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图版(同步训练)试题合集目录《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步训练..............................1《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步训练...........................16《第一节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同步训练.....................32《第二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同步训练.......................48《第一节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同步训练...........................67《第二节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同步训练......................83《第三节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同步训练..........100《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关系》同步训练............................115《第二节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同步训练........................131《第三节海一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同步训练......................146《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训练........................164《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步训练..................181《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从西向东B.从东向西C.与公转方向相同D.与公转方向相反2、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多少?A.24小时B.366天C.365天D.8760小时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从西向东B.从东向西C.先向东后向西D.先向南后向北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A.一天B.一月C.一年D.一世纪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从西向东B.从东向西C.既有向东也有向西D.不存在自转6、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A.12小时B.24小时C.365天D.8760小时7、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C.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D.地球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上都是相同的8、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B.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C.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天D.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更替9、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下列哪个位置最大?A.南极点B.北极点C.赤道D.回归线10、关于地球公转的影响,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B.地球公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C.地球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D.地球公转使同一地点每天的日出时间相同1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24小时B.23小时56分4秒C.24小时48分钟D.48小时1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A.365天B.366天C.364天D.8760小时13、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A.24小时B.365天C.12小时D.7天14、以下哪一项不是地球公转带来的现象?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极昼极夜D.昼夜长短的变化15、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是:A.从赤道向南北极移动,先向北后向南B.从赤道向南北极移动,先向南后向北C.从南北极向赤道移动,先向北后向南D.从南北极向赤道移动,先向南后向北16、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而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下列哪个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A.四季更替B.昼夜更替C.海洋潮汐D.地球五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详细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两种运动如何分别导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现象。此外,请简述黄赤交角的存在对于地球上季节变化的重要性。第二题:某城市位于北半球,根据该城市的日影长度变化情况,判断以下哪个季节最有可能?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第三题题目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的影响,并说明这两种运动如何共同作用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请详细描述,结合地理坐标(纬度)来说明这些现象发生的地区。《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从西向东B.从东向西C.与公转方向相同D.与公转方向相反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地球自转的基本特性,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原因。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但两者方向相同或相反不影响自转方向的描述。因此,正确答案是A。2、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多少?A.24小时B.366天C.365天D.8760小时答案:C解析: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是365天,即一年的长度。24小时是一天的时间,而8760小时是365天的总小时数。因此,正确答案是C。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从西向东B.从东向西C.先向东后向西D.先向南后向北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这是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导致地球上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其他选项描述的方向不符合地球自转的实际方向。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A.一天B.一月C.一年D.一世纪答案:C解析: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这个周期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度的变化。一天是地球自转的周期,一月和一世纪则与地球公转周期无关。5、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从西向东B.从东向西C.既有向东也有向西D.不存在自转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这个旋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是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因此,正确答案是A。6、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A.12小时B.24小时C.365天D.8760小时答案:C解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这个运动的周期大约是365天,即一年。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A和B分别是地球自转的周期,而选项D是24小时的24倍,不符合地球公转的周期。7、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C.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D.地球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上都是相同的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因此A选项错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这个时间是平均太阳日,B选项正确。地球自转确实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C选项正确。然而,地球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上并不相同,赤道上的自转速度最快,向两极逐渐减慢,因此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C。8、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B.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C.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天D.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更替答案:D解析:地球公转的轨道确实是椭圆形的,这是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A选项正确。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这与自转方向相同,B选项正确。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365.25天,这是平年的长度,C选项正确。地球公转确实产生了四季更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现象,因此D选项中的说法是正确的。由于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说法,所以正确答案是D。9、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下列哪个位置最大?A.南极点B.北极点C.赤道D.回归线答案:C.赤道解析:地球自转时,所有纬度上的点都完成一次360度的旋转,但是不同纬度上的点所经过的距离是不同的。赤道处的半径最大,因此该处的线速度也最大。随着纬度的增加,线速度逐渐减小,直到在两极变为零,因为两极点实际上没有移动。10、关于地球公转的影响,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B.地球公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C.地球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D.地球公转使同一地点每天的日出时间相同答案:C.地球公转引起了四季的变化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倾斜角度(约23.5度),所以当地球在其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引起地球上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随季节变化,这正是四季更替的原因。