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万千读者共鸣。“文学陕军”,何以如此耀眼?“90后”读者小禾今年春节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这是她第4遍阅读这部小说,每看一次,便感动一次。“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小禾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986年,至今已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如今打开热门购书网站的排行榜,《平凡的世界》仍在好评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读者彼此分享阅读感悟。长期研究陕西文学的文学评论家邢小利说,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相继出现了“十七年文学”“文学陕军东征”“文学陕军再出发”等文学发展高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5位陕西作家的长篇小说同时在北京出版,文学评论界一度将之称为“陕军东征”。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早在1954年,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1964年,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2021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此前,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目前,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叶广芩、红柯、吴克敬等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细细品读《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邢小利认为,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另一方面,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今为长安区)皇甫村14年。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柳青的创作理念影响了数代陕西作家,使他们即使面对西方文艺思潮和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仍能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生活沃土,关照社会变迁中的众生百态与人性光辉。路遥称柳青为他的“文学教父”,陈忠实说柳青是他文学上的“老师”。此后,路遥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改革的巨变中捕捉灵感,将目光投向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群众身上。他延续柳青的创作道路,耗时3年筹备,历时1年创作,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像柳青、路遥一样,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描绘了该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从人物精神深处提炼和构建民族精神;《秦腔》通过两户人家近20年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角》则讲述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名伶的经历,反映了秦腔兴衰和社会发展。不难发现,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曾经,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一些文学批评家认为“过于陈旧”。可岁月流转之中,恰恰是这一份所谓的“陈旧”,依旧扬帆于时代的潮头。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梁向阳说,路遥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创作手法,用其他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邢小利说,作家的创作,主要凭的是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社会经验。从柳青、路遥到陈忠实,陕西作家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根本源泉。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就下定决心,要给自己将来的棺材里准备一个好枕头。为此他查阅大量县志,深入乡村调研,在自己的老屋潜心创作4年之久。路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中华文化“诗教”传统深厚,文学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那小利说,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赋予了这些作品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半月谈》2023年第7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陕军→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梁生宝→引发万千读者共鸣B.路遥作品→热门的具体表现→感动年轻读者、销量巨大、网络好评如潮C.邢小利→评论陕西文学→有多次发展高潮、推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有两个传统D.柳青→创作理念的影响→路遥的“文学教父”、陈忠实文学上的“老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尽管生活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B.上世纪50年代始,10多位陕西作家作品陆续走向世界,风靡全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C.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14年,倾力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D.陕西文学之所以能继承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传统,是因为它已然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抹繁星。(3)本文着重强调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以下表述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A.《诗经•氓》以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为入口,展现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元素。B.杜甫一生漂泊,饱经离乱之苦,将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进诗歌,成就“诗史”的浑厚与沉郁。C.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图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D.