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1.(18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平凡的世界》写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出身的青年时刻意追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纵然在描写中国乡村极端闭塞落后的一隅时,作者也始终竭力将这一隅放在更宏阔的背景下予以审视,见微知著,大胆而敏锐地捕捉乡村生活一隅和整个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的普遍联系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遵循客观社会历史节奏,小说世界内部的年月与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往往分毫不差。作者追求的是真实的历史时空和虚构的小说世界高度统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社会现象,如书中详细描写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在原西县引起的震动,10月21日粉碎“四人帮”,1977年9月决定10月公布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0年8月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凡此等等都有案可稽(全国和地区报纸杂志以及各类文件),西北某省大致对应着陕西,黄原地区大致对应着延安,但如果没有这种“对应”,小说虚构就会领时失去来自现实生活丰富厚重的内容和不可或缺的质感。《平凡的世界》毕竟不是社会调查报告,它的有关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百科全书般的“知识”绝非生硬地作为框架包围或支撑着小说故事主体,而是巧妙地穿插于小说故事无比丰富的细节褶皱,作为背景的丰富而准确的社会历史信息也和人物塑造高度融合。惟其如此,《平凡的世界》才真正称得上是中国初期改革前后一幅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熟稔已然的历史,也敏感于未然的历史,小说频繁写到初期改革几乎必然带来的各种乱象,包括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乡村贫富差异不断加大、集体涣散令人触目惊心。其他如干部队伍和文艺界的急遽分化,如何正确对待高科技和“外星人”问题……凡此种种也都尽收眼底。路遥对上述种种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其实并无多少自信。对历史复杂性以及包括自己在内整整一代人的历史局限,他无可奈何地承认:是的,在我们生命结束之前,而大概只能看出一个大的趋势来。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我们这代人所做的可能仅仅是,用我们的经验、教训、泪水、汗水和鲜血掺和的混凝土(摘编自邯元宝《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视我国的历史流变和世界发展大势后,会认识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B.引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是为了说明文艺创作者在反映现实丑恶现象时应把握好分寸和尺度。C.《平凡的世界》如实记叙周总理逝世、恢复高考等历史事件,说明作者遵循客观历史节奏,取得了“编年史式的效果”。D.作为背景的社会历史信息和人物塑造高度融合,使路遥的小说成为中国初期改革前后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艺创作中真实和虚构的问题,都肯定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把很小的题材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考虑,是《平凡的世界》的写作特色,也是路遥创作意图的体现。C.路遥虚构的小说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毫不差地对应真实的历史时空,使小说具有反映现实的厚重感和质感。D.路遥对历史的熟稔、对未来的敏感和对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思考,是《平凡的世界》能获得赞誉的原因之一。(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刘勰《文心雕龙》的《时序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C.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18分)阅读,回答问题。在阿吾斯奇董夏青青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这两天他有些不太习惯。四月末,要是在南疆,白天早已经热起来。现在的北疆山上却潮湿阴冷“营长,来。”教导员冲他扬了下下巴,又转头看向列队站立的三班战士。“跟你们介绍一下,”教导员说,“这是南疆军区的殷营长,休养好了就回来。”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入冬就找乡里派拖拉机来运煤渣。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小弟将皮卡车停在窄道边,跑下去找拖拉机。送完油顶着风雪往回跑时,司机没刹住,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知道这件事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殷营长跟我说了,下午他跟咱们一块去巡逻。到界碑看看,你们三班长去年刚带人上去描的字。”教导员说。坐在巡逻车的副驾驶上向外看,雨前灰暗、阴沉的天空,已经被清澈明亮、瞬息万变的光芒冲破“营长,这是你头一回来我们北疆边防吗?”教导员在后座问。“对。”他说。“南疆那边的边防什么样?”“挺高的,每年上山驻训的平均海拔都在千米以上。”“那你出过国吗?”又有人说。“去年夏天我们在塔吉克斯坦搞了一次联合反恐演习。”他说。后座一阵惊叹。二十八号界碑与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哨楼毗邻。