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报告_第1页
车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报告_第2页
车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报告_第3页
车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报告_第4页
车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联网技术的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报告TOC\o"1-2"\h\u3986第1章引言 368301.1研究背景 331394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250591.3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 413813第2章车联网技术发展概况 4324302.1车联网技术发展历程 4282632.2国内外车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4142072.3车联网技术发展趋势 529090第3章智能车辆管理技术 5103443.1车辆监控技术 592693.1.1车载传感器数据采集 585443.1.2数据传输与处理 595633.1.3异常数据报警 6326143.2车辆定位技术 6302043.2.1GPS定位 682003.2.2北斗定位 6257713.2.3车载网络定位 6189073.3车辆远程诊断技术 6201493.3.1故障码读取与解析 6311963.3.2数据分析与应用 616553.3.3远程故障排查与指导 6176353.4车辆故障预警技术 6290793.4.1基于大数据的故障预测 6136993.4.2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预警 7178783.4.3预警信息推送 74619第4章车联网服务模式 7167824.1车联网服务概述 750074.2服务分类与体系结构 7258914.3服务提供与运营模式 87700第5章智能交通系统与车联网 874015.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概况 8192955.2车联网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818725.3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 925844第6章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985306.1车联网安全风险分析 939076.1.1网络安全风险 9131806.1.2系统安全风险 10141106.2车联网安全防护技术 10276526.2.1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技术 1071386.2.2安全协议与防护机制 10140246.3车联网隐私保护方法 10256036.3.1匿名通信技术 11108086.3.2数据脱敏与隐私计算 11222336.3.3隐私合规与监管 1122631第7章车联网标准与政策法规 11281217.1国内外车联网标准现状 1135527.1.1国内车联网标准 11165497.1.2国外车联网标准 1151097.2车联网政策法规分析 12109077.2.1国内政策法规 12313847.2.2国外政策法规 12158117.3车联网标准化需求与建议 12199787.3.1标准化需求 12302897.3.2标准化建议 1232474第8章车联网产业链与市场分析 13315098.1车联网产业链结构 13140948.1.1硬件设备制造 13231858.1.2软件平台开发 13280178.1.3网络通信 13290648.1.4数据服务 13205598.1.5应用服务 13202948.2车联网市场发展现状 13110568.2.1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13197008.2.2产业链日益完善 14182568.2.3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14308968.2.4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1412518.3车联网市场前景与机遇 14149168.3.1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1470138.3.25G技术逐步成熟 1417088.3.3智能交通需求持续增长 1485828.3.4智能网联汽车推广 14247908.3.5国家政策支持 1416764第9章车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464549.1智能网联汽车 14257819.1.1概述 1428539.1.2应用案例 14149109.2公共交通 15200129.2.1概述 15218609.2.2应用案例 15170619.3仓储物流 15200559.3.1概述 15236369.3.2应用案例 15237609.4紧急救援 15253269.4.1概述 15258739.4.2应用案例 1524481第10章车联网技术发展对策与建议 162910910.1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 162665310.1.1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161053610.1.2推进跨领域融合 161502610.1.3关注国际技术动态 1696210.2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163186310.2.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62863410.2.2加强产业协同发展 161270010.2.3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161517810.3市场培育与推广 16238410.3.1拓展市场应用场景 16569310.3.2加强市场宣传与推广 16868110.3.3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 162489210.4安全保障与标准化建设 162026810.4.1强化安全保障措施 161864510.4.2推进标准化建设 173171310.4.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7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联网技术逐渐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联网通过将车载终端、路侧设备、云计算等信息载体进行有机整合,为车辆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我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发生率,促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车联网技术在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分析现有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研究成果对于提升车辆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车联网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1)理论价值:梳理车联网技术在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实践指导意义:为部门、企业及研究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车联网技术在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1.3研究方法与内容概述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车联网技术在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联网技术概述:介绍车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等,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分析:梳理国内外典型的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分析其优缺点,总结成功经验。