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而非公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也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而地球公转不会使得同一地点每天的日出时间相同,事实上,日出时间会根据季节和地球的位置有所变化。1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A.24小时B.23小时56分4秒C.24小时48分钟D.48小时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日。24小时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称为一个太阳日。1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A.365天B.366天C.364天D.8760小时答案:A解析: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天,即一个回归年。这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选项B是闰年的天数,选项C和D的时间长度均不符合地球公转的周期。13、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A.24小时B.365天C.12小时D.7天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圈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因此,选项A正确。其他选项则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时间周期或误解,比如B选项实际上接近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一个回归年),而C和D选项则没有科学依据来描述地球的自转周期。14、以下哪一项不是地球公转带来的现象?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极昼极夜D.昼夜长短的变化答案:A解析: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运动,这一运动带来了四季变化(选项B)、昼夜长短的变化(选项D)以及在两极地区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选项C)。然而,昼夜交替(选项A)是由地球自转而非公转引起的,这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部分轮流面对太阳,从而产生白天和黑夜的更替。因此,正确答案为A。15、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是:A.从赤道向南北极移动,先向北后向南B.从赤道向南北极移动,先向南后向北C.从南北极向赤道移动,先向北后向南D.从南北极向赤道移动,先向南后向北答案:A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每年的3月21日(春分)和9月23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6月21日(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12月22日(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太阳直射点是从赤道向南北极移动,先向北后向南。16、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而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下列哪个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A.四季更替B.昼夜更替C.海洋潮汐D.地球五带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周期为一天。这个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更替现象,即地球上的某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白天,而在另一段时间内处于黑夜。而四季更替、海洋潮汐和地球五带等现象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详细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两种运动如何分别导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现象。此外,请简述黄赤交角的存在对于地球上季节变化的重要性。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进行旋转的运动,其基本特征为: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周期:地球完成一次自转大约需要24小时,即一天的时间。自转速度:在赤道上最快,随着纬度增加逐渐减慢,两极点上为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当地球某一部分面向太阳时,该地区经历白天;当该部分背向太阳时,则是夜晚。地球不停地自转,使得地表各处轮流经历白昼和黑夜。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运动,其基本特征为: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地球完成一圈公转约需365.25天,即一年的时间。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接近椭圆形,但近似于圆形。地球公转加上地轴倾斜(黄赤交角),导致了四季的变化。当地球在其轨道上移动时,不同时间北半球或南半球会更倾向于朝向或背离太阳,这就造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循环。黄赤交角的存在对于地球上季节变化至关重要。黄赤交角指的是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23.5度。因为这个角度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可以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季节性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如果没有黄赤交角,太阳将始终直射赤道区域,那么除了赤道附近外,其他地区的季节变化将会变得非常微弱。解析: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通过回答这道问题,学生能够加深对地球运动机制的认识,并且理解这些天文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黄赤交角的作用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倾斜轴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模式和季节性的。第二题:某城市位于北半球,根据该城市的日影长度变化情况,判断以下哪个季节最有可能?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B.夏季解析:在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因此,城市在夏季时,日影长度相对较短。根据题目描述的日影长度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出最有可能的季节是夏季。其他选项春季、秋季和冬季,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不同,日影长度变化与夏季不符。第三题题目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的影响,并说明这两种运动如何共同作用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请详细描述,结合地理坐标(纬度)来说明这些现象发生的地区。答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其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的运动,而地球的公转则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这两种运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的基础,包括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以及极昼和极夜现象。昼夜交替: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的部分轮流面向太阳,当一个地方朝向太阳时,该地经历白天;而当它背向太阳时,则经历夜晚。因此,自转直接导致了地球上昼夜的交替。每个完整的自转周期大约为24小时,即一天的时间。四季更迭:地球的公转加上地轴相对于公转平面(黄道面)倾斜约23.5度的角度,是四季形成的主要原因。当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移动时,由于地轴的倾斜,不同季节中太阳光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倾向太阳,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形成夏季;相反,在冬季,北半球远离太阳直射点,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形成冬季。南半球的情况与之相反。极昼和极夜现象:极昼和极夜是由地球的公转和地轴倾斜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如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因为地轴倾斜,每年有一段时间,太阳在极圈内的某些位置不会落下(极昼),或不会升起(极夜)。具体来说:在夏至日左右,北极圈内会出现24小时可见太阳的现象,即极昼;同时,南极圈内则会经历24小时不见太阳的极夜。冬至日左右,情况相反,此时北极圈内发生极夜,而南极圈内则有极昼。极昼和极夜的持续时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长,直到达到极点,那里一年中分别有一次长达六个月的白昼和黑夜。解析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这是全球普遍的现象,适用于所有纬度。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同时地轴保持固定倾斜角度,这影响了不同季节太阳光照射地球的角度和时间长度,从而引起温度的变化。极昼和极夜现象仅出现在极圈之内,即北纬66.5度以上的北半球和南纬66.5度以下的南半球。这是因为在这个纬度范围内,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足以让太阳在整个夏季或冬季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或之下。对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这意味着连续数周甚至数月的全日照或完全黑暗。通过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各种天文现象背后的原理,这对于学习地理学和天文学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个现象与昼夜交替无关?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B.地球上的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C.地方时差D.地球表面的水平气压带和风带2、关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昼夜长短的变化C.五带的形成D.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性变化与昼夜长短变化相反3、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观测点的纬度位置。下列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南极点B.北京(约40°N)C.新加坡(约1°N)D.莫斯科(约56°N)4、关于地球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交替B.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C.地球公转使得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保持不变D.