那一带早先是苏联的地界,齐踝深的草从里遍布铁丝绊网。界碑立在紧邻铁丝网的一个小土包上,坡下围着一片比人高的芦苇太阳当空,界碑上新描的红色字眼看起来醒目极了。小弟在少林寺学了六年武。2009年,小弟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少林寺受邀参加第一届俄罗斯国际军乐节,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小弟说,自己有两条路可选;另一份工作,也是自己比较倾向的,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小弟结过武功、见过世面,为家庭挣得荣誉。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他站在界碑前向四周远望,阳光在光滑舒缓的大地上流泻。即将栽种新作物的大片黑土刚刚犁过,有雨水未及冲净的耙痕。“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教导员说,“有时候我在那儿看书,他碰见了就聊两句,书里讲的什么事……有一回说到连长让他当炊事班班长,他说这不就是个弼马温的差事吗?”“当时也给我抱怨过,说不愿意下厨房。”“我给他讲,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当年受兄长之托,有的吃才有的干。战士们训练辛苦,最怕吃不好,是觉得他行。”“谢谢,”他说,“是你们把他带出来了。”“不用谢,你弟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教导员说,看啥书没给他说,他就来问我。我说平时你们训练那么忙,既然要看就看好书,就推荐了大学士苏东坡的传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官也做得明白。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他还在看书。”他说,“平时打电话也只跟我讲讲平常的训练。”“还有个事你也不知道吧,“几年前了,有天中午他来找我,很苦恼。我就和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了几个问题以后他就说你别问了,我想起来我没参军前偷东西了,虽然我当时就放回去了,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没有参军前,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哥他回到总医院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连缀而下。连天漫地的帕米尔黑夜他眼前一片清辉。他想起苏轼的一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开篇描写了地处北疆的阿吾斯奇风大雪多、苦寒恶劣的生活环境,随着情节的展开,透过“他”的眼睛也展示了这块土地雄浑壮美的一面。B.殷营长是串联全文的线索。文本通过记叙他来到阿吾斯奇后的所见所想,描写戍边军士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军人形象。C.文中的小弟热爱国家、尽职尽责、吃苦耐劳、很有上进心,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这种塑造是不断变化、逐步丰富、多次完成的,更显真实。D.哥哥不知道弟弟还在看书,也不知道弟弟因曾偷过东西而失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兄弟之间因相距遥远、相处较少而自然产生的情感隔膜。(2)关于文中出现的多组兄弟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导员以毛主席弟弟为例,旨在向三班长说明当炊事班班长是连队对他的信任。B.教导员称赞苏东坡兄弟,以此激励三班长兄弟二人以苏氏为榜样,取得大成就。C.殷营长在文中直接出现,弟弟在他的见闻和回忆之中出现,一明一暗D.文本借殷营长兄弟体现的不仅有手足亲情,还有军人精神的引导、延续与激励。(3)文中以插叙、补叙方式记载往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文本结尾处引用苏轼的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3.(19分)阅读,回答问题。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不承天意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勿振以威,毋格其言,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晏子朝,乘敝车,驾驾马,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丰弩马以奉其身于臣民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子贡问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所以为人下之道也。”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死人入焉,多其功而不言。为人下者,其犹土乎!”(摘编自《说苑•君道》《说苑•臣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B.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C.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D.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处”字含义不同。B.“故不赏而民劝”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孟子《兼爱》)两句中的“劝”字含义相同。C.“遂让不受也”与“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含义相同。D.“多其功而不言”与“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的“多”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先写君王应该懂得的治国治民之道,接着写作为人臣应该具备的品格,最后写要做贤臣需懂得做人的道理B.尧以天下为己任,将百姓挨饿受冻视为自己受苦,最终确立了广施恩德、先宽容后教育的仁义之政C.