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深圳学校高一上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深圳学校高一上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深圳学校高一上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深圳学校高一上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深圳学校高一上学期段考一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题PAGE1试题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2024.10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填写在答题卡密封线内相应的位置上,用2B铅笔将自己的学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和平整。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在地理环境上属于晋南地区。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精美玉器,既有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玉器风格的玉壁、玉琮;也有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特征的中孔为桃形或梨形的随葬玉环;还有类似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大双耳罐。该考古发现(

)A.证明了史前各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B.印证了玉器是最早出现的文明要素C.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D.说明了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2.据如表可知,该时期(

)距今约4500—4000年前龙山时代在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特点特点表现印证一城址林立,遍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区域。与文献所记载的“万国”时代的情景颇为吻合。二书写在陶器、玉石器上的陶文出现,如陶寺朱书陶文、澄湖陶文。与仓颉造字的传说产生联想。三以玉器、陶器、漆木器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更加完备。《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A.呈现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进入可考的信史时代C.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完善了封建礼乐制度3.河南永城大汶口文化王庄遗址出土一组玉面饰,由30余件玉器及绿松石片组成。此类遗存是国内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首例,与先秦尤其是两周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覆面”在形制与使用方式上颇多相类。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A.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发展基础 B.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C.创造了先秦时期最先进的文明 D.对后世文明产生重要影响4.下图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

)A.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B.中原文化辐射四方C.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手工业生产专业化5.江苏某地发现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石器、陶器和玉器。陶器制造较精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以黑、光、薄为特点的精制产品,而且部分陶器上刻有精细、复杂的图案。这折射出当时该地(

)A.手工业技艺世界领先 B.贫富分化日益突出C.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D.社会生活进步明显6.商朝拥有庞大的巫职机构,史职人员附属其下,天文历法、典籍史料充斥神秘色彩,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也常见商王亲自问卜。而到了西周,祭祀、占卜、教育则由掌礼机构管理,巫的地位变低,史官等政务官职机构扩大。这一变化说明西周时期(

)A.宗教观念逐步淡化 B.治国理政观念调整C.礼乐制度影响加深 D.国家管理机构完善7.如表为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墓葬的类型与出土文物相关信息。由此推知当时(

)墓葬类型数量墓穴面积是否有棺木随葬品甲类墓葬242平方米以上有,部分为漆木棺青铜礼器、玉器、陶器、涤器、绿松石器、海贝等乙类墓葬601—2平方米部分有陶礼器、玉器、绿松石器、海贝等丙类墓葬1371平方米左右基本没有少量陶器或无随葬品丁类墓葬44无墓穴、弃置于灰坑或祭祀坑中无无A.礼乐制度开始萌发B.社会阶层明显分化C.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D.社会审美出现差异8.“夫‘周之同盟(会盟),异姓为后’,……然先同姓,次外戚,次功臣、故旧,星罗棋布,用作藩屏。而一族之势力,由此遍布寰区。一族之文化,由此广推于各地矣。”材料表明分封制(

)A.构建了森严等级秩序B.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C.实现了中央权力集中 D.推动了文化的认同9.对于金文“王”字的字源本义,有多种观点,其中有学者认为“王”的字形,像横置的钺。在二里头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青铜钺,作为仪仗兵器,代表着持有者的生杀予夺的权力。该考古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A.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达 B.贫富分化导致等级差异C.王权产生与军事征伐有关 D.已经出现成熟的文字体系10.西周时期,贵族服饰色彩有严格规定,而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的服饰颜色则更加自由多样,整体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这反映出(

)A.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B.审美观念日益多元C.染色技术进步巨大 D.华夏风俗逐渐异化11.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的疆土与万民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B.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C.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D.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12.西周时期,诸侯分封的低级贵族也可领有世袭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到战国中后期,被秦、赵等国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贵族,名义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税”的征税权,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权。这一转变(

)A.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 B.导致选官方式发生变革C.是政治权力下移的体现 D.完善了贵族的等级秩序13.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这表明(

)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 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期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则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这说明当时思想家们期望A.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B.各家思想相互交融C.国家治理统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伦理15.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并不多见。到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编户、纳税形式,农业家庭的经济、政治等职能加强。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

