炽灯管频闪的呲呲声叫他突然一阵心悸。此刻,他想起了当年弟弟的预兆。几年前,小弟和连队的人在后山给鱼塘架网,这处一道雷电打下来,从铁丝网上传导过来的电流瞬时打飞小弟手中的铁钳。小弟飞奔回连队,求连长拿回自己的手机。小弟不停拨打他的电话,均无法接通。他已经近三天没吃过饭,阖过眼了,为时七天、号称地狱周的国际比武选拔考核到了此时,原先的五十名候选队员只剩六人,他在其中。小弟打电话找他的前一天下午,他和同伴被带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座山谷。引导员将地图、指北针、枪、弹发给他们,告诉他们从此地出发,次日中午将在地图对角线另一端的山口接他们。从仅客一人侧身通过的谷口进入,走了几分钟后,眼前是一带至少有横跨十公里的谷地。空气湿润,草木幽深,阳光照射不透。地上有很多动物的爪印,凌晨一点半,山谷里下起小雨。不多时,暴雨倾盆而下,水位上涨,将他们因在一块面积逐渐缩小的土丘上。他找出北手套进塑料袋,向外发送求教信息,但未得到回应。他们穿着白天的训练短袖,抱着膀子冻得意志全无,他想,如果当时选择在河谷的石头地上睡觉,那早不知道被冲到哪棵树上了。早晨七点多,雨停云散。空旷地的面积稍稍扩大,却没有平地可走。他们背上枪开始翻山。山上到处是昨夜洪水的冲沟。从七点走到下午两点,每个人脚上的陆战靴都磨烂了,才看到停在远处空地上的直升机,他们通过机务手中的北斗得知,现在几人集结为一个伞兵渗透队,即将在定位器鸣响时进行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和无空中引导的三无盲降,落到地面,伞刀撞破了他的下巴,随他第二个出舱的伙伴打不开伞,中途拉开附伞拴回条命,只摔折一条腿。夜里,他安慰小弟时说到那把被击飞的铁钳。那是一个预兆。如果当时他拿起的是那个家伙的伞包,运气未必好。……小弟出事后第三天,他接到电话。离他和小弟商量为奶奶立碑的日子只有不到一个月了。在那通电话之前,没有雷电,没有飞出去的铁家伙。招待室旁的图书室敞着门,屋里有灯。他经过时,看军医正坐在长条来前翻书。见他走进来,军医起身摘下老花镜向他打招呼。“营长好啊。”“沈军医……”他颔首示意。军医做了个请他落座的手势,之后提着暖水瓶走过来,将桌上一个放了茶叶的纸杯拿到近前,倒上热水。“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放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军医说,“有时候我在这儿坐着,他过来打扫卫生碰见了就聊两句,问看的什么书,书里讲的什么事……有一回说到连长让他当炊事班班长,他说这不就是个做饭的差事吗?”“当时也给我抱怨过,说不愿意下厨房。我给他讲,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当年受兄长之托,也管理过一个学校师生的伙食。民以食为天,吃得才干得,战士们训练辛苦,最怕吃不好,全连队的嘴交给他,是觉得他行。”“我还给他说过,别老觉得自己的出身不好,家在农村,自卑。”军医说,“你们‘殷’这个姓,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商朝帝乙的长子殷微子,那西安的帝乙路就是以殷微子父亲命名的。孔子临死前把子路叫来,对子路说自己是殷人,殷人就是黄帝的后人,营长,这么说来是不是很好?”“很好,”他说,“真的很谢谢您……”“不用谢,历史书上写的,不是我胡诌的,”军医说,“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看啥书没给他说,他就来问我。我说平时你们训练那么忙,个人时间很少,既然要看就看好书。就推荐了曾国藩的传记和家书,还有大学士苏东坡的传记。曾国藩和他的兄弟连心,仗打得好。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两个人同朝做官,官做得明白,文章也写得好。苏东坡有一句话说自己,叫‘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街头乞儿’,眼中的天下人,没有一个不好的。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还是以后当排长、当连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对下,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他还在看书,”他说,“平时打电话也只跟我讲讲平常的训练。”“还有个事你也不知道吧,”军医说,“几年前了,有天中午他来找我,说连续失眠半个月了,很苦恼。我就和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了几个问题以后,他就说你别问了,告诉你吧,我偷东西了,但是我又放回去了,谁都不知道,具体什么事就不肯再往下说了,前年他主动再跟我提起这个事,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以前在少林寺,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号,就是和你一样的人多。”他回到招待室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在他眼前连缓而下,蕴藏着沉甸甸的寒光。[注]阿吾斯奇,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中哈边境线上。这里冬季风大、雪大,边防官兵巡逻非常艰险,文中股营长和三班长为亲兄弟,三班长在执行任务途中出车祸受伤。(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描写了股营长参加国际比武选拔考核的情景,他身处恶劣危险环境之中也能坚强面对。B.文中对三班长的“出事”一笔带过,这种理性克制的写法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军人们的强悍与坚韧。C.文中划线处的两次“预兆”互相呼应,兄弟之情感人,更多地表现了哥哥在受伤之后对弟弟的安慰。D.文中殷营长和三班长的故事体现了边防军人并非天生的硬汉,他们也有普通人柔软的一面。(2)关于营长和军医的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在军医和营长的对话中,他们回忆了与三班长相关的人生经历,这种穿插的方式使叙事简洁。B.参军人伍是三班长改变自身命运的抉择,他在军营中得到历练成长,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C.军医建议三班长读曾国藩和苏东坡的传记,与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有兄弟互相扶持的经历有关。