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揭阳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揭阳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揭阳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揭阳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级(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语文试卷(2024.11.08)(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把考生号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摘自《红军长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材料二: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气概,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后的今天,硝烟虽已散尽,时代却发生着深刻变革,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伟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10余省,创造的人间奇迹依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习近平总书记以胜利之“钥”、精神之“钙”、立命之“本”这些鲜活的话语比喻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强调应充分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新长征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将理想信念转化为不可撼动的力量,为未来开辟方向。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精神凯歌。当前,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长征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才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汇集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彻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面貌。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摘自曾薇《长征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的红军之所以要进行万里长征,是因为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前途渺茫,找不到可以扭转战争局势的办法。B.长征的胜利,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建党以来一直持续的低谷时期,中国革命事业从此走上胜利的道路。C.当下的中华民族正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应该在战略上积极主动,发扬斗争精神,打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仗。D.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历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军在长征途中,虽遭国军围追堵截,依然取得巨大胜利,这说明只有牺牲一切,团结一致,胜利才能到来。B.为了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英雄的红军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击退百万追兵。C.只要心中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的“长征”路就能顺利走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实现。D.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永褒青春,有利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更多新的辉煌。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长征精神的一项是()A.建国后,钱学森带领以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为主力的团队,结合中国国情,自力更生,历经九年,成功发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东风”系列导弹。B.一直以来,浦江创新论坛着力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平台,设置了系列主题活动为青年先锋们提供发声和展示平台,积极鼓励青年人广泛参与,共话创新。C.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日夜奋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配合,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这是我们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的力量基础。D.永远失去双手双眼的“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被推出重症监护室时,提的第一个要求竟然是赶紧治好伤,“还要去扫雷”,他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两则材料均以“长征精神”为中心进行论述,但论述的角度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D3.B4.材料二开篇在肯定长征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长征精神已融入党和人民灵魂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观点;接着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斗争和紧密联系群众三个角度分别阐述新长征路上要发挥长征精神;最后发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倡议。5.材料一在叙述党领导下的红军完成伟大长征的基础上,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材料二则是在简要阐述长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张本。