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7分)1.(17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这样,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乔治•桑塔纳说:“在艺术中,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一喜一悲的混合,构成哀情之别有风味。”同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艺术活动而存在的。人生苦难的描写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是独特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活动,人生苦难的描写往往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混合感情。在描写柔弱的对象遇到不幸时,首先,这样处于优越地位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惋惜感。这种惋惜感基本上是一种痛感。其次,我们在惋惜的感情反应中,这就很自然地唤起我们的同情与爱。我们对一个柔弱而又处于苦难中的对象由惋惜而转化为同情与爱的过程,也正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在描写崇高、伟大的对象遇到毁灭之时,很自然地会引起我们的恐怖,情感上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然而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让人休会到普通生活难以体会到的振奋,体会到鼓舞人心的活力。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他让我们懂得作为一个最充分的意义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由恐惧转成赞叹,由赞叹转成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在审悲活动中,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变不但在情感的层面上实现,因为我们的天性对真理是深感兴趣的。因此,描写苦难的作品总是以最强的刺激启迪我们,使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不能不转向它。例如《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不但给我们以情感上的满足,那“树倒猢狲散”后面所隐藏的真理,总吸引我们去探寻,并从这探寻、钻研中获得理性的慰藉。(摘编自童庆炳的《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材料二: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否则倘若坠楼的是你自己的绿珠,不幸受祸的是你自己的伊菲革涅亚,你却袖手旁观,眉飞色舞。纵然你也偶一洒同情之泪,把“幸灾乐祸”的大罪名加在你的头上,这自然是冤枉。看戏和做人究竟有些不同。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米欧传情书,就做人说;就看戏说,似未免近于傻瓜。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奥瑟罗信谗杀妻,而读者在兴酣采烈之际亦忘其为悲。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虽然莎士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拉辛曾说:“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奥瑟罗》的事迹比较晚,他于是把它的场合摆在意大利。悲剧的“主角”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不致引起轩然大波。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摘编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是与现实拉开了距离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照。“距离化”在审悲活动中很重要。B.悲剧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怜悯或者恐惧之情,但这两种感情都不是单一的,都呈现出混合情感的特点。C.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莎士比亚认可这个道理,他把《奥瑟罗》的故事背景设在意大利,意在以空间的远补救时间的近。D.悲剧的“主角”,大都有一股傻劲儿,他们如果肯像平常人一样妥协,不会酿成悲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把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等同起来,就无法区分审美和非审美的不同性质,也很难正确解释“审悲快感”这一现象。B.悲剧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快感,朱光潜不赞同用“人类恶根性”来解释,材料一中作者也不赞同相似解释。C.善恶有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但在读悲剧时这种希望常常落空,正因如此,以获得理性慰藉。D.“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这句话表明艺术作品中的“悲”既基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中论述观点的一项是A.波瓦洛:绝对没有一条蛇或一个狰狞怪物,经艺术模拟出来而不能供人悦目。B.李斯托韦尔:观赏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人们会把自己提高到这些特殊人物的水平。C.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D.亚里士多德:悲剧所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它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今人读之感觉到的不仅是“悲”,还有“美”(5)“审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材料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娄德嘉兄弟(节选)罗烽第二天早晨:肥大如同白蝴蝶的雪片飞绕着吕梁山。田野,冻结的沟渠,被幔上一层洁白的外套。纤弱的马尾松好像经不住雪的重压似的那迂回狭窄的山道被掩埋了。除去一些稀疏的、清浅难辨的山兔的蹄印外,再也寻觅不出一个人的足迹。为了寻觅寒食,成群结队的老鸦冒着雪从山上的丛林里飞了下来,它们——那些黝黑的污点,一种寒怆的鸣叫,给这静穆而朴素的空间破坏了。在山的斜坡,在一个窑洞外,猎人娄德嘉用一块破布擦拭着父亲唯一的遗产——那支围枪的枪铳。他已经有三天没用那支枪了。今天,猎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但经他考虑一番以后,又决定不去了,但那枪声也足以惊扰多疑敌人的。于是他抱着围枪踱进了窑洞。珍子还躺在干草上酣睡着。