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命题:淳安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审校:萧山中学陈诗婷审核:桐庐中学申屠梦婷校稿:车印平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4年9月2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实践十九号卫星不是天体 B.该卫星不失重,且处于强辐射环境C.地球上不可能看见该卫星 D.该卫星与地球组成低级的天体系统【答案】D【解析】【详解】实践十九号卫星在发射前不是天体,发射后进入太空并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成为人造天体,A错误;该卫星进入太空后,处于失重状态,且处于强辐射环境,B错误;该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围绕地球运动,在地球上有可能看见该卫星,C错误;该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绕着地球运动,成为行星地球的卫星,与地球组成低级的天体系统,D正确。故选D。【点睛】天体系统的判断依据:1.天体之间是否相互吸引相互绕转。2.天体之间是否有等级差别,同一等级的天体不构成天体系统,如月球与探月卫星不构成天体系统。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某教授说:“人类能够出现在这宇宙中是极为幸运的,我们应该在这片广袤、动荡的宇宙中充分利用好时间。毕竟人类奇迹般地出现了。”完成下面小题。2.人类可以奇迹般地出现,主要是因为()A.地球是一颗行星 B.地球的公转周期适中C.地球的温度适宜 D.绕日公转轨道是椭圆3.下列关于太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阳由炽热的气体与尘埃物质组成 B.冥王星属于矮行星C.小行星带处于火星与土星轨道之间 D.八大行星都有卫星【答案】2.C3.B【解析】【2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存在生命的主要条件是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合适的温度又使水能以液态形式存在,而造成合适温度的原因主要是合适的自转周期和适中的日地距离,故C正确,B错误;地球是行星和公转轨道为椭圆都不是地球出现生命的条件,A、D错误。所以选C。【3题详解】太阳阳主要由氢和氦组成,没有尘埃物质,A错误;冥王星为矮行星,B正确;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C错误;八大行星中水星和金星没有天然卫星,D错误。所以选B。【点睛】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有: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液态水;外部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2024年,太阳活动异常频繁,短短5个月内爆发多次耀斑。下图为太阳的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耀斑剧烈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有()A.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 B.全球降水激增C赤道上空多极光现象 D.产生磁暴现象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耀斑现象出现在C层 B.耀斑是太阳对地球的主要影响C.今年A层的黑子较少 D.2035年前后是太阳活动峰年【答案】4.D5.D【解析】【4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耀斑爆发会产生磁暴,干扰地球磁场,同时使电离层产生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A错误,D正确;极光主要出现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C错误;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会导致有些地方降水增多,有些地区降水减少,B错误。所以选D。【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为光球层,B为色球层,C为日冕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为B层,是一种太阳活动,不是对地球的影响结果,A、B错误;今年即2024年刚好是太阳活动峰年,即黑子较多,下一个峰年在一个周期11年之后,即2035年,C错误,D正确。所以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影响气候(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次数增多。2024年9月18日,安徽合肥市肥东县突发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周边的居民有明显的震感。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6.此次地震震源在下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7.有关地球内外部圈层的表述正确的是()A.莫霍面以上是岩石圈 B.大陆地壳的厚薄与海拔成正相关C.水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D.生物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答案】6.B7.B【解析】【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文信息可知,①位于地面以上至12km高空处,代表大气圈中的对流层;②位于地面到地下33千米处,为地壳;地下2900千米为古登堡面,以上到地下33千米处为地幔,以下为地核,故④⑤分别是外核和内核,③位于上地幔上部80km深度至400km深度处,为软流层;而此次地震为陆地震源,深度为12千米,远远小于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的33(或39~41)千米,故发生在地壳,即②,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岩石圈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以上,A错误;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大于海洋,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大,B正确;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C错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而不是生物圈,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内部圈层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暑假期间,我国某地理研学小组前往云贵地区考察当地典型地貌,途中偶遇一处滑坡体阻挡前进方向,工作人员正在抢修。