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推广TOC\o"1-2"\h\u28116第一章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概述 3218951.1绿色清洁生产概念 3307471.2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意义 3211911.2.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197701.2.2减少污染物排放 324161.2.3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 3126271.2.4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3180561.3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发展趋势 3145881.3.1技术创新 33391.3.2政策引导 3264741.3.3产业链整合 3238761.3.4国际合作 448691.3.5市场驱动 415556第二章绿色产品设计 4275702.1生态设计原则 4293972.2绿色材料选择 462272.3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521270第三章生产过程绿色化改造 5197823.1生产设备绿色化升级 568453.2生产工艺优化 630573.3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17020第四章能源节约与替代 6316434.1节能技术与应用 621544.2清洁能源替代 736214.3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714958第五章水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 8305525.1防治水污染技术 8196415.1.1概述 8296745.1.2主要技术 8259345.2水资源循环利用 813845.2.1概述 832565.2.2主要技术 8129605.3水资源保护政策 8300285.3.1法律法规 862215.3.2政策措施 95552第六章废气治理与减排 9133156.1废气处理技术 9308556.1.1概述 9255276.1.2物理处理方法 9292836.1.3化学处理方法 998186.1.4生物处理方法 9144526.1.5复合处理方法 9200536.2废气污染物减排 10260026.2.1概述 1074086.2.2源头减排 10103726.2.3过程减排 10138036.2.4末端减排 10280986.3废气监测与管理 1053206.3.1概述 10102416.3.2监测技术 10147576.3.3监测制度 10138886.3.4监测数据管理 1012685第七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 1169697.1固废分类处理技术 11324277.1.1物理处理技术 1164997.1.2化学处理技术 11181207.1.3生物处理技术 1181597.2固废资源化利用 1189497.2.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61617.2.2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113427.2.3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247507.3固废处理设施建设 12210897.3.1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12272687.3.2工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12176887.3.3固废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 1219535第八章环保产业技术创新 12128028.1绿色技术创新策略 1236628.2环保产业创新体系 1248448.3环保产业创新成果转化 1213181第九章环保行业绿色标准与认证 1355639.1绿色标准制定 13301079.1.1概述 1327809.1.2绿色标准制定原则 1347119.1.3绿色标准制定流程 13133259.2绿色认证体系 13152879.2.1概述 14242149.2.2绿色认证体系构成 1423909.2.3绿色认证体系作用 14195029.3绿色产品标识管理 147209.3.1概述 14184609.3.2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制度 14185759.3.3绿色产品标识管理作用 1429275第十章绿色清洁生产政策与法规 152431610.1绿色清洁生产政策体系 152271710.2绿色清洁生产法规制定 152956310.3绿色清洁生产监管与执法 15第一章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概述1.1绿色清洁生产概念绿色清洁生产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核心,实现生产过程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绿色清洁生产涉及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旨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1.2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意义1.2.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通过优化生产过程、降低资源消耗,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我国资源紧张状况。1.2.2减少污染物排放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能够降低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环境负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1.2.3提升环保产业竞争力绿色清洁生产有助于提升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1.2.4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3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发展趋势1.3.1技术创新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将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研发高效、低耗、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1.3.2政策引导将加大对绿色清洁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环保产业的转型升级。1.3.3产业链整合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将推动产业链整合,实现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1.3.4国际合作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将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的国际地位。1.3.5市场驱动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将驱动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的发展,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普及。第二章绿色产品设计2.1生态设计原则绿色产品设计的基础在于生态设计原则,其核心是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主要内容:(1)整体性原则: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产品与环境、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2)可持续性原则:产品设计应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3)简约性原则:产品应简洁、实用,避免过度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功能和材料,降低资源消耗。(4)模块化原则:产品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修、更换和升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5)循环性原则:产品应易于拆卸、回收和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2.2绿色材料选择绿色材料选择是绿色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绿色材料选择的相关原则:(1)环保性:选择无毒、无害、低污染的材料,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2)可回收性:选择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便于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3)节能性:选择节能型材料,降低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4)功能性:选择具有良好功能性、耐久性的材料,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5)经济性:在满足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材料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2.3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对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销售、使用到废弃处理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的方法。以下为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内容:(1)原材料采集阶段:评估原材料采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如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消耗等。(2)加工制造阶段:评估产品加工制造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如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废弃物产生等。(3)销售阶段:评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如运输、包装、储存等。(4)使用阶段:评估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如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使用寿命等。(5)废弃处理阶段:评估产品废弃处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如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等。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评价,可以为绿色产品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企业优化产品设计,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第三章生产过程绿色化改造3.1生产设备绿色化升级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产设备的绿色化升级成为实现绿色清洁生产的关键环节。生产设备绿色化升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节能型设备:在生产过程中,选择具有较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设备,降低能源消耗。例如,采用变频调速电机、高效节能泵等。