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度与行为范文制度(Systems)目录[隐藏]1制度概述2制度的写作3制度的演变4制度的功能5制度的本质[]制度概述制度一词有广义的解释与狭义的解释。就广义而言,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就是制度(或叫体制),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等。就狭义来讲,是指一个系统或单位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财务制度、作息制度、教学制度等等。制度可使某个团体或单位的所有成员共同遵守某些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从而为完成任务或目标提供保证。制度的种类很多,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工作性质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制度也不一样。[]制度的写作制度的写法是条文式,即把制度内容分条款逐一写出,其结构可分为标题、正文、结尾三部分。(1)标题由制定单位、工作内容、文种三部分组成。如:××医院住院部交接班制度制定单位工作内容文种有的制度标题中不写制定单位,而将它写在末尾。(2)正文。这是制度的主体部分。写条文前可加一小段引言,简要、概括地说明制定这项制度的原因、根据、目的等情况。接着逐条写各项内容。一个单位内部的制度也可以不写引文,直接写条款。条文写完后还要写明此项制度从什么日期执行。(3)结尾。条文写完了就自然结束,写上制定单位、公布日期。是单位内部的制度行文公布不必盖章,如是一级政府或一个系统的制度需广泛下发执行者,必须落款公章。以增强其真实性严肃性。[]制度的演变凡勃伦在1899年将制度定义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他是旧制度经济学中最早给制度下定义的人。而旧制度学派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康芒斯认为:“如果我们要找出一种普遍的规则,适用于一切所谓属于‘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集体行为控制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的种类和范围很广,从无组织的习俗到那许多有组织的所谓‘运行中的机构’,例如家庭、公司、控股公司、同业协会、工会、联邦储备银行以及国家。大家所共有的原则或多或少是个体行动受集体行动的控制。”而关于集体行动是如何控制个体行动的,他认为:“为个人决定这些彼此有关的和交互的经济关系的业务规则,可以由一个公司、一个卡特尔……一个政党或是国家本身规定和实行。……业务规则有时候叫做行为的规则。亚当·斯密把它们叫做课税的规则。最高法院把它们叫做合理的标准,或是合法的程序。可是不管它们有什么不同以及用什么不同的名义,却有这一点相同:它们指出个人能或不能做,必须这样或必须不这样做,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由集体行动使其实现。”可见,在康芒斯看来,制度无非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虽然康芒斯把组织和制度混为一谈,认为组织内部的业务规则是制度,各种组织也是制度,在理论界有所争议,但是在对于制度的定义上,还是为后人所认可的。艾尔森纳把制度定义为一种决策或行为规则,后者控制着多次博弈中的个人选择活动,进而为与决策有关的预期提供了基础。尼尔对制度特征的归纳更为精细严谨些,他认为,从广义上讲,制度暗指一种可观察且可遵守的人类事物的安排,它同时也含有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性而非一般性。舒尔茨在1968年也阐述了自己对制度的理解。他说“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显然,舒尔茨与康芒斯的制度定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诺思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中给制度下定义最多的。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等书中都对制度有所界定,只不过文字表述有所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即制度是一种“规范个人行为的规则”。其它一些制度经济学家,如德国学者柯武刚和史漫飞以及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对制度所下的定义也并不与前人的存在实质性的差别。因此,综上所述,在新旧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无非是约束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这个定义已被学术界所广泛接受。[]制度的功能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中,“君主制”(我们可以将这一特殊的制度范型加以一般化,从而视之为“制度”)被视为约束个人的自利行为、防止社会落入自然状态的重要手段。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通过考察中世纪欧洲土地和王位的“长男继承法”以及“限嗣继承法”的起因,认为“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为避免强邻的侵蚀吞并,不便于将地产和国土分割继承。他还在对农奴制、分佃农制和长期租地权保护法的考察中指出,这些制度“所起的促进英格兰伟大光荣的作用,也许比为商业而订立的所有各种夸大条例所起的作用还要大的多。”马克斯·韦伯在《__》中通过对西欧中世纪__变化(政教分离、分封体制以及城邦制度兴起)的考察指出,精神因素尤其是价值观念对制度演化具有巨大的作用。