晏子身居尊位,却乘坐破旧不堪的车子,是想通过节省自身生活上的花费,即使触怒君主也没改变自己的原则。D.在子贡询问为人之下的道理时,孔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告诉子贡:为人下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像泥土一样默默无私奉献却不夸耀自己。(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顺德规谏,勿振以威,毋格其言,乃择可观。(见文中画横线处)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见《屈原列传》)4.(9分)阅读,回答问题。独登东岩陆游早慕功名已绝痴,晚耽笔墨愈无奇。牧羝未乳身先老,化鹤①重归语更悲。朋旧在亡成断梦,山河兴废入孤吹②。悠然独倚阑干笑,又过簪萸泛菊③时。【注】①化鹤:陶潜《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离家多年后化身为鹤归乡,何不学仙家累累。”遂高上冲天。②孤吹:多指一人吹笛。③簪萸泛菊:自汉至宋,北人九月九日宴会,饮菊花酒,祈愿令人长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与《书愤》同为诗人晚年时所作,但和《书愤》的悲怆郁愤风格大有不同,显出清旷淡远而又苍凉的风味。B.回顾生平经历,诗人自我解嘲:已经放弃了对建功立业的痴心追求,一心写作诗文C.第四句化用典故,表达自己对比早年志向和现今处境产生的物是人非之感,因不能学道消去烦恼而更感悲伤。D.“笑”字意味深长。诗人悠然的笑容看似契合节日欢乐之景,实际上难掩朋旧零落、知音难觅、忧心国事的孤独。(2)诗歌第三句“牧羝未乳身先老”使用典故,诗人有什么用意?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因为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死方能停止,任重道远(《论语》十二章之《泰伯》)。(2)贾谊和欧阳修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表达了“”《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观点。(3)《锦瑟》中“,”两句,化用庄周和望帝的典故,表达诗人迷惘而又失落的感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7分)阅读,回答问题。在兰考,树大根深的“焦桐”,被视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无论光风霁月,还是寒凝大地,落木萧萧,御风而行。五湖四海的人们景仰“焦桐”,到兰考必欲一睹“焦桐”踔厉风发的神韵,却①。1963年开春,焦裕禄到城关公社胡集大队朱庄村组织防风固沙试点工作。兰考八十四个风口,朱庄以村前村后五个风口和五条千米沙丘,从张市镇边岗村采购苗木,带领群众在五个风口累计栽种五十亩泡桐林,使肆虐多年的风沙②。焦裕禄生前喜爱泡桐,遍及兰考的泡桐在防风冒沙、涵养水土的同时,也以优良的声学品质和防腐耐碱性能回馈伯乐、造福人民半个多世纪③,又历霜雪,“焦桐”拔地参天,冠盖如云。笔直的树干,犹如一根硕壮无比的擎天柱,把大地的滋养、信任和重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7.(13分)阅读,回答问题。端午节,又称“夏节”,是指“五月五日”,向来众说纷纭。其实,这和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法有关。上古时期,天上的北斗星“指午夏至”。随着汉代统一颁行历法,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和上古多种历法出现合流。端午节的节期经历了从干支纪年到数字纪年的转换,①。《礼记•月令》载:“是日至,阴阳争,死生分。”这种说法逐渐沉淀在文化认知中②,这一天,人们采艾悬于门上,用兰汤沐浴,用五彩丝线系手臂。诸多礼俗的端午在“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都是“应天顺时”传统文化流脉的具体表现,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守望。魏晋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记有“是日,竞渡”,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③,浸染了道德与伦理的色彩,镌刻着民众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诉求。(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请结合文本简述“恶日观”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班级举行“职业生涯规划论坛”,同学们就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纷纷发言,大家的意见基本上有这三种:一是“国家现在最需要什么人才;二是“我的兴趣与国家需要一致,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专业”,我擅长的就是我的专业”。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国家需要、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三者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1.(18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平凡的世界》写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出身的青年时刻意追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纵然在描写中国乡村极端闭塞落后的一隅时,作者也始终竭力将这一隅放在更宏阔的背景下予以审视,见微知著,大胆而敏锐地捕捉乡村生活一隅和整个国家、社会、民族、世界的普遍联系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遵循客观社会历史节奏,小说世界内部的年月与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往往分毫不差。