)A.诸侯争霸和变法运动兴起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结构变动C.统治者对人口和土地控制的加强 D.集体劳作形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16.春秋时期,官书散入民间并开始进入流通领域。各诸侯国也开始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并设置掌管图籍的史官。士阶层经过藏书、读书,进而著书立说。上述现象说明(

)A.图书出版行业得到发展 B.学术下移推动文化繁荣C.下层平民利益受到重视 D.宗法礼乐制度已经瓦解17.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18.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秦国圜钱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也铸造了以楚国“孚”为单位的布币。这种现象(

)A.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 B.是经济政策服务战争的体现C.直接促成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9.西周时期,小宗为大宗的家臣是惯例;春秋战国时期,家臣对卿大夫的依赖性减弱,选任家臣的血缘限制屡次被打破。这一转变(

)A.顺应了列国纷争的局势 B.阻碍了各国变法的深入C.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弱化了官僚的忠义观念20.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 B.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C.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21.读“《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

)原文行文事由上报截止时间出处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之,尽七月而蹙(毕)处理国有金属器物七月《金布律》雨为氵封〈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庄稼生长情况八月《田律》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农作物产量收成十月《仓律》A.实行严刑峻法维系统治 B.用法律保障行政管理效率C.逐步完善地方治理体系 D.推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22.秦朝在南郡(今湖北江陵)统一律令以“去其淫僻,除其恶俗”。后来,郡守滕上任后,发现律令没有被认真执行,便重申:今后县官对违法行为若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就是“不胜任”,要受到严厉处罚。这反映出秦朝(

)A.远交近攻策略影响深远 B.县官腐败影响了行政效率C.恪守韩非以法治国理念 D.统一法律的实施效果有限23.秦律规定,迁移户口者,须事先申请,经批准,办妥更籍手续后方能生效,否则要受到严厉制裁;若发现隐匿人口或以小报老、以壮报残,里典、伍老及同伍邻人不予告发,要受到经济处罚及流放。秦朝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中央集权 B.保障赋役征发C.掌握人口实况 D.加强君主专制24.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5.汉初规定,诸侯王册封后必须立即就国,同时就国时的出行规格、居住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这说明(

)A.郡国并行有利于政权巩固 B.汉初政治局面极不稳定C.汉朝严密防范诸侯国势力 D.制度建设符合现实需要26.下表为河间献王刘德(前155年—前130年)诸子侯国情况。这反映了(

)侯国阿武侯国、州乡侯国参户侯国、成平侯国、广侯国、蓝胥侯国、重侯国、沈阳侯国萎侯国管辖权归属涿郡渤海郡平原郡A.地方行政职权的扩大 B.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调整C.郡国并行体制的消亡 D.中央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27.秦及汉初,各县以下普遍设置士吏,与发弩(弩兵之长)、髳长(持矛类步兵之长)协助县尉开展兵卒管理、军事治安等活动。武帝以后,县中基本不见士吏、髳长、发弩的身影,仅在边郡军事组织有部分保留。县下属吏的变动反映出西汉(

)A.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B.地方事权被朝廷分化C.基层组织逐渐完备 D.大一统秩序日趋稳定28.汉初,非功臣列侯及其后代不能任相。汉武帝改变传统,任命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对武帝唯唯诺诺,“不肯面折廷争”。由此可知,当时(

)A.在选官中引入竞争机制 B.相权受到中朝的限制C.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衰退 D.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29.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 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 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30.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任政府官员的旧规,任用大盐商东郭咸阳、大冶铁家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商人子弟桑弘羊主持财政事务。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A.重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延缓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意在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D.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战国的士阶层(共18分)战国时,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不再仅是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他们不必再接受传统的贵族“六艺”教育,如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射、御等,不需要文武并重,而是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这些文士已经脱离了昔日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束缚,不再是国君、卿大夫的家臣,而能够自由流动。他们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好奇,而是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即为了治国安邦、从事政治活动。——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新变化。(6分)(2)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士阶层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2分)32.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孽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材料二:《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炯在《六代论》

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班固《汉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和夏商时期的“邦”、“国”有何不同。(6分)(2)材料二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并说明该制度带来的问题及成功解决的措施。(10分)2024-2025学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2345678910CCDCDBBDCA11121314151617181920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