他强调了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的重要意义。韦伯分析的一个贡献是:既定的社会习俗、惯例和制度对于此后的制度演化方向具有决定意义;而在后续时间上继起的演化过程中,精神因素对于社会发展、制度演化并不是毫无作用的,相反,它可能是个先导作用,并可能是制度演化的重要动力。较为独特的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将社会制度视为特定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在马克思的制度理念中,制度既是特定时期生产关系的__性框架,也是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规则,而推动制度演化的根本动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制度演化过程的主体则是阶级,而制度演化的主要手段则是__。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__。”就制度的功能解释来看,诺斯认为,“在历史上,人类制度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秩序,以及降低交换中的不确定性,并为经济行为的绩效提供激励(1991)”。“纯粹个人主义的成本收益计算可能往往伴随着欺诈、逃避责任、盗窃、袭击和谋杀(1981:11)”,而一种能有效约束人们反道德和__行为的制度,则能对以上现象形成约束,从而使人们的行为面临更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使预期的稳定性和行为的可辨别性得到改善。J.R.康芒斯(1950:104)则将制度功能描述为,是从利益冲突中产生“切实可行的相互关系”并创造“预期保障”。类似地,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67:347)则认为,制度提供“解决跟资源稀缺有关的社会问题”以及相关利益冲突的方式,制度“帮助人们形成那种在他与别人的交易中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以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后制度主义者,在老制度主义者凡勃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替代新古典“经济人”假设的“规则人”假设。他们认为,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并非要追求理性最大,相反,其行为多数按照既定的规则和制度行事。他们强调了社会知识存量的增长才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而这一动力的作用机理是:知识存量的增长与现行制度体系内的价值观念结构之间的冲突、协调、兼容等关系决定了制度变迁的不同方式和方向。__(1973)认为制度提供了人类在世界上行为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世界将充满无知和不确定性。米契尔(1910)则指出,制度使行为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可预见性。此外,在__自发秩序原理的基础上,博弈论经济学家们(刘易斯,1969;玛格丽特,1977;斯考特,1981;史密斯,1982;肖特,1982;杨,1990;宾默尔,2000等)则进一步指出,制度能够有效解决人类行为中经常出现的各类协调问题,以及囚徒困境或其他类似的问题。博弈论制度分析有效而直观的解释了人类社会中作为博弈结果和规则的制度,对于维系道德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基于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家,通常强调制度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功能。例如:威廉姆森(1975)主张,如果组织内部的等级制度利于节约交易费用,那么它将成为取代市场的重要替代方式;诺斯(1981)则认为,__的作用更像是一台交易费用的“节约装置”;波斯纳(1977)强调,习惯法代表获取经济效率的最初尝试;而德姆塞茨(1967)则认为,产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对外部性的内部化”。米契尔(1910)和黑纳(1983)则强调制度能使行为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可预见性。国内学者姚洋在《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一书中,则更具体地将制度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a)降低不确定性;(b)降低交易成本;(c)消除外部性;(d)促进经济效率;(e)界定权利边界。制度功能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的社会协调和整合作用。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而有力的手段,制度对于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2)制度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特征,不同制度指向需要对各种可能的具有负的外部性的__行为提供约束,从而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3)制度具有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的作用。根据本文所分析的制度演化过程来看,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本身是社会环境引发的竞争压力的产物,因此,如果一项制度无法改善人们的经济条件和资源收益,那么它就不会被人们认可。