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语文压轴试卷(一)_第1页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语文压轴试卷(一)_第2页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语文压轴试卷(一)_第3页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语文压轴试卷(一)_第4页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语文压轴试卷(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语文压轴试卷(一)·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近几年,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和国家传播力的不断增强,网文出海力度和绩效均呈大幅增长之势。有统计表明,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0000余部,其中实体书授权超4000部,上线翻译作品3000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网文出海的热门线路。中国的网络文学沿民间渠道、以文化软实力的魅力走向世界,一方面是发展壮大后的网络文学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内在刚需和必然选择;另一个促动因素则在于它搭上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快车,一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输出前端;于是,由改革开放开启的“网文出海”之门,便以不同形态延伸自己的传播半径。2017年5月阅文旗下的“起点国际”的上线,标志着中国网文出海步入3.0时代,即从单纯作品传播走向更深层次的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输出,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网络文学创作、传播、线上经营和IP内容跨界分发模式,整体性输出到网文落地的所在国家和地区,既移植原创模式,也根植构架与原创模式相配套的付费阅读机制和翻译模式,使中国网络文学以“落地生根”和“授人以渔”的方式提升世界影响力,为网络文学成为世界性文创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以新时代的历史站位看,中国的网络文学能够“仗剑天下”,跨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其彰显的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文学表情”,同时也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故事魅力。随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加速,以好故事为切入口的中国网络文学,在从阅读吸引力走向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必将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梦想的有生力量,成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和光大人类文明的一方精神领地。(摘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面向新时代敞亮歌喉》)材料二:网络文学的出现及兴盛,给“传统文学”带来了一重新的含义。以前人们所谓的传统文学指的是古典文学,与之相对应的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现在的传统文学,指的是纸质文学,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文学。五四新文学的出现,是以反对旧文学即古典文学为标志的,然而在新的网络媒介的映衬下,新文学却与它所反对的古典文学被归为一类,统称为“传统文学”。正如任何命名都意味着一种权力一样,在一个以“新”为正面价值的时代,将纸质文学命名为“传统文学”,代表了网络文学将纸质文学扫进历史的冲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之“新”,就文学载体而言,是语体文取代了文言文;就价值观念而言,是横向移植来的现代价值取代了中国的传统价值。网络文学之“新”,首先也体现在媒介的转换,以及由媒介转换带来的文学生产方式对纸质媒体限制的突破。今天的人们提到网络文学,往往指的是网络类型文学,因为无论在作品数量、受众以及所凝聚的资本与流量方面,类型文学显然都是网络文学中一个巨无霸式的存在,以至于被当作网络文学的代称,许多网络文学的从业者和支持者宣称网络文学已经取代纸质文学成为“主流文学”时,所指的也是网络类型文学。网络类型文学由于媒介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自然产生了许多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特质:譬如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网络类型文学彻底以读者为本位,以模式化的方式分门别类地为读者制造“爽点”,网络写手成为白日梦的织造者,对读者进行麻醉式的心灵按摩,使其满足于梦游式的“一晌贪欢”。网络类型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流程,真正体现了“顾客就是上帝”这一俗语的精神。网络类型文学的核心要点在于功能性的“网络”,而非审美性的“文学”。不过如果撇开既定的“新”与“旧”来看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话,则可以看出网络类型文学“新”得其实很有限,甚至呈现出“似新实旧”的特点。如果我们在“古典”与“本土”意义上理解传统的话,则网络类型文学与传统(而不一定是传统文学)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其实远甚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甚至可以说网络类型文学是传统文学越过新文学的隔代遗传。这是因为网络类型文学既以读者为本位,要为读者提供更为友好的阅读界面与阅读体验,尽量避免太过陌生化的审美冲击,自然要迎合而不是挑战(如五四新文学那样)读者的审美趣味、心理结构、伦理观念,所以反而显出更具保守性的文学观念。从文学渊源上说,网络类型文学以中国传统话本、明清通俗小说为远祖,以五四以来被新文学主流压抑的武侠、言情等为近祖,更具有本土性。(摘编自王晴飞《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可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和国家传播力不断增强,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覆盖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世界各国认可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B.