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山水知人文-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阅山水知人文-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阅山水知人文-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阅山水知人文-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阅山水知人文-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山水·知人文——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旅游也是一种“阅读”,是打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旅游中,我们不仅领略到山水风光、人文胜迹,还可以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这种人生阅历,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用文字记录这种人生阅历便是游记。游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启发我们的思想,让我们不出门便能自由看世界。作家徐迟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所以,阅读游记、学写游记既是语文学科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游记风格、写法各异,但都基本符合“游记”的特点,既“守正”又“创新”,便于学生集中学习,更好地了解游记这一文体。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和品味语言,体味作者独特的情思,提升对游记的认识,学会写游记。《壶口瀑布》分别写雨季和枯水季节的两次游历,通过不同时间的选择和视角的变换,运用典雅凝练的语言,记述所见景象的同时,由水到个人,由个人到民族,表达自己游历“壶口”的独特感受,如同柔水中蕴育着力量,写实中蕴含着思想的奔流。《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描绘了奇美壮丽、变幻多姿的各拉丹东雪山之景,又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内心体验,表现了自然本身的伟大与神秘,以及作者对于自然伟力的敬畏之情,写实中融入了独特的体验。《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以散文笔法描绘奇美景物,以小说笔法叙写奇人趣事,读来有种别样的幽默。《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一滴水的独特自白起笔,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为线索,借助“一滴水”的视角和口吻,描写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醇美和谐的人文气息,表达由衷的赞美之情。单元写作练笔是“学写游记”。一篇优秀的游记,至少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所至”,即交代游踪;二是“所见”,即描写景物;三是“所感”,即抒发感受,表达思考。学生通过学习四篇课文,模仿其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写出自己的游览经历,抒发独特的情思。单元整体设计以“寻找旅游达人”为核心任务,按照“明行踪,赏胜景”“知人文,悟情思”“绘美景,融情蕴”“赏游历,寻达人”四个课段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最终走向实践:迁移与运用。学习需要分析一、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并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多角度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能根据具体情境要求,选择合适的文本样式记录经历、见闻和体验,表达感受、认识与观点”。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关注言语形式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游记类作品中,言语形式集中表现为对游踪和胜景的描绘,情感表达则集中表现为游记中的情思。二、学情研判1.诊断测试请从所掌握的游记作品中选取一篇,为同学讲明其游踪、胜景,以及作者所呈现的言语特点和表达的情思。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4个教学班,共计170位学生)(1)言语形式:71%的学生可以讲清楚游踪和景物的特点,但仅有43%的同学能从精准的词语、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恰当的表达方式上进行细致地分析。(2)情感表达:85%的学生对游记的内容仅停留在游踪梳理,不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思。3.前测分析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一定的游记类作品的阅读经验,基本能够理清游踪,分析出景物的特点,但无法从言语的形式上进行细致分析,也不能理解胜景所触动的作者的情思。具体情况如下:121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71%)能够理清游记作品中游踪和胜景,但仅73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43%)能从言语形式深入细致地分析游记中对游踪和胜景的描绘;144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5%)不理解游记作品中胜景和作者情思的关系。三、学习内容确定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基本能够理清游记作品中作者的游踪(所至)和胜景(所见),但绝大部分学生不能从言语形式上细致分析游踪和胜景,不能明确情思(所感)和胜景(所见)之间的关系。因此,独特言语形式和情感表达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通过对四篇游记精妙的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批注式阅读,把握四篇游记独特且各具风采的言语形式。2.能够运用精准的词语、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恰当的表达方式记录一次自己的游览经历和感受,撰写一篇蕴含个人独特感受的游记,不少于600字。二、思维目标1.通过圈画时间、地点和视角转换的关键词句,把握游踪,培养信息提取能力。2.通过研读景与情、景与理融通的语句或段落,把握游记组材与主题的关系,提升分析整合能力。3.能够选择最富特征或代表性的,或者感受最深的景物,思路清晰、主次分明地记录一次游览经历。三、价值目标能够在游记中写出独特的体验,点出所得到的教益或受到的启发,并收集和运用相关的文化素材,提升文章思维高度,加深文章思想深度,思考个人如何借助游记这种形式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核心任务:班级举办“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选出三位内容有特色、表达有意思、情感有共鸣、思考有深度的分享者,作为班级“旅游达人”,并将其游记在班级微信公众号发表。要求:1.研读课文。研读四篇游记,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揣摩和品味语言,增进对游记的认知。2.开放探究。借助互联网及其他文字、图像资料,丰富学习和写作资源,增进对山水或人文的认识,充实写作内容。3.任务驱动。明确每个课段具体任务,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更好地呈现学习成果。4.落实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借助质性和量化评价两种路径,使学习目标具体化、可测化,确保学习成效。设计背景第一课段

明行踪赏胜景核心任务:研读四篇课文,理清文章的游踪,把握每篇游记在选材、构思、语言方面的个性特点。

问题1:《壶口瀑布》一文写道“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浓缩了怎样的世界。

问题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问题3:《登勃朗峰》一文有哪些奇景、奇人、奇事值得“乐”?