(4)制度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的保障。前者如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后者则指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以及尊严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5)从制度对于认知和信息的作用来看,制度会给定特定的信息空间,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6)特定制度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具有伦理教化作用。制度所预设的伦理、价值观念,直接规定着该社会的整体伦理状况或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及其可能性空间。(7)制度应当具有一种激励作用。制度设置支配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行为方式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利益分配、社会各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制度的激励作用在不同领域的表现都应当符合社会价值的公共导向。(8)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制度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架构。它必须在开放性和封闭性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在封闭性空间上,它应当有利于促进共同体内部知识增长和认知的提升,并为共同体的存续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凝聚力;从开放性角度看,即使一个封闭的制度系统也无法避免系统外部的竞争压力(制度竞争),因此,制度系统必须保持开放性来降低系统熵值,以防止内部的低水平自我复制,并从外部吸收能促进增长和进化的动力。[]制度的本质首先,制度是以执行力为保障的。“制度”之所以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是以有效的执行力为前提的,即有强制力保证其执行和实施,否则制度的约束力将无从实现,对人们的行为也将起不到任何的规范作用。只有通过执行的过程制度才成为现实的制度,就像是一把标尺,如果没有被用来划线、测量,它将无异于普通的木条或钢板,只能是可能性的标尺,而不是现实的标尺。制度亦并非单纯的规则条文,规则条文是死板的,静态的,而制度是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的,动态的,而且是操作灵活,时常变化的。是执行力将规则条文由静态转变为了动态,赋予了其能动性,使其在执行中得以实现其约束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规范、调节能力,从而得以被人们遵守,才真正成为了制度。“制度”。是在通过其执行力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的时候才成为制度的,使其从纸面、文字或是人们的语言中升腾出来,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身边不停发生作用的无形锁链,约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和尺度。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须有其执行力,只不过差别在于正式制度的执行力由国家、法庭、军队等来保障,而非正式制度的执行力则是由社会舆论、__等来保障的。在笔者看来,认清制度所具有的执行力是剖析制度本质的首要条件。其次,制度是交易协调保障机制。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制度是一个随着集体、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概念,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系统的形成是看不见手式的,又是设计式的;新制度经济学就制度起源有契约论说和博弈均衡说,但无论如何制度都是社会的产物。在鲁宾逊的生活中,他的一切行为都只受自己意愿的支配,不需要也没有执行力来保障任何约束和规范他行为的规则,也就是说制度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鲁宾逊式的生产活动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__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换和合作日益增多,在此我们把人们之间的一切交互行为都看作是交易的范畴,即人们之间的交易日益频繁。然而,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及细化,交易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人们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且生活在一种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于是在交易的过程中隐瞒、欺诈、偷懒及搭便车等__行为开始出现,另外在复杂交易中各行为主体的意愿发生抵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磨擦致使交易无法顺利进行,这时就要求有一种协调机制来促进交易的实现。最初可能是具有威望的人做出协调或判决,或人们就具体问题达成共识,或以成文的方式规定下来,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依据前例或既定的原则、方式来处理。