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最重要促动因素,是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输出前端。C.网络类型文学彻底以读者为本位,网络写手对读者进行麻醉式的心灵按摩,这可以体现出商业资本介入对网络类型文学的影响。D.在一个以“新”为正面价值的时代,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代表的“传统文学”对立,代表了网络文学将纸质文学扫进历史的冲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网络文学,不过二者的侧重点和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是有差异的。B.网络类型文学“似新实旧”,相比五四新文学而言,网络类型文学更具保守性的文学观念、更具本土性。C.中国网文出海步入3.0时代,其机制和模式为网络文学成为世界性文创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D.网络类型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有许多不同的特质,原因之一是二者所采用的媒介是不同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网文平台书阅将优质的版权内容,通过授权分销和付费阅读App触达海外用户,以获得内容收入和商业化的收入。B.网文《天道图书馆》中设计了三个大境界,每一个大境界,再细分为九个小境界,融合了道家、儒家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C.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资深网络文学研究者邵燕君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能够出海,并不仅仅是因为单纯讲“中国的故事”,而且是讲“好故事”。D.网络文学在保持叙事活力的同时,逐步向主流文化、主流审美靠拢,现实主义潮流开始兴起。(4)中国网文出海现象备受关注,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中国网文出海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5)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原来是水库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看着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他感觉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样做了。他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将军和青年战士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一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嗨,你这小孩!”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劳动场景的刻画生动传神,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一场景令将军十分激动,并为将军回忆昔日的战斗生活埋下了伏笔。B.小李初见将军时便向他开玩笑,说明小李并不知道他是将军,可以推知将军形象上较为朴素,没有刻意把自己与普通战士区别开来。C.将军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沙土,以致伤口隐隐作痛,但他没有叫苦叫累,文章最后小李选择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也是怕将军发现后拒绝。D.当小李发现搭档是将军时,将军试图用善意的言行来打消小李的顾虑,如“嗨,你这小孩!”“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顺手轻轻推”。(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将将军过往的革命经历与劳动时的场景交叉呈现,有利于全面展现将军的形象。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较为简短,且许多地方欲言又止,需要读者自行补白,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情感的直露。C.小说既善于展现劳动、革命战争等宏观场景,也善于刻画各种细节,因此,小说呈现出富有气势又针脚绵密的面貌。D.青年战士小李和分队长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没有着墨于他们的肖像、心理等刻画,但他们对推动情节发展至关重要。(3)小说写了现实、回忆中的两次与暴风雨相关的场景,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的结尾塑造了一个革命英雄的形象,题目却为“普通劳动者”,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部,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B.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C.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D.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平指“长平之战”,这是秦、赵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纸上谈兵的典故就出自此战赵军主将赵括。B.左右一词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是指近臣、侍从等身边人。C.不虞的“虞”是“料想”的意思,与“后顾之虞”的“虞”意思相同。D.三黜中的“三”不是实指,“黜”既有贬职也有罢免的意思,这里指罢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王喜听闻栗腹报告说赵国年轻力壮者都战死了,而年幼的一代还没长大,就想趁机伐赵,但遭到了乐间的反对,为此他非常生气。B.乐间反对燕王喜出兵攻打赵国,所提出的理由是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赵国人善于作战,但燕王喜不以为然,妄图以兵力取胜,然而最终失败。C.燕国被打败后,燕王喜写信向乐间谢罪,但在信中燕王喜并没有真诚地反思自己,反而有怪罪乐间的地方,这让乐间感到不满。D.