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教师用书_第1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教师用书_第2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教师用书_第3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教师用书_第4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1通史横向整合第5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第一步通史体系·重组——学“通”历史时空定位特征定论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斗争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1.政治:明废除丞相、设内阁;清前中期出现“康乾盛世”,设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呈现出盛世与危机并存。抗击倭寇,收复台湾,抗击沙俄。清朝国家疆域开拓、奠定。2.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旧处于世界前列;“海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严峻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文化:理学仍旧占据统治地位;实学兴起;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文化世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西方近代科技起先传入中国。4.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对外政策由开放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5.民族关系:清除地方割据势力,平定边疆地区叛乱,加强对边疆的有效限制,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其次步必修选考·链接——学“透”历史整合一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强化与版图奠定主干提炼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1.明清政治制度与统治的加强(1)中心①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高校士备皇帝顾问,帮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宦官专权,负责提督东厂和限制锦衣卫。②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形成奏折制度,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严密限制思想文化,频繁制造文字狱。(2)地方①明朝: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渐渐总揽一省之权。②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2.张居正改革: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官员选拔与管理(1)选拔: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考核: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4.监察制度: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明朝御史和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5.法治与教化(1)法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六谕”。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6.赋税制度(1)明朝: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2)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7.户籍制度(1)明朝: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2)清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减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8.基层治理(1)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2)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二、边疆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1.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1)明朝①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有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②明蒙关系:明朝重新修筑长城;沿长城布置军镇;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③经略西藏: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沟通。④招抚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进行管理。⑤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2)清朝①收复台湾:1662年,郑胜利驱除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②抗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③平定蒙古: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平定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土尔扈特部回来祖国。④设立伊犁将军: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⑤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自康熙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心政府册封。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心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⑥边疆统治的特点: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⑦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渐渐进行“改土归流”。2.对外关系(1)明朝①郑和下西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②海禁和戚继光抗倭: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③欧洲殖民者入侵: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2)清朝①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试图打开中国市场,被清朝皇帝拒绝。②朝贡贸易: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途、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③对外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十三行”行商代理。深化认知认知明朝政治发展呈现出的趋势1.趋势:蒙古余部、女真势力崛起,威逼明朝统治;明初都城北迁,最终确定了北京的国都地位;国家经略重点由海洋重新转回北部边疆;重修的长城边防功能渐失;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渐渐定型;君主专制日趋强化。2.说明:(1)元朝灭亡后,北方蒙古余部渐渐分裂为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严峻威逼明朝北部边防。(2)为加强北部边防,明朝迁都北京,重修的长城绵延雄伟,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郑和七下西洋后,远洋航海活动也无影无踪。(3)明朝前期,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各部。明末内乱不断之时,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快速崛起,并对明朝绽开进攻。(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废除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认知清朝治边方略呈现出的历史特征1.