【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前途渺茫,找不到可以扭转战争局势的办法”错,材料一“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可见,当年的红军之所以要进行万里长征,是因为他们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红军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B.“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建党以来一直持续的低谷时期,中国革命事业从此走上胜利的道路”错,材料一“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可见,“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结束了建党以来一直持续的低谷时期”无中生有;“中国革命事业从此走上胜利的道路”说法太绝对。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D.“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历史”错,材料二“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有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才能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见,“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带领人民提高安全感与幸福感”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不是红军长征史的内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只有牺牲一切,团结一致,胜利才能到来”错,红军在长征途中,虽遭国军围追堵截,依然取得巨大胜利,这说明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换来长征的胜利。B.“为了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错,英雄的红军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击退百万追兵的伟大长征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C.“只要心中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的‘长征’路就能顺利走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实现”错,说法太绝对。只有心中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的“长征”路就才顺利走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实现。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一直以来,浦江创新论坛着力搭建创新发展交流平台,设置了系列主题活动为青年先锋们提供发声和展示平台,积极鼓励青年人广泛参与,共话创新”说的是,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该项说的是鼓励青年创新发展,故不能体现长征精神。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一共六个自然段。(1)第一段根据“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气概,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概括:开篇在肯定长征重大意义的基础上。第二段,根据“伟大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伟力”可知,提出“长征精神已融入党和人民灵魂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观点。合并第一二段的内容为第一部分:开篇在肯定长征重大意义的基础上,提出“长征精神已融入党和人民灵魂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观点。(2)根据第三段中“新长征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将理想信念转化为不可撼动的力量,为未来开辟方向”,第四段中“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和第五段中“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汇集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彻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面貌”概括:这三段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斗争和紧密联系群众三个角度分别阐述新长征路上要发挥长征精神。(3)第六段,根据“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概括:发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的倡议。最后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1)材料一,前三段内容先是叙述了党领导下的红军完成伟大长征的基础上,第四段用“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所以,材料一在叙述党领导下的红军完成伟大长征的基础上,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内涵(2)材料二,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气概,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长征精神,树立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新长征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将理想信念转化为不可撼动的力量,为未来开辟方向”“要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进行伟大斗争,打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主动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汇集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彻底改变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可知,该则材料是在简要阐述长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挖掘“长征精神”可知,材料二则是在简要阐述长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挖掘“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张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天的等待海明威他走进我们的房间关窗时,我们还没有起床,不过我发现他好像生病了,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蹒跚,似乎动一下就会疼痛至死。