D.在军医缓慢讲述三班长故事的过程中,殷营长因弟弟出事而流露出的痛苦情感得到了慰藉。(3)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以“殷营长”和“三班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形象的?(4)《在阿吾斯奇》荣获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其授奖词为:“家”与“国”达到了情感与价值的深刻同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一评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内容放到文本中结合语境理解。(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白描写人物有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直接描写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找出方法后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筛选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概括。【解答】(1)C.“两次‘预兆’互相呼应,兄弟之情感人,更多地表现了哥哥在受伤之后对弟弟的安慰”错。这两处预兆,第二处的确是更多地表现了哥哥在受伤之后安慰弟弟,第一处应该是眼前之景触发了哥哥的回忆。故选C。(2)D.“殷营长面对弟弟出事而流露出的痛苦情感”错。殷营长的感情很克制隐忍,没有流露出痛苦的情感。故选D。(3)正侧描写结合。①由原文“他已经近三天没吃过饭,阖过眼了,为时七天,号称地狱周的国际比武选拔考核到了此时,原先的五十名候选队员只剩六人,他在其中”“他们穿着白天的训练短袖,抱着膀子冻得意志全无”“从七点走到下午两点,每个人脚上的陆战靴都磨烂了”“他想,如果当时选择在河谷的石头地上睡觉,那早不知道被冲到哪棵树上了”“从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谷口进入,走了几分钟后,眼前是一带至少有横跨十公里的谷地。空气湿润,草木幽深,阳光照射不透。地上有很多动物的爪印,凌晨一点半,山谷里下起小雨。不多时,暴雨倾盆而下,水位上涨,将他们困在一块面积逐渐缩小的土丘上”“即将在定位器鸣响时进行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和无空中引导的三无盲降,落到地面”等处可见,文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及恶劣环境的烘托,正面描写殷营长参加国际比武选拔考核的情景,他身处恶劣危险环境之中也能坚强面对,呈现了以殷营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勇毅、刚强、顽强不屈。②由原文“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看啥书没给他说,他就来问我”“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前年他主动再跟我提起这个事,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以前在少林寺,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哥,就是和你一样的人多”等处可见,文章通过沈军医对三班长生活片段的叙述,侧面呈现了以三班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成长、蜕变,表现了三班长在军营中得到历练成长,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4)由原文“这些年,小弟在武校演出赚的钱及在部队发的津贴,大部分都交给了奶奶,让她在老家重修老屋,添置家具。要是奶奶不照小弟的安排做,小弟就大发脾气。奶奶想把钱攒下来,让他和小弟趁早成家,小弟总觉得家底太薄,还要等两三年”“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你要他多看书”可知,家庭亲情感人至深,哥哥为弟弟指引人生的方向,弟弟攒钱给奶奶养老等。“他已经近三天没吃过饭,阖过眼了,为时七天,号称地狱周的国际比武选拔考核到了此时,原先的五十名候选队员只剩六人,他在其中”“即将在定位器鸣响时进行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和无空中引导的三无盲降,落到地面,伞刀撞破了他的下巴”,“殷营长”和“三班长”都是军人的职务称谓,这突显出兄弟二人齐心戍边,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军人使命在肩,哥哥参加国际大赛为国争光,弟弟驻守边关守护国家。兄弟之间对家的爱和责任,与对国家的使命和担当一脉相承,爱家与爱国的情感互相生发融合。他们坚守在此,既有国的使命,也有家的责任,身体与孤寂、平淡、艰险相伴,却必须抱有坚韧达观的精神世界。兄弟二人均没有出现具体的姓名,他们只是无数官兵的缩影。作者借此歌颂那些无私付出的军人们,有他们的守护和付出,才有国家的安宁。答案:(1)C(2)D(3)正侧描写结合。①通过动作、心理描写及恶劣环境的烘托,呈现了以殷营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勇毅、刚强、顽强不屈。②通过沈军医对三班长生活片段的叙述,呈现了以三班长为代表的中国军人的成长、蜕变。(4)①家庭亲情感人至深,哥哥为弟弟指引人生的方向,弟弟攒钱给奶奶养老等。②军人使命在肩,哥哥参加国际大赛为国争光,弟弟驻守边关守护国家。③兄弟之间对家的爱和责任,与对国家的使命和担当一脉相承,爱家与爱国的情感互相生发融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譬圣人。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选自《汉书•列传•卷五十七上下•扬雄》,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两汉,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B.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也指一年以春、秋、冬三次出猎为度。