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亲亲相隐”制度的司法实践价值探析目录TOC\o"1-2"\h\u6910Abstract15248目录 31271摘要 4 425893引言 531019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含义及历史沿袭 524598(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含义 64880(二)“亲亲相隐”制度的沿袭 64321二、现代法治中“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710590(一)现代法治中“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 726501(二)现代法治中“亲亲相隐”制度的可行性 87654三、现代法治中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条件与弊端 920787(一)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条件 931022(二)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弊端 1011274四、“亲亲相隐”制度的实践价值探析 11449(一)“亲亲相隐”制度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 1210663(二)“亲亲相隐”制度融入法律可以更好的实现保障人权 126917(三)“亲亲相隐”制度可以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137984结语 133981参考文献: 15摘要:“亲亲相隐”是独具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法律制度,对我国古代的立法和司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本身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到完善过程。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是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的一部分,体现的是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文章从“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沿袭以及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亲亲相隐”制度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得出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可行性与所需的条件;再通过对“亲亲相隐”制度的实践价值研究,提出亲亲相隐制度顺应人性的要求,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的观点。我国现代法治体系下越来越注重人权的保障,是现代法治发展的需要,而法律的公正和正义是为人性服务的,亲亲相隐制度所维护的社会基本伦理与此相符合。关键词:亲亲相隐;刑事制度;司法实践引言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也曾被称为“亲亲得相首匿”或“亲属相容隐”。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法律观念,并在汉代被正式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唐代的律法疏议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修订,使其在后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文章将从亲亲相隐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它的理论基础以及其与现代刑事诉讼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而探究这一古老的司法理念在当今时代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亲亲相隐是一种法律原则和制度,它规定如果亲属之间出现犯罪行为,他们应该相互隐瞒、藏匿、拒绝作证、帮助犯罪亲属逃跑等,而不承担举证责任,并且不对这些行为进行处罚或减轻处罚。同时,如果法律规定应该互相隐瞒的亲属进行告发和举证行为,那么他们将会被判罪并受到处罚。这一原则与制度不仅适用于刑法领域而且还涉及到民法和行政法等多个方面,因此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和现实意义。亲亲相隐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在中国的传统法律体系中已经存在了超过两千年,并且在中国古代的伦理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亲亲相隐的观念最初源于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经典文献,它继承了周礼中的亲亲尊尊传统。西汉时代,统治者将亲亲相隐的思想融入法律中,确立了它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在司法审判实践中,这一制度得到了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亲亲扣隐的法律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完善,但在明木清初逐渐被淡化,并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发生了转变,最终在新中国的建立中遭遇了失败。在亲亲相隐的制度之下,隐藏着丰富的人文关心,这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律与礼仪的融合,以及家族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这一制度不仅能够保障家庭生活和谐稳定,还能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考虑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特点,这一制度在当下的中国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从理论上看,亲亲相隐制度有其合理之处,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许多弊端,需要加以完善。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含义及历史沿袭“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指导制度,在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也随之发现变化。现代法治体系下“亲亲相隐”制度符合现代法治精神,顺应人性的要求,体现了现在法制中法律对人情伦理的关怀。(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含义“亲亲相隐”制度又叫“亲亲相隐得相首匿”。亲亲相隐,指出于人本性从而对自己的亲人有所袒护、隐瞒,不检举亲人可以免受或者减轻刑事责任。