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东营市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删改)材料二: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有的放矢,就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集中全部力量与各种有效资源攻坚克难,全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坚持问题导向,实际上也是一个及时发现问题、科学筛选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鲜明的方法论特征。实践证明,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对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问题是杂多的,问题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各不相同,其紧要程度、涉及面也不一样,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从而牵住“牛鼻子”,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从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从制约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出发,从涉及最大多数人核心利益的问题出发,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要立足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问题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问题又不是简单直观地摆在事物表面的,而是需要潜心思考和认真探讨,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需要准确研判形势、善于把握大势,才能找准问题发生的源头和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唯有扎扎实实深入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才能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2023年5月《经济日报》《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有删改)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B.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C.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抓住问题就找到了实践前进的突破点,也就找到了理论创新的生长点。D.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能最终达到寻找解决问题的重点这一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思想、理论就不能检验其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C.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直面问题的实践品格,所以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D.我党能不断回答中国、世界、人民、时代之问,其根本原因是能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B.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C.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4.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C2.D3.A4.①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②首先,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⑧接着,指出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时代要求。④然后,指出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方法:找准关键、抓主要矛盾,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⑤最后,阐明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意义。5.①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基本原理进一步阐释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70年代,《光明日报》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将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丰富发展为坚持问题导向;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错,根据材料一中原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可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而不是“‘思维的此岸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B.“真理……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错。根据原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可知,“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不是“真理”。D.“能最终达到寻找解决问题的重点这一目的”错,把必要条件误作充要条件。原文表述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其根本原因是……”错,根据原文“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可知,原文表述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向最难处攻坚,追求更远大的目标。文章对“至难”未做论述。B.“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意思是抓住网的纲,网眼自然会张开;抓住根本,末节就自然顺从。这句话可用来证明“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C.“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意思是千丈长的大堤,会因为蝼蚁的洞穴而崩溃;百丈高的房屋会因为烟囱的裂缝而焚毁。这句话可用来证明“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意思是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原来天是很高的,不到幽深的溪边,不知道原来天是很厚的。这句话可证明“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根据原文“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可知,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观点,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三段是第二部分,根据原文“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可知,文章接着分析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原因,指出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时代的要求。