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0
知识框架......................................10
大纲要求......................................10
精彩导读......................................11
第一节教育概述...............................12
一、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12
二、教育的属性及功能..........................13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16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8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25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6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32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36
第三节教育目的...............................42
一、教育目的概述..............................42
二、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46
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8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49
第四节教育的基本规律.......................53
、老攵-肯--^7-••••••••••••••••••••••••••••••••••••••••••••••••••••••53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62
第五节教育制度...............................72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72
二、学校教育制度..............................73
三、我国学制的沿革............................76
四、义务教育制度改革.........................80
第六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80
一、教育观察法................................80
二、教育调查法................................80
三、教育实验法................................80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80
五、教育历史研究法............................80
六、教育叙事研究法............................80
通关训练......................................80
参考答案及解析................................80
第二章中学课程...............................80
知识框架......................................80
大纲要求......................................80
精彩导读......................................80
第一节课程概述...............................80
一、课程的含义................................81
二、课程的类型................................81
三、课程理论..................................81
第二节课程编制................................81
一、课程目标..................................81
二、课程内容..................................81
三、课程实施..................................81
四、课程开发..................................81
五、课程评价..................................81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81
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即第八次课程改革)
..............................................................................................81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81
通关训练......................................81
参考答案及解析................................81
第三章中学教学...............................81
知识框架......................................82
大纲要求......................................82
精彩导读......................................82
第一节教学概述..............................82
一、教学的概念................................82
二、教学的任务................................82
三、教学的意义................................82
第二节教学过程...............................82
一、教学过程的含义............................82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82
三、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82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82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82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82
一、教学原则..................................82
二、教学方法..................................83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3
一、教学组织形式..............................83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3
第五节教学评价...............................83
一、教学评侨的概念............................83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83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83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83
第六节我匡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83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83
二、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83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83
通关训练......................................83
参考答案及解析................................83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84
知识框架......................................84
大纲要求......................................84
精彩导读......................................84
第一节认知过程...............................84
一、感觉......................................84
二、知觉......................................84
三、注意......................................84
四、记忆......................................84
五、思维......................................84
第二节学习动机...............................84
一、学习动机概述..............................84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84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84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84
一、学习迁移..................................85
二、学习策略..................................85
第四节学习理论...............................85
一、学习概述..................................85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85
三、认知学习理论..............................85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85
五、建构学习主义理论.........................85
第五节知识学习与技能形成....................85
一、知识的学习................................85
二、技能的形成................................85
通关训练......................................85
参考答案及解析................................85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85
知识框架......................................85
大纲要求......................................86
精彩导读......................................86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86
一、心理学概述................................86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86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发展........................86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86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86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86
一、情绪情感概述..............................86
二、情绪理论..................................86
三、中学生的情绪特点.........................86
四、中学生主要的情绪问题与良好情绪的培养.....86
五、自我防御机制..............................86
第四节意志过程...............................86
一、意志概述..................................87
二、意志行动..................................87
三、中学生意志的发展.........................87
第五节中学生个性心理发展....................87
一、人格概述..................................87
二、人格的结构................................87
三、人格发展理论..............................87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87
