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作物并非那么配合。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的雌蕊都会被自家的雄蕊产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外来的花粉送上去授粉,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中国科技领域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飞速发展。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今天,杂交育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中。不过,自然界存在的优秀基因毕竟是有限的,而育种筛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况且在天然植物中并不存在抗除草剂和高效抗虫害的基因。要想极大增加产量,还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这件看起来只有在人类社会会发生的事,其实在100万年前,大自然就已经在红薯身上操作过了。在15世纪末,哥伦布带着一帮打算去亚洲找胡椒的兄弟误打误撞来到美洲。他们惊异地发现,这里的人不种小麦和大麦,他们的很多食物居然是从土里刨出来的。对于吃这些东西,欧洲殖民者是抵触的,因为小麦和大麦都是向着天空生长的,但是红薯则深深地埋藏在土壤之中。不过,很快,欧洲殖民者的高贵信念就屈服给了肚子,红薯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同样的土地种红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再加上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好食物。如今的红薯更是朝着高甜度、好口感的方向发展。这么好的食物却备受质疑:很多朋友都觉得红薯这么软糯甘甜,这么能养活人,特别是还有紫薯这个异类,这都因为红薯是转基因作物。还真说对了,红薯就是转基因作物,而且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操作完成了。对,这事并不是我们人类干的,而是大自然的安排。其实,最初红薯的祖先的根并不粗壮,更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沙参和桔梗。然而,就在100万年前,有一个红薯生病了。它的身体被一种叫根癌农杆菌的细菌入侵了,不甘心的红薯并没有屈服,它顽强地挺过了疾病。就好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获得火眼金睛一样,红薯在这场大病中获得了“膀大腰圆”的基因。根癌农杆菌是遗传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工具,在这种细菌的体内有一种叫质粒的特殊DNA。质粒更像是基因搬运工,它们能把一些基因“扛”在自己身上,送到被感染的生物基因之上。而在100万年前,质粒就把赤霉素基因强塞给了红薯,正是这个基因的加入,让细瘦的红薯拥有了“发福体质”,被培育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其实,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如果不幸患上艾滋病,那就要经历转基因的过程。因为艾滋病病毒并不是完整的生命体,它们自己不能完成后代生产,必须借助人类的细胞来干这件事。更好玩的是,要完成后代生产这件大事,就必须把自己的基因先整到人类细胞的DNA之中,然后等生产出足够多的病毒复制品的时候,就会把人体细胞搞破裂,然后再去感染其他细胞。然而,有些人体细胞会幸存下来,也就拥有了病毒的DNA。这也是艾滋病病毒可以在人体中潜伏很多年的原因。人类之所以对艾滋病病毒没办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病毒太不靠谱了,经常复制出错。因为复制出错,病毒就改变了长相,我们的免疫系统刚刚记住“强盗的样子”,结果人家就易容了。这也是艾滋病疫苗难以研发成功的关键原因。人类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我们今天运用的转基因技术,竟然与大自然在100万年前所做的如出一辙。(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死胡同”指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来授粉是很难进行实践操作的。B.“杂交无用论”在文中指杂交后并没有让水稻长得更高更壮的观点。C.“膀大腰圆”在文中指红薯同根癌农杆菌作斗争后获得的基因转变。D.“强盗的样子”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这种“长相”。(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孟德尔阐述的遗传学原理,人们可以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其一些研究成果遭遇过被忽视和质疑等不公正对待。C.人类如果对作物进行基因编辑,就一定能够增加该作物的产量,从而加快育种筛选的过程。D.转基因作物不一定就是人类制造的,红薯的基因转换就是在100万年前由大自然完成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水稻雌蕊和雄蕊同时成熟的特点决定了很难有自然的杂交水稻。B.引入“野败”水稻个体打通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这对我国水稻研究事业具有决定作用。C.因为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D.在转基因技术上,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并没有真正超越自然。(4)为做到通俗生动,便于读者理解,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并作简要分析。(5)结合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做一项科学研究应具备哪些正确的思想意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3)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4)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令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诫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皆欲迎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今将军A外托B服从之名C而内怀D犹豫之计E事急F而不断G祸至H无日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文中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朝南而坐,而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B.苟,文中指如果、假设,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苟”意思不同。C.举,文中意为发动,与《陈涉世家》中“举大计亦死”的“举”意思相同。D.谋,文中意为计议、商议,与成语“不谋而合”的“谋”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顺江东下,刘备军力弱小,但诸葛亮在谒见孙权时,使用了激将法,既联合了孙权,又做到不卑不亢。B.孙权担心自己刚被曹操打败,因此无力抗曹,诸葛亮分析敌我双方军情,断定战局对曹操不利,打消孙权的顾虑。C.