地球公转引起了潮汐现象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项不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差异造成的?A.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B.昼夜更替C.地球上的时区D.地转偏向力6、地球公转的周期为:A.24小时B.23小时56分4秒C.365天D.365天5小时48分46秒7、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的更替C.地方时的存在D.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8、假设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下列哪种情况最可能发生?A.全球气候将变得非常均匀B.某些地区会经历极昼或极夜现象C.地球上不再有昼夜变化D.地球上的生物钟将更加同步9、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下列哪个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A.四季变化B.海陆变迁C.昼夜更替D.风的形成10、下列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说法错误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B.黄赤交角的变化C.春分和秋分D.冬至和夏至1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一项与昼夜更替无关?A.潮汐现象B.地球五带C.昼夜长短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1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下列哪个地理现象是由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A.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B.季节变化C.气压带的分布D.地球的倾斜角度1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一项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A.昼夜更替B.黄赤交角C.四季更替D.地球上的水平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14、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下列哪种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引起的?A.气候差异B.昼夜更替C.地球上的水平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D.潮汐现象1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项与地球上的“昼夜更替”无关?A.经度差异B.昼长夜短C.地转偏向力D.潮汐现象16、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中,下列哪项不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A.四季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C.极昼极夜现象D.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试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题:我国某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当地居民发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以下哪种地理现象与这一现象最相关?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球倾斜D.地球形状第三题:假设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为23.5度,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移动。请分析以下地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1)为什么夏至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2)为什么冬至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3)为什么春秋分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个现象与昼夜交替无关?A.日月星辰东升西落B.地球上的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C.地方时差D.地球表面的水平气压带和风带答案:D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地方时差和地球上的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而地球表面的水平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有关,但与昼夜交替无直接关系。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B和C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2、关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昼夜长短的变化C.五带的形成D.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性变化与昼夜长短变化相反答案:D解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性变化与昼夜长短变化是一致的,即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高,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昼最短夜最长。因此,选项D的说法错误。选项A、B和C都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3、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观测点的纬度位置。下列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南极点B.北京(约40°N)C.新加坡(约1°N)D.莫斯科(约56°N)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是指地球表面某点随地球自转一周所走过的距离除以所需的时间。由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赤道半径最大,所以靠近赤道的地方在相同时间内会走过更长的距离,因此具有较大的线速度。随着纬度增加,即向两极方向移动时,这个圆周变小,相应的线速度也减小。因此,在给出的选项中,新加坡最接近赤道,其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4、关于地球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公转导致了昼夜交替B.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C.地球公转使得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保持不变D.地球公转引起了潮汐现象答案:B解析:地球绕着太阳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且地轴相对于公转轨道面有一个固定的倾斜角度。这一特性加上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从而形成了四季变化。昼夜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而非公转;正午太阳高度角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造成的,虽然地球公转也参与其中,但不是主要原因。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项不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差异造成的?A.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B.昼夜更替C.地球上的时区D.地转偏向力答案:A解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主要受地球上的热力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但不是直接由地球自转速度差异造成的。昼夜更替、地球上的时区和地转偏向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差异造成的。因此,选项A正确。6、地球公转的周期为:A.24小时B.23小时56分4秒C.365天D.365天5小时48分46秒答案:D解析: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这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而地球公转的周期,即一个太阳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选项D正确。7、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的更替C.地方时的存在D.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身轴线从西向东旋转。这一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并且由于各地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同,造成了地方时的存在。选项A和D主要与地球公转有关,而四季的更替(选项B)也是由地球公转及其轨道倾斜角度所决定的,因此正确答案为C。8、假设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下列哪种情况最可能发生?A.全球气候将变得非常均匀B.某些地区会经历极昼或极夜现象C.地球上不再有昼夜变化D.地球上的生物钟将更加同步答案:C解析:如果地球停止自转,那么地球上的一侧将永远面对太阳,另一侧则永远背对太阳,这会导致面向太阳的一侧持续白昼,而背向太阳的一侧则陷入永恒的黑夜。这样的情况下,昼夜变化将不复存在。选项A错误,因为没有了自转和公转,全球气候反而会极端化;选项B描述的是目前极地地区因地球倾斜自转轴造成的现象,但这需要地球自转;选项D提到的生物钟通常依赖于昼夜周期,如果这种周期不存在,生物钟也会被打乱。因此,正确答案为C。9、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下列哪个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A.四季变化B.海陆变迁C.昼夜更替D.风的形成答案:C解析: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因为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只能照射到地球的一半,另一半则处于黑暗中,从而形成昼夜。其他选项A、B、D都是地球运动或地质作用的结果。四季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轴倾斜产生的,海陆变迁是由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等地质作用导致的,风的形成则是由气压差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是C。10、下列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说法错误的是:A.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B.黄赤交角的变化C.春分和秋分D.冬至和夏至答案:B解析: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A选项正确)、春分和秋分(C选项正确)、冬至和夏至(D选项正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因为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导致不同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春分和秋分是指太阳直射赤道时的日期,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冬至和夏至分别是指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时的日期,此时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差异最大。