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陈经纶学校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陈经纶学校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陈经纶学校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陈经纶学校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陈经纶学校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陈经纶学校2025届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魏晋之后,修建私家园林__________。园林不仅是宴饮游乐、赏花作诗的场所,园中容纳自然山水于__________的造景美学也蕴藏着期求隐逸的情志,让士大夫兼得入世和出世,无须告别朝廷而得以享受__________之趣。自此园林艺术中也就逐渐融合了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A.如火如荼尺寸之间洗尘B.如火如茶瞬息之间超尘C.方兴未已瞬息之间洗尘D.方兴未已尺寸之间超尘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且让我们这样稍稍窥(kuī)视一下彼岸彼土。那里白鹤在飞翔。你看那玉羽红顶,踯躅徘徊,一飞千里。还有乐园鸟飞翔,有鸾凤和(hè)鸣,缠绵,娟丽,仪态万芳。B.看原画真是不同。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名家的辉煌作品!还有那些神奇的教堂里的壁画、塑像和美仑美奂的建筑,我们的画家都看到了。许多杰作他都维妙维肖(xiào)地临摹(mó)了下来。C.他们真是生活在美丽的风景中。风景排闼(tà)而入。从窗口看,看不尽的那些锯齿形的山峰。那些峰嶂云烟,变幻莫测。青青的漓江,萦(yíng)绕其间。好一座精致的风景城市!D.重庆美术院那时正被一批国民党分子霸占着。他们把一些优秀的画家排挤之后,自己又互相倾轧(yà)排挤,闹得乌烟瘴(zhāng)气,如在恶梦之中。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清华校园,历经百年鼎革以有今日恢宏的人文气象,跻身全球最美校园之列,实非幸致,而是数代清华人、孜孜营建的心血积累。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时间跨度之长、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可谓。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1982年冬,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正式启动,而这个重担便落到了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关肇邺的肩上。面对重重考验,关肇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图书馆三期的设计。由此,建设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庄严肃穆的中央主楼、雄伟壮观的新天文台等众多建筑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织成整体群落,,新旧辉映,突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时光的磨洗没有使关肇邺的建筑设计,相反,他对清华园空间文化的“结构性创造“与“基因级贡献“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清晰、明亮。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千方百计一枝独秀相得益彰黯然失色B.殚精竭虑一枝独秀珠联璧合相形见绌C.殚精竭虑首屈一指珠联璧合黯然失色D.千方百计首屈一指相得益彰相形见绌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大学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是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B.大学的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C.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的标志是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D.大学的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B.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量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C.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成为衡量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D.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量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中国人的自然观是让身心融于青山绿水,融于自然中。建筑也不例外,木结构在建筑之中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人、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乙]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使用国。其应用范围之广,工艺之精,艺术成就之高,令世人向往。无论是半坡遗址的木骨泥墙,还是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建筑,甚至是历经千余年仍然屹立的南禅寺、佛光寺与应县木塔,它们都在诉说着土木的故事与情怀。时过境迁,传统木结构建筑逐渐式微。但现在,在全球一体化的低碳经济时代,在强调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进程中,(丙)木结构建筑——这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建筑文明的载体,在工业文明的支撑下,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正在回归。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至 B.时过境迁 C.式微 D.涅槃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早入荥阳界注王维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秋晚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注]本诗作于诗人贬官济州过荥阳之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秋天早上就已经乘船驶入荥泽,可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出荥阳地界。B.“河曲”一句与《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展现出的景象有相似之处。C.最后一句借悠悠白云和一片孤帆,表达自己因贬官而产生的前途渺茫之感。D.诗人对荥阳作了多方位描绘,声色结合、画面多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展现了荥阳的“雄藩”气象?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2)朝搴附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夫列子御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4)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5)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8)___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7、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意图及修正①一个作家之所以写作,乃是因为他有话要说。