第四、五段是第三部分,根据“坚持问题导向,要找准关键,进行深入思考和全面把握”“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问题导向,要立足实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谋求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可知,这两段主要是解决问题,指出坚持问题导向的具体方法:找准关键、抓主要矛盾,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最后一段是第四部分,根据“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可知,最后一段进行总结,阐明了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可知,新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基本原理进一步阐释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再结合材料一的出处“1978年5月《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知,70年代,《光明日报》在此基础上明确阐述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材料二“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可知,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至此将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丰富发展为坚持问题导向。根据材料二“今天,我们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用好坚持问题导向这个重要方法……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可知,我们要立足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中要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嘱咐孙犁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这正是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他坐下来打火抽烟,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的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火,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叫了一声:“你!”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回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他走进屋里,水生嫂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说:“来!我抱抱。”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东西。水生抱了孩子一会,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水生在屋里转着,在那扑满灰尘的迎门橱上的大镜子里照看自己。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从哪里回来?”“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今天走了多少里?”“九十。”“不累吗?还在地下溜达?”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那棵小槐树,月光射到窗纸上来。水生觉着这屋里是很暖和的,在黑影里问那孩子:“你叫什么?”“小平。”“几岁了?”女人在外边拉着风箱说:“别告诉他,他不记得吗?”孩子回答说:“八岁。”“想我吗?”“想你。想你,你不来。”孩子笑着说。女人在外边也笑了。水生没答话,只看着她。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那声音转动着,向四面八方有力地传送。在这样降落霜雪严寒的夜里,一只粗大的喇叭在热情地呼喊。“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照战争习惯,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准是到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他们知道我们来了。”“你们来了?你要上哪里去?”“我们是调来保卫冀中平原,打退进攻的敌人的!”“你能在家住几天?”“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的。”“为什么不早些说?”“还没顾着啊!”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她的围巾的两头飘到后面去,风正从她的前面吹来。她连撑几竿,然后直起身子来向水生一笑。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前面有一条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蹄过去了。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一九四六年河间(有删改)文本二:孙犁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而芳香长存,其底蕴在于他有独特的情怀,在行文落墨时,把这一人类的美好共性,张扬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臻美地步,因而在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在时间面前褪色变形之际,孙犁之作仍亮丽如初。(丛维熙《荷花深处祭孙犁》)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水生归家前的情绪与心理进行细致描摹,并且交代水生长期从军经历,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同时隐晦折射出水生对于故乡的疏离感与陌生。B.离别多年,女儿言语并未太多对父亲的抱怨,反而带着孩童的俏皮可爱,营造出亲人相聚其乐融融的氛围,符合诗体小说擅长描摹人情“真善美”的审美特征。C.小说画波浪线段落中几处比喻修辞的运用,生动形象,既体现出严寒霜雪天气出行困难,又侧面反映出水生嫂撑冰床子的技艺娴熟。D.水生嫂在故事末尾与水生离别时多次“嘱咐”,情节设置上节奏松缓,卒章显志表现出军民英勇顽强爱国精神和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7.关于小说后半部分多次提及的“霜雪雨雾”天气,下列解读中有误的一项是()A.“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接着高声广播集合命令,预示着温馨美好的重聚时光并不长久,也可映射主人公水生嫂即将发生的心理状态变化。B.霜雪大雾天气引出水生嫂驾冰床送丈夫的精彩情节,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此外严寒天气整体呈黯淡冰冷的艺术风格,也代表故事逐渐走向尾声。C.“霜雪雨雾”的天气也喻指战火动荡、百姓无法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将战争书写与日常生活场面联系起来,同时凸显出浓郁的冀中“地方风情色彩”。D.日出冲破晨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象征着光明的前途与未来,也赞颂了水生、水生嫂以及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舍小家、不惧牺牲的人民子弟兵形象。8.水生与妻子相聚时作者写道:“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请简要分析水生嫂身上有哪些志气支撑。9.文本二中写道:“孙犁之作仍亮丽如初。”请综合文本分析这一评价。【答案】6.A7.B8.①作为一个妻子,水生嫂放得下儿女情长,克制对丈夫的思念与依赖,毅然支持丈夫革命事业,有着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体现出她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内心志气。②水生多年离家,水生嫂独自面对生活中的艰难,拉扯女儿小平健康快乐长大,温情的牵挂使得小平对于父亲毫无抱怨与疏远,诠释了一位母亲坚韧刚强、勤劳淳朴的女性志气。③水生嫂在水生抗日离家的八年里,日常细心关注前线战事情况,并娴熟驾驶冰床子积极配合子弟兵作战,对保家卫国的革命事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勇敢无畏,体现出水生嫂英勇抗日、热爱生活的革命乐观主义志气。9.①独特的情怀:生动书写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革命精神,蕴含了作者的爱国情怀。②人类的美好共性:《嘱咐》里水生、水生嫂都是淳朴、坚忍、勇敢的代表,他们既有传统美德,又追求进步,张扬了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彰显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共性。