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时空坐标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程标准素养目标1.相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相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2.相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1.通过史料探究,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相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相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体会先进中国人的探究精神。2.把握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从历史说明的角度相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3.驾驭国民革命运动中重大历史事务的时间和地点,理清时空线索,相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历史时空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1)背景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加剧国内阶级冲突。②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③无产阶级力气的壮大。④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⑤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索)(2)过程起先时间中心主力方式口号影响第一阶段5月4日北京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学生爱国运动快速推向全国其次阶段6月5日上海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标记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成功,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与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学问分子为先锋、广袤人民群众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宏大_爱国革命__运动。②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合民族力气而掀起的宏大_社会革命__运动。③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学问的宏大_思想启蒙__运动。④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_中国共产党__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打算。⑤为新的革命力气、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建了条件,是中国_旧民主主义革命__走向_新民主主义革命__的转折点。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广泛传播:从十月革命后起先。(2)中心:_北京__与上海成为宣扬马克思主义的中心。(3)表现①在《新青年》“马克思探讨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_我的马克思主义观__》,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探讨会,把一批经验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③1920年5月,_陈独秀__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探讨会。④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_陈望道__、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扬。(4)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供应了思想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革命任务是一样的。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1)思想基础:_马克思主义__的广泛传播。(2)阶级基础:中国_工人运动__的持续发展。(3)国际条件:_共产国际__的帮助。(4)组织条件:1920年后共产党_早期组织__的建立。2.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上海__实行。会议最终一天是在浙江嘉兴_南湖__一艘游船上进行的。3.诞生的标记——中共一大的召开(1)首先确定了党的名称:_中国共产党__。(2)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_无产阶级__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4.意义(1)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合力气。(2)使中国革命有了坚毅的领导力气,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3)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4)从今,中国革命的面貌面貌一新。思索1:研读教材122页“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什么是“红船精神”?提示: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决志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思索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面貌一新,“新”在哪里?提示: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国共合作的实现(1)条件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相识到必需建立_革命统一战线__。②经验了革命挫折的孙中山期望和中国共产党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2)过程①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②实现的标记:_1924__年1月,在共产党人的参与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_新三民主义__的主见,事实上通过了_联俄__、联共、_扶助农工__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3)意义①以_国共__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_国民革命__席卷全国。正确相识国共合作(1)国民党一大探讨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其次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3)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2.国民革命(1)兴起:1925年,_国民政府__在广州成立,通过再次_东征__歼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依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2)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起先_北伐__,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_北洋军阀__的反动统治。(3)失败①标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裂开,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失败。②缘由A.客观上:敌人力气强大;_国民党右派__篡夺领导权。B.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实践阅历,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_右__倾错误。国民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其高潮是北伐斗争。主题一五四运动的特点及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史料一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中共党史资料选编》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五四运动怎样的特点?提示:特点:一是五四运动突破了学问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与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二是工人阶级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斗争中起到了确定性作用。【拓展】1.五四运动的特点(1)革命性: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爱国性:维护山东、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3)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与,联合斗争。(4)彻底性:斗争目标基本实现。2.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比较项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点时间1840—1919年1919—1949年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奋斗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革命前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群众基础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基础广泛革命结果失败,没有变更中国的社会性质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主题二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史料二——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行的宣扬单史料三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毛泽东探究2:依据史料二,概括国民革命的特点。提示:特点:得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广泛支持,有肯定的群众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大革命。探究3:史料三中的“巨大成就”指什么?取得如此成就的缘由是什么?提示:成就:北伐的成功进军。缘由: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拓展】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4)革命军队: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北伐斗争。(5)革命结果:国民革命军北伐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第一次国共合作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发展,扩大了社会影响,熬炼了骨干力气,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共合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扩大了影响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在黄埔军校中影响力显著,为日后的革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唤醒了工农群众的觉悟,为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第三,熬炼了骨干力气,扩大了党的组织。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人得以参与国民党的各项建设,加入国民党各个机构中。与此同时,共产党的组织也得到较大发展,党员人数快速增长,使中国共产党从隐私状态的小党发展为公开合法的大党。当然,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党的建设也存在肯定偏差,如没有相识到军队的重要性,忽视了革命领导权。党内合作的方式在肯定程度上限制了党的建设发展。1.(2024·湖南常德)1919年5月,自北洋政府逮捕、扣押大量学生起,唐绍仪(曾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朱启钤(时任内务部总长,原代理国务总理)、梁启超等政界要人和各省议会、学生联合会、国民大会、商会等纷纷致电大总统徐世昌,表达对被捕学生的理解甚至声援之意。这表明(D)A.北洋政府腐朽不堪B.学习西方成为时代呼声C.国内政党空前团结D.五四运动社会基础广泛[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绍仪、梁启超等政界要人和各省议会、学生联合会、国民大会、商会等,纷纷表达对被捕学生的理解甚至声援之意,表明五四运动社会基础广泛,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北洋政府腐朽不堪,解除A项;“学习西方成为时代呼声”与材料内容不符,解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国内“政党”空前团结,解除C项。故选D项。2.(2024·安徽联考)五四运动中学生们去街头演说,到工人中进行调查,创办平民学校,冲破以往学问分子的狭小圈子接触社会,发觉在自己四周还存在一个更加广袤的天地,起先看到自身存在的弱点,提出要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奉献给“大我”。这反映了五四运动(B)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推动了学问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C.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形成了以学问分子为主体的革命力气[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五四运动中,学生们相识到自身存在的弱点,冲破以往学问分子的狭小圈子,主动接触工人和社会,并提出要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奉献给“大我”等,反映了五四运动推动了学问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B项正确;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明确提出是在中共二大时,解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发展的影响,解除C项;形成了以学问分子为主体的革命力气与学生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弱点”等信息不符,解除D项。故选B项。3.(2024·广东湛江)五四运动后,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应运而生,如《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还在工人中创办劳动补习学校。这些活动(D)A.表明工人成为了办报的主体B.为工人运动供应了物质基础C.促进了国民教化体系的重建D.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工人刊物的创办以及早期共产主义者在工人中创办补习学校,有利于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中共成立供应了阶级条件,D项正确;工人成为了办报的主体属于过度解读,解除A项;为工人运动供应物质基础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教化方面的发展,无法得出促进了国民教化体系的重建,解除C项。故选D项。4.(2024·山西太原)中共一大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最高纲领是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B)A.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B.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C.起先领导中国民主革命D.主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没有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没有指向真正应当推翻的对象;而中共二大的纲领中更切合中国实际。说明这一调整反映了中共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B项正确;这一调整体现的中共依据国情制定革命纲领,并没有体现强调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解除A项;仅依据这一调整不能说明中共起先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解除C项;中共三大上才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见,解除D项。故选B项。5.(2024·湖北期末)1922年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一文中指出:政权在一个生产阶级手中掌着,并且要歼灭阶级界限……联合起全世界的劳动者来歼灭这个竞争和侵略的野心,而产出共同生产的大安排,人类才得脱去物质上的束缚,发展自如。据此可知该文的背景是(C)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先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中共主动投身工人运动D.国民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