然而,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②有学者指出,在由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作者:“经验的作者”和“模范的作者”。“经验的作者”总留有特定身份的种种烙印,总是受制于一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宗教和文化氛围、个体的特色精神气质、认知心理和思维习惯。这些经验内容对于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同时也意味着偏见和局限。“模范的作者”指的就是文本的叙事策略,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编织或隐藏在文本中,以召唤读者辨识其意义的一系列叙事设计。③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经验作者,由于他的贵族血统的影响,由于他所受到的东正教浓郁氛围的渲染,当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妇女因受到年轻军官的引诱而背叛丈夫的新闻时,他的愤怒是可以想见的。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这个新闻为题材写一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初动机。当然我们也已知道,在作者最终完成的那个文本中,所有的这些偏见和局限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修正和克服。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在经验作者向模范作者转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④可是,所谓的偏见难道在写作中是完全无用,只是等待被克服的东西吗?写作活动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生产过程或场域而已,作品总是未完成的或有待完成的。在这个场域中,作者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的矛盾、怀疑,乃至偏见作战。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写作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各种歧异、矛盾和价值冲突的场所。在写作过程中,托尔斯泰固然受到了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派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将土地归还给农民这一类的时代要求的正当性,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⑤退一步说,即使作者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克服了经验作者的种种局限和偏见,从而使作品脱胎换骨,我们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

?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文学,我们是不是从一个糟糕的“作者中心”的绝对主义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更为糟糕的取消作者的相对主义者了呢?⑥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文学叙事方式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语言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作者写作的缘由在于他有话要说。这个简短的陈述中包含着两个人所共知的关键:他要说什么,如何去说。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这不是一种解释或证明,充其量只是一种暗示和象征性的类比。⑦当然,文学的言说方式之所以是一种隐喻的方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文学语言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隐喻。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不能像电影场景那样让我们直接看到,而必须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于读者的想象。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回事。一旦正确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自己的初始观念试图贯彻于整个作品,说到底是一个荒谬的想法。(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1.第④段加点词“洞幽烛微”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2.将以下三句话依次填入第⑤段空缺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个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就可有可无了呢②原来促使该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就不重要了呢③经验作者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也完全可以被忽略呢A.①③②B.③①②C.②①③D.③②①3.以下对“模范的作者”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初始意图。B.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C.模范的作者反对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氛围。D.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4.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B.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者的初始意图。C.文学创作不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D.学术论文的作者意图也可能被误解。5.评析第④⑤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谈判要有意义,就必须有诚意。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然而,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却诚意不足、居心叵测,动辄挥舞关税大棒、一再进行极限施压,妄图靠施压迫使中方接受漫天要价。这种如意算盘,最终必定落空。从去年3月至今,中美经贸谈判虽几经反复,但有一点始终清晰不变:无论美方怎样威胁,中方都始终坚守捍卫国家正当权益和民族尊严的底线;无论美方如何施压,中方都“风雨不动安如山”。美方应该清楚,中国人从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讹诈,极限施压的套路,在中国这里注定没有用处。看看现实,中国核心利益岂容交易?主席说过,“谁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信念高度一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志坚如磐石,近14亿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可阻挡。对于中美经贸谈判,中方希望达成协议,但绝不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中国经济的体量在这里,中华民族的尊严不可欺,指望通过对几千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就把中国吓倒,未免太不自量力了!