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该单元所选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我确立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具体教学措施如下: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三关于学法指导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2.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第一课时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第二课时第一步,鉴赏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感情。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血统高贵,器宇不凡身披香草,美丽华彩勤勉修行,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赤胆忠心,胸怀炽烈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实现理想,不惧危难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二」《离骚》教案范本及同步测试题(含答案)引导语:《离骚》是屈原的名作之一文中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和神话传说,屈原的为梦想奋斗和为国家忧心的情怀,体现了屈原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需要掌握很多知识点以及分析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手法,作为老师,如何带领学生更好的掌握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离骚》教案范本【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端午节快要到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个习俗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走近屈原,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知人论世—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原丹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原丹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点拨】研讨与练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节选第一段的学习:主要通过鉴赏这两句诗展开问题探究,重点词语是第一句的“太息”和“哀”和第二句中的“朝谇而夕替。解释句意和词义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1.想一想﹑议一议﹑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发言①首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就是说他声声叹息掩面拭泪,那他为什么流泪呢?明确:哀民生之多艰,为国家为百姓而感到忧愁,为国计民生感到深沉的悲哀。②屈原说自己“朝谇而夕替”,造成他的不公平遭遇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小组讨论,必须做到言之有理,一切分析从诗文出发。明确: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崇尚美德,洁身自好.)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怀王贤愚不分,荒唐昏庸.)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群臣嫉贤妒能,诬陷忠良.)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道义,歪曲事实,互相苟合取悦他人.)举世皆浊而我独清。③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腐朽社会那么屈原面对这种黑暗的政治现实,他的心情如何?明确: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忧愁郁闷)④屈原连用两个表达苦闷的词,可见他内心忧闷之深他为自己的遭遇悲愤万端,那么他会改变自己的初衷,与那些奸诈群臣同流合污吗?(没有)他的态度如何?请用原文的话回答。明确: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政治越是黑暗,屈原越是忠贞不屈,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只因他崇尚美德,虽九死未悔正是这样,才更能够表现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悔正的愁不是为自己而愁,而是为国家而愁,为民生而愁!⑤但是他内心的忧伤与苦闷依然是难于排解那么屈原是怎么样平衡自己的内心?同学们可以看接下去的四句解那这四句话中屈原分别写了什么?明确:鸷鸟,前世,方圜,异道自己和群臣的矛盾是不可调和道自如鸷鸟和群鸟是不同的,方和圆不可能相合,何况道不同,就更不能相道自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⑥屈原虽然遭受了不公平,但是他能够暂时地“屈心而抑志”,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他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屈原要以前圣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这本来就是前世的圣人所推崇的,这是屈原强大的精神支柱,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厚表原到死都念念不忘他的“美政”,即君明臣贤、选贤举能,死了也要和历史上的明君贤臣比肩而立。⑦既然屈原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支柱,为了追求理想,九死未悔,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跳江呢?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⑧由第一段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明确:(1)含蓄的比兴手法的运用。灵修(君王),娥眉(美德),众女(造谣中伤自己的朝臣)鸷(诗人自己),鸟(群臣)(2)对偶句式的运用。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补充: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东汉王逸《诗三百》好的作品,都是写实感实感自然是文学主要的生命,但文学还有第二个生命,曰想象感实想象力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是极文学之能感实这一点论,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只前无古人,截至今日止,仍是后无来者.——梁启超《屈原研究》2.课后延伸: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小组之间交流。同步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朝谇(zuì)谣诼(zhuó)揽茝(chǎi)B.溘死(kè)侘傺(chàchì)鸷鸟(zhì)方枘(ruì)C.芰荷(zhī)偭规矩(miǎn)革几•羁(jī)攘诟(rǎnɡ)D.方圜(huán)杂糅(róu)岌岌(jí)兰皋(ɡāo)【解析】A.“谇”应读suì;C.“芰”应读jì;D.“圜”应读yuán。【答案】B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解析】“信”,确实;“芳”,美好。【答案】D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解析】B项“郁邑”通“郁悒”,“圜”通“圆”;C项“反”通“返”,“离”通“罹”;D项“章”通“彰”,“错”通“措”。【答案】A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九死其犹未悔B.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C.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怨灵修之浩荡兮D.亦余心之所善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解析】B项“之”均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A项“余虽……”的“虽”字意为“唯,只是”;“虽九死……”的“虽”意为“即使”。C项“修姱”的“修”意为“修洁”;“灵修”合用,此指怀王。D项“余心”的“余”为“我的”;“谓余”的“余”为“我”。【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A.哀(哀伤)民生之多艰既替(代替)余以蕙纟襄兮B.謇朝谇(谏争)而夕替又申之以(因为)揽茝C.鸷鸟之不群(合群)兮忍尤(罪过)而攘诟D.