诸葛亮设想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势发展,如果孙权与刘备联合,曹操必定战败,到时孙刘曹就形成鼎足之势。D.曹操企图不战而屈人,写信威胁孙权,孙权的下属得知后惊慌失色,有人甚至提议投降曹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②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5)孙刘政权为什么能结成联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①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贺铸,北宋诗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②黄华:菊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描写了诗人病后登上快哉亭时的所见所感。B.首联写雨后的清蝉在树上得意地鸣叫,这与仕途失意的诗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C.颔联描写诗人讨厌自己频繁喝酒,梦后倚楼心中悔恨无限,突出了诗人思乡之浓。D.尾联抒情,写诗人辜负故乡亲友赏菊之约,心中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2)同属病后登高所作,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两句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两句是“,”。(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想当年刘裕挥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势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于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提起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几乎①。这条从南宋走来,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的有关上饶的词更是②。由此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③的创作灵感。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进行赏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为夏天吃不完的西瓜都会贴上保鲜膜,这是很多人的习惯做法。连在超市里卖的西瓜,①。不过,有说法称,食物裹保鲜膜后不仅不会起到保鲜抑菌作用,反而会繁殖更多的细菌。保鲜膜还能放心使用吗?保鲜膜,从名称上来看,它是为了帮助食物保鲜而设计制作的一种薄膜。②,与外界环境隔绝,能防止苍蝇、蚊子、蟑螂等害虫,还能防止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落在西瓜表面,对于西瓜的保存其实是有好处的。那为什么网传西瓜贴了膜反而细菌更多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你用的保鲜膜是否合格?如果保鲜膜不合格,就难发挥保鲜的效果,放久了细菌繁殖自然会更多。其次,还要看食物在使用保鲜膜前的情况。如果西瓜在贴膜前,③,那贴膜后,细菌自然会更多。所以,大家最好使用合格正规的保鲜膜,而需要保存的食物应该尽快贴上保鲜膜并及时冷藏保存。理想的保鲜膜应该符合以下条件:容易被拉出及剪开;容易与玻璃陶瓷及不锈钢面食具(但非保鲜膜本身)黏合;接近透明且没有折皱、厚度不均等情况出现;能承受一般拉扯的压力。(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B.王珂对杜岚说:“你快来!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东西。”C.寒冷的冬天,你一定想要一件轻暖的棉衣。D.这次考得不好,你不要灰心,争取下次考好。(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谁的青春道路上没有泥泞?谁的人生诗行中没有波折?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有青年前途之迷茫,有中年生活之辛酸,有老年人生之遗憾……或许是举步维艰的逆风时刻,或许是被风吹落低谷的至暗时刻,沉闷、龃龉、反复和踌躇,是每个人绕不开的心灵黑洞。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浪花里,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不被大风吹倒”的少年?请结合材料,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杂交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实用技术。在孟德尔阐述了遗传学原理之后,人类认识到把作物的优秀基因通过杂交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作物并非那么配合。水稻是种特别的植物,它们的雌蕊和雄蕊是同时成熟的,一旦开花,所有的雌蕊都会被自家的雄蕊产生的花粉占领。根本轮不到外来的花粉送上去授粉,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杂交的个体出现。这个难题同样困扰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怎样才能高效地制造出杂交水稻的种子呢?可能有朋友会说,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给它们授粉不就好了。如果你看过水稻开花,就会发现这个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稻穗都有几百个雄蕊,要把它们挑拣干净,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水稻育种也就进入了“死胡同”。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先生在稻田中找到了6株。天然的雄蕊不发育的水稻植株,在接受了正常水稻花粉之后,这些雄性不育的水稻结出了稻穗,并且它们的后代里面也有雄蕊不发育的个体。1966年,这个发现被发表在中国科技领域核心期刊《科学通报》上,但是当时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大家想要更高更壮的水稻,可是,杂交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杂交无用论”。袁隆平先生的工作再次陷入了泥沼之中。为什么杂交后的水稻没有优势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栽培的雄性不育水稻同其他水稻的关系太亲近了。就像人类近亲结婚,有很大的可能会生下有缺陷的后代一样,这些关系亲近的水稻一样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飞速发展。1976年,全国推广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幅度普遍在20%以上。中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划时代的高度。1977年,袁隆平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世界农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今天,杂交育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工作中。