作者追求的是真实的历史时空和虚构的小说世界高度统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社会现象,如书中详细描写了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在原西县引起的震动,10月21日粉碎“四人帮”,1977年9月决定10月公布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0年8月成立深圳经济特区——凡此等等都有案可稽(全国和地区报纸杂志以及各类文件),西北某省大致对应着陕西,黄原地区大致对应着延安,但如果没有这种“对应”,小说虚构就会领时失去来自现实生活丰富厚重的内容和不可或缺的质感。《平凡的世界》毕竟不是社会调查报告,它的有关历史、文化和社会问题百科全书般的“知识”绝非生硬地作为框架包围或支撑着小说故事主体,而是巧妙地穿插于小说故事无比丰富的细节褶皱,作为背景的丰富而准确的社会历史信息也和人物塑造高度融合。惟其如此,《平凡的世界》才真正称得上是中国初期改革前后一幅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熟稔已然的历史,也敏感于未然的历史,小说频繁写到初期改革几乎必然带来的各种乱象,包括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乡村贫富差异不断加大、集体涣散令人触目惊心。其他如干部队伍和文艺界的急遽分化,如何正确对待高科技和“外星人”问题……凡此种种也都尽收眼底。路遥对上述种种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其实并无多少自信。对历史复杂性以及包括自己在内整整一代人的历史局限,他无可奈何地承认:是的,在我们生命结束之前,而大概只能看出一个大的趋势来。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自己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我们这代人所做的可能仅仅是,用我们的经验、教训、泪水、汗水和鲜血掺和的混凝土(摘编自邯元宝《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审视我国的历史流变和世界发展大势后,会认识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B.引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是为了说明文艺创作者在反映现实丑恶现象时应把握好分寸和尺度。C.《平凡的世界》如实记叙周总理逝世、恢复高考等历史事件,说明作者遵循客观历史节奏,取得了“编年史式的效果”。D.作为背景的社会历史信息和人物塑造高度融合,使路遥的小说成为中国初期改革前后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艺创作中真实和虚构的问题,都肯定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把很小的题材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考虑,是《平凡的世界》的写作特色,也是路遥创作意图的体现。C.路遥虚构的小说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毫不差地对应真实的历史时空,使小说具有反映现实的厚重感和质感。D.路遥对历史的熟稔、对未来的敏感和对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思考,是《平凡的世界》能获得赞誉的原因之一。(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刘勰《文心雕龙》的《时序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C.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分清层次,再结合题目要求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D.“使路遥的小说成为中国初期改革前后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偷换概念。应是“使《平凡的世界》成为中国初期改革前后气势磅礴的编年史式全景图”。故选D。(2)C.“在时间和空间上分毫不差地对应真实的历史时空”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故选C。(3)根据原文“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对理想的抒发,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用光明驱散黑暗,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可知,也要为现实而作。A.“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是说,就要修文德,吸引他们过来。B.“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说,其兴衰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方面是说文艺要反映时事。这既是古训。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对人情熟悉通达就能化作文章。故选C。(4)根据原文“《平凡的世界》写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可知。根据原文“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遵循客观社会历史节奏,小说世界内部的年月与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往往分毫不差,接着写该特点的表现之一是虚构的小说世界和现实生活高度统一。根据原文“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熟稔已然的历史,尤其对初期改革逐步推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相当出色的观察和富于前瞻性的思考”“路遥对上述种种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其实并无多少自信,他无可奈何地承认”可知。