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D.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的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C.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D.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②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5)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扬子之书”与“文义至深”是主谓关系,不能断开,排除CD;“遭遇”的宾语是“时君”,动宾关系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2)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错误,《法言》并非“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文中“象《论语》”,是模仿《论语》而作。故选:C。(2)D.“时人仍然十分推崇”不正确,“今学者有禄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晓《天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可见,扬雄的文章、思想在当时并不被理解与推崇故选:D。(4)①汲汲:急切追求;戚戚:忧愁、悲伤;微,也作“邀”,要求,徽名:谋求名声;句意主要落实在“不修廉隅”一句,廉隅:本指棱角,古代比喻品行端正,“不修廉隅”指不故意修炼品行。译文:(扬雄)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②“不吾知”宾语前置。苟,只要。芳,美好。译文: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5)由原文“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可知,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华,并写文章凭吊他;由“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可知,扬雄并不赞同屈原投江的做法。由“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看出扬雄的处世态度,他认为君子如果得到机会时就大干一番,没有用武之地时,就独善其身(就像龙蛇一样蛰伏隐居)。答案:(1)A(2)C(3)D(4)①(扬雄)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②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5)对屈原的态度: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缅怀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而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扬雄的处世态度: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也可解释为“像龙蛇一样,蛰伏隐居”)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年少热爱学习,不喜欢解经式地分析章节,训诂只是粗通而已,阅览群书,无所不读。扬雄为人朴素,处世宽缓温和,因为口吃,讲话不快,故而沉默寡言,喜好作深沉的思考,清静无为,没有嗜欲,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伤心,不故意修炼品性在当世谋求名声。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只是喜好辞赋。从前,蜀郡出了个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扬雄心里很敬佩,每每作赋时,总是仿照他的体式。同时扬雄感到奇怪的是:屈原的文章胜过相如,却为世所不容,他创作了《离骚》,自己投江而死。扬雄被屈原的文章感动而生悲,每次读的时候没有不痛哭流涕的。扬雄认为君子如果得到机会时就大干一番,没有用武之地时,就像龙蛇一样蛰伏隐居,能不能有机遇是天命,何必要自己投水而死呢?为此,扬雄写了一篇文章,将文章从岷山投到长江里,以哀悼屈原。孝成帝时,宾客推荐扬雄的文章与司马相如的赋很相似,他跟从皇帝狩猎,游观奢侈,穷妙极丽,他认为过于奢侈、豪华、富丽、广大,不是尧、舜、成汤、文王实行射猎之道。因此,略作《校猎赋》进行讽谏。哀帝时,丁明、傅晏、董贤等人专权。依附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当时扬雄正在起草《太玄》,用以自守,淡泊清静。扬雄看到先秦诸子各自因为自己的思想不相同,互相争锋,他们大致都诋毁圣贤之人;虽然这些思想浅薄不深,但长期流传会影响大道,使一般人逐渐接受其影响而不知它本身是不合圣道的。到太史公司马迁记载六国之事,历楚、汉,记麟止,与圣人记载不同,对正确与错误的看法与经书颇不合。因此常常有人问扬雄有关这些问题,扬雄常模仿经典之言回答,最后撰成文十三卷,并模仿《论语》,名曰《法言》。扬雄以病免职,复召为大夫。他的家向来贫寒,他又嗜酒,很少人去他家。刘歆曾经读过他的书,对扬雄说:“白白地苦自己!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又哪能明晓《太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们盖酱坛。”扬雄笑而不答。扬雄活到七十一岁,于天风五年去世。那时,大司空王邑对桓谭说:“你曾经赞美扬雄的著作,它的书真能传到后世吗?”桓谭说:“一定会流传后世的。如今扬雄的著作文义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姜夔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注),只有乘肩小女随。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注)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笼纱”一句,词人仅以七字便概括了贵族子弟外出观灯的气派,隽永有味,意境高远。