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另一方面,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这个意义上,“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五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活力开始逐渐复苏。重温“现实主义”口号的时候,两种美学的激烈交锋带来音量超常的理论喧哗。然而,进入80年代后期,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朦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金庸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数量意味了什么?一些批评家力图复述阶级革命时期曾经赋予“俗”的强大意义:大众的“喜闻乐见”即是至高的美学标准;另一些批评家将金庸列为20世纪小说大师,尽管金庸的小说出现大量的盗版以及某些浑水摸鱼的状况,例如以“全庸”署名发表武侠小说。即使涉足雅俗之辩,“畅销书”的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印刷文化带来的利润。这时,经济收益不再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电子大众传媒的运行要求巨大的成本投资,雅俗之“俗”具有十足的含金量。历史分析表明,大众传媒对于时间和空间更大范围的覆盖很大程度地来自世俗生活真实的或者虚幻的渴求。如果说,“雅”的过度苛求往往表现为经典或者传统对于个性与独创的抑制,“俗”的泛滥多半热衷于以低劣、畸形乃至变态的趣味投机市场。大众传媒与市场的彼此震荡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这种倾向可能严重损害文化的教化功能。围绕大众、启蒙、阶级、市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同时表明,20世纪之后的雅俗之辩远比古典社会激烈。不同的审美趣味不仅带动强大的文化风尚,而且内在地嵌入社会组织,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并不是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而是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一般来说总会坚持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绝对清楚的”,“而且,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每一个历史阶段对于雅俗的重新理解,往往表明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正在重新建立联系。这个意义上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由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互关联的阶级概念与市场经济促使“新时期”文学领域发生了激烈的雅俗之辩。B.工业化与都市化是通俗文化产生的重要经济因素,至今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C.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受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两种美学的影响。D.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虽然存在着激烈争辩,但不一定会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应该派生出“民间文学”,两者的内涵与所指的范围都不相同。B.80年代后期对于金庸及其作品的不同评判,表明批评家只能依据自己的标准评定。C.“畅销书”揭示了“俗”与市场的联系,人们不再只谈审美趣味而讳言经济效益。D.对“雅”或“俗”文化的追求要适度,否则会抑制作者个性的张扬与独创能力的提高。(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君岂非所谓士而商者欤?然君为人,恂恂慕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明•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B.“故设为雅俗之辨,欲使知音者勿过尊古,勿过贱今,谓今人之声为人声不为今声,则于斯道有庶几耳。”(清•毛奇龄《古乐复兴录》)C.“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但能体认得静、远、淡、逸四字,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清•徐上瀛《溪山琴况•雅》)D.“世间好言语,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宋•王安石《陈辅之诗话》)(4)“雅俗之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简要概括。(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参与历史的见证”?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木棉花开(节选)李春雷到广东上任的时候,他已经66岁了。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满嘴尽是赝品。心脏早搏,时时伴有杂音,1.71米的个头,80公斤的体重,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省委门口有一个副食店,每天凌晨3点钟,黑黝黝的寒风中,开始在这里排队抢购。广东产鱼,广东人更喜欢吃鱼,还不能保证供应,副食店7点30分才开门营业,比鱼还多。排在前面的阿公阿婆太困了,要回家再睡一觉,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又来到了深圳的文锦渡口,放眼望去,高楼大厦,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四野无声。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投资;交通更是落后,京广铁路在广东境内竟然全是单线。从广州到珠海、深圳,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农业也不行啊,虽然国家每年调进5亿公斤,但仍是饥肠辘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字636元。还有一个数字更让粤人汗颜,偌大的广东省,而每年的创汇总量却不足人家的十分之一。也许正是这诸多的原因,中央政府才下决心在广东试办特区,先行一步。于是;抗战时期,他就主编了党内第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他的政绩至今仍活跃在松花江畔;主政辽宁三年可他毕竟已经年近古稀,又是第一次来广东,这一片土地省委大院里植满了榕树,这南国的公民,站在温润的海风中,苍老却又年轻,很像此时的他。但他似乎更喜欢木棉树,高大挺拔,苍劲有力。忽地一夜春风,那硕大丰腴的花瓣红彤彤的,恰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来去匆匆他摸了摸满头秋草,似乎那是蓬蓬勃勃的南国春芽……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为185亿元,列全国第23位。可仅仅到他离任的1985年,广东已经赫然位居榜首。