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用来戴戒指的手秦之欣邵逸萱经常晃着她的两只手说,她最满意的身体部位就是手。那双手确实好看,葱白一样的手指,颀长,饱满,不过肥,也没有瘦骨嶙峋之感。她没有留长指甲,但那指甲自然的形状恰到好处地延伸了手指流畅的线条。更让逸萱引以自豪的是,她的手如果戴上戒指,不管戒指的质地形状如何,那都是最完美的。那双手天生就是用来戴戒指而不是用来忙碌的。闲暇的时候,逸萱总爱显摆她的手。其实,她的脸蛋更好看。人们总是多看几眼她的脸而很少留意她的手。她也许不觉得是这样。她现在手上的戒指,是母亲当年订婚的信物,那是祖母留下来的,母亲戴了三十多年。她结婚时,母亲将戒指摘下来,戴在她的手上。戒指简单厚重,年岁久了,发暗,有点接近赤铜色,但那的确是一枚金戒指。母亲说:“这戒指只有逸萱戴最合适。”是因为戴着好看才显得合适,逸萱想。母亲的话惹恼了姐姐。姐姐比逸萱早出嫁五年,却没有得到母亲的戒指,嫁妆也简单得很。为此,姐姐曾几年不回娘家。逸萱想把戒指送给姐姐,可母亲说:“姐姐的手太粗壮,没有你戴着好看。”母亲最疼爱逸萱了,她也有出息,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毕业以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工资不低。而姐姐没读大学,高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了。不是姐姐不愿意上学,是因为父亲有残疾,是个瘸子,不能下地劳动;母亲病倒了,没法料理家务。姐姐必须去挣钱,支撑一个家庭的日常开支,并供给逸萱读书的费用。逸萱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娇惯,有好吃的,自己吃够了才轮到姐姐;有好穿的,自己有了,然后才是姐姐;有重活脏活,都是父母和姐姐的事。尽管如此,逸萱也还是在家里撒娇任性,一点也不考虑姐姐的心理感受。参加工作后,逸萱用积攒下来的工资给姐姐买了一枚很贵的戒指。姐姐看到它,哭得更是一塌糊涂。后来,姐姐收下了戒指,但从没有戴过。也许不戴更好,看到它,姐姐可能会想到过去那些令人难言的委曲。.一个残冬的黄昏,逸萱下班后,正在对着灯光欣赏手上的戒指,突然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说是母亲病危。逸萱急忙租车赶回老家,只见母亲躺在床上,眼睛睁着,但是已经失去了先前的光泽。见逸萱到来,竭力抓着她那只戴着戒指的手,讲述了以前从来没有讲过的一段故事:“四十多年前,咱们村的一位青年和一位姑娘青梅竹马,自幼相爱,本来就是天赐的一对儿。姑娘的父亲嫌青年家里贫穷,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硬是把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嫁到了一个很远的村子,给村长的智障儿子做了媳妇。姑娘与村长的傻儿子根本没有感情,哪有共同语言,经常借故回娘家居住,悄悄与青年来往。有一天,姑娘的事被村长派去盯梢的人发现了,已经怀有身孕的姑娘被强行押回婆家,遭到多次审讯、毒打与羞辱。姑娘实在支持不住了,就托人捎信让青年带她远走高飞。可这位青年这时已经有了家室和一个女儿,而且家庭比较幸福,哪能说走就走?谁料姑娘的这个秘密被村长看穿。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北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青年在外出打工回家的路上,被一伙蒙面人拖到山沟里,打折了双腿,第二天被村里人发现,送到医院,命是保住了,但两条腿却留下残疾,只能凭借假肢慢慢移动。由于长期遭受摧残,这位姑娘的身体非常虚弱,分娩时难产,刚把宝贝女儿生下来,就离开了人世。婆家的人见此情景,把姑娘的尸体和刚生下来的女婴放到姑娘娘家门口,扬长而去。此时,姑娘的母亲已经年迈多病,只好强支着病体,含泪埋葬了姑娘,悄悄把女婴放到了青年的家门口。青年的女人听到门口有婴儿的啼哭声,二话没说,就把婴儿抱回了家中。”“后来呢?”逸萱追问道。“那位青年拖着残废的身体,历尽艰辛,与他的女人把那个女婴抚养成人。”母亲说到这里,长舒了一口气,好像心里卸下了一块硕大的石块。“您说的那位青年是谁?”逸萱急切地问。“他,就是你爹……”母亲有气无力地说完,两颗泪珠从深陷的眼窝里滚了下来,落在邵逸萱戴戒指的手上,安详地睡着了,睡着了……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落笔详细描写邵逸萱适合戴戒指的手,不但为描写戒指的来历作了铺垫,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描写母亲的高尚品格奠定了基础。B.小说拿邵逸萱在家庭中受到的优厚待遇与姐姐的待遇进行对比,其主要用意在于突出姐姐深怀厚爱、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C.“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北风卷着雪花疯狂飞舞”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肃杀的气氛,营造了青年遭遇伤残之祸的紧张氛围。D.小说以邵逸萱欣赏自己戴戒指的手为开端,以邵逸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为发展,以邵逸萱得知自己的身世为高潮,以母亲的病故为结局。2.小说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小说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叙述戴戒指的手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学的死亡和蝶化朱大可①关于文学死亡的话题,已成为众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映射了文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文学终结并非危言耸听的预言,而是一种严酷的现实。2007年度诺贝尔奖文学奖,颁发给了多丽丝·莱辛,她是一枚被瑞典皇家委员会发现的化石,但她的一些作品,却遭到评论家的激烈抨击,认为它们只具有四流水准。在所有诺贝尔奖项中,只有文学奖面临二流化的指责,造成这种状况的唯一原因,就是文学自身的全球性衰退。②返观中国文学的狼藉现场,我们发现汉语文学的衰退,主要基于三点:第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的前线作家,大多进入了衰退周期,而新生代作家还没有成熟,断裂变得不可避免。第二,重商主义对文学的影响,市场占有率成为衡量作家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种普遍的金钱焦虑,严重腐蚀了文学的灵魂和原创力,导致整个文坛垃圾丛生。