参见梁霞:《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相关问题思考》,参见梁霞:《中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相关问题思考》,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9月,第39卷,第5期。出自《论语·颜渊》据此可以认为儒家所主张的德治仁政实质上是推崇圣人政治的人治。亲亲相隐制度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并被纳入到法律体系之中。虽然亲亲相隐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其在民间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忽视。虽然亲亲相隐制度被剔除过参见张晓冉:《亲属特权与“亲亲相隐”之比较》,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研究生论文。,但是不难发现其体现的儒家的伦理纲常与现代法治精神并不冲突。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亲亲相隐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其在现代刑事诉讼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参见张晓冉:《亲属特权与“亲亲相隐”之比较》,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研究生论文。(二)“亲亲相隐”制度的沿袭“亲亲相隐”这一制度随朝代的更替与时代的变迁,其适用范围也逐渐广泛。“亲亲”由最初的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血亲扩大为同居即为“亲亲”。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记载的叶公与孔子关于家庭关系的对话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隐”,指“不称扬其过失”。《礼记·檀弓》谓:“事亲,有隐而无犯。”郑玄注:“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但《论语》此章先言“其父攘羊,而子证之”,“隐”系对“证”而言,“证”,《说文》释为“告也”,可知孔子在此处所言之“隐”,具体地说就是隐瞒不告。秦朝时期,立法以法家思想为知道,从而“亲亲相隐”逐步发展为法律。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95-196页。参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95-196页。汉代以来,随秦朝的灭亡,法家思想也随之失去主导地位,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现,使儒家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中的宗法伦理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直接体现便是亲亲相隐制度。汉宣帝时期《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记载:“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曹自立:《现代孝亲意识的唤醒》,载《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通典》中有便有案例说明“亲亲相隐”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曹自立:《现代孝亲意识的唤醒》,载《天府新论》,2010年,第5期。参见《通典》卷六十九载有董仲舒《春秋决狱》的一个案例,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罪?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由此可知,在汉代亲亲相隐的发展已经由单向容隐发展为双向的容隐。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是期隋唐时期,中国法律体系在此刻形成,同时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趋于成熟,成为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隋唐时期的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因此唐法典《唐律疏议》处处可见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子,随之渗透者儒家伦理观念的亲亲相隐制度也随之更加完备。参见李靖雯:《参见李靖雯:《唐代“亲亲相隐”制度研究》黑龙江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参见冯红:《浅析唐代“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演变》,载《法制与经济》2014年1月,第372期。参见(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到新中国成立,由于奉行国家利益至上,亲亲相隐制度被当做封建流毒从法律中消除,此时亲亲相隐制度走向衰落。二、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亲亲相隐制度与我国现代法治精神相一致。我国现代法治体系下越来越注重人权的保障,亲亲相隐制度顺应人性的要求,符合现代法治的精神,是现代法治发展的需要,而法律所追求的公正与正义是符合天然的人性的,而亲亲相隐的制度所维护的社会伦理观念与此是一致的。(一)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合理性亲亲相隐制度与刑法的谦抑性相一致。刑法的谦抑性体现在力求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少用或不用刑罚,获取最大的法律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亲亲”之间的容隐行为并不是达到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司法实践效益,相反,此制度的存在反而可以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参见参见陆建红,杨华:《现代法治条件下“亲亲相隐”制度之构建--从历史、比较研究和现实思考出发》,载《法律适用》2017年第3期,第22页。亲亲相隐制度与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相一致。所谓的期待可能性,是基于行为发生时的实际状况,期望行为者能够采取合法的行动。法律并不是强制执行的,如果根据行为发生时的实际状况,不能期望行为者进行合法的操作,那么即便行为人做出了违法或犯罪的行为,他仍然是无罪的。亲亲相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天然的人性的表现,亲属之间相互容隐,这符合刑法所体现的“期待可能性”。这体现了“法不强人所难”,符合道德人伦,顺应人性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的法治精神:以人为本、人权至上;体现了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例,而是体现人情关怀的有温度的力量。