娄德嘉怕惊醒疲困的侄女,他静悄悄地坐在一个白杨木墩上,两手拄着枪口,在发着呆想。他悬虑着他的田园,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壮丁,那些妇女,谁又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躏了呢?那些猪羊,那些牛,自己的或别人的,谁的能不被强盗般的敌人抢夺去呢?还有那些小米和燕麦,娄德嘉完全绝望了!而且这个从来不懂得怎样叫作悲哀的猎人,今天他却不知不觉地流了眼泪,通过了起茧的面颊,他毫无感觉地让它滑落到地上。山——寂寞着。雪——洁白的褥单,把大地上存在着的一切不洁白,丑恶的,静穆,缟素而美丽的宇宙,这不实的外貌,却引不起猎人娄德嘉的同感。他的心中正堆积着与那些相反的渣滓他叫醒了侄女。他和珍子开始嚼着带来的面馍。娄德嘉并不饿,随便嚼着它来消磨那焦躁的时辰。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馍,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叔叔,咱们哪一天才能回家呢?”“谁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赶跑,咱们就不能回去!”“谁能赶跑他们呢?叔叔,你说,是那些游击队吗?”娄德嘉肯定地点点头,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可是,叔叔,游击队就不会让日本鬼子赶跑吗?”“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傻丫头,你是中国人“我不知道,爸爸说过这山里全是咱们的游击队哩!”“这山里,这山可大啦,日本鬼子他一辈子也难以摸着大门嘞!”突然,脚步子踏在雪上的声音,投进窑洞里来。机警的娄德嘉首先听着那种声音,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辨着究竟是人的脚步,还是山兽的脚步。假如是人的娄德嘉没有听错,是人的脚步声,不过他已证明,那简直比打兔子还容易呀!他抖擞一下,胆子壮了起来。然而,机警的娄德嘉猜错了,随着脚步声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想象中的敌人于是娄德嘉大吃一惊地叫起来:“妈……怎么?你来干什么?”这个头上脚下全被雪包围的老太婆,一句话还没有说,就栽倒在干草地上了。待半天她才喘上一口气来。闭着眼睛向地下呕出一句话:“你哥哥完啦!”“爸死啦吗?爸是让日本鬼子杀死啦吗?……奶,你快说——”“别哭,孩子,”老祖母打着牙巴骨安慰着快要发疯的孙女,别哭啊,天保佑,你们前脚走,日本兵后脚就来咧!那些鬼是为着你哥哥来的哩!一个通译指着你哥哥问那个朱村长:他就是打山柴的娄道嘉吗?朱村长点了一下头,饿虎扑食地把你哥哥架走啦!……”“为什么要架哥哥呢?”娄德嘉觉得哥哥既不是壮丁,又不是妇女,所以他十分怀疑,怎么不问问那个通译?”“呀哟!”她受了惊似的,继续说:“妈去见朱村长啦,告诉我不要紧,他们是要他做‘向导’的,我问他什么叫‘向导’呢?他说:就是让他领着去打游击队。可是我不信娄德嘉听了母亲的话,两只脚就有点站不稳了。他想立刻离开这窑洞,去证明这件事情的虚实。于是他用非常镇静的态度对母亲说:“妈,我出去一趟,去给哥哥想个办法……”“想什么办法呀,你能够救出你的哥哥吗?做梦的孩子!”“妈,也许能……”娄德嘉扛起围枪背着弹药袋悄然地走出了窑洞。他向着入山的,被大雪掩埋了的要道奔去。而他的意识,却绕过了那要道以外的道路。他的脚步是飞快的,徘徊着……大约走了一点钟之后。在一个峰峦叠嶂的高处,娄德嘉停下了。他觅到一块可以掩蔽对方视线的大石。他把围枪放在那上面。一切都安静着,唯有那不断的飞瀑在单调地吵闹着,以迟缓的速度向西映去……之后,娄德嘉锐利的眼睛从标尺的缺口看见一张飘荡着苍白胡须的脸,那张脸,而且带着几条新添的伤痕……突然,一种严厉的责骂在他的耳边震动起来:“畜生!不能拿我的枪杀我的儿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饶恕我吧,”娄德嘉乞怜地默语着,“儿子要干一次不孝不悌的勾当了!”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娄德嘉原想打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最终还是放弃了,可以看出他小心谨慎。B.娄德嘉嚼着面馍来消磨焦躁的时辰,焦躁主要源于对敌人洗劫后的家乡状况的担忧。C.母亲找到娄德嘉只是希望他把娄德嘉的兄长救出来,对于兄长给敌人带路一事缺少足够的认知。D.娄德嘉向入山的要道奔去时,脚步是飞快的,但他的心却在徘徊着(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写了吕梁山空旷寂静的雪地景色,接下来又写到成群的老鸦“飞了下来”“寒怆的鸣叫”,动静结合B.文中插入娄德嘉的“呆想”,呈现出家园惨遭破坏的情景,通过虚写C.文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等描写D.本文同王愿坚的《党费》都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取得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3)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娄德嘉与侄女珍子这一对话描写的作用。(4)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宴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节选自王安石《风俗》)材料二: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①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②,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③;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节选自《庄子•天下》)[注]①禽滑釐:为墨翟的学生。②《非乐》《节用》:《墨子》里的篇名。③觳:俭薄;简陋。(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涂出相应标号。故风俗A之变B迁C染D民志E关之F盛衰G不可H不慎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殚极,文中指穷尽,其中的“殚”与成语“殚精竭虑”中的“殚”意思相同。B.诸夏,在我国古代是对中原地区的称呼,文中泛指宋王朝统治下的广大国土。C.短褐,为粗布短衣,常用于指平民百姓D.绳墨,此处指用来比量的墨线,与“木直中绳”的“绳”意思并无关联。(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强调节俭的风俗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天地生财具有时限性,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将导致百姓贫苦,甚至社会动乱。B.虽然国家政治清明,赋税徭役合理,但依旧存在百姓贫困不堪、衣不蔽体,王安石认为这都是因为风俗不够纯朴。C.庄子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墨子的主张,内容包括“兼爱”“非攻”等,并肯定墨子自我匡正,以及主张性情温和,追求博学的态度。D.墨子主张废除古代的礼制和音乐,提倡人活着时要勤劳,死后要薄葬。