“哪儿不舒服了,宝贝儿?”“头痛。”“赶快回床上躺着去。”“不,我没事儿。”“你先回床上去,我穿好衣服就去看你。”不一会儿,他穿好了衣服,坐在火炉旁。这个九岁男孩看上去又虚弱又可怜,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烧得很厉害。“上床躺着,”我说,“你发烧了。”“我没事儿。”他说。医生很快来了,给孩子量了体温。“多少度?”我问医生。“一百零二度。”下楼后,医生留下三种药,是三种不同颜色的胶囊,并交代如何服用。一种是退烧药,一种是止泻药,还有一种是抗酸药。他解释说,流感病菌只有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存活。他似乎对流感很在行,还说只要发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轻度流感,只要当心别引起肺炎,就没有什么危险。我回到房里,记下孩子的体温和服药的时间。“要不要我读书给你听?”“好的,您想读就读吧。”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我大声读起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可我发觉他根本没有听。“感觉怎么样,宝贝儿?”我问道。“目前为止,还是那样儿。”他说。我坐在床脚,自顾自地念着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吃另一种胶囊。按理说他应该睡着了,可是我抬头一看,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怎么不去睡会儿?吃药的时候我会叫醒你。”“我还是醒着好。”过了一会儿,他冲我说道:“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没有什么可心烦的。”“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我以为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按医嘱给他吃完药,我便出去了。户外有些寒冷,天空中下着雨夹雪,飘洒在地面,形成一层薄冰,那光秃秃的树木、灌木丛、修剪过的树枝、草坪和空地,似乎都被笼罩在寒冰里。我牵着小爱尔兰塞特犬出门,沿着大路和结了冰的小溪往前走,可是,要在光溜溜的冰面上站立和行走,真是有点困难。红毛犬连跌带滑,一路赳趄,我也重重地摔了两跤,猎枪都被甩了出去,在冰面上滑出去老远。一群鹌鹑躲在悬着树枝的高高的堤岸下,被我们惊飞了,我立刻举枪击落两只。有几只仍然栖息在树上,其他大部分都钻进了灌木丛。要想把它们赶出来,你得在生长着灌木丛的土地上跳几下。结果,你在这些又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还没站稳时,它们又飞了出来,你很难瞄准。我击落了两只,放跑了五只。不过,我在动身返程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不禁窃窃自喜,还剩下许多,改日再来寻觅猎捕。回到家,家里人告诉我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我走到他身边,发现他还保持着我离开时的姿势。他面色苍白,但两颊烧得通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我测了他的体温。“多少?”“一百来度吧。”我说。其实是一百零二度四分。“刚才是一百零二度。”他说。“谁说的?”“医生。”“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喝点水,把药吃了。”“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我坐下来,打开《海盗故事》,读给他听,但看得出来,他根本没兴趣。于是我停了下来。“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什么?”“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人发烧到一百零二度是不会死的,你真是在说傻话。”“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告诉我,发烧到四十度就活不了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你这可怜的宝贝儿,”我说,“哦,可怜的傻宝贝儿,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问题。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用那种温度计测,三十七度是正常体温。而用这种温度计测,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您肯定?”“十分肯定。”我说,“这就像英里和公里的换算一样。你知道,就好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换算成多少公里一样。”“哦。”他说。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开,标题贯串全文,是行文的线索,同时未明确“等待”对象,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之效。B.“全身哆嗦”“脸色发白”“步履蹒跚”等多处细节表明孩子病情不轻,但仍跟父亲说可以不用陪他,这说明他体贴懂事。C.孩子生病了,“我”却出去打猎,“我”讲故事时,孩子并不喜欢听,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D.小说结尾孩子第二天“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说明他得知自己病情无碍后恢复了孩童天性。7.对文中打猎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有对寒冷雪夜的景物描写,又有对打猎过程的叙述,整体氛围轻松,与孩子的惴惴不安形成鲜明对比。B.场景由室内转到室外,似与主体情节无紧密联系,却能使小说由前文孩子病情带来的紧张节奏得以舒缓。C.在提及鹌鹑难以猎杀时,运用第二人称,产生了“我”和读者对话的效果,拉近了文本和读者的距离。D.“形成一层薄冰”,以及最终成功“击落了两只”鹌鹑,都暗示了孩子的病只是看似严重,终将痊愈。8.小男孩的心理在医生测完体温后发生了几次改变,请加以梳理概括。9.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而八分之七隐藏在水面下。这便是他著名的“冰山原则”。请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特点等角度中任选两个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答案】6.C7.D8.①医生测温后一开始:误以为即将死亡,恐惧不安,孤独绝望。②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尽管害怕,但勇敢选择独自面对死亡。③误会解除后:压力得到释放,从难以置信到完全恢复孩童的天真任性。9.