③无声胜有声的臻美:用清新秀美、自然隽永的语言描绘出充满诗情画意、极具地域色彩的环境;以诗意的笔法写战争,不刻意呈现战争的血腥和残酷,着重表现战争背景下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同时隐晦折射出水生对于故乡的疏离感与陌生”错误,结合原文“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这八年,他走的多半是山路”可知,小说在开头对水生归家的情绪进行细致描摹,对情节前后交代清楚,主要是为了后面体现出水生与家人相聚的美好与温暖,侧面衬托出水生嫂一人独自撑起家庭重任的坚毅性格,对革命事业的全力支持。此时的水生深吸气,脚轻眼晕,抽烟等细节描写可理解为“近乡情更怯”的表达,并不是“疏离感与陌生”的体现。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此外严寒天气整体呈黯淡冰冷的艺术风格,也代表故事逐渐走向尾声”错误,结合原文“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面,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可知,选项分析风霜雨雪天气呈现黯淡冰冷的审美特点,这里与小说整体温情风格、革命乐观主义的主旨不契合。结合原文“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可知,整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应该是在结尾处将故事推向高潮并结局,并不是选项中所提到的故事尾声。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他走进屋里,水生嫂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说着已经不成声音”“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可知,一系列的表情和工作,折射出久别重逢后女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个妻子,水生嫂放得下儿女情长,克制对丈夫的思念与依赖。结合原文“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可知,虽有千般不舍,仍然深明大义,女人选择把对丈夫的深情眷恋深藏心底,毅然支持丈夫革命事业,有着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情怀,体现出她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内心志气。结合原文“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八九岁的女孩子竟有这么重”“想你。想你,你不来”“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可知,水生多年离家,水生嫂从未提及自己的付出,但字里行间,可以读出她的心酸与不易,独自面对生活中的艰难,拉扯女儿小平健康快乐长大,温情的牵挂使得小平对于父亲毫无抱怨与疏远,诠释了一位母亲坚韧刚强、勤劳淳朴的女性志气。结合原文“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蹄过去了”“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可知,水生嫂在水生抗日离家的八年里,日常细心关注前线战事情况,并娴熟驾驶冰床子积极配合子弟兵作战,对保家卫国的革命事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勇敢无畏,在水生嫂和水生的相互嘱咐中,既凸显了二人彼此的深情眷恋,又体现出家国情怀、大局意识,赞美了根据地人民互相理解支持、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结合原文“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可知,生动书写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男人在前方打仗,女人在后方支援,都是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革命精神,蕴含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结合原文“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他走进屋里,水生嫂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说着已经不成声音”“水生没答话,只看着她。离别了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她今年二十九岁了,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了一些,可是那两只眼睛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纺自织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里,都表现出是叫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可知,夫妻情深,寓质朴言行中表现了彼此深深的思念,水生淳朴善良,水生嫂温柔刚强、乐观坚强、深明大义、支持抗战,他们既有传统美德,又追求进步,张扬了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美与人情美,彰显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共性。结合原文“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的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大雾笼罩着水淀,只有眼前几丈远的冰道可以望见。河两岸残留的芦苇上的霜花飒飒飘落,人的衣服上立时变成银白色”可知,用清新秀美、自然隽永的语言描绘出极具地域色彩的环境。结合原文“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知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冰床跑进水淀中央,这里是没有边际的冰场。太阳从冰面上升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可知,以诗意的笔法写战争,不刻意呈现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景物描写渲染了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明朗清新的环境;情景相生,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特别是冲出冰面的太阳预示着胜利的即将到来,表现战争背景下人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遗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实;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厄,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答案栏中。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B.复,意为再、又,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所过”的“复”意思不同。C.说,意为劝说、说服,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意思不同。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兼爱》中“兄之不慈弟”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B.郦食其认为天下之事归于汉王是可以预见的,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乐意为他效力,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自认作汉东面的属国。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14.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驱使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CEF11.D12.B13.(1)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一年或数月)攻下。(2)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但继续堆下去,那是我自己在往前努力。14.