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任何极限施压,都只能让中国人民更加看清霸权主义的本质,更加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志。读读历史,新中国何时屈从过威胁?中国人向来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我们连“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又面临西方世界的全面封锁,都从未向任何非正义压力低过头;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和迅速增强的创新能力,更不可能惧怕谁。这是志气所在,也是底气所在!回望历史,每当外部压力加大之时,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激昂之日。任何封锁欺压,都只会更加激发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任何困难挑战,最终都只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垫脚石。展望未来,时代潮流怎么可能阻挡?中美经贸摩擦,本质上是进步与落后、平等与霸权、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较量,中国站在国际道义和时代潮流这一边。美方肆意践踏国际经贸规则、冲击多边贸易体制,给世界制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采取的立场,不仅是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也是在维护自由贸易体系,维护国际规则秩序,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倘若仗着自己财大气粗,一意孤行,美方终将领会到这句中国古语的深意。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从来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对中美经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中方也一直认为对话解决才是正道。美方想要继续谈判,就请摆正姿态拿出诚意来;如果痴迷于极限施压,注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5.20《新中国何时屈从过威胁》)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美方却心怀鬼胎,多次对中方进行极限施压,妄图迫使中方接受漫天要价的如意算盘,结果必然是失败的。B.美方无论怎样极限施压,结果都只能让中国人民更加看清霸权主义的本质,因此这样一来就中国人民更加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志。C.当今中国,国内市场巨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并不惧怕美方的贸易战,这体现了中国的志气与底气。D.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进步与落后、平等与霸权、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较量,中国立场同时也维护、彰显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政论文,对“中美贸易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过文章犀利的语言可知作者的政治主见与立场。B.第④段引用主席的话作为论据道理论证,论证了无论何时美国都无法战胜中国方面。C.文章④⑤⑥分论点采用反问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符合政论文的语言的严正特点。D.第⑤段回望历史,通过新中国与如今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精神凸显了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美方怎样威胁,中方都始终坚守正道、维护国家主权,行使大国权力。B.美国如果依仗自己财大气粗,而一意孤行,最终将领会到中国古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在含义。C.在中美贸易战中,美方表示不愿意与中国谈判,即使谈判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D.美方肆意违反国际经贸规则、冲击多边贸易体制,将给世界制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团圆(节选)韩东一姥爷当年是南京武定门小学校长。姥姥显然是小学校长的太太。有一段铁路穿小学而过,铁路两边竖起两道隔墙,架起一座木制天桥。铁路和天桥是当年武定门小学与众不同的景观。日本人轰炸南京时向这个可疑目标共投掷三枚炸弹。三枚都是哑弹。三枚哑弹即三块石头。一块把操场砸个大洞。一块穿顶而入落在姥爷的办公桌上。还有一块不知去向。日本小飞机丢下一二三枚炸弹,然后飞走了。姥爷一面看一面数,绝不可能有误。他忠于职守,最后一个撤离学校。不仅数了炸弹,而且静候它们落地时的爆炸。接着炸弹就躺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姥爷拿起躺椅上的毛毯裹好炸弹,锁好门,前往区政府。由此诞生了携带炸弹的两种方式:怀抱婴儿式和腋下夹包式。姥爷一路上两种姿势换来换去。他不愿让人看见自己逃难还怀抱婴儿,或被怀疑为席卷公款在逃。火光冲天,远处爆破声不断,区政府大门紧闭。姥爷把炸弹轻放在门前台阶上,才转身离开。二陶吴是姥爷的老家。轰炸开始姥爷就把姥姥及他们唯一的子女我妈妈(当时只有六岁)送到了那里。轰炸的范围规模迅速扩大。陶吴也呆不下去了。姥爷就去了芜湖。他计划在那租一处房子,再来接姥姥和妈妈。买了车票,临时又带上了妈妈。因为分别时妈妈又哭又闹。妈妈是被从车窗塞进车厢的,南下的火车已爆满。父女俩去芜湖投奔一个亲戚。这是失散的开始。我比较相信妈妈合乎情理的描述,尽管当时她只有六岁。姥姥的回忆更戏剧化、色彩浓烈。她是变故的直接受害者,以致一度精神失常。她提供的画面完全是非现实的。覆盖江堤的难民使人联想起大型团体操。前面的人直接走下江去。后面的,仍在努力向前。日本飞机在外围投弹、扫射。在最后一班渡轮上,姥爷抱着妈妈站在栏杆边。姥姥在上船时挤丢了。于是就有了她驾一条小船去追大船。居然让她追上了。大船上放下软梯,她放下橹起身去抓。由于某种力学原理小船反而向后移去。她失败了。——这段记忆的不可靠之处在于姥姥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自驾船划桨的人。除了当校长太太她绝对一无所长。三有一点可以肯定:姥爷、妈妈先去了芜湖。再接姥姥已不可能,陆路交通全断了。姥爷捎信给姥姥,让她尽快从水路来芜湖。从此他天天带妈妈去码头接人,直到芜湖几天后也被夷为平地。按部就班的姥爷战争年月也没变灵活一些,反而增添了另一些习惯、成规和仪式。守望亲人便是其一。有车站码头他在车站码头,没车站码头他在村口路边。手笼在袖子里,腰背挺得笔直,下巴上翘,眼睛微眯。三十多年后这一情景仍反复重现。姥爷头发全白,在村口守望他的女儿,后来守望爸爸、哥哥和我。如此固执的守望源于战争年月芜湖的遭遇。姥姥终于没有出现在登岸的难民中。他带着妈妈向郑州方向而去,临走在芜湖大街小巷断壁残垣及电线杆遍贴告示,试图告诉姥姥他们的去向。四姥姥没有及时赶到芜湖。当时姥爷把她托付给一个姓张的,妈妈的干爸爸。姥姥和张爸爸一家一截一截地雇船划向芜湖,到达时芜湖已是一片废墟。连岸也没上。船停在芜苇洲,每天雇人打探消息。大家分析认为姥爷、妈妈已遇难。于是姥姥和张爸爸一家号啕大哭。哭了一场,毕竟没看见尸首,张爸爸继续雇人探听消息。大约受雇的人都是些不识字的船民,没人提到贴满芜湖大街小巷的告示。然后姥姥就看见了老虎,说是在水边淘米时看见了它的尾巴。一截白一截黑,不是老虎尾巴是什么?芦苇再怪也不生成这样啊。一阵风过芦苇顺势倒伏,唯这根东西逆风而去。姥姥慌得扔下米箩向渔村狂奔。山林之王来到江上和鱼雁争食,事情过分蹊跷。都说姥姥思夫心切神志不清了。五打探姥爷的路线变长了,姥姥仍坚持不懈,准备在这件事上花掉自己所有的私房钱。每天船夫们从码头上来,向她报告消息。再后来报告的人有了座位、茶碗和其他听众。再无人关心听者本身的遭遇。大伙儿把此举理解成阔太太花钱雇人到家里说书解闷。最后一位说书人是姥爷的同事,准备去武汉,便鼓动姥姥在武汉的报纸上登报寻夫。姥爷经郑州南下,越千山万岭,此时正在武汉一小学任教。一共有十七张剪报被寄至姥爷的办公室。也有夹着整份报纸找来的。姥爷关门谢客,独对报纸,造表做计划。姥姥就是按这张计划表一站一站到武汉的。姥爷如期出现在汉口的码头上。有一身藏青色的呢料中山装大约就是这时买的。可以想象姥爷穿着它登码头上岸的样子。这一次他是被自己以外的别人守候着。(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姥爷静候炸弹爆炸、离开时不忘锁门、送炸弹时交替更换姿势等细节,从中可以看出他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谨慎拘泥的性格。