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心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2.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依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3.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限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上层人物。4.大胆进行改革,主动完善边疆治理制度,如通过改土归流,将土司纳入法治管理的范围。5.在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发挥宗教聚集人心以及教化风俗、绥服边地的作用。6.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通过定期朝觐,达到拉拢蛮夷上层及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7.主动兴办学校,推广儒学教化,增进国家观念。8.重视边疆各民族的统治立法,尽量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典题速练1.(2024·山东高考)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奢侈以劳州县等状况。这些规定旨在(A)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心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解析】材料中强调对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所以A项正确;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是为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故解除B项;材料中御史制度设计意在加强对地方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央地关系,故解除C项;材料只是叙述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没有列举其他地方监察方式措施,故解除D项。2.(2024·湖南高考)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心吏治非常混乱【解析】南书房行走实质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不属于正式官职,但是却常伴皇帝左右,而户部侍郎是官员在中心政府的任职,二者相比,“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等于是在借助皇帝的权威来行事,所以反映了清朝前期君主的高度集权,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解除。3.(2024·天津高考)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缘由是(B)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心集权受到减弱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解析】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缘由之一,但不是根本缘由,解除A项;中心集权是指中心与地方的权力安排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心,地方完全由中心管理和限制,确定听从中心,与材料无关,解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与材料无关,解除D项。4.(2024·湖北高考)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A)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实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冲突的激化【解析】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确定,解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与否,解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巩固统治,解除D项。整合二明清经济文化迥异于传统的“变异”主干提炼一、经济的新发展与社会生活1.农业的发展(1)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运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在清朝接着有所发展。3.商品经济旺盛(1)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3)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5)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白银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须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6)信贷: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清朝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7)集镇: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8)民居: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起先普及。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4.经济局限表现(1)就全社会来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思想文化的变更与传承1.思想(1)陆王心学: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2)李贽的反传统思想。(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2.文学艺术(1)小说:《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神话小说《西游记》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及长篇小说《红楼梦》。(2)戏曲: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困难称为传奇;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京剧。3.科技(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广泛运用,后来传到欧洲。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2)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4.中西方文化沟通与传播(1)西学东渐①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确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学问。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③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中国文化的传播①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在琉球传播。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③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学问界的热情反响。④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宠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5.藏书:明清两代出现了一批闻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深化认知认知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旧传统新因素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西学东渐起先;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对外由开放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学问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起先出现认知综合分析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迟滞的缘由1.