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厚积而薄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对于今天读书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即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回读,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无一字差错。苏轼直到晚年,仍乐于此法,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抄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一书数过”是指读书要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不能浅尝辄止。在治学实践中,苏轼也是这样做的。《汉书》他就读过很多遍,苏轼对于《周易》也是反复研读,长期认真反复咀嚼“一意求之”是指治学要有针对性,读书贵在专与精。苏轼认为,治学时要针对一个主题做研究性阅读,再换另一个主题进行研读,这样读书可以做到既博又精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治学理想,强调要学用结合,针砭时弊、奉献社稷,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为改衙前弊政,给宰相韩琦写《凤翔到任谢执政启》,主张变法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摘编自赵纪萍《“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的治学之道》)材料二: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没有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也必然成为“书呆子”、变成“客里空”。“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看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读书学习,目的是为了启智增慧、提高本领、涵养情操,当所谓的“知识里手”。坚持学用相长。在干中学、学中干,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更善于向实践学习,运用好知和行“两只翅膀”,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水涨船高”(摘编自华金良《莫做“知识里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B.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苏过也曾经把抄书作为必修课,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C.苏轼认为用“一意求之”的方法治学,既能做到精细化,又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D.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与材料一中的“博观而约取”有相似之处。B.苏轼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不仅在材料一中有体现,还体现在课文《赤壁赋》中。C.只要把知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D.“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是“知识里手”的典型代表。(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李白诗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B.毛泽东提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C.明代诗人林鸿《饮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D.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学”和“用”的关系,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5)某同学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多刷题,学不会练会!”对此,你如何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星星维修师阿英快跑,你又要迟到了。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晚,胡乱啃几口饼,奔出院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再把书借给她。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卖了钱,就供我念书。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炕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放勺白糖,搅匀,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给他换被子,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一个女娃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檩,夏天漏雨,冬天灌风我梦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谎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晚自习。那时候没通电,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给小禾,同桌舍不得。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大点儿了就去外面打工,月月寄回钱,回老家,嫁人,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我不想这样。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对小禾说,放心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扁的一小块。我拿铅笔刀小心刮下来,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爷不是木匠吗?你会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就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而后舒展开,尝了尝味道似的,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维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滚,彼此抱在一起。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给蜡烛们整容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撕心裂肺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毕业后回乡支教了。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开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小禾求学的艰难。B.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C.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D.棉线“舔了火苗一口”“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使文章更具画面感。(2)文中关于“蜡烛”与“读书”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和同桌合买一根蜡烛,同桌舍不得切一截蜡烛给小禾,可见当时条件艰苦B.刮下蜡油、包在纸里、细细收集蜡烛残渣等动作描写,展现了“我”为小禾凑蜡烛的用心。C.“我”用烫疼的手指,帮小禾拽下燎焦的头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禾的关心。D.同学请“我”给蜡烛上雕刻一条龙的情节,为下文写“我”给蜡烛“整容”因而获得绰号做铺垫。(3)本文塑造了小禾爹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4)“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Ⅰ。(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殂,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引兵围之。诸军攻碻磝,治三攻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乘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解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B.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C.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D.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嘉”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的“壬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C.“魏人乘之”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乘”含义不同。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终不解矣”(《师说》)中的“解”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文帝的进攻路线,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C.确磁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②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5)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二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无锡道中赋水车①苏轼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②,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③。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④推雷车。【注】①本诗是作者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作。②云阵: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③鼍鸣: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击鼓。④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态,生动传神。B.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C.颈联实写五月洞庭飞起沙尘,鼍鸣如鼓,言旱情严重D.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灾年百姓遇旱车水的寻常情景写出了深厚意味。