庄子认为这些主张不能被称为圣人之道(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②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5)请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王安石和庄子对“俭”的看法有何异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江楼感旧赵嘏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天竺①中秋汤显祖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②笑语明。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注]①天竺: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玕: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玗比喻秀竹。(1)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思及花落何处,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思考。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2)“月”这一意象常常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请辨析赵诗、汤诗、及《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以“月”意象表现的情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没有人可以关起门来当圣人”,儒家对圣人的培养十分重视推己及人,较为积极的做法是“忠”——“己欲立而立人,与之相比较为消极的做法为——“,。”(2)老子认为圣人应当去追求那些常人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以“”。(3)《将进酒》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同时,也宣泄出作者蔑视权贵,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月晨空晴朗无云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诗兴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操何种语言,有什么习俗,发现一丝云彩都没有的天空是漆黑的,或是黄的或绿的(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对褐色的天空已经渐渐变得习以为常,而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但是连他们也都仍然认为蓝色的天空才算是正常的。)(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用法与文中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B.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C.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大戴礼记•曾子天圆》)D.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2)对选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五彩斑斓的颜色会激励我们钻研科学。B.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拥有相同的天空。C.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天空是蔚蓝色的。D.欧美一些城市污染严重,天空已变色。(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五月晴朗无云的晨空,或是海上落日的颜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碎片化阅读是否一无是处呢?当然不是。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其一,A_______。碎片化阅读交互性强,①拥有更新信息速度快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③更易于人们查找资料,④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其二,⑥未必如此。⑦古代的《论语》是碎片式语录,⑧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碎片式的,⑩没有人说不好,为什么现在有了手机可以更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阅读就不行了?其三,其实不然,恰恰因碎片化阅读,影响力得以提升,因此碎片化阅读成为经典导读的一种有效途径(路线)。碎片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种方式,有利有弊,B_______,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庄子曾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林语堂曾说:“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细微无用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回顾其因果关系,会发现影响之大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7分)1.(17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审悲快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说明。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审悲快感是作为艺术活动而存在的。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失去亲朋,或陷入困境,而你又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是不会有丝毫愉悦的。因为当人遭遇不幸时,全部注意力都被苦难本身所吸引,反反复复地考虑得失,忧心重重地瞻望未来,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哀伤痛苦的呻吟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意象,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这样,我们的回味给它添上一种甜美。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强调艺术家对感情要“再度体验”。一个男孩子在遇到狼的那一刻,他只能处在惊恐之中,这个男孩回忆他遇到狼时的情景,将遇狼的经过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就是审美观照,就是艺术。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苦难是悲哀的,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在审悲观照中痛感就转化为快感。