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历史学家许倬云访谈(节录)

许知远:你最近常提到常民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

许倬云:我们同行的各种著作里,通常只注意到台面上的人物,帝王将相或者名人,讲的是堂堂皇皇的大道理,老百姓的日子没人管。所以在《中国文化的精神》里,我讲的就是老百姓过日子吃饭,都是人与自然的调和,而且调和是动的,不是静的。

我一辈子最喜欢的诗句是李白的《忆秦娥》里的八个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四个时段,都是风景。这八个字里有兴有亡,残照秋天,汉朝已经老早过去了。宇宙的变化、人世的兴废统统融合在人的情感里。这种情绪,这种气派,别的语言里是很少的。英文里没有文字的形象,只有声音,所以显示不出这种东西来。

再比如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在”字,一个动词,就把前面那些零零碎碎的形象全笼括在内了。这也只在象形的文字里才有。

我们常民的日子,可以说无处不是诗意,无处不是画景,无处不是跟自然相配,无处不是和人生相合。这种生活不是说只有知识分子才有,一般人一样有。老头散散步,大雁已经成行了,往南边飞了,眼下都是一直深切地和周围相关,这种不是美国的生活、欧洲的生活能看见的。

许知远:这种生活被中断了,现在正在重建。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时代也面临现在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重建?

许倬云:明朝亡了以后,中国的大道理已经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了,幸好明末清初有一些人物了不起,顾炎武、全祖望、王夫之,留下许多可读的书,他们在检讨,我们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全祖望还特别提出将来该怎么走。其实他们检讨背后的根据也不外乎从张载的《西铭》过渡到王阳明的《传习录》。

许知远:你对于中国的常民来讲,历史上这么多朝代,哪个朝代最宽容、最幸福?

许倬云:汉朝。汉朝国家的基础放在农村。真正讲起来,唐朝也不错,可唐朝的基础不在农村,而在商业道路上。历史上,中国面对一波一波游牧民族的侵略,欧洲也面对一波一波骑射民族的侵略,为什么中国站得住,他们站不住?

地理条件是一个原因,中国的长江黄河之间有一大块完完整整的土地,农业发展快,村子挨村子,一大片,坚实得很。黄河长江下面是湖泊河流区,再下面是沿海河流的灌溉平原,这三片形成一整块。这扎扎实实一大块,是世界最大块的农耕地区,最精致的精耕细作,这个便是中国的本钱。所以现在人为加快的城市化(毁掉农村)是不智之举。发达到一定的地步,城市化自然会出现。城市富,城市强,但城市是不固定的,人口是流动的,农村稳定、安全。

许知远:你也说过,现代世界都陷入某种精神危机,人无法安身立命,西方、东方都有相似的危机。

许倬云:现在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无所适从。而世界上诱惑太多,今天我们的生活起居里,有很多科技的东西。没有金钱,你不能过日子,没有手机,不能过日子,你必须要处在这种生活中间,你不能独立,得随着大家跑,大家用什么,你跟着用什么。

尤其今天网络、媒体很发达,每个人彼此影响,但是难得有人自己想。听到的信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么拣选,也不知道人生往哪个方向走。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会想想我怎么过日子,为什么过日子。顺境里的人不会想这些。

许知远:这种盲目最终会导向一个很大的灾难吗?

许倬云: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用德国人雅斯贝尔斯的说法,是轴心时代。那个时代冒出一群人来,提出大的问题,多半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答案。那些问题今天还在我们脑子里边。那一批人问的问题,历代都有人跟着想,我们也都在做注脚。可现在对大问题做注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答案太现成,都像思想上的麦当劳,随手一抓就一个,短暂吃下去,够饱了,不去想了。所以今天物质生活丰富方便,精神上空虚苍白,甚至没有。人这么走下去,也就等于变成活的机器,没有自己了。

许知远:在人类历史上有没有和现在相似的时代?没有方向,没有判断。

许倬云:有,氏族时代就是因为大家吃饭也没问题了,农业够发达了,新石器时代的草莽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秩序基本上也可以了,有大的社群、大的部落了,若干大的部落构成很大的部落国或者列国,于是开始国与国争,不同的想法斗。

于是这个时候孔子也罢,犹太教的先知也罢,碰到这些不同的念头、不同的想法蹦出来,看到许多零碎的疑问,他们在想该怎么走,怎么整合。

今天的教育不可能教育出这种人来,今天的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所以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令人失望的,尤其美国式大学教育,最大的缺陷是零碎,它是吃自助餐一样的。

许知远:那怎么应对这样的时代呢?如果一个人不甘心,他的力量又这么微薄,怎么自我解救呢?