白居易立足中唐诗坛,和元稹一起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4)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陕西作家的创作理念与追求。(5)准确性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本篇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试举例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樱海集》序老舍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桃。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这是五月的青岛,红樱绿海都在新从南方来的小风里。友人来信,要我的短篇小说,印集子。找了找:已有十五六篇,其中有一两篇因搬家扯乱,有头无尾,干脆剔出;还有三四篇十分没劲的,也挑出来,顺手儿扔掉。整整剩下十篇,倒也不多不少。大概在这十五六篇之外还至少应有两三篇,因向来不留副稿,而印出之后又不见得能篇篇看到,过了十天半月也就把它们忘死;好在这并不是多大的损失,丢了就丢了吧。年方十九个月的小女生于济南,所以名“济”;这十篇东西,既然要成集子,自然也得有个名儿;照方吃烤肉,生于济南者名“济”,则生于青岛者——这十篇差不多都是在青岛写的——应当名“青”或“岛”。但“青集”与“岛集”都不好听,于是向屋外一望,继以探头,“樱海”岂不美哉!《樱海集》有了说明。下面该谈谈这十篇作品。虽然这十篇是经过了一番剔选,可是我还得说实话,我看不起它们。不用问我哪篇比较的好,我看它们都不好。说起来,话可就长了:我在去年七月中辞去齐大的教职,八月跑到上海。我不是去逛,而是想看看,能不能不再教书而专以写作挣饭吃。我早就想不再教书。在上海住了十几天,我心中凉下去,虽然天气是那么热。为什么心凉?兜底儿一句话: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第二步棋很好决定,还得去教书。于是来到青岛。到了青岛不久,挚友白涤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场。这两件事——不能去专心写作,与好友的死——使我好久好久打不起精神来;愿意干的事不准干,应当活着的人反倒死。是呀,我知道活一天便须欢蹦乱跳一天,我照常地做事写文章,但是心中堵着一块什么,它老在那儿!写得不好?因为心里堵得慌!我是个爱笑的人,笑不出了!我一向写东西写得很快,快与好虽非一回事,但唰唰地写一阵到底是件痛快事;哼,自去年秋天起,刷不上来了。我不信什么“江郎才尽”那一套,更不信将近四十岁便得算老人;我愿老努力地写,几时入棺材,几时不再买稿纸。可是,环境也得允许我去写,我才能写,才能写得好。整天地瞎忙,在应休息的时间而拿起笔来写东西,想要好,真不大容易!我并不愿把一切的罪过都推出去,只说自己高明。不,我永远没说过自己高明:不过外面的压迫也真的使我“更”不明。这是非说出不可的,我自己的不高明,与那些使我更不高明的东西,至少要各担一半责任。这可也不是专为向读者道歉。在风格上有一些变动,从这十篇里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变动与心情是一致的。这里的幽默成分,与以前的作品相较,少得多了。笑是不能勉强的。文字上呢,也显着老实了一些,细腻了一些。这些变动是好是坏,我不知道,不过确是有了变动。这些变动是这半年多的生活给予作品的一些颜色,是好是坏,还是那句——我不知道。有人爱黑,有人爱白;不过我的颜色是由我与我的环境而决定的。有几篇的材料满够写成中篇或长篇的,因为忙,所以写得很短,好像面没发好,所以馒头又小又硬。我要不把“忙”杀死,忙便会把我的作品全下了毒药!什么时候才能不忙呢?!说了这么一大套,大概最大的好处也不过足以表明我没吹牛;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老舍序于青岛。一九三五,五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樱桃美景最终成为了作者短篇小说集子名称的来源,可以此窥见艺术之美向生活之美的转化。B.写文章不留副稿,文章丢了也不觉得是多大的损失,这些细节体现了“我”的随性而又马虎。C.“我”辞职去了上海,后来又离开了上海,可见上海这个地方难以生存,于是“我”又去了青岛。D.作者认为作品风格的变动与心情是一致的,幽默是不能勉强的,还会受到生活的影响。(2)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书序,又名“引言”,一般用以说明作品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本篇书序中,上述内容兼而有之。B.作者认为在应休息的时间写不出好东西,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说明了影响写作的负面因素的真实存在,这体现了作者对写作这项事业的清醒认识。C.作者把“自己太忙了,以致于文章写得很短”与“好像面没发好,所以馒头又小又硬”进行类比,形象而贴切。D.文末“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暗含自嘲之意,表达出对作品的不自信。(3)本文是一篇书序,很能体现老舍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最后四段内容加以概括。(4)“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C.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D.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吾先君先夫人”的“先”与“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中的“先”意思相同。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C.“生十有六而归于轼”中的“归”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的“归”意思不同。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引申指“父亲的姐妹”或“丈夫的姊妹”。文中作引申义。(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小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略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不事雕琢,哀思尽显。B.第二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C.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②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5)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除了精于读书,文章第二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作为苏轼妻子的这种特质?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各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注]李纲,南宋四大名臣之一,政治家,极力主张抵抗金人与革新内政。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首句“千”非实指,而是极言牛的付出,与“但愿众生皆得饱”一起体现了诗人勤政忧民的人格。B.李诗第二句体现了牛的筋疲力尽却又遭人伤害的处境,这既是病牛之“病”的体现,也是作者自喻。C.孔诗一、二句融情于景,视觉嗅觉相结合,饱满呈现了一幅秋后丰收图景,融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D.两诗最后一句都写到了夕阳,一“残”一“斜”,一字之差,但诗人所呈现的思想境界却大不相同。