一出悲剧,譬如《红楼梦》,无懈可击的结构等一切表现形式的魅力,把这悲剧化为单纯的事实,那么《红楼梦》悲剧的全部的美也就失去了,剩下的只是一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人类的愚蠢行为而已,但要我们去欣赏它却是万万做不到了。乔治•桑塔纳说:“在艺术中,题材的真实使我们悲哀,一喜一悲的混合,构成哀情之别有风味。”同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艺术活动而存在的。人生苦难的描写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是独特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悲活动,人生苦难的描写往往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混合感情。在描写柔弱的对象遇到不幸时,首先,这样处于优越地位的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惋惜感。这种惋惜感基本上是一种痛感。其次,我们在惋惜的感情反应中,这就很自然地唤起我们的同情与爱。我们对一个柔弱而又处于苦难中的对象由惋惜而转化为同情与爱的过程,也正是由痛感到快感的过程。在描写崇高、伟大的对象遇到毁灭之时,很自然地会引起我们的恐怖,情感上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然而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让人休会到普通生活难以体会到的振奋,体会到鼓舞人心的活力。盗火者普罗米修斯,他让我们懂得作为一个最充分的意义上的人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由恐惧转成赞叹,由赞叹转成震撼值得注意的是,在审悲活动中,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变不但在情感的层面上实现,因为我们的天性对真理是深感兴趣的。因此,描写苦难的作品总是以最强的刺激启迪我们,使我们的注意力、思考力不能不转向它。例如《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不但给我们以情感上的满足,那“树倒猢狲散”后面所隐藏的真理,总吸引我们去探寻,并从这探寻、钻研中获得理性的慰藉。(摘编自童庆炳的《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快感》)材料二: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否则倘若坠楼的是你自己的绿珠,不幸受祸的是你自己的伊菲革涅亚,你却袖手旁观,眉飞色舞。纵然你也偶一洒同情之泪,把“幸灾乐祸”的大罪名加在你的头上,这自然是冤枉。看戏和做人究竟有些不同。杀曹操泄义愤,或是替罗米欧传情书,就做人说;就看戏说,似未免近于傻瓜。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奥瑟罗信谗杀妻,而读者在兴酣采烈之际亦忘其为悲。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虽然莎士比亚并不醉心古典,在这一点他却近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拉辛曾说:“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奥瑟罗》的事迹比较晚,他于是把它的场合摆在意大利。悲剧的“主角”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无恶不作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不致引起轩然大波。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摘编自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欣赏,是与现实拉开了距离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照。“距离化”在审悲活动中很重要。B.悲剧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怜悯或者恐惧之情,但这两种感情都不是单一的,都呈现出混合情感的特点。C.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莎士比亚认可这个道理,他把《奥瑟罗》的故事背景设在意大利,意在以空间的远补救时间的近。D.悲剧的“主角”,大都有一股傻劲儿,他们如果肯像平常人一样妥协,不会酿成悲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如果把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等同起来,就无法区分审美和非审美的不同性质,也很难正确解释“审悲快感”这一现象。B.悲剧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快感,朱光潜不赞同用“人类恶根性”来解释,材料一中作者也不赞同相似解释。C.善恶有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但在读悲剧时这种希望常常落空,正因如此,以获得理性慰藉。D.“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这句话表明艺术作品中的“悲”既基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中论述观点的一项是BA.波瓦洛:绝对没有一条蛇或一个狰狞怪物,经艺术模拟出来而不能供人悦目。B.李斯托韦尔:观赏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人们会把自己提高到这些特殊人物的水平。C.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D.亚里士多德:悲剧所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它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今人读之感觉到的不仅是“悲”,还有“美”(5)“审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材料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相关的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大都有一股傻劲儿,他们如果肯像平常人一样妥协,不会酿成悲剧”以偏概全。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导致悲剧的还有一种“神秘色彩”的因素。故选:D。(2)C.“善恶有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但在读悲剧时这种希望常常落空,才促使人探寻作品内蕴。材料二第五段的表述为“善有善报,是人类的普遍希望,不能尤人,说一切都是命运”,正因如此,以获得理性慰藉”。故选:C.(3)材料一共论述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审悲快感的成因。A.选项所说的是戏剧的模仿性,与材料一所论述的审悲没有关系。B.选项说的是“移情”,审悲活动离不开“移情”。C.选项说的是戏剧反映人生,显示善恶。D.选项所说的是戏剧的模仿性,与材料一所论述的审悲没有关系。故选:B。(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是一首悼亡词,这是作者对逝去的妻子的怀念之作,描写自己的梦境。