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经典题集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2.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接着沿用“二十等爵”制,但依据实际状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对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分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答案】(1)流派:“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气,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其次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分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气,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2.(2024·北京高考·37)(38分)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硅即位后,接受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持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建了有利条件。【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由材料一“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得出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其次小问过程,由材料一“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得出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由材料一“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得出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持续这一祖先认同;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得出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第三小问效果,由材料一“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得出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得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建了有利条件。3.(2024·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确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敬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簇新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主动作用。(3分)【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复原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结合所学学问得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改官职,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其次小问现象,据材料“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敬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簇新血液”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的影响,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据材料“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得出汉化是主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汉化方式具有多样性。(3)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复原与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隋唐实现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4.(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答案】(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2)意义: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减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削减改革阻力。(7分)【解析】(1)依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依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依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依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依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削减改革阻力;依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减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5.(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变更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兴奋,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确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解析】(1)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包括,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从当时看,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学问可得出加强皇室地位,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抑制了“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6.(2024·海南单科·29)[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起先“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订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削减,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很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逊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探讨》(1)依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6分)【答案】(1)内容: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6分)(2)意义: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削减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心集权。(6分)【解析】(1)由材料“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订正”可得出宽刑省狱,由材料“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得出减轻赋税,由材料“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很多州、县和巡检司”得出撤并州县,由材料“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得出削藩。(2)可依据第一小题的内容依次表述即可,宽刑省狱有利于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减轻赋税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复原和发展,撤并州县有利于削减地方行政开支,削藩有利于中心集权。7.(202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须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快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详细行政部门驾驭。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随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答案】(1)特点:从现实须要动身;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别;突出伦理犯罪。(8分)(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起先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化影响法律条文的说明;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解析】(1)主要特点依据材料第一段中“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须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的信息,可推导出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也是原有法律不再适应现实须要,从而概括出从现实须要动身;对比第一段汉代法律,从其次段中“共20篇、620条、27600字”的信息可概括出删繁就简,从“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详细行政部门驾驭”的信息可概括出刑法与行政法规分别,从“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概括出突出伦理犯罪。(2)影响从材料第一段中“《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可归纳出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典起先影响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