(3)车联网技术在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探讨车联网技术在车辆监控、智能导航、安全预警、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4)存在问题与挑战:分析车联网技术在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5)政策与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促进车联网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为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持。(6)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车联网应用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为相关领域提供借鉴。第2章车联网技术发展概况2.1车联网技术发展历程车联网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车辆导航系统,经历了从单一的车载导航向全面的车联网技术转型的发展过程。初期,车联网技术主要以GPS定位和车载通信技术为核心,为驾驶者提供导航、路况信息等服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联网技术逐渐融合了无线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了以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技术体系。2.2国内外车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国内外车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际方面,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车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美国推动了一系列车联网技术的研究和示范项目,如Intellidrive、V2X等,旨在提高道路安全、交通效率和能源消耗降低。欧洲也在积极推进车联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施了CooperativeITSCorridor项目,实现了跨国界的车联网技术互联互通。日本则在智能交通系统(ITS)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了交通信息的实时共享。在国内,我国高度重视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车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如《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我国在车联网标准制定、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布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国内车联网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如百度、巴巴、腾讯等。2.3车联网技术发展趋势未来,车联网技术将继续向以下方向发展:(1)车联网技术将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车联网技术在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安全性成为关键因素。因此,车联网技术将聚焦于提高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可靠。(2)车联网技术将向5G通信技术演进。5G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数等优势,将为车联网技术提供更强大的数据传输能力,推动车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发展。(3)车联网技术将促进跨界融合。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交通、信息、能源等产业将实现深度跨界融合,形成新型产业生态。(4)车联网技术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智能车辆管理和服务模式将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出行服务,提高用户的出行体验。(5)车联网技术将推动交通出行向绿色、智能、共享方向发展。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交通信息的实时共享,优化交通流,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助力交通出行的可持续发展。第3章智能车辆管理技术3.1车辆监控技术3.1.1车载传感器数据采集车辆监控技术主要通过车载传感器对车辆各系统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包括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数据采集涉及参数包括速度、发动机转速、油压、水温、电池电压等。3.1.2数据传输与处理采集到的车辆数据通过车联网传输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技术,保证信息安全。3.1.3异常数据报警当监控中心检测到车辆数据异常时,系统将自动发出报警,提醒相关人员及时处理。报警方式包括短信、电话、邮件等多种形式。3.2车辆定位技术3.2.1GPS定位车辆定位技术主要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实时定位,获取车辆的经度、纬度、速度等信息。同时结合地图数据,实现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实时追踪。3.2.2北斗定位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车辆定位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与GPS系统相互补充,提高车辆定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2.3车载网络定位车载网络定位技术通过车辆与周边基础设施、其他车辆的信息交互,实现对车辆的定位。该技术适用于城市复杂环境下的车辆定位。3.3车辆远程诊断技术3.3.1故障码读取与解析远程诊断技术通过车联网实时读取车辆的故障码,并对故障码进行解析,为维修人员提供故障诊断的初步判断。3.3.2数据分析与应用结合历史数据、同类车型故障案例等,对车辆故障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维修人员提供更为精准的故障诊断建议。3.3.3远程故障排查与指导维修人员可通过车联网对车辆进行远程故障排查,为车主提供在线指导,提高维修效率。3.4车辆故障预警技术3.4.1基于大数据的故障预测通过收集海量车辆运行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车辆潜在的故障进行预测,提前发觉故障隐患。3.4.2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预警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车辆历史故障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故障预警模型,实现车辆故障的提前预警。3.4.3预警信息推送当系统检测到车辆存在故障风险时,及时向车主推送预警信息,提醒车主关注车辆状况,避免故障发生。第4章车联网服务模式4.1车联网服务概述车联网服务作为智能车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等手段,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实时互联互通。车联网服务能够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效率,降低能耗,增强驾驶安全,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出行体验。