有上述材料可知,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5)根据原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也证明了,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举精神之旗、建精神家园。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可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原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最关键、扎根生活,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可知,创作有道德,彰显信仰之美。根据原文“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对理想的抒发,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用光明驱散黑暗,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审视者和先觉者,反映时代的进步要求。答案:(1)D(2)C(3)C(4)①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分结构。②开篇先总写《平凡的世界》写作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最后写该特点的表现之二是小说折射了社会生活新现象与根本性问题。(5)①文艺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改造国民的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创作有道德,彰显信仰之美;③应该成为社会生活的审视者和先觉者,反映时代的进步要求。2.(18分)阅读,回答问题。在阿吾斯奇董夏青青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雷声滚过,空气里潮乎乎的土腥味刺鼻。这两天他有些不太习惯。四月末,要是在南疆,白天早已经热起来。现在的北疆山上却潮湿阴冷“营长,来。”教导员冲他扬了下下巴,又转头看向列队站立的三班战士。“跟你们介绍一下,”教导员说,“这是南疆军区的殷营长,休养好了就回来。”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入冬就找乡里派拖拉机来运煤渣。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小弟将皮卡车停在窄道边,跑下去找拖拉机。送完油顶着风雪往回跑时,司机没刹住,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知道这件事时,他第一反应是应当感恩、知足。小弟至少还活着,至少将来睁开眼是躺在一张干干净净的病床上。“殷营长跟我说了,下午他跟咱们一块去巡逻。到界碑看看,你们三班长去年刚带人上去描的字。”教导员说。坐在巡逻车的副驾驶上向外看,雨前灰暗、阴沉的天空,已经被清澈明亮、瞬息万变的光芒冲破“营长,这是你头一回来我们北疆边防吗?”教导员在后座问。“对。”他说。“南疆那边的边防什么样?”“挺高的,每年上山驻训的平均海拔都在千米以上。”“那你出过国吗?”又有人说。“去年夏天我们在塔吉克斯坦搞了一次联合反恐演习。”他说。后座一阵惊叹。二十八号界碑与哈萨克斯坦的边防哨楼毗邻。那一带早先是苏联的地界,齐踝深的草从里遍布铁丝绊网。界碑立在紧邻铁丝网的一个小土包上,坡下围着一片比人高的芦苇太阳当空,界碑上新描的红色字眼看起来醒目极了。小弟在少林寺学了六年武。2009年,小弟在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少林寺受邀参加第一届俄罗斯国际军乐节,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小弟说,自己有两条路可选;另一份工作,也是自己比较倾向的,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他那会儿已在南疆部队当班长,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他说,小弟结过武功、见过世面,为家庭挣得荣誉。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他站在界碑前向四周远望,阳光在光滑舒缓的大地上流泻。即将栽种新作物的大片黑土刚刚犁过,有雨水未及冲净的耙痕。“三班长能吃苦、能干活儿。”教导员说,“有时候我在那儿看书,他碰见了就聊两句,书里讲的什么事……有一回说到连长让他当炊事班班长,他说这不就是个弼马温的差事吗?”“当时也给我抱怨过,说不愿意下厨房。”“我给他讲,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当年受兄长之托,有的吃才有的干。战士们训练辛苦,最怕吃不好,是觉得他行。”“谢谢,”他说,“是你们把他带出来了。”“不用谢,你弟天生是带兵的料,在连队很有威信。”教导员说,看啥书没给他说,他就来问我。我说平时你们训练那么忙,既然要看就看好书,就推荐了大学士苏东坡的传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官也做得明白。我跟三班长说,不管是当班长,对上,关键时刻要能顶上去,紧要关头也要能扛下来,尽心做事。”“说实话,我都不知道他还在看书。”他说,“平时打电话也只跟我讲讲平常的训练。”“还有个事你也不知道吧,“几年前了,有天中午他来找我,很苦恼。我就和他谈心,帮助他分析。问了几个问题以后他就说你别问了,我想起来我没参军前偷东西了,虽然我当时就放回去了,说知道为什么你一定要他参军了。他说没有参军前,觉得社会上和他一样的人多。来了部队才觉得和他哥他回到总医院时已响过熄灯号。外头下雪了。广大空旷的天地间,每一片雪花都标示出风的力道和方向,在窗外连缀而下。连天漫地的帕米尔黑夜他眼前一片清辉。他想起苏轼的一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本开篇描写了地处北疆的阿吾斯奇风大雪多、苦寒恶劣的生活环境,随着情节的展开,透过“他”的眼睛也展示了这块土地雄浑壮美的一面。B.殷营长是串联全文的线索。文本通过记叙他来到阿吾斯奇后的所见所想,描写戍边军士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军人形象。C.文中的小弟热爱国家、尽职尽责、吃苦耐劳、很有上进心,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这种塑造是不断变化、逐步丰富、多次完成的,更显真实。D.