完成下面小题。8.下列四幅图中,属于此次研学途中拍摄的是()A. B.C. D.9.云贵地区夏季滑坡多发的原因是()A.地表物质疏松 B.山体坡度较大 C.暴雨天气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答案】8.A9.C【解析】【8题详解】根据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喀斯特地貌石林景观,B为海蚀柱、海蚀崖,C为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D为丹霞地貌,为流水侵蚀;此次研学为云贵高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滑坡的主要原因为地形崎岖坡度陡,降水量大且集中,岩土松软,岩层构造不稳定等因素,能导致季节变化的因素只有降水量,故夏季多发主要原因是夏季多暴雨,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基岩海岸地区,流水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牛轭湖是广泛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河流地貌,是弯曲河道发生裁弯取直后的遗留河道,经历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封闭浅水湖泊。下图为三种形态牛轭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三种形态牛轭湖形成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A.月牙形、U形、Ω形 B.Ω形、U形、月牙形C.U形、月牙形、Ω形 D.Ω形、月牙形、U形11.关于图中河流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河流含沙量较大 B.河流下蚀作用强C.水位季节变化大 D.河岸的限制较多【答案】10.B11.C【解析】【10题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Ω形紧邻河道,河流故道较短,牛轭湖水域还比较大,可判断其为形成最初阶段;U形湖泊距离河道稍远,水域面积仍比较大,应该是形成中期阶段;月牙型湖泊短小,水域面积较小,距离河道最远,判断为消亡阶段。因此牛轭湖从发育到消亡,其形态的演化顺序为Ω形一U形一月牙形,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题详解】牛轭湖的形成是河流侧蚀作用的结果,而在平坦且广阔的河漫滩平原上河流侧蚀作用较强,无法看出该河流含沙量的大小,A错误;牛轭湖的形成是河流侧蚀作用的结果,B错误;洪水期时,河流在弯曲处受到水流的冲刷和侵蚀,导致河道逐渐弯曲形成曲流颈,涨水时河流从曲流颈部径直流去,并最终裁弯取直,原来的弯曲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说明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大,C正确;形成牛轭湖的地区,一般以沙质河岸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容易被侧向侵蚀使得河道逐渐弯曲,对水流的限制少,D错误,故选C。【点睛】“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①凹岸受到侵蚀,河水较深,适宜建造港口;②凸岸接受沉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建设村庄城镇,种植庄稼。受持续性降水影响,浙江某水库于2024年6月24日晚开启多孔泄洪。有网友拍摄到一江两色,显现“鸳鸯锅”奇观(图1)。图2为该区域水系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2.“鸳鸯锅”景观出现在图2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13.推测河水中泥沙的主要来源是()A.水库库底沉积的泥沙 B.流域内暴雨侵蚀的泥沙C.上游阶地裸露的泥沙 D.上游河漫滩裸露的泥沙【答案】12.A13.B【解析】【12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某水库泄洪,水量变大,河流流速变快,侵蚀作用增强,泥沙含量高,因此河水变得较浑浊,流入干流后,与较清澈的干流水形成“鸳鸯锅”景观,由图可知,①处于大坝下游,大坝泄洪放水会造成河流浑浊,出现“鸳鸯锅”景观,A正确,②③④处均没有大坝,不会出现“鸳鸯锅”景观,BC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根据材料,该地持续性降水,暴雨冲刷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因此河水中泥沙的主要来源是流域内暴雨侵蚀的泥沙,B正确;该地夏季降水多,因此在夏季雨季来临之前,会放出水库内的水和清理库底的泥沙,腾出库容,所以此时水库中沉积的泥沙较少,A错误;由图可知,河流中泥沙含量较大,河漫滩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阶地是在河漫滩的基础上,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河漫滩和阶地上的泥沙较少,对河流含沙量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B。【点睛】河流阶地形成过程——第一阶段:地壳平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了河漫滩;第二阶段:地壳抬升,河流以下蚀为主,原来河漫滩抬升不再受河流影响便形成了第一级阶地;第三阶段:地壳再次平稳,河流开始新一轮的侧蚀和堆积形成新的河漫滩。以此类推,便形成了多级阶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所以各级阶梯相间分布。风蚀坑是草原地区土地沙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风蚀坑一般深5-10米,宽度可达上百米。其长轴方向一般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且在坑后多发育积沙区。下图为风蚀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与图中风蚀坑成因相似的是()A.沙丘 B.海滩 C.戈壁滩 D.河漫滩15.关于图中风蚀坑说法正确的是()A.坑底到丘顶沙粒粒径增大 B.风蚀坑持续变深C.甲侧的沙粒粒径比乙侧大 D.丘顶会不断升高【答案】14.C15.C【解析】【14题详解】风蚀坑主要是由于风力侵蚀导致,沙丘为风力沉积,A错误;海滩为海水沉积,B错误;戈壁滩为风力侵蚀地貌,C正确;河漫滩为流水沉积地貌,D错误,故选C。