而黄赤交角的变化是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无关,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正确答案是B。1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一项与昼夜更替无关?A.潮汐现象B.地球五带C.昼夜长短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这一运动产生了昼夜更替、时区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现象。潮汐现象(A)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有关,地球五带(B)是指地球表面根据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太阳高度角划分的五个温度带,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D)会影响昼夜长短和时区差异。因此,与昼夜更替无关的是地球五带(B)。1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下列哪个地理现象是由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A.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B.季节变化C.气压带的分布D.地球的倾斜角度答案:B解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这一运动导致了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地球公转的结果,它直接引起了不同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变化(B)。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A)和气压带的分布(C)主要与大气运动和地表性质有关,而地球的倾斜角度(D)是指地球轴心与地球公转平面的夹角,它是由地球自转轴的稳定性决定的。1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一项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A.昼夜更替B.黄赤交角C.四季更替D.地球上的水平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更替、地转偏向力和地球上的水平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黄赤交角是由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因此,正确答案是B。14、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下列哪种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引起的?A.气候差异B.昼夜更替C.地球上的水平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D.潮汐现象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会引起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候差异。随着纬度的增加,地球自转线速度逐渐减小,从而影响了该纬度地区的气候。昼夜更替、地转偏向力和潮汐现象与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无直接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A。15、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下列哪项与地球上的“昼夜更替”无关?A.经度差异B.昼长夜短C.地转偏向力D.潮汐现象答案:A解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经度差异与地球自转无关,而是地球是球形的直接结果。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区域不断变化。因此,选项A与昼夜更替无关。选项B、C、D都与地球自转有关。16、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中,下列哪项不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A.四季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C.极昼极夜现象D.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答案:D解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与地球公转无关。因此,选项D不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选项A、B、C都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试举例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答案: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时差地转偏向力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昼夜更替: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节律,如作息时间、农业耕作等。时差:对国际交通、通讯、航空等领域产生影响,如航班时刻、邮件传递等。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运动和海洋洋流,进而影响气候、水文等,如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南半球河流向左偏转。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运动,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更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这些现象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昼夜更替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节律,时差对国际交通、通讯、航空等领域产生影响,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运动和海洋洋流,进而影响气候、水文等。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并列举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题:我国某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当地居民发现,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以下哪种地理现象与这一现象最相关?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地球倾斜D.地球形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于该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该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选项C,地球倾斜是指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这个角度固定不变,不会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排除。选项D,地球形状是近似球体,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综上,选项B正确。第三题:假设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为23.5度,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移动。请分析以下地理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1)为什么夏至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2)为什么冬至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3)为什么春秋分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答案:(1)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这是因为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为23.5度,夏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使得北半球各地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强,导致白昼时间延长,黑夜时间缩短。(2)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同样,这是因为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为23.5度,冬至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使得北半球各地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弱,导致白昼时间缩短,黑夜时间延长。(3)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夜平分。这是因为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为23.5度,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使得全球各地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均匀,导致昼夜平分。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对地理现象的影响。通过分析太阳直射点在不同位置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和黑夜时间变化,可以得出夏至和冬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同时,春秋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自转轴倾斜角度有关。《第一节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种力量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负责塑造地球表面的高山和深谷?A.河流侵蚀B.海浪冲刷C.板块运动D.冰川刨蚀2、在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由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貌变化?A.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B.熔岩冷却形成的玄武岩柱状节理C.河流沉积形成的三角洲D.冰川刨蚀形成的U型谷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的是()A.高山隆起B.沉积岩形成C.海底扩张D.河流侵蚀4、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力B.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C.地表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D.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密切,但内力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5、关于地表形态的塑造,下列哪一项正确描述了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A.风化作用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沉积作用6、以下哪种情况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例子?A.