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会考知识点及试题_第1页
地理会考知识点及试题_第2页
地理会考知识点及试题_第3页
地理会考知识点及试题_第4页
地理会考知识点及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复习要点

(附)会考试题及答案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地月系

P日系■

-锲河系1-茸他行星

<1)总星系1、其他恒星世界

L河外星系

(2)太阳系

①组成: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②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共圆性。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可分为: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地球一一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一一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一一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影响因素:纬度、天气、海拔

(3)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它是维持地表的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是人类生活所用的主要能源,目前人类多使用的能源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

2、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从黑子

光球层影响地球气候

内周期11年

到色球层耀斑、日珥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磁暴现象

外日冕层太阳风作用与两极上空的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三、地球运动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

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日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

近日点(1月初)最快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远日点(7月初)最慢

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o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D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

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

小。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

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④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

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

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一一银河系(河外星系)一一太阳系一一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尹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犯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一晨昏线(圈)一一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

时和18时一一太阳高度是0度一一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

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

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

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

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

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

核主要由铁锲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⑵、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垒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

断层

地堑另一侧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⑶、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构造地貌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泉水、湖泊分布地泉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成洼地,地表水汇集

断层

道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风力侵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侵蚀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沟壑、南方“红色沙漠”、河床加宽加深、瀑布、峡谷、V形沟谷

作用侵蚀溶蚀喀斯特地貌如: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流水沉积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沉积

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沙城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

作用

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硬地貌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

蚀、搬运、堆积、圈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一一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

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

地堑)。

(2)外力作用一一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

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

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一一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一一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随高度的增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

平流层50-55千米水平运动

加而上升有利于高空飞行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随高度增加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

对流层对流运动

高纬薄:8-9千米而递减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0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

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全球大气环流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冷帙不均--------A大气垂直运论-------►水平面上的气报船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r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Y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9型霸fl岩城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吵厂.出地低气留用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小西网甯

黑—方M压带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

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

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

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

中弹Z风帚

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

64-丽地值"山,

上保留(阿留申低压)。9地木网

四、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银的高、H的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

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冬季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向夏季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一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与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天气过境时阴天、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2、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六、气候类型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成因气候特点

热带窿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大致在南北纬1G至南北回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全年高温,有干季湿

热带草原气候

归线之间交替控制季明显交替

热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季风环流(受冬夏季风的全年高温,降水分早

热带季风气候

带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影响)雨两季

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热带沙漠气候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全年高温少雨

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季风环流(受冬夏季风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

亚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岸影响)温和少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冬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带地中海气候

西岸西风带交替控制温和多雨

南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季风环流(受冬夏季风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

温带季风气候

东岸影响)寒冷干燥

温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

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冷夏热,干旱少雨

带内部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湿润

西岸

苔原和冰原气候全年严寒,皆为冬季。

2、根据气温、降水判断气候类型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明显的干湿季,年降水1000mm热带草原气候

最冷月气温15'C以上

明显的干湿季,年降水1500mm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少雨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集中在夏季亚热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15℃以降水集中在冬季地中海气候

全年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400mm以上温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15*0以上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400mm以下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

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

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

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

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

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

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

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

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

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

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

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

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

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

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

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

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

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1、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

循环

2、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

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

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

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

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

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气旋型);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⑤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

为暖流。2、洋

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

响气候(暖流一增温增湿,寒流一减温减湿)②影

响海洋生物一一渔场(寒暖流交汇:北海道、纽芬兰、北海渔场等;与上升流

有关:秘鲁渔场)

③影响航海:顺流增速节能。但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影响能见度,影响航行安

全。④影

响海洋污染:加快了净化速度,扩大了污染范围。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

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一一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

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

半球)一一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

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

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

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一一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一一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一一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

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一一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

——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一一航行速度快;逆流一一航行速度慢。

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整体性: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②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的改变。

二、差异性处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90°

1、陆地自然带寒带冰原带

寒带苔原带

2、陆地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异规律70。70°

60°---------------亚塞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阚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嬴嬴嬴莉5(r

40°温带荒漠带一----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迪带常绿网叶林带35°

30°

热带荒漠带一—-----

23,2625。

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季雨林带

10°i(r

0°热带雨林带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啊弊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最典型。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最典型。

(经度地带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热量海拔高度低纬高山最典型

(垂直地带性)

3、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分异的一般规律:

①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由低纬向高纬的自然带更替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同一自然带随着其所在山体所处纬度的增加,其分布高度不断降低

⑤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H降水:降水多,雪线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b气温:气温高,雪线高。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从全球来看,副热带地区雪线最高。

4、非地带性规律:

典型地区影响因素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同纬度无陆地分布

南美巴塔雷尼亚荒漠山地背风坡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地形(科迪勒拉山系)阻挡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水分条件的变化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气流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

物、土壤等要素。

(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

我国西北内陆一一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一一河流不

发育,多为内流河一一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

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一一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

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

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

(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一草原带一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

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

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替。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

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玲。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c平原地区的区

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

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

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

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

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

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

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

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人口

一、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

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

“高一高一低”模式“高T氐一高”模式“低一低一低”模式

原始模式传统模式

奴隶、封建

18世纪中期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

社会、资本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及个别发展中

时期原始社会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

主义社会初国家的目前阶段

目前阶段

高一高一高一高一较

特征高一低一高低一低一低

极低低

发达国家:①发生了产业革命,生

产力水平明显提高;②医疗卫生事

以手_L劳动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学知

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为基础的自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水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

形成然经济为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

平极为低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发展中

原因主,生产力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发生了

下国家政治上独立,民族经济发展迅

水平有了提较大的变化;②社会保险和福利事

速,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使死亡率

高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

下降

人口

极为缓慢缓慢迅速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增长

代表多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多数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

个别地区个别地区

国家巴基斯坦(如中国、韩国)

4、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国家问题影响措施人口年龄西北构成图

晶上»g

舞尊J1女

T0〜“口

就业压力增大,环境问朝1

人口出生率高,人实行计划生育,控

发展中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一3r二

口增长过快:青少制人口数量,提高修

国家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30-34£2

25-29..怒1

年及儿童比重过大人口素质会〜2.

S642O246fi<W)

A一为分沙

发达人口增长缓慢;人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鼓励生育,接纳移L

*弱差昌_;泞1\■

国家口老龄化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民

eG4321

Amr%鹏…2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

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

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

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概念

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

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1)人口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三、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

以分为:国际迁移、国内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因素影响举例

自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带”

气候

然响向西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因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

淡水早期逐水草而居的人口迁移

素向和规模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

经资源开采而吸引人U移入

济经济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孔雀东南飞”体现了人口向东南沿

因因素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海的集中迁移

素交通

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

通信

政政策决定人口迁移能否正常、合理进行三峡移民

治战争造成人们无家可归,流落到邻近的国家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

因政治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

政治独立,国家解体

素因素口互相迁入迁出

文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

社会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教育的态度

文化

婚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

因素军人家属的从军

家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

3、人口迁移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迁①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商品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

入流通和经济的发展;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

地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迁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出系,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