第三,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等媒体的兴起,压缩了传统文学的生长空间,迫使它走向死亡。③然而,文学的衰败真正主因是文学自身的蜕变。建立在平面印刷和二维阅读上的传统文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兴盛期之后,注定要走向衰败。它是新媒体时代所要摧毁的主要对象。新媒体首先摧毁了文学的阅读者,把他们从文学那里推开,进而摧毁了作家的信念,把文学变成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物”。④尽管中国文坛充满了垃圾,但文学本身并不是垃圾,恰恰相反,文学是一个伟大的幽灵,飘荡于人类的精神空间,寻找着安身立命的躯壳。在可以追溯的历史里,文学幽灵至少两度选择了人的身体作为自己的寄主。第一次,文学利用了人的舌头及其语音,由此诞生了“口头文学”(听觉的文学);而在第二次,文学握住了人手,由此展开平面书写、印刷及其阅读,并催生了“书面文学”(文字的文学)的问世。这两种文学都向我们提供了大量杰出的文本。在刻写术、纺织术、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支持下,经历两千年左右的打磨,书面文学早已光华四射,支撑着人类的题写梦想。⑤然而,基于个人作坊式的书面文学,正在迅速老去。文学已经动身离开这种二维书写的寄主,进入全新的多媒体空间。这是文学幽灵的第三次迁居,它要从新寄主那里重获年轻的生命。但我们却对此视而不见,完全沉浸在对书本、文字和个人书写的习惯性迷恋之中。⑥这场寄主的变迁,无非就是文学对媒体的重新选择。它起源于视觉和图像的叙事。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文学的本质关联,他的杂耍蒙太奇语法,企图重现自然语法的叙事功能。但很少有人相信他的实验及其信念。但经过一百多年的修炼,在那些包括影视在内的新媒体的躯壳中,新媒体文学已经卓成大树。⑦《魔戒》无疑是新媒体文学的杰作,它超越文学原著的水准,成为惊心动魄的影像史诗,它不仅再现了荷马史诗和圣经时代的集体创作特征,而且在宏大叙事时空里,构筑了复杂的精神符号体系,追问人类的核心价值,不仅如此,它比荷马史诗具有更强烈的体验性力量。越过超宽银幕和多声道音响系统,我们惊讶地看到,濒临死亡的传统文学幽灵,在这种多维媒体的躯壳里获得了重生。⑧进入新媒体寄主的文学,维系着旧文学的灵巧的叙事特征,却拥有更优良的视听品质。它直接触摸身体,以构筑精细的感官王国。还有当下流行的网络游戏,小说在那里演进成一种可以密切互动的数码艺术,结果它成了历史上最具吸引力的符号活动。新媒体文学还化身为手机短信,以简洁幽默的字词,抨击严酷的社会现实,显示了话语反讽的意识形态力量。新媒体文学甚至借用商业资源,把那个最强大的敌人,转变成养育自身的摇篮。文学正在像蝴蝶一样蜕变,丢弃了古老的躯壳,却利用新媒体,以影视、游戏和短信的方式重返文化现场。⑨让我们回过来看诺贝尔文学奖的前景。这类奖项的道路正在越走越窄。20世纪文学老人正在相继谢世,新一代作家软弱无力,根本无法因应新媒体的挑战。文学授奖对象变得日益稀少。这是书面文学的原创性危机,也是各种文学奖的权力危机。需要重新评估文学的自我转型,把那些生气勃勃的新媒体文学,纳入文学奖项的搜索范围,并在保留书面文学“遗产”的前提下,加入文学的新媒体类型,如“影像文学”“游戏文学”和“手机文学”等。文学,应当是上述各种样式的总和。⑩文学已经“蝶化”,进化为更加瑰丽的“物种”,而我们却在继续悲悼它的“旧茧”,为它的“死亡”而感伤地哭泣。文学理论家应当修正所有的美学偏见,为进入新媒体的文学做出全新的定义。(有删改)1.从全文看,第③段中的“蜕变”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2.下列诗句与作者的主要观点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C.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D.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3.对“文学寄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学寄主可以是不同样态的媒体或媒介。B.新的文学寄主呈现为全新的多媒体空间。C.文学寄主的形式是由阅读者自主决定的。D.文学寄主是文学表达自我所借用的媒介。4.能根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A.文学的“衰败”早在前文字时代就已经经历过。B.新媒体可以挽救文学衰败,使之立于不败之地。C.传统文学的诗意会随着书面文学的消亡而消失。D.超越文学原著水准的影像作品将成为新的史诗。5.“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本身仍在变化发展。尽管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但这2000多年还是有变化的: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韩愈时代的正统思想,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王阳明时代的正统思想。所以,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很不相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文化的传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开始形成的传统,并逐渐得到强化,那就是奉儒家一派思想为正统的传统。这个传统因为延续时间长,而且离我们又很近,所以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在平常时期,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与互动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和激烈,但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今天,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争持与互动的辩证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从古代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文化,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从理论上说,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一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就像生物学上讲的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如果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就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文化开新与守成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守成没有开新不行,只有开新没有守成也不行。