【15题详解】随着搬运能力减弱,粒径大的沙粒受重力作用先堆积,粒径较小的沙粒继续被搬运,从坑底至丘顶粒径依次变小,A错误;随着风蚀坑的加深,坑体侧壁后退出现坍塌,并且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使得风蚀坑变浅,B错误;风在携带沙粒沿沙积沙体爬升,随着风速减弱,粒径大的先沉积在甲侧,粒径小的随风力搬运翻越至背风坡后沉积,故甲迎风侧沙粒大于背风乙侧,C正确;后期积沙体增高,对盛行风的阻碍作用加强,到达丘顶的风速越来越小,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所以无法使积沙体继续增高,D错误。故选C。【点睛】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位于海南万泉河出海口的玉带滩,是世界上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玉带滩前不远处有处“圣公石”(由多块黑色巨石组成的岸礁),屹立在南海波浪之中,状如垒卵。下图为玉带滩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6.形成“圣公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海浪沉积17.图中玉带滩形成的相关过程有()①河流沉积②风力沉积③海浪沉积④海浪侵蚀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16.C17.A【解析】【16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圣公石屹立在南海波浪之中,状如垒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年受海浪侵蚀作用,故C正确;海浪沉积主要是细小颗粒泥沙堆积,‌主要包括海滩、潟湖、水下沙坝、沿岸堤、砂坎、砂嘴和连岛砂坝等,无法形成巨石堆积,故D错误;海上虽然风力较大,但是风力对于巨大的岩石侵蚀主要靠磨蚀,此处风力中缺少沙砾,所以风力侵蚀效果不如海浪侵蚀明显,不是主要外力作用,故B错误;风化作用一直存在,但是不改变地貌形态,故A错误,故选C。【1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玉带滩位于河流入海口,河流携带泥沙入海,遇到同样携带泥沙的海浪,相互顶托导致流速下降,泥沙沉积,并且在河海交界处形成横向沉积,故①③正确,④错误;海南岛气候湿润,风力沉积缺少松散的物质条件,且此为海洋,风力较大,不具备风速下降形成沉积的条件,故②错误,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基岩海岸地区,流水地貌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18.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 B.是形成化石能源的能量来源C.为生物生长提供能量 D.只能直接使用,不能储存【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太阳能为地球提供光能和热能,为生物生长提供能量,是形成化石能源的能量来源,是大气运动的主要能源,ABC不符合题意;能储存利用,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低4℃~7℃,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下图为地质年代气温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19.关于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A.①期间高纬地区大陆冰川面积缩小 B.②期间高纬地区沿海峡湾地貌广泛发育C.③期间中纬地区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 D.④期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大量淹没20.在研究冰川的过程中,可运用()A.BDS模拟冰川移动 B.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C.GIS测定冰面温度 D.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答案】19.B20.B【解析】【19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冰期,气候变冷,冰川面积扩大,高山地区冰川大规模前进,海平面下降,故A、C、D错误;②为间冰期,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从而淹没了形成于冰期的、深入海洋的槽谷,形成了峡湾地貌,故B正确。所以选B。【20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S为北斗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模拟冰川运动属于地理数据的处理加工,应该用GIS,故A错误;RS为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地物波普变化,可以用于监测冰川面积变化,故B正确;GIS为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地理数据的分析处理,无法测定温度,故C错误;VR为虚拟现实技术,主要通过数字手段对现实进行模拟,故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故D错误。所以选B。【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全球气候变冷,冰川扩大,海平面下降,浅海地区出露。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个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个且选对得2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诗句“暮伴新月宿,晓随残月行”中对应的月相位于图中(箭头表示自转和公转方向)的()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中提到了新月和残月两种月相,新月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为①位置,故A正确;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到月末,根据图中方向可知,④为蛾眉月,③为满月,②为残月,故B正确;所以选AB。【点睛】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 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22.2023年,在浙江省安吉县发现了一种古生代节肢动物化石——安吉古鲎,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板足鲎类动物。关于安吉古鲎所在的古生代说法正确的是()A.后期是重要的成煤期 B.我国结束南海北陆局面C.早期是重要的成铁期 D.