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本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环境决定了远古居民早期的社会形态是()A.制造工具,发展生产B.永居山洞,躲避虫蛇C.原始群居,共同生存D.发明弓箭,追逐野兽2.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根据“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判断描述的人类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B.蓝田人遗址C.北京人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3.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A.已经会人工取火B.以采集狩猎为生C.开始种植农作物D.会使用磨制石器4.赤铁矿是一种可供装饰品染色的天然原料,在北京山顶洞遗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饰品中均有出现。据此可知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已经()A.能人工栽培农作物 B.具备了审美观念C.懂得制作彩色陶器 D.能制作磨制石器5.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A.炎黄部落起源B.原始农耕生产C.史前制瓷技术D.大禹治水过程6.河姆渡房屋的栏、柱等木质构件,用到了榫、卯、销钉等,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压、受拉的作用。这体现了当时()A.原始农业已经产生B.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C.黄河流域文化领先D.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7.下图是发现于陕西临潼的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图反映出姜寨文明的特征是()A.种植水稻,兼有饲养家畜B.刀耕火种,形成早期文明C.精耕细作,形成农业文明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8.考古学家在山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蚕茧、丝织品残片,在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牙雕蚕,该牙雕蚕呈现家蚕造型,并且是呈现吐丝的蚕形。据此可以推测仰韶文化时期()A.先民能够养蚕缫丝 B.已经可以制作衣裳 C.家庭养蚕业已出现 D.农业出现精细分工9.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主题纹饰,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画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这说明良渚文化()A.已经形成早期国家B.宗法制度正式形成C.可能进入文明时代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10.在河南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了一条上宽下窄的城内沟渠,沟渠底铺的陶水管道节节套扣,且城内高于城外,沟渠排向城外壕沟。这表明,当时()A.排水技术先进 B.水利灌溉发达 C.城市管理完善 D.城市规划先进11.右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A.体现了早期国家已经形成B.体现了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体现了良渚文化手工业已十分发达12.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铃形小铜器、玉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属于()A.实物史料B.文献史料C.口述史料D.影像史料13.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这体现了()A.华夏文明的传承B.部落联盟的形成C.禅让制度的确立D.神话传说的真实14.把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是()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5.2022年,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为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的论断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这主要表明考古发现()A.是认识历史的唯一途径B.可以佐证已有历史认知C.相比文献记载更为可靠D.能够完整还原历史真实16.“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语出《左传》,隋唐间儒家学者孔颖达将其注释为“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这说明分封制设立主要为了()A.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B.扩大西周地方实力C.促进各地民族交融 D.削弱了诸侯的权力17.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A.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B.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C.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D.淡化了民众的等级观念18.《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19.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20.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21.戎、狄等都是春秋时期的少数民族,山戎特有的“戎菽”(大豆)因齐桓公征伐而“布于天下”;晋国与戎、狄作战时,吸取了其擅长的步战,逐步放弃车战。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巩固了天子地位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经济发展2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本身的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C.提高社会生产力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
)A.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24.战国时,秦国工匠们充分利用自然特点,用当地盛产的廉价木料、竹子、鹅卵石做材料,使都江堰成为以无坝引水为特征一座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主要体现了()A.铁器的推广应用 B.秦国国力的强大C.商鞅变法的影响 D.劳动人民的智慧25.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26.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什么思想()“仁” B.“民贵,君轻”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27.《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集中反映这种“相互转化”思想的是()《墨子》 B.《论语》 C.《韩非子》 D.《道德经》28.如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王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9.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30.下图为甲骨文“春”“夏”“秋”“冬”四字。这些文字表明()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B.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开始兴起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经济活动D.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开始二、综合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0分,共40分)31.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是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考古发现。材料二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内容出处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材料三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在这个古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如图),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按照最初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王甚至贵族也开始使用,屡屡出现僭越现象。根据文献资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的襄阳、枣阳、安陆、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认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摘编自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推测史前人类已经掌握的技能。请你仿照示例,利用材料一中的后两件文物,完成你的考证。(6分)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可以印证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2)根据“孤证不立”的原则,材料二能认定哪些历史学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僭越现象”。你认为要破解“曾随之谜”,应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4分)3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巨变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商君在秦国废井田阡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国家日益富强,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译自《战国策・秦第三》材料三
百家争鸣本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反过来对社会变革又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何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哪些变法措施使“秦国无敌于天下”。(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社会变革”指什么?说一说百家争鸣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2分)33.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①陶寺遗址的墓葬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②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③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④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1)指出图一文物属于哪种史料(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能够证实一个关于早期国家的怎样结论?(4分)(2)请用材料二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4分)A.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__________B.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__________(3)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2分)2024-2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创业陶艺吧计划书
- 品行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 农业生态建设土地流转合同
- 大学物理学 第一卷 经典物理基础 第6版 课件 9 光的干涉
- 数据设备租赁合同
- 卵圆孔未闭术后护理措施
- 工作中的电气安全
- 幼儿园公开课课件
- 儿科相关疾病护理带教
- 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函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郑和下西洋》-完整版课件
- 换料的记录表
- 国学智慧尔雅课期末考试题库答案2022
- 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综合医院)
- 学校食堂操作流程图
- DB11-T 1834-2021城市道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 配电网工程典型问题及解析(第三部分)课件(PPT 49页)
- 彩钢棚专项施工措施方案
- DB11_T1945-2021 屋面防水技术标准(高清最新版)
- 2022《渔业行政处罚规定(2022修正)》全文学习材料PPT课件(带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