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将其化为自己的营养,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若独奉一尊,拒斥新文化,必定自我拘滞、渐趋委顿。鸦片战争以前,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从未遇到过重大挑战,这种特殊经历曾使许多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须借鉴与吸收其他任何文化。这种故步自封的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能够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而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一直在变化发展中,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和前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B.百家争鸣时代锤炼的文化经典和儒家一派的思想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C.老祖宗留下的家底,属于守成的内容,而通过新陈代谢获得的新东西不包括在内。D.勇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B.文章以文化在不断新陈代谢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开新与守成问题。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以生物学上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为喻,论述文化一直处于变化更新中。D.对于文化的开新与守成,文章阐明了二者的内涵,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要注意的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所以许多人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是因为这个传统延续时间长,而且离我们又很近。B.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所以文化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激烈。C.只要我们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就会使我们的文化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D.只有借鉴与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避免因故步自封造成的历史悲剧重演。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晋骰之战(节选)《左传》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②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③秦师遂东。……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②,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③掩大德。”[注]:①孟子:即孟明。②二三子:诸位,你们。③眚:目病生翳,比喻小过错。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劳师以袭远(_________)(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__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若潜师以来A.军队B.军队的编制单位C.发兵D.率领(2)秦伯素服郊次A.边上B.等候C.其次D.有序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前两段的主要内容。5.同为“哭师”,蹇叔与秦伯的“哭”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蹇叔的形象。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减字木兰花卢炳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①秧针出得齐。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鎑②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注)①惭愧:宋代方言,庆幸、侥幸之意。②鎑妇:田间送饭的农妇。1.全词如何体现“农务急”的?请简要概括。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6、(1)______,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3)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6)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7)人生到处知何似,________。(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8)_______,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7、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但过多使用融雪剂也有很多危害,如破坏路面、污染地下水、伤害路边植物、侵蚀汽车轮胎及底盘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适当使用融雪剂外,其他道路的清雪以机械和人工为主,严控融雪剂使用。