(2)钱锺书先生将此两首诗都选入他的《宋诗选注》,他认为两首诗中的牛“貌同心异”,请作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2)《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心中无限感伤的两句是“?”。(3)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花”和“月”的意象来表情达意,例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地球是我们生活其上的蔚蓝色星球。关于她,你了解多少?根据已有的研究,地球并非一颗“实心球”,而是具有圈层结构,最外层是薄薄的地壳,其下是很厚的地幔,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地核,从地质研究的进展看,迄今人类能达到地下的最大深度不超过13千米,相对于近6400千米的地球半径来说实在①_______。地球不是静止的一颗星球,她像一个有生命的人,每分每秒都在转动、呼吸、奔跑……站在地面上,自转的直接表现就是星辰在天空画出一道道星轨,每约24小时,地球会绕着地轴自转一周,②_______。火山喷发,伴随着巨大的声浪,好似地球在“打喷嚏”,烈焰、浓烟、火山灰,遮天蔽日,古人把它想象成神之怒火。地壳变动不停,海底可能上升变成陆地,陆地可能下沉被水淹没,于是人们用“③_______”来形容世事之多变。地球,天选之地。大约50亿年前,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猎户旋臂上,密度较大的原始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坍塌收缩,当核心温度升高到1000万K时,核聚变反应突然开始,太阳诞生了。在太阳外围,许多细小的气体尘埃同样也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团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在距今约46亿年时形成了地球。当太阳成为一颗成熟的恒星后,其自身核反应的速率与恒星物质的重力达到了一种简洁又精巧的和谐。根据研究计算表明,这种情况在接下来数以十亿年计的时间里几乎不可能被打破。日出日落,四季变换,地球的运动也将长久持续。同时,地球处在太阳周围的宜居带里,可以允许液态水稳定存在,既不像水星、金星那样灼热,也不似天王星、海王星那样冰冷;较强的地磁场屏蔽了太阳高能粒子的侵袭;大气层的密度和成分,能够有效调节温度和湿度;适度倾斜的地轴,使大部分地区有了四季的变化;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和轨道之外的太阳系其他大行星又吸引了不少可能撞击地球的小天体。正是这些有利因素的集中,才让地球有充足的时间和温和的环境去孕育生生不息、多姿多彩的各种生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天黑了。街上的门都乒乒乓乓地关上了。满眼肃杀。远望阒无一人。我们又冷又湿又饿地踱到了春熙门,绝望中,遥遥看见一条鸟篷小船亮着星点渔火,赶紧过去招呼。一位须发皆白的大爷探出头来,和蔼地问什么事,我们结结巴巴地诉说着困境。他一听,马上示意,不嫌船小,就请进来躲雨吧!船本小,我们一坐,更小了。灯,是一盏马灯,风一吹,直晃悠。老人嘴拙,不会说什么,摸索半天,拿出两大块绍兴香糕,说,只有这些了。我们视之却如龙肝凤髓,久饿之下张口大嚼,延颈强咽,觉得是生平未见的美食。老人慈祥地看着我们,不时地拿出热水瓶为我们倒水,我们和他之间,他听得懂我们的普通话,我们却不太能懂他的话——盐官话?硖石话?嘉兴话?只偶尔听懂几个字词,看我们被无形的冷雾裹着而簌簌地抖,便起身,把两边舱口的布帘放下,又找来两捆干稻草,示意我们抱在怀里……雨停了。雨总是在你已被救赎的时候停下。我们抱着稻草,背靠背坐着,浑浑噩噩地进入了继续踉跄、狼奔豕突的梦乡。天亮后,我们从惊悚中醒来,浑身酸痛不堪,转头却不见了老人。赶紧上岸找他,老街新闾地转了一大圈回来却又不见了小船。老人是干什么的,没人知道。外婆后来的说法是“土地公公现身救难”,这似乎搞得有点太大。反正那天看“钱江大潮”,头沉眼涩的我一点都提不起精神来,管他什么“丁字潮”“一线潮”“回头潮”,只见千军万马过来,又千军万马地过去,不过尔尔。(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在这里我将接着根据这套概念去看中国乡土社会中基本社群——“家”的性质。B.“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C.“后日一早请秦相公到我这里,会齐了,一同前去。”——打发了人送了去。D.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2)划横线句子说外婆的话似乎搞得有点太大,你觉得外婆的话指什么?外婆的话对我们有何启示?(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盏马灯经风一吹直晃悠”,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第三段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作为“天选之地”的奥秘。太阳的照拂和地球的律动相互作用,造就了地球的长久与多姿多彩。有学者就此评价说:“依托外力,同时发展自身,最终走向繁荣,这是把握平衡带来的好处。”自然界因平衡而生机勃勃,人生亦可如此。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海南省海口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在中国文坛上,陕西文学占据重要地位,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文学陕军”深耕三秦大地,写出了《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重要文学作品。他们塑造的梁生宝、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万千读者共鸣。“文学陕军”,何以如此耀眼?“90后”读者小禾今年春节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这是她第4遍阅读这部小说,每看一次,便感动一次。“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小禾说。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986年,至今已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如今打开热门购书网站的排行榜,《平凡的世界》仍在好评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读者彼此分享阅读感悟。长期研究陕西文学的文学评论家邢小利说,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相继出现了“十七年文学”“文学陕军东征”“文学陕军再出发”等文学发展高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5位陕西作家的长篇小说同时在北京出版,文学评论界一度将之称为“陕军东征”。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早在1954年,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1964年,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2021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此前,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目前,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叶广芩、红柯、吴克敬等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细细品读《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邢小利认为,陕西文学有两个传统。