五、能力......................................87
第六节中学生身心发展........................87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87
二、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策略..........87
通关训练......................................87
参考答案及解析................................87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87
知识框架......................................88
大纲要求......................................88
精彩导读......................................88
第一节品德发展...............................88
一、品德的内涵及心理结构.....................88
二、品德的形成及影响因素.....................88
三、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88
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培养方法............88
第二节德育...................................88
一、德育的内涵................................88
二、德育的内容................................88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88
四、德育原则..................................88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88
通关训练......................................88
参考答案及解析................................89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89
知识框架......................................89
大纲要求......................................89
精彩导读......................................89
第一节班级管理...............................89
一、课堂管理概述..............................89
二、课堂气氛概述..............................89
三、课堂纪律概述..............................89
四、课堂结构概述..............................89
五、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89
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89
一、课外活动概述..............................89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89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89
四、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90
五、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协调.....................90
第四节教师心理...............................90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90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90
三、教师的成长心理...........................90
四、教师心理健康..............................90
通关训练......................................90
参考答案及解析................................90
对啊严格依据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用书2021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适用于全国统考(省、直辖市、自治区)紧扣考试大纲考点视频教学历年真题解析
对啊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研发中心编著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现代教育出版社
对啊严格依据最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
对啊网教师资格考试班发中心编著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现代教育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1P)数据
教育知识与能力/对啊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研发中心
编著.一一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6.12
ISBN978—7—5106—4833—5
I.①教…H.①对…HI.①中学教师一教学能力一资格考试一自学参考资料IV.①
G635.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98839号
教育知识与能力
对啊网教师资格证考试研发中心编著
责任编辑:荣荣刘兰兰
装帧设计:对啊网
出版发行:现代教育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504号E座
邮政编码:100011
电话:(010)64251036
传真:(010)64251256
印刷:郑州泰宏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889mmX1194mm1/16
印张:19
字数:220千字
版次:2016年12月第1版
印次:2020年12月第4次印刷
书号:ISBN978—7—5106—4833—5
定价:58.00元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前言
《教师资格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
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育资格。”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
年)》的重要举措,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
导意见》(教师函【2011】6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2年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12】1号)文件开展实施的考试项目。
自2011年教育部在浙江、湖北两省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到目前
为止,全国人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加入国考大军。随着统考范围的日益扩大,中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难度也日益增大,考查的知识范围更广,考查的角度多样,更注重考
杳理解应用类的题目C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通过考试,对啊网教师资格考试研发中心在深入分析历年真
题、紧扣最新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编写了一系列适合统考省份考生备考的国家教师资格考
试用书。该系列教材有如下特点:
知识框架。每章前面配有该章的思维导图,便于考生把握本章的整体知识脉络,提纲
挈领。
大纲要求。每章前面配有该章知识的考试大纲,方便考生明确本章知识的考试大纲的
具体要求。
考情分析。每节前面配有本节的历史考情分析,使考生对本节知识历年考查的题型和
分值能一目了然,提纲心中有数。
特色模块。教材正文内容中配有“对啊一点通”“对啊学霸君”“对啊解惑帮”等特
色模块。”对啊一点通”是对高频考点的考查题型、考查重点的分析,帮助广大考生明确
考试的方向;“对啊学霸君”是对重点知识的归纳总结,帮助广大考生快速掌握需要记忆
的重点知识;“对啊解惑帮”是对易混易错知识点的辨析,帮助广大考生准确把握易混淆
的知识点。
重点标注。教材中的知识点后面均标有相应的星级。“星号”表示熟悉了解;“双星
号”表示理解掌握;“三星号”表示掌握运用。正文内容中重要语句用蓝色字体进行了标
注,方便考生迅速把握重点。
真题链接。教材正文内容中重点知识配有相应的真题,帮助考生准确把握考情、及时
进行真题演练。
通关训练。每章最后配有一些仿真的习题,帮助广大考生巩固所学知识。
视频讲解。本套教材配有成套的讲解视频,每节有“节串讲”视频,帮助考生整体把
握本节的知识脉络及考试重点;正文中还有“知识讲解”和“真题讲解”视频,帮助考生
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熟悉解题技巧。
配套题库。为了方便考生考前练习,我们还研发了和教材配套的大型电子题库,方便
考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积极备考练习。
除本套教材外,对啊网教师资格考试研发中心还研发了历年真题及标准模拟试卷、高
频考点随身学、高分作文指导手册等系列教辅资料,以满足广大考生的备考需要,帮助大
家顺利地通过考试,圆教师之梦!
《教师知识与能力》(中学)备考攻略
一、试卷结构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的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
析题四种,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共为150分,试卷结构如下:
题型题量每题分值总分合计
单项选择题21242
辨析题4832
简答题41040
材料分析题21836
二、必考题型解读
(一)单项选择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单项选择题虽然考试范围非常广泛,但是总体考试难度
不大,考生备考时应注意重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真题再现(2018年下半年真题)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被
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O
A.《普通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知识框架
大纲要求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
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
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一遗传、
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各自的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
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
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妁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领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
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精彩导读
唐代慧宗禅师酷爱兰花。一次,他要外出弘法讲经,行前吩咐弟子一定要看护好寺中
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崇敬禅师,殷勤有加。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时疏忽,
弟子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望着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兰花,大家懊恼不
已。几天后慧宗回寺,众弟子惴惴不安,准备受罚,禅师得知原委后,却一如平常地泰然
自若,平静安详地对弟子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慧宗禅师宽容的胸怀令人叹服!