B.对姥姥重金寻夫的行为及遭遇,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己》中看客心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C.小说关于轰炸、火光等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不多,主要从夷为平地的城市、流亡的人们侧面表现战争,写作角度较为独特。D.小说写姥爷一家在战火中历经曲折实现团圆的故事,再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展现了人性中温暖感人的一面。2.小说写姥姥“不可靠”的记忆,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说官(宋)曾巩①古者命官各因其材,而致于久也,则必总核而升绌之,所以适于治之要。帝王之法皆然,而尤详于舜。舜之分任九官,其人皆禹、稷、皋陶仁智大人也。三年一考绩,九年一绌陟。水土不治责司空①,蛮夷奸究不禁责士师②,以有守也,鲧③一以不胜任而殛死焉。故百官各尽其能,务治其业而以赴功,则舜无为已。②后世不然,自公卿大夫至于百执事,每一官之阙,则有司诎指计资之先后而升之,不然则择其或有执重、或得人间之誉者而升之。升之者一涂人之材,而遍历群有司之任,未尝计其能否、优劣、宜不宜也,用人之敞至不精于大臣,况其他耶?此苟全其私而忘其所以公进贤退不肖之弊也,深戾所谓各因其材也。而当迁者概以三岁为限断,少者再岁、一岁,甚者不穷月盈时而迁耳,非可以至夫三年、九年,屡考而又绌陟也。而吏之输钱赎罪,或免于位,或徙或诛者,一切触法耳,非为不胜任也。故百官之于万务也,皆怠而忽,为国或百年,上之事繁且勤,而不足以致治也。③噫!何久而不思变也,曰:如之何而可?日:求庶于古而变之。(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有删改)(注)①司空:官名,主管建筑等。②士师:狱官。③鲧:人名,因治水失败,被处死刑。1.可填人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焉B.乎C.也D.者2.第①段引用“鲧”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百官各尽其能,恪尽职守,舜就没有借口来处分官员。B.百官各尽其能,恪尽职守,舜就没有什么作为了。C.百官各尽其能,恪尽职守,舜就不会做无为之事了。D.百官各尽其能,恪尽职守,舜就可以无为而治了。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宋代官员任命的乱象。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臧熹字义和,武敬皇后弟也。与兄焘并好经籍。隆安初,兵革屡起,熹乃习骑射,志在立功。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高祖入京城,熹族子穆斩桓修。进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闭府库。有金饰乐器,高祖问熹:“卿得无欲此乎?”熹正色日“皇上幽逼,播越非所。将军首建大义,劬劳王家。虽复不肖,无情于乐。”高祖笑日:“聊以戏卿尔。”行参高祖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重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侯。又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高祖将征广固,议者多不同。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高祖日:“卿言是也。”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蜀主谯纵遣大将谯抚之万余人屯牛脾,又遣谯小苟重兵塞打鼻。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迫斩之。小苟闻抚之死,即便奔散。成都既平,熹遇疾。义熙九年,卒于蜀郡牛脾县,时年三十九。追赠光禄勋。(节选自《宋书·臧熹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B.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C.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D.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叫表字,是18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B.侯,我国古代五个爵位中的第二个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不尽相同。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期限为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并且需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D.追赠,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职的官员身上,或特别表扬对朝廷有贡献的死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臧熹本好经籍,后来改行从军。由于隆安年间战事不断,于是就转而练习骑射,想要凭借军事立下功勋,后来如愿以偿。B.臧熹为人正直,不愿贪图享乐。臧熹到皇宫收取图书和各种器物,高祖问臧熹想不想要黄金装潢的乐器,他没有接受。C.臧熹体恤百姓,为官治理有方。临海郡历经战乱破坏严重,人民死亡众多,臧熹用心安抚百姓,重整法度,招集流民。.D.臧熹英勇善战,深得高祖赏识。臧熹曾随高祖讨伐桓玄,征伐广固,领兵伐蜀,攻破成都,后因功被高祖拜为将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2)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5.臧熹为何会受到皇帝喜爱?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2020年3月5日晚开始,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夕阳西下,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卧床老人做CT途中,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于是有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个是年近九旬的重病患者,一个是从业未久的年轻医生,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可能都曾有过惶恐、灰心、失落。报道里说,这位患者刚入院时病情危重、心情低落,甚至拒接家人电话。而在这个下午的那一刻,两个生命在夕阳之下的背影给我们带来一种莫名的感动。人之为人,像一棵芦苇,脆弱也坚韧。病毒能袭击我们的身体,却难以击垮我们的精神。一抹夕阳、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疲惫不堪的灵魂瞬间被“治愈”。我们总在很多时候有所失去也可以有所得到。在这样一个举国同抗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停课不停学、奋力冲向高考”的青年,你对以上内容有什么触动、启发和思索?请分享给你的好友,给他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想感悟。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如火如荼,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方兴未已,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修建私家园林”是一种现象或事物,不属于行动。此处应选用“方兴未已”。排除A、B。第二空,瞬息之间,指时间短;尺寸之间,指空间小。和“容纳自然山水”搭配只能是空间小。此处选用“尺寸之间”。第三空,洗尘,指设宴欢迎远道来的客人。不合语境中享受自然的意思。选用“超尘”。排除C。故选D。2、C【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项,“芳”应写作“方”;B项,“仑”应写作“轮”;“维”应写作“惟”;D项,“瘴”应读作(zhàng);恶”应写作“噩”。故选C。