短短的几年时间地球人都知道,正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深圳以她特有的“深圳速度”,成为面向世界的最靓丽的东方形象……据不少见过他的人说,他相貌清奇,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兴奋时明亮如灯。1983年春天,他明显感到心律不齐,去医院检查,他笑一笑,说自己身体好能抗得住,可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怎么可能呢?他的胆囊又开始隐隐作痛了,愈加剧烈,发展到腹胀,疼痛难忍。1984年元旦过后,他被送进了医院。胆囊结石,严重发炎,否则,腹背受敌手术开始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做了这么多例手术,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爆裂,打开桃子,医生们更是叹为观止:里面塞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小的似花生豆、黄豆、红豆……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他退休的1985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岭南大地已经全面发酵,物阜民丰,而只有他自己萎缩了。他的体重比上任时减少了近30公斤,身材也矮小了5厘米卸任前,他又一次去了深圳。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他的笑容一如这星河般灿烂。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而且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殷殷似血,他用颠抖的双手高捧着自己滴血的心脏公元2007年11月,我去采访的时候,任仲夷已经逝世两周年了。我相信,1000年之后,当广东的后人们在数念起20世纪时岭南的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物资匮乏的现实。B.文中对任仲夷青年时代求学和以往政绩的插叙,既说明了他杰出的才能,又为下文广东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C.“连医生的脸都白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还从来没有见过”等句,用侧面描写突出了任仲夷的忘我精神。D.“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用语幽默通俗(2)关于文中多处列举数据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尾对任仲夷身高、体重数据的比较说明,是他不辞辛劳的有力证明。B.文中拿广东和香港面积与创汇总量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C.文末的“1000年之后”虽是个时间概念,但也能表达广东人对任仲夷的敬重之深。D.全文多处列举数据,将真实人物和真实时代结合着写,凸显了报告文学的纪实特点。(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木棉,但作用是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本篇报告文学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试作概括和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不用管仲之过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诛此三人,而其余者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齐桓公也因此死去。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而归于管仲。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②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5)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上曲王世贞旌旗春偃白龙堆,教客休停鹦鹉杯。歌舞未残飞骑出,月中生缚左贤来。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上曲》《塞下曲》均为唐代新乐府歌辞,内容多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这两首诗均格调昂扬,同属边塞诗范畴。B.“白龙堆”,本指新疆东部的“白龙堆沙漠”,王诗中用以借指边塞,加之“无花”,更显边塞生活凄苦。C.古人常折柳枝相赠,后用“折柳”来代指送别,李诗中的“折柳”为古乐曲《折杨柳》,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异曲同工之妙。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2)王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和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两句,通过精妙的动词,分别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怎样的状态?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写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3)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啼声悲切,嘴里会流出血来,诗人们常用杜鹃来表达悲伤哀婉的情感,诸如白居易曾言“”,李商隐曾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文明中,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中华文明提倡“惟精惟一,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面对②_______的世界变局要承受住动荡挑战、艰难困苦。我们拥有光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遏了域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要取得好成绩,得用功,还得改进学习方法。B.你要敢与人民为敌,必将被历史审判。C.夏天屋子里太热,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D.青年人要有干事业的雄心壮志,才不负青春。(3)文本第三段用了大量整句,请分析整句的构成及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蝴蝶兰的故乡在巴西、智利的热带雨林。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里,①_______。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成为一首诗。把蝴蝶兰养成一首美妙的诗,最宜生长的温度在16℃到30℃之间。温度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习惯在60%以上湿度下生存的蝴蝶兰,是暖气人家30%以下的环境湿度。如果家里没有加湿器,蝴蝶兰不介意你每天用喷雾器向叶面加湿,但它非常介意往花朵上直接喷水。最好,不要②_______。浇水的原则是:干透浇透。③_______,这样的好心,愿能帮到春节领“蝴蝶”回家的你。开花后的蝴蝶兰,我也从不轻易丢弃,及时剪掉花葶,剪除坏死根部。