欧亚大陆雏形基本形成【答案】A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期,属于古生代晚期,故A正确;三叠纪中、晚期,即印支运动期,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而三叠纪属于中生代第一个纪,故B错误;太古代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故C错误;在古生代中后期,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故D正确,所以选AD。【点睛】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和若铁路西起和田,东至若羌,穿行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沿线可见众多的灌丛沙丘(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而形成的沙丘)。下图为和若铁路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3.关于灌丛沙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多分布在绿洲的边缘 B.该区域出现土地退化C.植被高大,根系发达 D.该区域降水不断增多24.和若铁路建设过程中风沙治理的有效措施有()A.大规模植树造林 B.设置草方格沙障C.设置高立式沙障 D.设置石方格沙障【答案】23.AB24.BC【解析】【23题详解】根据材料,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而形成的沙丘,因此植被多的地方利于沙粒堆积,形成沙丘,新疆地区降水少,绿洲地区水源条件好,植被多,所以沙丘多分布在绿洲边缘,A正确;灌丛沙丘的形成需要沙粒,灌丛沙丘的出现说明该区域土地不断退化,出现荒漠化现象,沙粒多,B正确;该地降水少,植被较为矮小,C错误;该地降水少,风沙活动强烈,因此沙丘多,D错误;故选AB。【24题详解】西北地区风沙强度大,高立式沙障高度大,可以有效减小风速,发挥阻沙作用,从而使得风携带沙尘的能力下降,使沙尘在铁路外围沉积,减少对已建成铁路的掩埋,后期也有利于固沙植被的生长,C正确;草方格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从而使得风携带沙尘的能力下降,减小风力侵蚀,有利于固沙,其次地表覆盖草方格有利于拦截水分,增加土壤水分,促进后期固沙植被生长,B正确,与草方格相比,石方格涵养水源、促进植被生长效果差,且将石头收集、运输、铺设成方格,其成本过高,在沙漠地区施工难度较大,因此较少采用石方格治沙,D错误;该地降水少,水资源缺乏,大规模植树造林没有水源进行灌溉,治沙效果不理想,A错误;故选BC。【点睛】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荒漠化防治方针;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如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设置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减少水分丧失,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合理调节农林牧比例,退耕还林还草;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控制人口增长。下图为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5.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作用是()A.风化作用 B.地壳张裂 C.重力坍塌 D.流水溶蚀26.该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A.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 B.地表破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C.地表水丰富,生产生活供水充足 D.地貌景观独特,适合发展旅游业【答案】25.CD26.BD【解析】【25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此处有钟乳石,确定为典型的喀斯特景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中,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此景观中的天窗,故A、B错误,C、D正确,故选C、D。【26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地区处于石灰岩地区,地表破碎,地形崎岖,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利于种植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故A错误,B正确;石灰岩分布区岩石裂隙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下渗,因此地表水缺乏,但喀斯特地貌景观丰富独特,如:石林、丛峰、溶洞等,适合发展旅游业,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非选择题部分三、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4年暑假,浙江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开展了“重走丝绸之路,感受自然之美”的野外研学旅行。同学们用图片和文字展示了考察成果。图1为本次研学路线示意图。第一站:西安。7月15日,同学们乘大巴往北,到达黄土高原腹地,被大自然的杰作震撼了。黄土高原地貌以地面破碎、沟谷众多为主要特征。黄土沟(谷)间地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黄土墚为长条状的黄土高地,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它们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关联性。(1)从成因角度讲,黄土高原属于____地貌,沉积物颗粒由西北向东南变____(填“粗”或“细”)。形成塬、墚、峁的外力为____,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____。从土质和植被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____。第二站:吐鲁番。7月18日,在去吐鲁番盆地的路上,同学们参观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并从地理角度重新认识了《西游记》中的“流沙河”(它不是一条河,只是一片“莫贺延碛”大戈壁)。(2)“莫贺延碛”形成的外力作用为____,请列举与其成因相似的两例地貌名称:____、____。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气象条件有____。