这一举措实施后,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这给市民出行带来一些不便。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生命都受到威胁,这时候还顾什么环保?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写一段回复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得体。120字左右。8、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你从“惊蛰”“芒种”“立秋”“大雪”……中任选一个,描写与此节气相对应的自然或人文景象。要求语言生动,具体形象;不少于150字。②近日某学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严肃课堂纪律,在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该系统不但可以识别每个进出教室的学生,还能识别学生发呆、打瞌睡、玩手机等行为;每个同学每节课的低头次数、举手次数等信息也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综合测评成绩的重要指标。对此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150字左右。③请从《平凡的世界》《呐喊》《红岩》《边城》中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的口吻给同一作品中另一人物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抒发自己的悔恨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合乎情理;不超过150字。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虞美人》中李煜触景生情,夜不能寐,抒发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逍遥游》中写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它展翅高飞的情形。(3)《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细致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无心进餐,内心苦闷抑郁的状态。
参考答案1、1.B2.示例:①善良、有责任感。当她听到门口有婴儿的啼哭声,猜测是姑娘的遗孤,二话没说,就把婴儿抱回了家中,并把她抚养成人。②有博大的母爱。母亲把邵逸萱抱回家去,让逸萱享受胜过姐姐的待遇,并把祖母传下来的戒指戴在逸萱的手上。③有宽广的胸怀。母亲毫不介意邵逸萱的出身,收养邵逸萱的事一直藏在心里,直到病危时才把实情告诉了逸萱。3.示例: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戴戒指的手的故事。这样写,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塑造母亲的形象。②运用补叙手法叙述戴戒指的手的故事。这样写使故事叙述更加引人人胜。③以戴戒指的手为线索叙述故事。这样写,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严谨,突出了母亲的形象。【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其主要用意在于突出姐姐深怀厚爱、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说法错误,由母亲讲述邵逸萱身世可知,小说拿邵逸萱在家庭中受到的优厚待遇与姐姐的待遇进行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母亲的伟大的爱,母亲毫不介意邵逸萱的出身,让逸萱享受胜过姐姐的待遇。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从题干来看,本题问的是“小说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是考查人物的特点。要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要有分析。第一,“青年的女人听到门口有婴儿的啼哭声,二话没说,就把婴儿抱回了家中”,由文中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母亲善良、有责任感。当她听到门口有婴儿的啼哭声,猜测是姑娘的遗孤,二话没说,就把婴儿抱回了家中,并把她抚养成人。第二,“逸萱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娇惯,有好吃的,自己吃够了才轮到姐姐;有好穿的,自己有了,然后才是姐姐;有重活脏活,都是父母和姐姐的事”“她结婚时,母亲将戒指摘下来,戴在她的手上”,由文中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母亲有博大的母爱。母亲把邵逸萱抱回家去,让逸萱享受胜过姐姐的待遇,并把祖母传下来的戒指戴在逸萱的手上。第三,“逸萱急忙租车赶回老家,只见母亲躺在床上,眼睛睁着,但是已经失去了先前的光泽。见逸萱到来,竭力抓着她那只戴着戒指的手,讲述了以前从来没有讲过的一段故事……”,由文中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母亲有宽广的胸怀。母亲毫不介意邵逸萱的出身,收养邵逸萱的事一直藏在心里,直到病危时才把实情告诉了逸萱。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此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回答小说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叙述戴戒指的手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重点考查的是“叙述”表达方式,回答题目时仔细阅读与“戴戒指的手”相关的内容,然后分析作答;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叙述内容的作用往往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相关。