其中,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传统是陕西文学的根脉,在司马迁作《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润泽下,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另一方面,红色延安的革命文学传统奠定了当代陕西文学的基石,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书写农村的合作化运动,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今为长安区)皇甫村14年。1959年,《创业史》第一部问世,被誉为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著作。柳青的创作理念影响了数代陕西作家,使他们即使面对西方文艺思潮和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仍能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生活沃土,关照社会变迁中的众生百态与人性光辉。路遥称柳青为他的“文学教父”,陈忠实说柳青是他文学上的“老师”。此后,路遥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改革的巨变中捕捉灵感,将目光投向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群众身上。他延续柳青的创作道路,耗时3年筹备,历时1年创作,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像柳青、路遥一样,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描绘了该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从人物精神深处提炼和构建民族精神;《秦腔》通过两户人家近20年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角》则讲述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名伶的经历,反映了秦腔兴衰和社会发展。不难发现,陕西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归根结底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曾经,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一些文学批评家认为“过于陈旧”。可岁月流转之中,恰恰是这一份所谓的“陈旧”,依旧扬帆于时代的潮头。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梁向阳说,路遥认为生活和题材决定了创作手法,用其他手法创作《平凡的世界》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邢小利说,作家的创作,主要凭的是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社会经验。从柳青、路遥到陈忠实,陕西作家把生活作为创作的根本源泉。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前就下定决心,要给自己将来的棺材里准备一个好枕头。为此他查阅大量县志,深入乡村调研,在自己的老屋潜心创作4年之久。路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中华文化“诗教”传统深厚,文学一向被看作是正人心、化风俗的重要途径。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那小利说,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赋予了这些作品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半月谈》2023年第7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正确的一项是DA.文学陕军→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梁生宝→引发万千读者共鸣B.路遥作品→热门的具体表现→感动年轻读者、销量巨大、网络好评如潮C.邢小利→评论陕西文学→有多次发展高潮、推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有两个传统D.柳青→创作理念的影响→路遥的“文学教父”、陈忠实文学上的“老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平凡的世界》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尽管生活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B.上世纪50年代始,10多位陕西作家作品陆续走向世界,风靡全球,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C.柳青毅然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扎根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14年,倾力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D.陕西文学之所以能继承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传统,是因为它已然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抹繁星。(3)本文着重强调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以下表述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BA.《诗经•氓》以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为入口,展现了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元素。B.杜甫一生漂泊,饱经离乱之苦,将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进诗歌,成就“诗史”的浑厚与沉郁。C.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图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D.白居易立足中唐诗坛,和元稹一起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4)陕西文学激励几代人,早已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陕西作家的创作理念与追求。(5)准确性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本篇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试举例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文本内容,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特点,再判断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相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文本相关信息,再分析作答。(5)本题考查分析新闻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新闻准确性的体现,再结合文本信息分析作答。【解答】(1)A.偷换概念,梁生宝是柳青作品中的人物而非陕西作家,且引发万千读者共鸣的是陕西作家作品中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B.“路遥作品”范围扩人,由“如今打开热门购书网站的排行榜,《平凡的世界》仍在好评榜上占有一席之地”可知,热门指的是《平凡的世界》而非所有路遥作品。