这样,渐渐地一系列协调机制便产生了,并以一定形式的执行力来约束各交易主体,消除信息不对称,抑制__行为,维护交易各方利益,以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而这正是契约论说所描述的制度自然形成的过程,以及制度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易的协调保障机制。最后,制度指导交易中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从交易过程来看,人们彼此间若想要合作,首先就需要弄清楚他们各自都有什么资源,也就是进行产权的界定。“广义地讲,产权就是受制度保护的利益。”是对资源排他地占有和使用。产权的界定,是交易发生的前提和保障,既包括权利的授予,也包括责任的限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成本与收益,是一种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博弈或竞争的结果。然而产权界定本身也需要花费成本,因此这个博弈结果需要以某种具有约束力的方式即契约或制度确定下来,以保障之后的交易能够按着前期博弈结果进行。由此可见,契约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那就是在交易中起到权利分配和义务分摊的指导作用,而事实上契约本身也是制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只是相对来说起到的作用是短期的,一般只针对单次的交易;而制度所发挥的作用多是长期的,调节范围一般是较广的,对于同类的或相似的交易都是适用的,所以产权界定后一般会以制度的方式确立下来,即产权制度。在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合作或交换,就可以看作是产权的交易。交易的发生,必然会给人们带来成本与收益,这二者是人们做出经济决策的基础,那么制度协调交易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指导交易行为主体之间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分配的过程,而这里所说的成本,也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所谓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所引起的成本。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交易费用就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费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交易中所发生的一切成本都属于交易费用的范畴。因此,可以说制度在交易中起着指导交易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的作用,换言之,制度的本质就是交易中具有执行力的指导交易中主体间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的协调保障机制,这种机制既可以是在交易中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由占绝对利益优势的行为主体制定形成的。制度不应该是约束和制约,为达成目标而制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而应该是人类的__,更应该是一种观念或价值观。其本质是促使人类自由发展。一个国家、企业、组织、集体、团队,只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发展目标,那中间的自由协作会更好的促使事物的发展。以专利法为例,专利法是由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是以成文方式确定下来的正式制度,其执行力是由国家的法庭、警察系统来给予保障的。专利法的颁布,确定了专利持有人因其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所享有的权利和应获得的利益,明确了其它行为主体使用该项专利时应向持有人支付的费用以及获取报酬后持有人应尽的义务。实质上,专利法的条文就是一种指导人们在进行专利的产权交易时进行利益分配和交易费用分摊的原则;而国家的法庭强制力,保证了其效力的实施,使其能够对交易主体起到约束作用,促使各行为主体依照这种原则进行交易,从而形成一种针对专利产权交易的协调保障机制。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制度1、目的:1、弘扬江顺科技诚信、和谐、勤奋、卓越的企业文化,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打造江顺科技品牌。2、规范江顺科技员工行为,推行“6S”管理工作,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秩序。2、内容与适用范围:1、本制度规定了公司提倡与反对的内容、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等。2、本制度适用于江顺科技公司全体员工。3、提倡与反对:1、工作态度方面1.1提倡绩效,反对权谋;1.2提倡严谨,反对懒散;1.3提倡创新,反对守旧;1.4提倡绝对服从,反对自由主义;1.5提倡学习进步,反对得过且过;1.6提倡奉献精神,反对斤斤计较;1.7提倡长远利益,反对短期行为;1.8提倡做平凡事,反对眼高手低;1.9提倡认真执行,反对纸上谈兵;1.10提倡主人翁精神,反对打工仔意识;1.11提倡公司利益至上,反对将个人及部门利益放在首位;2、工作方法方面2.1提倡部门协作,反对工作推诿;2.2提倡当面沟通,反对妄自揣测;2.3提倡踏实细致,反对粗心大意;2.4提倡团队精神,反对个人主义;2.5提倡深入实际,反对官僚主义;2.6提倡危机意识,反对安于现状;2.7提倡正面言行,反对歪风邪气;2.8提倡权责对等,反对无监督的权力;2.9提倡制度化管理,反对工作无计划;2.10提倡工作的高效率,反对工作复杂化;2.11提倡分清主次,反对大小事情一把抓;2.12提倡工作讲方法,反对工作无序混乱;2