不过,自然界存在的优秀基因毕竟是有限的,而育种筛选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况且在天然植物中并不存在抗除草剂和高效抗虫害的基因。要想极大增加产量,还需要进行有目的的基因编辑。这件看起来只有在人类社会会发生的事,其实在100万年前,大自然就已经在红薯身上操作过了。在15世纪末,哥伦布带着一帮打算去亚洲找胡椒的兄弟误打误撞来到美洲。他们惊异地发现,这里的人不种小麦和大麦,他们的很多食物居然是从土里刨出来的。对于吃这些东西,欧洲殖民者是抵触的,因为小麦和大麦都是向着天空生长的,但是红薯则深深地埋藏在土壤之中。不过,很快,欧洲殖民者的高贵信念就屈服给了肚子,红薯提供的能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同样的土地种红薯,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再加上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好食物。如今的红薯更是朝着高甜度、好口感的方向发展。这么好的食物却备受质疑:很多朋友都觉得红薯这么软糯甘甜,这么能养活人,特别是还有紫薯这个异类,这都因为红薯是转基因作物。还真说对了,红薯就是转基因作物,而且在100万年前就已经操作完成了。对,这事并不是我们人类干的,而是大自然的安排。其实,最初红薯的祖先的根并不粗壮,更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沙参和桔梗。然而,就在100万年前,有一个红薯生病了。它的身体被一种叫根癌农杆菌的细菌入侵了,不甘心的红薯并没有屈服,它顽强地挺过了疾病。就好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获得火眼金睛一样,红薯在这场大病中获得了“膀大腰圆”的基因。根癌农杆菌是遗传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工具,在这种细菌的体内有一种叫质粒的特殊DNA。质粒更像是基因搬运工,它们能把一些基因“扛”在自己身上,送到被感染的生物基因之上。而在100万年前,质粒就把赤霉素基因强塞给了红薯,正是这个基因的加入,让细瘦的红薯拥有了“发福体质”,被培育成了人类不可或缺的食物。其实,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如果不幸患上艾滋病,那就要经历转基因的过程。因为艾滋病病毒并不是完整的生命体,它们自己不能完成后代生产,必须借助人类的细胞来干这件事。更好玩的是,要完成后代生产这件大事,就必须把自己的基因先整到人类细胞的DNA之中,然后等生产出足够多的病毒复制品的时候,就会把人体细胞搞破裂,然后再去感染其他细胞。然而,有些人体细胞会幸存下来,也就拥有了病毒的DNA。这也是艾滋病病毒可以在人体中潜伏很多年的原因。人类之所以对艾滋病病毒没办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病毒太不靠谱了,经常复制出错。因为复制出错,病毒就改变了长相,我们的免疫系统刚刚记住“强盗的样子”,结果人家就易容了。这也是艾滋病疫苗难以研发成功的关键原因。人类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我们今天运用的转基因技术,竟然与大自然在100万年前所做的如出一辙。(摘编自史军《植物塑造的人类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死胡同”指直接把一些水稻花的雄蕊去掉,用其他花朵来授粉是很难进行实践操作的。B.“杂交无用论”在文中指杂交后并没有让水稻长得更高更壮的观点。C.“膀大腰圆”在文中指红薯同根癌农杆菌作斗争后获得的基因转变。D.“强盗的样子”指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免疫系统难以识别这种“长相”。(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根据孟德尔阐述的遗传学原理,人们可以组合作物的优秀基因来获得更为优秀的作物后代。B.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其一些研究成果遭遇过被忽视和质疑等不公正对待。C.人类如果对作物进行基因编辑,就一定能够增加该作物的产量,从而加快育种筛选的过程。D.转基因作物不一定就是人类制造的,红薯的基因转换就是在100万年前由大自然完成的。(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水稻雌蕊和雄蕊同时成熟的特点决定了很难有自然的杂交水稻。B.引入“野败”水稻个体打通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这对我国水稻研究事业具有决定作用。C.因为红薯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所以欧洲殖民者喜欢吃红薯。D.在转基因技术上,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其实并没有真正超越自然。(4)为做到通俗生动,便于读者理解,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两种并作简要分析。(5)结合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谈谈我们做一项科学研究应具备哪些正确的思想意识。【解答】(1)D.“强盗的样子”指的是艾滋病病毒正常复制出来的样子,不是选项中说的“艾滋病病毒复制出错后的‘长相’”。故选D。(2)C.“就一定能够增加该作物的产量”说法太过绝对。故选C。(3)A.正确。B.应该是“重要意义”,而非“决定作用”。C.强加因果,欧洲殖民者吃红薯是为了填饱肚子,并且他们对于吃红薯“是抵触的”,并不是喜欢。D.“掌控了对抗自然的法则”只是人类的想法,“其实不过是自然界的小学生而已”。故选A。(4)科学性在语言运用上,主要体现为直接使用一些数据(列数字)以及准确使用表范围、程度、性质的词句等,形成准确恰当的表达效果;合理运用关联词语,表明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更清晰地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使阐释清晰、逻辑严明。如本文运用“208万亩”“普遍在20%以上”“个体”“更”“因为”等词语,呈现出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通俗性常通过故事、对话等形式或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科学问题进行生动化、趣味化的呈现。通俗性在语言运用上则体现在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时有新奇之语,使文章深入浅出,具有趣味性。如“死胡同”“膀大腰圆”“强塞”“发福体质”等词语的巧妙运用,既贴切传神,又有新意,使本文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材料以红薯为例,阐明自然界中早就存在转基因作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5)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的内容集中在材料前7段。“就在大家埋头寻找剔除水稻雄蕊的方法的时候,袁隆平先生想到了另一条道路——去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启发我们在遇到阻碍时,要懂得另辟蹊径。“1968年,袁隆平先生的试验受到了阻挠,初露曙光的杂交水稻之路陷入了黑暗。但是,袁隆平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开展研究”“不过,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在海南发现的一棵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拯救了杂交水稻事业”,启发我们要能顶住暂时的压力,沉下心来坚持到底,敢于迎难而上。答案:(1)D(2)C(3)A(4)①打比方:材料中将根癌农杆菌中的质粒比作基因搬运工,形象生动地阐述了质粒的作用。