火山喷发导致新岛屿的形成B.板块碰撞造成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C.海啸引发的海底滑坡D.河流侵蚀形成的V形谷7、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为显著?A.广阔的平原地区B.海洋底部C.活跃的火山区域D.高山冰川覆盖区8、下列哪一项不是外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板块碰撞D.沉积作用9、下列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喀斯特地貌B.黄土高原C.火山地貌D.冰川地貌10、下列关于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是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力,但作用范围较小B.外力作用主要通过风力、水力、重力等对地表物质进行搬运、沉积和侵蚀C.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强度和速度是同步的D.内力作用和地壳运动是同义词11、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河流侵蚀形成的峡谷B.风蚀作用形成的蘑菇石C.地壳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D.海浪冲击形成的海蚀洞12、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外力作用只能使地表高度降低B.外力作用可以造成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C.外力作用不会影响气候条件D.外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地壳运动实现13、下列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喀斯特地貌B.黄河三角洲的形成C.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山脉D.水稻梯田14、下列关于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B.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内力作用使地表保持原有形态C.内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变化无直接关系D.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变化无直接关系15、下列哪项属于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A.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B.地震活动产生的断层C.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退缩D.植被覆盖增加导致的土壤侵蚀16、下列哪项不属于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A.地壳板块的碰撞形成的山脉B.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C.地下水运动形成的溶洞D.地表风化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分析下列地表形态变化的案例,判断其主要受哪种内外力作用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案例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案例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案例三:黄土高原的侵蚀地貌第二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示意图材料二:我国某地河流地貌景观图(1)根据材料一,简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河流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第三题:某地存在一个断块山,其形成过程中,断层一侧地层上升,另一侧地层下降。请回答以下问题:简述断块山形成的地质作用。分析断块山形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判断以下哪种地质构造与断块山形成无关?(选项:A.断层B.褶皱C.地堑D.地垒)《第一节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种力量属于内力作用,主要负责塑造地球表面的高山和深谷?A.河流侵蚀B.海浪冲刷C.板块运动D.冰川刨蚀答案:C解析:内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如地壳运动(包括板块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这些力量可以引起地壳的变形和位移,形成高山、深谷等地形特征。选项中的河流侵蚀、海浪冲刷和冰川刨蚀都是外力作用的例子,它们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方式改变地表形态,但不涉及地球内部能量的直接释放或转换。因此,正确答案为C。2、在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由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貌变化?A.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B.熔岩冷却形成的玄武岩柱状节理C.河流沉积形成的三角洲D.冰川刨蚀形成的U型谷答案:B解析:外力作用指的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由太阳能和地球重力驱动的各种自然过程,如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这些作用能够逐渐改变地表形态,例如选项A中的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选项C中的河流沉积形成的三角洲,以及选项D中的冰川刨蚀形成的U型谷都是典型的外力作用结果。而选项B中熔岩冷却形成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到地表后冷却收缩的结果,这属于内力作用的一部分,因此正确答案为B。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的是()A.高山隆起B.沉积岩形成C.海底扩张D.河流侵蚀答案:B解析: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圈的运动,它包括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壳构造运动。高山隆起、海底扩张和河流侵蚀都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而沉积岩形成是外力作用(如流水、风力等)将岩石碎屑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的过程,不属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4、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力B.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小C.地表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D.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密切,但内力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答案:D解析:地表形态的变化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力,如地震、火山、山脉的形成等。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虽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如内力作用显著,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选项A、B、C都存在错误。5、关于地表形态的塑造,下列哪一项正确描述了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A.风化作用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沉积作用答案:C解析: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变动和岩层变形等地质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如板块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这些过程能够引起山脉隆起、断层形成以及海陆变迁等地表形态变化。而选项A、B、D更多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它们涉及岩石在地表环境下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或是被风、水、冰川等介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6、以下哪种情况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例子?A.火山喷发导致新岛屿的形成B.板块碰撞造成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C.海啸引发的海底滑坡D.河流侵蚀形成的V形谷答案:D解析:外力作用指的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由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驱动的各种自然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海洋波浪及生物活动等,通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方式改变地表形态的作用。选项D中河流侵蚀形成的V形谷是典型的外力作用结果,即河流在其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河床两侧的岩石,逐渐切割出深而狭窄的山谷。相比之下,选项A和B描述的是内力作用事件,而C虽然与外力有关,但主要是由于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所引起的短暂剧烈变化,不是长期持续塑造地形的外力作用。7、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为显著?A.广阔的平原地区B.海洋底部C.活跃的火山区域D.高山冰川覆盖区答案:C解析: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在活跃的火山区域(选项C),由于靠近板块边界或热点,岩浆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可以迅速改变地表形态,因此内力作用表现得最为显著。相比之下,平原地区(A)和高山冰川覆盖区(D)更多受到外力作用如流水侵蚀、风化和冰川作用的影响;海洋底部(B)虽然有海底扩张等地质活动,但其变化速度通常较慢且不易观察到表面形态的快速变化。8、下列哪一项不是外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板块碰撞D.沉积作用答案:C解析:外力作用指的是由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转换而来的各种自然力量,如温度变化、流水、风、冰川、生物活动等对外部岩石圈产生的影响。风化作用(A)、侵蚀作用(B)和沉积作用(D)都是典型的外力作用,它们通过分解岩石、搬运物质以及堆积材料来塑造地表形态。然而,板块碰撞(C)是内力作用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导致山脉隆起、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地质现象,而不是由外部环境因素直接造成的地表形态变化。9、下列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喀斯特地貌B.黄土高原C.火山地貌D.冰川地貌答案:B解析: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以及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这些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内力作用有关,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冰川运动等。