4.2服务分类与体系结构车联网服务可分为以下几类:(1)信息娱乐服务:包括车载音视频播放、实时路况信息、新闻资讯、在线导航等。(2)安全驾驶服务:涉及驾驶行为分析、前方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紧急救援等。(3)智能交通服务:涵盖交通信号控制、车辆调度、路线规划、拥堵管理等。(4)车辆远程监控与诊断服务:包括车辆状态监测、故障诊断、远程控制等。车联网服务体系结构分为三个层次:(1)感知层:通过车载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收集车辆运行状态、环境信息等数据。(2)网络层: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感知层收集的数据传输至云端或其他车辆。(3)应用层:根据用户需求,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提供各类车联网服务。4.3服务提供与运营模式车联网服务的提供与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主导模式:投资建设车联网基础设施,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2)企业主导模式: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车联网平台,向用户提供有偿服务,实现盈利。(3)合作共赢模式: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车联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4)用户参与模式:鼓励用户参与车联网服务的创新和优化,通过用户反馈不断改进服务。(5)第三方服务模式: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提供车联网服务,为企业、用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车联网服务模式的研究与摸索有助于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事业的发展,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效率,保障驾驶安全,为公众带来更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第5章智能交通系统与车联网5.1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概况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简称ITS)是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传统的交通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交通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控制和服务的智能化。智能交通系统旨在提高交通安全性、效率、舒适性和环保性,缓解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交通服务。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推动了智能交通系统在各大城市的广泛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已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交通管理、交通信息服务、智能车辆、智能交通设施等多个领域。5.2车联网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车联网(IntelligentConnectedVehicles,简称ICV)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等连接起来,实现交通信息的实时交互和共享。车联网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信息服务:车联网可以为驾驶者提供实时、准确的交通信息,包括路况、交通事件、导航等,帮助驾驶者避开拥堵路段,缩短行驶时间。(2)交通安全:车联网通过车辆间的通信,实现碰撞预警、紧急刹车辅助等功能,提高道路行驶安全性。(3)交通管理:车联网有助于交通管理部门实时掌握交通状况,实施动态交通控制,优化信号灯配时,提高交通效率。(4)智能驾驶:车联网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和自动泊车功能。5.3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是实现未来智能交通的关键。通过车联网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交通安全性: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碰撞预警、紧急救援等功能,降低交通发生率。(2)缓解交通拥堵:车联网技术有助于优化交通流,实现交通信号的动态控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3)节能减排:车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车辆行驶状态,为驾驶者提供节能驾驶建议,降低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4)提升交通服务水平:车联网技术为驾驶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交通信息服务,提高出行体验。车联网与智能交通系统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的未来交通体系。第6章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6.1车联网安全风险分析6.1.1网络安全风险车联网作为涉及众多车辆和交通设施的复杂网络系统,面临着各种网络安全风险。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车联网的安全风险:(1)数据传输安全:车联网中涉及大量敏感数据传输,如车辆位置、速度等,易受到窃听、篡改等攻击;(2)节点安全:车联网中的节点可能被恶意攻击者入侵,导致节点功能受损,甚至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3)网络拓扑安全:车联网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易受到网络拓扑攻击,如黑洞攻击、虫洞攻击等;(4)认证与授权安全:车联网中的认证和授权机制可能存在漏洞,导致非法用户或设备接入网络。6.1.2系统安全风险车联网系统安全风险主要包括:(1)硬件设备安全:车载终端、路侧设备等硬件设备可能存在安全漏洞,被攻击者利用;(2)软件安全:车联网系统中的软件可能存在缺陷,导致系统崩溃或被恶意控制;(3)操作系统安全:车联网设备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权限提升、远程代码执行等。6.2车联网安全防护技术6.2.1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技术为保证车联网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采用以下技术:(1)对称加密技术:如AES、SM4等,对车联网数据进行加密保护;(2)非对称加密技术:如RSA、ECC等,用于密钥交换和数字签名;(3)身份认证技术:采用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认证体系,保证车联网中的节点身份合法。6.2.2安全协议与防护机制车联网安全协议与防护机制主要包括:(1)传输控制协议(TCP)安全:采用TLS等协议加密数据传输;(2)网络层安全:采用IPsec等协议保护车联网中的数据包;(3)应用层安全:针对车联网应用层协议设计安全防护机制,如针对DDS、SOME/IP等协议的安全扩展。6.3车联网隐私保护方法6.3.1匿名通信技术为保护车联网用户的隐私,可采取以下技术:(1)匿名身份标识:采用伪身份、临时身份等机制,隐藏用户的真实身份;(2)匿名通信协议:如Tor、Mixminion等,实现通信双方的位置、通信内容等隐私保护。6.3.2数据脱敏与隐私计算车联网中的数据脱敏与隐私计算方法包括:(1)数据脱敏: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如采用差分隐私、k匿名等技术;(2)隐私计算:采用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实现数据在加密状态下的计算与分析,保护用户隐私。