经济上,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3.政策上,“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丢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沟通。4.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卑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认知明清文化领域的近代曙光儒学的平民化趋势明显,上层文化与世俗文化交融,形成文化的多彩现象。1.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启蒙思潮。这一思潮由阳明心学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的觉醒,宣扬离经叛道,要求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确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同等。这种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在汤显祖、袁宏道等人的作品以及民间通俗文学中都有集中体现,如《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2.出现了实学思潮。(1)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为代表,在政治思想上批判君主专制,主见众人共治,认为民众是天下的主体,要求对君权和政府权力加强舆论监督和制约;在经济思想上,抛弃流传久远的“重本抑末”论,提出“工商皆本”说,为工商业发展制造舆论,为工商业者变更社会地位辩护。(2)清朝中期,学术转向,由长于考据的“乾嘉学派”转向嘉道时期的标榜“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18世纪后期,清朝学者在探讨文史、地理的过程中,渐渐把眼光转到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来,清朝传统学术起先向经世致用转变。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扩张,学问分子更急欲开眼看世界,一改乾嘉学者钻故纸堆的学术风气。3.文学领域。在文学领域,文学家们更是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干脆的批判。在绘画与工艺创作中,画家起先留意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文人士子在趣味上出现世俗化倾向,成为通俗文艺的接受者与创作者。典题速练1.(2024·广东高考)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特地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A.广州处于中外沟通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减弱【解析】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名窑产品和特地的贸易瓷,广州等地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为瓷瓶绘画,说明当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甚至依据欧洲客户需求进行订单式生产,这说明中外经济、文化沟通频繁,广州处于中外沟通的前沿,故A项正确:材料“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特地烧制的贸易瓷”,出口瓷器可能来自官营也可能民营手工作坊,因而无法推断出口瓷器是否产自官营手工作坊,故解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中国人对西方艺术的看法,故解除C项;依据所学学问,清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材料也无法反映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减弱,故解除D项。2.(2024·湖北高考)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留意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解析】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留意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主要针对对象,解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解除C项;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需用古人的语气,确定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凹凸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与材料无关,解除D项。3.(2024·浙江高考)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行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B)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解析】据材料“谓之空言而不行也”“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顾炎武主见经世致用,学问必需有益于国事,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最终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解除A项;再续《春秋》与“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不符,解除C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见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与材料不符,解除D项。4.(2024·全国乙卷高考)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D)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旺盛【解析】依据材料“明后期有士人……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商业的旺盛,带来情趣的变更,故D项正确;A项“颠覆”表述错误,故解除;B项“初现”表述错误,故解除;C项“解体”表述错误,故解除。第三步压轴大题·突破——学“活”历史题型五修正补写类试题典题悟法典例(2024·河北适应性考试)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水浒传》等章回体小说,其中很多内容对于宋朝历史探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引用时须要加以辨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且不说宋江中军渡江,却说润州北固山上,哨见对港三百来只战船,一齐出浦,船上却插着护送衣粮先锋红旗号。南军赶忙报入①行省里来。——摘编自施耐庵等《水浒传》、材料二宋真宗时,西京洛阳县有一官人,姓刘,名弘敬,字元普。其子天佑状元及第,天赐②进士出身,兄弟两人,青年同榜、那刘天佑直做到③同平章事。——摘编自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异》材料三汴京开封府祥符县人裴刺史获罪下狱死,其女兰孙卖身葬父。恰逢刘刺史年老无儿,要娶个偏房。当下一边是落难之际,一边是富厚之家,并不消争短论长,已自一说一中,④整整兑足了一百两雪花银子,递与兰孙小姐收了,就要接她起程。——摘编自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异》材料中画线部分有两处不符合宋朝史实,请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理由。(12分)【解题指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行省制度设立于元朝,是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宋代没有行省,故①说法错误;宋代的货币主要是钱币,包括铜钱和铁钱,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是在明代,所以④说法错误。【试答】①行省制度设立于元朝。④宋代的货币主要是钱币,包括铜钱和铁钱,而且宋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是在明代。(12分)题型分析修改补充类开放性主观题是由试题供应的材料动身,依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从特定的角度提出确定的修改建议或者补充一些材料中遗漏的重点信息,然后依据所学学问对修改或补充内容进行论证,以支持自己的论点,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此类题型通常是以小专题的形式呈现,对长时段某一专题历史事物发展演化的纵向横向考查,通常以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对长时段、小专题的历史主干学问或阶段特征要做具体记忆、理解和评价,对学生要求高,往往参考答案只有一到两个,因此开放性和容错率较低,学生往往得分较低。