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 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新授课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二上学期 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新授课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二上学期 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新授课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二上学期 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新授课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二上学期 历史《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新授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新授课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学段高二上学期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为部编版历史教材《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本课共分为两个子目。第一子目《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通过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基本发展脉络,反映其演变过程,体现赋役对于统一王朝的重要意义;第二子目《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以关税与个人所得税为例阐述中国近现代税制的变迁。本课是部编版教材的新增内容,且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故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只探究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历程、演变的原因和演变的趋势,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留作下一节课再学习。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相关问题在必修课程会有零星涉及,但不够系统。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上学期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中详细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赋税制度,对“赋税”“赋税制度”“均田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整个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缺少宏观把握和深入理解。其他朝代的赋税情况散见于各课,并不详细。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中学生学习了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即征发繁重,并未详细学习到秦朝赋役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三个部分。《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课学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有部分内容涉及到赋役制度变迁的背景和影响。所以本课学生还需要对古代赋役制度做进一步的学习。四、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过程,明确不同朝代不同的赋役制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掌握历史必备知识;在把握赋役制度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能够概括归纳其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2.通过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原因,各种赋役制度的时代背景以及其意图解决的社会问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加强其唯物史观素养。3.通过分析概括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因素,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构建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进步作用,理解赋役对于统一王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历史核心素养。4.通过时间轴理解影响关税变化的因素与关税的作用,增强对关税主权重要性以及中国最终收回关税主权的历史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5.通过了解改革开放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原因分析,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确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06年开始,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个在中国实行了2000多年的税种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包括农业税在内的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设计意图:徐蓝教授曾指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注意创设多种类型的“新情境”。如“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如某种社会风俗的来源、某一国际争端的历史背景问题。故此导入设计,旨在创设新情境,吸引学生对考察中国赋税制度演变问题的兴趣。材料1:一些重要制度必须依照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所谓“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不可不察也。夫制度损益,此古今之不必同者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常变动的是赋税制度。——晁福林《认识古代中国的一把钥匙》设计意图:引用晁福林教授这段话,提出本课的大概念“世异事变,治国不同”,即随着时代的发展,治国的政策包括赋税制度也会不断变化。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究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历程、演变的原因和演变的趋势,重点挖掘发生了什么样的“世异事变”导致了“治国不同”。材料2:赋税是国家依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调控手段。国家通过赋税的征收与纳税人形成了征纳关系,因此,赋税一方面关系到国家职能的行使,事关国家兴衰,另一方面,关系到百姓的承受能力,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虽然在不同的朝代赋税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以分为赋役和工商杂税两大类。赋役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工商杂税主要包括关税、市税、盐税、茶税、酒税、矿税及各种杂税。——齐海鹏《中国古代财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设问:什么是赋税?中国古代赋税有哪些种类?设计意图:齐海鹏教授的这段话清晰地道出了赋税制度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种类。通过补充材料,学生可以在整本书的大概念“国家治理”的框架下理解赋税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设问:根据课本、地图册并结合所学,概括归纳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设计意图: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利用好教科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涵养时空观念。此处用表格的形式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归纳,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教科书图文材料,培养学生阅读中把握关键信息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掌握历史必备知识。(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原因教学活动:学生根据课本、补充材料并结合所学,重点概括归纳秦汉、隋唐和明清几个重要时期赋役制度演变的原因。较难理解的地方,如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比较,一条鞭法的示意图,这些地方可由教师补充讲解。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中补充了文字和图表各种典型材料,旨在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用这些材料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原因进行归纳,旨在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学习的迁移,在建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1.“世异事变”之一材料3: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材料4: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设问:思考从秦到汉赋税有何变化。分析从秦到汉赋税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创设情境,结合课本内容了解从秦到汉赋税的变化有哪些。