问题4:《一滴水经过丽江》“阅读提示”写道“这滴水的奇幻生命旅程”,结合课文谈谈“奇幻”在哪里。一、学习任务1.研读四篇课文,圈画时间、地点和视角转换的关键词句,用简笔画、导图或结构图等形式制作游踪线路图,也可借助计算机制作动态游踪线路图(动画)。2.默读四篇课文,通过研读景与情、景与理融通的语句或段落,理清游记组材与主题的关系。二、课时安排:4课时三、学习资源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梁衡《壶口瀑布》、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克·吐温《登勃朗峰》、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四、完成任务(一)学前准备

1.壶口瀑布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的距离内,收窄到20-30米的宽度,造成每秒约1000立方米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2.各拉丹冬各拉丹冬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西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3.勃朗峰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山体由结晶岩层组成。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4.丽江丽江,云南省地级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是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最高点玉龙雪山主峰。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聚的地方,除汉族外,共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22个少数民族。5.游记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和感受的文章,是散文文体的一种。记述的内容一般为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游记包括的三个要素: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1][1]辞海编纂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063.(二)研读课文,设计并绘制游踪图1.通读《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课文;2.圈画文中的时间、地点和视角转换的关键词句,理清作者的“所至”,即作者的游踪。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立足点和视角的变化,或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设计并绘制游踪图(如果能绘制计算演示的动图为最佳)。如:3.自主完成每篇游记的游踪图,小组研讨完善,并在最佳绘图的基础上,整合修改出一幅小组游踪图,在全班展示。“游踪图”评价量表

4.研读四篇课文,勾画文章中景与情、景与理融通的语句或段落,理清游记组材与主题的关系。以《壶口瀑布》为例,可借助以下问题把握组材特点:(1)找出景与理融通的语句并适当分析。“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里由叙述、描写转入议论,既写黄河,又写人生:铺陈展示黄河勇往直前的姿态,引出对于人生磨难与个性的思考,顺理成章地写出黄河“伟大的性格”。(2)为了体现黄河“伟大的性格”,作者选取了壶口瀑布哪些景点进行了描写?圈画出这些景点,并批注其与主题的关系。明确:作者选取雨季的河滩、枯水季的河心,还有脚下的石滩等景点。批注1:选取雨季的瀑布,通过描写水势之大,突出黄河磅礴的气势,撼人心魄的壮美。批注2:选取枯水季的河心,通过写黄河水冲撞石壁的千姿百态,联系到人的各种感情,进而想到了人的博大包容的胸怀,写出黄河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批注3:写脚下的石头,描写常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由水侵巨石,认识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组材与主题”活动评价量表第二课段

品言语悟情思核心任务:阅读四篇文章,把握游记独特的言语形式,体会个性化言语中表达的独特情思。问题1:《壶口瀑布》用词具有音韵美,朗读并发现音韵美具体体现在哪里。问题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如何把“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联系在一起的?问题3:《登勃朗峰》有一种“别样的幽默”,这种幽默是如何呈现出来的?问题4:《一滴水经过丽江》叙述中饱含深情,结合全文,说说这一滴水对丽江有怎样的感情。一、学习任务1.依据不同的文本特质,批注四篇游记中精妙的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从言语形式角度把握景物特点和作者情思的融合点。2.通过朗读、想象等多种方式,感受山水人文,丰富情感体验。二、课时安排:4课时三、学习资源1.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梁衡《壶口瀑布》、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克·吐温《登勃朗峰》、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2.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提示”;3.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4.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四、学习活动1.朗读《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四篇课文。2.默读静思,依据不同的文本特质,从以下角度批注精妙的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关注言语形式所体现的景物特征和独特情思的融合点。范例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壶口瀑布》)批注:运用大量四字词,使音韵和谐,表达凝练。“千军万马”、“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排排涌来”“排排黄浪”“堆堆白雪”等整齐的叠词、极具画面感的颜色词和生动的比喻,写出了瀑布浊浪汹涌之势。范例2:山是清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壶口瀑布》)批注:运用对称句式,把“山”与“天”并举,既工整又活泼,“清冷的灰”和“寂静的蓝”融情于景,呈现出鲜明的画面感,衬托“水”的神奇浩瀚与恢弘气势。范例3: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它“黛黑”的山色、棱角分明的山势等,都生动形象地展示它的高峻雄伟。同时,阳光下的“变化多端”表现出其神秘的特点。范例4:端详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批注: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想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现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前后的故事”,以跨越时空的美带给读者深度思考。范例5: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熏熏——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批注:这里运用破折号,巧妙转移话题,提出新的解释,既照应前文旅行中发生的故事,又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效果。3.选择一篇文章,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从言语形式角度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思。如:从《壶口瀑布》的遣词造句看瀑布之势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丰富联想中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从破折号看《登勃朗峰》的别样幽默独特视角下的深情诉说——《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融情于景艺术4.开展“我心所向——跟着课文游世界”阅读分享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游记阅读体验。读了四篇课文,一定有一些风景或情感触动了你,让你心生向往或激发共鸣,请从四篇游记中选出你最有感觉的段落,在小组内朗读,并描述这种画面及情思。