(二)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可行性亲亲相隐制度的存在与我国现代发展理念并不违背,道德与法律并不冲突。亲亲相隐制度的的适用,可以在保障法律权威的同时保障人权。亲亲相隐制度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亲亲相隐制度体现出的是对人性的关怀与包容。如若亲人犯罪,家人则毫不犹豫的“大义灭亲”,那么确实保证了法律的权威,但是破坏的是家庭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也会变成冷冰冰的社会。而亲亲相隐制度则可以缓解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司法有人情味,允许“亲亲”之间“相隐”那么验证罪犯的亲属作证的真实性所用到的司法资源可以直接节省下来,提高司法的效率,同时也保障了人们所接受的道德伦理观念。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会蜕变为僵死的教条”参见(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页。参见(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页。亲亲相隐制度可以保障人权。从法理学上看,追究罪行的主体是国家司法机关,公民个人则不承担追究罪责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的责任。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国家公权力、司法机关都能更好地去追究罪行,而公民个体的权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不可能左右某项犯罪可以或不可以追究的程度。亲属之间不指认不揭露,不意味着违法犯罪行为不会暴露或者不能够查清楚,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更多的也是司法机关的责任。更进一步说,那些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站出来作证,并指出犯罪行为可能存在偏见或造假行为,这对于案件事实的深入调查是不利的。强令亲属间揭发指认罪行有悖人道主义精神,不利于国家法治和文明进步。“亲亲相隐”制度赋予亲属间指认罪行以适度沉默权而非强制出庭作证,这既符合社会最为根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又有助于对人权的尊重与维护,亲亲相隐制度符合人伦道德。亲属相互容隐是天然的人性的表现,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法律的设立与实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而亲情是人必不可少的根本情感,我国《刑法》中有包庇罪的规定,但是对亲属犯罪进行包庇容隐的现象仍然存在。亲属容隐是人之常情,亲亲相隐制度体现法律以人为本,在立法中允许“亲亲相隐”则会使家庭稳定,社会稳定。三、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条件与弊端“亲亲相隐”制度符合当代发展理念同时不可否认其存在诸多问题,法律与道德、公平与正义如何平衡都是现代法治中实行“亲亲相隐”制度应解决的问题。同样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也是既存在积极的一面,也面临这问题和挑战。(一)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条件首先,这一制度可能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隐瞒和逃避法律制裁,影响司法公正和效率。其次,对于非亲属之间的人身关系是否也应该适用这一制度也存在争议。此外,如何平衡亲属之间的利益和法律公正也是一项挑战。一是明确“亲亲相隐”中“亲亲”的适用范围。“亲亲相隐”制度,本身是为保障人权,到了唐朝同居即可相隐,随社会的发展变化,到如今,同居的人已经不局限在亲属之间了,同居的人不是亲属也可适用“亲亲相隐”制度,则会破坏法律的权威,影响司法的效率与正义,同样会使犯罪分子抱有侥幸心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综上所述,扩大容隐范围不利于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所以,我们应当将“相隐”的范围进行限缩,例如可以规定“亲亲相隐”只适用于父母、子女、配偶之间。明确规范“亲亲”的范围,更有利于“亲亲相隐”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更好的平衡道德与法律。二是明确“亲亲相隐”中“相隐”的适用类型。在我国古代,对“亲亲相隐”制度的适用,一般都会做出一定的限制。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也会做出规定,那些重罪不适用这个制度。例如:谋大逆、谋反、谋叛等。参见俞荣根,蒋海松:《亲属权利的法律之痛——兼论“亲亲相隐”的现代转化》,载《现代法学》,2009年5月,第31卷第3期。参见俞荣根,蒋海松:《亲属权利的法律之痛——兼论“亲亲相隐”的现代转化》,载《现代法学》,2009年5月,第31卷第3期。(二)实施“亲亲相隐”制度的弊端一是忽视了人与人的平等性。在我国的传统法律体系中,“礼”始终被视为其核心和基石,这也反映了我国的家庭成员关系和伦理道德观念。亲亲相隐的制度恰恰是这种“礼”在精神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它充分地运用了人伦道德来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尽管这种调控策略在当时对社会矛盾的调解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亲亲相隐的制度是基于宗法等级构建的,它常常优先考虑“尊”的利益,更具体地说,就是“为尊者隐”。这种隐秘主要体现在“子为父隐”的方面,而真正涉及“父为子隐”的情况则相对较少”。在唐朝时期,宗法等级中的“相隐”不平等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唐律疏议》里,明文规定了对于控告祖父母或父母犯下罪行的人将会受到绞刑的处罚,而对于父亲告发子女的行为,他们则仅仅是选择不坐;对于那些向其他亲属告发的人,将被判处两年的有期徒刑,而对卑亲的亲属告发的人则只会被判处六十杖刑。这在法律上明确显示了亲属之间的不平等。对于家族中的卑亲属,他们通常只承担着隐藏尊亲属和尊者犯罪的责任,而不享有被隐匿的权利。在西方国家的亲亲相隐制度中,尊卑亲属之间的区别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他们主要强调的是亲属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中,所有人都持有平等的立场。平等,作为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社交纽带,构成了社会和法律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现行的亲亲相隐制度深刻反映了尊贵者与低微亲属间的不平等现象,这也导致了在实际的司法操作中,人们对法律中的平等性原则有了一些误解和偏见。因此,这种对法律平等原则的忽视,是当前最迫切需要消除和抛弃的。二是忽视了个人权利的保护。确切地说,在我国古代的法律制定初期,并没有完全忽视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唐代的法律也深入地考虑了对低微儿童的权益,同时也确保了囚犯的个人权利得到了保障。