哥哥不知道弟弟还在看书,也不知道弟弟因曾偷过东西而失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兄弟之间因相距遥远、相处较少而自然产生的情感隔膜。(2)关于文中出现的多组兄弟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教导员以毛主席弟弟为例,旨在向三班长说明当炊事班班长是连队对他的信任。B.教导员称赞苏东坡兄弟,以此激励三班长兄弟二人以苏氏为榜样,取得大成就。C.殷营长在文中直接出现,弟弟在他的见闻和回忆之中出现,一明一暗D.文本借殷营长兄弟体现的不仅有手足亲情,还有军人精神的引导、延续与激励。(3)文中以插叙、补叙方式记载往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文本结尾处引用苏轼的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手法的种类和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4)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首先注意引用的内容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看看各自写出了什么东西。另外注意引文本身在表达上所起到的效果。分开分析,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解答】(1)D.“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兄弟之间因相距遥远、相处较少而自然产生的情感隔膜”不正确,是否全部知道对方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弟弟羞于向别人提起而有意隐瞒。(2)B.“以此激励三班长兄弟二人以苏氏为榜样,取得大成就”错误,目的是教导三班长要像苏轼兄弟一样做尽责尽职的好领导。(3)①结合“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路上,跑下去找拖拉机,对面驶来一辆拉粮食的大半挂车,车头把皮卡车推出去十几米远,被撞进砌在路边的雪堆里埋住了”可知,说明殷营长出现在北疆的缘由。2009年,少林寺受邀参加第一届俄罗斯国际军乐节。普京总统亲自接见了他们,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自己有两条路可选;另一份工作,是和同班一个德国同学回巴伐利亚支教,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可知,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深夜趴在锅炉房的地上给小弟回信,小弟结过武功,他希望小弟参军。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以哥哥对往事的回忆表现兄弟之间的亲情。(4)①结合“他想起苏轼的一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符合殷营长此时希望弟弟恢复健康的心情。四月末,白天早已经热起来,棉被盖在身上都又潮又重”可知,他们相距遥远。这句词也是长期一南一北的兄弟二人心境的写照,阳光在光滑舒缓的大地上流泻,有雨水未及冲净的耙痕”“广大空旷的天地间,在窗外连缀而下,被一轮皓月照亮”可知,作为军人的殷营长触景生情,也是军人保家卫国。答案:(1)D(2)B(3)①补充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殷营长出现在北疆的缘由,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切感人。(4)①苏轼词表达了兄长对弟弟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符合殷营长此时希望弟弟恢复健康的心情,他们相距遥远。这句词也是长期一南一北的兄弟二人心境的写照,作为军人的殷营长触景生情,也是军人保家卫国。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3.(19分)阅读,回答问题。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行其私欲而不顾其人,是不承天意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勿振以威,毋格其言,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人臣之术,顺从而复命,无所敢专,位不苟尊,必有益于国,故其身尊而子孙保之。晏子朝,乘敝车,驾驾马,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丰弩马以奉其身于臣民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子贡问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所以为人下之道也。”孔子曰:“为人下者,其犹土乎!种之则五谷生焉,草木植焉,禽兽育焉,死人入焉,多其功而不言。为人下者,其犹土乎!”(摘编自《说苑•君道》《说苑•臣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B.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C.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D.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敝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处”字含义不同。B.“故不赏而民劝”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孟子《兼爱》)两句中的“劝”字含义相同。C.“遂让不受也”与“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让”含义相同。D.“多其功而不言”与“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的“多”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本先写君王应该懂得的治国治民之道,接着写作为人臣应该具备的品格,最后写要做贤臣需懂得做人的道理B.尧以天下为己任,将百姓挨饿受冻视为自己受苦,最终确立了广施恩德、先宽容后教育的仁义之政C.