①人物: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小男孩丰富的内心活动,塑造其小硬汉的形象特点。②情节: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来表现父子间交流沟通的不畅(或“父子间相处的方式”类似表述)。③语言:电报式的语言(“用词简洁,多短句”“风格简练”等表述亦可),却富含深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关系不亲密”有误。“我”出去打猎是因为知道孩子病情不严重,“我”讲故事孩子并不喜欢听是孩子以为自己快要死了,心理压力大,无心听故事。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D.“暗示”错误,“形成一层薄冰”是打猎的自然环境,“击落了两只”鹌鹑是打猎的结果,和孩子病情没有关系,选项过度解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小男孩的心理在医生测完体温后发生了几次改变,把握相关情节,重点结合小男孩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分析即可。医生测温后一开始:“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孩子“眼神空洞”“神情古怪”“极力克制”是误以为自己即将死亡,恐惧不安,孤独绝望。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孩子“不让任何人进他的房间”,怕把病传给别人;“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尽管害怕,但勇敢选择独自面对死亡。误会解除后:“我还能活多久?”“你不会死。你这是怎么了?”“哦,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他紧盯着床脚的目光渐渐轻松了一些,一直绷着的那股劲儿也终于缓了下来。第二天,他为了一点儿无关紧要的小事儿就大哭大叫起来”,压力得到释放,从难以置信到完全恢复孩童的天真任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首先理解“冰山原则”这一概念。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塑造出的鲜明形象”属于露出冰山之上的部分,而“含而不露”的情感思想是冰山之下的部分。然后结合文章分析冰山之上的形象和冰山之下的情感。题干已经明确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特点等角度分析鉴赏小说的“冰山原则”。人物:“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静静地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他正神情古怪地盯着床脚,显然,他在极力克制自己”“爸爸,要是您觉得心烦的话,就不用在这儿陪我。”“不,我是说,如果这事会给您带来烦恼的话,您就不用待在这里了。”“‘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小男孩丰富的内心活动,小男孩尽管害怕,但勇敢选择独自面对死亡,塑造其小硬汉的形象特点。情节:“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不担心,”他说,“可是我忍不住。”“不要想。”我说,“放松点儿。”“我挺放松的。”他说着,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喝点水,把药吃了。”“您觉得这有用吗?”“当然有用了。”通过简单的对话交流来表现父子间交流沟通的不畅,很明显父亲说的和小男孩说的内涵不一致,话语背后各有各的指向。语言:“谁说的?”“医生。”“我”理解医生说的是病情不严重,小男孩理解医生已经给自己判了死刑。“‘你们不能进来,’他说,‘千万不要被我传染’”,类似的语言很多,小说用词简洁,多短句,格简练,电报式的语言却富含深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污辱难湔洒,败事不可后追,不深念远虑,后悔当几何?夫侥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谀者,穷辱之舍也;取虐于人者,趋祸之路也。故曰去侥幸,务忠信,节嗜欲,无取虐于人,则称为君子,名声常存。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鲁有恭士,名曰机氾,行年七十,其恭益甚。一食之间,三起不羞,见衣裘褐之士,则为之礼。鲁君问曰:“机子年甚长矣,不可释恭乎?”机氾对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对君之坐,岂不安哉?尚有差跌;一食之上,岂不美哉?尚有哽噎;今若氾所谓幸者也,固未能自必。鸿鹄飞冲天,岂不高哉?矰缴①尚得而加之;虎豹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誉人者少,恶人者多行年七十常恐斧质之加于氾者何释恭为?”成回学于子路三年,回恭敬不已。子路问其故何也,回对曰:“行者比于鸟,上畏鹰鹯,下畏网罗。夫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若身不死,安知祸罪不施?行年七十,常恐行节之亏,回是以恭敬待大命。”子路稽首曰:“君子哉!”(节选自《说苑·敬慎》)材料二: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人皆或之,我独不徙。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谁能于此?江海虽左,长于百川,以其卑也。天道无亲,而能下人。戒之哉!(节选自《孔子家语·观周》)[注]①矰缴:古代射鸟用的箭和绳。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恶人者多行年七十常恐斧质之加于氾者何释恭为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指损害,与“自伐者无功”“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相同。B.数,与文中“疏”相对,指亲近的人,在本文中具体指恭敬忠信的人。C.裘褐,指粗陋衣服。机氾看见穿粗布衣服的人都行礼,可见其恭敬谨慎。D.稽首,是一种隆重的跪拜礼,子路行此礼表明对成回恭敬态度的赞赏。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自身的嗜好和欲望、别人奉承的话、众人的言论,都可能带来祸患,因而需提升修养。B.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恭敬忠信”,不但可以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甚至还可以治理好国家。C.机氾和成回都善于借常见事物说理,以虎豹或飞鸟喻指文中的“誉人者”“为善者”,读来振聋发聩。D.从材料二看,一个人温和谦恭,谨慎修德,会使人心生仰慕;持守柔弱,保持谦卑,则不会被人超越。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2)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14.材料一,孔子和机氾都主张恭敬,两人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0.BDG11.A12.C13.(1)为人恭谨,就不会得罪众人;做事严肃认真,人们就会爱戴他;对人尽心忠实,人们就会结交他;为人诚信,人们就会依赖他。