要想解答好此类题型,除了须要扎实的历史基础学问外,还须要驾驭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1.设问类型(1)材料中画线部分有两处不符合史实,请写出序号,并说明理由。(2)结合所学学问完成……的陈述。(3)为……补充,并说明理由。2.解题思路(1)首先,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核心主题(如20世纪美国大事年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演化历程等)。(2)其次,应当先细读设问和材料,留意题目的时空限制和对答案的特定要求,明白设问指向和材料中的观点及其不足。(3)再次,弄清表格和图片的横向、纵向内在逻辑关联,围绕逻辑和主题务必要写历史教材上的核心主干学问(重大事务、重要思想或理论、重要人物)或阶段特征,切忌偏门,便利说明和阐述理由。(4)最终,用理论来论证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留意论述的完整性。类题固法(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闻名学者郑师渠主编的《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高校2009年版)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分期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汇总。时期特征先秦中国文化的孕育和奠基时期:由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留意礼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民族认同等秦汉魏晋—隋唐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民族文化渐渐融合、南北文化地域特征明显等宋元明清前期中国文化盛极而衰的迟暮时期:专制的强化致使思想僵化、集大成与僵滞并存等近代——据郑师渠等《中国文化通史》阅读上表,领悟作者的编写思路与意图。据此并结合所学学问任选一个空白时期进行补写,并说明理由。(12分)(要求:补写内容简明扼要,精确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史实精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补写内容:秦汉,中国文化的成长时期: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思想、民族间交往增多等。(3分)理由:秦汉时期以封建经济政治制度为基础,以汉民族形成和各民族交往的加强为背景,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民族统一的文化格局。秦始皇坚持法家路途,但没有胜利,强制性的文化统一没有产生与封建政治共同发展的作用。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须要,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以政权力气树立起儒家的权威。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汉武帝在政权建设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努力进取,扩大了封建大一统政权的政治影响,使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加强了与内地的联系。儒家统领文化的格局确立后,哲学、史学、文学、教化、科学技术以至社会风俗等领域,日益浸润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封建大一统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9分)示例二:补写内容:宋元,中国文化的渐变时期:都市文化兴起、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思想、科技发达等。(3分)理由:宋代租佃经济和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南宋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市文化的兴起,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文精神不断发展,体现出的是一种开阔的视野与醒悟意识。宋元文化的核心是理学,它强调万物一理,天理支配宇宙变动、历史兴衰和人事得失。程朱理学的地位在南宋后期不断上升,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程朱理学也为亚洲儒学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指南针等科技的独创和传播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与此同时,外域文化的传入也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9分)通史强化训练(五)明朝至清朝前期一、选择题1.(2024·长沙高三月考)明初,朱元璋规定:“内廷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明朝中后期,宦官负责提督东厂,限制锦衣卫,甚至帮助皇帝“批红”。这一变更的背景是(D)A.君主专制渐渐衰落B.朱元璋失去影响力C.宦官专权操弄朝纲D.皇权独揽亲政懈怠【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皇帝大权独揽,防范外朝,但事务繁多不堪,从而重用宦官,故选D项,A项错误;B项“失去”不行能,表述错误;题目问的是背景而非材料本身,C项错误。2.(2024·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综)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导致武将和功勋集团出现断层,文官集团快速崛起。明朝没了相权与皇权之争,却出现了严峻的文官与皇权之争。明朝文官集团与皇权冲突的发展(A)A.助推了宦官集团势力的膨胀B.使东林党人的势力得以发展壮大C.为后来清军入关供应了契机D.适应了统治集团权力安排的要求【解析】中国古代皇帝将君主权力的一部分给予宦官,使其干预朝政,形成宦官专权。依据材料,明代文官集团的崛起威逼到皇权统治,因此皇权借助宦官的力气制约文官维护统治,由此出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擅政的局面,A项正确;东林党人本身属于文官集团,解除B项;清军入关之时,明朝已经灭亡,解除C项;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不属于权力的安排,D项表述错误。3.(2024·石家庄市高三三模)下表为明代前期进口货物价格表(1贯=1000文)货物名称苏木胡椒乌木檀香计量单位斤斤斤斤市场价格500文3贯500文500文与琉球贸易价格10贯30贯与暹罗贸易价格5贯25贯40贯10贯与满剌加贸易价格20贯40贯10贯据上表可知,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D)A.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同等往来B.增加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了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D.体现了朝贡贸易的政治色调【解析】据表可知,明朝以远超市场价格进口琉球、暹罗、满剌加等国货物,体现了朝贡贸易的厚往薄来,政治动机大于经济动机,即宣扬“天朝上国的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故选D项;朝贡体系下,明朝是宗主国,琉球、暹罗、满剌加是藩属国,不是同等关系,解除A项;远高于市场价格进口货物,耗费了明政府的大量钱财,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负担,解除B项;民间海外贸易不会以远高于市场价格进口货物,材料是朝贡贸易,解除C项。4.(2024·日照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心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化、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检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这一体制(B)A.标记着监察体制的专业化B.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化C.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D.实现了监察权的集中统一【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实行“双重监察体制”,在中心层面,巡按御史由中心派遣,负责巡查地方上的“行政、财务、教化、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在地方层面,按察司为地方常驻检察官,负责地方上的“吏治和审理冤狱”,这一做法就使得监察体制更为完善,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化,故选B项;依据题干内容中巡按御史和按察司的职责来看,能够体现出明朝监察体系的系统化,没有体现出“专业化”的特点,解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地方上的监察制度,并没有涉及其他权力,也就不能得出地方权力的“相互制约”的结论,解除C项;依据题干内容可知,明朝的监察系统既包括中心,也包括地方,并没有实现“集中统一”,解除D项。