(2)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降低人工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3)优化设备结构: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对设备进行结构优化,降低污染物排放。如采用封闭式设备、负压操作等。(4)强化设备维护保养: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降低故障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3.2生产工艺优化生产工艺优化是生产过程绿色化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生产工艺优化的主要措施:(1)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在产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选择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2)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3)优化生产配方:调整生产配方,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废弃物产生。(4)加强生产过程监测: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3.3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生产过程绿色化改造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措施:(1)提高废弃物回收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提高回收率,减少废弃物排放。(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或原料,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3)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4)建立废弃物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废弃物处理体系,保证废弃物得到安全、有效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第四章能源节约与替代4.1节能技术与应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节能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节能技术是指在保证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节能技术主要包括高效电机、变频调速、余热回收等技术。高效电机通过优化电机设计,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变频调速技术可以根据生产过程的需求,实现电机转速的智能调节,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余热回收技术则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在建筑领域,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外墙保温、门窗密封、绿色照明等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降低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源消耗;门窗密封技术可以提高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降低能源消耗;绿色照明技术则是指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提高照明效率,降低能源消耗。4.2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能源替代是指在能源消费中,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应用范围广泛。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直接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应用于家庭、商业和工业等领域;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则可以将太阳光转化为热能,用于供暖和热水供应。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开发潜力巨大。风力发电技术通过风力驱动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水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历史悠久。水力发电技术通过利用水流转动发电机,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为我国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生物质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来源于生物质资源的转化。生物质能发电技术通过将生物质资源进行气化、液化或固化处理,转化为燃料,用于发电。4.3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能源管理体系是指企业为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对能源消费进行全过程管理的一种体系。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能源管理目标,制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为企业能源管理提供明确的方向。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包括能源消费统计、能源消费分析、能源消费考核等制度,保证能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加强能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能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企业能源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加大能源管理投入,引入先进的能源管理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消耗的持续降低。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企业可以实现对能源消费的有效控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我国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五章水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5.1防治水污染技术5.1.1概述水污染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防治水污染,我国积极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水环境质量。5.1.2主要技术(1)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废水进行处理,降低污染物浓度。(2)城市污水处理技术:采用活性污泥法、膜生物反应器法、MBR技术等,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效果。(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施肥用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5.2水资源循环利用5.2.1概述水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在保障水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手段对水资源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2.2主要技术(1)再生水利用技术: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景观等领域。(2)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通过收集建筑物屋顶、地面等部位的雨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洗车、冲厕等。(3)海水淡化技术:采用反渗透、多级闪蒸等方法,将海水转化为淡水,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5.3水资源保护政策5.3.1法律法规我国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5.3.2政策措施(1)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对重点污染源进行治理,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3)推广绿色清洁生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4)加强水资源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资源状况,预防水污染。(5)强化水资源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的良好氛围。第六章废气治理与减排6.1废气处理技术6.1.1概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废气排放问题日益严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废气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推广的关键环节。废气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复合方法。6.1.2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吸收、吸附、冷凝、分离等。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废气的物理状态,实现污染物与气体的分离,以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6.1.3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利用化学反应,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常见的化学处理方法有氧化、还原、中和、催化转化等。6.1.4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生物处理方法包括生物过滤、生物滴滤、生物洗涤等。6.1.5复合处理方法复合处理方法是将上述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废气处理效果。例如,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复合处理方法,可实现对废气的深度治理。6.2废气污染物减排6.2.1概述废气污染物减排是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的重要任务。污染物减排主要包括源头减排、过程减排和末端减排。6.2.2源头减排源头减排是指在废气产生前,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设备、采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优化燃烧过程,降低氮氧化物排放。6.2.3过程减排过程减排是指在废气处理过程中,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操作条件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例如,采用先进的脱硫、脱硝技术,提高废气净化效果。6.2.4末端减排末端减排是指在废气排放前,通过安装污染物控制设备,降低污染物排放。例如,安装脱硫、脱硝装置,减少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6.3废气监测与管理6.3.1概述废气监测与管理是保证废气处理效果和污染物减排的重要环节。废气监测与管理主要包括监测技术、监测制度和监测数据管理。6.3.2监测技术监测技术包括在线监测和人工监测。在线监测是通过安装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废气排放情况。