表达了自己的悲伤感情。从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知道,亡妻逝去已十年。从材料一第二段“这样的‘审悲’,也就是把苦难通过艺术这支弓箭,这时候,使人在瞬间离开现实的重压而升腾于幻境,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这样,距离化促成痛感转为审美快感。采用了合适的形式化(结合本词写出词中一种艺术特色,白描。从材料一第四段“我们在惋惜的感情反应中,又觉得对象有几分秀美。我们对一个柔弱而又处于苦难中的对象由惋惜而转化为同情与爱的过程,对读者而言。(5)“审悲”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从材料一第四段“人生苦难的描写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是独特的,人生苦难的描写往往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审丑等的特殊性”可知。从材料一第三段“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为快感的又一原因,但艺术创作中所运用的艺术形式用愉悦之情与之对抗。这样,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欣赏作者技巧。从材料一第五段“在描写崇高、伟大的对象遇到毁灭之时,情感上仿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然而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让人休会到普通生活难以体会到的振奋、第六段“在审悲活动中,而且也在理智的层面上实现,从悲剧内蕴体悟情感美。答案:(1)D(2)C(3)B(4)悲:它是悼亡诗,怀念亡妻。美:距离化促成痛感转为审美快感。亡妻逝去已十年。采用了合适的形式化(结合本词写出词中一种艺术特色,白描。对读者而言。(5)①从悲剧故事本身了解生活苦难。②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欣赏作者技巧。③从悲剧内蕴体悟情感美、理性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娄德嘉兄弟(节选)罗烽第二天早晨:肥大如同白蝴蝶的雪片飞绕着吕梁山。田野,冻结的沟渠,被幔上一层洁白的外套。纤弱的马尾松好像经不住雪的重压似的那迂回狭窄的山道被掩埋了。除去一些稀疏的、清浅难辨的山兔的蹄印外,再也寻觅不出一个人的足迹。为了寻觅寒食,成群结队的老鸦冒着雪从山上的丛林里飞了下来,它们——那些黝黑的污点,一种寒怆的鸣叫,给这静穆而朴素的空间破坏了。在山的斜坡,在一个窑洞外,猎人娄德嘉用一块破布擦拭着父亲唯一的遗产——那支围枪的枪铳。他已经有三天没用那支枪了。今天,猎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但经他考虑一番以后,又决定不去了,但那枪声也足以惊扰多疑敌人的。于是他抱着围枪踱进了窑洞。珍子还躺在干草上酣睡着。娄德嘉怕惊醒疲困的侄女,他静悄悄地坐在一个白杨木墩上,两手拄着枪口,在发着呆想。他悬虑着他的田园,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壮丁,那些妇女,谁又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躏了呢?那些猪羊,那些牛,自己的或别人的,谁的能不被强盗般的敌人抢夺去呢?还有那些小米和燕麦,娄德嘉完全绝望了!而且这个从来不懂得怎样叫作悲哀的猎人,今天他却不知不觉地流了眼泪,通过了起茧的面颊,他毫无感觉地让它滑落到地上。山——寂寞着。雪——洁白的褥单,把大地上存在着的一切不洁白,丑恶的,静穆,缟素而美丽的宇宙,这不实的外貌,却引不起猎人娄德嘉的同感。他的心中正堆积着与那些相反的渣滓他叫醒了侄女。他和珍子开始嚼着带来的面馍。娄德嘉并不饿,随便嚼着它来消磨那焦躁的时辰。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馍,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叔叔,咱们哪一天才能回家呢?”“谁算得出哩!反正,哼,不把日本鬼子赶跑,咱们就不能回去!”“谁能赶跑他们呢?叔叔,你说,是那些游击队吗?”娄德嘉肯定地点点头,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可是,叔叔,游击队就不会让日本鬼子赶跑吗?”“可想得乖!地下的蛤蟆,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傻丫头,你是中国人“我不知道,爸爸说过这山里全是咱们的游击队哩!”“这山里,这山可大啦,日本鬼子他一辈子也难以摸着大门嘞!”突然,脚步子踏在雪上的声音,投进窑洞里来。机警的娄德嘉首先听着那种声音,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辨着究竟是人的脚步,还是山兽的脚步。假如是人的娄德嘉没有听错,是人的脚步声,不过他已证明,那简直比打兔子还容易呀!他抖擞一下,胆子壮了起来。然而,机警的娄德嘉猜错了,随着脚步声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想象中的敌人于是娄德嘉大吃一惊地叫起来:“妈……怎么?你来干什么?”这个头上脚下全被雪包围的老太婆,一句话还没有说,就栽倒在干草地上了。待半天她才喘上一口气来。闭着眼睛向地下呕出一句话:“你哥哥完啦!”“爸死啦吗?爸是让日本鬼子杀死啦吗?……奶,你快说——”“别哭,孩子,”老祖母打着牙巴骨安慰着快要发疯的孙女,别哭啊,天保佑,你们前脚走,日本兵后脚就来咧!那些鬼是为着你哥哥来的哩!一个通译指着你哥哥问那个朱村长:他就是打山柴的娄道嘉吗?朱村长点了一下头,饿虎扑食地把你哥哥架走啦!……”“为什么要架哥哥呢?”娄德嘉觉得哥哥既不是壮丁,又不是妇女,所以他十分怀疑,怎么不问问那个通译?”“呀哟!”她受了惊似的,继续说:“妈去见朱村长啦,告诉我不要紧,他们是要他做‘向导’的,我问他什么叫‘向导’呢?他说:就是让他领着去打游击队。可是我不信娄德嘉听了母亲的话,两只脚就有点站不稳了。他想立刻离开这窑洞,去证明这件事情的虚实。于是他用非常镇静的态度对母亲说:“妈,我出去一趟,去给哥哥想个办法……”“想什么办法呀,你能够救出你的哥哥吗?做梦的孩子!”“妈,也许能……”娄德嘉扛起围枪背着弹药袋悄然地走出了窑洞。他向着入山的,被大雪掩埋了的要道奔去。而他的意识,却绕过了那要道以外的道路。他的脚步是飞快的,徘徊着……大约走了一点钟之后。在一个峰峦叠嶂的高处,娄德嘉停下了。他觅到一块可以掩蔽对方视线的大石。他把围枪放在那上面。一切都安静着,唯有那不断的飞瀑在单调地吵闹着,以迟缓的速度向西映去……之后,娄德嘉锐利的眼睛从标尺的缺口看见一张飘荡着苍白胡须的脸,那张脸,而且带着几条新添的伤痕……突然,一种严厉的责骂在他的耳边震动起来:“畜生!不能拿我的枪杀我的儿子!德嘉,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饶恕我吧,”娄德嘉乞怜地默语着,“儿子要干一次不孝不悌的勾当了!”猎人,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娄德嘉原想打一些山兔之类的山兽,最终还是放弃了,可以看出他小心谨慎。B.娄德嘉嚼着面馍来消磨焦躁的时辰,焦躁主要源于对敌人洗劫后的家乡状况的担忧。C.母亲找到娄德嘉只是希望他把娄德嘉的兄长救出来,对于兄长给敌人带路一事缺少足够的认知。D.娄德嘉向入山的要道奔去时,脚步是飞快的,但他的心却在徘徊着(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开头写了吕梁山空旷寂静的雪地景色,接下来又写到成群的老鸦“飞了下来”“寒怆的鸣叫”,动静结合B.文中插入娄德嘉的“呆想”,呈现出家园惨遭破坏的情景,通过虚写C.