再看看当前的许多教师,常常因学生顽皮而大发雷霆,经常因学生作业潦草而怒气冲
冲,时常因学生听讲不专注而大声怒喝……甚至有的教师感言,怒气伴随着自己教学的一
天。而教育名家陶行知看到顽皮打闹的学生不仅没大发雷霆,反而奖励“四块糖”,谱写
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精彩一页;巴尔扎克的老师将巴尔扎克潦草的作业珍藏了30年,在他成
名自满时又用它教育自己的学生,使巴尔扎克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作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华应龙常同听讲不认真的学生亲切握手,激励学生一步一步迈向真知的殿堂。
教育是美丽的,宽容是快乐的。教育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这一章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一)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
教育者C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C家庭是一个人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父母是子女最初和经常的教育者: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都是
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
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休3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
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教育影响主要是教
育内容、教学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
织形式。
上述教育的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
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变成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
之水,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教育的属性及功能
(一)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属性属于常考知识点,在2015年至2018年八次
考试中考查了8次,一般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本
知识点需要考生理解掌握教育不同属性及其各自的特点,
并对教育社会属性的不同特点进行区分记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
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
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
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
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
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
特点。
(3)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
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
特点。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
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
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
的,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所以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
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虽然
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
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密切的联系,这些意识形态对
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
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是着阻碍作用;二是教
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
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1.本质属性一一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社会属性一一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
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教
育功能可按照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分类。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
能
个体功能是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
影响。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虽然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质
量和规格有所不同,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永远不会
变。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是教育固有的功能。因此也被称
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
响。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对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子系统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正是这种影响,维系着社会的运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而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必须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因
此,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
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教育对个人、社会和自身状态的肯
定作用以及对它们需要的满足,表现为教育与环境关系的
稳定与和谐。
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
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不仅表现在教育对个体发
展起压抑、阻碍、片面、异化等损害性作用,而且也表现
在教育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起负担、浪费、不稳定、阻滞
等损害性作用。
3.从表面属性和外部特征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
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期待,教育在
实际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之相符合的功能,如教育的个
体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
隐性功能是教育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教育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社会
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都属于教育的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基本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
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
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
(一)根据教育自身形式化的程度不同,即教育的存
在形态不同,可将教育分为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的教
育,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
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原始社会的教育属于这种状态。
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
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态,有固定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比较规范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属
于这种形态。
(二)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不同,可将教育分为家庭
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
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
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
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可将教育分为农业社会的教
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包括: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包括: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
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抢劫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包括: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
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
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
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
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
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该学说
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的朱熹。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
教育学家沛西•能。该学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
类社会之中。
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原始的教育形
式和方法主要是Ei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它是在直接批
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
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生
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
程的经验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
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
教育变革的最深厚的动力。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教育,指的是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是原
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在这个阶段,教育逐渐从原始的
自发状态,发展为内容比较丰富的具有一定自觉性的劳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的不分化性
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教育是
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
专职教育人员。
(2)教育的平等性
在原始社会无论男女老少,每个社会成员都可接受教
育。教育是平等的、共同的,因为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
有阶级,因而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具有原始性
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包括制造生产
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教育方
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
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
教育。
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
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
形态。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产生了学校,
使教育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分化出来,脱离了原始的自然
状态,具备了独立的社会职能。二是文字的发展、典籍的
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三是学校教育
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四是学校的发展、教育经验的积累,
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
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学校体制趋于完冬。
二是教育的功能有所扩展。在奴隶社会侧重政治、军事、
伦理功能的基础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各种学校的发
展,促进了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人身保护功能以及选择
功能和服务生产的功能。三是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突出
了它的等级性和宗教性(主要指西方中世纪时期)。
(1)古代中国的教育
①学校萌芽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序”;
一类是“校”。
②西周的学校教育
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
征是“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当时教师没有
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而是由职官兼任,官师合一。西周
各类学校教育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
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
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战国时期养士之
风盛行。“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一所
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这一时期的
教育的特点是学术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④两汉时期的教育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设立了当时最高教育机构一一太学。汉代地方官
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
⑤隋唐时期的教育
选士制度采取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组成了中央
官学的主干。
⑥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这时期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宋代,书院盛行,
著名的六大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
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
科举考试的固定模式。
(2)古代西方的教育
①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
和佛教教育。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是记诵《吠陀》经,
僧侣是唯一的教师。佛教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
研经义。
②古代埃及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善
书能写,可任官治事,所以文士通常也称书吏,并受到尊
重。因为文士不是世袭的,而且充任职官的文士都是地位
高和待遇优的人员,所以众多奴隶主子弟和一般有志之士
都企图“学为文士”。为了满足这种要求,许多文士便设
校招生。“以僧为师”和“以吏(书吏)为师”遂成为古
代埃及教育的特征。
③古代希腊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著名的教育体
系。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
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利才
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
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
军人。
④古代罗马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共和后期,罗马存在
两种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拉丁语学校的主
要教育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⑤中世纪的西欧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
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
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主要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倡导人的个性解放,
提倡人文主义者,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3.近代社会的教育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
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具体来说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当时的普鲁士)
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
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逐渐具有了实用性和功利性
的世俗教育的性质,这使得教育得以从教会中分离出来,
尤其是摆脱了宗教的控制。在一些国家,宗教和政党不得
干预学校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就
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及规定熬以
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做到依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
代化。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教
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后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表现为教育内容反映生产劳动成果;教育要培养出适
应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
么人才;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也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2)教育实现民主化