燕王喜在信中特别提到了柳下惠的言行,他是希望乐间能够抛开怨仇,效仿柳下惠的做法,不舍弃自己的故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②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5)燕王喜在给乐间的信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朝天子•秋夜吟李致远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以“梵宫,晚钟”开头,写傍晚时分,古钟响起,暮色渐渐笼罩佛寺,为描绘秋夜营造气氛。B.这首曲全篇多采用短句,且在音韵上做到了谐婉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快意流畅。C.这首曲撷取了诸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一幅凄美的秋夜图,词人情感自然流露,毫无生硬之感。D.面对重重楚峰阻隔,作者结尾言“遮不断相思梦”,可以看出作者用情之深。(2)有人评价此曲“写心境之凄苦,而以景色衬托”。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凄苦心境的意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述自己头发稀疏,衣衫单薄,泛舟于浩森的湖面之上的两句是“,”。(2)苏轼《赤壁赋》中用来表现箫声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的两句是“,”。(3)“鸥”作为鸟类的一种,在唐诗宋词中经常出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①,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②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③。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现如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①。在“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最多的是骨科患者。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不止骨科是灾区,眼科也是,而且是“重灾区”。②,长期受到大量来自分寸之地的蓝光照射,眼睛会患上眼底黄斑病,甚至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手机病”中,③。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形成依恋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手机是把双刃剑,这把“剑”的一面是便利,一面是各种“手机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B.冯团长站在新兵队伍前,说:“我们为什么要来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C.《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D.全区教师表彰大会上,欧阳老师说:“我们都是教师,要用良心来教书。”(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列子•天瑞》中有“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之语,意思是“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和批评家安诺德曾言:“个人必须带着他人一起走向完美,不断地尽其所能来扩大和增加朝这方面迈进的人流的流量。”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语文压轴试卷(一)·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近几年,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和国家传播力的不断增强,网文出海力度和绩效均呈大幅增长之势。有统计表明,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0000余部,其中实体书授权超4000部,上线翻译作品3000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网文出海的热门线路。中国的网络文学沿民间渠道、以文化软实力的魅力走向世界,一方面是发展壮大后的网络文学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内在刚需和必然选择;另一个促动因素则在于它搭上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快车,一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输出前端;于是,由改革开放开启的“网文出海”之门,便以不同形态延伸自己的传播半径。2017年5月阅文旗下的“起点国际”的上线,标志着中国网文出海步入3.0时代,即从单纯作品传播走向更深层次的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输出,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网络文学创作、传播、线上经营和IP内容跨界分发模式,整体性输出到网文落地的所在国家和地区,既移植原创模式,也根植构架与原创模式相配套的付费阅读机制和翻译模式,使中国网络文学以“落地生根”和“授人以渔”的方式提升世界影响力,为网络文学成为世界性文创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以新时代的历史站位看,中国的网络文学能够“仗剑天下”,跨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其彰显的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文学表情”,同时也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故事魅力。随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加速,以好故事为切入口的中国网络文学,在从阅读吸引力走向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必将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梦想的有生力量,成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和光大人类文明的一方精神领地。(摘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面向新时代敞亮歌喉》)材料二:网络文学的出现及兴盛,给“传统文学”带来了一重新的含义。以前人们所谓的传统文学指的是古典文学,与之相对应的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现在的传统文学,指的是纸质文学,与之相对应的是网络文学。