5.(2024·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一模)隆庆五年(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美,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这反映了(A)A.蒙汉之间沟通方式多元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D.明朝实现边疆长治久安【解析】题干提到了和议、封贡、互市、赐以经像、讲解经义、馈赠等,由此可以看出蒙汉之间的沟通存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方式,所以说沟通方式多元,故选A项;佛教只是题干中提到的多种沟通方式中的一种,解除B项;城市中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是在宋代,且与蒙汉之间的沟通无关,解除C项;明朝时,蒙古族的瓦剌常常威逼边疆平安,所以明朝实现边疆长治久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6.(2024·大连市一模)雍正即位后将太子人选写为密诏,当众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写一份内容相同的密诏自己保藏,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之后乾隆发布谕旨称“总之,不行不立储,而尤不行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清朝隐私立储制度的确立(C)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管理B.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C.成为中枢稳定的制度保障D.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创新【解析】题干中隐私立储制度“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利于缓解争夺皇位的冲突,稳定中枢,故选C项;“官僚机构”不符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皇储制度管理,解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中心的核心——太子即后来皇帝人选问题,非中心与地方关系,解除B项;“形式创新”不符合材料,应为“本质颠覆”,解除D项。7.(2024·济南市高三4月模拟)乾隆年间清廷编修的《清史列传》中,把曾经为清朝立下丰功伟绩的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把史可法等当时誓死反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此举意在(B)A.重新审定明朝降臣的历史贡献B.强化传统观念维护专制统治C.为本朝修史确立新的指导思想D.重新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解析】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清朝所编纂的《贰臣传》中,其人物身份是“曾经为清朝立下丰功伟绩的明朝降臣”,并把“史可法等当时誓死反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说明乾隆皇帝寻求儒家价值观念的认同,达到思想的统一,进而维护其专制统治,故选B项;将明朝降臣编入《清史列传》中,从表面来看能够体现乾隆皇帝重新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但是这不是其根本目的,解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述及了“曾经为清朝立下丰功伟绩的明朝降臣”“誓死反抗清军的前明官员”这两类人物,并没有涉及其他,不能据此扩大为“为本朝修史确立新的指导思想”,解除C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自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其正统地位并没有受到冲击,解除D项。8.(2024·鄂东南高三5月联考)据《清史稿》记载“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摺,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高校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加机密。”由此可见清代(D)A.内阁已经被军机处所取代B.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C.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冲击D.军机处运作有确定规制【解析】据材料“高校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加机密”并结合所学学问,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运作有一套流程和规范,说明军机处参加机密须要确定的规制,故选D项;内阁和军机处各有职责,内阁并未被军机处所取代,解除A项;“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针对的是皇权的加强,而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运作有确定规制,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的中枢体制并非制衡关系,解除C项。9.(2024·枣庄市高三三模)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C)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沟通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解析】“年班”制度和“围班”制度加强了地方少数民族上层和中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故选C项;朝觐制度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而非促进民族文化沟通,解除A项;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指实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材料朝觐制度适用于蒙、藏、维等边疆民族,解除B项;“保证”说法过于确定,解除D项。10.(2024·成都市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康熙在对待台湾问题时曾慎重承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至于比朝鲜不剃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便允从。朝鲜系从未全部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据此可见当时康熙对台湾问题的看法是(A)A.不允许台湾以任何形式独立B.强化中心政府对台湾统治C.促进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D.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解析】依据材料“朝鲜系从未全部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郑经留恋台湾,不思抛弃,亦可任从其便”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康熙坚持中国对台湾的全部权,这说明康熙不允许台湾以任何形式独立,故选A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台湾当时不归清朝全部,得不出强化中心政府对台湾统治,解除B项;材料体现了康熙坚持中国对台湾的全部权,属于国家主权方面,并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解除C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清政府还没有统一台湾,并不能推动剃发在台湾地区执行,解除D项。11.(2024·合肥市二模)明清徽州乡村土地占有中普遍存在股份制,其中宅地由业户共业,少则二股,多则几十股。宅地细小股份不便造屋居住,但可卖出以获现金,不动产之土地股权可转换为金融货币财产。这一现象(D)A.源于新经济因素的产生B.造成徽州宅地资源严峻稀缺C.违反社会发展主流趋势D.