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设计1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第一芍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
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
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
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
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
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L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
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
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
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地域类型】
L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
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弃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
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地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
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
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
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
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
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
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
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
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
两城市,面积20_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
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
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
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
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
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
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
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
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
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
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
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
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
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
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
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提出问题,(大批科技
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
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
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
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
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
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
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
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
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
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二出生率一死亡率。读世
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
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
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
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
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
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
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
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
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
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
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
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
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
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
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
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
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
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
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
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
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
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
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
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
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
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
(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
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
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
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匚增长
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
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
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二出生率一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
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
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
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
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缸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
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
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
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
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一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二出生率一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
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平方千米,
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
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
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
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
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
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
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
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
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
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
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
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
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
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
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
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
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
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
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C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
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
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
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
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
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
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
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
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
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
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
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匚增长
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
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
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
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
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
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
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__年发展中国家人
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
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
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
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
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
下问题:
L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
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
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L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
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
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
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
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_平方千米,
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
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
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
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
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
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
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
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L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
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
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
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
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
是为什么?
目的:
L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
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
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
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
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
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
响?
目的:
L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
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
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
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
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
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
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地理教学设计3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
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
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
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
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
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
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
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
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
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
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
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
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
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
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
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使
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
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
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
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
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
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
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
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
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
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
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
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
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
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
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
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
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
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
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
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
价c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
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
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
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
的学习困难。地理教学设计4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第一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课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
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
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
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
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2.难点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
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L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
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
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世界70亿人口日”
20_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
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
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
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
【人口增长】
L人口增长历程
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二出生率一死亡率
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
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
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
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
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
