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有感六篇_第1页
读《了凡四训》有感六篇_第2页
读《了凡四训》有感六篇_第3页
读《了凡四训》有感六篇_第4页
读《了凡四训》有感六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了凡四训》有感六篇【篇一】《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其在早年请一位老先生推算命数,皆被言中,从而对宿命论深信不疑,终日混混沌沌,心无所向。直至得云谷大师点化,才茅塞顿开,决定自己改变命运,“命自己作,福自己求”,最终了凡先生学问和修为都有所成。书中则是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和毕生学问,“现身说法”教戒子孙改变命运。前几日,我才有幸翻开这本书,细细读来,总觉对当前的基层干部也是有所启迪。立命。“天难堪,命靡常”,天不可相信,命没有定规,心受到命里相术的束缚,便会落入宿命的窠臼。当下,部分基层干部也深受“宿命论”的困扰,遇事易认命,遇难就把一切推脱给命运,不思进取,__、无作为,使自己在宿命笼罩下自我迷失,失去前进的方向,最终一事无成。“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作为基层干部,要主动作为,不逃避,不妥协,做到遇难而刚,遇难而定,努力改变现状,把握命运,不断成就生命的价值!修心。过而不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想要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探索就会有失误,做事就有可能出错,洗碗越多摔碗的几率就越大。对基层干部来说,不怕犯错,怕的是不能直面错误,改正错误。对此,了凡先生提到要有“三心”:一是发耻心,要有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二是发畏心,要慎独其身,知改过的紧迫性;三是发勇心,要有改过的决心和勇气。有此三心,便可修心,重塑自我。积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中提到十件积善之事,都是人与人相处遵循的原则,与基层干部紧密相关的,则有以下二三。与人为善,学会善待他人,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责难与苛求,同事之间,干群之间就会多一些融洽和谐;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多行雪中送炭之事,救急救难,便是最大的善行;兴建大利,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公众有益之事,就发起兴建,做到心中有民,尽责为民。谦德。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真正能听进忠言,喝下良药的又能有几人呢?忠言固然中肯,但是听者若不心怀若谷,再好的忠言也是于事无补;良药固然重要,但若双唇紧闭,再小的病也无药可救。所以说,谦德是修身的前提,也是成事的保证。谦虚收敛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胸怀,基层干部常怀谦虚之德,多听别人意见,多看别人长处,多找自身不足,才能修身慎行,独善自养,才能更好服务基层,建设基层!【篇二】“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守护文化之根”……今年全国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乡村文化振兴上。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支撑,既要塑乡村“美丽之形”,更要铸乡村“美丽之魂”。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现有的很多村庄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深入发掘乡村文脉,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铸造“美丽之魂”,也是乡村获得“造血”功能的一个关键。紧邻潮白河的宝坻区小辛码头村,是“千年古渡”,留下《了凡四训》的明代宝坻知县袁黄,曾在此试验成功“南稻北栽”。经过近年来的改造提升,这里青砖黛瓦、稻海渔歌,漫步这处“千年古渡”,宛若置身江南水乡。古渡渔村已华丽转身,小村庄形成了了凡文化、稻事文化、漕运文化、农耕文化四大文化旅游主题,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15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不足1万元提高到了3万余元。“今年启动公共配套服务提升、生态景观打造等二期工程。小辛码头村又迎来了新的起点。”谈及未来,村党支部书记徐江信心满满。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不是单纯追求城乡齐步走,也不是搞成千村一面的一刀切,而是要坚守传承农耕文明,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守护淳朴之风、质朴之气、纯朴之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近年来,天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杨柳青镇的年画文化、下营镇的长城历史文化、潮白河沿线村庄的渔业文化、运河沿线村庄的漕运文化……一个个村落在津沽大地上焕发了新的活力,既塑造了整洁靓丽的村容村貌,又树立了乡村新风尚。仅2018年,天津就规划建设了三批29个产业聚集、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充分发掘当地的自然、人文、历史等特色,形成一镇一韵、一村一品的良好格局。“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相较于塑形,铸魂的难度更大,也更重要,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时间,乡村文化的传承既要“摸清家底”,还要跟上时代步伐,在发掘优秀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新时代的精神要素,只有真正做到“以文化人”,才能更好地实现安民、富民、乐民,为乡村振兴带源活水。【篇三】《了凡四训》中提到: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古人尚知“因循”弊病而想要杜绝,新时代的追梦人又怎能因困于因循藩篱而止步不前呢?因循者,默守陈规不远改革、变革者,无外乎几种心理。或有太过自信者,坚定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对的,所以又怎会放弃自己的“成功经验”而发现当前存在问题呢?也有太过自卑者,存在“本领恐慌”“能力恐慌”,担心自己打破陈规选择的另一种方法,做不好、出差错。当然还有中规中矩者,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甚至认为对或错不重要,改与不改没两样。改革都是不容易的,在曲折道路中不断前进。无论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是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还有十八届__召开后的改革开放,我们都不难发现,纵然改革有成功有失败,但是改革的力量是巨大的。改革的伟大在于它打破了因循藩篱,它突破了当下的认知,它推动了整个时代的发展步伐。毛泽东的一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我们见证了南泥湾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到陕北“好江南”的奇迹。所以,打破因循藩篱,我们还需要从自我开始改变。打破因循藩篱,需要认知自我发现不足。故步自封只会圈地为牢,自我膨胀大多源于不自知,即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想要寻求新的突破,我们首先得学会正确认知自己,查找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的弱项和短板。唯有如此,才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去弥补不足,找寻到更为有效的工作方法等。