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候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王疾先下汉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故在C处断句;“齐国可得而保也”,“也”表判断,放在句末,故在E处断句;“不然”,“不”修饰“然”,中间不断开,“然”指代前面投降汉王之事,故在F处断句。故断句的三处为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再,又;弥补、补救。句意: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C.劝说,说服;通“悦”,取悦,讨好。句意:郦食其又劝说汉王道。/那人得到了药方,便拿它去取悦说服吴王。D.往;到……去;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让汉王到汉中去作王。/哥哥对弟弟不够慈爱。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乐意为他效力”错误,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为他驱使。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岁月”,短时间内(一年或数月);“破”,攻下。(2)“平地”,填平洼地;“覆”,倒;“篑”,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降城即以侯其将”可知,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候王,结合原文“得赂即以分其士”可知,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参考译文:汉王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的西进。郦食其说道:“我听说‘一个王者知道并满足他的天的意图,那么他将成为一个成功的王者’,国君把百姓当作天,而百姓则把粮食当作天。敖仓,作为天下转运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我获悉那里贮藏的粮食非常多。现在楚军攻下荥阳,竟然不坚守敖仓,而是带兵向东而去,只是让一些罪犯来分守成皋,这是上天用来帮助汉军的啊。目前楚军容易攻取,汉军反倒退却,楚军自己丧失有利战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更何况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不能同时并立,楚汉两国的战争经久相持不下,全国混乱动荡,农夫放下农具停止耕作,织女离开织机不再纺纱织布,天下百姓究竟心向哪一方还没有决定下来。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在蜚狐隘口设防抵抗,把守白马津,向诸侯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能够克敌制胜的态势,这么一来,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归向了。”汉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随即又去谋取敖仓。郦食其又劝说汉王道:“目前燕和赵都已平定,只有齐尚未攻克,而今齐的田氏宗族势力强大,以东海、泰山为依靠,黄河、济水为屏障,南面临近楚,百姓多狡诈善变;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也无法在一年或数月的短时间内攻下。为此我请求准许我奉您的诏令前去游说齐王田广,使他归顺汉,自称作汉东面的藩属。”汉王说:“好!”汉王即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道:“大王您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齐王说:“不知道啊。天下人都归向哪里呀?”郦食其说:“归向汉王!”齐王道:“您为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是汉王率先攻入咸阳的,但项羽却背弃先前的盟约,让汉王到汉中去作王。项羽随后又迁徙并杀害了义帝,汉王闻讯,即调动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责问义帝的下落。同时收集天下的兵员,扶立诸侯的后裔;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作侯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为他驱使。而项羽有违约背信的恶名,及杀害义帝忘恩负义的罪责;且对人家的功劳毫不记在心中,对人家的过失却总是耿耿于怀;将士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陷了城镇得不到赐封,不是项姓的人就没有谁能够当权主事;致使天下人都反叛他,贤能才士都怨恨他,无一人愿意为他效力。所以天下大业将归属汉王,是可以坐着就算定的啦!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打败北魏;攻下井陉,杀成安君;这不是人力,是上天所保佑!如今已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驻守白马的渡口,封锁太行之要道,占据蜚狐的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在此之前,齐国听说韩信将要领兵东进,即派华无伤、田解率重兵驻扎在历下,以抵御汉军。待到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派使者与汉王媾和后,齐王便解除了历下城的战备防守,与郦食其天天纵情地饮酒作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陈与义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注】这首诗是陈与义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除夕所闻,城中通宵放爆竹已到残更,而城外北风吹动江水,涛声澎湃,似有抑愤不平之意。“更”是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残更”为五更。B.“鬓毛随节换”“灯火向人明”本是平常诗句,加上“多事”和“尽情”,把人的感受注入无知的“鬓毛”和“灯火”,就显得意思深而句法活了。C.颈联说自己和上一年相比可喜的地方寥寥无几,只是四处流转令人心惊,喜忧交错,欲抑先扬,加强下句做客“殊方”的“可惊”程度。D.本诗语言平淡自然,不用华丽辞藻,也无典故,清空如话,但含而不露,恰到好处,读起来仍觉韵味醇厚,美在“咸酸之外”。16.全诗的情调是低沉的,但纪昀称赞这首诗尾联“有神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本诗尾联用虚写(联想/想象)的手法。②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③避难流徙,他乡度岁,作者仍然去寻觅、追求而不气馁,表现了诗人的执著和坚韧,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拓展了意境。④生动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国运好转的期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寥寥无几”错误,诗句意思是,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选项“聊”字意思理解错误,应为“姑且”。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尾联通过联想,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诗句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联想想象登高望远的景象。诗歌前面表达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和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此联表明作者并没有气馁,还想要明日登高远眺,并想象春天来临、了万物更新的景象,表现其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和坚韧。诗句意境开阔,一扫低沉和复杂纠的结情绪,生动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和国运好转的期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两面落笔,既写出战士们行军打仗的辛苦,又写出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表示不惜典当来换取一醉,照应“千金散尽”;“________________”一句跨越时空,情感强烈,与开篇之“悲”遥相呼应。