因此,选项B正确。10、下列关于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是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力,但作用范围较小B.外力作用主要通过风力、水力、重力等对地表物质进行搬运、沉积和侵蚀C.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强度和速度是同步的D.内力作用和地壳运动是同义词答案:B解析:选项A中,内力作用的强度大,但作用范围相对较小,表述正确,但不是最佳答案。选项B中,外力作用确实通过风力、水力、重力等对地表物质进行搬运、沉积和侵蚀,这是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C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强度和速度并不总是同步的,错误。选项D中,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不是同义词,错误。因此,选项B是正确答案。11、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A.河流侵蚀形成的峡谷B.风蚀作用形成的蘑菇石C.地壳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D.海浪冲击形成的海蚀洞答案:C解析:内力作用主要指的是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震等,它们通常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比如形成高山、裂谷等地貌特征。选项中,只有地壳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是典型的内力作用结果。河流侵蚀、风蚀作用和海浪冲击均属于外力作用,即由水、风、冰川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物质的搬运和沉积。12、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外力作用只能使地表高度降低B.外力作用可以造成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C.外力作用不会影响气候条件D.外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地壳运动实现答案:B解析: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一系列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促进土壤的形成,并且影响地表形态。选项A不正确,因为虽然外力作用常常与地表物质的减少相关联,但它也能通过沉积等方式增加地表的高度。选项C错误,因为外力作用确实可以通过改变地形来间接影响局部甚至更大范围的气候条件。选项D不正确,因为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不是外力作用。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描述。13、下列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喀斯特地貌B.黄河三角洲的形成C.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山脉D.水稻梯田答案:B解析: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外力作用中的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A选项的喀斯特地貌是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C选项的山脉是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D选项的水稻梯田是人为改造地形的结果,不属于自然力量作用。故选B。14、下列关于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B.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内力作用使地表保持原有形态C.内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变化无直接关系D.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变化无直接关系答案:A解析:内力作用是使地表高低起伏的主要力量,如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等;而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坦,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B、C、D选项的说法均与实际情况不符,故选A。15、下列哪项属于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A.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B.地震活动产生的断层C.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退缩D.植被覆盖增加导致的土壤侵蚀答案:A解析: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是外力作用(流水侵蚀)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符合题意。B项地震活动产生的断层属于内力作用,C项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川退缩是自然因素变化,D项植被覆盖增加导致的土壤侵蚀是植被覆盖作用,均为错误选项。16、下列哪项不属于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A.地壳板块的碰撞形成的山脉B.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C.地下水运动形成的溶洞D.地表风化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答案:D解析:地表风化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属于外力作用,不是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A项地壳板块的碰撞形成的山脉、B项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和C项地下水运动形成的溶洞均为内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因此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分析下列地表形态变化的案例,判断其主要受哪种内外力作用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案例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案例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案例三:黄土高原的侵蚀地貌答案:案例一:主要受构造力作用影响。理由: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属于地质构造运动的范畴。案例二:主要受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影响。理由: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是长江流域的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属于外力作用范畴。案例三: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理由:黄土高原的侵蚀地貌是长期受到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属于外力作用范畴。解析:构造力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圈因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变形和断裂,是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流水侵蚀作用是指水流对地表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侵蚀作用,是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之一。流水沉积作用是指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在流速降低或水流停止时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内外力作用的特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示意图材料二:我国某地河流地貌景观图(1)根据材料一,简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地河流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答案:(1)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原因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形成山脉。(2)该地河流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如下:①地下水沿着岩石裂缝和断层流动,侵蚀岩石,形成峡谷。②河水冲刷河床,搬运泥沙,形成河漫滩。③随着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河床逐渐抬高,形成阶地。④河流不断切割河床,形成峡谷和瀑布等景观。解析:(1)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对山脉形成原因的解释。根据材料一可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地壳抬升,形成山脉。(2)本题考查河流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根据材料二,可以分析出该地河流地貌景观的形成经历了地下水侵蚀、河水冲刷、河床抬高、河流切割等过程,最终形成了峡谷、河漫滩、阶地、瀑布等景观。第三题:某地存在一个断块山,其形成过程中,断层一侧地层上升,另一侧地层下降。请回答以下问题:简述断块山形成的地质作用。分析断块山形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判断以下哪种地质构造与断块山形成无关?(选项:A.断层B.褶皱C.地堑D.地垒)答案:断块山形成的地质作用是断层作用。在断层的作用下,地层发生断裂,一侧地层上升形成断块山,另一侧地层下降。断块山形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包括:形成崎岖的地貌,使得地表起伏变化大;河流、湖泊等水系发育,切割地表;植被分布受到地形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与断块山形成无关的地质构造是C.地堑。地堑是指断层一侧地层下降形成的低地,与断块山形成的地质作用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断块山形成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了解。第1问要求学生能够简述断块山形成的地质作用,即断层作用。第2问要求分析断块山形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包括地貌、水系和植被等方面。第3问要求判断与断块山形成无关的地质构造,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质构造的形成原理和特点,从而正确选出答案。《第二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B.岩石圈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C.岩石圈主要由金属矿物组成D.岩石圈主要由非金属矿物组成2、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包括岩石的生成、变质和风化等过程B.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封闭的循环过程C.地壳运动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主要动力D.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重要途径3、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B.岩石圈主要由金属矿组成C.岩石圈主要由沉积岩组成D.