C.“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错,由“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可知,是“为世界推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而非“了解世界的窗口”。D.正确。故选D。(2)A“尽管生活艰难,也不应该忘记最初的梦想”理解有误,这是“90后”读者小禾阅读《平凡的世界》的感悟,而不是作品直接告诉我们的。B.“10多位陕西作家作品陆续走向世界,风靡个球”夸大事实,原文为“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尚未达到风靡全球的程度。C.正确。D.倒置因果,原文为“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抹繁星,是继承了中国文学创作者扎根生活的优良传统。“故选C。(3)《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世外桃源图景,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这是浪漫主义写法而非现实主义写法。故选B。(4)由“细细品读《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不难发现,现实主义、乡土气息、史诗品格、家国情怀的文学特质一脉相承,折射出陕西作家的文学风骨”可知,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由“像柳青、路遥一样,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可知,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彬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或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由“陕西作家们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可知,陕西作家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由“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可知,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由“‘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那小利说,现实主义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赋予了这些作品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力量”可知,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5)由“早在1954年,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1964年,英译本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2021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此前,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日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目前,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陈彦、叶广芩、红柯、吴克敬等10多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已在海外出版发行”可知,为了准确呈现“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闹了解中国的窗口”的事实,材料列举了“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英译木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等具体的事例,体现了准确性。由“《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描绘了该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从人物精神深处提炼和构建民族精神;《秦腔》通过两户人家近20年的故事,展现改革开放年代乡村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角》则讲述忆秦娥从放羊娃成长为秦腔名伶的经历,反映了秦腔兴衰和社会发展”可知,为了准确呈现“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的事实,材料列举了《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的例子,体现了准确性。由“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首次出版于1986年,至今已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可知,为了准确呈现《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热门程度,材料列出了“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等具体数据。由“路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可知,最后一段引用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的话,准确揭示了“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的观点。答案:(1)D(2)C(3)B(4)①陕西作家始终追求文学的史诗品格和传世价值。②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彬人民,以艺术之笔描写普通民众,探求民族前进的光明之路或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③陕西作家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④陕西作家常常将文学视为至死不渝的事业。⑤陕西作家格外看重文学承载的思想力量。(5)①为了准确呈现“陕西文学也为世界推开了一闹了解中国的窗口”的事实,材料列举了“柳青的小说《铜墙铁壁》就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英译木和日译本《创业史》出版,《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出版发行”禁具体的事例,体现了准确性。②为了准确呈现“众多陕西作家选择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创作”的事实,材料列举了《白鹿原》《秦腔》《主角》等作品的例子,体现了准确性。③为了准确呈现《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热门程度,材料列出了“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等具体数据。④最后一段引用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的话,准确揭示了“用文化的力量移风易俗,教化人心,是文学的重要主题”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樱海集》序老舍开开屋门,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桃。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这是五月的青岛,红樱绿海都在新从南方来的小风里。