五四新文学的出现,是以反对旧文学即古典文学为标志的,然而在新的网络媒介的映衬下,新文学却与它所反对的古典文学被归为一类,统称为“传统文学”。正如任何命名都意味着一种权力一样,在一个以“新”为正面价值的时代,将纸质文学命名为“传统文学”,代表了网络文学将纸质文学扫进历史的冲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之“新”,就文学载体而言,是语体文取代了文言文;就价值观念而言,是横向移植来的现代价值取代了中国的传统价值。网络文学之“新”,首先也体现在媒介的转换,以及由媒介转换带来的文学生产方式对纸质媒体限制的突破。今天的人们提到网络文学,往往指的是网络类型文学,因为无论在作品数量、受众以及所凝聚的资本与流量方面,类型文学显然都是网络文学中一个巨无霸式的存在,以至于被当作网络文学的代称,许多网络文学的从业者和支持者宣称网络文学已经取代纸质文学成为“主流文学”时,所指的也是网络类型文学。网络类型文学由于媒介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自然产生了许多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特质:譬如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网络类型文学彻底以读者为本位,以模式化的方式分门别类地为读者制造“爽点”,网络写手成为白日梦的织造者,对读者进行麻醉式的心灵按摩,使其满足于梦游式的“一晌贪欢”。网络类型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流程,真正体现了“顾客就是上帝”这一俗语的精神。网络类型文学的核心要点在于功能性的“网络”,而非审美性的“文学”。不过如果撇开既定的“新”与“旧”来看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话,则可以看出网络类型文学“新”得其实很有限,甚至呈现出“似新实旧”的特点。如果我们在“古典”与“本土”意义上理解传统的话,则网络类型文学与传统(而不一定是传统文学)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其实远甚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甚至可以说网络类型文学是传统文学越过新文学的隔代遗传。这是因为网络类型文学既以读者为本位,要为读者提供更为友好的阅读界面与阅读体验,尽量避免太过陌生化的审美冲击,自然要迎合而不是挑战(如五四新文学那样)读者的审美趣味、心理结构、伦理观念,所以反而显出更具保守性的文学观念。从文学渊源上说,网络类型文学以中国传统话本、明清通俗小说为远祖,以五四以来被新文学主流压抑的武侠、言情等为近祖,更具有本土性。(摘编自王晴飞《网络文学的现状与可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和国家传播力不断增强,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覆盖了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世界各国认可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B.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的最重要促动因素,是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输出前端。C.网络类型文学彻底以读者为本位,网络写手对读者进行麻醉式的心灵按摩,这可以体现出商业资本介入对网络类型文学的影响。D.在一个以“新”为正面价值的时代,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代表的“传统文学”对立,代表了网络文学将纸质文学扫进历史的冲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网络文学,不过二者的侧重点和对网络文学的认识是有差异的。B.网络类型文学“似新实旧”,相比五四新文学而言,网络类型文学更具保守性的文学观念、更具本土性。C.中国网文出海步入3.0时代,其机制和模式为网络文学成为世界性文创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D.网络类型文学与传统纸质文学有许多不同的特质,原因之一是二者所采用的媒介是不同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A.网文平台书阅将优质的版权内容,通过授权分销和付费阅读App触达海外用户,以获得内容收入和商业化的收入。B.网文《天道图书馆》中设计了三个大境界,每一个大境界,再细分为九个小境界,融合了道家、儒家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C.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资深网络文学研究者邵燕君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能够出海,并不仅仅是因为单纯讲“中国的故事”,而且是讲“好故事”。D.网络文学在保持叙事活力的同时,逐步向主流文化、主流审美靠拢,现实主义潮流开始兴起。(4)中国网文出海现象备受关注,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中国网文出海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5)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A.虽然传播到很多地区,但各国不一定认可其价值。B.“最重要”没有根据,文本没有比较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D.原文没有讲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对立的。故选:C。(2)B.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对这一判断有限制,即:如果撇开既定的“新”与“旧”来看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话。故选:B。(3)材料一说的是网络文学走向世界,并谈及传播方式。D.无文本依据,材料一未涉及与此相关的论点。故选:D。(4)“从单纯作品传播走向更深层次的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输出,把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网络文学创作、传播、线上经营和IP内容跨界分发模式,整体性输出到网文落地的所在国家和地区,既移植原创模式,也根植构架与原创模式相配套的付费阅读机制和翻译模式”,网络文学从单纯作品传播走向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输出,既移植原创模式,也根植构架与原创模式相配套机制、模式。传播层次不断深化,模式、构架不断创新和健全。“另一个促动因素则在于它搭上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快车,一跃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化输出前端”,搭上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中国国际传播建设的时代快车。