(2)将我智慧藏在胸中,不向别人显示自己能力。我虽然身尊位高,人们也不会伤害我。14.孔子:恭敬可以赢得他人亲近;机氾:恭敬可以避免祸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说人坏话的人很多,我虽然年过七十,但经常担心刑罚会加到我身上,为什么要放松恭谨呢?”“恶人者多”,“恶人者”意思是“说人坏话的人”,作句子的主语,“多”作谓语,此句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B处断开;“行年七十”,“行年”作“七十”的主语,此句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断开;“何”,意思是“为什么”,疑问副词,一般在句首,故在其前G处断开。故在BD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自伐者无功”“平伐其功”中的“伐”含义都是“夸耀”。句意:是损害天性的利斧。/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屈原都夸耀他的功劳。B.正确。疏:疏远的人。句意:所以不接近亲近的人而接近疏远的人。C.正确。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C.“以虎豹或飞鸟喻指文中的‘誉人者’‘为善者’”错误,由原文“鸿鹄飞冲天,岂不高哉?矰缴尚得而加之;虎豹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和““行者比于鸟,上畏鹰鹯,下畏网罗。夫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若身不死,安知祸罪不施?”可知,他们用虎豹、飞鸟的遭遇来喻指人世无常。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免于众”,不得罪众人,不受到众人指责;“与”,结交、亲附;“恃”,依赖、依靠。(2)“内”,胸中、内心;“示”,显示、炫耀;“人弗我害”,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人弗害我”,人们也不会伤害我。【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由原文“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知,孔子认为恭敬的人会受人爱戴、信赖,可以赢得他人亲近;由原文“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可知,机氾认为君子喜好恭谨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小人学习恭谨可免除刑罚,即恭敬可以避免祸患。参考译文:材料一:加强自身修养使品行端正,不能够不谨慎:嗜好和欲望使品行亏损,坏话奉承话会搅乱正直的心,众人的言语可以改变自己的主意。忧患从所忽略的地方发生,灾祸从细微处引起,污辱难以洗刷,失败的事情不能挽回,不深思远虑,后悔不知有多少?贪图侥幸,是损害天性的利斧;嗜好和欲望,是自寻灾祸的快马;虚妄阿谀,是穷困屈辱的房舍;对人施加暴虐行为,是奔向祸患的道路。所以说去掉侥幸心理,努力做到忠诚,节制嗜好和欲望,不要对人施加暴虐,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名声永存。颜回将要西去游学,向孔子请教说:“用什么来立身处世?”孔子说:“恭敬忠信,能够用来立身处世。为人恭谨,就不会得罪众人;做事严肃认真,人们就会爱戴他;对人尽心忠实,人们就会结交他;为人诚信,人们就会依赖他。被人所爱戴,人愿意结交,人所信赖的人,一定会避免祸患。这样的人连国家都能治理,何况对于自身呢?所以不接近亲近的人而接近疏远的人,不也错得太远了吗?不加强内心修养而修饰外表,不也相反吗?鲁国有个恭谨的士人,名叫机氾,已经七十岁了,他更加恭谨。吃一顿饭的时间,多次起身示敬也不以为羞耻,看见穿着兽皮短衣的贫寒之士,就向他表示礼敬。鲁国国君问他说:“先生年纪很大了,不能放松你那恭谨的态度吗?”机汜回答说:“君子喜好恭谨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小人学习恭谨可免除刑罚。面对国君而坐,难道不安全吗?但还有失足跌倒的时候;在一桌宴席上,难道没有美味吗?但还有哽噎的时候;现在像我是所谓的幸运的人了,也不能自以为是。天鹅大雁飞上天空,难道不高吗?带丝绳的箭还能射中它;虎豹最为凶猛,人还能吃它的肉,垫它的皮;能赞誉别人的人很少,说人坏话的人很多,我虽然年过七十,但经常担心刑罚会加到我身上,为什么要放松恭谨呢?”成回向子路学习了三年,他对子路的恭敬仍同过去一样。子路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行路的人好比飞鸟,上怕鹞鹰猛禽,下怕陷入罗网。说人好话的人少,说人坏话的人多,只要人还没有死,怎么知道灾祸罪过不施加到自身呢?人活七十岁,还总怕自己的品行节操有亏缺,我因此用恭敬的态度来等待天命。”子路点头称赞说:“真是君子啊!”材料二:君子知道不可居天下人之上,所以甘愿居于下位;知道不可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甘愿居于其后。温和谦恭,谨慎修德,会受到人敬慕。持守柔弱,保持谦卑,则人们就不能超越他。人人都奔向那里,我独自守在这里。人人都摇摆不定,我独自坚定不移。将我的智慧藏在胸中,不向别人显示自己能力。我虽然身尊位高,人们也不会伤害我。有谁能谨慎到如此地步呢?江海虽然处于下游,却能容纳百川,因为它地势低下。上天的大道不论亲疏,但扶持能甘居下位的人。要以此为戒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遥对明月,李太白岂能无酒?《将进酒》中有“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同样遥对明月,张若虚生发哲思,《春江花月夜》中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以人赏月来叹问人类源起。(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答案】①.故不积跬步②.无以至千里③.莫使金樽空对月④.江畔何人初见月⑤.相顾无言⑥.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跬、至、樽、畔、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进一步提升群众防骗意识,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今年宣传月的主题是“预警劝阻别忽视,财产安全要重视”。同时,国家反诈中心发布《2023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详细①(整理/梳理)10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点和诈骗手法,以提升广大群众识骗防骗能力。电信网络诈骗严重侵害广大群众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惩治力度:从构建推出国家反诈中心App等反诈利器到开展“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在各地各方面密切配合下,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发案实现连续17个月②(同比/环比)下降。也要看到,随着反电诈工作的持续推进,诈骗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诈骗方式由广撒网式“盲骗”向精准化诈骗转型,受害者更加容易轻信和上当。