②列数字:材料中列举的“208亩”“普遍在20%以上”等,通过直接使用数字,使得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③举例子:材料以红薯为例,阐明自然界中早就存在转基因作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5)①袁隆平先生在研究遇到瓶颈时转而寻找那些雄蕊本来就不发育的水稻个体,启发我们在遇到阻碍时,要懂得另辟蹊径。②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遇到困难时并未选择放弃,最终取得成功,启发我们要能顶住暂时的压力,敢于迎难而上。③袁隆平先生不惧社会上出现的“杂交无用论”,一直坚持研究杂交水稻,启发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要坚持不懈,不惧质疑。④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并将之前的实践经验总结整理,发表了重要论文,启发我们要注重实践,善于总结经验。(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路标茹志鹃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这如豆的一小点光。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3)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4)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解答】(1)B.“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错误。他并不是“始终”毫无畏惧,如“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可见他此时是有畏惧心理的。“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见,他此时并非信念坚定。故选B。(2)D.“均以故事情节取胜”“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错误。本文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聋哑“老乡”为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人与人的相处,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语言并未充满“诗情画意”。故选D。(3)本文是围绕伍原寻找部队展开的,文章开篇写到“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可见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文章的最后写到伍原遇到老乡,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告诉伍原部队前进的方向,而当伍原走上大路时,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所以这灯光就像路标一样,指引伍原前进的方向,让他有了找到部队的希望,所以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在文中它既用来指引主人公伍原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这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勇气和希望。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文章的细节描写。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小通讯员为救战友牺牲在包扎所,新媳妇给通讯员盖被子、献被子,军民鱼水情依赖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而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瑕。百合花的清丽、纯洁、淡雅等特点,既可以象征新媳妇的纯真、善良与友善,也能象征小通讯员的淳朴、真诚和高尚,还可以象征纯洁的军民鱼水情,仍能够象征舍己救人的人性美。(4)分析:第一次流泪:是小说开端部分,“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伍原因为迷路,处于绝望无助甚至窒息的状态,他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是人物绝望无助的心境的直接表露。第二次流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这次的眼泪是他绝处逢生的激动心情的表露,他发现了灯光,就有了希望和方向。第三次流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写出了人物刚看到希望却遭到误解,因委屈而无奈而着急的心境。效果:眼泪展现人物心境,伍原从因为迷路而流下绝望的泪,到发现灯火时流下激动的泪,再到因“老乡”误解而流下无奈的泪,最后止住眼泪,眼泪蕴涵丰富心境,丰富人物形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伍原流泪的情节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使情节结构紧密完整,推动情节发展。反复流泪的伍原牵动读者的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答案:(1)B(2)D(3)①“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②“百合花”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4)分析:①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②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③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效果:①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令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诫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皆欲迎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今将军A外托B服从之名C而内怀D犹豫之计E事急F而不断G祸至H无日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北面,文中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朝南而坐,而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B.苟,文中指如果、假设,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苟”意思不同。C.举,文中意为发动,与《陈涉世家》中“举大计亦死”的“举”意思相同。D.谋,文中意为计议、商议,与成语“不谋而合”的“谋”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曹操顺江东下,刘备军力弱小,但诸葛亮在谒见孙权时,使用了激将法,既联合了孙权,又做到不卑不亢。B.孙权担心自己刚被曹操打败,因此无力抗曹,诸葛亮分析敌我双方军情,断定战局对曹操不利,打消孙权的顾虑。C.诸葛亮设想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势发展,如果孙权与刘备联合,曹操必定战败,到时孙刘曹就形成鼎足之势。D.