网络文学成了中国声音、形象等传播的有生力量。(5)“它搭上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快车”“既移植原创模式,也根植构架与原创模式相配套的付费阅读机制和翻译模式,使中国网络文学以‘落地生根’和‘授人以渔’的方式提升世界影响力,为网络文学成为世界性文创产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要认识到网络文学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有力载体,网络文学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网络类型文学由于媒介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自然产生了许多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特质:譬如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网络类型文学彻底以读者为本位,以模式化的方式分门别类地为读者制造‘爽点’,网络写手成为白日梦的织造者,对读者进行麻醉式的心灵按摩,使其满足于梦游式的‘一晌贪欢’”。网络文学看似很新,但它有着很强的传统性,而且在商业资本介入之下很容易使创作者、读者迷失,从而沦为单纯的娱乐。要认识到网络文学的传统性和后续发展的不利因素。答案:(1)C(2)B(3)D(4)①传播层次不断深化,模式、构架不断创新和健全。网络文学从单纯作品传播走向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输出,既移植原创模式,也根植构架与原创模式相配套机制、模式;②搭上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推进中国国际传播建设的时代快车。网络文学成了中国声音、形象等传播的有生力量。(5)①要认识到网络文学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有力载体,网络文学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模式,发展前景广阔;②也要认识到网络文学的传统性和后续发展的不利因素。网络文学看似很新,但它有着很强的传统性,而且在商业资本介入之下很容易使创作者、读者迷失,从而沦为单纯的娱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原来是水库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看着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他感觉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样做了。他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将军和青年战士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一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嗨,你这小孩!”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开头对劳动场景的刻画生动传神,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一场景令将军十分激动,并为将军回忆昔日的战斗生活埋下了伏笔。B.小李初见将军时便向他开玩笑,说明小李并不知道他是将军,可以推知将军形象上较为朴素,没有刻意把自己与普通战士区别开来。C.将军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沙土,以致伤口隐隐作痛,但他没有叫苦叫累,文章最后小李选择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也是怕将军发现后拒绝。D.当小李发现搭档是将军时,将军试图用善意的言行来打消小李的顾虑,如“嗨,你这小孩!”“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顺手轻轻推”。(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将将军过往的革命经历与劳动时的场景交叉呈现,有利于全面展现将军的形象。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较为简短,且许多地方欲言又止,需要读者自行补白,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情感的直露。C.小说既善于展现劳动、革命战争等宏观场景,也善于刻画各种细节,因此,小说呈现出富有气势又针脚绵密的面貌。D.青年战士小李和分队长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没有着墨于他们的肖像、心理等刻画,但他们对推动情节发展至关重要。(3)小说写了现实、回忆中的两次与暴风雨相关的场景,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小说的结尾塑造了一个革命英雄的形象,题目却为“普通劳动者”,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文本艺术特色,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从情节、人物等角度概括作答。(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探究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再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解答】(1)A.“并为将军回忆昔日的战斗生活埋下了伏笔”错误。这个劳动场景并不是伏笔,这是小说的环境背景。故选A。(2)D.“作者没有着墨于他们的肖像、心理等刻画”错,由“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可知,小说中有对小李的心理刻画。故选D。(3)在人物形象方面,由“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可知,叙述将军过草地时将军带头前进;由“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可知,在工地搞建设突遭大雨时,将军再一次带头冲进雨中装料,将军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战争年代将军形象相互映衬,突出将军永葆革命本色,插叙的内容使将军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丰满。在叙事方面,现实中的暴风雨和回忆中的暴风雨及其场景描述,是小说的高潮部分,现实中穿插回忆暴风雨相关的场景,使平淡的叙事有了强烈的波动,避免平铺直叙。在情节方面,小说中穿插的将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忧心过”“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曲折动人。