第一,“她最满意的身体部位就是手”“她没有留长指甲,但那指甲自然的形状恰到好处地延伸了手指流畅的线条”“她的手如果戴上戒指,不管戒指的质地形状如何……”等等,由文中的这些话语可以看出,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戴戒指的手的故事,这样写,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地展开情节,塑造母亲的形象。第二,“她现在手上的戒指,是母亲当年订婚的信物,那是祖母留下来的,母亲戴了三十多年。她结婚时,母亲将戒指摘下来,戴在她的手上”,文章没有一开始叙述戴戒指的手的故事,而是运用补叙手法来叙述,这样写使故事叙述更加引人人胜。第三,“她现在手上的戒指……”“见逸萱到来,竭力抓着她那只戴着戒指的手”,文章一直以“戴戒指的手”为线索叙述故事。这样写,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严谨,更加突出了母亲的形象。2、1.指文学从平面印刷和二维阅读转向全新的多媒体文学(多维空间)。2.C3.C4.A5.文章开头以诺贝尔文学奖遭质疑引出本文的论题,为后文揭示文学衰败的原因和文学的蜕变张本;第二次以此为例,指出我们在保留书面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也应接纳新媒体文学。例子具有典型意义,使全文结构前呼后应,结构谨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意象,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等。依据后面“建立在平面印刷和二维阅读上的传统文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兴盛期之后,注定要走向衰败”以及“它是新媒体时代所要摧毁的主要对象”,可知文学从传统文学开始走向多媒体文学,所以,“蜕变”是指文学从平面印刷和二维阅读转向全新的多媒体文学。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观点以及理解诗句的能力。把握文章观点,需要浏览全文,从文章题目、段落首尾句、文中关键词句等方面入手。理解诗句,需要借助诗中意象、关键字词去解读把握。《文学的死亡和蝶化》这篇文章,认为文学正在进行一场蝴蝶蜕变,然后重返文学现场,以全新的新媒体文学呈现在大家面前。所以,文章表达了一种新生事物诞生的乐观情绪。A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说花的凋落,春的消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表达了一种伤感的情怀。B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感叹人事易逝、自然永恒之辞,表达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之情。C项,“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表面是说请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歌曲,来听听演唱新创作的《杨柳枝》,实际上是刘禹锡在表达文学必须创新的观点,与本文“文学必然蝶变”观点一致。D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意象,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A项,依据“在可以追溯的历史里,文学幽灵至少两度选择了人的身体作为自己的寄主”,可知“文学寄主可以是不同样态的媒体或媒介”说法正确。B项,依据“文学已经动身离开这种二维书写的寄主,进入全新的多媒体空间”,可知“新的文学寄主呈现为全新的多媒体空间”说法正确。C项,依据“文学幽灵至少两度选择了人的身体作为自己的寄主”“这是文学幽灵的第三次迁居,它要从新寄主那里重获年轻的生命”,可知文学寄主的形式是由文学本身决定的,而非“阅读者自主”决定。D项,依据“文学是一个伟大的幽灵……寻找着安身立命的躯壳”,可知“文学寄主是文学表达自我所借用的媒介”说法正确。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A项,依据“文学幽灵至少两度选择了人的身体作为自己的寄主”以及“第一次,文学利用了人的舌头及其语音,由此诞生了口头文学”“第二次,文学握住了人手,由此展开平面书写、印刷及其阅读,并催生了书面文学”,可见“书面文学”摧毁了“口头文学”,所以“文学的衰败早在前文字时代就已经经历过”,推断正确。B项,新媒体使文学立于不败之地,说法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C项,“传统文学的诗意会随着书面文学的消亡而消失”,推断错误,文章第九段说“并在保留书面文学遗产的前提下,加入文学的新媒体类型”,可见新媒体文学的出现,不会让传统文学的诗意消失,文学只是在寻找一种安身立命的躯壳。D项,《魔戒》成为惊心动魄的影像史诗,并不代表超越文学原著水准的所有影像作品都将成为新的史诗。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本题中“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例在文中两次出现,根据它出现的位置分析它的作用。文章一开始作者提出“文学死亡”的话题,并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遭质疑来证明文学正在衰退以及面临的生存危机,从结构上为后文揭示文学衰败的原因和文学进入新媒体文学的蜕变做铺垫。第二次以诺贝尔文学奖的前景为例,指出这类奖项的道路正在越走越窄,这是书面文学的原创性危机,也是各种文学奖的权力危机,因此文章呼吁我们在保留书面文学遗产的基础上,也应接纳新媒体文学,纳入文学奖项的搜索范围。“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例具有典型意义,并且在文章首尾分别出现,使全文结构前呼后应,结构谨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1.D2.C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和前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错误,第一段“尽管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但这2000多年还是有变化的”,可知只是有变化,但是“已经面目全非”程度过重。B项,“……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错误,第一段“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很不相同的精神。