友人来信,要我的短篇小说,印集子。找了找:已有十五六篇,其中有一两篇因搬家扯乱,有头无尾,干脆剔出;还有三四篇十分没劲的,也挑出来,顺手儿扔掉。整整剩下十篇,倒也不多不少。大概在这十五六篇之外还至少应有两三篇,因向来不留副稿,而印出之后又不见得能篇篇看到,过了十天半月也就把它们忘死;好在这并不是多大的损失,丢了就丢了吧。年方十九个月的小女生于济南,所以名“济”;这十篇东西,既然要成集子,自然也得有个名儿;照方吃烤肉,生于济南者名“济”,则生于青岛者——这十篇差不多都是在青岛写的——应当名“青”或“岛”。但“青集”与“岛集”都不好听,于是向屋外一望,继以探头,“樱海”岂不美哉!《樱海集》有了说明。下面该谈谈这十篇作品。虽然这十篇是经过了一番剔选,可是我还得说实话,我看不起它们。不用问我哪篇比较的好,我看它们都不好。说起来,话可就长了:我在去年七月中辞去齐大的教职,八月跑到上海。我不是去逛,而是想看看,能不能不再教书而专以写作挣饭吃。我早就想不再教书。在上海住了十几天,我心中凉下去,虽然天气是那么热。为什么心凉?兜底儿一句话: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第二步棋很好决定,还得去教书。于是来到青岛。到了青岛不久,挚友白涤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场。这两件事——不能去专心写作,与好友的死——使我好久好久打不起精神来;愿意干的事不准干,应当活着的人反倒死。是呀,我知道活一天便须欢蹦乱跳一天,我照常地做事写文章,但是心中堵着一块什么,它老在那儿!写得不好?因为心里堵得慌!我是个爱笑的人,笑不出了!我一向写东西写得很快,快与好虽非一回事,但唰唰地写一阵到底是件痛快事;哼,自去年秋天起,刷不上来了。我不信什么“江郎才尽”那一套,更不信将近四十岁便得算老人;我愿老努力地写,几时入棺材,几时不再买稿纸。可是,环境也得允许我去写,我才能写,才能写得好。整天地瞎忙,在应休息的时间而拿起笔来写东西,想要好,真不大容易!我并不愿把一切的罪过都推出去,只说自己高明。不,我永远没说过自己高明:不过外面的压迫也真的使我“更”不明。这是非说出不可的,我自己的不高明,与那些使我更不高明的东西,至少要各担一半责任。这可也不是专为向读者道歉。在风格上有一些变动,从这十篇里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变动与心情是一致的。这里的幽默成分,与以前的作品相较,少得多了。笑是不能勉强的。文字上呢,也显着老实了一些,细腻了一些。这些变动是好是坏,我不知道,不过确是有了变动。这些变动是这半年多的生活给予作品的一些颜色,是好是坏,还是那句——我不知道。有人爱黑,有人爱白;不过我的颜色是由我与我的环境而决定的。有几篇的材料满够写成中篇或长篇的,因为忙,所以写得很短,好像面没发好,所以馒头又小又硬。我要不把“忙”杀死,忙便会把我的作品全下了毒药!什么时候才能不忙呢?!说了这么一大套,大概最大的好处也不过足以表明我没吹牛;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老舍序于青岛。一九三五,五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樱桃美景最终成为了作者短篇小说集子名称的来源,可以此窥见艺术之美向生活之美的转化。B.写文章不留副稿,文章丢了也不觉得是多大的损失,这些细节体现了“我”的随性而又马虎。C.“我”辞职去了上海,后来又离开了上海,可见上海这个地方难以生存,于是“我”又去了青岛。D.作者认为作品风格的变动与心情是一致的,幽默是不能勉强的,还会受到生活的影响。(2)下列对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CA.书序,又名“引言”,一般用以说明作品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本篇书序中,上述内容兼而有之。B.作者认为在应休息的时间写不出好东西,不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是说明了影响写作的负面因素的真实存在,这体现了作者对写作这项事业的清醒认识。C.作者把“自己太忙了,以致于文章写得很短”与“好像面没发好,所以馒头又小又硬”进行类比,形象而贴切。D.文末“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暗含自嘲之意,表达出对作品的不自信。(3)本文是一篇书序,很能体现老舍先生作为现代文学大师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最后四段内容加以概括。(4)“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先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可以此窥见艺术之美向生活之美的转化”错,应是“可以此窥见生活之美向艺术之美的转化”。B.“马虎”曲解文意。这些细节只是体现了“我”的随性。C.“可见上海这个地方难以生存”错,离开上海是因为“我”明白“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而不是上海这个地方难以生存。故选:D。(2)A.“本篇书序中,上述内容兼而有之”错,文中并没有体现资料来源,属无中生有。B.“作者认为在应休息的时间写不出好东西”错,原文是“在应休息的时间而拿起笔来写东西,想要好,真不大容易!”可见并不是“写不出”而是“不容易写出”,程度失当。D.文章末尾“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暗含自嘲之意,并不一定是作品不好,恰恰是老舍先生幽默谦逊的人格体现,说它“表达出对作品的不自信”属曲解文意。故选:C。(3)①自警自省:结合“这些变动是好是坏,我不知道,不过确是有了变动。这些变动是这半年多的生活给予作品的一些颜色,是好是坏,还是那句——我不知道”可知,客观而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作品,不好的果断丢弃。②热爱写作:结合“我愿老努力地写,几时入棺材,几时不再买稿纸”可知,在困苦中坚持创作,努力不止。③谦逊幽默:结合“有几篇的材料满够写成中篇或长篇的,因为忙,所以写得很短,好像面没发好,所以馒头又小又硬。我要不把‘忙’杀死,忙便会把我的作品全下了毒药!”“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可知,语言谦和,坦然说自己作品的不足,语言风趣幽默。(4)①选材丰富灵动,结构灵活自然,体现“形散”。本文“友人来信,要我的短篇小说,印集子”先交代为小说集命名《樱海集》的过程,“找了找:已有十五六篇,其中有一两篇因搬家扯乱,有头无尾,干脆剔出……过了十天半月也就把它们忘死;好在这并不是多大的损失,丢了就丢了吧”找文章的经过,“年方十九个月的小女生于济南,所以名‘济’;这十篇东西,既然要成集子,自然也得有个名儿”给女儿取名,以及“应当名‘青’或‘岛’。但‘青集’与‘岛集’都不好听,于是向屋外一望,继以探头,‘樱海’岂不美哉!《樱海集》有了说明”受到窗外樱桃美景启发等内容,接着“我早就想不再教书。在上海住了十几天,我心中凉下去”“第二步棋很好决定,还得去教书。于是来到青岛。到了青岛不久,挚友白涤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场”“这是非说出不可的,我自己的不高明,与那些使我更不高明的东西,至少要各担一半责任”指出这本小说集不好的原因,包括自己的“不高明”、朋友去世和迫于生计等外在的“压迫”等内容。②表达方式丰富,体现“形散”。文章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描写“正看邻家院里的一树樱桃。再一探头,由两所房中间的隙空看见一小块儿绿海”“这是五月的青岛,红樱绿海都在新从南方来的小风里”;有抒情“‘樱海’岂不美哉”“什么时候才能不忙呢?!”;有记叙“友人来信,要我的短篇小说,印集子”“到了青岛不久,挚友白涤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场”;有议论“专仗着写东西吃不上饭”“愿意干的事不准干,应当活着的人反倒死”“笑是不能勉强的”。③主旨集中,体现“神聚”。“我愿老努力地写,几时入棺材,几时不再买稿纸”“虽然这十篇是经过了一番剔选,可是我还得说实话,我看不起它们”“因为忙,所以写得很短,好像面没发好,所以馒头又小又硬”“那么,公道买卖,逛书店的先生们,请先尝后买,以免上当呀!”本文字里行间透露着老舍先生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热爱以及直面困境、积极努力的创作精神,也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谦逊与幽默的风度,令人景仰。