将处理好的蝴蝶兰,放在能见到阳光又不直晒的地方,一株新的“蝴蝶”,就该探出头来啦。照料好了,会长达三个月。(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根据材料第三自然段,概括护理开花后的蝴蝶兰的步骤。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1=1,1+2=1,3+4=1,6+18=1……看到这一串等式,很多人的直觉就是不可能,如果在数字之后加上单位呢?1里+1里=1公里,1个月+2个月=1个季度,5个月+7个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顺丰创始人王卫说:“一个人成功一次,也许是偶然,但若能长期成功,可能从思维到行为都跟别人不太一样。”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下半叶,阶级概念的式微与市场经济的兴盛带来巨大的转折。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事件同时投射到文化领域,一批陌生的观念迅速卷入雅俗之辩。“俗”所依赖的大众从平民、无产阶级更换为消费者,雅俗之辩的阵营围绕艺术与商品两个范畴开始重新组织。通俗文化可以追溯至工业化与都市化,二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原子化”。一方面,土地不再成为劳动的基础,心理与道德的认同感正在消失,这时的“个体就很容易受大众媒介和通俗文化这样的核心公共机构的操纵和利用。”另一方面,而且,市场经济将向文化消费提供发达的商业网络。这个意义上,“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别的标志是生产者。“通俗文学”生产者是作家个体——他们同时享受知识产权获取的经济报酬;“民间文学”多半是民间无名氏的集体创作,诸如瓦舍勾栏的说书演唱、乡村祭祀之际的社戏以及市井之间的道听途说。“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五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活力开始逐渐复苏。重温“现实主义”口号的时候,两种美学的激烈交锋带来音量超常的理论喧哗。然而,进入80年代后期,大众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另一批作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朦胧诗”的诗人或者先锋小说家曾经毫不掩饰地向世界摆出一副孤傲的姿态——雅俗之辩开始的时候,金庸拥有如此庞大的读者数量意味了什么?一些批评家力图复述阶级革命时期曾经赋予“俗”的强大意义:大众的“喜闻乐见”即是至高的美学标准;另一些批评家将金庸列为20世纪小说大师,尽管金庸的小说出现大量的盗版以及某些浑水摸鱼的状况,例如以“全庸”署名发表武侠小说。即使涉足雅俗之辩,“畅销书”的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印刷文化带来的利润。这时,经济收益不再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电子大众传媒的运行要求巨大的成本投资,雅俗之“俗”具有十足的含金量。历史分析表明,大众传媒对于时间和空间更大范围的覆盖很大程度地来自世俗生活真实的或者虚幻的渴求。如果说,“雅”的过度苛求往往表现为经典或者传统对于个性与独创的抑制,“俗”的泛滥多半热衷于以低劣、畸形乃至变态的趣味投机市场。大众传媒与市场的彼此震荡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传播范围,这种倾向可能严重损害文化的教化功能。围绕大众、启蒙、阶级、市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同时表明,20世纪之后的雅俗之辩远比古典社会激烈。不同的审美趣味不仅带动强大的文化风尚,而且内在地嵌入社会组织,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并不是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而是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一般来说总会坚持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绝对清楚的”,“而且,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每一个历史阶段对于雅俗的重新理解,往往表明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正在重新建立联系。这个意义上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由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相互关联的阶级概念与市场经济促使“新时期”文学领域发生了激烈的雅俗之辩。B.工业化与都市化是通俗文化产生的重要经济因素,至今对现代社会仍有一定影响。C.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受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两种美学的影响。D.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虽然存在着激烈争辩,但不一定会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应该派生出“民间文学”,两者的内涵与所指的范围都不相同。B.80年代后期对于金庸及其作品的不同评判,表明批评家只能依据自己的标准评定。C.“畅销书”揭示了“俗”与市场的联系,人们不再只谈审美趣味而讳言经济效益。D.对“雅”或“俗”文化的追求要适度,否则会抑制作者个性的张扬与独创能力的提高。(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DA.“君岂非所谓士而商者欤?然君为人,恂恂慕义无穷,所至乐与士大夫交(明•归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寿序》)B.“故设为雅俗之辨,欲使知音者勿过尊古,勿过贱今,谓今人之声为人声不为今声,则于斯道有庶几耳。”(清•毛奇龄《古乐复兴录》)C.“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但能体认得静、远、淡、逸四字,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清•徐上瀛《溪山琴况•雅》)D.“世间好言语,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宋•王安石《陈辅之诗话》)(4)“雅俗之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简要概括。(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参与历史的见证”?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解答】(1)A.“相互关联的阶级概念与市场经济促使……”错,不是“阶级概念与市场经济”促使。故选A。(2)A.“作者认为”错,应该是一些批评家。B.“批评家只能依据自己的标准评定”错,还有“大众”标准。C.正确。D.“否则会抑制作者个性的张扬与独创能力的提高”错,原文是“‘雅’的过度苛求往往表现为经典或者传统对于个性与独创的抑制,‘俗’的泛滥多半热衷于以低劣。故选C。(3)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由于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A.说的是文化生产者“士”“商”的融合。B.说的是正确对待古代文化。C.说的是审美趣味。D.流露出宋人面对唐诗高超成就的压力和焦虑心理。故选D。(4)①时代性(历史性)。