一种是先秦文化的传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开始形成的传统,并逐渐得到强化,那就是奉儒家一派思想为正统的传统。这个传统因为延续时间长,而且离我们又很近,所以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可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应该还有其他内容。C项,“属于守成的内容,而通过新陈代谢获得的新东西不包括在内”错误,第四段“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一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可知“通过新陈代谢获得的新东西”也是守成的内容。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以生物学上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为喻,论述文化一直处于变化更新中”错误,第二段“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第三段“在平常时期,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与互动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和激烈,但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第四段“从理论上说,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第五段“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可知本文主要论述文化的开新与守成不可分离。故选C。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C项,“只要我们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就会使……”错误,条件分析有误,依据第五段,“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能够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助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进步。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而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可知还应包括“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4、1.(1)使……疲劳(2)通“避”,躲避2.(1)C;(2)B3.我不听蹇叔的劝告,使各位受到屈辱,这是我的罪过呀!我不撤掉孟明的官,这是我的过错,各位大夫有什么罪呢?4.①穆公拒绝采纳蹇叔意见/蹇叔哭师②蹇叔哭送儿子5.蹇叔哭师是因为预见师必败子不归/秦伯哭师是因为自责自己因为拒谏而使臣子(或大夫们)受辱。6.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老谋深算。他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并明白指出晋军必在崤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劳师以袭远”的意思是: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所以“使”的意思是“使……疲劳”。(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的意思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所以“辟”通“避”,躲避。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若潜师以来”的意思是: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所以“师”的意思是“发兵”。故选C。(2)“秦伯素服郊次”的意思是: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所以“次”的意思是“等候”。故选B。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孤:我。违:不听……劝告。辱:使……受到屈辱。二三子:各位。孤之罪也:判断句,这是我的罪过呀!替:撤掉。何:什么。4.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归纳段落大意的前提是通读全文,大概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并理清全文大致的顺序。这样打好基础之后,段落大意的方向也就出来了。一个段落往往有一个中心句,而它又常在段首或段末出现,我们可以首先找该段的段首或者段尾,看看有没有可以概括段意的中心句。还要抓住全文或在该段反复出现的字眼,这些往往就是归纳的突破口。由原文“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可知,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由此可概括出此段的主要内容是穆公拒绝采纳蹇叔意见。由原文“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可知,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由此可概括出此段的主要内容是蹇叔哭送儿子。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懂文章的大意,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对文章中的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由原文“蹇叔哭之,曰:‘孟子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和“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可知,蹇叔哭师是因为预见师必败子不归。