(4)由“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可知,在青年战士不知道“将军”身份时,他把“将军”当成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所以将军本身既是革命英雄,又是普通劳动者,集双重身份于一身。小说既善于展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又通过回忆展现了革命战争场景,所以题目“普通劳动者”既包括参与水库建设的广大普通劳动者,也包括将军这位革命英雄。小说不仅塑造出了将军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也歌颂了广大普通劳动者。由“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可知,将军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战争年代将军身份相互映衬,使将军革命时期奋斗者、新时代建设者的形象更加立体。答案:(1)A(2)D(3)①在人物形象方面,两次暴风雨中将军的表现始终如一,有利于塑造将军沉稳镇静、有领导力的形象。②在叙事方面,现实中的暴风雨和回忆中的暴风雨及其场景描述,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使平淡的叙事有了强烈的波动。③在情节方面,两次暴风雨作为典型环境,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了分队长认出将军、小李被将军感动等后续情节的发展。(4)①将军本身既是革命英雄,又是普通劳动者,集双重身份于一身。②题目“普通劳动者”可以包含将军这位革命英雄在内。小说不仅塑造出了将军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也歌颂了广大普通劳动者。③革命英雄和普通劳动者相互映衬,使将军革命时期奋斗者、新时代建设者的形象更加立体。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部,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部,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为尽厚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B.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C.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D.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长平指“长平之战”,这是秦、赵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纸上谈兵的典故就出自此战赵军主将赵括。B.左右一词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是指近臣、侍从等身边人。C.不虞的“虞”是“料想”的意思,与“后顾之虞”的“虞”意思相同。D.三黜中的“三”不是实指,“黜”既有贬职也有罢免的意思,这里指罢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燕王喜听闻栗腹报告说赵国年轻力壮者都战死了,而年幼的一代还没长大,就想趁机伐赵,但遭到了乐间的反对,为此他非常生气。B.乐间反对燕王喜出兵攻打赵国,所提出的理由是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赵国人善于作战,但燕王喜不以为然,妄图以兵力取胜,然而最终失败。C.燕国被打败后,燕王喜写信向乐间谢罪,但在信中燕王喜并没有真诚地反思自己,反而有怪罪乐间的地方,这让乐间感到不满。D.燕王喜在信中特别提到了柳下惠的言行,他是希望乐间能够抛开怨仇,效仿柳下惠的做法,不舍弃自己的故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②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5)燕王喜在给乐间的信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且”为连词,表并列,连接两个动作,其前不可断,排除A、C;“故”是“所以”的意思,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句,排除D。故选:B。句子翻译为:燕军大败,乐间投奔了赵国。燕王写信给乐间并且道歉,说:“我无能,没有遵从您的意见,所以您才抛弃燕国投奔赵国,那么我无能就很明白了。”(2)C.“意思相同”错。不料您却宣扬寡人的过失。虞:料想/指来自后方、家里或将来的忧患。虞:忧虑。(3)C.“这让乐间感到不满”错,原文为“乐间怨不用其计”,乐间不满的是燕王不采纳自己的意见,对于燕王喜在信中怪罪自己,文中没有提到他的反应。(4)①端:表明;试:考察;论:抉择、选择。句子翻译为:我向您表明心愿,而您不肯听,所以派使者陈述我的心意,请您考察抉择。②毁:诽谤;自益:使自己获利;要:求取。句子翻译为:忠厚的人不诽谤别人来使自己获利,仁德的人不伤害别人来求取名声。(5)根据原文“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可知,借助俗语、谚语,燕王喜试图借助俗语、谚语中关于仁者、智者、厚者的论述说服乐间。根据原文“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可知,直陈过失、罪过,燕王喜在信中承认自己的罪过,直接向乐间道歉。根据原文“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知,举例、树立典范,燕王喜以柳下惠为例说明道理,希望乐间以柳下惠为榜样。答案:(1)B(2)C(3)C(4)①我向您表明心愿,而您不肯听,所以派使者陈述我的心意,请您考察抉择。②忠厚的人不诽谤别人来使自己获利,仁德的人不伤害别人来求取名声。(5)①借助俗语、谚语,燕王喜试图借助俗语、谚语中关于仁者、智者、厚者的论述说服乐间;②直陈过失、罪过,燕王喜在信中承认自己的罪过,直接向乐间道歉;③举例、树立典范,燕王喜以柳下惠为例说明道理,希望乐间以柳下惠为榜样。参考译文:燕王喜派栗腹带着百金去给赵孝成王祝寿,饮酒三天之后,栗腹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大,我国可以进攻赵国。”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进攻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面与诸侯相通的国家,它的百姓善于作战,不能和它开战。”燕王很生气。燕王身边的大臣们都认为可以进攻赵国,很快就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结果燕军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燕王用书信责备乐间并道歉,说:“寡人不才(无能),没有依从您的意思,所以您抛弃燕国而离开,那么寡人的无能是明白不过的了。常言道:‘仁德的人不轻易和人绝交,聪明的人不轻易怨恨别人。’您同先王的关系是世人所知的。