6.3.3隐私合规与监管为保障车联网隐私保护的有效性,需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隐私保护政策:明确车联网数据收集、使用、存储、共享等环节的隐私保护要求;(2)合规审查:对车联网应用进行合规审查,保证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3)监管机制:建立车联网隐私保护监管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第7章车联网标准与政策法规7.1国内外车联网标准现状7.1.1国内车联网标准我国对车联网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准以推动产业发展。国内车联网标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通信协议标准:包括DSRC、CV2X等通信技术标准;(2)数据格式与接口标准:如车联网数据接口、信息交互协议等;(3)安全标准:涵盖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4)应用服务标准:针对车联网各类应用场景制定的相关标准。7.1.2国外车联网标准国外车联网标准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标准体系较为完善,涵盖了通信技术、数据格式、安全规范等多个方面。例如:(1)美国:IEEE802.11p、5GAA等标准组织推动了车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2)欧洲:ETSI、CEN等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车联网标准,如ITSG5、ITSGenericProfile等;(3)日本:ARIB、TMC等机构负责制定车联网相关标准。7.2车联网政策法规分析7.2.1国内政策法规我国对车联网产业给予了政策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规划:将车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2)政策扶持: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创新;(3)试点示范: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实践基础;(4)法规制定:出台相关法规,规范车联网产业发展,保障道路交通安全。7.2.2国外政策法规国外同样重视车联网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美国:通过立法支持车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如《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等;(2)欧洲:制定了一系列车联网相关法规,如《欧洲连接和自动驾驶战略》;(3)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技术指南》,推动车联网技术发展。7.3车联网标准化需求与建议7.3.1标准化需求(1)统一通信协议标准:推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互联互通;(2)完善数据格式与接口标准:提高车联网设备兼容性,降低开发成本;(3)加强安全标准制定:保证车联网系统安全可靠;(4)丰富应用服务标准: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车联网应用需求。7.3.2标准化建议(1)加强国内外车联网标准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2)建立完善的车联网标准体系,引导产业发展;(3)推动产业联盟、企业、研究机构共同参与标准制定;(4)加强车联网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产业界对标准的认识和应用水平。第8章车联网产业链与市场分析8.1车联网产业链结构车联网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硬件设备制造、软件平台开发、网络通信、数据服务、应用服务等。以下是车联网产业链的主要结构:8.1.1硬件设备制造(1)车载终端设备:包括OBD盒子、车载导航、智能后视镜等;(2)路侧设备:如RSU、交通信号控制器、摄像头等;(3)通信设备:如4G/5G基站、光纤传输设备等。8.1.2软件平台开发(1)平台架构:包括车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处理平台等;(2)应用开发:如导航、路况信息、车辆监控等应用软件。8.1.3网络通信提供车联网所需的通信服务,包括4G/5G、DSRC、CV2X等。8.1.4数据服务(1)数据采集:如车辆行驶数据、交通数据等;(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挖掘等;(3)数据应用:如车险、车辆维修、广告推送等。8.1.5应用服务(1)智能交通:如智能红绿灯、拥堵路段提醒等;(2)智能车辆管理:如车辆监控、远程诊断等;(3)车生活服务:如加油、停车、洗车等。8.2车联网市场发展现状我国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车联网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以下是车联网市场发展现状的主要表现:8.2.1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车联网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8.2.2产业链日益完善车联网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产业链日益完善,协同发展效应显现。8.2.3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在车联网领域,我国企业在通信技术、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8.2.4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车联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8.3车联网市场前景与机遇车联网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发展将面临以下机遇:8.3.1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将为车联网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8.3.25G技术逐步成熟5G技术的商用将为车联网提供更高速、更稳定的通信保障。8.3.3智能交通需求持续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智能交通系统将为车联网市场带来巨大需求。8.3.4智能网联汽车推广智能网联汽车的逐步推广,将为车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8.3.5国家政策支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车联网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可期。第9章车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9.1智能网联汽车9.1.1概述智能网联汽车作为车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实时互联互通,实现智能驾驶、安全驾驶和高效驾驶。本节主要探讨车联网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9.1.2应用案例(1)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为自动驾驶提供实时路况、导航信息以及车辆周边环境感知数据,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准确性。(2)车联网安全: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安全预警、行驶轨迹预测等功能,降低交通发生率。9.2公共交通9.2.1概述公共交通是车联网技术应用的另一个重要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