(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铁衣远戍辛勤久②.玉箸应啼别离后③.主人何为言少钱④.与尔同销万古愁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鱼龙潜跃水成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戍”“箸”“销”“雁”“度”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刺客列传(节选)》中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有这样一段话:“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①________?翻译为“才”的比较多,相关“教参”也采用这一种翻译。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看起来还显得语气比较强烈。但是,仔细推理,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②________,有之不必然,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③________,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有了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人头)。荆轲面对“为人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啊!从这一点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在文本解读中可能随时随处发生,偶尔抓住几例和学生探讨,学生不仅能训练逻辑思维,对他们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乃至方法也有裨益。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语病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愿意。【答案】18.①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②无之必不然。③“就”表示充分条件。19.不仅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乃至方法也有裨益。【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和后文“翻译为‘才’的比较多”可知,此处是说关于“乃”的翻译,是翻译为“就”还是“才”,故可填“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第二空,结合前文“‘才’表示必要条件”和后文“有之不必然”可知,此处是和“有之不必然”对应,故可填“无之必不然”。第三空,结合前文“‘才’表示必要条件”和后文“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有了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可知,此处是对应前面的“‘才’表示必要条件”,故可填“‘就’表示充分条件。”【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结合“学生不仅能训练逻辑思维”可知,“学生”与“不仅能训练逻辑思维”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二是搭配不当,结合“对他们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乃至方法也有裨益”可知,“培养”与“方法”搭配不当,应改为“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乃至方法也有裨益”。故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不仅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对他们形成好的阅读习惯乃至方法也有裨益”。(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前无车辆,后亦无车辆的公路上。公路崭新,光滑得如同一块蜿蜒的玻璃板,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茁壮着大片大片即将丰收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神采飞扬地展示着北国初秋那敞亮无邪的坦荡。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突然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20.请比较文中加点字“呢”与《记念刘和珍君》中“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中“呢”的用法。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密密匝匝,一排接一排,排排涌涌,一个挨一个”,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0.原文中的“呢”表示对行驶在黄河大堤上这一事实的确认;《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呢”是对反问语气的加强。21.(1)比喻,把绿绿的叶子比作油面,形象地写出了道路两旁树木生长得茂盛浓密、富有生机的状态。(2)拟人,“神采飞扬”“敞亮无邪”“坦荡”等词语分别赋予了叶子和北国初秋人的情态,生动地描绘出北国初秋生机盎然、开阔爽朗的特点。22.(1)从语意连贯角度看,“一排”紧承“成群结队”,“一排”“一个”分别对应“排”和“密”,而“密密匝匝”对接后文的“脚尖踢着脚跟”,前后衔接紧密,语意连贯;(2)从句式角度看,相同句式相邻,音韵更和谐,更富有律动感;长句在前短句在后,节奏由缓至急,更能体现出排浪翻滚的急促和气势。(3)从用词角度看,“紧”字写出了排浪的密集程度,与文中的“密密匝匝”“急急忙忙”“抢”“冲”“抢占”等词语相呼应,富有表现力。【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上呢”,此处作为句末语气词的“呢”,是对前面内容的肯定,表示对行驶在黄河大堤上这一事实的确认;“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中“呢”用在反问句末,是对反问语气的加强,更进一步表达对青年学生之无辜死去的悲愤之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叶子”,喻体为“油画”,比喻词为“像”。把绿绿的叶子比作油面,形象地写出了道路两旁树木生长得茂盛浓密、富有生机的状态,极富画面感,启人想象。“神采飞扬地展示着北国初秋那敞亮无邪的坦荡”,“神采飞扬”“敞亮无邪”“坦荡”等词语分别赋予了叶子和北国初秋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修辞,“神采飞扬”生动地描绘出北国初秋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景象,“敞亮无邪”“坦荡”展现北国初秋开阔爽朗的特点,语言灵动,充满趣味。【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语意连贯角度看,前文说到“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此处进行阐释,“一排”紧承“成群结队”;同时“一排”“一个”分别对应“排排涌涌,密密匝匝”的“排”和“密”,而“密密匝匝”对接后文的“脚尖踢着脚跟”,前后衔接紧密,语意连贯;从句式角度看,“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局势相同,“排排涌涌”“密密匝匝”句式相同,相同句式相邻,音韵更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更富有律动感;“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相对来说是长句,长句在前短句在后,节奏由缓至急,更能体现出排浪翻滚的急促和气势,和当时场景更契合。从用词角度看,原句“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多了两个“紧”字。“紧”字强调指出排浪很是密集,与后文的“密密匝匝”“急急忙忙”“抢”“冲”“抢占”等词语相呼应,几组句子一气呵成,更富有生气和表现力。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纷繁芜杂。身处其中,有些青年方向迷失,目标缺席,“佛系”“躺平”;有些青年志向远大,但半途而废,人生“停摆”……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可以从古代先贤的智慧中获得人生启迪,如《老子》中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学之道》中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