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自然之趣21古诗词三首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默写《枫桥夜泊》。思维能力: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审美创造: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任务同学们,今天我们打卡的第四站是在山水间行走的诗词,让我们跟着诗人的步伐,走进诗中的山水,置身其境,移步换景,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打卡四:山水间行走的诗词第1课时活动一:学习《山居秋暝》,感受诗情画意(一)读诗解诗,感知诗意1.宋代苏轼曾如此赞叹一位诗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就是王维,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号摩诘居士。《山居秋暝》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艺术画卷呢?2.齐读诗题(注意“暝”为后鼻音)。3.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暝”的意思。(“暝”为日字旁,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说的是秋天的傍晚。)4.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注意“浣”的读音,读出五言律诗二三格式。5.指导书写“孙”字。(学生观察并交流书写要领,“子”字旁,横改为提,“孙”字左窄又宽,右边的“小”的“左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2)学生练习书写“孙”字。(3)请学生解读“王孙”在诗中的意思。(运用查看课文注释的学习方法)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王孙”所指各有不同,应根据语境来解读词语。3.再读古诗,交流探讨要求:借助注释、字典等工具,小组合作读诗,大致说说诗的意思。小组代表简单交流,了解诗中难懂词语或者短语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总结:(1)“晚来秋”,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之凉爽。(2)“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来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为“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指“春天的花草。”(3)“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归浣女”和“下渔舟”用了倒装手法,可以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女子洗好衣服归来;渔船顺流而下6.小组合作,整体理解诗意引导: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假设此刻你就是王维,把自已融进这首诗,走进这幅画吧:秋日的傍晚,一场雨过后,推开院门……预设: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扑面而来,丝丝的凉意让人感觉很舒服。沿着山林缓缓而行,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洒落在我的肩头,我的手臂,和我每一个足印上。穿过松林,一条清澈的小溪展现在眼前,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这时,竹林里传来一阵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它消歇,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7.带着新的理解,想象画面,自读古诗,并展示朗读。(二)品鉴“空”境,领悟“动”“静”1,探讨交流:整首诗给自己带来的感觉。预设:唯美,静谧,舒服,安宁……2.提出思考题:少许文字的排列组合,就能营造出一个如此唯美的世界,这唯美的世界中都有哪些景物?请在诗中圈出来。学生交流。总结板书(词贴):空山明月松树溪石清泉竹林女莲叶渔舟思考:这些景致当中,哪些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学生交流。老师板书,并整理词贴。空山明月松树溪石——静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动3.点拨:诗歌的前三句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令人很自然地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从第四句开始,静景中有了动态。请读一读,并思考:为何会“竹喧、莲动”?预设:“竹喧”与“莲动”都是因为有人出现。竹喧归浣女一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莲动下渔舟——先见莲动,后现其人。思考:明明是一派宁静的山林风光,为何还要写洗衣服姑娘的喧闹之声、渔船顺流而下的样子呢?那不是破坏了这份寂静之美吗?如果把这两句删去会不会更好?请学生盖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自由读诗歌,与同桌交流想法。互动探讨,教师点拨:从这些景物中,我们体会到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使原本恬静的画面更添一份灵动抹飞扬的色彩和情调。4.读出静态美和动态美从以下角度欣赏或点拨学生的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就像“空山”的静态画面慢慢呈现在眼前;从“照”到“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颈联由景人事,朗读时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以学生个人读、老师示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诗。(四)配乐朗读,感悟诗心1.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一幅恬适中透着灵动的画面慢慢浮现在眼前。面对这样的山林生活,王维有怎样的感受、想法呢?(欢喜,想留下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2.引导,小结:是啊,春天的芳菲不妨任它消歇,秋天的山中“我”自可久留。多么自由自在,其实开篇就有一个字,点出了这种自在之感。(1)出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瞑》请学生给“空”组词,来理解“空”预设:空杯,空白,天空……总结:一个“空”字,让一切有了更多的可能。(2)再出示两句王维的诗歌名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在朗读中体会“空”的意境,“空”境的自在。师小结:王维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写诗作文,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被贬官之后,他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诗中的“空山”体现了诗人追求心境上的一种“空”,那种潇洒自在之感。3,带着这美好的感觉,再读这首诗吧!师生配乐看诗读诗。师生配乐看图读诗。