人工监测是定期对废气排放口进行采样分析,了解污染物排放状况。6.3.3监测制度监测制度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监测制度。国家监测制度由国家环保部门制定,地方监测制度由地方环保部门制定。监测制度明确了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监测方法和监测数据报送等内容。6.3.4监测数据管理监测数据管理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数据收集是指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归档,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数据分析是指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污染物排放规律。数据应用是指将监测数据应用于环境管理、污染源治理和环保政策制定等方面,为环保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第七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7.1固废分类处理技术我国环保行业的快速发展,固废分类处理技术已成为绿色清洁生产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废分类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以下对各类技术进行简要介绍:7.1.1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筛分、破碎、分选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固废中的有用物质和有害物质,为后续处理提供便利。7.1.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中和、氧化还原、沉淀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固废中的有害成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7.1.3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等,这些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废中的有机物质,实现资源化利用。7.2固废资源化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是绿色清洁生产的关键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介绍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7.2.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筑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废砖、废砂浆等,通过破碎、筛分、配料等工艺,可以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实现资源化利用。7.2.2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废塑料、废纸张、废金属等回收利用。通过分类、分选、处理等环节,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再生原料或产品,减少环境污染。7.2.3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废弃物主要包括废矿物油、废酸、废碱等,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有用产品或原料,实现资源化利用。7.3固废处理设施建设固废处理设施建设是保障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关键,以下从几个方面介绍固废处理设施建设:7.3.1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等,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处理生活垃圾,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7.3.2工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包括废液处理设施、废渣处理设施、废气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处理工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7.3.3固废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固废资源化利用设施包括废塑料回收利用设施、废纸张回收利用设施、废金属回收利用设施等,这些设施能够将固废转化为有用产品或原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八章环保产业技术创新8.1绿色技术创新策略绿色技术创新策略是推动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制定绿色技术研发计划,明确研发方向和目标,同时注重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的紧密结合。企业应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研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鼓励企业内部创新。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8.2环保产业创新体系环保产业创新体系包括政策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平台等多个方面。政策引导方面,应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创新的政策,为环保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主体方面,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平台方面,和企业应共同建设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提供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等服务。8.3环保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环保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是实现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普及应用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应加强创新成果推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创新成果在环保行业中的应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环保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绿色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第九章环保行业绿色标准与认证9.1绿色标准制定9.1.1概述绿色标准制定是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推行的基石。绿色标准旨在规范环保行业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和企业管理,引导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绿色标准的制定需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等因素,以保证环保行业可持续发展。9.1.2绿色标准制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绿色标准制定应基于充分调查研究,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前瞻性原则:绿色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环保行业发展的需求。(3)适应性原则:绿色标准应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普遍适用性。(4)动态调整原则:绿色标准应环保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9.1.3绿色标准制定流程(1)调研分析:对环保行业现状、发展趋势、技术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2)草案编制: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编制绿色标准草案。(3)征求意见:将草案征求相关企业、行业协会、部门等意见。(4)审查修改:根据征求意见结果,对草案进行审查修改。(5)发布实施:将修改后的绿色标准发布实施。9.2绿色认证体系9.2.1概述绿色认证体系是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推行的重要手段。绿色认证体系通过权威第三方认证,对环保行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进行评价,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的有力证明。9.2.2绿色认证体系构成(1)认证机构:负责对环保行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进行认证。(2)认证标准:依据绿色标准制定,用于评价环保行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3)认证流程:包括申请、审查、现场检查、评价、发证等环节。(4)认证结果:认证机构对认证结果进行公示,便于社会监督。9.2.3绿色认证体系作用(1)提高企业竞争力:绿色认证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2)促进绿色发展:绿色认证鼓励企业采用绿色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绿色发展。(3)保障消费者权益:绿色认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的产品和服务,保障消费者权益。9.3绿色产品标识管理9.3.1概述绿色产品标识是环保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推行的重要载体。绿色产品标识管理旨在规范绿色产品市场,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环保的产品。9.3.2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制度(1)标识申请:企业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详细
- 2025年电子防噪音耳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电动直升机玩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田中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特种节能加热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燕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5届高三3月押轴试题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春新版六年级英语下册《陈述句》寒假衔接练习带答案
- 湖北科技学院《康复机构开办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戏剧史导论
- invt英威腾CHF100A变频器说明书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与答案
- 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民航概论全套课件
- 生物技术概论
- 【企管】年屠宰4200万只肉鸭技术工艺改造项目可行性报告
- 8.6《林黛玉进贾府》课本剧剧本
- JJG 146-2011量块
- GB/T 16422.1-2019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1部分:总则
- GB/T 13290-2014工业用丙烯和丁二烯液态采样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