曹操企图不战而屈人,写信威胁孙权,孙权的下属得知后惊慌失色,有人甚至提议投降曹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②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5)孙刘政权为什么能结成联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解答】(1)“服从之名”作“托”的宾语,在其后C处断开;“犹豫之计”作“怀”的宾语,在其后E处断开;“而”连结“事急”“不断”,表转折关系,两种情况独立完整,故在“不断”后G处断开。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译文: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归顺朝廷,而内心却犹豫不决,形势紧急而不能当机立断,马上就要大祸临头。(2)C.错误。发动;拿、用。译文:我不能用全吴国之土地和十万将士;发动起义也是死。故选:C。(3)B.“孙权担心自己刚被曹操打败,因此无力抗曹”错误,由原文“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可知,应是孙权担心刘备刚被曹操打败。故选:B。(4)①“强弩之末”,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势”,情势;“也”,表判断。译文:这就是所谓的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按情势连鲁国生产的薄绸缎都穿不透。②“向”,先前;“察”,观察;“图”,商议。译文:先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都是贻误将军,不能同他们商议大事。(5)由原文“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可知,曹操南征,成为孙刘政权的共同敌人;由原文“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今将军诫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以及“肃追于宇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可知,以诸葛亮和鲁肃为代表的谋臣积极行动;由原文“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可知,孙权对时局的清醒认识。答案:(1)CEG(2)C(3)B(4)①这就是所谓的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按情势连鲁国生产的薄绸缎都穿不透。②先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都是贻误将军,不能同他们商议大事。(5)①曹操南征,成为孙刘政权的共同敌人;②以诸葛亮和鲁肃为代表的谋臣积极行动;③孙权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参考译文:曹操从江陵将要顺江东下。诸葛亮于是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劝说孙权道:“现在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主要敌对势力,平定了北方,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天下。如果想凭借吴、越的力量来与曹操抗衡,不如及早与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与曹操抗衡,为什么不放下武器,停止战斗,向他投降?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归顺朝廷,而内心却犹豫不决,形势紧急而不能当机立断,马上就要大祸临头。”孙权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归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裔,具有雄才大略,举世无双,众人仰慕他,就如同水归大海一样。怎么能处于曹操之下呢?”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用全吴国之土地和十万将士,还要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已定!但是刘豫州刚刚被打败,还能抗得住这次劫难吗?”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阪被打败,现在回归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还有精兵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这就是所谓的强弩射出的箭,按情势连鲁国生产的薄绸缎都穿不透。况且北方人不习惯进行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百姓归附曹操是被逼无奈,不是诚心归附。现在如果将军派猛将率兵数万人,与刘豫州同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操。曹操被打败,必然会退回北方,这样,荆州、吴郡的势力就会增强,鼎足而立的形势就形成了。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后十分高兴,就和他的群臣商议计策。这时,曹操给孙权写信,说:“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叛逆之臣,率军南下,刘琮束手投降。现在我率领八十万水军,准备与将军在吴地会合打猎。”孙权把曹操的信给群臣看,群臣都惊慌失色。长史张昭等人都想迎接曹操,归降朝廷。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说:“先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都是贻误将军,不能同他们商议大事。现在我鲁肃可归降曹操,但将军您就不行了。为什么呢?现在我归降曹操,曹操会把我送回家乡,品评我的德行,给我名誉地位,还能做下曹从事的小官,坐着牛车,有随从相随,同士大夫们交结,逐步升官,还能当上州牧、郡守。将军您归降曹操,想得到什么样的归宿呢?”孙权叹息说:“他们的意见,太让我失望了。现在你阐明的计策,正和我想的一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①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①贺铸,北宋诗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②黄华:菊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标题可知,这是一首登高抒怀诗,描写了诗人病后登上快哉亭时的所见所感。B.首联写雨后的清蝉在树上得意地鸣叫,这与仕途失意的诗人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C.颔联描写诗人讨厌自己频繁喝酒,梦后倚楼心中悔恨无限,突出了诗人思乡之浓。D.尾联抒情,写诗人辜负故乡亲友赏菊之约,心中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2)同属病后登高所作,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解答】(1)C.“描写诗人讨厌自己频繁喝酒”错误。应是诗人病后频频把盏不知满足,梦后倚楼心中情意无限。故选C。(2)①贺诗“病来把酒不知厌”写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浇愁,包含病苦之愁;杜诗“百年多病独登台”突出诗人对自己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的愁苦。二者都表现了病苦之愁。②贺诗“故园又负黄华约”写诗人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约定落空,更添漂泊异乡之悲;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写诗人经常漂泊在异地他乡,直言漂泊之苦。