许倬云:今天的书刊、信息、搜索工具足够丰富,只要肯用心,一个人可以从基本的阅读能力、最起码的思考训练上,自己摸出道路来。

许知远:你遇到精神危机的时候,解决方案是什么?

许倬云:我伤残才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幸亏我生下来就是如此,要是长到十五岁,一闷棍打下去,那就起不来了。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有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看东西要看东西的意义,不是看浮面,想事情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

(选自《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民的生活充满诗意、风景,且与自然相配、与人生相合,但当代历史学家关注不多。

B.在许倬云看来,唐朝也是常民生活宽容、幸福的朝代,但与汉朝相比,国家基础不同。

C.人找不到目的、意义,某种程度上可能与今天网络、媒体发达有关,人较难拣选信息。

D.相较于轴心时代,当代人更喜欢寻找答案,而不是给问题做注脚,以致精神空虚苍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似“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的中国古代诗歌常将宇宙变化、人世兴废与人的感情融合,具有较强的形象感。

B.中国面对游牧民族的侵略之所以能站得住,这与特殊的地理条件相关,农耕地区与精致的精耕细作是中国的本钱。

C.氏族时代与现在的时代高度相似,没有方向,没有判断。要想重新找到方向、判断,需要今天的教育支持及助力。

D.许倬云认为,只要肯用心,在阅读能力、思考训练上摸出道路来,不甘心且力量微薄的个人也可以应对当下的时代。

(3)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知远作为提问者,能紧抓关键,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许倬云作为访谈对象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B.许倬云在观点表述时注重让读者和观众便于理解,如以“在”字为例,就直观阐明常民生活的诗意。

C.画线句通过对被采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同时也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巧妙做好转换铺垫。

D.许倬云回答时常常能够围绕问题发散开去,如联系古诗印证、补充交代原因等,体现了极高的学养。

(4)根据访谈内容,补充完整如图的思路梳理图。

(5)许知远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保卫延安(节选)杜鹏程

有一个战士跑上来向周大勇报告:“炊事班老孙又昏倒了!”

周大勇急急地离开队伍行列向后跑去。通讯员小成也跟着连长向后跑去。周大勇通红的脸上汗水混着沙土。他浑身是汗,衣服透湿,像刚从河里跳出来一样。

周大勇跑到老孙跟前,看见一个炊事员抱着老孙。他一条腿跪下去,从炊事员怀里把老孙抱过来紧紧地搂到胸前。

那个炊事员站起来,说:“连长!老孙,老孙不行啦!”

周大勇说:“去!快去帮助指导员。看,那不是指导员?他又扶着谁!”

那个炊事员望着老孙,迟迟疑疑停了好久才走开。

老孙眼发直,干枯的嘴唇咧开,脸涨得通红,脖子上暴起发紫的血管。他的嘴唇动着,仿佛给自己的同志和这世界留句什么话,但是说不出来。不大一阵工夫,他的呼吸由急促变得微弱了,脸由通红变成灰白……蜡黄……

周大勇紧紧地搂着老孙,眼珠子一动也不动地盯着老孙那半闭的眼睛,心神错乱地嘟哝:“有一口水就好了!有一口水……”通讯员小成也机械地重复:“有一口水就好了!”

一口水一条命呀!

敌人三架飞机,绕过来又栽下来,一条条的火箭,穿在周大勇周围的沙子里爆炸了。炸起的沙土扑在周大勇和老孙的脸上。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

周大勇望着那俯冲扫射的敌机,眼里喷火。

团卫生队队长,骑着马赶来了。他跳下马,喊:“有办法,有办法,这针药有效。”

卫生队长拼命地把注射器的针尖往老孙胳膊上的血管里扎,可是扎不进去。生命离开了老孙,血管,筋肉都僵硬了!周大勇把老孙轻轻放到地下,站起来。他把自己的破衣袖子撕下一片,想盖在老孙脸上,免得沙子吹进老孙眼里。可是周大勇拿上那块破布,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像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停止循环,思想也木然不动了!

老孙啊,老孙!同志们走路你走路,同志们睡觉你做饭。为了同志们能吃饱,你三番五次勒裤带。你背上一面行军锅,走在部队行列里,风里来雨里去,日日夜夜,三年五载。你什么也不埋怨,什么也不计较;悄悄地活着,悄悄地死去。你呀,你为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啊!部队哗哗哗地前进着:战士们,担架队员们……走啊!走啊!老孙没有走完的路,同志们要走完!

