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级普通高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内容节选自先秦部分典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典籍内容《尚书·多方》有夏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夏。《周书·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A天命思想渐趋消失 B.治国之道日益完备C.民本思想逐渐形成 D.富民理念趋于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在《尚书·多方》中提到夏的问题在于“不肯戚言于民”等,《周书·康诰》提出“民情大可见”,重视民情,《管子·治国》强调“必先富民”,这些都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表明民本思想逐渐形成,C项正确;从《尚书·多方》中提到“厥图帝之命”以及《周书·康诰》中“天畏棐忱”可知,天命思想仍然存在,并非渐趋消失,排除A项;《尚书·多方》强调夏的问题与天命有关,《周书·康诰》提及天与民情的关系,《管子·治国》提到治国要富民,但这不足以涵盖治国之道的所有方面并表明其日益完备,排除B项;仅根据《管子·治国》中“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一表述,不能说明富民理念趋于完善,没有更多的内容来支撑富民理念在各个方面都趋于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2.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时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这一变化体现了()A.三公九卿被“尚书台”取代 B.中枢运作机制的内部调整C.皇权与相权斗争日趋激烈 D.宰相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从材料可知,“尚书”一职从少府内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位,逐渐发展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这一过程是在汉朝内部对中枢机构运作机制的一种调整。在原来的政治体制下,政务处理的体系发生了这种职能的转变和机构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中枢运作机制的内部调整,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度并没有被“尚书台”完全取代。在东汉时期,三公九卿仍然存在,只是尚书台的权力有所上升,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尚书这一职位的职能转变和机构发展,没有明显体现出皇权与相权斗争日趋激烈。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直接涉及相权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宰相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发生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为《大唐开元礼》中关于祭祀诸神祝文所载的祭品。据表可推知,唐代()《开元礼》卷数名称与祭品相关的内容70诸州祈社稷制币、清酌、脯醢、取币、血、黍、稷、饭得雨报豕羊、币、血、制币、牺齐诸州祈诸神酒、脯醢、制币、清酌、脯醢、币得雨报牢馔、币、血73诸县祈社稷清酌、脯醢、制币、清酌、脯醢、币、血得雨报羊豕、币、血、制币、牺齐73诸州祈诸神制币、清酌、脯醢、币、血得雨报牢馔、币、血、制币、牺齐28祀风师制币、牺齐、粢盛、庶品祀雨师制币、牺齐、粢盛、庶品A.奉行“以农为本”的理念 B.法典礼仪等级严密C.敬天保民思想深入人心 D.政府重视法律教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唐代祭祀诸神的祝文中,诸多祭祀都与祈雨有关,如“诸州祈社稷得雨报”“诸县祈社稷得雨报”等,祭品的设置往往与祈雨活动相联系。在古代农业社会,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而祭祀诸神,尤其是与祈雨相关的祭祀,体现了唐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出奉行“以农为本”的理念,A项正确;从表格内容来看,主要是关于祭祀诸神祝文的祭品记载,没有对不同等级之间的祭品进行对比等能反映等级差异的内容,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足够信息表明敬天保民思想深入人心,重点在于祭祀诸神的祭品,没有体现出保民方面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表格内容是关于祭祀诸神的祭品,没有体现政府重视法律教化的内容,与法律教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4.盐课是封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下表为明代中后期户部盐课银收入数量演变表,据此可推知,这一变化源于()嘉靖十四年(1535)嘉靖二十九年(1550)万历九年(1581)万历四十四年(1616)天启三年(1623)盐课银收入(单位:万两)96.6906118.1177130.6882140.6054172.8756A.白银货币化趋势 B.政府苛捐杂税增多C.海禁政策的放宽 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盐课银收入不断增加,反映出在白银货币化的大趋势下,以白银为单位的盐课征收更加方便且数额能够更有效地增长。因为货币化使得盐的交易在经济体系中更加规范化,盐课征收也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白银货币化趋势造成的,A项正确;题干中仅给出了盐课银收入的演变情况,并没有提及苛捐杂税增多的相关信息。盐课是特定针对盐的税收,没有证据表明这一增长是由于苛捐杂税增多导致的,排除B项;海禁政策的放宽与否在表中没有体现相关联系。盐课银的收入主要源于国内盐的生产、销售等环节,海禁政策主要影响对外贸易,与盐课银收入的增加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排除C项;长途贩运贸易兴盛主要影响的是商业贸易的格局和商业利润的分配等。虽然盐的贸易可能涉及长途贩运,但表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盐课银收入的增加与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5.明朝皇帝、内阁、司礼监组成了一个不等边三角形,其中皇帝高踞于顶端,内阁和司礼监位于底边两端,孰长孰短,孰强孰弱,完全视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而定。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官僚制度渐趋完善 B.中枢权力结构异化C.君主专制继续加强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和司礼监均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其权力和地位“完全视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而定”,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君主专制继续加强,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内阁、司礼监,没有涉及整个官僚制度体系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枢权力结构的异化或者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6.《郑氏规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下表所示为其内容节选。这反映出《郑氏规范》()第十一条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第十八条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于宗图上削其名第八十八条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A.强调尊卑等级观念 B.强化家庭伦理道德C.维系宗法血缘关系 D.利于维护礼法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郑氏规范》中的“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子孙赌博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则陈于官而放绝之……于宗图上削其名”“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等内容可知,家训要求子孙遵循儒家伦理道德,为官清廉,这些都符合官方主流思想,有利于维护礼法秩序,D项正确;家训要求子孙为官要清廉,这与尊卑等级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郑氏规范》利于维护礼法秩序,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家训要求子孙为官清廉,这与“维系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7.1903年8月清廷正式谕令设立商部,由总理衙门辖制的工、矿、路、邮电诸政统归并于商部,在制度建制上完成了其脱“洋务”而入“时务”的时代性变动。这一举措()A.缓解了清政府统治危机 B.改变了思想解放方向C.推动了清政府职能转变 D.