(2)本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情感和哲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用“,”两句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2)《登高》中“,”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3)古代诗词中,作者常借猿鸣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如“,”。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作为知识精英的科学家,对大多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仍然是神秘而遥远的。与此同时,在资本的驱动和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娱乐明星和网红却令一些缺乏理想信念的青少年①,争相追捧和效仿。这种现象已经启发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一系列主题电影的上映,为他们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电影《钱学森》突出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代背景下,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②奔赴祖国的特殊意义和他强烈的家国情怀。《袁隆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和目标,是让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科学家主题电影将一些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推介给观众。这些电影用生动活泼的影像来呈现严肃的科学主题,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③的途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整合,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连贯,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①,而是同时存在的。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另一方面,②,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姑且③。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高一年级组织了一次主题为“青春•奋斗”的交流会,参加交流会的同学都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甲同学向其他同学推荐了鲁迅在《热风》一文中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乙同学说:“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青春与时代连接起来,时代就是我们青春的大背景。”丙同学说:“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很大,自己也感觉到了很多青春的无奈,不如选择做一个‘躺平者’听了上面几位同学的发言,你对自己的青春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厚积而薄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对于今天读书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即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回读,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无一字差错。苏轼直到晚年,仍乐于此法,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抄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一书数过”是指读书要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不能浅尝辄止。在治学实践中,苏轼也是这样做的。《汉书》他就读过很多遍,苏轼对于《周易》也是反复研读,长期认真反复咀嚼“一意求之”是指治学要有针对性,读书贵在专与精。苏轼认为,治学时要针对一个主题做研究性阅读,再换另一个主题进行研读,这样读书可以做到既博又精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治学理想,强调要学用结合,针砭时弊、奉献社稷,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为改衙前弊政,给宰相韩琦写《凤翔到任谢执政启》,主张变法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摘编自赵纪萍《“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的治学之道》)材料二: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没有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也必然成为“书呆子”、变成“客里空”。“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看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读书学习,目的是为了启智增慧、提高本领、涵养情操,当所谓的“知识里手”。坚持学用相长。在干中学、学中干,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更善于向实践学习,运用好知和行“两只翅膀”,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水涨船高”(摘编自华金良《莫做“知识里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B.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苏过也曾经把抄书作为必修课,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C.苏轼认为用“一意求之”的方法治学,既能做到精细化,又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D.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与材料一中的“博观而约取”有相似之处。B.苏轼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不仅在材料一中有体现,还体现在课文《赤壁赋》中。C.只要把知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D.“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是“知识里手”的典型代表。(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李白诗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B.毛泽东提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C.明代诗人林鸿《饮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D.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学”和“用”的关系,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5)某同学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多刷题,学不会练会!”对此,你如何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几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几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积淀了深厚的学养”错误、深厚地积淀学养”,而非既定事实。故选:B。(2)C.“只要……就”,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融会贯通,是十足的知识‘搬运工’,原文是必要条件。故选:C。(3)材料二的观点是坚持学用相长,做到学以致用。D.荀子的话强调的是学习要注重积累,没有涉及到运用的问题。故选:D。(4)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治学理想,把治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针砭时弊,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强调要学用结合。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便自封为‘天下第一’,相隔万里也”“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更善于向实践学习,驾驭好学和用‘两个轮子’、用以促学,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水涨船高’、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可知材料二引用两位伟人的观点、学中干,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5)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第四段“‘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直至全部背诵。苏轼直到晚年,用以教子”可知此学习经验强调了不断重复,这一点和苏轼的“一生日课”强调筑牢根基的重要性有相通之处。结合材料二第二段“读书学习,目的是为了启智增慧、涵养情操、储存更多的书本知识。……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更善于向实践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可知此学习经验片面强调重复训练,很容易培养出只会做题的“知识里手”,更难做到学以致用。答案:(1)B(2)C(3)D(4)①材料一:苏轼从儒家经世济民的治学理想出发,强调要学用结合。②材料二:引用两位伟人的观点、学中干,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5)①此学习经验强调了不断重复、强化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有一定的合理性。,割裂了学和用的关系,对所学难以融会贯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星星维修师阿英快跑,你又要迟到了。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晚,胡乱啃几口饼,奔出院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再把书借给她。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卖了钱,就供我念书。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炕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放勺白糖,搅匀,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给他换被子,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一个女娃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檩,夏天漏雨,冬天灌风我梦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谎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晚自习。