【点睛】字音题应注意“据义定音”的方法,要多积累总结、归类;要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原则,多摸索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的场合等理解记忆。3、1.C2.B3.D【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千方百计:想尽种种办法,用出种种计谋。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根据语境“孜孜营建的心血积累”,应选用“殚精竭虑”。一枝独秀:比喻技高一筹,优势明显。首屈一指:指居第一位,引申为最好的。语境是说肇邺院士在建筑方面居第一位,应选“首屈一指”。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语境是说新旧建筑结合得很好,应选“珠联璧合”。黯然失色:多比喻相比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从前面“时光的磨洗”可知,应选“黯然失色”。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根据上下文,括号中填的句子的主语应是“大学的图书馆”,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另外,在逻辑顺序上,应该先写“文化地标”,再写“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据此可以排除D项。故选B。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的语病有二处,一是“设计了”使得后面的句子主语是“关肇邺”,这样就换了主语。二是搭配不当,“推广……标尺”应是“衡量……标尺”;另外,“不单是……更……”递进的内容倒置了。三处都改对的是D项。故选D。【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4、1.A2.B【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如果是关联词则需要结合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A项,“甚至”,连词,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从文中“无论是……,还是……,……它们都”可知,这些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应改为“或者”;B项,“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使用正确;C项,“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使用正确;D项,“涅槃”,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使用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标点的用法和常见误区,然后要结合句子、短语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是否使用正确。B项,“其应用范围之广,工艺之精,艺术成就之高”中间的两处逗号应改为顿号,即改为“范围之广、工艺之精、艺术成就之高”。故选B。5、1.A2.(1)户口众多:“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2)物产丰富:“秋晚田畴盛”;(3)商业兴旺:“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4)人民生活富足:“鸡犬岸旁村”“朝光市井喧”。【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可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出荥阳地界”错误,这一句对应的信息是“秋晚”二字,但结合“早入荥阳地界”“朝光市井喧”等句可以推知,全诗写的应是早晨景象;“秋晚”理解为“晚秋”为宜。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归纳概括和分析诗歌的能力。答题前要先反复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每一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歌抒发了什么情感。“雄藩”的意思是地位重要、实力雄厚的藩镇,然后抓住诗中能展现荥阳的“雄藩”气象的词句分析。“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意思是河水弯弯曲曲向前流,乡村街巷特别密集,人口众多,热闹非凡,强调这里人口众多;“秋晚田畴盛”,意思是晚秋时节,田地里的各种庄稼特别丰盛,种类繁多,强调这里的物产丰饶;“朝光市井喧”,意思是早晨集市上人声鼎沸,一派繁华喧闹的景象;“渔商波上客”意思是水市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强调这里商业繁华;“鸡犬岸旁村”,意思是密集的村落就在岸边,鸡犬相闻;“朝光市井喧”意思是早晨集市上人声鼎沸,一派繁华喧闹的景象;强调这里人民生活富庶、祥和与闲适。6、靡有朝矣夕揽洲之宿莽泠然善也别有幽愁暗恨生不霁何虹凌万顷之茫然既往不咎后生可畏【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靡、洲、莽、泠、幽、霁、顷、咎。7、1.敏锐地察知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作者自身经验的局限所形成的挑战。2.C3.C4.D5.全文从作家的创作过程和文学言说方式的特性两个方面论述了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难免与文本意图存在差异,这会弱化作者意图的价值,而第④⑤段论述了“偏见”的价值,是对本文观点的限制与修正,使全文的论述更加周密,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本文的内容。【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将词语放进句子当中理解。根据第④段“列夫·托尔斯泰一方面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另一方面,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作家本人也能洞幽烛微”可知,“洞幽烛微”指的是作家对“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巨大变革对这种局限所形成的挑战”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2.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本题是三个问句,需要辨析三个句子的逻辑关系。其中“作者产生写作动机的那个个体经验”在创作之始,排第一;“作者拿起笔来写作的意图”在“动机”之后,排第二;最后是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品格、人格、道德激情以及种种修养”,排第三。故C正确。故选C。3.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根据“托尔斯泰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拯救”可知,“模范的作者会不断修改作者的初始意图”,排除A;根据“但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他不假思索地贬损农民的例子并不少见,他对安娜特别是对众多女性的看法,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可知,“模范的作者也难以克服作者的所有偏见”,排除B;根据第③段可知,“模范的作者与经验的作者可以互相影响”,排除D;故选C。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A项,“隐喻的言说方式只用于诗歌和小说”错误,原文是“文学的言说方式就是一个隐喻的方式:诗歌通过意象去指涉隐藏在它背后的存在或意义,而叙事文学则是通过故事去包裹它所要说的话”,“叙事文学”并不只包含小说,还包含其它体裁。B项,“文学作品不能呈现作者的初始意图”错误,原文是“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可见作者的初始意图只是会不断修改,有时会完全颠覆,并非不能呈现。