由原文“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②,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可知,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由此可知,秦伯哭师是因为自责自己因为拒谏而使臣子(或大夫们)受辱。6.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文章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蹇叔哭之,曰:‘孟子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可知,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蹇叔预见到秦军千里远征,必然失败,可见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老谋深算。由原文“赛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可知,蹇叔明白指出晋军必在崤山二陵之间设伏,体现了蹇叔高度的预见才能。【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5、1.①农人的衣着;②秧苗的长势;③时节的变化;④农妇的送饭;⑤田夫的劳作。2.①对庄稼长势良好的庆幸;②对年成丰收的期待;③对农民生活的关切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这是一篇写农事的词作,富有生活情趣。上片前二句“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写出人物衣着及节令。“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旧历四月间,有时天气转冷,叫做“麦秀寒”。斜风细雨,连日不晴,小麦将黄熟时天又转冷。时节的变化。“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翻耕好了的千亩水田,正等待插秧,今年秧苗出得齐整,长得好。秧苗的长势体现“农务急”。男子在田里辛勤劳作,女人则送饭到田,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构成一幅预示着五谷丰登的图画。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翻耕好了的千亩水田,正等待插秧;幸亏今年秧苗出得齐整,长得好。对庄稼长势良好的庆幸。一望无际的水田里,秧苗长得很齐整,真是让人欣喜。“鎑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男人们都去田裡抢收抢种,妇女们送饭来到田头。水田、秧田、麦田,男人、女人冒雨插秧、收麦,以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馌妇”,即往田里送饭的农妇;“画作”,即相当于“化作”,成为;“稔岁”,丰收之年。男子在田里辛勤劳作,女人则送饭到田,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构成一幅预示着五谷丰登的图画。6、雾失楼台巴山夜雨涨秋池山气日夕佳徒有羡鱼情驽马十驾落日故人情应似飞鸿踏雪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默写。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涨、羡、驽、驾、鸿。【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不赞同。虽然人工清雪面临困难很大,为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花更红,造福子孙后代,环卫处坚持实施绿色清雪,我们应该理解。使用融雪剂后的积雪常常堆积在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或农田,开春后其盐类残留物全部堆积在农田和绿化带里,使土壤盐碱化,破坏植被。【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解答此试,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写一段回复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路滑难走,生命都受到威胁,这时候还顾什么环保”这个观点,做出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回复。可以结合实施绿色清雪行动的好处和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带来的危害角度分析。如“腐蚀道路、桥梁等路政设施”“污染地下水资源”“融雪剂还可能腐蚀底盘”等。融雪剂的危害性是长久的,范围之广,还有一些未知的危害性。虽然人工清雪面临困难很大,但是环保,可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一教学工作计划模板汇编
- 新学期学生会工作总结与计划例文
- 三年级寒假计划
- 关于2024年保安个人年度工作计划
- 学校安全工作计划集合
- 实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 专科护理小组工作计划
- 2024年工厂工作计划
- 初一历史学科教学计划例文
- 超市员工工作计划
- 2025年中国蛋糕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年12月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4年度-工程造价培训课件全新
- DZ∕T 0213-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石灰岩、水泥配料类(正式版)
- 2024年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社会招聘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高教版【中职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试卷+答案
- 中国历史地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超星尔雅学习通】大国崛起: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网课章节答案
- 食品安全应急演练记录表格
- 加油站工程竣工验收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