顺应了社会变革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由总理衙门辖制的工、矿、路、邮电诸政统归并于商部,在制度建制上完成了其脱‘洋务’而入‘时务’的时代性变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部的设立,将原本由总理衙门辖制的工、矿、路、邮电诸政统归并于商部。这意味着清政府的职能部门在进行调整,从传统的以总理衙门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专门设立商部来管理近代工商业相关事务,为国家工业化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顺应了社会变革进程,D项正确;商部的设立虽然是清政府在制度上的一种变革,但当时清政府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如民族危机、阶级矛盾等,仅这一举措难以缓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A项;商部的设立主要是在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的调整,与思想解放方向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B项;“清政府职能转变”是手段,是表面现象,没有解释清政府职能转变背后蕴含的社会发展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8.改变过去的“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改变过去对富农的政策,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了封建剥削外,给予保护政策。这些改变折射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意在()A.探索苏维埃新模式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改变过去的“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可知,中国共产党强调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国人民;根据材料“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了封建剥削外,给予保护政策”可得出,中国共产党要保护和团结富农,这些符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对外抗日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探索苏维埃新模式”只是手段,并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时期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未主张建立或者已经建立“工农共和国”,排除C项;“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解放战争时期对富农的政策是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排除D项。故选B项。9.下图为1949—200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家数量示意图(单位:个)。其中1949—1965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快增长的原因是()A.实行“另起炉灶”的革命外交政策 B.实现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外交成熟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是1949—196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1965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较快增长,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新兴的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它们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中国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秉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这些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促进了建交国家数量的增长,D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但不是这一时期建交国家数量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但不是建交国家数量较快增长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0.据统计,中非双边贸易额整个20世纪80年代基本维持在8亿-12亿美元之间,1992年突破10亿美元,1993年达到15.3亿美元,1999年达到41.1亿美元,2000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到200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中非双边贸易额的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A顺应了全球化浪潮 B.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C.抓住了战略机遇期 D.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和非洲)。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适应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变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国家关系,同时在2000年,由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共同决定建立中非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中非关系成功提升到新的发展阶段,这些都体现了抓住了战略机遇期,促进中非双边贸易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C项正确;顺应了全球化浪潮是针对世界所有国家,不能解释为中非双边贸易额的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也是涉及亚非拉的范围,而且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11.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法律的存在恰恰是为了保护自由;自由是共和国的核心,而法律保护公民免受暴政和不公的侵害,从而维护了自由。这一观点()A.成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B.成为保护平民免受剥削的最有利武器C.成为罗马法制思想诞生的标志D.孕育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由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法律的存在恰恰是为了保护自由;自由是共和国的核心,而法律保护公民免受暴政和不公的侵害,从而维护了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塞罗的法律思想强调法律对自由的保护,这为个思想与现代意义的自由主义思想已经很接近,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西塞罗的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没有体现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联系,排除A项;西塞罗的思想也不能成为保护平民免受剥削的最有利武器,因为在罗马社会,奴隶和平民依然处于被统治阶级的地位,受到奴隶主阶级的剥削,排除B项;罗马早期的习惯法以及《十二铜表法》等已经是罗马法制思想发展的重要体现,西塞罗的思想是罗马法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而非诞生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12.罚金卷轴是有关封臣为获取各种特许而向国王缴纳罚金的记录。在中世纪英国,封臣如果想要获取国王的特许,需要支付特定数目的金钱,且相关协议由中书省职员在羊皮纸上登记,并用“备忘录”来标注页码。这些卷轴()A.成为研究英国中世纪史的一手史料 B.推动当时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发展C.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繁荣 D.表明国王以罚金的形式加强了王权【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罚金卷轴记录了当时有关封臣为获取各种特许而向国王缴纳的罚金记录,呈现了当时的史实,属于研究英国中世纪史的一手史料,A项正确;城市自治运动即市民利用国王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以及封建主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赎买、武装斗争等手段争取自治问题,材料未涉及这些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政治领域的事情,没有体现商品经济问题,排除C项;国王以罚金的形式是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没有体现加强王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但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两派争论情况如下表怀疑论者肯定论者争论1《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事物如: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行记》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争论2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史籍。