从公安部近日公布的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来看,“刷单”返利类诈骗成为当前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诈骗类型。不法分子利用“刷单”当诱饵实施诈骗,致使许多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③(深受其害/反受其害)。这也再次提示,甲。此次,有关部门发布《2023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和典型案例,为公众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利于引导群众学习掌握反诈知识,提升防骗能力。其实,骗子套路再多、手法再隐蔽,其目的乙,因此,对于公众来说,只要保护好自己个人信息,对来路不明的人保持警惕,拒绝其提出的一切与“钱”或“利”有关的要求,保持对预警信息的高度重视,就能避免被套路。18.请在括号中选择恰当词语填入前面标有序号的横线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在文中标有“甲”“乙”符号的波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给上述文字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①.梳理②.同比③.深受其害19.①.甲处:反诈既要打击到位也要治理靠前。②.乙处:无非就是骗取钱财。20.全民反诈在行动/构筑起全民反诈的坚固防线。【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整理:使物品有条理有秩序,不紊乱;梳理:比喻对事物的原因进行整理分析。本处是说对10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点和诈骗手法进行整理分析,选用“梳理”。②同比:指与上一年同期相比;环比:将某一时期内相邻的两个等长时段相比。本处是说这17个月和上一年的这一时间段进行比较,选用“同比”。③深受其害:深深地受到某人或某事的伤害;反受其害:比喻除害不彻底,反而会受到伤害。本处是说不法分子利用“刷单”当诱饵实施诈骗使许多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收到伤害,选用“深受其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需填写总结性语句,根据上文可概括出“打击”“治理”两方面内容,可填“反诈既要打击到位也要治理靠前”;乙处:需填写诈骗目的,其实几乎所有诈骗都和钱有关,所以文字中必须出现“钱财”字样,可填“无非就是骗取钱财”。【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研所语段之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本语段是说为了进一步提升群众防骗意识,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近日联合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所以文段强调的是“全民反诈”,并且新闻标题除了要概括新闻的内容,还要醒目。可拟写为:全民反诈在行动/构筑起全民反诈的坚固防线。(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超过一百七十多年,文学思潮尽管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爱戴。这一切都说明,《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跟《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艰难时世》等作品相同,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依然关注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小人物的生活,着力表现他们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这部作品带有自传色彩,很多内容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狄更斯曾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原序中说:本书脱稿之初,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此,若想以看似必需的平静来谈论这部作品,我觉得并非易事。关于这个故事,凡是我所能说的任何有关的话,我都尽我所能在书中说了。从来没有人在读这本书时,比我写它时,更相信它的真实性了。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产生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22.下列句子中的“跟”和原文中加点的“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焦裕禄认识到,这涝、沙、碱“三害”跟瘟神一样,要制伏很难。B.帝国主义跟国内反对派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还在作最后挣扎。C.对抗疫情,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因此,要跟科学要答案。D.跟着乌尔苏拉来到马孔多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优越。【答案】21.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出版已一百七十多年,尽管文学思潮不断变化,但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22.A【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成分赘余,“超过一百七十多年”中“超过”和“多”重复赘余,删掉“多”;第二处,语序不当,“尽管……但……”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尽管”应放“文学思潮”前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义的能力。原文中“跟”,介词,表示的是类比关系。A.“跟”,介词,表示的是类比关系。B.“跟”连词,表示是并列关系,与原文不同。C.“跟”介词,表示的是对待或依赖的关系,与原文不同。D.“跟”动词,表示的是跟随的意思,与原文不同。故选A。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青春向阳,锦绣芳华 “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诚如斯言,心向云层,风雨不停,面向阳光,万事无伤,如今的我十八岁,正青春。青春向阳比苔米幸运,芳华锦绣如牡丹盛开,富强祖国伴我成长,机遇如花随时绽放,作为时代青年,不应不能被暂时的困难羁绊了脚步,也不能被眼前的失败败坏了心情——青春向阳,胸怀家国天下;小我有梦,人生锦绣芳华。青春向阳,困难不可阻挡,暗夜亦能发光,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为祖国贡献青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