C项,“文学创作不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错误,原文是“假定文学作者有某个见解需要发表,那他完全可以将它直接陈述出来,或者采用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将这一观点条分缕析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他要说的话得到概念、语法和逻辑的限定,而减少被误解的可能性”,因此,“文学创作需要语法和逻辑的限定”。D项,根据“作者的意图是一回事,他通过语言文字所呈现的‘文本意图’当然是另一回事”可知,“学术论文的作者意图也可能被误解”。正确。故选D。5.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全文,重点读指定段落,然后概括段落内容,写出作用。一般首段作用有交代的开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等;而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重申论点,点明中心等。本文是总分结构,第1段总说“作家的初始意图与最终形成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不断修改其意图——否定、抛弃、订正或重组,甚至可能对原初的意图形成彻底的颠覆”,第2、3段从作家的创作过程角度论述“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第6、7段从文学言说方式角度论述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难免与文本意图存在差异。4、5段论述“偏见”的价值,承接2、3段作家创作过程中“经验作者”的偏见,引出下文6、7段文学言说方式具有隐喻性特点,导致“作者意图难免被修正、难免与文本意图存在差异”,使全文的论述更加周密,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本文的内容。【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8、1.B2.B3.B【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应分两个步骤:首先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其次对比排除,明确答案。本题的标准是“表述不正确”,在此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对应内容;再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和选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意义上是否相同。本题中,B项,乱用因果,原文是“任何极限施压,都只能让中国人民更加看清霸权主义的本质,更加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意志。”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B。2.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本题中,B项,引用总书记的话是为了证明“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信念高度一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志坚如磐石,近14亿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可阻挡。”并非证明“无论何时美国都无法战胜中国方面。”而且“无论何时美国都无法战胜中国方面。”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太过绝对。故选B。3.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行使大国权力”错,无中生有,C项,“美方表示不愿意与中国谈判,即使谈判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错,原文是“美国如果痴迷于极限施压,注定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表示如果美国执意施压,将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不是美方自己表示。D项,“将”错,美国肆意践踏国际规则,已经给世界制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是已经存在的,并非将来。故选B。9、1.B2.人物塑造:突出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与惶恐,使姥姥形象更真实典型。主题表达: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使反战主题深及精神层面,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3.示例:①整合多方讲述,突破了“我”的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②再现不同个体的不同体验和记忆,使故事更为真实、立体;③突显家破人散盼团圆的不幸与艰难,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己》中看客心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说法有误。在姥姥寻夫之初,大伙儿是积极报告消息的,只是时间的流逝和报告消息的形式渐渐冲淡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心。作者以大伙儿的误解及姥姥特殊精神状态下的行为消解了故事悲剧的意味,以此还原战时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给人更为真切的感受。这与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有本质区别。文中多处可见热心人给予姥姥、姥爷的帮助,民众的愚昧麻木并非文章要表现的内容。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品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要求,认真阅读理解题干所指定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写作背景、人物经历等全面分析其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最后组织语言、概括作答。文本中写姥姥关于战争的记忆,因为姥姥特殊的精神状态,这部分内容多是不可靠的,但其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有独特作用。人物塑造方面,离散时姥姥没有挤上船,自己驾小船去接近大船却没能上去,突显了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无助、惶恐。姥姥在水中见到老虎的情节更为荒诞不经,但却是长时间精神折磨下姥姥紧张、不安以致神志不清的表现。这些“不可靠”的记使姥姥这一在战争中饱受惊吓的女性形象更为真实典型。在主题层面,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似乎只是经历些磨难,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和团圆的结局,似乎也冲淡了离散带来的痛苦。但人的精神世界历经摧毁后的重建,却再不是从前的样子,他们的人生乃至家庭都将因此而改变。作者并没有聚焦战争带给人们的外在伤害,将战争的伤害深及精神层面,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据此整理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的综合认识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及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主题;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纵观全文思考,文章在叙事上的特点对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好处作用;最后组织语言,概括作答。本题的设计意在引导考生关注小说讲述故事的匠心所在。题干表述中包含:“‘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明确讲述者的身份;“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指向文本多角度叙事的特色;“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我”作为小说的讲述者,却并非战争的亲历者,“我”的视角是有局限的,整合多方的讲述,拓展了叙事的视野和自由度。