由“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往往表明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正在重新建立联系”可知,人们的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有一定的联系。②长期性。由“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雅俗概念之所以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③广泛性。由“从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5)①由“‘艺术’与‘商品’催生的雅俗之辩投射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五四新文学曾经拥有的活力开始逐渐复苏,‘现代主义’美学突然降临,这种交锋开始演变为“高雅文学”的内部事件,譬如金庸或者琼瑶,孤傲与“高雅文学”的相互认同不言而喻”可知,证明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密不可分。②由“围绕大众、启蒙、市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同时表明。不同的审美趣味不仅带动强大的文化风尚,深刻地影响社会阶层的互动,现代社会的雅俗标准并不是逐渐统一于某种理论规范,波谲云诡”可知,证明其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③由“约翰•斯道雷发现:‘那些想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区别辩解的人,一般来说总会坚持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绝对清楚的’,这种区别会永远存在下去,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往往表明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正在重新建立联系,雅俗之辩始终是文化参与历史的见证”可知,且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会重新建立联系。答案:(1)A(2)C(3)D(4)①时代性(历史性)。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对于雅俗的理解。②长期性。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雅俗之辩。③广泛性。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5)①列举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雅俗之辩的事实,证明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密不可分;②对比分析20世纪之后与古典社会的雅俗之辩,证明其与社会背景紧密互动;③引用约翰•斯道雷的名言证明雅俗之辩任何时候会发生,且审美趣味与历史之间会重新建立联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木棉花开(节选)李春雷到广东上任的时候,他已经66岁了。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满嘴尽是赝品。心脏早搏,时时伴有杂音,1.71米的个头,80公斤的体重,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省委门口有一个副食店,每天凌晨3点钟,黑黝黝的寒风中,开始在这里排队抢购。广东产鱼,广东人更喜欢吃鱼,还不能保证供应,副食店7点30分才开门营业,比鱼还多。排在前面的阿公阿婆太困了,要回家再睡一觉,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又来到了深圳的文锦渡口,放眼望去,高楼大厦,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四野无声。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投资;交通更是落后,京广铁路在广东境内竟然全是单线。从广州到珠海、深圳,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农业也不行啊,虽然国家每年调进5亿公斤,但仍是饥肠辘辘,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字636元。还有一个数字更让粤人汗颜,偌大的广东省,而每年的创汇总量却不足人家的十分之一。也许正是这诸多的原因,中央政府才下决心在广东试办特区,先行一步。于是;抗战时期,他就主编了党内第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他的政绩至今仍活跃在松花江畔;主政辽宁三年可他毕竟已经年近古稀,又是第一次来广东,这一片土地省委大院里植满了榕树,这南国的公民,站在温润的海风中,苍老却又年轻,很像此时的他。但他似乎更喜欢木棉树,高大挺拔,苍劲有力。忽地一夜春风,那硕大丰腴的花瓣红彤彤的,恰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来去匆匆他摸了摸满头秋草,似乎那是蓬蓬勃勃的南国春芽……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为185亿元,列全国第23位。可仅仅到他离任的1985年,广东已经赫然位居榜首。短短的几年时间地球人都知道,正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深圳以她特有的“深圳速度”,成为面向世界的最靓丽的东方形象……据不少见过他的人说,他相貌清奇,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兴奋时明亮如灯。1983年春天,他明显感到心律不齐,去医院检查,他笑一笑,说自己身体好能抗得住,可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怎么可能呢?他的胆囊又开始隐隐作痛了,愈加剧烈,发展到腹胀,疼痛难忍。1984年元旦过后,他被送进了医院。胆囊结石,严重发炎,否则,腹背受敌手术开始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做了这么多例手术,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爆裂,打开桃子,医生们更是叹为观止:里面塞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小的似花生豆、黄豆、红豆……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他退休的1985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岭南大地已经全面发酵,物阜民丰,而只有他自己萎缩了。他的体重比上任时减少了近30公斤,身材也矮小了5厘米卸任前,他又一次去了深圳。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他的笑容一如这星河般灿烂。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而且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殷殷似血,他用颠抖的双手高捧着自己滴血的心脏公元2007年11月,我去采访的时候,任仲夷已经逝世两周年了。我相信,1000年之后,当广东的后人们在数念起20世纪时岭南的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物资匮乏的现实。B.文中对任仲夷青年时代求学和以往政绩的插叙,既说明了他杰出的才能,又为下文广东的快速发展埋下了伏笔。C.