那时候没通电,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给小禾,同桌舍不得。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大点儿了就去外面打工,月月寄回钱,回老家,嫁人,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我不想这样。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对小禾说,放心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扁的一小块。我拿铅笔刀小心刮下来,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爷不是木匠吗?你会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就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而后舒展开,尝了尝味道似的,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维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滚,彼此抱在一起。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给蜡烛们整容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撕心裂肺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毕业后回乡支教了。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开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小禾求学的艰难。B.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C.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D.棉线“舔了火苗一口”“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使文章更具画面感。(2)文中关于“蜡烛”与“读书”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我”和同桌合买一根蜡烛,同桌舍不得切一截蜡烛给小禾,可见当时条件艰苦B.刮下蜡油、包在纸里、细细收集蜡烛残渣等动作描写,展现了“我”为小禾凑蜡烛的用心。C.“我”用烫疼的手指,帮小禾拽下燎焦的头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禾的关心。D.同学请“我”给蜡烛上雕刻一条龙的情节,为下文写“我”给蜡烛“整容”因而获得绰号做铺垫。(3)本文塑造了小禾爹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4)“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情节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情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解答】(1)B.“旨在刻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说法错误。根据文意、尊重知识的形象。故选:B。(2)C.“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禾的关心”说法错误。“我”用烫疼的手指,主要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小禾专注于读书。故选:C。(3)人物形象:从文本“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学那没用的作甚?”“小禾求爹买蜡烛,不务正业”可以看出,是个简单粗暴的家长。从文本“一个女娃,学那没用的作甚?”“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认为女孩子上学没用,干杂活儿;大点儿了就去外面打工;再过几年,嫁人,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思想落后。作用: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小禾,小禾爹在文中是次要人物,通过文中“小禾一钻进书里,一个女娃?能变出饭来,小禾哭得撕心裂肺,他不支持小禾读书,营造了小禾求学艰难的处境,最后学业有成。情节作用:根据文中“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卖了钱,她爹骂她,小禾爹多次阻挠小禾求学,就借我的课本看”和“我”为小禾凑蜡烛等情节的出现,使故事更加合理。主题作用:小禾爹重男轻女,认为女孩子根本不需要读书、在一些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突出了小说的现实针对性。(4)表层含义:根据文中“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我改了改,也发觉,蹲在纸上。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可知;“星星维修师”指的是小禾,“星星就不一样了。比喻含义:根据文中“那时候没通电,大伙儿点蜡烛背书,俩人合买一根蜡烛,教室真有星星了”可知;“星星维修师”指“我”,被同学们称为“星星维修师”。象征义:文中“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拖曳着光芒飞行”的星星是经过小禾用铅笔修改过的,她用坚持、刻苦追逐着自己的梦想;由文中“我梦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星星”也象征了小禾的“梦想”,通过借书给小禾,帮助小禾追逐求学之梦。主题义:从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看,“星星”也象征了众多像小禾一样的乡村孩子的“梦想”,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帮助更多孩子实现读书的梦想,小禾也成为众多孩子梦想的“维修师”。答案:(1)B(2)C(3)形象:小禾爹是个简单粗暴、重男轻女。作用:①凸显主要人物小禾的形象。营造了小禾求学艰难的处境。②推动情节发展,才有了小禾借书。③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突出了小说主题的现实针对性。(4)①“星星”指“我”课本里画的星星,小禾用铅笔修改后,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努力,她是自己梦想的“维修师”,“我”因为雕刻蜡烛。③“星星”象征了小禾的“梦想”、用蜡油和蜡屑为其做蜡烛等事,“我”是小禾梦想的“维修师”,小禾选择当一名支教教师,小禾也成为众多孩子梦想的“维修师”。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Ⅰ。(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观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殂,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等向碻磝。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秋七月,引兵围之。诸军攻碻磝,治三攻道,济南太守申坦当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攻具。癸丑夜,不告诸将,士卒惊扰。魏人乘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青、徐不稔,军食乏。丁卯,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解萧思话徐州,更领冀州刺史,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冬,若脱敢送死,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B.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C.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D.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元嘉”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的“壬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B.“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C.“魏人乘之”与“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乘”含义不同。D.“诏解萧思话徐州”与“终不解矣”(《师说》)中的“解”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B.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文帝的进攻路线,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C.确磁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增加兵力猛力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D.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②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5)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二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简要陈述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冀州以北,老百姓的生活尚且比较富裕,借敌人的物资供应我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黄河以南的魏国势力自然而然就会土崩瓦解,也没有听从。“因资为易”承接前文“麦已向熟”,意思表达完整。“若”译为“如果”,不能译为“好像”;“黄河以南……”是一个完整的句意。“上意止存河南”中“止”意为“只”,“存”意为动词“保存,后面需要有宾语,排除D。故选:B。(2)A.“壬戌”不是皇帝年号,是“干支”纪年法。B.含义相同。“殂”。句意: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中途去世。C.含义不同。“乘”。句意:北魏军乘机进攻/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D.含义不同。“解”。句意: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最终得不到解决。故选:A。(3)B.刘兴祖并未提及“宋朝”的民力不足。他的建议是改变进攻路线“宜长驱中山。故选:B。(4)①“无所掠”,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十天至一个月;“拔”。译文: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②“以”,认为,多次出击,专一、只,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5)体现第一个原因的史实是:由原文中“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碻磝,衔中旨授诸将方略,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碻磝,临开战前。体现第二个原因的史实是:由原文“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其他将领率领本队人马乘夜后撤,造成兵败。