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争论3《行记》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史实不符《行记》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争论4各种印刷术的《行记》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行记》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转抄,抄本近200个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一项是马可·波罗()A.对中国传统文明一概不知 B.推动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C.曾在波斯停留过一段时间 D.经陆路来到过中国的南方【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和中国)。据材料主要信息可知,不管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怀疑论者和肯定论者都认可《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B项正确;怀疑论者只是怀疑马可·波罗记载的来源并非他亲身的经历,“对中国传统文明一概不知”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怀疑论者认为马可·波罗可能只到过波斯,并非完全确定,排除C项;怀疑论者提出了《行纪》没有记载中国的代表性社会风貌、个人经历没有被记录在中国史书中、《行纪》中所描述的事件与中国史料不符和没有采用中国文字写作等多种证据,说明马可·波罗可能没有到过中国,肯定论者也未提及马可·波罗经陆路还是海路来到过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14.近代早期欧洲战争赔款索要目的主要是为补偿战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在进入19世纪后,欧洲战争赔款的索要目的由以经济补偿为主变为以政治惩罚为主,政治家往往根据政治目的索要或放弃赔款。这一变化反映出()A.各国主要关注殖民地掠夺 B.经济全球化向深层次延伸C.国际法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D.政治利益的追求成为焦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战争赔偿模式发生变化,将巨额赔款作为政治制裁手段,这反映国际法的逐渐形成与发展之后国际斗争重点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到各国对殖民地掠夺的情况,主要是围绕战争赔款索要目的从经济到政治的转变,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深层次延伸主要涉及到世界经济联系在贸易、金融、生产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与战争赔款索要目的的这种政治导向性转变无关,排除B项;“政治利益的追求成为焦点”是表面现象,没有揭示出其背后隐含的发展大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15.1923至1924年间,德国大工业家斯廷内斯掌控的《德意志汇报》极力攻击《凡尔赛和约》,试图将其塑造为法国压迫德国的象征以及德意志民族的耻辱符号。这一做法()A.渲染了德国的受害者形象 B.深刻影响了德国的政治发展C.推动了德国纳粹主义扩张 D.改变了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德国)。根据材料“德国大工业家斯廷内斯掌控的《德意志汇报》极力攻击《凡尔赛和约》,试图将其塑造为法国压迫德国的象征以及德意志民族的耻辱符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家报纸的这种做法煽动了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以及民族仇恨,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应,为之后的纳粹政权的建立以及德国开启二战提供了社会基础,B项正确;《德意志汇报》做法就是在强调德国是《凡尔赛和约》的受害者,通过对和约的攻击来渲染德国在这一事件中的受害形象,进而引发社会共鸣,其中“渲染了德国的受害者形象”是手段,不是其本质目的与影响,排除A项;纳粹主义的扩张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世纪20年代初,这种单一报纸的舆论攻击还不能直接推动德国纳粹主义扩张,排除C项;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一家报纸的这种舆论宣传无法改变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6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宋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概括说明唐宋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唐宋时期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变化:监察区由唐代的“道”变为宋代的“路”;“道”和“路”都由监察区逐渐转化为行政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所辖范围逐渐缩小,数量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分更为细密。趋势:体现出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中央集权在不断强化;体现出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人口增多,需要增设行政区以加强管理;体现出南方经济发展经济地位提高(唐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解析】【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变化:根据图1盛唐道的划分可知,道的划分相对较大,且数量较少,结合所学可知,道为监察区。根据图2北宋时期,地方行政划分变为了路。且“道”和“路”都由监察区逐渐转化为行政区。相比唐朝的道,北宋的路划分更加细致,数量更多,南方行政区划分更为细密。趋势: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唐朝的道区域较大,权力相对集中于地方;北宋时期路的划分更细,使得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人口增多,需要增设行政区以加强管理,所以路的数量逐渐增多;再有就是南方经济发展经济地位提高,所以南方行政区划更为细密。17.陋规是官场潜规则下不被正式制度承认但又被官民默许的各种惯例性收费,长期处于半公半私、半明半暗的状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末陋规改革1902年8月,袁世凯奏请将地方各项陋规一律酌改为公费。其具体办法就是先清查官员每年应得陋规数目,然后定章收取,解至司库统计出入,酌给办公之费。清廷通过对外省财政的核查,尤其是“全面清查外销、陋规等匿报之款”,在原则上剥夺了地方州县对陋规随意支配的权力,也实现了中央财政集权,同时,有了“正项”的名分以后,地方州县向民间索取陋规作办公经费或者趁机私派都有了更为便利的方式和更为正当的名义。清末陋规改革与“新政”后政府职能增多有直接的关系。在清末新政时期,开办学堂、警务、练兵、实业等事项次第展开,许多具体事务由“政府提倡督导为主”转向“政府直接经手”,然而对各级政府而言,新政的开支基本都是额外的支出。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朝廷的正式财政系统无法支撑,只能把原来的“非正式税收”纳入其中。清末的改革最终将陋规纳入“正项”,引进到国家正式税收体系,发生了重要的性质变化。清末陋规制度化顺应了国家体制从帝制向宪政、从“小政府”向“大政府”、从旧式财政向新式财政的转型。但清末的转型并不成功和彻底,陋规化公虽然配合了转型时期的财政需求,但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摘编自吴争春,陈显川《化私为公:公私视角下清代陋规的制度化演变与近代国家转型》(1)清末陋规改革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引发的?(2)清末陋规改革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答案】(1)因素: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支出及巨额赔款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财政危机日益加深;清末“新政”实施,政府职能增多开支增加,政府财政困难;清末国家体制和财政制度转型的推动(/需要)。(2)以维护清廷的统治为目的,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规范了地方政府及官员收费和支配的随意性,实现了中央财政集权;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型的需要,具有鲜明的近代化色彩。