.13提倡今日事今日毕,反对工作拖拉低效;2.14提倡多提合理化建议,反对冷漠与忽视;2.15提倡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反对将问题上交;3、为人处世方面3.1提倡真诚,反对虚伪;3.2提倡务实,反对浮夸;3.3提倡言行一致,反对表里不一;3.4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3.5提倡谦虚谨慎,反对骄傲自满;3.6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狂妄自大;3.7提倡严守公司机密,反对窃密与泄密;3.8提倡正当的人际关系,反对一团和气;3.9提倡纯正的工作态度,反对假公济私、以权谋私;4、仪容仪表:1、在工作时必须保持健康、饱满、乐观的精神状态和谦和、高雅、自信的风度气质;2、员工进厂必须穿厂服,不得穿拖鞋、短裤,女员工不得披头散发,男员工不得留长发或剃光头,着装要求整洁、干净,不穿戴有损公司形象、有碍雅观的怪异服饰及发饰;3、上班见面主动问好,工作时间应做到举止端庄,态度和蔼;4、女员工要求化淡妆,佩戴饰物大方得体,不涂有色指甲油,不留长指甲,忌用过多或刺激性气味强的香水;5、与人接触时要友好热情、风度优雅、不卑不亢,不得因工作或私人原因流露出极度兴奋或厌烦、冷淡、愤怒、僵硬、紧张或恐惧表情。6、在工作场所或以公司名义出席大型活动,员工必须佩带厂牌,厂牌挂在胸前。5、行为举止:1、站姿:站立时自然挺胸,不倚不靠,不插兜插袖、翘首搔姿、勾肩搭背;2、坐姿:两腿自然平放,不翘二郎腿,不用脚踏拍地板或抖动。女士如穿短裙应注意用双手将裙子向前轻拢,以免坐皱或显出不雅;3、动姿:行走时步伐要适中、稳重,急事小跑,忌大步奔跑,也不可脚擦着地板走;4、在任何地方遇到客人,要主动让路,不可抢行,给客人做向导时,要走在客人前两步远的一侧,以便随时向客人解释;5、讲话时要经常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上班时间员工之间应相互称呼职务,或称呼“先生”、“小姐”、“女士”;6、接听电话一般须在响铃三声内接听,接听电话须使用普通话,语调亲切,规范用语:“您好,江顺科技XX部,请问……”。如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转达;7、在听他人讲话时,不可衣装、头发,摸脸,挖耳朵,抠鼻孔,搔痒,拍桌等;如要咳嗽或打喷嚏应侧后转身;如需打断他人谈话时,应先讲“对不起,打扰一下”,事后说“谢谢”。8、保持办公场所的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不得与同事争执或使用不文明语言谩骂。9、员工在员工餐厅就餐,必须遵守公司食堂管理有关规定;10、严格遵守公司员工宿舍管理制度,服从入住安排,否则公司可取消入住资格;11、严格遵守公司员工业余文娱活动的管理制度,共同营造业余文化生活良好氛围;12、不得在公司宿舍从事任何有违公司制度和国家法律的活动,否则一切后果自负。13、爱护、节约公司资源是每位员工应尽的义务,每位员工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用电和节约使用其它易耗品的良好习惯;爱护公司的公共设施,节约使用原材料及其它耗材品,文件资料应该小心处理、严格保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公司设备为个人办事;6、工作态度1、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不骄不躁、求实创新、严守纪律;2、视公司为家、以事业为本,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共同发展;3、有令则行,令行禁止。正常业务按程序操作,不阳奉阴违或敷衍了事;4、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和培训教育;5、勇于自我批评、承担责任。敢于批评和制止损害公司形象、利益和员工团结的言行;6、正直忠诚,如实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和思想;7、积极进取,谦虚好学,开拓思维,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8、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能动思维,及时发现本职工作中的不足,努力解决问题。7、检查与处罚:1、各部门、分公司有责任对所属部门员工的行为规范进行培训、教育、检查与监督;2、行政部负责员工行为规范的日常检查与监督工作;3、对于违反员工行为规范的员工,情节轻微者处以20—50元罚款,其他按员工奖惩制度予以处罚;4、对违__规范员工的处罚程序及权限见员工奖惩制度。【结束】8、引用文件:《员工奖惩管理办法》。《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简介袁伟在的各类选举中,了解和把握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而调整各自的竞选策略,成为朝野政党和所有候选人思考的主要问题。中国文化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法学博士、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张世荧的《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一书,对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一、资料丰富,精致翻开《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感受最深的是资料丰富、精致。书中图表很多,许多理论和计算公式,都由图例或表格加以补充说明,十分明确。如各国选举制度演变大事记,记录了日本、法国、美国、英国以及台湾地区的选举主要过程。其中如对英国选举在历史上的5次大的调整,时间和内容都有具体例子,让读者十分清楚这些国家和地区选举发展历史和要点。如关于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研究表,按照研究者及时间、题目、抽样与分析方法三大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收集不同阶段的民意调查结果。