答案:(1)B(2)A(3)B(4)①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②文帝认为将领们多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5)①体现第一个原因的史实是: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碻磝,遵奉文帝的命令,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②体现第二个原因的史实是:张永没有通知其他将领,率领本队人马乘夜后撤,造成兵败。参考译文:元嘉二十六年。彭城太守王玄谟贡献计策来取悦君王,让人不禁有了封狼居胥的想法啊,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太子中庶子何偃认为:“淮,民力还没有恢复。”宋文帝不听,文帝派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统领冀州刺史张永等奔赴碻磝,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我认为应该直入中山。冀州以北,加上这时正是麦子已经成熟的季节。倘若中原震动起来。”宋文帝的意图只是想保有黄河以南地区(无意深入北方)。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碻磝,临开战前。秋七月,领兵围城,兵分三路:张永等从城东进攻,扬武司马崔训则从城南进攻。八月辛亥这天夜里,烧毁了崔训的军营及他们进攻所使用的武器,北魏军又烧毁了围攻东城的宋兵营和攻城器械,又摧毁了崔训攻城的地道,没有通知其他将领。北魏军乘机(进攻)。萧思话亲自前往,仍未攻克,又赶上青州,军内缺少粮食,萧思话下令各路大军全都撤退到历城驻扎,逮捕了张永,(将他们)送进监狱,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镇守历城,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那么我们父子兄弟自会共同抵挡他们,更增加我的愤怒之情。”然后,我真恨自己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督战。”不久,文帝批准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无锡道中赋水车①苏轼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②,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③。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④推雷车。【注】①本诗是作者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作。②云阵: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③鼍鸣: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击鼓。④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态,生动传神。B.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C.颈联实写五月洞庭飞起沙尘,鼍鸣如鼓,言旱情严重D.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灾年百姓遇旱车水的寻常情景写出了深厚意味。(2)本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情感和哲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和哲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实写”错误。不是实写。颈联“欲飞沙”是写天气干旱;天旱“鼍鸣”如鼓,均非实写。故选:C。(2)情感:颈联写天旱,“欲飞沙”及“鼍鸣窟中”的传说。诗人因为干旱而感到担忧,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颔联“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写水车的功用、稻秧青翠碧绿。表达了诗人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哲理:尾联写农民的抗旱,进一步歌颂水车,但“天公”不见,因之老翁悲“泣”,只好自救。可见人在苦难面前不能听天由命。此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也通过对水车的歌咏。答案:(1)C(2)情感:①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颔联。②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颔联车水入田,可见诗人喜悦之情。③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哲理:人在苦难面前不能听天由命,而应积极作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2)《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3)古代诗词中,作者常借猿鸣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字:术(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作)(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渌水荡漾清猿啼)(重点字:啸)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20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作为知识精英的科学家,对大多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仍然是神秘而遥远的。与此同时,在资本的驱动和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娱乐明星和网红却令一些缺乏理想信念的青少年①,争相追捧和效仿。这种现象已经启发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一系列主题电影的上映,为他们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电影《钱学森》突出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代背景下,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②奔赴祖国的特殊意义和他强烈的家国情怀。《袁隆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和目标,是让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科学家主题电影将一些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推介给观众。这些电影用生动活泼的影像来呈现严肃的科学主题,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③的途径。(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整合,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连贯,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第一空,根据前后文,一些缺乏理想信念的青少年却争相追捧明星网红。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追逐不好的事物。第二空,根据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可知应填“义无反顾”、不能犹豫回顾。第三空,根据前文用生动活泼的影像呈现严肃的科学主题,形式活泼。寓教于乐:指在娱乐中寄托教育的作用。(2)画线句语病有:动宾搭配不当,“启发人们的普遍担忧”改为“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语序不当,“科学家一系列主题电影”改为“一系列科学家主题电影”;“他们”指代不明,应改为“科学家”;“也打开了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的一扇窗户”缺少介词,“观众走近科学,改为“也为观众走近科学。(3)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人类文明”,本体是“科学家”,把人类文明比喻成长河,生动形象地人类文明绵长悠久,崇敬之情溢于言表。答案:(1)①趋之若鹜②义无反顾(2)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为科学家走出实验室,也为观众走近科学。(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类文明比喻成长河,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类文明与科学家的关系,突出了科学家的重要性。(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①,而是同时存在的。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一方面,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另一方面,②,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这里就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姑且③。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B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B.“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分析】(1)本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文理学院《激光原理及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农业大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科技学院《Java海量数据分布式开发》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不同生理阶段人群的营养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麦克风金属软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收款、付款凭证填制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膨胀型耐火包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绝缘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渔业执法工作计划
- 2024至2030年香菇多糖注射液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Unity引擎技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 《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课件:发动机修理标准施工
- 教师法及与教师有关的法律法规培训
- TPM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降温池施工方案
- 2024医院护士聘用合同
- 找人办事协议
- TD/T 1060-2021 自然资源分等定级通则(正式版)
- GB/T 17241.1-2024铸铁管法兰第1部分:PN 系列
- 2024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语文答案讲解课件
- 护理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