晏子身居尊位,却乘坐破旧不堪的车子,是想通过节省自身生活上的花费,即使触怒君主也没改变自己的原则。D.在子贡询问为人之下的道理时,孔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告诉子贡:为人下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像泥土一样默默无私奉献却不夸耀自己。(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顺德规谏,勿振以威,毋格其言,乃择可观。(见文中画横线处)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见《屈原列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依靠君主的赏赐,能够保住我们三族衣食,都能靠此生存了,破旧的车和弱劣的马,对于我来说就足够了,“及”前后的内容都是“得以”的宾语且句式一致,由此可以排除A、B,所以它们之间不能断开、C。故选:D。(2)A.“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中的“处”意为“处于,担任”,做”;B.“故不赏而民劝”与“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两句中的“劝”字都解释为“鼓励”;C.“遂让不受也”中的“让”意为“推辞”,“使者大喜;D.“多其功而不言”中的“多”意为“称赞”,“智勇多困于所溺”中的“多”意为“大多”.故选:C。(3)B.“尧以天下为己任,将百姓挨饿受冻视为自己受苦、先宽容后教育的仁义之政。由原文第三自然段内容可知。文中的饥之、陷之都是使动用法、犯罪过归咎于自己。故选:B。(4)①“振”,震慑,搁置、排斥,借鉴,不要动用威势震慑他们,要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②“存”,思念;“反覆”;“致”。译文:屈原思念君王,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答案:(1)D(2)C(3)B(4)①遵循道德与劝诫,不要动用威势震慑他们,要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②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参考译文:上天生出人;上天设立君主。作为人民的君主,这是不秉承上天之意。凡是身居高位的人,不要动用威势震慑他们,要广泛采纳他们的意见。如果只有文治而无武功,臣民就会畏惧而不亲近,威望与德政才会建立。唐尧存心治理天下,痛心百姓遭罪。有一人受饥。”有一人受寒。”有人犯了罪。”唐尧仁爱之心昭明,他的德泽大而教化广,不施刑罚民众也能治理,这就是唐尧治理天下的道理啊!做人臣的道义是,什么都不能专断,在上位不妄自尊大,对君主有补益。晏子上朝,驾车的是弱劣的马,就说:“嗬?为何乘坐这样破旧不堪的车子呢,能够保住我们三族衣食,都能靠此生存了,破旧的车和弱劣的马,对于我来说就足够了,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晏子高车驷马。齐景公不高兴。晏子来到后,那我也就不再乘车了,我节省衣服饮食之类的供养,即使这样。如今有高车驷马,臣子我在下也乘坐它、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品行的人。“最终他辞让车马而没有接受。子贡问孔子说:“我甘愿为人之下。”孔子说:“为人之下的人!耕种它就有五谷长出来,草木在它上面生长,活着的人在它上面立身,人们赞赏它的功劳而它却默默无言,大概就像泥土吧!”4.(9分)阅读,回答问题。独登东岩陆游早慕功名已绝痴,晚耽笔墨愈无奇。牧羝未乳身先老,化鹤①重归语更悲。朋旧在亡成断梦,山河兴废入孤吹②。悠然独倚阑干笑,又过簪萸泛菊③时。【注】①化鹤:陶潜《搜神后记》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离家多年后化身为鹤归乡,何不学仙家累累。”遂高上冲天。②孤吹:多指一人吹笛。③簪萸泛菊:自汉至宋,北人九月九日宴会,饮菊花酒,祈愿令人长寿。(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此诗与《书愤》同为诗人晚年时所作,但和《书愤》的悲怆郁愤风格大有不同,显出清旷淡远而又苍凉的风味。B.回顾生平经历,诗人自我解嘲:已经放弃了对建功立业的痴心追求,一心写作诗文C.第四句化用典故,表达自己对比早年志向和现今处境产生的物是人非之感,因不能学道消去烦恼而更感悲伤。D.“笑”字意味深长。诗人悠然的笑容看似契合节日欢乐之景,实际上难掩朋旧零落、知音难觅、忧心国事的孤独。(2)诗歌第三句“牧羝未乳身先老”使用典故,诗人有什么用意?【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典故用意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因不能学道消去烦恼而更感悲伤”不正确。原句意为“若能像丁令威一样化身为鹤回到旧时、空度时光而比丁令威更悲伤”。故选C。(2)“牧羝”是苏武牧羊的典故。汉苏武出使匈奴,苏武不屈服,使牧羝(公羊)。羝根本不会产乳。苏武在匈奴坚持了十九年,须发皆白”,实则是诗人与苏武自比、持节不失;“牧羝未乳身先老”看似写在公羊还未产乳的时候人就先年纪老大了。此诗为诗人晚年时所作,虽具美好品质却年华老去,故而诗人也借此典故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感伤之情。答案:(1)C(2)诗句记载的是苏武牧羊的事迹。①诗人自比苏武、持节不失;②诗句看似指在公羊还未产乳的时候人就先年纪老大了;③结合诗歌来看,功业未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因为把实现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一直到死方能停止,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十二章之《泰伯》)。(2)贾谊和欧阳修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表达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观点。(3)《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化用庄周和望帝的典故,表达诗人迷惘而又失落的感受。【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弘)(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忧劳可以兴国(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重点字: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7分)阅读,回答问题。