【解析】【小问1详解】时空是晚清(中国)。因素:根据材料“其具体办法就是先清查官员每年应得陋规数目,然后定章收取,解至司库统计出入,酌给办公之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支出及巨额赔款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财政危机日益加深;根据材料“清末陋规改革与‘新政’后政府职能增多有直接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的实施,政府职能增多开支增加,政府财政困难;根据材料“清末陋规制度化顺应了国家体制从帝制向宪政、从‘小政府’向‘大政府’、从旧式财政向新式财政的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国家体制和财政制度转型的推动。【小问2详解】时空是晚清(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但清末的转型并不成功和彻底,陋规化公虽然配合了转型时期的财政需求,但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维护清廷的统治为目的,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根据材料“许多具体事务由‘政府提倡督导为主’转向‘政府直接经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规范了地方政府及官员收费和支配的随意性,实现了中央财政集权;根据材料“从旧式财政向新式财政的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型的需要,具有鲜明的近代化色彩。18.2024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物事迹黄宗德(193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17岁入伍投身革命,先后参加渡江战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在多场战役战斗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许振超(1950—)“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许振超1974年进入青岛港工作,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了“振超效率”。他带领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大幅节约生产成本。黄大年(1958—2017)“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黄大年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提取材料信息,以“模范·中国精神”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模范·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位模范人物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铸就中国精神做出的贡献与价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解放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英模人物,黄宗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1978年以来,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逐渐推进开来,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许振超作为青岛港的装卸工人,克服困难,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振超效率”,极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锐意改革的典型代表,成为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鼓舞了全国人民改革创新和积极进取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黄大年为首的科学家,刻骨钻研,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越来越成为我们应对危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三位模范人物诠释的“中国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灯塔,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民族复兴大业推向前进。【解析】【详解】本题是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题干“以‘模范·中国精神’为题”可知,其主题是模范·中国精神。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证明。根据材料“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精神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位模范人物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铸就中国精神做出的贡献与价值。根据材料一“黄宗德17岁入伍投身革命,先后参加渡江战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解放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英模人物,黄宗德就是其中的代表;根据材料一“在多场战役战斗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根据材料一“许振超1974年进入青岛港工作,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逐渐推进开来,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以及许振超作为青岛港的装卸工人,克服困难,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振超效率”,极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根据材料“他带领团队开展科技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大幅节约生产成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锐意改革的典型代表,成为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鼓舞了全国人民改革创新和积极进取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根据材料一“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与“‘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黄大年为首的科学家,刻骨钻研,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越来越成为我们应对危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最后,总结归纳。三位模范人物诠释的“中国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灯塔,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将民族复兴大业推向前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体系”时间“国际法”“国际关系体系”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①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②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会各国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③1943—1945年《开罗宣言》《德黑兰宣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④(1)请根据上述材料填写①②③④中的名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体系”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1)名称: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②维也纳体系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④雅尔塔体系(2)题目:“国际法”的发展推动“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论述: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的出版,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乱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主权国家以国际会议并通过谈判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1815年,欧洲各国召开维也纳会议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会各国缔结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