战士们用眼光向倒下去的同志致敬。听不见长吁短叹,看不见愁眉苦脸,只有一种沉重而又严肃的空气,充满在天地之间。

周大勇双手撑在腰里,再一次地望望老孙那老诚忠厚的脸相。啊,这个跟他周大勇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永远放下了自己的行军锅,永远再不会向他说:“连长,我没啥能耐,吃点苦总还行………我好赖是个党员。唉,我做的事太少……连长,你跟指导员劳累的,教人心疼!”周大勇心里绞痛:有多少英雄好汉倒下去了啊!有多少热血浇在中国的土地上了啊!

周大勇和小成,用黄沙掩埋了老孙的尸体。趁团供给处的队伍过来的工夫,周大勇要了一片炮弹箱子上的木板,用刺刀削了削。他从文书手里接过来毛笔,在木板上写着:

共产党员孙全厚,五十七岁,山西孝义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

周大勇把这个木牌插在老孙的墓前,望着它,望着它!

周大勇擦了擦头上的汗,背上老孙留下的行军锅,正要去赶自己的连队,团政治委员李诚上来了。李诚满脸是沙土,嘴唇干得裂开小口子,鼻孔里塞了一团棉花,上嘴唇还有干了的鼻血。他的马满身是汗,口里流着白沫。

李诚跳下马,看了看墓牌;站在坟墓旁边,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像刀子刻的一样。他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前进着的战士。

突然李诚向战士们呼喊:

“同志们!一个战士倒下了,千百个战士要勇敢前进!一个共产党员倒下了,千百个共产党员要勇敢前进!大山沙漠挡不住我们;血汗死亡吓不倒我们。前进!哪里有人民,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更需要我们。前进,勇敢前进!战胜一切困难。”

这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声音,掠过战士们的心头,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空雷似地滚动。

战士们踏着沙窝,急急地向前走去。他们那黑瘦的脸膛上,眼窝里,耳朵里,嘴唇上,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两腿沉重得像灌满了铅。但是,他们都挺起胸脯扬起头,加快脚步,一直向前走去。他们都坚毅地凝视迎面移来的沙漠,凝视远方。

沙漠的远方,一阵旋风卷起了顶住天的黄沙柱。就算它是风暴吧,就让它排山倒海地卷来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周大勇与通讯员小成反复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强调了水的稀缺和当时的迫切需要,表现了他们无力施救的痛心,突出了沙漠行军途中环境的恶劣和艰苦。

B.周大勇眼睁睁地看着怀中老孙的生命一点点逝去,想要扯一块袖布盖在老孙脸上,却又拿着破布呆呆站着……呈现出周大勇面对老孙离去极度悲痛而失神的状态。

C.周大勇掩埋老孙,在墓前插上木牌,背上老孙的行军锅追赶连队,这表现了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也表明周大勇将接替老孙的工作,突出了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D.小说描写战士们在团政治委员李诚用全部生命力量喊出的话语的激励下,挺胸抬头,加快步伐勇敢向前,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激情,为小说涂抹上亮丽的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写周大勇催促那个炊事员去帮助指导员,用“去”“看”表示情况紧急,“他又扶着谁”表明行军途中战士伤病较多,亟须帮助。

B.小说先细致地描绘老孙昏厥的模样、呼吸的变化,再写周大勇念叨“有一口水就好了”,然后写卫生队长骑马赶来救治,小说情节紧凑有致,情感丰富细腻。

C.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敌人的三架飞机飞来轰炸,周大勇用自己的胸膛遮掩住老孙,这一细节表现了周大勇把战友看得比自己更为重要的高贵品质。

D.小说中李诚呼喊的话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感情沉痛而富有激情,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突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意义及人民军队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保卫延安》节选中,周大勇在老孙牺牲后,进行了一场简短而深刻的葬礼。学校“光影之家”社团想把这场面拍成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根据文本,完成以下表格。远镜头特写镜头音乐特点(12字以内)画外音(80字以内)广袤的沙漠一望无际,金色的沙丘在阳光下闪烁。远处,一棵孤零零的骆驼刺树在烈日下挺立,显得格外坚韧。周大勇轻轻地将老孙生前使用的行军锅放在墓前,插上亲手制作的木牌,久久地望着……

(4)《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首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说,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请结合节选部分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从选材的角度来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汉主殂,太子禅即位,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谈君臣之交者,竟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歼遗恨终古,宗泽咏杜甫之诗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

公之心,必欲存汉者也,必欲灭曹者也。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独子敬知之耳。孙权尚可相谅,而先主之志异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强,终欲自王,雄心不戢,与关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先主不死,吴祸不息,祁山之军不得而出也。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老将如赵云与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冲主①,以向北方,而事无可为矣。公故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忘身以遂志,而成败固不能自必也。

向令先主以笃信羽者信公,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②,而徒流于猇亭乎?