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中那片惬意的山林,这一次,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尝试着把这份美好印入心灵,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师生在空灵的音乐中合作背诗。活动二:学习《枫桥夜泊》,感悟诗人的情感1.根据学过的读古诗的方法,自由朗读《枫桥夜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朗读七言绝句,节奏一般前四后三)2.引子:关于诗人张继的资料现存不多,有人说他是“用一首诗来名传千古”,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1)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根据书中注释或查阅资料梳理诗意。四人小组合作交流。(2)小组代表交流诗意。诗意小结:月亮渐渐落下去了,灰黑色的夜无有边际,漫天的霜雾弥漫在天地之间,只听见乌鸦高一声低一声凄惨地叫着,点点渔火在风中播曳如诗人起伏的思绪。夜已经很深了,诗人却怎么也睡不着。世界陷人一片静寂,忽然,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悠远古朴的钟声,那钟声,是抚慰?是警醒?还是……3.初步了解了这首诗之后,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预设:安静,忧愁,寒冷……4.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会是什么呢?请去诗中找一找。愁(诗眼)。5.理解“愁”,书写“愁”字。2.诗人选取入诗的景物,无一不透露出一种相似的感觉——(生:愁)同时,这些景物又有不同之处,我们学习过“以动衬静”的写法,这首诗中哪些是静态景物,哪些是动态景物?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导:深夜,漫天的秋霜让人深感凄寒,静止的寒山寺和江枫营造了一种寂静之感;而渐落的月亮,闪烁的渔火,乌鸦的啼叫,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了这份宁静,同时勾起了一股凄凉的滋味。(四)深入读诗,体悟诗心1.这是怎样的画面,藏着千古的“忧愁”!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目光去瞧一瞧。抬头看到的是——(生:渐落的月亮)低头是——(生:江枫渔火)中间漫布——(生:满天霜)上有“月落乌啼”,下有“江枫渔火”,远处是姑苏城外名字颇具寒气与禅意的寒山寺,似乎茫茫天地间都是诗人的愁绪,这宽阔的天地之间,竟没有他的一方安身之处!如此广袤的夜色与一艘难眠的客船,对比之下,一种孤寂沧桑感油然而生。2.让我们再次走近古诗,走近诗人张继的心灵世界。再次细分节奏,读出诗人孤寂悠远的愁绪。配乐读诗,背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3.探讨:悠悠的钟声从寒山寺传来,似乎在传递着什么信息?小结:张继是大唐谜一般的诗人。如果没有这首《枫桥夜泊》,我们大概不会知道“张继”是谁。同样,如果没有张继,我们的某种心情,就无人来一语道破。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不会穿越千古,响彻人心。也许,悠悠的钟声在告诉张继,再难过也不要绝望,失望中常孕育着希望。活动三:学习《长相思》,感受将士征途的绵绵乡愁(一)遥忆旧诗,走近词人1.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思乡的诗歌——李白《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作深情引导:“故乡是每个人心灵的安栖之地,远离家乡的人儿,虽人不在故土,但内心始终对生养自己的那方水土魂牵梦萦,李白望月怀乡,王维节日思亲,都很动人。今天,我们要学习《长相思》这首词,走进清代一位词人——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对故土的那份深深的眷恋。”2.齐读课题。3.了解《长相思》这一词牌名的由来:此调名取自南朝乐府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之句。《长相思》是唐代教坊曲调,后被用作词牌名。还有很多称呼,如《山渐青》《青山相送迎》。4.了解体裁:这首词形制短小,仅36字,属于词中小令。小令一般指58字以内的词。词与诗的形式不同,词分上、下片,词句可长可短,不像诗,每句字数一样。(二)读词解词,感知词意1.朗读全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榆”“畔”“聒”“更”四字的读音,其中“更”是多音字。2.随文指导书写“畔”二字。3.理解“更”“聒”的字义。(1)理解“更,多音字,此处为阴平。“更”是古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故有词语“三更半夜”。(2)理解“聒”,形声字,“耳”旁有“舌”在说话,意为很吵闹嘈杂。4.再读全词,梳理词意。过渡:词虽短意却长,词人用些许的笔墨,就将心内所想表达了出来,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结合注释、插图,小组合作梳理词的大意。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词的上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可通过展开想象的方式理解。描绘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进发的情景,说明路途很艰辛。“千帐灯”,可通过课文插图直观感受;描绘的是将士们夜晚驻扎的营帐点起了星星灯火,“千帐”是虚指,不是确数,形容很多。理解“夜深”,结合“千帐灯”理解夜深了还看到营地的点点灯火,说明词人此时还未入睡或难以入眠。板书:上片——身向榆关。请学生再读上片,用横线画出动景描写,波浪线画出静景描写。品味“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动景与静景相结合的描写方式。学生边朗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分享交流:你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画面?预设:白天,大军队伍浩浩荡荡,爬过一座又一座的山,涉过一江又一江的水,向着榆关的方向艰难前进。夜幕降临,疲于行军的军队搭起帐篷,点起了油灯,安歇了下来。引导:看似写千帐灯,更是写千帐灯里面无数的士兵。这画面能让我们体会到士兵行军怎样的感受呢?(缓慢,吃力,疲惫)小结:这就是词上片动静结合的画面背后的信息。(2)词的下片:提问:“风一更,雪一更”,真的是刮一更风,再下一更雪吗?交流总结:风雪并非按照先后顺序出现,而是风雪交加,这一句描绘的是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画面,表明当时天气很恶劣。“聒碎乡心梦不成”,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风雪的嘶吼声搅扰了词人做的思乡梦,美梦不成而夜不成眠,思绪很乱而心碎一地。“故园”,通过“故乡”一词理解“故园”。板书:下片——心向故园。(3)点拨:结合以上小组合作、师生平等对话的讨论结果,说一说该词的大意。引导: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条条大河,将士们身往山海关全力进发,到了夜晚,将士们就地支起帐篷休整安歇。放眼望去,深夜的营帐内到处闪烁着星星点点的灯火,场面十分壮观,也映照着难以入眠的人儿。营帐外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风雪的嘶吼声声入耳,搅扰着不能成眠的人儿的思乡美梦,心绪乱成一团也碎了一地,遥想自己那可爱的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