答案:(1)D(2)C(3)①自警自省:客观而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作品,不好的果断丢弃。②热爱写作:在困苦中坚持创作,努力不止。③谦逊幽默:语言谦和,妙语频出。(4)①选材丰富灵动,结构灵活自然,体现“形散”。本文先交代为小说集命名《樱海集》的过程,找文章的经过和给女儿取名以及受到窗外樱桃美景启发等内容,接着指出这本小说集不好的原因,包括自己的“不高明”、朋友去世和迫于生计等外在的“压迫”等内容。②表达方式丰富,体现“形散”。有描写:这是五月的青岛,红樱绿海都在新从南方来的小风里;有抒情,“樱海”岂不美哉;有记叙:到了青岛不久,挚友白涤洲死去,我跑回北平哭了一场;有议论,笑是不能勉强的。③主旨集中,体现“神聚”。本文字里行间透露着老舍先生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热爱以及直面困境、积极努力的创作精神,也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谦逊与幽默的风度,令人景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语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B.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C.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D.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事吾先君先夫人”的“先”与“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中的“先”意思相同。B.讳:旧时可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如:汉讳武帝名“彻”为通,子厚讳宗元。C.“生十有六而归于轼”中的“归”与“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的“归”意思不同。D.姑:本义为旧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引申指“父亲的姐妹”或“丈夫的姊妹”。文中作引申义。(3)下列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第一小段起笔,苏轼用通常惯用的志文笔法,略述了亡妻王弗丧葬事宜。不事雕琢,哀思尽显。B.第二段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C.苏轼以先君一句“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从侧面再写王弗对苏轼的德重情厚。D.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怀妻之语寄寓着的伤婉痛情与本文异曲同工,情深意长。(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②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5)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除了精于读书,文章第二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作为苏轼妻子的这种特质?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所忘”为“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短语,作“有”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D;根据前文可知,“问”的宾语是“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省略主语“君”,故应在“则”前断开,排除C。故选:B。句子翻译为: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2)D.“文中作引申义”错误。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姑:指苏轼的母亲,故作本义。故选:D。(3)B.“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错,根据原文“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可知,苏轼是在王弗嫁过来后才慢慢了解她的,更谈不上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故选:B。(4)①日:每天;所以:用来;相语:告诫我。句子翻译为: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②期年:满一年;没:去世;以:按照。句子翻译为: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5)根据原文“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可知:详细询问苏轼办事的情况,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根据原文“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可知:仔细听苏轼和客人谈话,提醒苏轼远离那些奉承之人。根据原文“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可知:有识人之能,帮助苏轼辨别出那个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答案:(1)B(2)D(3)B(4)①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②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5)①详细询问苏轼办事的情况,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②仔细听苏轼和客人谈话,提醒苏轼远离那些奉承之人。③有识人之能,帮助苏轼辨别出那个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参考译文: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在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这一天,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父亲是乡贡进士王方。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苏轼,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母。她的端庄、严肃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她陪同我苏轼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还经常告诉我:“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您的心思,您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总告诫我:“这种人恐怕不能长久做朋友的,这个人与人交上朋友这么快,他背弃朋友也一定很快。”不久,她的看法果然被证实了。在快要失去她的时候,她的话很多都是值得一听的良言,像一个很有见识的人。我失去她的时候,她仅仅二十七岁。刚失去她,我父亲吩咐我说:“你媳妇是和你一起同甘共苦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我给她做铭文,内容如下: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没有这种机会。