在兰考,树大根深的“焦桐”,被视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无论光风霁月,还是寒凝大地,落木萧萧,御风而行。五湖四海的人们景仰“焦桐”,到兰考必欲一睹“焦桐”踔厉风发的神韵,却①。1963年开春,焦裕禄到城关公社胡集大队朱庄村组织防风固沙试点工作。兰考八十四个风口,朱庄以村前村后五个风口和五条千米沙丘,从张市镇边岗村采购苗木,带领群众在五个风口累计栽种五十亩泡桐林,使肆虐多年的风沙②。焦裕禄生前喜爱泡桐,遍及兰考的泡桐在防风冒沙、涵养水土的同时,也以优良的声学品质和防腐耐碱性能回馈伯乐、造福人民半个多世纪③,又历霜雪,“焦桐”拔地参天,冠盖如云。笔直的树干,犹如一根硕壮无比的擎天柱,把大地的滋养、信任和重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的构成,最后明确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空:依据“‘焦桐’的前世今生”推断应该说的是“焦桐”的历史,并依据“却”可知其历史知道人的不多。“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第二空:依据“遏阻风沙的绿色屏障”推断由于植树造林,风沙减少了,故可填写“销声匿迹”。第三空:依据“又历霜雪”推断半个多世纪经历了很多苦难、风雨,故可填写“栉风沐雨”,雨洗头。(2)比喻修辞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把“焦桐”的形象特点——高大挺拔生动的表现了出来、涵养水土的作用,运用比喻更好的传达了作者的意图。“把大地的滋养、信任和重托”象征着“焦裕禄精神”从群众中来,也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象征修辞的表达效果寓意深刻,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即从群众中来,即成为了发展和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答案:(1)①鲜为人知②销声匿迹(2)①该句将“焦桐”的树干比作擎天柱,写出“焦桐”高大挺拔的特点、涵养水土的作用。②该句也象征着“焦裕禄精神”在紧密团结群众的过程中产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7.(13分)阅读,回答问题。端午节,又称“夏节”,是指“五月五日”,向来众说纷纭。其实,这和中国古代使用的纪年法有关。上古时期,天上的北斗星“指午夏至”。随着汉代统一颁行历法,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和上古多种历法出现合流。端午节的节期经历了从干支纪年到数字纪年的转换,①。《礼记•月令》载:“是日至,阴阳争,死生分。”这种说法逐渐沉淀在文化认知中②,这一天,人们采艾悬于门上,用兰汤沐浴,用五彩丝线系手臂。诸多礼俗的端午在“万物满长,初实有成,阴气萌作,都是“应天顺时”传统文化流脉的具体表现,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守望。魏晋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记有“是日,竞渡”,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③,浸染了道德与伦理的色彩,镌刻着民众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诉求。(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请结合文本简述“恶日观”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要了解语段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概括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解答】(1)第一空,由“随着汉代统一颁行历法,历法中端午节的节期“午月午日”与数字纪年合流。第二空,由“是日至,死生分”可知,人们采艾悬于门上,佩戴装有雄黄的荷包,故此处填“为了避恶祛病”。第三空,由“魏晋南北朝时,竞渡’,人伤其死,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可知,故此处填“端午节和屈原联系起来”。(2)由“《礼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251:2024 EN Conveyor belts with textile carcass - Widths and lengths
- 湖南文理学院《计算机网络》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农业大学《数据可视化》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至2030年中国片式圆网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院团委组织部月工作计划范文
- 2024至2030年中国球形封头反应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喷漆展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铆接桥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透水单壁波纹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镀塑胶壳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解读
- DL∕ T 1195-2012 火电厂高压变频器运行与维护规范
- 填料塔课程设计1
- 哈利波特介绍英文PPT-课件(PPT-精)
- 动词的时态表
- 卒中中心建设应知应会
- 桥梁维修加固施工组织设计
- 分析重庆市合川区城市文化旅游路径建设现状与策略
-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完整版)
- 胃残留量(GRV)测定方案
- 交通路标解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