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
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①生物学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
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
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
【人口增长模式】
L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而变化的规律。
①高一高一低”模式
②“高一低一高”模式(过渡型)
讨论分析: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这种状况对资源、环
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
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
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
经济的发展。
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③“低一低一低”模式(现代型)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受;这
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应采取何种对
策?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②兵源不
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
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
①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练习】地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西部地区在开发的过程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理解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重要意义,知道“三北”防护
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范围和作用。
3、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护区保护
的资源。
4、知道西部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掌握主要的名胜古
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西部地区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重要的旅游
资源。
2、教学难点:西部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为主,分析讲解为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西部地区风景图片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视
频。西部地区风景秀丽,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开发过程
中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展示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图片
学生活动:
(1)翻看地图,回忆西部地区的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及特
点。
(2)了解西部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讲述: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在开发
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导致产生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
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于东部的环境和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如沙尘暴和水资源短缺等,都是西部地区惹的祸。
板书:
一、生态保护
1、主要问题: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土流失。
讲解:西部地区是全国生态保护屏障,这里对于全国的.生
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
保护。我们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工
程,二是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
学生活动
(1)找出“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中游防护林的主要范围和
作用。
(2)找出主要的自然保护区,重点是列入联合国“人与生
物圈保护区网”的几个,了解其保护的主要对象。
强调:三北主要指东北、华北和西北。四川卧龙主要保护大
熊猫,可可西里主要保护藏羚羊。
板书:
2、主要措施:生态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上中
游防护林。
建立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三匚源,可可西里
学生活动:阅读87、88页材料,了解一下具体的生态保护
实例。
展示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图片
学生活动:找出西部地区主要的旅游景点,分成自然风光,
文化古迹,民族风情和革命纪念地等不同的类型。记住所在的省
区和景点名称。
板书: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西部地区开发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丰
富的绿资源,知道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因地制
宜,发挥优势。
板书设计地理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
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
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
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
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
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
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
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
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
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
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
±;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
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
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
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渎图分
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
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
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
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
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
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
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
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
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
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地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区域的含义。
2.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
3.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
的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
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
和变化的。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模拟旅游激趣导课
课前准备整理资料、图片及音像制品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匕'造轻松的学习氛围Z生会从不同的角度
回答这个问题口、'悠温差异:/匀痪肮日物甚至会有学生联想到
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差异7度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匕、侄土读搜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时也让学生
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显示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探究竞争
师首先学们先回忆在《必修1》和《必修2》中习了哪些内
容生学生回答略。
多媒体投影几种相应的区域划分图片。
中国行政区图、中国地形区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季风
区与非季风区图
在学生回答时淌可以展示已准备的相应的图片。(如中国一
月平均气温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干湿状况图、中国内外流区
域图、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图、中国农业图等)
每个小组介绍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要点Z生已提到的便
给予肯定和表扬。未提到的给予商榷、补充。
也会影响当地的风俗习惯、房屋是筑等。不仅传统民居如此
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是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
※从北到南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成本比南方高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
三、总结新课拓展延伸
【评析】地理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学段:初中
学科:地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三、设计目标
L能够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找到各省的位置,并记住它
们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
识。
四、过程与策略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几个关于省、行政中心的
成语,并了解谜语背后的含义,将谜面写到A4纸上(每个谜面
用一张A4纸)。
2.将收集的谜语交给地理课代表,由地理课代表整理将重复
的谜语拿出去并打乱顺序,然后每位同学抽一张(抽到自己的重
新抽),给学生15分钟时间,思考谜底,并将谜底及答案写到谜
面下方。
3.每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抽到的谜面并说出自己的答案,
然后由出题同学公布正确答案。
4.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其相应的简称或全称,然后到多媒体
呈现的中国区域图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环节都正确可得到一个小礼品。
五、效果分析
1.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记忆量大,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
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率不高,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让学
生熟记知识点时,先猜一猜,答对的同学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
没猜到的同学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加深了印象。
2.学生在记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了
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六、案例反思
L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区
的位置,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多,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地名
也较为生疏,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避免死记硬背的现
象,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轻了学生的课
业负担。
2.学生收集的谜面有限,没有全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教
师应提前协助收集整理,尽可能丰富内容。地理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
程。成功的教学设计,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作指导,全面分析教学
中诸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学媒体作用,控制教学活
动,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钻研吃透教
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包含的基本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智能训练。例如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
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
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
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
基本面貌和特征。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
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地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
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
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
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珑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
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
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
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
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
“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机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
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
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
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
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
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
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
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
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一一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
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
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
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
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
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
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
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
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
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
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
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陪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
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
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
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
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
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
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
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
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地理教学设计11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
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
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
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
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
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地理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
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L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
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
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
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
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
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
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
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
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
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地理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记住我国的地势特征,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平均海拔高
度和主要地形区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总结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记住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我国地形、
地势特点
2、能够通过地形的种类和分布、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等方
面去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
国和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
2、我国三级阶梯的分布及每一级阶梯主要的地形区
3、我国各种山脉的走向及分布
4、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地表特征
难点:
如何利用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的影响
自主学习:
1、对照“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的地形图”
(1)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320N线,看320N自西向东
经过的地形区依次是
(2)看“320N”地势剖面图,完成P20页活动1、2、3小
题,并填写下表: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区平均海拔高度(米)第一级阶梯第二级
阶梯第三级阶梯2、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结合课本内容
完成:
(1)在图上找出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弧形
山脉
(2)我国的最高峰是,平均海拔米,它位于
哪两国的交界处;我国东部的最高峰是,海拔
______米
3、对照“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回答:
(1)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
一二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
二三阶梯之间的分界山脉是:
(2)将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描在“中国地形图”上。
4、“中华五岳”中的“五岳”指的是什么?它们各位于哪
个省区?
(二)、自学成果反馈:
在图中填出各种走向的山脉:
(三)、合作交流:
1、我国西高东低、阶梯状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有
什么影响?