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了。真是可悲啊!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各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注]李纲,南宋四大名臣之一,政治家,极力主张抵抗金人与革新内政。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李诗首句“千”非实指,而是极言牛的付出,与“但愿众生皆得饱”一起体现了诗人勤政忧民的人格。B.李诗第二句体现了牛的筋疲力尽却又遭人伤害的处境,这既是病牛之“病”的体现,也是作者自喻。C.孔诗一、二句融情于景,视觉嗅觉相结合,饱满呈现了一幅秋后丰收图景,融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D.两诗最后一句都写到了夕阳,一“残”一“斜”,一字之差,但诗人所呈现的思想境界却大不相同。(2)钱锺书先生将此两首诗都选入他的《宋诗选注》,他认为两首诗中的牛“貌同心异”,请作简要分析。【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了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B.“遭人伤害”错,“力尽筋疲谁复伤”中的“伤”是“同情”的意思,不是“伤害”。故选:B。(2)①貌同:李诗“力尽筋疲”孔诗“耕耘债”中,作者都写出了“牛”终于结束辛勤劳作之后的疲惫不堪。②心异:李纲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孔平仲诗“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写出老牛在经历繁重的劳作之后,如释重负的闲适与惬意,这种景象颇令人宽慰。答案:(1)B(2)①貌同:两首诗中,作者都写出了“牛”终于结束辛勤劳作之后的疲惫不堪。②心异:李纲诗中的牛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心系苍生,虽无人理解仍甘愿承受繁重劳作后的病痛,令人心酸而无奈;孔平仲诗中的老牛在经历繁重的劳作之后,交出了耕耘的丰硕成果,终于等到了甜美的憩息时光,如释重负的闲适与惬意令人宽慰。白话译文:病牛李纲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禾熟孔仲平阵阵西风,吹过平原,带来了禾黍的芳香;溅溅流泉,泻入沟渠,打谷场上一片繁忙。只有它——经过了一年辛勤耕耘的老牛,闲适地躺在山坡上,嚼着草,沐浴着金色的夕阳。诗歌鉴赏:病牛李纲诗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此诗中的牛,亦是诗人自喻。李纲官至宰相,他为官清正,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内心极为愤抑不平。因此,作《病牛》诗以自慰、自白。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禾熟孔仲平这首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据钱锺书《宋诗选注》,清初著名画家恽格(寿平)曾借此诗题画。首句“百里西风禾黍香”,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诗人或骑马、或乘车、或登高,放目四野,百里农田尽收眼底。那结满累累果实的稻谷黍粱,在西风吹拂下,波翻浪涌,香气袭人。面对此境,诗人为之深深陶醉。“鸣泉落窦谷登场”一句,诗人收束目光,由阔大之景集中到泉水沟窦和一派繁忙景象的打谷场上。“鸣泉落窦”是眼前所见。淙淙流泉落于溪潭之上,发出清越的响声,与打谷场上繁忙的声响交杂一起,构成一幅喜人的农村秋景。李文渊《赋得四月清和雨乍晴》有“熏风到处田禾好,为爱农歌驻马听”之句,虽然写的是春景,但意境与此诗颇有相同之处,可以互相参阅。“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诗人的目光离开了繁忙的谷场,注目坡前,看到了刚释重负、横卧坡头啮草的老牛。这是一幅非常富有农村特色的画面:其景致的野朴,其风韵的淡远,传神写照。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发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之情。诗人仕宦的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就如同老牛的“耕耘之债”一样。然而老牛的役债终有了结的时日,而他也希望尽早了却役债、像老牛那样释却重负、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古人描写农事、抒发感怀的诗有不少。如王维“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晚望》);元稹“农收村落盛,社树新团圆”(《古社诗》);欧阳修“田荒溪流入,禾熟雀声喧”(《陪府中诸官游城南》);朱熹“农家向东作,百事集柴门”(《残腊》),但都不如孔平仲此诗抒情之深沉。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尽管用意深,却如同随意写来,不加雕琢,一切全在有意无意之间随意点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心中无限感伤的两句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花”和“月”的意象来表情达意,例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重点字:攻)(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重点字:染)(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重点字: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地球是我们生活其上的蔚蓝色星球。关于她,你了解多少?根据已有的研究,地球并非一颗“实心球”,而是具有圈层结构,最外层是薄薄的地壳,其下是很厚的地幔,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地核,从地质研究的进展看,迄今人类能达到地下的最大深度不超过13千米,相对于近6400千米的地球半径来说实在①_______。地球不是静止的一颗星球,她像一个有生命的人,每分每秒都在转动、呼吸、奔跑……站在地面上,自转的直接表现就是星辰在天空画出一道道星轨,每约24小时,地球会绕着地轴自转一周,②_______。火山喷发,伴随着巨大的声浪,好似地球在“打喷嚏”,烈焰、浓烟、火山灰,遮天蔽日,古人把它想象成神之怒火。地壳变动不停,海底可能上升变成陆地,陆地可能下沉被水淹没,于是人们用“③_______”来形容世事之多变。地球,天选之地。大约50亿年前,在距离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猎户旋臂上,密度较大的原始星云在引力作用下坍塌收缩,当核心温度升高到1000万K时,核聚变反应突然开始,太阳诞生了。在太阳外围,许多细小的气体尘埃同样也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团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在距今约46亿年时形成了地球。当太阳成为一颗成熟的恒星后,其自身核反应的速率与恒星物质的重力达到了一种简洁又精巧的和谐。根据研究计算表明,这种情况在接下来数以十亿年计的时间里几乎不可能被打破。日出日落,四季变换,地球的运动也将长久持续。同时,地球处在太阳周围的宜居带里,可以允许液态水稳定存在,既不像水星、金星那样灼热,也不似天王星、海王星那样冰冷;较强的地磁场屏蔽了太阳高能粒子的侵袭;大气层的密度和成分,能够有效调节温度和湿度;适度倾斜的地轴,使大部分地区有了四季的变化;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和轨道之外的太阳系其他大行星又吸引了不少可能撞击地球的小天体。正是这些有利因素的集中,才让地球有充足的时间和温和的环境去孕育生生不息、多姿多彩的各种生灵。(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