“连医生的脸都白了”“所有的医生简直惊呆了”“还从来没有见过”等句,用侧面描写突出了任仲夷的忘我精神。D.“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用语幽默通俗(2)关于文中多处列举数据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首尾对任仲夷身高、体重数据的比较说明,是他不辞辛劳的有力证明。B.文中拿广东和香港面积与创汇总量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C.文末的“1000年之后”虽是个时间概念,但也能表达广东人对任仲夷的敬重之深。D.全文多处列举数据,将真实人物和真实时代结合着写,凸显了报告文学的纪实特点。(3)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木棉,但作用是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本篇报告文学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试作概括和分析。【解答】(1)D.“表达出医生为任仲夷取出结石时的欣慰之情”错误。选项中“哦,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看似幽默通俗的表达、强撑躯体、无私奉献的精神。故选D。(2)B.“文中拿广东和香港的面积与创汇总量作对比”,本质目的不是为了说明“当时粤人的汗颜程度”。故选B。(3)第一处,结合“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将任仲夷衰老的身体比作粗皴枯朽的木棉树,激情之高昂;第二处,“数不清的木棉树,在默默地燃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任仲夷虽已离世。(4)人物形象上,结合“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却也轰轰烈烈……”“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枚枚火炬,善于以物喻人、热忱,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增强了作品人物的感染力;细节描写上,“面皱如核桃,牙齿全部脱落了,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兴奋时明亮如灯”多用各种细节描写、神态,尤其是“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像一个熟透的桃子”“里面塞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小的似花生豆、红豆……”医生为任仲夷动手术,运用比喻修辞,增强了作品细节的感染力;环境描写上,“放眼望去,高楼大厦。而自己这边呢,四野无声”“他又一次去了深圳,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文章两处关于深圳的环境描写,巧妙地用环境描写再现真实时代;语言运用上,“面皱如核桃,牙齿全部脱落了,“愤怒时猎猎如火,兴奋时明亮如灯”“愈到晚年,其心愈烈,殷殷似血”表达对任仲夷精神和品格的赞美,增强了作品情感的感染力。答案:(1)D(2)B(3)①第一处,将任仲夷衰老的身体比作粗皴枯朽的木棉树,激情之高昂,“数不清的木棉树,在默默地燃烧”,但其奉献精神深深扎根于岭南大地的干部心中。(4)①善于以物喻人,作品多次将主人公比作高大、无私的木棉;②多用各种细节描写、神态,如医生为任仲夷动手术的细节;③巧用环境描写再现真实时代,增强了作品环境的感染力,如“面皱如核桃,牙齿全部脱落了,突出了对任仲夷身体状况的极度担忧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不用管仲之过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诛此三人,而其余者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节选自苏洵《管仲论》)(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齐桓公也因此死去。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而归于管仲。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②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5)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解答】(1)“开方为事君”是说“开方为了侍奉君主”,表意完整;后面“欲适君之故”也是目的;“此非人情也”为判断句,综上应在CEH三处断开,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这不合人之常情。(2)C.有误、但是。句意:但是任用他们的;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故选:C。(3)D.“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杀死竖刁等人,根据材料二“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诛此三人,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可知,并不主张杀死竖刁等人。故选:D。(4)①“卒”,最终,状语后置句;“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讥笑,从而丧失了好名声,为什么?②“因”,趁着,宾语后置句;“虽”。译文:(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那么管仲即使死了。(5)从原文“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原文还说到“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一日无仲。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在管仲死后。答案:(1)CEH(2)C(3)D(4)①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为什么?②(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5)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在管仲死后。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老了,安居在家,假若不幸一病不起?”管仲说:“我老了。虽然这样,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桓公说:“竖刁怎样。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竖刁把自已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齐、卫之间不超过十天的路程,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这不合人之常情,还能亲近君主吗,那么易牙怎么样。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他连儿子都不怜惜?”过了一年多,桓公便任用竖习,桓公南游堂阜、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所以,桓公身为五霸之长,从而丧失了好名声,为什么。材料二:功业的完成,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所以,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谈到那齐国的动乱、易牙,而说是由于管仲?