文中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提拎起装好了弹药的围枪,左手做成弧形拢在耳根后”等描写D.本文同王愿坚的《党费》都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能取得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3)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分析娄德嘉与侄女珍子这一对话描写的作用。(4)小说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对话描写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对话描写在文中的运用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其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意蕴。【解答】(1)C.“母亲找到娄德嘉只是希望他能够把娄德嘉的兄长救出来”错误。从母亲的话“想什么办法呀?做梦的孩子,母亲只是来送信。故选C。(2)A.“给人以灵动之感”错误。从主人公当时的躲避环境和“一种寒怆的鸣叫,应该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故选A。(3)从“珍子嚼着又凉又硬的面馍,想起比较温暖的家来:‘叔叔?’”可知,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从“‘谁算得出哩!反正,哼,咱们就不能回去?叔叔,是那些游击队吗,随后又连连唔了两声”“可想得乖,可吃不着天上的天鹅肉咧,娄德嘉告诉珍子游击队一定能够赶跑鬼子。从“‘傻丫头,你是中国人?’‘我不知道!’”可知,为后文“妈去见朱村长啦,日本兵不能杀害你的儿子,那张脸,而且带着几条新添的伤痕……猎人,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4)从“猎人……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可知,小说结尾含蓄地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从“他狰狞地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可知,“狰狞”二字,他为了保护救国救民的游击队!不能拿我的枪杀我的儿子,你哥哥和你有什么冤仇呢,将被抓去给日寇带路的哥哥击毙,忘记了自己的侄女,这一刻祖国是他的母亲,依然选择民族大义而放弃亲情的决绝。联系前文“他悬虑着他的田园,这一夜间不知道遭了多少灾难,那些妇女,谁又遭到敌人的残杀与蹂躏了呢,此时娄德嘉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娄德嘉仿佛遇到了一只猛兽,表现了娄德嘉对于侵略者的愤恨促使他变得异常果敢。答案:(1)C(2)A(3)①折射出珍子对家的眷恋,控诉了侵略者的暴行。②娄德嘉告诉珍子游击队一定能够赶跑鬼子,突出了他对游击队的信任和对战争取得胜利的信心。③对话中交代了珍子父亲知道游击队进山的行踪,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4)①小说结尾写“猎人”“扳动着贴在枪机上的食指”,含蓄地交代了故事的结局。②“狰狞”二字,写出了娄德嘉在经历了强烈的内心冲突后。③娄德嘉对于侵略者的愤恨促使他变得异常果敢,由一名普通的猎人成为一名勇敢的斗士。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宴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节选自王安石《风俗》)材料二: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①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②,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③;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节选自《庄子•天下》)[注]①禽滑釐:为墨翟的学生。②《非乐》《节用》:《墨子》里的篇名。③觳:俭薄;简陋。(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涂出相应标号。故风俗A之变B迁C染D民志E关之F盛衰G不可H不慎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殚极,文中指穷尽,其中的“殚”与成语“殚精竭虑”中的“殚”意思相同。B.诸夏,在我国古代是对中原地区的称呼,文中泛指宋王朝统治下的广大国土。C.短褐,为粗布短衣,常用于指平民百姓D.绳墨,此处指用来比量的墨线,与“木直中绳”的“绳”意思并无关联。(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王安石强调节俭的风俗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天地生财具有时限性,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将导致百姓贫苦,甚至社会动乱。B.虽然国家政治清明,赋税徭役合理,但依旧存在百姓贫困不堪、衣不蔽体,王安石认为这都是因为风俗不够纯朴。C.庄子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墨子的主张,内容包括“兼爱”“非攻”等,并肯定墨子自我匡正,以及主张性情温和,追求博学的态度。D.墨子主张废除古代的礼制和音乐,提倡人活着时要勤劳,死后要薄葬。庄子认为这些主张不能被称为圣人之道(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②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5)请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王安石和庄子对“俭”的看法有何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故风俗之变”大意是“所以,风俗的变化”,其后断开,是两个方面,综上应该BEG三处断开,风俗的变化、改变人民的思想,不可不慎重对待。(2)D.“此处指用来比量的墨线”有误,此处的“绳墨”取延伸义。同时“木直中绳”的“绳”指用来比量的墨线,两者是本义与延伸义的关系。故选:D。(3)D.“并由此断定墨子终将被君王所疏远”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离于天下,应是离开了天下人情,而不是被君王所疏远。故选:D。(4)①治:第一处翻译成治理;第二处翻译成“安定”“使……安定”“治理”“治理得好”均可,然后,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②自行:实行在自己身上;固:实在,恐怕不是爱人的道理,也实在不算是爱自己。(5)相同点:材料一种王安石说到“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若不为制,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不靡于万物,以绳墨自矫。所以他们都赞同以俭治国。不同点:材料二中庄子还说到“古之丧礼,贵贱有仪,天子棺椁七重,大夫三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桐棺三寸而无椁。以此教人;以此自行。庄子不主张像墨子那样过度节俭,死去之后不讲求服丧礼仪。他认为节俭也要符合人情。