B.“白头”二句,写自身寂寥落寞。词人慨叹孤独年老但功名未立,故自称“白头居士”。C.“白头”句与“笼纱”句构成反衬,贵族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D.姜夔此词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空灵含蕴,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2)本词的下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历来被后世称道,请赏析其妙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下片三句“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的妙处。作答本题,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效果。【解答】(1)D.“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于能化实为虚,虚实结合”错误,艺术手法上主要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的手法。如这首词的上阕部分,通过统治者昏庸无能与仁义志士安贫乐道进行对比,突出词人的内心感受。同时整首词中,诗人选用的都是一些积极的,美好的景致,如“花满市,月侵衣”,但抒发的都是内心的悲苦情怀,这属于用乐景写哀情。(2)“花满市,月侵衣”,是上片“巷陌风光”的具体化;“少年情事老来悲”,则是说见此满市花灯,当空皓月,回忆少年时观灯同游之乐事,而此时风光依旧,情事已非,翻成老来之悲,这是对比;“花满市,月侵衣”,是乐景;“少年”句则是哀情,是冷笔。以乐景写哀情,则倍增其哀,以冷笔处理热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答案:(1)D(2)①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花满市,月侵衣”写灯月交映,景色宜人,“少年情事老来悲”则表达物是人非、人隔天涯的伤感。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情事是回忆少年时之乐事,老来悲则写此时词人的落拓与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译文:街道上的风光,在纵情赏灯的时候,豪贵家的纱灯笼还未出门,门外的马儿已在嘶吼。我这白发苍苍的平民百姓,没有随从呼前拥后。只有相随作伴的小女,坐在自己的肩头。花灯满街满市,月光映照衣裘。少年时的赏心乐事,老来却是悲凉的感受。来到繁华的沙河塘上,初春稍微有点寒冷气候,看完了灯的游人们,慢慢地朝家中行走。赏析: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比手法,反映南宋统治集团贪图享乐、昏聩腐朽和正直志士的清贫孤寂。“巷陌”两句写权贵们观灯的盛大场面。据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元宵”云:“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即灯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笼纱即纱笼。词人仅以七字概括了这些贵族公子外出观灯的气派,气象华贵,隽永有味,意境高远。正如况周颐所说:“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蕙风词话》卷二)其所以达到如此艺术效果,主要是因为词人从侧面着笔,写出一个典型的细节,故能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无形的美感。若从正面落墨,不知要费多少气力,然终不如此句的含蓄有味。“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纵赏”,表现了权贵们的贪婪恣肆。“未出”与“先嘶”并举,显示权贵们观灯场面的铺张与神态的得意骄矜。“白头”二句,笔势骤转,写自身寂寥落寞,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所有正直志士生平遭际的缩影。这两句正为“笼纱”句反衬:贵家子弟出游,前呼后拥;词人观灯,唯有小女乘肩其冷暖自知,悲欢异趣,固有不同矣。“乘肩小女”,旧有二说。《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云:“都城自旧岁孟冬驾回,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幕次之玩。”系指歌舞艺人。黄庭坚《山谷内集》卷六《陈留市隐》诗序云:陈留市上有刀镊工,惟一女年七岁,日以刀镊所得钱与女醉饱,则簪花吹长笛,肩女而归。诗有“乘肩娇小女”之句。白石此处当用后一事,借以抒写穷中觅欢。苦中作乐之意,而笔锋也关顾到灯节舞队中的“乘肩小女”。吴文英《玉楼春•京市舞女》有“乘肩争看小腰身”之句,与《武林旧事》所记的“乘肩小女”舞队,同叙南宋临安灯节风光。此句中以“随”字暗射“呵殿”,这与晋代阮咸,当七月七日循俗晒衣,同族富家皆纱罗锦绮,阮咸独以竹竿挂大布犊鼻裈,云“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同一机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惟解嘲,亦含激愤。下片写身世悲感。先承上片写元宵灯市的繁华,以“花满市”三字总括。接着以“月侵衣”三字补述花好月圆的良辰,并带出“老来悲”的哀叹。“少年”句则是哀情乃是冷笔。以乐景写哀,则倍增其哀,以冷笔处理热情,其冷情心境固已自明矣。细细涵泳,这几句确实是动人的。这里所悲的“情事”没有点明,可能是壮志未酬的惆怅,也可能是婚姻爱情上的遗憾。结尾二句写夜深灯散,春寒袭人,游人逐渐归去,表现了词人在沙河塘上目送游人缓缓而归,顿生孤寒寂寥之感。这里的沙河塘,即首句“巷陌”的具体化查明具体地点;两个结句,也是与起首二句前后呼应的。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又何其冷清。这与李清照写元宵佳节的《永遇乐》“不如同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实有一种相同的说不出的痛。两相对照,视柳永的“随分良聚,堪对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