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来自他们各自在战争中的记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呈现战争带给每个人的独特体验,构成一个真实的也更为立体的故事。文中抗战只是作为背景呈现,作者重点写了风雨飘摇中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的过程,展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艰难守望及对团圆的渴盼,以小家庭折射大时代中的民生疾苦。同时,不同个体的不同记忆构成故事的不同侧面,还原了战争阴影下的百姓生活,突显了守望的艰难与团圆的不易,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让作品更具批判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分点作答即可。【点睛】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10、1.C2.在内容上,运用“鲧”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考绩的重要性和惩处的及时性(严明赏罚);在结构上,与下文宋代不惩处玩忽职守的官员形成鲜明对比。3.D4.①论资排辈,不问能力;②考核不明,时间不定;③懈怠玩忽,惩戒不严。5.作者开篇先谈古时任官的原则及其效果;接着引出第②段,谈宋代任官的弊端;通过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一解决当今任官之弊的方法是效法古时。【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联系语境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来判断确定答案。本题中,方框处在句末,根据语意可知此处应填表判断的虚词,“也"表判断语气,符合句意要求。“也"只有两种用法,在句中,表停顿;在句末,表语气。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分析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两方面着手:结构上和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位置。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对比反衬。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本题中,要求分析第①段引用“鲧”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联系上下文,上文观点是“三年一考绩,九年一绌陟”,随即列举“鲧”的事例来论证。由此可看出考绩的重要性。根据“鲧一以不胜任而殛死焉”中的“一”和“殛”可见惩处的及时性。由此可确定答案:在内容上,运用“鲧”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考绩的重要性和惩处的及时性(严明赏罚);在结构上,与下文宋代不惩处玩忽职守的官员形成鲜明对比。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文中重要语句,一般指能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解答此类题型,要抓关键词来理解。本题中,无为,源自《道德经》,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在本文中,“无为”意为百官各司其职,则舜可以垂拱而治。故选D。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概括题的三种方法:①摘句法,即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包含了要点)。②合并法,即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③提炼法,即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重点,提炼内容。本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宋代官员任命的乱象。首先锁定第②段,接着第②段谈宋代任官的三个弊端,可分三层:第一层,从段首到“深戾所谓各因其材也”;根据文本“后世不然,自公卿大夫至于百执事,每一官之阙,则有司诎指计资之先后而升之,不然则择其或有执重、或得人间之誉者而升之”可概括出第一个弊端为:①论资排辈,不问能力;第二层,从“而当迁者概以三岁为限断”到“屡考而又绌陟也”;根据文本“非可以至夫三年、九年,屡考而又绌陟也”可概括出第二个弊端为:②考核不明,时间不定;第三层,从“而吏之输钱赎罪”到第②段结束。根据文本“故百官之于万务也,皆怠而忽,为国或百年,上之事繁且勤,而不足以致治也”可概括出第三个弊端为:③懈怠玩忽,惩戒不严。5.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结构的能力。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题的常见解题步骤:①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的是什么事情,把握文章全貌;②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出段意,浓缩文章,理清文章脉络;③分析段落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结构。规律总结:议论性文言文常见的结构思路: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记叙性文言文常见的结构思路: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如一般文言传记;②按作者情感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赤壁赋》《兰亭集序》;③把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如《游褒禅山记》。本题中,从标题“说官”可知本文是议论文,议论的是宋代官僚制度的严重弊病。第①段叙述了上古帝王,尤其是舜设官用人的原则;第②段列举了宋代官僚制度的弊端,主要有计资而升、不问能否、任之不久、在职而不负责等,结果是官吏怠忽、国家不治。文末作者提出了变革官僚制度的主张,即恢复古代的用人原则。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提炼即可。【点睛】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概括题的三种方法:①摘句法,即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包含了要点)。②合并法,即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③提炼法,即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重点,提炼内容。最后归纳概括得出答案。参考译文:古时候任命官吏会分别依照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在任很长时间,然后再综合考量他们的政绩而决定升降,这就是用人适合于治国的要领。上古帝王用人之法都是这样,而舜的时代尤其详备。舜分别任命九种官职,人选都是禹、稷、皋陶这类仁义明智的杰出人物。三年考核一次政绩,九年升降一次。水土没有治理好由司空负责,蛮夷外族和奸人作乱不能禁止,由士师负责,因为他们各有职守。鲧一旦不胜任就被立即处决。所以百官都各尽所能,力求做好自己的工作而达到成功,那么舜就可以无为而治了。后代就不是这样了,从公卿大夫到各部门的官吏,每当有一个官位空缺,那么有关部门就要弯着指头计算资历的先后而决定提升,要不然就是选择有强大势力的人,或是得到人们赞誉的人而加以提升。被提升的是路上随处可见的庸才,他们当遍了各衙门的官,却从没有考虑他们的能力大小、品质的优劣、是否适合担任此职务,用人制度的败坏到了对大臣都不精求的地步,何况其他官吏呢?这是苟且以保全私利而忘记了以公心进举贤能、罢黜庸才的弊病,深深违背了所谓“各因其材”的原则。而且应当升迁的,一概以三年为限,少的两年、一年,更有甚者还不满一月一季便得到提升,不能够遵从三年、九年,多次考核政绩才进行升降的原则。然而官吏缴纳钱财赎罪,或者在职而被罢免,或被流放、被诛杀,不过是一时触犯国法罢了,都不是因为不胜任而被惩罚。所以众官吏对于国家万事,都怠惰而玩忽职守。