2、为什么说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3、既是阶梯分界线又位于两省交界处的山脉有哪些?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中国沿北纬32度地势剖面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一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米以
上二I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_米三大、太、巫、雪三
大平原、三大丘陵500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
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
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
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二、地势意义:一一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
“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
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
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
航运。
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
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
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
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
黄河的小浪底等,
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
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三、地形特点:一一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
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1、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
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
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
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
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2、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
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
畜牧业和旅游业;
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
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
种植业。地理教学设计14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世界地理已经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详细了解世
界主要区域的地理知识时,学生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亚洲作为
区域地理的开始,在初中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
以帮助学生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于某一个具
体区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为《大洲和大洋》是七年级学生认识
后续学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了解亚洲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
置。
(2)在地图能识亚洲的范围,会分析亚洲是第一大洲的原
因。
(3)会运用学习亚洲的位置和范围的办法分析北美洲的位置
和范围。
【重点难点】
重点:读图分析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亚洲和北美洲的对比
学习)
【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及详实的材料,让师、生、媒体实时互动,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发现并掌
握“。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既学到知
识,又掌握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
标,本节课采用以“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
直观教学。
在学生学习方面,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鼓励学生参
与课堂,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性,在知识的习得中体验知识获得
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展示海陆分布的东西半球图,和学生一起回忆七大洲和
四大洋
【新授】
1、设计问题,激发思考
师:从知识回顾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个大洲最大,我们生
活在哪个大洲上
生:观察思考后回答--亚洲
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了解的区域我们生活的大洲一-亚
洲。请学生翻开第六章彩页,了解学习大洲时所需要认识的内容
生:看彩页,了解三个要认识的内容,并简单思考,形成初
步印象
2、展示图片,引导观察:
师: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和范围
展示第二页的6.1图
师:请同学在图中查阅亚洲的半珑位置,请学生留意半球的
分界线
生:亚洲主要在东半球和北半球
师:展示第三页的6.2图,请同学在图上查阅亚洲的省北所
跨的纬度,东西所跨的经度
生:学生用笔把0。纬线和80。纬线,30°和180。经线找
出
师:带学生复习一下南北纬和东西经的'判断
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亚洲的纬度跨度为11。S—
81°N,26°E—170。W为世界第一大洲的讲解做铺垫
师:请同学读6.1图,观看动画,阐述亚洲的海陆位置
生: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
南临印度洋,东部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隔海相望
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对大洲的位置描述方法
师:请同学们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展示6.3
北美洲位置和范围图)小组之间先交流讨论,再由代表阐述
生L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生2:北美洲纬度范围大约为10。N--80°N,经度范围大
约在20。W—170。之间
生3:北美洲的海陆位置为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
太平洋,西部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
师:组织学生分析补充对北美洲位置分析不准确的地方
师:由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引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展示
6.2图)
生: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亚洲是第一大洲
师:提示可从面积,纬度和东西距离来考虑
师:和学生分析小结
生:面积最大,复习七大洲的面积大小,留意北美洲的面
积;跨纬度最大,东西距离最长
师:指导学生东西距离最长和跨经度最广不是同一概念
师:亚洲面积最大,要来研究就需要分区了解,所以按照地
理方位分为东亚,西亚,南亚,北亚,中亚和东南亚六个分区,
各区之间人们的生活会有很大差异
生:读6.6图,了解北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人类活动和
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亚洲其它区域的人类活动
师:设下伏笔,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
产,还会对该区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产生重要的
影响,将在接下来的课时中和同学们一起研究
师:展示表6.1,请同学们讨论小结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
范围进行比较
生:讨论完成表格
师:核对答案
3、【课堂小测】
师:学习辅导第2页11题
生:堂上完成
师:评讲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雄踞东方的大洲和世界第一大洲,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
【作业】辅导练习第2页12题地理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首都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
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录像(或
VCD盘),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
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
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
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
们之间内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下学期班队工作计划
- 安全事故应对演练工作计划
- 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关于艺术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1月七年级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销售行业工作计划范例
- 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工作计划范文
- 销售月工作总结及下个月计划
- 班主任与教学工作计划锦集
- 2024年春季学校工作计划例文
- 《清明上河图》-完整版PPT
- 奇瑞汽车转向系统碰撞建模指南V
- 血管瘤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ppt
- 防孤岛测试报告
- 一种用滚轮装置进行桥架电缆敷设的方法
- 治理校园噪声五年级综合实践上册课件
- 高压旋喷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施工方案
- GWJ 009-2016 无线电管理频率数据库结构技术规范
- 应急处置与逃生自救互救知识培训
- CRM系统操作手册
- 儿科应急预案及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