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④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注]①冲主:幼主。②许、雒(luò):许昌、洛阳。③高宗:指赵构。④汝霖:即宗泽。

(1)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及其举国[A]托孤于诸葛亮[B]而心神无[C]贰[D]诚君[E]臣之至[F]公[G]古今之盛[H]轨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使……安定,使动用法,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B.从事,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的“从事”意义相同。

C.制,制止,和《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不相同。

D.向令,假如,和《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中“向使”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笔下的刘备认为诸葛亮的才能远超曹丕,能够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才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政事全都交给诸葛亮处理。

B.王夫之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刘备在志向与策略制定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诸葛亮的志向也无法得以完全实现。

C.诸葛亮考虑的是联合东吴共同对付曹操,刘备不以为然;而猇亭战败,刘备死去,诸葛亮面对的又是非常不利的局面,无奈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张良、宗泽和诸葛亮,三位历史人物虽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大志,而他们的成败也与他们所遇到的君主、各自所处的时代以及自身的际遇密切相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迨猇亭败矣,先主殂矣,国之精锐尽于夷陵。

②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

(5)三则材料都提及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但观点不尽相同。请根据文本分别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词作,完成下列各题。

卜算子蒋冕①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注]①蒋冕:明世宗时大臣,为人刚正却遭到他人忌恨和排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写日暮时分昏暗但阔大的景象,与“一雁”形成了很大反差。

B.“冷”以双关写大雁所处环境和内心,“残芦”反衬出大雁处境的孤单。

C.下片“有意同谁语”是说雁的高飞万里之“意”无人可语,足见其寂寞孤独。

D.全词托物言志,写景兴怀,通篇写雁,却又处处言己,含蕴深广,风格清奇。

(2)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也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请分析这两首词的最后一句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认为自己出仕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用“,”也表达了相似的想法。

(2)“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为喻,表达自己想要为祖母尽孝的句子是:“,。”

(3)教材录用的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句不少,如“,”,就是巧用比喻,语意新奇。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8分)6.(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对于诗圣杜甫的名字,①。我们在孩童时期就被“两个黄鹂”启蒙,长大一些后又在课堂上诵读过“国破山河在”,知晓《石壕吏》和《秋兴八首》。时光荏苒,代际嬗替,在无数读者的心中,生发出了一个(A)的病叟形象,他漂泊无依,疾病缠身。人们崇尚他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但又对这个高度脸谱化的历史人物信感疏离。走进(B)的卷帙,我们恍惚间发现,对于杜甫的真实人生,②

。在“千家注杜”的盛况之下,人们对杜甫的生命史却不重视。这段生命史,③

,还包括他所看到的历史景象,以及他所关涉的历史暗流。而其中最为含混的,则是杜甫前四十四年的人生。

在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杜甫借助诗歌,筑造起一个远超自身活动范围的宏大世界。对一个唐代人来说,杜甫足迹所至已经足够广阔,但在他的诗歌世界里,这个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到:葱岭的雪山,交河的层冰,辽海的巨帆,交趾的铜柱。他在夔州亲历荆南水军溯峡而上、直抵白帝城的甚嚣阵势,写下“太常楼船声嗷嘈,问兵刮寇趋下牢”的壮观诗句;他在白帝寒城看到兵马使自命不凡、炫耀弯刀的洋洋得意,写下“白帝寒城驻锦袍,玄冬示我胡国刀”的奇险诗句;[]。纵观而知,杜甫诗中的意象,几乎大部分源自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际关系的复杂,蕴藏着具体的人物与事件,这些人物与事件中既有一些是人们熟知的,但有一些是人们不知的。这是杜诗历史性的更高层次的意义,突破了政治斗争与人事纠葛,反映出了整个时代的风气与面貌。

(1)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加粗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可以看到雪山层冰和巨帆铜柱。”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请根据杜甫《蜀相》的内容,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处再写一句子,使它与前文句子构成排比。要求表达准确流畅。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生的成功在于顺势而为,抓住当下趋势最重要。有人说,人生最重要的是专注于自己的所长,深耕自己擅长的领域。

对此你怎么看呢?请你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1)A

(2)C

(3)B

(4)①诗意生活中断;②检讨和反思我们错在了哪里;③精神陷入危机;④以氏族时代对比。

(5)①紧扣主题,围绕常民生活、历史朝代、精神危机等核心话题展开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善于追问,在许倬云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关于常民生活被中断后的重建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当前的精神危机等,引导对话向更深层次发展。

③适时对比,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情况进行对比,如将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唐朝与现在进行对比,使问题更加清晰,观点更加鲜明。

④关注现实,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如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等对人们的影响,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引发许倬云的深入思考和回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