岩石圈主要由有机质组成4、关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能量转换的表现形式B.岩石圈物质循环包括岩石的风化、侵蚀、沉积和成岩过程C.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D.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外部环境无关5、下列关于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岩构成,硅酸盐岩主要由硅和氧元素组成B.岩石圈主要由金属矿物构成,金属矿物主要由铁、铝等元素组成C.岩石圈主要由有机质构成,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D.岩石圈主要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主要由氢和氧元素组成6、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循环的过程B.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外部物质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循环的过程C.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在地壳、地幔之间循环的过程D.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外部物质在地壳之间循环的过程7、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含有大量金属元素B.岩石圈主要由金属元素组成,含有少量硅酸盐矿物C.岩石圈主要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含有少量金属元素D.岩石圈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含有大量金属元素8、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B.地壳板块的碰撞和俯冲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C.沉积岩的形成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D.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单向过程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铝B.铁C.镁D.钙10、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A.岩石的风化作用B.矿床的形成C.水循环D.地震11、下列关于地壳与地幔的物质组成,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氧化物组成B.地壳主要由氧化物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C.地壳和地幔都是由硅酸盐岩石组成D.地壳和地幔都是由氧化物和硅酸盐岩石组成12、以下哪种岩石属于岩浆岩?A.沉积岩B.变质岩C.喷出岩D.岩浆13、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B.岩浆上升冷却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岩浆岩C.沉积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岩浆岩,岩浆岩上升冷却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沉积岩D.岩浆岩上升冷却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岩浆岩14、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这一过程称为岩浆侵入作用B.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这一过程称为岩浆喷发作用C.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这一过程称为沉积变质作用D.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沉积岩,这一过程称为外力侵蚀作用15、下列关于地壳岩石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富含钾、钠、钙等元素B.地壳主要由金属矿物组成,富含铁、铜、铝等元素C.地壳主要由氧化物矿物组成,富含氧、硅、铝等元素D.地壳主要由有机质矿物组成,富含碳、氢、氧等元素16、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单向过程,从岩浆形成岩石,再转化成新的岩浆B.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封闭循环,不涉及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换C.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涉及岩浆、岩石和地表沉积物的相互转化D.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背景在地质学中,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它由多种岩石类型组成。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这些岩石通过不同的地质过程形成,并且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这一系列变化构成了所谓的岩石循环。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之间的转换对于研究地球的历史和内部结构至关重要。问题一块花岗岩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被深埋地下,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了片麻岩。随后,由于地壳抬升,片麻岩暴露于地表,在风化、侵蚀的作用下逐渐破碎,其碎屑物质经过搬运后在河口处沉积下来,最终固结成岩,形成了新的沉积岩——砂岩。请根据上述描述回答以下问题:简述花岗岩到片麻岩再到砂岩的变化过程中,涉及到了哪些地质作用?并简要解释每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在从花岗岩到片麻岩的过程中,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片麻岩到砂岩的转变中,哪些外力地质作用起了关键作用?它们是如何影响岩石的?第二题:分析下列岩石的形成过程,并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1)火山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2)河流冲刷、侵蚀作用形成的岩石;(3)地下深层高温高压作用使原有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岩石。请回答:(1)这种岩石的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2)这种岩石的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3)这种岩石的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第三题简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并说明在这个过程中三种主要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是如何形成和相互转化的。请结合实际例子,解释这个循环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第二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B.岩石圈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C.岩石圈主要由金属矿物组成D.岩石圈主要由非金属矿物组成答案:A解析:岩石圈是地球的外部硬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硅酸盐岩是一类含有硅酸盐矿物的岩石,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成分。因此,选项A正确。2、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包括岩石的生成、变质和风化等过程B.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封闭的循环过程C.地壳运动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主要动力D.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重要途径答案:B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开放的循环过程,岩石在地球表面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过程,形成新的岩石。同时,岩石在地壳深部经过变质作用和重熔作用,形成新的岩浆,再上升冷却形成新的岩石。因此,选项B描述不正确。选项A、C、D均正确描述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征。3、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B.岩石圈主要由金属矿组成C.岩石圈主要由沉积岩组成D.岩石圈主要由有机质组成答案:A解析: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主要由硅酸盐岩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金属矿和沉积岩虽然也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但不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有机质则主要存在于地球的生物圈中。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4、关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能量转换的表现形式B.岩石圈物质循环包括岩石的风化、侵蚀、沉积和成岩过程C.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D.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外部环境无关答案:D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确实是地球内部能量转换的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岩石的风化、侵蚀、沉积和成岩过程。然而,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外部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外力作用会改变地表岩石的形态和组成。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5、下列关于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岩构成,硅酸盐岩主要由硅和氧元素组成B.岩石圈主要由金属矿物构成,金属矿物主要由铁、铝等元素组成C.岩石圈主要由有机质构成,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D.岩石圈主要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主要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答案:A解析: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岩构成,硅酸盐岩主要由硅和氧元素组成,是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选项B中的金属矿物构成的是地幔的一部分,而非岩石圈。选项C中的有机质主要存在于沉积岩中,不是岩石圈的主要物质组成。选项D中的水分子主要存在于地壳表层的水圈中,不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因此,正确答案是A。6、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循环的过程B.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外部物质在地壳、地幔和地核之间循环的过程C.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在地壳、地幔之间循环的过程D.