这种尊重与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亲亲相隐”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然而,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这种强调亲情和相隐的制度逐渐被赋予更高社会地位的纲理伦常所取代。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在犯罪或发现犯罪事实后,首先会考虑如何隐藏亲属罪行,而不是优先保护个人权利。这种思维方式也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本能,使得人们在思想层面上默认了纲理伦常的重要性。在唐代法律当中,对于亲属的隐匿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这种隐匿在卑幼对尊长罪行的掩盖上尤为明显;其次是对于亲族与姻亲之间的罪行上的隐匿。然后是根据家族成员的身份地位和近期的情况来确定隐藏的责任程度以及举报后的法律责任。同时在诉讼过程中,对于亲属的刑讯,处罚等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漠视。然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人们在保护个人权益方面的疏忽,这种疏忽与当前我国的立法理念存在严重的冲突。四、“亲亲相隐”制度的实践价值探析“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和价值。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亲亲相隐”的原则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诉讼过程中得到体现。我国刑法规定的窝藏、包庇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的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的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延续了近千年的亲亲相隐制度在新中国诞生后连同旧法被一并废除,并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思想的解放,我们对亲亲相隐的认识也逐渐走向客观,不再以消极、否定的眼光看待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亲亲相隐。随后的几十年中,亲亲相隐被重新挖掘并逐渐回归中国法治,这一点在刑事程序法中略有体现,但对于刑事实体法特别是窝藏、包庇罪,直到今天也未能引入亲亲相隐原则。不可否定,亲亲相隐制度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通过前文对国外容隐制度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亲亲相隐”是一项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律制度。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亲亲相隐制度蕴含着某种普世的基本价值,剔除亲亲相隐落后、消极的一面,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寻找到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刑事法律需求的价值。(一)“亲亲相隐”制度符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亲亲相隐”这一制度在调和家庭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在法律与道德之间找到平衡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我国法制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增强,“亲亲相隐制度”逐渐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一种新型的刑法适用规则。“亲亲相隐”这一制度彰显了道德与法律的相互依赖,也就是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两者和谐共存的核心价值观。尽管“亲亲相隐”是儒家道德观念在法律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但道德的约束和约束力相对较弱,因此有必要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来加以维护和保障。“亲亲相隐制”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并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成为阻碍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障碍。“亲亲相隐”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只有通过法律的保护和维护,道德才能增强人们的自觉性,并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二)“亲亲相隐”制度融入法律可以更好的实现保障人权早在1998年10月5日,我国已经正式签署并加入了联合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我国加入这一公约也势在必行。根据该公约的第二十三条第一款,家庭被视为一个自然且基础的社会单位,并且应当得到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保障。”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照顾、相互理解,不得侵犯对方的基本权利。这意味着我们现有的法律应当与维护人权的明确规定保持一致,不能有任何违反。通过吸纳“亲亲相隐”这一合理观点,我们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这不仅符合我国的传统观念,也符合全球的通行做法,因此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接受。从立法上看,在我国确立“亲亲相隐制度”有着重要意义。此外,“亲亲相隐”制度所展现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法律的人性关怀和人权保护的核心思想,这使得“亲亲相隐”制度在现代法制建设中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三)“亲亲相隐”制度可以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尽管“亲亲相隐”这一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局限,但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代表和体现,它依然有助于维护社会的伦理和道德秩序。在刑事立法上,也有一些国家通过规定这一法律原则来限制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的取证权,以保障其诉讼权利不被侵犯。我国刑诉法领域的知名专家陈光中教授曾经明确指出,“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应当有权拒绝作证”。