二者都表现了人生漂泊之苦。③贺诗“但觉秋风发上生”写秋风萧萧,鬓发斑白,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悲;杜诗“艰难苦恨繁霜鬓”写诗人历尽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突出人生迟暮之感。二者都表现了迟暮之悲。答案:(1)C(2)①病苦之愁:贺诗“病来把酒不知厌”写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浇愁,包含病苦之愁;杜诗“百年多病独登台”突出诗人对自己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的愁苦。②人生漂泊之苦:贺诗“故园又负黄华约”写诗人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约定落空,更添漂泊异乡之悲;杜诗“万里悲秋常作客”写诗人经常漂泊在异地他乡,直言漂泊之苦。③迟暮之悲:贺诗“但觉秋风发上生”写秋风萧萧,鬓发斑白,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悲;杜诗“艰难苦恨繁霜鬓”写诗人历尽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突出人生迟暮之感。译文:秋高气爽,雨后天晴,连枝头上的蝉都得意的鸣叫。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醒来之后,独倚栏杆,思乡之情依然无限。黄昏之时,乌鸦伴着斜阳飞回古刹。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但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更令人惆怅顿生。赏析:贺铸自出任徐州宝丰监(管钱的官)一职以来,曾多次登临此亭,赋诗抒怀。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首。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来”,指病愈之后。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杜甫《登高》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写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为恨。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见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著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如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因为前几句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背景,故这里的景都具有了以物象作比喻的性质。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慨。《四库总目提要》称贺铸诗“工致修洁,时有逸气”,由此可见一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的两句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想当年刘裕挥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势的句子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解答】故答案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重点字:衿、悠)(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重点字:羁)(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重点字: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对于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提起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几乎①。这条从南宋走来,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的有关上饶的词更是②。由此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③的创作灵感。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进行赏析。【解答】(1)①结合语境中与“鲜有人知”的对比可知,此处可填:家喻户晓。家喻户晓:家家全明白,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②由“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可知,“写下的有关上饶的词更是”很多,由此可知,此处可填:数不胜数。数不胜数:数也数不清。形容数量极多。③此处与“创作灵感”搭配,可填: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2)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却与“这条”搭配的主语,应在“走来”后加上“的古道”;二是“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慢性肾衰整体护理查房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测试卷三(含解析)
-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测试卷五(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高三8月摸底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届高中数学一轮复习专练:概率 与统计
- (EPC)污水工程顶管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年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北京版)-口算乘法第二课时-1教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吡氟酰草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急诊护理工作总结与计划
-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试题汇编:名句名篇默写(学生版)
- Excel函数教程PPT课件
- (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指南(试行) - 贵州省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网
- 机械原理-压床机构设计及分析说明书(共21页)
- 阀盖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规范流程和夹具设计.docx
- 五年级家长会英语老师发言(课堂PPT)
- 深度学习数学案例(课堂PPT)
- hp设备巡检报告
- 卧式钻床液压系统设计课件
- 水库维修养护工程施工合同协议书范本
- 铁路防护栅栏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最终
- 塑胶材料的特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