答案:(1)BEG(2)D(3)D(4)①圣人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②用这个来教人,恐怕不是爱人的道理,也实在不算是爱自己。(5)同:王安石和庄子都赞同以俭治国,节俭为人,认为节俭也要符合人情。材料一:上天抚爱养育的;百姓牵系仰仗的。圣君对上是继承上天的意志,其主要任务在于使百姓安定。使百姓安定,不在于其他。所以风俗的变化,跟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密切相关。君子用节俭制约民风。奢侈之风不加以制止?像这样,超越本分,模仿他人。况且天地产生物资是有时令的,可是日日夜夜的花费没有尽头,来供应无尽的消费,就会出现象涓涓细流般积累的财富如浩荡的江水一样流泻而出的情况?国家拥有华夏大地,制度已经稳定了,征收赋税不会对百姓的生活有所妨碍,太平的国运没有比现在兴盛的,人人饱暖。可是贫寒人家的孩子,从事工商业的人。其中的缘故是什么呢?材料二:不用奢侈影响后世,不使各种等级差别突出显明,以便为社会急难的出现做应对。墨翟听到这种风尚就喜好,节制得也太过分。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不歌唱作乐。他主张兼相爱,反对战争;另外他好学博闻,(但是)也和先王不相同。古代的丧礼,上下有等级,死去之后不讲求服丧礼仪。拿这些去教导人;拿这些去亲自实践。这并没有影响到墨子学说的推行,该歌唱时却反对歌唱,该奏乐时却反对奏乐?要求一个人活着时辛苦劳碌,这样的学说太薄情了,使人悲愁。恐怕这样的学说不能成为圣人之道,天下人也就不能忍受,可是能把天下人怎么样呢,它和王道的距离就远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江楼感旧赵嘏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天竺①中秋汤显祖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②笑语明。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注]①天竺: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玕: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玗比喻秀竹。(1)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思及花落何处,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思考。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2)“月”这一意象常常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请辨析赵诗、汤诗、及《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以“月”意象表现的情思。【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时,要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进行对比鉴赏。【解答】(1)C.“由景生疑”错。“一夜桂花何处落”用“桂子月中落”之典。故选C。(2)相同点:两首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赵诗,我独自登上江楼不由得思绪万千,曾经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去年与其一起赏月的友人,身边无人陪伴。汤诗,当晚风轻轻摇动楼边的翠竹时。隔着竹林传来的,衬托出诗人的孤独,诗人似乎听到空中隐隐传来卷帘之声。空闻月中卷帘之声,更显孤独。不同之处:赵诗中,诗人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是无人相伴的孤独。“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诗人结侣来游,共赏江天明月。曾几何时,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以及对友人相伴的渴盼。汤诗中,“江楼无烛露凄清,诗人独倚江楼,所以没有点灯,说明夜已经深了,当晚风轻轻摇动楼边的翠竹时。上句写秋夜的静谧,是借助于夜风隔着竹林间接地传递过来的,与周围的一切相闻而不相亲,也在观赏着滚滚红尘中的赏月之人,在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中。“一夜桂花何处落,正当他凝视满地落桂,突然。这里,徒闻其声不见其人。这种孤独。诗人与世俗的欢声笑语隔着竹林,月中之人,给人清高。张诗中,“海上明月共潮生”,景象壮观,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白沙看不见”。细腻的笔触,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紧紧联系着人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却又永远不能如愿,只有大江急流。随着江水的流动,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应照离人妆镜台,捣衣砧上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悲泪自出,“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它要和思妇作伴,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捣衣砧上,反而思念尤甚,可是月色“卷不去”,真诚地依恋着她,此时此刻?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潭落月复西斜,碣石潇湘无限路,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用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江潭落月。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答案;(1)C(2)①同: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赵诗:由“独上高楼”可知。去年与其一起赏月的友人,更显孤独,他人的欢声笑语,空闻月中卷帘之声,更显孤独,思接千载的宇宙之下也只有自己,月下徘徊的也是游子一人,整首诗中的“赏月人”都是孤独的。②异:赵诗的孤独,是无人相伴的孤独,以及对友人相伴的渴盼,是遗世独立的孤独,由眼前之景所想的也是月宫,诗人始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冷傲之感,是茫茫天地间。译文:(一)我独自一人来到这江边的高楼,我思绪纷然好像有满腹的忧愁。我看见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还记得我们曾经一同来望月,而如今同来的你们又在哪勾留?要知道这江楼水光相接的风景,和去年所见一样幽美一样轻柔。(二)中秋的夜晚,独倚江楼,所以没有点灯;当晚风轻轻摇动楼边的秀竹时。这满地的桂花是从哪里飘落,只是听到空中隐隐传来卷帘的声音。赏析:(一)此诗是唐人赵嘏的作品、淡雅洗炼的好诗。在一个清凉寂静的夜晚。“独上”;“思渺然”三字。而对于诗人在夜阑人静的此刻究竟“思”什么的问题。第二句,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放眼望去,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波柔色浅,静中见动。