体现民众经济生活的创建性【解析】由材料“乡村土地占有中普遍存在股份制”“宅地细小股份不便造屋居住,但可卖出以获现金,不动产之土地股权可转换为金融货币财产”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出现的股份制加速土地流转,有利于财宝的积累,是民众经济生活创建性的体现,故选D项;新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材料中的现象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解除A项;宅地买卖不是对宅地资源的破坏,不会造成资源稀缺,解除B项;股份制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解除C项。12.(2024·安徽省鼎尖联盟高三4月联考)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但又派出大批宦官去做“矿监”“税使”,宦官们到处苛捐杂税,使很多工商业城市遭到严峻破坏;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状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这反映的实质是(B)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停滞B.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C.明朝皇权受到宦官钳制D.中心集权统治受到挑战【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材料显示在明朝万历年间,宦官横行,使得工商业遭到破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宦官的权势主要来自于皇权,是君主专制的衍生物,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果,据此得出B项正确;A项中“停滞”无法从材料得出;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宦官的权力仍受制于皇权,是受朝廷委派而去“任职”;D项对“中心集权”概念理解错误。13.(2024·宣城市二模)日本学者上田信在《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一书中指出,从16世纪起先白银连绵不断地流入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去。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被比方成“白银的坟墓”。中国成为“白银的坟墓”的主要缘由是(B)A.传统手工制造业的发达B.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C.世界贸易网络初步形成D.西欧价格革命的爆发【解析】据材料“从16世纪起先白银连绵不断地流入中国,几乎没有走出去”可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只出不进,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中国国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市场狭小,故选B项;据所学,传统手工制造业的发达属于封建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解除A项;“坟墓”指白银“几乎没有走出去”,“世界贸易网络初步形成不是主要缘由,解除C项;据所学,西欧价格革命的爆发是因为新航路的开拓,与中国无关,解除D项。14.(2024·青岛市高三二模)王阳明的弟子王艮,进行广泛的讲学传道。他“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沿途聚讲”,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D)A.标记儒家学者起先关注社会B.反映了当时生产关系的转型C.瓦解了程朱理学的理论体系D.推动了儒学思想趋向平民化【解析】王艮是陆王心学的传承人,其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这种做法推动了儒学思想面对下层民众,故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平民化和世俗化,故选D项;儒家自创立之初便起先关注社会层面,故“起先”二字表达不当,与史实不符,解除A项;材料仅涉及王艮面对下层民众进行社会宣讲,没有明确经济层面的内容,故“生产关系的转型”与材料不符,解除B项;陆王心学是程朱理学的延长与发展,故“瓦解”与史实不符,解除C项。15.(2024·泰安市高三二模)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倾听西洋音乐后,赋诗“始知天地大,到处有开拓。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域中多墟拘,儒外有物格。”这反映了作者(B)A.主见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文化B.对西方文化持较为确定的看法C.认同西方近代思想传入的影响D.仍旧坚持天朝上国的文化观念【解析】依据材料“始知天地大,到处有开拓。人巧诚太纷,世眼休自窄”可知,赵翼在参观西洋画、千里镜,倾听西洋音乐后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引发出中国士人要克服保守和自大的成见,努力探究域外新事物,故选B项;作者主见学习西方,但是并未说到要改造中国文化,解除A项;赵翼生活在乾隆时期,当时不属于近代,解除C项;作者主见中国士人要克服保守和自大的成见,努力探究域外新事物,而天朝上国的观念提倡中国中心主义,与材料不符,解除D项。16.(2024·西安市临潼区高三二模)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书法有自己的特色,他创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这种书体他自己称为“破格书”。这种“破格书”(D)A.反映汉字书体的演化过程B.迎合商人尚奇求怪的心理C.颠覆了传统艺术表达方式D.体现创新和追求特性解放【解析】“他创出一种真隶相参的方法,杂以行草,给人的感觉楷不楷,隶不隶,行不行,草不草”表明这种方法打破常规,不是中规中矩的书法形式,超出了以往书法的格局框架,表明他的创新性和带有特性解放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汉字书体的演化过程,也未体现迎合商人心理,解除A、B两项;“颠覆”言过其实,解除C项。二、非选择题17.(2024·大连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由于中国“银荒”,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引入西方商贸习惯、通用语言、技术学问等。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逼着中国的国家平安,起先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中国所遇到的危机并非偶然,而是世界史“17世纪总危机”的一部分。——摘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材料二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后,澳门的转口贸易把中国卷入全球贸易网络之中,使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晚明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渐渐揭开。西班牙人的东来,大大拓展了历史大变局的深度与广度。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建立了统一的“联合东印度公司”。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需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日益完备。——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晚明历史大变局”出现的重要缘由并概括这一变局的突出表现。(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针对“晚明历史大变局”这一历史现象简洁谈谈你的相识。【解析】(1)第一小问重要缘由,据材料一“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的世界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逼着中国的国家平安”及材料二“葡萄牙人获得澳门贸易许可”“西班牙人的东来”“稍后来到远东的荷兰人”等内容,可知新航路开拓,西欧列强殖民扩张。其次小问突出表现,据材料一“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这成为当时东亚乃至世界主要国际贸易模式”可知与西欧主要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据材料二“西欧列强及其殖民地无法用香料等初级产品与中国工艺精良的高级商品在贸易上达成平衡,必需支付巨额白银货币,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可知贸易顺差以及白银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比较高;据材料一“对于明朝来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强权威逼着中国的国家平安,起先动摇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可知以中华朝贡体系为基础的东亚国际秩序起先动摇;据材料二“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