第三站:喀什。7月23日,同学们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用手中的画笔绘制了一处地貌景观图(图2)。(3)图示地貌名称为____,描述其形态特征____。第四站:意大利阿尔卑斯山。7月27日,同学们登上阿尔卑斯山,领略了冰川地貌。(4)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分类,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属于____冰川。该山区冰川地貌广布,其中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的围椅状凹地,地理上称之为____。第五站:海南岛。7月30日,同学们登上海南岛,考察了多种多样的海岸地貌。图3为某一同学拍摄的海岸风景照。(5)图3中海岸为____(填“基岩”或“淤泥质”)海岸。岬角处容易形成海蚀柱景观,结合图4描述其形成过程____。(6)本次研学中,野外地质考察应准备的工具有()①罗盘②雨具③冲锋衣④放大镜⑤手持卫星定位仪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答案】(1)①.风积##风力沉积②.细③.流水④.塬、墚、峁⑤.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覆盖率低。(2)①.风力侵蚀##风蚀②.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③.风蚀残丘、风蚀沟槽、雅丹地貌④.(地处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大气能见度高(3)①.新月形沙丘②.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其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4)①.山岳②.冰斗(5)①.基岩②.突出的岬角两侧,受海浪侵蚀形成海蚀穴(洞);接着海蚀洞被海浪蚀穿,形成海蚀拱桥;随着海浪的进一步侵蚀,海蚀拱桥顶部的岩石塌陷,形成海蚀柱。(6)A【解析】【分析】本题以“重走丝绸之路,感受自然之美”的野外研学旅行为背景,设置6小题,涉及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综合应用能力。【小问1详解】联系已学可知,从成因角度讲,黄土高原属于风力沉积地貌,沉积物质来源于西北内陆的沙漠,随着西北风势力的减弱,沉积物颗粒由西北向东南变细。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形成塬、墚、峁的外力为是流水侵蚀,按侵蚀程度的差异,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塬、墚、峁;从土质来看,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崩塌;处于自然环境的过度地带,生态脆弱,植被覆盖率低,暴雨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小问2详解】由材料可知,“莫贺延碛”位于甘肃酒泉的大戈壁,当地气候干旱,戈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以及风蚀残丘、风蚀沟槽、雅丹地貌等都是干旱地区典型的风蚀地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气的能见度高,有利于跟踪观测。【小问3详解】读图2,图示地貌为干旱地区典型的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沙丘迎风坡风力搬运作用为主,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受重力下沉,坡形下凹、坡度较陡;沙丘一般遇灌丛等障碍物发生沉积,在障碍物的外缘两侧沉积形成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其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小问4详解】联系已学可知,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分类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属于山岳冰川。该山区冰川地貌广布,其中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的围椅状凹地,地理上称之为冰斗,一般分布的雪线附近。【小问5详解】读图3可知,图中海岸地表崎岖不平,岩石裸露,为基岩海岸。由于岩性导致海水差异性侵蚀,在突出的岬角两侧,松软的岩石易被侵蚀,在海浪侵蚀下逐渐形成海蚀穴(洞);长时间接受海水侵蚀,海蚀洞不断扩大,被海浪蚀穿,形成海蚀拱桥;随着海浪的进一步侵蚀,上部岩石不断变薄,海蚀拱桥顶部的岩石受重力塌陷,形成海蚀柱。【小问6详解】联系已学可知,野外地质考察为确定位置需准备罗盘和手持卫星定位仪;为观察地质、岩层的物质组成,需准备放大镜,①④⑤对;雨具和冲锋衣与地质考察没有关系,②③错。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略图。材料二:某地质研究团队在阿里地区和热觉茶卡地区采样考察,分别发现了距今3.85亿年前生物礁(主要由海绵、层孔虫还有珊瑚组成)和距今2.52亿年前的煤层。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简图,图中的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材料三: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属于高山区,具有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山体稳定性较差且地震频繁,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图3为西藏滑坡、泥石流个数与各月降水量分布图。(1)阿里地区发现的生物礁化石形成于____(地质年代,填代号),指示藏北地区当时为____环境,热觉茶卡地区的煤层主要是由____植物形成。(2)金沙江流域河谷多呈____(填形态)字形,该河谷的特点是____,其形成主要是受____(填外力作用)。因地势落差____,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建成梯级水电站,但水能归根结底来自____。(3)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多分布在盆地边缘的____(填地貌)上,其成因是____(填外力作用),盆地内部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强烈,常见____等风积地貌,可以借助____(填地理信息技术)对风沙活动进行监测。(4)青藏高原泥石流高发区相对集中分布在高原的____部,主要集中在____(填季节),并分析泥石流在该季节多发的气候原因____。(5)泥石流发生时,可以采取的正确避灾措施有____、____(填代号),说出防御泥石流对山区公路危害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