我们党员干部依然如此,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阻碍停顿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去抱怨问题障碍的困难度过高,而是应该发现自己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是否存在照搬照抄、做法不当等问题,发现问题后还需要及时纠正更改,跨出自我设定的圈子。打破因循藩篱,需要强化学习提高能力。工作推进中,若发现自己能力不足,只会想着哪里有没有“现成的做法经验”,当“学习借鉴”变成“依葫芦画瓢”,小心可能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所以,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在平时的生活中、工作中,应需要加强学习,增长自己的见闻、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才能结合实际工作,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类问题,不担心害怕“变化”,因为脑中有对策,任何问题处理都“万变不离其宗”。打破因循藩篱,需要鼓足担当作为干劲。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一直顺顺利利的,有磕碰停滞很正常,出现失误也很正常,可是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有所为”。国家为了保护我们敢做事勇改革的干部,出台了“容错纠错”等一系列保护机制,所以我们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拿出敢于做事的决心和勇气,走出“自我保护”的因循藩篱,为推进工作开展找到好方法、走出“新路子”。【篇四】《了凡四训》第一篇便讲了“立命之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表达了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与习__讲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谋而合,也告诫我们为官者不能“坐等天命”,要自修功德,力行善事,不落凡夫窠臼,书好为官的“立命之学”。修官德,树立命之“好德性”。“德者,性之端也”。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司马迁把修德列为治国的三大方略之首;“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西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言献策强调德的安民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为官者,要将修德养性作为执政的终生课程,不因矜惜名节而碌碌无为,不因位高权重而得意忘形,更不能只好官,恨不得一岁九迁,而抛德,宁做金漆饭桶。应“三省吾身”,无论“大事”“小节”,都察德修德,做到三命而俯,以德为先。积善行,树立命之“好口碑”。“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贤者善行,为国为民,百姓拥之。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写道:“人之情所愿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操之以临天下之士。”善行,无出其右。武周政治家狄仁杰为民请命,__除恶,后世称其“唐室砥柱”;会稽太守刘宠兴修水利,让百姓安居乐业,获美名“一钱太守”。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身居庙堂,应事事不忘渔樵,心系万家灯火,情牵百姓忧乐,做到“官为民役”,为百姓行善事,以群众口碑检验施政成效,用群众的话语权来记“功过格”。惜精神,树立命之“好颜色”。“敢上九天将月揽,为邦不惜鲜血流”。没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踔厉风发的精气神,便难成气候。了凡告诫儿子“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因循二字耽阁一生”,做官做事亦怕“因循”二字。循规蹈矩,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尸位素餐,为官不为,要得这“官服”作甚。为官者,务惜精神,要有“求则得之”的信念,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进态度,要有据水断桥的胆识和锐气,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勇做“闯将”“干将”,在“官薄”上书得浓墨异彩。【篇五】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建设和传承。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可见把家管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治家方面,明代后期曾任宝坻知县的袁黄堪称典范。袁黄官位不高,但勤政爱民,治绩显著,被时人赞为“吾邑二百年来所未有之良牧也”。值得称道的是,袁黄律己极严、治家有方,立下了清正、和睦、向善的良好家风。他是“功过格”的积极实践者,同其妻子把每天的事情都记入《治心编》,随时检讨和改正自己的过失;袁黄在县衙空地“皆令种蔬,尽足供给,且不使家人辈无事而食,长其游惰”。袁黄老来得子,但宠而不溺,并专门写下诫子文,也就是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了凡四训》,告诫其要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后其子出仕为官,亦卓有政声。在立家风、正党风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新中国成立后,曾建议全党读《触龙说赵太后》,感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深意,并始终恪守“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专门制定了《十条家规》严格要求亲属。李先念同志告诫子女:“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这些家训、家规,彰显出共产党人特有的风范风骨,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我们党还有许多先进典型,也都是严于持家的模范。焦裕禄给儿女留下了“带头艰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杨善洲身为地委书记,他的家人却一直生活在农村,过着与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群众不仅关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是否廉洁自律,更注意其配偶子女等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如果领导干部的亲属中有人违法乱纪,不仅影响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更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篇六】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有两重含义。其一,从个体到整体的关系,最小的单位为自身,多人则成家,多家则为国,多国则为天下,故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其二,身修方能家齐,家齐方能国治,国治方能天下平。国治在乎齐家。如何齐家,其要有二:一、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上梁不正,下梁必歪。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最关键的在于家长的个人修养及德行。所谓言传身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家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若品德高尚,修养高,孩子受到良好的熏陶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