诗人由月而望到水,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这一句,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这样迷人的景色。然而?风景依稀似去年”中“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诗人结侣来游,共赏江天明月。曾几何时,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诗意豁然开朗,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短小的绝句律诗,而应“实则虚之”。这首诗,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是家人,“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才能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二)赏月是个传统的主题,但在这首诗里,致力于刻划听觉印象,立意新颖,令人叹为观止。诗的前半段写赏月之人,风动琅玕笑语明”,因为要赏月;寒露悄悄降临,然而,仍不时传来一阵阵赏月人的欢声笑语,静到了极点,欢乐也达到了高潮,既矛盾又统一。周围的气氛是欢乐的,这欢乐的气氛仅仅是一种听觉印象,这就使作者保持了一种超然的地位,似乎在赏月的同时,因此,又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冷傲和孤独。在下半段里,把观赏的目光由地下转到了天上,据说天竺山的遍地桂花落自月宫,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即咏此事,“一夜桂花何处落,正当他凝视满地落桂,突然。这里,构思十分巧妙。同时,是写月中嫦娥难耐寂寞而感到无奈?抑或是写两颗寂寞的心灵在中秋之夜彼此吸引,脉脉不得语”?也许,这就只能由读者自己去品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没有人可以关起门来当圣人”,儒家对圣人的培养十分重视推己及人,较为积极的做法是“忠”——“己欲立而立人,与之相比较为消极的做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老子认为圣人应当去追求那些常人不想要的——“是以圣人欲不欲”,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3)《将进酒》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同时,也宣泄出作者蔑视权贵,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两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反复诵读,多强化记忆,特别是要注意不写错别字,不多写也不漏写。【解答】故答案为:(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字:施)(2)所以圣人欲不欲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重点字:辅)(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重点字: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五月晨空晴朗无云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诗兴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什么地方,不管我们操何种语言,有什么习俗,发现一丝云彩都没有的天空是漆黑的,或是黄的或绿的(洛杉矶和墨西哥城的居民们对褐色的天空已经渐渐变得习以为常,而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但是连他们也都仍然认为蓝色的天空才算是正常的。)(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用法与文中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B.周朴园:(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C.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大戴礼记•曾子天圆》)D.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2)对选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CA.五彩斑斓的颜色会激励我们钻研科学。B.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拥有相同的天空。C.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天空是蔚蓝色的。D.欧美一些城市污染严重,天空已变色。(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五月晴朗无云的晨空,或是海上落日的颜色,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括号的具体作用。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解答】(1)原文:表示补充说明。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插入,解释舞台场景。C.表示出处。D.表示补充说明。故选D。(2)语段共5句话,可以分为两层,无论生活在哪里;第4句进行假设,人们会会不适应;括号内列举了两个事例,另一个是“伦敦与西雅图的市民却习惯于看见灰色的天——但是连他们也都仍然认为蓝色的天空才算是正常的”,语段的中心旨在说明“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天空是蔚蓝色的”。故选C。(3)这类题首先要分析原句与改句的区别:“五月晨空晴朗无云的蔚蓝色,或是海上日落的红色和橙色、诗兴,或是海上落日的颜色,并激励他们去钻研科学”两句的不同之处在于,还比改句多了一个词语“诗兴”。从中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淘宝店铺美工设计合同书-专业视觉设计服务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环保型二手房预约交易合同3篇
- 2024版专业录音转文字服务合同版
- 2024版软件公司技术支持合同
- 2024标准保洁服务合同
- 餐饮服务销售工作总结
- 矿产资源行业行政后勤工作总结
- 2024年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运营承包合同
- 2025年度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合作协议3篇
- 国内产品代理分销合同(2篇)
- 股权投资协议的风险控制
- 酒店微笑服务培训
-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2025企业年会盛典
- 《鸿蒙智能互联设备开发(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
- 215kWh工商业液冷储能电池一体柜用户手册
- 场地平整施工组织设计-(3)模板
- 交通设施设备供货及技术支持方案
- 美容美发店火灾应急预案
- 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项目工程师年终总结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