他持有这样的观点,即这样的做法将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并对如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融入亲亲相隐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我国传统文化、刑事立法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的价值。这一法律制定的核心理念是:社会高度重视某些关系,并希望通过保守机密来加强这种关系。为了维护这种秘密的本质,社会甚至愿意牺牲与案件最终结果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这就造成了犯罪嫌疑人亲属在面对犯罪时无法得到公正对待,也导致了他们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而使国家、集体及个人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现代法治追求通过近亲属的免证权,在惩罚犯罪时做出微小的牺牲和让步,以获得更大的社会利益,这是现代法治追求的一种效益。“亲亲相隐法”的价值在于它使国家司法机关能够更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抛弃“亲亲相隐”的观念,而应该批判性地继承其合理之处,并为其注入现代的活力。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亲亲相隐制度”进行了规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刑事法律体系中,“亲亲相隐”的原则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罪犯的亲属作为知情者是否有作证的义务,或者说,法律是否授予了知晓案情真相的罪犯亲属免于作证的权益,这主要在刑事诉讼和证据领域得到了体现。其次,关于刑事实体法中的“亲亲相隐”行为,是否应给予豁免的处罚。相较而言,“亲亲相隐制度”对于刑事司法实践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构建我国的相隐制度时,主要是从上述两个维度进行考虑。结语纵观“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春秋到现代经历了萌芽到完善到衰落再到现如今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现代法治下,“亲亲相隐”制度应该得到合理的评价和运用,即在家庭伦理和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尊重和保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同时也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公正。“亲亲相隐”制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这一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古代法律规范,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法学研究的深入和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亲亲相隐”制度有望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除了国内和国外的理论研究,“亲亲相隐”制度还在一些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例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允许亲属之间在某些情况下作有利于对方的证言。此外,一些学者和司法实践者也开始关注亲亲相隐制度在非刑事领域的应用。虽然,这一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应用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例如,亲属之间的互相包庇会影响证言的可信度,并且会导致一些犯罪行为的隐瞒和逃避法律制裁,从而影响司法的公正和效率;非亲属之间的人身关系是否也应该适用这一制度也存在争议。此外,如何平衡亲属之间的利益和法律公正也是一项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实现法律公正和社会和谐。未来,随着法学研究的深入和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亲亲相隐制度有望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家庭伦理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综上所述,亲亲相隐的法律制度至今已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尽管它对当前的法律观念和制度构成了一定的障碍,但从其存在的合理性角度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完全排除在外。亲亲相隐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保障制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现实需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亲亲相隐制度在维护人伦亲情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该制度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并在法律构建过程中借鉴其在保护家庭伦理方面的合理性。这样做不仅能确保法律的公正性,还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参考文献:[1]孟宪玉:《“亲亲相隐”与现代法治精神》,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17期。[2]王玮:《“亲亲相隐”制度之于现代刑法的作用》,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铁乘务员个人工作计划
- 2024年盐业行政工作计划
- 2024年四年级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 精教科研工作计划
- 质控中心工作计划科室质控小组工作计划例文
- 万能英语教学个人计划
- 2024年护理部工作计划表
- 公司企业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一日计划学后感想
-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计划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2024年完整离婚协议书下载-(含多款)
- 探针台行业分析
- 嵌入式工程师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报告
- 2024年安徽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
- 徐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供应链风险管理报告
- 《科技节主题班会》课件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含解析)
-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修订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