竖刁、开方这三个人,但是任用他们的。有了虞舜,有了仲尼。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却是管仲,齐桓公问他谁能继他为相,我以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易牙,不可以亲近他们罢了。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不任用这三个人了吗,也应当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如果不是这三个人。这三个人当初所以不被重用。一旦没有管仲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说的话?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有管仲在。如果不是这样?即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的意见,但是其余的那些人,把他们都去掉吗?唉。(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那么,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不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塞上曲王世贞旌旗春偃白龙堆,教客休停鹦鹉杯。歌舞未残飞骑出,月中生缚左贤来。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塞上曲》《塞下曲》均为唐代新乐府歌辞,内容多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这两首诗均格调昂扬,同属边塞诗范畴。B.“白龙堆”,本指新疆东部的“白龙堆沙漠”,王诗中用以借指边塞,加之“无花”,更显边塞生活凄苦。C.古人常折柳枝相赠,后用“折柳”来代指送别,李诗中的“折柳”为古乐曲《折杨柳》,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异曲同工之妙。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2)王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和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两句,通过精妙的动词,分别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怎样的状态?请简要分析。【解答】(1)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说法错误,迅速捕捉到了敌人,并非是“诗人对某些将领耽于享乐。故选:D。(2)王诗“旌旗春偃白龙堆”中的“偃”意思是“平息”,诗句描绘了春天旌旗招展,白龙堆沙漠上呈现出一片平和安静的景象。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通过“抱”字的意思是“怀抱”,诗句描绘了战士们晚上睡觉时仍然怀抱马鞍,通过这个动作展现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答案:(1)D(2)通过“偃”字,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轻松愉悦的状态,展现出边塞军旅生活紧张的状态。译文:塞下曲李白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根本看不见花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能够早日平定边疆。赏析:塞下曲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一首五言边塞诗、环境;三,晚上抱着马鞍睡觉的情景;五,继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将士们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足以振起全篇,意境浑成,豪气充溢,歌颂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两句写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3)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啼声悲切,嘴里会流出血来,诗人们常用杜鹃来表达悲伤哀婉的情感,诸如白居易曾言“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曾言“望帝春心托杜鹃”。【解答】故答案为:(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重点字:垣)(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重点字:谏)(3)杜鹃啼血猿哀鸣望帝春心托杜鹃(重点字: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文明中,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中华文明提倡“惟精惟一,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面对②_______的世界变局要承受住动荡挑战、艰难困苦。我们拥有光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遏了域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要取得好成绩,得用功,还得改进学习方法。B.你要敢与人民为敌,必将被历史审判。C.夏天屋子里太热,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D.青年人要有干事业的雄心壮志,才不负青春。(3)文本第三段用了大量整句,请分析整句的构成及表达效果。【解答】(1)①结合“遇难成祥”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转危为安(逢凶化吉)。逢凶化吉:遇到凶险而能化为吉祥。②此处与“世界变局”搭配,可填:日新月异(波诡云谲),每月都有不同,变化很快,千姿万态。形容事物变幻莫测。(2)文中加点的“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旧招投标管理办法
- 团支部预算管理办法
- 南昌公积金管理办法
- 劳模疗养费管理办法
- 客车gps管理办法
- 外卖派送点管理办法
- 城管协查员管理办法
- 村集体水井管理办法
- 发票管理办法追溯期
- 污水供水费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中国输送管道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管理报告
-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
- 现场仪表维修课件
- 时空地理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指引
- 创新人才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天津市和平区五十五中2025届数学八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解读
- 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实践分享
- 新疆阿魏野生抚育种植技术规范-公示稿
- 2025-2030中国有机硅胶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