寡人希望有了错误,您能帮助掩盖,不料您却张扬寡人的罪过;寡人希望有过失时,您能给予教导,不料您却宣扬寡人的过失。如今您从先王那里得到高位而安享尊荣,却轻易地抛弃寡人以逞心头之快,那么掩饰寡人的错误,挽救寡人的过失的愿望,在您这里恐怕难以实现了。况且世人待寡人虽然薄情,但寡人却厚待他们;别人的行为有了过失,寡人却仁爱地信任他们。如今使寡人背负了不贤的罪名,而您也会受到有失忠厚的指责,如果替您作出选择,您的做法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寡人虽然不好,但还没有像殷纣王那样昏乱;您虽然很不得意,也没有像商容、箕子那样的忧患。然而您不在国内掩饰(掩盖)寡人犯的过错,却跑到国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样做恰恰有损于您的义行而降低了您的人格,难道不是这样吗?假如可以表明您的仁义,成就您高尚的品行,寡人即使承担恶名,也不难接受。本来想表明我的不忠厚,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来想张扬寡人的耻辱,而您也得不到荣耀,这样做一举两失。一个仁义的人不靠损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更何况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为我的不好,而破坏了以往君臣之间的良好感情。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黜也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您可以离开鲁国。’柳下惠说:‘假如自己的做法与别人不一样,那么到哪里能不被罢黜呢?到哪里都是被罢黜,我宁愿留在故国。’柳下惠不因多次被罢黜而自暴自弃,所以人们不会忘怀他以前的功绩;他不愿离开本国,所以朝野上下都没有非议他的。何况寡人今天并没有罪过,您难道还怨恨寡人吗?希望您捐弃前嫌,追念先王的恩德,重新来教导寡人。恭敬地以书信向您说明。”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纳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复燕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朝天子•秋夜吟李致远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此曲以“梵宫,晚钟”开头,写傍晚时分,古钟响起,暮色渐渐笼罩佛寺,为描绘秋夜营造气氛。B.这首曲全篇多采用短句,且在音韵上做到了谐婉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快意流畅。C.这首曲撷取了诸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一幅凄美的秋夜图,词人情感自然流露,毫无生硬之感。D.面对重重楚峰阻隔,作者结尾言“遮不断相思梦”,可以看出作者用情之深。(2)有人评价此曲“写心境之凄苦,而以景色衬托”。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凄苦心境的意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写景句子,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先要理解写景句,再由景入情,分析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感情。【解答】(1)B.“快意流畅”分析有误,从“晚钟。落日蝉声送。半规凉月半帘风”“笛声悲动”等句子可以看出作品读来凄凉愁苦,不会让人感到快意。故选:B。(2)作者写景写得较为凄凉,有傍晚从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有蝉鸣,有落日,还有半轮凉月等,这些都容易触发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痛苦之情。还写到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悲怨的笛声,想到自己鬓发早已斑白,不禁悲从中来,为自己的衰老而感伤。还写山峰绵延阻隔,不知有多少重,但怎么也隔不断对她的相思之情,抒发的是不得见恋人(妻子)的相思之苦。答案:(1)B(2)①漂泊之凄苦。傍晚的佛寺、蝉声中的落日、凉月这一系列的图景使词人生发出作为漂泊在外的迁客骚人的凄楚感受。②衰老之凄苦。秋夜漫长无尽,笛声不知在哪处楼台响起,词人联想到自己斑白的双鬓、人生的有限,更为自己的衰老而悲伤。③相思之凄苦。山峰绵延阻隔,不知几重,词人不能得见相思之人,饱受相思之苦。译文:寺庙里传来傍晚的钟声,一阵阵蝉鸣送走了落日。半轮凉月升起,半帘夜风吹来,触发起诗人的满怀愁绪。什么地方的楼台上,传来悲怨的笛声?鬓发早已斑白秋夜这样漫长。巫山神女虽相隔重重山峰,也遮不断对她相思的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述自己头发稀疏,衣衫单薄,泛舟于浩森的湖面之上的两句是“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2)苏轼《赤壁赋》中用来表现箫声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的两句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鸥”作为鸟类的一种,在唐诗宋词中经常出现,如“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重点字:襟)(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嫠)(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重点字: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①,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②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③。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长短句变换的能力。答题时要先找出长句的主干,然后将从主干中分离出来的修饰成分进行并列,要对这些并列的句子进行适当的处理,主要是给出合适的主语,一般的,这些句子的主语都是长句的原先主语,也可以用“它”来代替。(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①根据“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可知古汉语语言简单意思完备,可用“言简意赅”。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②语境是艺术达到了最高境界,可填“出神入化”。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还形容超脱了神通达到了自由国度的境界。③语境是古汉语有短板,在科学面前缺乏严密性,可填“捉襟见肘”。捉襟见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