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6.1《赤壁赋》课件(共3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苏轼“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是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唱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做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一、课堂导入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品读赏析作品精当的语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根据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作品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二、教学目标三、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20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死后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三)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四、疏通文本1、壬戌()10、酾酒()

2、桂棹()11、横槊()

3、余音袅袅()12、渔樵()

4、幽壑()13、扁舟()

5、嫠妇()14、匏樽()

6、愀然()15、蜉蝣()

7、山川相缪()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17、狼籍()

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二天,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白露横(笼罩)江,水光接天。纵(任)一苇之所如(往、去),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遗世独立(遗弃尘世,独立存在),羽化而登仙。

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依,循)歌而和之(用萧随着歌声伴奏。和,同声相应,唱和。)。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使……起舞,使动用法)幽壑(深谷)之潜蛟,泣(使……哭泣,使动用法)孤舟之嫠妇(寡妇)。

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危坐,端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何为”即“为何”,宾语前置)”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

西(向西)望夏口,东(向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盘绕,围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当)其破(攻破)荆州,下(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发)也,舳舻(战船前后相接。舳舻是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千里,旌旗蔽空,酾(斟酒)酒临江,横槊(横执长矛。槊,长矛)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况吾与子渔樵(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侣(以鱼虾为伴侣,侣:以……为伴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麋鹿为友。友以……为朋友,意动用法),驾一叶之扁舟(小舟),举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以相属。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寄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比喻人生短促。)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渺,小。粟,一粒米。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屡次、多次)得,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秋风)。”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种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而未尝往也;盈虚(指月亮的圆缺,盈,满,虚,缺)者如彼,而卒(到底)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

敬酒,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连……都)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假如、如果)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喜而笑,洗盏更(另,再)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即“狼藉”,凌乱)。相与枕藉(相互枕着垫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天明。白,明亮)。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在制作《赤壁赋》这期节目事,将本期节目主题定位“水月含理·人生突围”。让我们一起探究《赤壁赋》中的“水月之理”。五、课堂探究学习任务一:赏自然水月1.请同学细读文本,品读写景的语句,为节目组拍摄自然风物提供依据。

赤壁水月图原文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景物特点:清新柔美,空阔朦胧学习任务二:品诗中水月2.文人眼中的山水胜景均已烙上了他们的心境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水月”不仅是自然风物,更在文中以诗歌呈现。请同学们阅读文中与“水月”相关的诗句,分析作者情感,为节目制作撰写文案。(1)诗中水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诗歌出处:《诗经•陈风•月出》

文案设计:《陈风•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写月下怀人的诗篇。皎皎明月下,苏轼吟诵着《月出》。在他眼中,那美丽而遥远的月亮啊,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徘徊不去,轻柔地抚慰着他的哀愁。(2)诗中水月: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诗歌出处:苏轼所作

文案设计:苏轼所作的诗,与《诗经》中的《月出》意思相近。根据苏轼当时被贬的处境,可以推知所怀之“美人”,应该是君王、朝廷。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仕途困顿的哀怨,和对朝廷的企慕。(3)诗中水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诗歌出处:曹操《短歌行》

文案设计:“水月”曾经见证过英雄曹操的辉煌功绩。“水月”仍在,“一世之雄”却已烟消云散。这不仅是“客”之悲,更是是中国文人集体之悲:一悲“人生苦短”,二悲“个人渺小”。

言为心声,所诵之诗,所歌之章,就是他内心情感的呈现。月下美景,或许让作者感受到,一份暂别世俗烦恼的轻松愉悦,但现实的苦闷和忧愁,是始终挥之不去的。学习任务三:析哲理水月

苏轼由水月生欢愉之情,客由水月生苦闷之意。苏轼是如何劝慰客人的?《跟着课本去旅行》节目组认为这是苏轼精神突围的重点所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梳理苏轼精神突围的过程。

苏子扣住近在眼前的水和月下笔,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人的一生与万物一样,总在变化,但正是其变化的常态,构筑了人存在的意义价值的永恒。更何况个体生命虽短暂,人类却代代相承无穷已,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

对人生意义理解的豁然开朗,进而引出作者对自我人生选择的阐述,提出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有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水秋月,由此转化为作者精神的寄托,与美好品格的象征,成为其摆脱现实痛苦的良药。“变”与“不变”之间,既看到生命流逝,又看到其永恒存在,故无所欣羡,也无所遗恨。以超然世外之哲思慨然怀古,以厚重之生命意识反观贬谪。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临皋闲题》

苏轼破解人生困境的思维方式,其实并不是首创,早在战国时期,庄子曾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张若虚也在在《春江花月夜》中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他重新定义了“功业”二字,高度评价了人生“三起三落”中的“三落”。如他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