自(以)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压抑)志兮【解析】A项“替”应为“废弃”之义;C项“尤”应为“责骂”;D项“自”应为“自从”。【答案】B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屈心而抑志兮B.回朕车以复路兮C.步余马于兰皋兮D.伏清白以死直兮【解析】D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其它三项为“使动用法”。【答案】D7.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A.不吾知其亦已兮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C.背绳墨以追曲兮D.长余佩之陆离【解析】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答案】C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又申之以揽茝(重复,再三)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言)B.溘死(突然)偭规矩而改错(错误)C.忍尤而攘诟(侮辱)延伫乎吾将反(返回)D.苟余情其信芳(确实)怨灵修之浩荡兮(水势大)【解析】A项中“谣诼”意为造谣、诽谤;B项中“错”通“措”,措施的意思;D项中“浩荡”意为荒唐,没有准则。【答案】C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偭规矩而改错②吾独穷困乎此时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忽反顾以游目兮⑤佩缤纷其繁饰兮⑥自前世而固然⑦宁溘死以流亡兮⑧伏清白以死直兮A.①②③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①④⑤⑧D.②③⑤⑧【解析】①“规矩”古今义都用来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④“反顾”古今义都指回头看。⑤“缤纷”古今义都指繁多而凌乱。⑧“清白”古今义都指纯洁,没有污点。②“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③“方圜”,古义:通“方圆”,方和圆,方枘和圆凿;今义:周围,周围的长度。⑥“固然”,古义:就是这样;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⑦“流亡”,古义:随风飘泊;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答案】C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解析】“楚辞”一个含义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发源于楚地的歌谣,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不能说是屈原创制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刘向辑录的作品集,主要作品是屈原的,但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所以不能说是屈原的作品集。【答案】D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三」《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3、背诵。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⑵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⑷课堂训练。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四」《离骚》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下面是小分享的《离骚》经典教案,更多相关资讯请点击(www./wenxue)。【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教学难点】诗中的生字生词。【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二、题解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3、“离骚”释义v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v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v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4、写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前者的说法更可信。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kuāzhuóchàchìjíguòmiǎn修姱谣诼侘傺岌岌攘诟偭规矩2、齐诵3、自由诵读四、鉴赏第一段1、两个学生朗诵。2、重点字词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忳郁邑侘傺兮忳,忧闷。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侘傺,失意的样子。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内心苦闷,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4、小结: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五、鉴赏第二段1、齐诵2、字词步余马于兰皋兮步,缓行。使动用法。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不知吾”。高余冠……长余佩……高、长,用作动词。唯昭质其犹未亏“唯……犹……”,唯独(只有)……还。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3、找出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4、小结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格。六、问题探究:1、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讨论)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②大量使用对偶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3、比兴手法“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七、课堂演练: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为什么?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答案:悔:追悔(反省),前一个“悔”是反悔;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前者是表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后者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2、赏析“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1)“芰荷”“芙蓉”喻指什么?(2)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解析:此题考查对关键句的理解。其中有修辞、形象、情感的考查,考查点多,注意比较。答案:(1)高洁的德行。(或:崇高的品德。)(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选择。(3)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中“忽”字在诗中有何作用解析:此题考查炼字。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效果。答案:转折;从反省到进一步坚定意志?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中“未变”的是什么?解析:此题考查指代意义,注意从上下文筛选信息。答案:追求“美政”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离骚(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五」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锁定重难点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2.整体感知(1)诵读课文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①重要词语(投影)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②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③同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④特殊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4)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