五、学习评价“品言语悟情思”活动整体评价量表第三课段

绘美景融情蕴核心任务:以个人独特的旅游经历为素材,以“别样的游历”为题创作一篇游记,参评班级“旅游达人”。一、学习任务1.回忆并整理个人印象深刻的旅游经历,选择独特指数最高的一次,完成《别样的游历》结构图。2.根据《别样的游历》结构图及自己的旅游经历,画出游览路线图,拟出写作提纲。3.写一篇以“别样的游历”为题的游记。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资源1.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梁衡《壶口瀑布》、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克·吐温《登勃朗峰》、阿来《一滴水经过丽江》;2.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写游记》;3.相关多媒体网络资源。四、完成任务1.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游历,通过自己回忆、和同游者(家人、朋友等)聊天、观看旅游照片和视频、查阅网上相关资料等,明确游历的地点,参考示例《各拉丹冬游历记》结构图,完成《别样的游历》结构图。2.根据各自《别样的游历》结构图,思考材料取舍及详略安排,用你喜欢的形式,完成写作提纲。

4.根据写作提纲,以“别样的游历”为题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五、学习评价《别样的游历》作文评价量表第四课段

赏游历寻达人核心任务:举办班级“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一、学习任务1.在前三课段学习基础上,结合作文《别样的游历》,利用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说明等,完成《别样的游历》分享资料包;2.开展“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每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游记,并根据同学评价意见、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游记。积极聆听别人的分享,了解各旅游地的山水胜景、历史背景及人文风情。3.制作班级“旅游达人”游记微信公众号推文,并设计内容独特、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文案,在班级微信公众号展示,凸显游记的交际功能。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学习资源1.学生已完成的作文《别样的游历》;2.学生旅游时拍摄的与游记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3.相关多媒体网络资源。四、完成任务(一)活动目标1.能够借助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创设真实情境分享游记,并根据他人意见修改作品;2.能够结合所学游记知识,对他人的游记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3.能够设计新颖而富有创意的文案,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赢得不同读者的喜爱。(二)活动准备移动上网设备,完成的《别样的游历》,旅游时拍摄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三)活动过程1.制作“别样的游历”分享资料包根据完成的游记,结合自己旅行途中拍摄的图片、视频资料,并辅以网络资料,丰富完善自己的分享资源包,可包含与游记配套的PPT、图片展、小视频、自制海报等。设计意图:本活动以课堂教学内容为核心进行拓展迁移,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整合资源,综合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更为优质有效的表达,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开展小组分享会以6人为小组,进行组内分享交流,由小组成员根据每个人游记内容、表达效果等,进行组内评分,推选出小组“旅游达人”,代表小组在班级分享会上分享,组内所有同学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游记知识,在交流评价中加深理解与运用。3.开展班级“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1)学生主持人介绍本次分享会的形式、规则、流程等相关内容(老师事先对主持人进行培训);(2)将课桌椅摆成长桌会议的形式,主席台一侧为讲台和屏幕(如有条件,可以在小剧场开展);(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协助(可丰富呈现形式,例如现场表演、展示游历路线图、现场绘制景点简笔画等);(4)老师与学生就内容、形式、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并提出有价值的修改建议;(5)师生根据分享内容和表达效果进行评分,选出三位内容有特色、表达有意思、情感有共鸣、思考有深度的同学,当选班级“旅游达人”。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会的形式,化静态游记为动态表达,分享的同学进行了有效的语言交际训练,提升了自己的演讲表达能力;聆听的同学通过点评交流,再次巩固了游记知识,了解了不同旅游胜地的山水胜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增长了见闻。4.修改完善游记根据师生点评意见或建议,对自己的游记及相关资源包进行修改完善。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交流、生生互评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不断巩固内化游记知识,不断提升表达能力,完善活动成果。5.创意展示游记(1)将获评“旅游达人”同学的游记编辑成微信公众号推文,辅以相关的图片、小视频、背景知识等,在班级微信公众号发布。(2)请所有同学设计独特的评价转发语,在朋友圈、家长群等平台进行转发,邀请大家在公众号留言区发表评论。(3)根据读者的评论留言,进行相应修改,并总结本次活动,凸显游记的交际功能。设计意图:从书面游记写作到口头游历分享,再到新媒体游历故事展示,从书面写作到口语交际再到创意展示,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五、学习评价在“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上,学生就分享人发言进行评价,量表如下:“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评价量表单元整体评价一、单元设计反思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选入一组“游记”文章,学习目标是通过四篇文章语言的学习,把握并运用独特的言语形式记录自己的游览经历和感受;通过四篇文章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研读,明晰作者思路,提升分析整合能力;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领略四篇课文中的山水风光或人文胜迹,体悟作者情思,从中受到教益或启发,从而增强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的能力,进而提高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的能力。“阅山水·知人文”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根据自己的旅游经历创作一篇游记,并举办班级“寻找旅游达人”游记分享会。单元整体学习推进的过程中,既要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