国家建立已百年,皇上处理的事务繁多而且勤政辛苦,然而还不能达到国家大治。唉!官吏制度为什么长期以来都不考虑变革呢?有人问:怎么办才好?回答是:只求变革得接近于古代的制度就行了。11、6.A7.A8.D4.(6)臧熹从容地说:“主公您如果出征北方边境,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统一天下,并不是遥遥无期的事。”(7)孙季高从海路进攻广州,途中经过临海,臧熹供给他物资,使他没有后顾之忧。臧熹被授予散骑常侍,因母亲去世而没有到任。5.①才能突出,治理有方。②为人清廉,不贪财物。③四处征战,屡建军功。【解析】6.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曾到溧阳,与溧阳县令阮崇一起围猎,遇上猛兽突围,来围猎的人一起散开,臧熹上前一箭射去,猛兽应弦而倒。句中,“值虎突围”意思是“遇到猛兽突围”,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猎徒”指来打猎的人,是下句的主语,应与上句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C项。故选A。7.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字,又叫表字,是68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解说错误,古代男子加冠是在70岁。故选A。8.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臧熹曾随高祖讨伐桓玄,征伐广固”分析错误,原文中“熹求从,不许”可知,臧熹没有跟从高祖征伐广固。故选D。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6)“凌威”,出征;“涂炭”,陷入泥沼,坠入炭火,比喻极其艰难困苦;“六合”,天下;“未为”,并不是。(7)“道”,路途;“资给”,供给;“乏”因缺少物资引发的忧虑;“忧”,父母的丧事。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臧熹受到皇帝喜爱的原因,结合文本分析如下:①“行参高祖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重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侯”“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可见他才能突出,治理有方。②“高祖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闭府库”,臧熹认为“皇上幽逼,播越非所。虽复不肖,无情于乐。”可见其为人清廉,不贪财物。③臧熹跟随武帝,四处征战,屡建战功,如治理临海郡中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在讨伐刘毅,讨伐蜀地,平定成都等战斗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6.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7.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8.剔除无效信息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参考译文:臧熹字义和,是武敬皇后的弟弟,他和哥哥臧焘都爱好儒家经典学问。晋安帝初,战事纷起,臧熹于是练习骑马射箭,志在取得功名。曾到溧阳,与溧阳县令阮崇一起围猎,遇上猛兽突围,来围猎的人一起散开,臧熹上前一箭射去,猛兽应弦而倒。跟随宋武帝入京城,臧熹本家的侄子臧穆斩杀了桓修。到了京城建业,桓玄逃走,武帝便派臧熹进入宫中收取图书和各种器物,查封府库。看到有用黄金装饰的乐器,武帝问臧熹说:“你不想要这个吗?”臧熹脸色严肃地说:“皇上受到胁迫,流亡到不该是皇上所居住的地方。将军您首立大义,勤劳于朝廷,我虽然不肖,实在无心于歌舞。”武帝笑着说:“且和你开个玩笑罢了”。后来担任了武帝的参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又担任镇军军事,担任东海太守。因为有建议的功劳,被封为始兴县五等侯。又做了武帝的车骑将军,参与军中大事。武帝将要出征广固,议论这件事的人大多数都不赞同。臧熹从容地说:“主公您如果出征北方边境,拯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统一天下,并不是遥遥无期的事。”武帝说“你说的很对。”等到出征时,臧熹请求跟随出征,武帝没有答应,让他担任建威将军并兼任临海郡的太守。临海郡被兵贼所劫掠,老百姓死亡众多,臧熹于是整顿纲纪,招募逃走的人员,回来的有一千多家。孙季高从海路进攻广州,途中经过临海,臧熹供给他物资,使他没有后顾之忧。臧熹被授予散骑常侍,因母亲去世而没有到任。时间不长,要讨伐刘毅,臧熹被起复授予宁朔将军,跟随武帝征讨刘毅。刘毅被平定之后,武帝派遣朱龄石统帅大军讨伐蜀地,命令臧熹率领一支奇兵从水路进发,凭借所担任的将军旗号兼任建平、巴东两个郡的太守。蜀国国王谯纵派遣大将谯抚之带领一万多人驻守在牛脾,又派遣谯小苟率领重兵驻扎打鼻要塞。臧熹攻到牛脾这个地方,谯抚之战败退走了,臧熹追上他并斩杀了他。小苟听说谯抚之的死讯后,当即四处逃窜。成都已经平定,臧熹患上了疾病。义熙九年,死在蜀郡的牛脾县,年龄三十九岁。被追授为光禄勋。12、【例文】曾有一场落日让人潸然泪下相距一甲子,相携沐夕阳。从3月5日晚开始,一张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夕阳西下,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这两个背影分明诉说着两个字:希望。据报道,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卧床老人做CT途中,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于是有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老人今年87岁,而“凯哥”27岁,在那一刻,相距一甲子的两个生命在夕阳之下凝聚成同一种力量——坚持、不懈坚持。一张刷屏的照片背后,是无数人的情感共鸣。疫情阴云笼罩两月有余,病毒剥夺了数万人的健康,也剥夺了我们自由和欢聚的时光,甚至夺去了我们观日出日落、赏花谢花开的权利。病人因其痛苦,医生因其辛劳,家属因其揪心,常人因其焦躁。一个是年近九旬的重病患者,一个是从业未久的年轻医生,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可能都曾有过惶恐、灰心、失落。报道里说,这位患者刚入院时病情危重、心情低落,甚至拒接家人电话。上海中山医院医疗队为他提供了几乎所有生活必需品。而今状况日渐好转,心情好的时候还躺在病床上唱歌。某种程度上,医生和病人是彼此的依赖。仰赖于医生的治疗和照顾,患者才能汲取生命的能量;而患者与病毒抗争、身体好转,也是医护人员坚守的精神动力。这就是守望相助的力量,一如照片中的“同沐夕阳”。人之为人,像一棵芦苇,脆弱也坚韧。病毒能袭击我们的身体,却难以击垮我们的精神。一抹夕阳、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疲惫不堪的灵魂瞬间被“治愈”。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与病毒“疫战到底”,这既出于求生本能,也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疫情中,一定还有很多这样让人温暖、感动的细节。铭记这些,不仅是为了修补受到创伤的心灵,更是要在未来日子里,永怀这种对职责的坚守、对生命的敬畏、对时光的珍视,对世间的悲悯。永远记得,曾经有那样一场落日,叫人潸然泪下。我们是时代青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只能奋力前行。五千年漫长岁月,历经多少风风雨雨,正是因为有无数同胞能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充满信心,满怀希望,奋然前行,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我辈青年当以此为榜样,担负大任,满怀信心和希望,永怀爱国之心,共筑中华辉煌!【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作文的限制性:写作情境: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写作主体:“你”——高三学子。写作内容:感悟与思考。写作逻辑:学会在突如其来的不确定中成长;对未来充满希望。作文的开放性:疫情是突然到来的未知与不确定,但是我们要在所见所闻中,寻找一种确定的信念和理性认知。作文立意的开放性在于学生可以从自身的做法,社会的见闻、人生专业的规划等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