学生运用《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本知识归纳从秦到汉赋税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教训;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等。从秦到汉赋税的变化不仅是从“横征暴敛”到“轻徭薄赋”,还要从教材中了解到汉朝虽然轻田赋但重人头税的特点。汉代轻田租重人口税的赋役制,导致了在家庭人口数不变的前提下,占地越多,赋税负担越轻,获利越大,大大刺激了整个社会的土地兼并,从而引发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由此过渡到北魏到唐前期的租(庸)调制。2.“世异事变”之二材料5: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北宋]欧阳修《新唐书》材料6:(唐朝中期)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材料7:(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设问: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分析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和意义。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史料,关联学生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的已学知识,并根据教师补充材料,学生能归纳出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经济上,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破坏,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唐中叶商品经济发展;唐代财政重心的南移。政治上,安史之乱加剧财政危机和社会动荡;横赋迭出,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反抗。其他方面,杨炎囿于党争观念,匆忙颁行两税法。实施两税法后,哪些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了呢?由此,学生可以推理出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的意义。也可以结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的已学知识,温故而知新。3.“世异事变”之三材料8:材料9: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材料10:材料11:豪富人民,每遇充编里役,多隐匿丁粮,规避徭役。质朴之民皆首实。有司贪贿,更不穷究。由是徭役不均,细民失业。——《明宣宗实录:卷七十九》设问:根据课本和材料,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分析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的原因。设计意图:补充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对一条鞭法这个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据材料8可以看出一条鞭法中对赋税的大合并,小合并,无论正额还是附加等田赋,无论均徭还是里甲等役银都一概折银,体现一条鞭法的突出特点。据材料9和课本内容,学生可以概括出一条鞭法的特点主要有:赋役合并;一概折银;量地计丁,即将丁徭摊入田亩之中;官收官解;征收程序简化。材料9作为研究明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非常高,只是学生读起来未必好懂,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加以解读,旨在提升学生史料研读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经济史的学习很适合用数据说话,通过补充材料10的数据,旨在引导学生调动第15课已学知识,理解一条鞭法前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背景,以及通过数据直观了解到一条鞭法实施后反过来又推动了明朝的白银货币化。补充一手史料材料11,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的原因。学生综合上述材料和课本知识,得出结论:经济上,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经济逐渐成熟;白银流通量的增加;税法繁杂混乱,赋役不均;土地兼并严重,皇室王府扩充田庄;府库空虚,朝廷财政危机加剧。政治上,地方贪腐之风日盛,黄册图册混乱;社会矛盾尖锐,农民纷起反抗。4.“世异事变”之四材料12: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各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州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清圣祖实录》设问:根据课本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表格,对比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的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清朝赋税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本和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表格(见前文)的解读,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比不同,学会横向和竖向多方向解读表格信息。根据表格和课本内容,学生可以概括出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的不同:摊丁入亩,人头税取消;摊丁入亩,丁银定额化;清初摊丁入亩,先由中央主持先试点再推广全国。教师补充解读,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后期推行,面对财政危机,明朝统治者更多注重的是简便征税,而不考虑减轻税负以激励经济增长,而摊丁入亩是清朝初期实行,为了江山社稷,统治稳定,康熙和雍正受儒家“轻徭薄赋”思想影响更大,同样是解决财政危机,但他们选择了摊丁入亩,赋税收入增加而税负下降。通过补充解读,旨在提升学生历史时空观这一核心素养,正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推行不同的赋税制度。据材料11和结合所学,学生归纳出清朝赋税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招抚流亡,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清政府难以控制人口实数,影响财政收入;商业资本的发展,商业性农业的繁荣;丁银负担极为沉重,阶级矛盾激化。通过对原因的解读,旨在理解本课的大概念“世异事变,治国不同”,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三)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设问: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表格(见前文)中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掌握历史必备知识,归纳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进而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学生通过表格对比,可以总结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税收名目日益简化,税收内容从赋役并行转向赋役合;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收税标准从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税收形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总体趋势为:人头税逐渐取消,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设问:根据以上分析,试概括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因素有哪些?总体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进步作用。设计意图:前面师生已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有必要进行总结提升,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性的东西,进而增强学生的唯物史观,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该环节旨在提升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具象细节中走出来,完成抽象认知,最后形成历史解释的一般思维途径。师生共同归纳影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因素有:生产力及经济发展、土地制度、人口状况、王朝的统治方式与思想、阶级矛盾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进步作用:一定时期内挽救了财政危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势力、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国家政权。通过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进步作用,理解赋役对于统一王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历史核心素养。点拨学生总结升华,进一步理解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对于历史前进具有特殊作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迁与中国古代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往往是互为因果的。正所谓“世异事变,治国不同”。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一)关税的起源与演变关税: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1.古代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2.近现代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阅读教材,用时间轴梳理近现代中国关税的演变过程。学思之窗: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