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外部物质在地壳之间循环的过程答案:C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在地壳、地幔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风化剥蚀形成沉积岩,以及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等。选项A和B中的“地球内部物质”和“地球外部物质”描述不准确。选项D中的“地球外部物质”描述也不准确,因为岩石圈物质循环主要涉及地球内部物质。因此,正确答案是C。7、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含有大量金属元素B.岩石圈主要由金属元素组成,含有少量硅酸盐矿物C.岩石圈主要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含有少量金属元素D.岩石圈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含有大量金属元素答案:A解析:岩石圈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这些矿物富含硅、氧等元素,同时也含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选项A正确描述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8、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B.地壳板块的碰撞和俯冲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C.沉积岩的形成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一种表现形式D.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单向过程答案:D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浆侵入和喷发、沉积岩的形成、变质作用等环节。选项D错误地描述了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单向过程。实际上,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环节的循环过程。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铝B.铁C.镁D.钙答案:A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铝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8.23%,而铁的含量约为5.63%。镁和钙虽然也是地壳中的主要元素,但含量低于铝和铁。因此,正确答案是A.铝。10、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A.岩石的风化作用B.矿床的形成C.水循环D.地震答案:C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指岩石圈中的物质通过一系列地质作用和过程,不断进行转换和再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岩石的侵蚀和搬运、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矿床的形成和地震都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而水循环主要是指地球上水分的循环过程,虽然水循环与岩石圈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不属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表现形式。因此,正确答案是C.水循环。11、下列关于地壳与地幔的物质组成,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氧化物组成B.地壳主要由氧化物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C.地壳和地幔都是由硅酸盐岩石组成D.地壳和地幔都是由氧化物和硅酸盐岩石组成答案:A解析: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地幔则由硅酸盐岩石和氧化物组成。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12、以下哪种岩石属于岩浆岩?A.沉积岩B.变质岩C.喷出岩D.岩浆答案:C解析:喷出岩是由岩浆直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因此属于岩浆岩。选项C正确。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是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岩石;岩浆是岩石圈的物质之一,不是岩石。13、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B.岩浆上升冷却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岩浆岩C.沉积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岩浆岩,岩浆岩上升冷却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沉积岩D.岩浆岩上升冷却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岩浆岩答案:A解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是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再次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岩浆岩,如此循环。因此,选项A描述正确。14、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这一过程称为岩浆侵入作用B.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这一过程称为岩浆喷发作用C.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这一过程称为沉积变质作用D.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沉积岩,这一过程称为外力侵蚀作用答案:D解析: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称为岩浆侵入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称为岩浆喷发作用,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变质岩称为沉积变质作用,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破碎形成沉积岩称为外力侵蚀作用。因此,选项D描述错误。15、下列关于地壳岩石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富含钾、钠、钙等元素B.地壳主要由金属矿物组成,富含铁、铜、铝等元素C.地壳主要由氧化物矿物组成,富含氧、硅、铝等元素D.地壳主要由有机质矿物组成,富含碳、氢、氧等元素答案:C解析: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其中富含氧、硅、铝等元素,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和B中的元素虽然在地壳中存在,但并不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元素。选项D中的有机质矿物主要存在于沉积岩中,而不是地壳的主要组成。16、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单向过程,从岩浆形成岩石,再转化成新的岩浆B.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封闭循环,不涉及地球内部的物质交换C.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涉及岩浆、岩石和地表沉积物的相互转化D.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答案:C解析: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涉及岩浆、岩石和地表沉积物的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包括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石,岩石风化剥蚀形成沉积物,沉积物在特定条件下形成新的岩石,以及岩石在高温高压下转化为新的岩浆。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和B描述的过程不符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实际情况。选项D中的“短暂”描述也不准确,因为岩石圈物质循环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背景在地质学中,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它由多种岩石类型组成。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这些岩石通过不同的地质过程形成,并且可以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这一系列变化构成了所谓的岩石循环。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之间的转换对于研究地球的历史和内部结构至关重要。问题一块花岗岩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被深埋地下,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了片麻岩。随后,由于地壳抬升,片麻岩暴露于地表,在风化、侵蚀的作用下逐渐破碎,其碎屑物质经过搬运后在河口处沉积下来,最终固结成岩,形成了新的沉积岩——砂岩。请根据上述描述回答以下问题:简述花岗岩到片麻岩再到砂岩的变化过程中,涉及到了哪些地质作用?并简要解释每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在从花岗岩到片麻岩的过程中,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片麻岩到砂岩的转变中,哪些外力地质作用起了关键作用?它们是如何影响岩石的?答案及解析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变质作用:当花岗岩被深埋地下,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环境影响时,它的矿物成分和结构会改变,但不熔化为岩浆。这种变化导致了新岩石——片麻岩的形成。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板块碰撞或俯冲带等构造活动强烈的区域。风化作用:片麻岩暴露于地表后,由于温度变化、水和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学年浙江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4年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北京版)】加、减法练习-1教学设计
- 2024至2030年中国戽斗式水轮发电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宾馆多路直线电话计费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建组合型钢悬挑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
- 中建医院项目外墙保温施工方案
- 2024年中国马毛刷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豪华背板式货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
- 外墙外保温(石墨聚苯板)及装修施工方案
- 会议纪要会议记录Excel表格模板
- LTE无线网络优化PPT课件
- 幼儿园科学领域幼儿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分小班、中班、大班)
- 二十四山开门放水作灶真诀
- 动态血压监测在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意义
- 物料替代申请单
- 煤矿矿井机电设备完好规范标准
- 计量型MSA-GRR分析表格模板
- 240灯控台_说明书
- 长沙基准地价修正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