在1971年至1981年的台湾选举演变的“关键时期”有14次。如江炳伦在1972年2月进行,以利益抽样法2975人百分比、卡方检定方式完成的“台湾地区人民政治文化投票指向的调查研究”;胡佛、朱志宏、陈德禹在1981年2月进行,以多段分层系统抽样法、因素分析方式完成的“台北市选民投票行为之研究:1980年恢复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之分析”。在1982年至1991年的台湾选举演变的“发展时期”有15次。如胡佛在1984年4至9月进行,以多段分层系统抽样方式完成的“台湾省选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结构与类型的比较分析”;以陈义彦、何思因等6人在1991年12月进行,以分层系统抽样法、回归分析、变异数分析方式完成的“台湾地区选民投票行为之研究:从第二届‘国大代表’选举探讨”。在1992年至xx年的台湾选举演变的“成熟多元时期”有54次。如徐火炎在1993年进行的,“选民的政党政治价值取向、政党认同与党派投票抉择第二届‘国大代表’选民的投票行为分析”;何思因、吴钊燮在1996年5月进行,以次数分布与百分比、交叉分析方式完成的“台湾政党体系之下政党认同的测量方法”;朱晓玉在xx年12月进行,以总体层次资料分析、个体资料分析、问券调查、变数交叉方式完成的“独立选民投票行为之研究:2000年与xx年‘总统’选举之分析与比较”等68次调查分析结果。如对有关独立选民研究文献及其主要成果方面,对叶铭元、庄天怜、许文宾三人的三篇论文专门进行列表解剖、归纳和总结。如,则分类为三人分别取自“政大选研中心的1989年选举面访调查资料”、“政大选研中心1989年至1998年主要选举的面访调查资料”和“‘国科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xx年台湾选举与__调查、xx年‘立委’选举大型民意调查研究面访资料”;如研究结论则三人分别为“独立选民偏高,占全体选民半数以上;独立选的特征是女性、低教育程度、闽南籍、年龄在35岁至50岁、自营商人、农工、家管、社会阶层低者;政治兴趣及政治知识较低;对各项政治态度上多属于‘无反应’;他们显然不是积极的公民”、“独立选民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他们的政治涉入较低,对候选人及政党评价亦较低;他们对议题保持中立的立场,投票时较会考量候选人条件的优劣,亦较不会依政党的界限来投票;独立选民的组成由政治知识及涉入较低的‘冷漠型独立选民’逐渐转变为政治知识及涉入较高的‘理想型独立选民’”、“独立选民特征:年龄愈长者、教育程度愈低者、缺乏宗教信仰者、居住在中部地区者,较易成为独立选民;独立选民的政治态度:政治兴趣愈低者、政治知识愈低者、认为没有任何政党符合自身理念者,较易成为独立选民;认为__施政表现不好预期或台湾未来不会有任何改变的选民,倾向成为独立选民”。资料丰富、充实、细致,提高了该书的价值。二、台湾选举制度概述在多元政治中,选举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要选举就要有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落实多元政治的重要制度设计,也是多元民主的主要特征,对于政党政治的运作及完善,对于各政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总结的选举制度如下。一是相对多数决定制。分为一是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也被称为“领先者当选制”。台湾行政长官选举时则采用这一办法。二是复数选区相对多数决制,一个选区中名额大于一时,即为复数选区,二至五人为中选区,六名或六名以上则为大选区,根据所选名额由得票排名决定,台湾现有民意代表即属这一类型。选民投票时又分为全额连记法(应选名额多少即可投多少票,台湾地区选举主要采取这一方法)、限制连记法(圈选名额应少于当选名额)、单记非让渡投票(选民只能投一票)三种。二是绝对多数决定制。一是选择投票制,亦称“偏好投票制”,即投票时选民依照自己的偏好,对候选人进行排列,在得票过半的情况下,谁获票第一谁当选。如果没有出现候选人得票过半的情况,即进行第二轮投票,目的是避免选出“少数代表”当选,而发生代表性不足问题。投票方法是对第一轮投票时前二名进行第二轮投票。这一选举方法已经引起台湾有关方面的重视,认为台湾现行的相对多数决定制,造成当选者严重缺乏民意基础的情况,如__2000年3月以39%的得票率即当选。三是政党比例代表制。先决定一个“当选基数”,然后跨过当选门槛的各政党所得有效票总数,除以基数,所得商整数部分为政党当选名额,余额则以比较各政党得票剩余票数依序分配。当选基数有四种计算方法。在台湾各项选举中,“当选基数”因为投票率的高低和当选席位中的多少而不同。在台湾“立委”选举中,政党比例代表制主要体现在“不分区立委”上,由政党得票数决定。“单一选区两票制”则让政党代表的产生,与政党候选人的得票率相脱勾,专门由第二张政党票决定。四是混合制。多数决定制和比例代表制的混合制,是近年来选举制度的改革方向,台湾第7届“立委”选举采取的“单一选区两票制”则属于这一方式。选民要投两张票,第一张票选举“分区立委”,第二张票选举“政党”,按各政党得票率来决定“不分区立委”席位的分配。在具体计算上,一是“联立制”,在“两票制”的情况下,以第二张票为基准来决定各政党应得的席次,但应先扣除于单一选区(第一张票)中已当选的席次,再来分配“比例代表”。二是“并立制”,各政党以“政党得票率”来分配预定的代表名额,此与各政党在“区域选举”中已当选的席次多少无关,台湾“立委”选举即采用此法。在上述四种选举制度基础上,衍生出了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半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单记可让渡制、“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与比例代表制”和“复数选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与比例代表制”等选举制度。选区规模有单一选区制、复数选区制、复数选区比例代表制、德国混合制等多种。