教育民主是现代教育阶段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
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在
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合的均等;
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最后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
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
机会。
(3)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
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
元化和人的个性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4)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最早系统地论述了终身教育,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
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教育,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
“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
(5)教育的全民化
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
习需求。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
教育手段以及教育工艺、教育程序、教育方法等的现代化,
并由此促进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
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
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阶
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是指自从教育成为人类独立的社会
活动之后,伴随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经验的日益增
多,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开始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
概括。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他们的政治、哲学等思
想中有了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和说明C此时,教育还没有从
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只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与观点,理论上并不成熟,
方法也多是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
(一)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
现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
(1)教育的社会作用
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
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实施教育
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
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2)教育对象
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即不分贵贱和种族,
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3)教育目的
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这条培育人才
的路线,简称为“学而优则仕”
(4)教育内容
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
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的基础。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
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他把道德教育的要求贯穿到文化
知识学科中。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轻视
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原则、方法
第一,学、思、行结合。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
的唯一手段。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认真深入地思考,把学
与和思考结合起来。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第二,启发诱导。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
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
“助产术”早几十年。
第三,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位提倡因材施
教的教育家。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第四,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这是其教育理
论的基础。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
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
的“劳心者”。孟子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
3.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
伪”。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并且认为主观
作用即内因是主要因素。荀子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他认为
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认识的过
程,即闻一见一知一行。
4,墨家的教育思想
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笺,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
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还
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
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
六艺教育的范畴。
(1)论教育作用: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
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
的“兼爱”社会。
(2)论强力而行:墨翟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要
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
5.《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是中
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其语言精
练、见解精辟,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及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
尤以对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
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否则,“发然后禁,则杆格而不胜”,则当不良倾向已经
发生再做教育引导,就会因格格不入而倍感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
的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适时而教。否则,“时
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
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它们的
最佳结合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
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
修”,即这样杂乱施教而无合理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学习要
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救失原则。《学纪》认为:“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贝I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问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也。”它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贪多务得、片面专精、
浮躁轻心、畏难不前四种缺点,认为这些缺点是由个体心
理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差异和
个性特征,并辩证地加以看待。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
失者”,即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
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
注重启发,要做到:“道而弗牵”,教师引导而不牵着学
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而不压抑;“开而
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7)藏息相辅原则。“大学之教由,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是说学习既
要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
弛。
(8)教学相长原则。“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大致意思是说,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
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
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
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
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
的,相辅相成的。《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
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
(二)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
L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问答
法又称为“产婆术”,它由四个步骤组成。一是讥讽,即
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
题一无所知。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
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
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
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
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
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
的工具。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
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
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
都属于城邦,所有的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
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所指的“每一个公
民”不包括奴隶。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
的观点,主维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
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4.昆体良
在西方教育史上,昆体良是第一位专门论述教育问题
的专家。他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方法专家,他使教
学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对近代教学论的发展
产生深刻影响。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
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
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逐渐
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首次提出
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
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标
志着独立形态教育的开端,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
学著作。他曾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
主要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
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强调“人人均应受教
育”。
(2)教育适应自然。
(3)“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观。
(4)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
课制的特点。
(5)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
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原则。
2.卢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其代表作
《爱弥儿》中著名的一句话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倡导自然教
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倡导儿
童本位的教育观,要求高度尊重儿童。
3.康德
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其代表作是《康德论教育》。其主要教育观点有:
(1)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
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2)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
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4.裴斯泰洛齐
其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
的子女》。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其教育思
想有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
童的一切天赋。
(2)提出“教育心理学论”。要求教育教学应使人固
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挥;要求教育教学应与儿
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协调一致,使儿童在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和道德情感等诸方面都处于自然主动的地位。
(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5.洛克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其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
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
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他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2)主张绅士教育。绅士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
位,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6•斯宾塞
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其教育代表
作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教育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生活”作准备的,因此,
他明确要求必须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
(2)主张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
用学科的重要性。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L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1806年出版的
《普通教育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共教育
观点有以下几点:
(1)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
它们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3)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指没有
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4)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羽了、联合(联想)、
系统、方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勤发展为五段,即预备、
揭示、联系、总结、应用。
(5)强调传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
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
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
点。
2.杜威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理论是现代教
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岭南师范学院《造型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宣传干事工作计划
- 2024年农业小春生产工作计划年度工作计划
- 行政部文秘工作计划
- 2024年教师个人研修工作计划
- 八年级地理下册课程教学计划
- 年公司财务部财务工作计划
-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第二学期范文
- 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参考
- 社区文体工作总结计划计划
- 充电站监理规划
- 山西省省直机关住房分配货币化实施方案 - Shanxi University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 四新技术应用情况总结
- 离心引风机叶轮的磨损分析及措施处理
- PDCA循环在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户外游戏的实践探索
- 岁运照命串宫压运星(躲星+祭星)速查表(最全版)
- (完整版)化工基础知识题库最新(精华版)
- 老师退休欢送会ppt课件
- 55T履带吊拆卸、安装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