(关于台湾“立委”选举办法的争论)台湾学者张世熒在《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书中认为,“一阶段宪改”对选举制度的改革带来的影响很大,引起朝野政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改现行的“复数选区单记非让渡投票制”为“单一选区两票制”,同时“立委”席位减少一半,对选举结果和政局演变影响很大。一是有人不赞成“立委”席位减半。因为“立委”由现有的225席减为113席,减少幅度过大,小党“立委”当选的空间减少,大党的不少“立委”失去当选的机会,不仅是小党,包括__和__内也有现任“立委”和实力人士反对减半,要求增加到150至200席。二是“单一选区”对小党不利。“单一选区”即“小选区”,选举产生的“区域立委”73席分在73个选区,每个选区必须第一名才能当选。这样,小党因为力量分散,即使在台北市也要分为8个选区,很难在相应选区获得第一名,因此很少有当选的可能。三是“政党比例制”实施时采用“联立制”和“并立制”的争论。如果采用“联立制”,小党通过选择政党的“第二张票”的得票率,等同于当选“立委”的比例,可以保持在“立法院”内的影响力。如果采用“并立制”,小党只能在总数只有40席的“不分区立委”中进行分配,在“第二张票”中的得票率是多少,只能在“不分区立委”拥有相应的比例席位。选举制度直接影响到选举结果,围绕新的“立委”选举方法的争论高潮还未到来,小党和大党的一些“立委”已提出增加“立委”席位和采用“联立制”的方案,特别是已经成为__当局推动“法理__”的借口之一,因而更加成为岛内各方关注的焦点。三、影响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关于选民的投票行为研究,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研究选民的投票行为,存在有从生态学方面进行研究的“芝加哥学派”,有从社会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有从社会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密西根学派”,有从经济学方面进行研究的“理性选择学派”。《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认为,长期以来,在台湾地区的选举研究中,关于选民投票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在现有的台湾地区__、“立委”、北高市长和议员、县市长和议员、乡镇长和市民代表、村里长选举中,决定选民投票取向的最重要、最基本、最直接的原因,是蓝绿两大阵营的对立。也就是说,蓝绿阵营的基本盘是考虑选民投票行为的基础,各自的支持者一般情况下不会投票支持对立阵营的候选人。在基本盘基本确定的情况下,争取中间选民支持,成为参选政党和候选人的主要工作,这就需要在尽量巩固基本盘的情况下,研究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在台湾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如下:一是“候选人形象”,主要是指候选人的出生背景、人格特点、从政经验等。“候选人形象”是指某一候选人在选民心目中所拥有的特质和条件,也就是选民对候选人的认知和态度,而且拥有相当稳定性,“__现象”则是“候选人形象”对选民起作用的集中反映。《选举研究——制度与行为途径》认为,“候选人形象”由“能力、个人特质和情感”三部分所组成。在台湾,20世纪70年代以后,选民对政党认同比例有所下降,“候选人形象”在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中的地位上升。选民受“候选人形象”影响、尤其是在同一阵营内出现多人争夺某一职位,“候选人形象”所起的作用约占55%。选民依据对候选人的评价,投票给评价最高的候选人。二是“议题取向”,是指选举期间竞争性的各方,针对某一极具争议性与急迫性的问题,所提出的不同主张或政策。因此,所谓“议题投票取向”也称为“政策投票”,系指“选民的投票行为所受其个人政策偏好影响的程度”。早期研究学者认为,选民的议题立场对投票选择的影响并不大,选民对公众事务是“无知与冷漠”,多数选民对议题是“无态度”的。在台湾也是这样,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民主”程度不高,再加上选民知识、尤其是政治知识水准有限,真正根据候选人政见、文宣品诉求来投票的可能不大。直到80年代的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二学期总务工作计划024-2024年度
- 2024年四年级语文组教研工作计划
- 2024年12月班主任工作计划
- 学年第一学期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
- 临沂大学《大学英语I(艺体类)》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大学物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德育工作计划:2024年暑假德育工作安排
- 2024年业务员销售工作计划范文参考
- 聊城大学《美国文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雕塑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欧洲民间故事》教学设计
- 如何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课件
- 山东建筑大学混凝土结构设计期末考试复习题
- 沙盘游戏概述课件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说课课件
- 介绍家乡南通课件
- 政府安置房交房交付仪式活动方案
- 大队委竞选自我介绍课件
- 气体灭火系统验收表1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课件(全册)
- ZC25-3(500)兆欧表使用方法(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